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
中华古代文明的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掘中华文化的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文言文教学,也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共识。通过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比重在不断的加大。现行初中语文的试用修订本,古代诗文的比例已占30%。文言文常用字词的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字词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点。本文运用文字学、训诂学、语用学等方面的知识,探讨教学中怎样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系统有规律地掌握文言文常用字词,力求学生触类旁通,一课多得,有效地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较多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感到较为头痛,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背景介绍;简单的疏通课文;课文结构;
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方面入手,忽视字、词的教学。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往往学生总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知半解,学过的勉强能应付,可遇到没有学过的就难以下手,就感觉到“难、难于上青天”。反而扼杀其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对字、词不够掌握。为此,笔者认为: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不但不能忽视字、词的教学,而且要抓、要抓好。只有将字、词的教学与其他教学相结合,那才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然,并非千篇一律的字字、词词讲,要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因地制宜的施教。懂的地方则简,不懂的地方则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式,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起到较强的奠基作用,同时对其他的教学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一下本人的几点看法。
在读音上,汉字是音义结合体,不同的汉字有不同的读音,不同
的读音代表不同的汉字,同时还有一字多音和一字多义等现象,这
就充分表现了汉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正如阮元所说的“义以音生,字从音造”。因此,笔者认为,汉字在读音上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下面谈一下一字多音和特殊情况下的发音。
一字多音,既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发音有异,这就导致了多音多义的现象。笔者认为,在处理多音多义时,注重学生归纳,同时也
少不了教师的适当补充和校正。如七年纪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两小儿辩日》中的“熟为汝多智乎!”课本注释为“谁说你见多识广呢?为,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课本注释看似明白,但对于七年纪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
作一定的补充,使之一目了然。
、“为”是多音字,当它作动词时(“为”的动词义很多),应当读阳平声(wi);当它作介词时(“为”的介词义也很多),应当读去声(wi)。教材中的注释已经判断作动词义,但未注音,这就要老师上课时提示一下,使之系统化,也让学生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有较强
的辅助作用。
、“知”也是多音多义字,当它读阴平声(zhī)时,意为“知识”、“知道”、“知觉”等义,当它读去声(zh)时,是“智”的古体字。意为“智慧”、“智谋”等义。课本译为“谁说你见多识广呢?”用其引伸义“认识”,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作进一步的说明,使之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当然,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因地制宜的授课,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
在词义方面文言文的教学中,词义的教学对于梳理文章大意也
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作适当的点拨,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也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不仅不能忽视,而且是难点、重点。
1、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如:韩愈的《师说》一文中的“师”字出现多次,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作适当的提示或总结,甚至补充其它义项。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一词多义的字词进行归纳,教师作一定的提示或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一来,使得原本杂乱纷繁的词义变得简单明晰,大大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所学知
识加以巩固。
2、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也是正确理解课文的关键。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促使字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果用今义去解释古义,可能导致以偏概全甚至错误。如:《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这里的“行人”与“寡妇”均与今天的“行人”、“寡妇”不同。今义的“行人”指“一切在路上行走的人”;“寡妇”指“丧失丈夫的妇女”。然而,在《古汉语大词典》中对“行人”的释义为:“在外出行的人,并非施踵可以归家的当地人,而是离家背景,归心似箭的天涯游子”。“寡妇”释义为:“不仅指丧偶的妇女,还有独居守候丈夫之意”。如果用今义释古义,未免过于牵强,不能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像上面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只有正确的掌握古今异义字词,才能更好的掌握课文意义,也为篇章教学奠定坚实
的基础。
3.通假
通假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它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笔者认为,运用释义去推导是否为通假字,较为适合中学生对通假字的学习。如果按照本字翻译不通时,可以考虑是否为通假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的“争”字,如果按“争”本字去解释,不管解释为“争夺”、“争辩”均与上下文不吻合。这样就可以考虑是否是通假的情况。当然,课本上有注释,笔者只是列举类似的情况,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有较大帮助的,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文言文中字词的教学,如高楼大厦的基脚,只有具备扎实的根基,方能实现理想的空中楼阁;只有具备扎实的字词基础,才能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中遨游。字词教学是篇章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因此,要抓,要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