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虽有嘉肴》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虽有嘉肴》课件

表示估计语气。 大概,恐怕。
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水落石出——译读
水落石出——译读
(译读,就是学生自读,自译,老师指点)
自译然后小组合作,小组代表发言
译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聚沙成塔——理读
(理读,就是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 解)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这篇短文告知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学了这课,你有什么启示?
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以“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说明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继而 引出对“教”和“学”两方面 的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 长”。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检讨。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鼓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点石成金——点读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整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整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 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 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 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 “知困”而“自强”。
本课小结: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同时,告诉我 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作业:
背诵课文
拓展提升
《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 于学。”其此之谓乎!“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来自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
虽有嘉肴
——《礼记》
Page 1
预习检测
给下列黄色字注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兑命( yuè)
弗食(fú)
学学半(xiào )
教学相长( zhǎng )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 道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 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 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

温故知新
《礼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 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 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的 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译之
疏通文意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学”同“敩”,教导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表推测, 说 大其概此之谓乎!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 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延之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 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逸:闲适安乐 功:效果 庸:感激 怨:埋怨 摘自《礼记·学记》 解释: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 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
延之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⑴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 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读之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之
小组合作译文
小组讨论,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不能理解的 勾画出来。翻译要求: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互相促进的。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
“学”同“敩(xiào)”,教导。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 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礼记》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jiāo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qiǎnɡ
jiāo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zhǎnɡ yuè
xiào
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故曰:教学相长也
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果论
研读诗歌,理解观点
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研读诗歌,理解观点
3.这篇短文的句式有何特点?试举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其色正耶 连词,表示选择

虽有至道 形容词,最好的 寡助之至 名词,极点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然后能自强也 动词,勉励 强 赏赐百千强 形容词,有余
善 不知其善也 名词,好处 陈康肃公善射 动词,擅长
反 然后能自反也 动词,反思、反省 窥谷忘反 动词,同“返”,返回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虽有嘉肴》课件(共27张ppt)
5.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可知,甲文强调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习要自我反省等观点。由“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 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 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可知,乙文强调学习要开阔眼界,多交流, 还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课堂练习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 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 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④、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 乎?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西汉梁国(今河南商丘) 人。曾任《礼》经博士,官至九江太守。与叔 父戴德跟随后苍学习《礼》学。
《三字经》云:“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读准音节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jiāo
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2.《礼记》二则
yáo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五经你从《《诗经经典》常《谈尚》书的》《《三礼礼记第》五《》周篇易中》学《到春了秋》 哪些关于《礼记》的知识? 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

22《虽有嘉肴》课件(共22张PPT)

22《虽有嘉肴》课件(共22张PPT)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
互相促进的。
“学”同“敩”,教导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 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 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
(1)用类比切入话题,用“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 吃饭引申到学习,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以日常生活之事类比学习,使说理浅显易懂,更生动 贴切,便于理解。
3、课文结墨尾剑引飘雨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引用古代名言,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教的重要性,增强 观点的说服力。
引用作结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二、小组合作,初步翻译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间合作,初步翻译课文,注意标红重 点字词,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检测重点字词句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反复诵读,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 通文意。
学习目标
02 学习说理的方法,体会本文句式的特 点。
03 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明白教学相 长的道理。
一、导入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
23
我能背诵全文啦!
.
24
.
15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
16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表示推测语气。
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恐怕。
“大概说的就是……吧。”
.
7
课后练习“三”
.
8
参考译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 道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5
文意疏通 (学习小组形式)
.
6
注意即使以下词语
用鱼肉(做味的道菜)。甘美
(1)虽有嘉 肴
好处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吃3好),,品虽美尝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5最自))好我所知知是的勉以困不故道励,,足学理因然,然此后然后能后知自能不强自足也,反教也然;反后省不不知通了困,。理。解 ((67))故其曰此:之教谓学也相长说 “的此也就…促是…进这之。个谓道也理”吧是?一种

《虽有嘉肴》ppt课件(17页)

《虽有嘉肴》ppt课件(17页)

朗读课文品美韵
对偶
读出韵味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读来朗朗上口。)
疏通文意释美句
美味的菜
最好的道理
积累词句
甘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芝诺的圆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学习知识是这样 说的:“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 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 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 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 越多。”
《礼记》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 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zhuà n)。
教学相长也(古义: 促进 今义: 增长 )
疏通文意释美句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其
向别人学习 音xiào,教
一词多义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表推测,大概 它的
梳理脉络悟美感
品味结构
文章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引出这 个话题的?学习有什么作用?作者引用 了哪部著作来论证这个道理?(用原句 回答)
教 实践 学 相长
朗读课文品美韵
嘉肴( yáo )
读准字音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学学半( xiào )
朗读课文品美韵
读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拓展研伸探深意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的“教学相长” 与课文中的“教学相长” 有何不同?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 “教”和“学” 是两个主体。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和教互相促进。
思考与启发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 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 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重视实践,实践出真知。 (3)“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 中的互动和交流。
本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 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 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即实践出真知。
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
课堂小练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第一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第二组)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第三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四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第五组)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第六组)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疏通文意释妙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逐层分析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文章是怎样论
得出结论 ——教学相长
述“教学相长”
这一观点的?
引用作结 ——学学半
请你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
梳理脉络明巧思
首先,文章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类比 ,自然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 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 “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逐层分 析学和教的重要性,得出“教学相长”的 结论。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强化“教学相 长”的观点,结束全文。

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

公开课《虽有嘉肴》ppt课件

情感表达途径
直接抒情
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引起读者 的共鸣。
间接抒情
借助对事物、景象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 感。
情景交融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 贴切。
风格特点总结
1 2
简洁明快
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不拖泥带水。
生动形象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
02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 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是教读 文言文的好材料。
03 学生需求
分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需求和难点,以及《 虽有嘉肴》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帮助。
课程目的和意义
0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虽有嘉肴》的 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
历史事件
列举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战争 、政变等,分析这些事件对作品创作 和传播的影响。
人物关系
介绍作品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相互 关系,探讨这些人物对作品情节和主 题的作用。
传统文化内涵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
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 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探 讨这些思想对作品主题和 价值观的影响。
学生能够就《虽有嘉肴》 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简单 的阐述和讨论。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 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虽有嘉肴》原文呈现
01
原文内容
展示《虽有嘉肴》的完整原文,包括所有段落和 句子。
02
字体排版
采用适当的字体和排版方式,使原文更加清晰易 读。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

虽有嘉肴ppt课件完美版

提问环节:解答学生疑惑
自由提问
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提出自己在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分类解答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 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拓展延伸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 拓展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并拓宽视野。
06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重点难点总结回顾
重点 介绍了“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思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 动,如实验、社会实践等,提 高综合素质。
提倡谦逊好学品质
谦逊是一种美德,只有保持谦逊 的态度,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好学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具备好 学的品质,才能不断汲取新知识
作者
戴圣。戴圣是西汉时期礼学家、 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生平及成就
生平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 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 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成就
戴圣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宣扬和实践 圣人的教诲。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汉朝培养了大批人 才。同时,他还积极倡导礼仪制度,对汉朝的礼仪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和领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作业内容 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并尝试背诵其中的重点段落。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 收集与“虽有嘉肴”主题相关的资料或案例,并 进行简要分析。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共25张PPT)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共25张PPT)

6、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 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 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 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 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 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 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 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因此而得名,即对“仪礼”的解释。内容主要是记
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
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是中国教
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 称“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 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 理论的阐述。

内容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和学的关系 。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 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用“嘉肴” 重视实践 类比引出“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下语文《虽有嘉肴》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下语文《虽有嘉肴》ppt优秀课件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 “三礼”。
背景简介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 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 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 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 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整体感知
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 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 :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中心
教学相长
论点
整体感知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学 知不足 自反
教 知困 自强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教学相长 学学半
中心论点 引用作结
整体感知
文章在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后,为什么还要在《兑 命》中进行重申?
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本文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进一步论证了“教学 Nhomakorabea长”的道理。
整体感知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 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 选集,相传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 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作品简介
《礼记》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 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 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
虽然 美味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

《虽有嘉肴》ppt课件演示
实践是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工 作和生活。
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
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学习则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 支持。
自我反省与进步
1 2
自我反省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不足并积极改 进,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勇于面对错误并改正
《虽有嘉肴》课件演 示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虽有嘉肴》简介 • 文章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分析 • 艺术特色鉴赏 • 作品影响与启示
01 《虽有嘉肴》简介
作者介绍
01
姓名:林语堂
02
03
04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30日
职业:作家、翻译家、语言学 家
主要成就:创立“幽默文学” 流派,推动中国文化国际化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如果不亲自品尝,也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味。这句话通过对比“虽 有嘉肴”和“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教授别人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实践和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 平。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困苦,林语堂身处其中 ,深感有责任为民族精神振兴而 努力。
个人经历
林语堂曾留学美国、法国,深受 西方文化影响,回国后看到传统 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决定通过 文学
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作为林语堂 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 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洞察。

《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01
02
03
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
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即教学相长。
04
05Βιβλιοθήκη 提倡尊师重道、虚心学习的 态度。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主 题
描述佳肴的美好与独特之处
分享个人对佳肴的感受和体验
正文
探讨佳肴背后的文化意蕴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佳肴的 价值和意义
《虽有嘉肴》PPT精品课件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虽有嘉肴》简介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古 代散文,选自《礼记·学记》, 主要讲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为引子,通过类比 手法,阐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 重要性。
对偶句
文章大量使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这种句式使文章 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排比句
反问句
用反问句强调观点,如“其此之谓乎 ?”加强语气,引发思考。
通过排比列举事例或观点,增强文章 气势和说服力。
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比喻
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形象化,如将“至道”比作“嘉
分享个人见解和感悟
01
02
03
04
分享自己在阅读《虽有嘉肴》 这篇文章时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谈谈对文章中教育和学习理念
的认识和理解。
阐述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以及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如何践行这些理念。

《虽有嘉肴》ppt课件

《虽有嘉肴》ppt课件

拓展:溯源解字 “教”“学”

甲骨文“教”字,左边是一个儿童,上面的两个叉代
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秆),右边像人手持教鞭
(或棍棒),学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

甲骨文“学”字,下面是一所房屋,上面的两个叉代
表算数的筹策,“双手”置于两侧,本义是孩子在室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记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 一 ) 识记《礼记》相关文学常识,能正确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课文。
( 二 ) 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 词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 三 ) 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 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堂检测
一、名句默写 (1)_虽__有__嘉__肴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__不__知__其__善__也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教__然__后__知__困______。 (4)《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 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是__故__)_学__然__后__知__不__足_, __教__然__后__知__困______。
课堂检测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学学半 __教__第__一__个__“__学__”__同__“__敩__(_x_i_à_o_)_”__,__教__导___ 2. 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味__美____________,今义:意义、目的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本文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 (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 《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文意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 省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就 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写作特色
( 1 ) 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 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 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 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 贯通,层层递进。
(2)多使用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式大体整 齐,有很强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课堂小结
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只有在 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 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 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 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 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意实践,把理论和 实践结合起来。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 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 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 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 强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先从“嘉肴”、“至道”作类 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 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 《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作品简介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 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 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 著。《学记》内容有:发虑宪、玉不琢, 不成器、虽有佳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 、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 学之道、善学者和记问之学。《学记》文 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 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 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
②不能知其旨也:旨,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关 联词。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 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文言积累
5、特殊句式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②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 翻译: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课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嘉肴》节选自《_礼__记__·__学__记__》,
又名《_小__戴__礼__记__》,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相传 为_西__汉__时期_戴__圣__编撰。
课堂检测
2、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今天我们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 从全文来看,这样做是因为什么?用《 虽有嘉肴》中的句子回答。
勉励自己。 ②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 你)讨论《诗经》了。
课堂检测
(4)用文中语句填空。
甲文中的句子“__虽__有__佳__肴__,__弗__食__,_不____ _知_其__旨__也__”的道理。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 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 句子“__教__学__相__长__也__”。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 ”、“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 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 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陋室铭》的开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 陋室,惟吾德馨。”也是类比写法。
合作探究
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 么作用?
(7)读书使人心眼明亮。
(伏尔泰)
拓展延伸
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 、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 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课堂【检甲】测虽有嘉3、肴比,较弗阅食读,,不完知成其下旨列也各;题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 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 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②倩 :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 :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 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今天,我们来学习《礼记·学记》中的 一段文字《虽有嘉肴》,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理解“教学 相长”的道理。 3 、 理清论证思路,体会论证过程的严谨 性。 4、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 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作品简介
整体把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说说你对这 个观点的理解?
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
教学相长就是通过教学,不但学生 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教学 是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不能局限 于老师教、学生学,而应该相互提高、 相互促进。
合作探究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 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 嘉肴”写起?
(11)自强:自我勉励。
(12)长:促进。
(13)其:表示推测语气。
(14)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 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 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 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自 己有不懂的地方。
拓展延伸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5)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朱熹)
(6)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读准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教学相长(jiào zhǎng)
词语释义
(1)虽:即使。
(2)嘉:美好;
(3)肴:用鱼、肉做的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食:吃。
(5)旨:味美。
(6)至道:最好的道理。 (7)善:好处。
(8)是故:因此,所以。
(9)困:不通,理解不了。 (10)反:反省。
“教学相长”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 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 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 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 的困惑;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 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 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示我 们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这些经验之谈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希望同学们多多诵读这类经典,提升自身的 文化底蕴。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学知——不足 教知——困
注重实践 教学相长
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要想更好地实现 “教学相长”,而不是“教学相消”, 你认为学生应该怎样做?
( 1 ) 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回 答老师的问题。通过信息的反馈让老师及 时调整教学方法。 ( 2 ) 在课下,大胆向老师讲述学习的困 惑,请老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对老师 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帮助。 (3)把老师当作朋友,真诚地向老师提 建议,对老师的一些好的做法表示欢迎和 赞扬。
合作探究
有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的结论顺理成 章,而“教然后知困”就比较牵强,因 为前面所说的都是“学”的问题,后面 突然得出“教”的结论,显得很突兀且 不合理。你怎么看?
不是这样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在此结论之前并不是只谈 了“学”的问题。因为“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这句话完全可以理解为 两个方面:一是比喻“学”的问
课堂检测
(1)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 句只划一处。 ①然 后/能 自 强 也 ②起 予 者/商 也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①不知其旨也 ( 甘美 )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
③何谓也
( 什么 )
④子曰:“绘事后素。”( 先生 )
课堂检测
(3)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 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 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 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 :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 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礼 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与《诗经》《书经》《易经》《春 秋》合称“五经”。
文言积累
6、一词多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
其 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 ③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大概。

①教学相长:学习。 ②学学半: 同“敩”,教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