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1cb4186c77da26925c5b040.png)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2、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孔子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
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7、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主张。
9、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以维持生产和生计。
10、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1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12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提出了“积粟备荒论”。
13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
14、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提出了“限民名田”论。
15、王符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
16、董煟的代表作是《救荒活民书》。
17、董煟的救荒论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8、李贽的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9、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夺是百信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20、龚自珍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
21、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e29bf0767ec102de2bd89ad.png)
1、原始社会的福利思想
在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是各种自 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而氏族社会的共产共用制 为氏族成员提供了一定的生存保障。 氏族公社内部实行财产的平均分配、负担均摊、 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 关系。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障、对因战因病致 残者提供生活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世界眼光——西为中用
• 在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实践在各个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反映,不可能有适用 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社会福利思 想和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 该能够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借鉴与学习世 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经验, 并从中挖掘、借鉴其有益的东西,做到西为中用。
第一节 思想为今用
• 社会保障一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 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 目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较多的是当代的社会 保障问题,但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从中国 古代的长期实践中获得借鉴。中国人注重亲情、 注重家族、注重孝道,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托, 中国历史上的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优待抚恤等 措施,迄今仍在被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所采用。
• 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贩贫恤 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 以观知。如:汉文帝时,“ 赐天下孤寡布帛絮” 。 汉武帝时,“ 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 匹,絮三斤。”南朝梁武帝时,诏“ 孤老鳏寡不 能自存者,咸加振恤。” • 虽然近世以前的这些救济未曾作为一项制度、一 种政策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 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在宋代 以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C、组织公共生活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基层单位,组 成生活保障小组,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 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 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 首领督之为农,一切多余的产品要交给 高度组织 政府。 • 太平天国的家庭小级有一些村社的职能:文化、 教育、互助。太平天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行 政的,也就是国库和军事性的。二十五家是一个 军事单位,也就是一个排,因为每一户都必须派 出一人到军队服役。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60d72c0e79563c1ec5da7174.png)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
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
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c4c3a0ef856a561252d36fef.png)
所谓“合独”即国家设掌媒官职,使鳏寡者再婚,给予天宅, 帮助建立家室,三年内不承担国役。
所谓“问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 患病者给予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
所谓“通穷”即国家设立通穷一官,及时发现无家可归、衣食无着者, 以便救济。
所谓“振困”即在灾荒年头,百姓生计维艰,病、死者极多,国家要 减轻刑罚,赦免罪犯,开仓赈灾。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 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 福利的思想。
1、管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 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 “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 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 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 颇 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
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礼”与“贵仁”。“重礼”、“贵仁”两个方面 构成了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前提和研讨问题的 出发点。 (二)“有道”社会的福利观。 孔子突出强调了原始氏族体 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团结、秩序、互助、协调的原始的 人道主义,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济众助人”、 “均无贫”、“薄赋敛”、“惠民论”等社会福利思想, 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 (三)“惠民利民”思想 1. 济众助人2. 均无贫3. 薄赋敛,不要误农时不要过度劳民。 (四)“富而后教”的社会教化论。孔子非常重视社会教化 的作用。包括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物质方面的困难,又包括 了满足社会成员基本文化需要方面的内容。
4、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 本原则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 的同情。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 人民最大的灾难祸患。 (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 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 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 食生利”,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 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 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 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爱民”、“利民”,表现了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篇提出执政者应广施仁政,行“九惠之教”。 此九惠之 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现代各国实施的老人福利 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婚姻咨询、健康服务、 创业服务、就业服务、义亲奉视等等。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1d6685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c.png)
1092020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
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
在先秦时期,福利思想以及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的实践上,其功用主要为维护统治、教化治乱、体恤民生,以达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治理、运行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是最早与安民、抚民的“民本”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儒家社会保障思想和伦理是以儒家的“民本”为基本依据而开展的;从我国的传统社会管理和组织来看,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现了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和社会救济、社会公平等思想。
这些理念与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有着可溯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后经孟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总结、提炼、推广。
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从封建王朝的政府统治和治理来看,中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德法兼治”、“均无贫”和“节用爱人”等,虽然未曾出现现代福利角度所定义的福利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家有关福利的独到见解蕴含着社会保障管理、调控和运行的规范指南,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文/吴梦露1102020年第3期二、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精华。
为了“大同”局面的形成,儒家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将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人民大众的救济和资助,这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828748f33687e21ae45a935.png)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02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02古代社会福利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def4d2001f69e314232943f.png)
②“共产”制度。柏拉图认为,国家一切灾害的主要祸根是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之存在,不符合“正义公道”社会 的要求。柏拉图建议在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中实行 “共产制”。
④轻徭薄赋,裕民富国。
先秦时代政府一般都实行低税率政策,对少数生活困难者, 政府还能及时补助。三代王所征税率均为1/11.周始 对关市收税,即分别对关口和市场征税,税率均为 1%和2%。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愈演愈烈,需要扩 大税源,提高税率,于是苛捐杂税颇滥。有见识的 执政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诸子,尽力阻止或劝导国 君放眼长远,调整利益格局。
原始基督教主要内容包括:
1.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 基督教斥责社会贫富不平等,鄙视富人,仇恨压迫者。
第二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2.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
天国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共同劳 动,共同消费。实行民主制度,男女平等,互以“兄 弟”和“姐妹”相称,过着朴素的生活。这些杂糅了 原始民主主义和平均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了穷苦 人民的禁欲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成为原始基督教的 道德观。
第二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
2.先秦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 ⑤诸子百家的社会理想。
管仲:《管子》中的《牧民》和《权修》两篇。
第一,管仲认为管理社会首先要“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即 划定当时存在的社会四大阶层——士农工商的各自区域, 世代相袭,不得更改。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与福利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与福利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ec3d0a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6.png)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与福利制度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国家,其历史上不仅有着辉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同时也关注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福利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都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
1. 封建社会的福利制度在封建社会,由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固化,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机会分配存在巨大的不平等。
然而,在一些地区和朝代,约束和补偿措施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施。
例如,在北宋时期,社区组织设立了“保”学制度,为贫困学子提供补助金和学业指导。
同时,各地朝廷还设有赈灾库、籍田和助业政策,以应对天灾和生产困难,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2. 清朝的福利制度在清朝,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利制度逐渐完善。
清政府通过设置官员、县级衙门等来管理社会事务,并设立了农田水利和农业稳定政策,为农民提供保障。
此外,为了应对灾害和减轻农民的负担,清政府还推行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政策,提供物资支持和粮食救济。
3. 民国时期的福利制度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现代化思想的渗透,社会福利逐渐成为国家重要议程之一。
民国政府成立了卫生部门和救济机构,推行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例如设立了各类公立医院、孤儿院和救济基金。
此外,社会互助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兴起也为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力量。
4. 新中国的福利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主要集中于改善人民生活和解决基本的社会问题。
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公有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大多数人民提供了社会福利的保障。
此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实行了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国有企业工人的福利保障制度等,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5. 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也得到了一系列的完善和调整。
中国政府大力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福利保障。
社会福利思想史中西方古代社会福ppt课件
![社会福利思想史中西方古代社会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4a99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5.png)
❖ 3.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广大的农村仍在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农业社会部分特点, 因此,古代社会的一些做法,如赈灾、救济 等仍在一定范围内适用。
❖ 4.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 起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覆盖全民 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 5.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本国的国 情,吸取以往的优良传统和做法,而不是全 面照搬,全盘西化。
❖ 2.在政治目的方面,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 的利益和统治秩序;
❖ 3.其他?(同学们进行补充)
不同之处
❖理想国
❖ 严密的逻辑体系 ❖ 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的一致性 ❖ 面向未来 ❖ 重理性 ❖ 超越性
大同社会
缺乏概念的明晰性 缺乏理论的完整性、
面向过去 重直觉
世俗性
❖ Q:除此之外,还有何不同? ❖ 大同社会: ?? ❖ 理想国:??
❖
——《礼记。王制》
❖ “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
——《逸周书。文传篇》
❖ 汉时,设常平仓 ❖ 隋朝,增设义仓(地方政府举办)、惠民仓、广惠
仓等 ❖ 唐代,仓储制度更加完备和系统 ❖ 宋、明、清,沿袭了以往的制度,并使之更完善。
2. 社会救济论
❖ 赈济说—主张用实物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 端困难的社会成员。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 社会并没有变为现实,因此被称为是中国社会的 “乌托邦”思想。
与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
❖ 试比较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与柏拉图 的“理想国”的异同。
相同之处
❖ 1.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方面,孔子的大同社 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是相通的,都认为, 公有制是最优越的制度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7f1d2bdbcd126fff6050b18.png)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高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源流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7e08e95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6.png)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源流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以封建思想为基础的制度,它体现了封建王朝对于民众生活和福利的关注和关怀,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与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与政策的改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乞丐救助制度古代中国是一个强调仁爱的国度,许多皇帝都发起过慈善事业,为贫苦人民救济,其中最广泛的便是乞丐救助制度。
在南北朝时期,杨坚创立了乞丐救助制度,对于城市里的乞丐进行拦截,派遣流浪汉巡视,为无业的人提供住所和工作。
2.钱粮救济制度钱粮救济制度主要包括发放赈济,发布损失民间财产的赔偿令,设立藏粮仓等。
赈济是指在灾害或者战乱时向灾民或者战争中的伤员、残疾者等发放粮食或者其他物品。
隋唐时期,全国各地都有钱粮救济设施,钱粮救济制度逐渐成为历史上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形式。
3.医疗制度中国古代的医疗制度历史悠久,汉代的“医家制”是中国最早的医疗制度之一。
到了唐代,医院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机构,并采取了医生住院制,医生住在医院,对病人进行诊治,同时也对病人进行日常照料和护理。
二、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思想源流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支持和推崇,以下是其中几位重要人物及其理论:1.孔子思想中的救贫济困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他认为:“不仁者不能久处高位,无恒产者不能久处贫病”。
孔子主张“救贫济困”,让民众与赋税财政优先考虑救济穷人。
2.墨子思想中的爱人救人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他倡导“兼爱”“以爱人身代替”,认为爱人救人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他主张在财政上优先考虑救济贫困的人。
3.道家思想中的滋养民生道教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主张“施用四方,不失其则”,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良策略是“滋养民生”,故在财政上应优先考虑民生,滋养本土产业,促进社会发展,以求达到和谐的社会生态。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PPT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PPT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863106a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d.png)
【本章要点】
● 汉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奉主 “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为统 治哲 学,实行 “无为而治”,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安老怀少、恤鳏慰寡的社会福利政策,对汉初的社会稳 定和经济 发 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针对西汉前期国库空虚、百姓贫弱的状况,贾谊和晁错提出了 “贵粟救荒论”,强调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社 会救济和救荒必备的前提条件。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则创建了常平仓制度。他们的 “贵粟论”和 “平粜” 思想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 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汉书·刑法志》) ——汉景帝
4、恤鳏寡孤独 赐物:“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汉书·文帝纪》) 派遣官吏慰问:“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
——汉元帝前元二年 (三)徙流民
徙流民: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汉二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西汉会要》)
02 贾谊、晁错、耿寿昌的贵粟备荒论
一、学术背景
1、贾谊 西汉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生于汉高祖七年 (前
200年),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 (前168年)。贾谊是荀子的 再传弟子,博学多才,兼收诸子之学。
● 董仲舒在构建 “天人宇宙图式”的基础上,顺应汉王朝巩固现实统治的需要提出了封建大一统思想。他 主张采取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来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稳定和长久。“贫者养生论”和 “限民名田论” 等社会福利思想构成了 “董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2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2](https://img.taocdn.com/s3/m/b5eb5febb8f67c1cfad6b806.png)
p4
二、社会互助论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另一组成部分。 与大同社会论的区别: 大同社会论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大同”,是对整 个社会制度的设计,而社会互助论强调是社会成员 之间的互助,前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后者却 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p5
墨子:“兼爱交利”,“为贤之道将奈何?
明帝重复其制,其后至魏齐梁诸代多沿用之。 (言心哲) 隋文帝开皇五年,义仓创设。 义仓属于地方性济贫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 廷兴办。
p 12
仓储制度到宋代更为多元,除常平仓外,另
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贫 之用。 原为地方赈灾的义仓到唐宋之后变质为县仓、 郡仓。 宋太祖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以备凶歉, 是本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
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 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 衣,乱者得治。”——《墨子。兼爱下篇》
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慕”。
p6
《太平经》: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 寒而死,罪不除也。。。然智者当包养愚者,反欺 之,一逆也;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 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 ——汉,于吉 宋张载主张“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提出敬 老慈幼,扶困,济贫
p8
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集聚,
何以备之?
——《逸周书· 文传篇》
p9
仓储即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
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 即“惟以本乡所出,积于本乡,以百姓所余, 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周济无 穷矣”。 仓储后备的目的在于救灾,避免灾荒之年百 姓无法生存而铤而走险,维护社会稳定。 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慌,保障社会成员 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a2c84f9f7ec4afe05a1df9b.png)
社会互助论
• 社会互助论强调社会成员间的互助,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兼爱交利”,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和睦” • 汉代,于吉《太平经》 • 宋代,张载“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还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的愿
望
仓储后备论
• 建立鼓舞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思想。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 宋元明 • 董煟,总结了宋代以前历代的救荒的得失教训《救荒活民书》,主张统治者要
“厚下”恤民,以“仁政”减灾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民本思想,小康社会思想 • 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原则,提出了具有鲜明的“爱民”,“利民”特色 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给人民以实际的。
理论渊源
曾国安著《灾害保障学》,在对我国古代救灾思想的回顾中,以九论 概括性的介绍了我国历代灾害保障思想(天命主义禳弭论,赈济论, 调粟论,养恤论,安辑论,放贷论,仓储后备论,社会互助论,节约 论)
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天命主义禳弭论,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 后备论,社会救济论,优待抚恤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天命主义禳弭论
• 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救灾救荒思想 • 产生于商汤时期,巫术救荒
大同社会论
• 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孔子在 《礼记礼运篇》提出大同社会的思想。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a8834baf7ec4afe05a1df46.png)
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毋庸置疑,社会福利思想是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独有的历史背景为这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个性的福利思想。
孔、孟、老、庄等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福利思想,他们的此类思想看似零散,但指向一致——改善或提高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这个一致性指向给未来历史提供了对其进行进一步整合的可能。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社会福利思想已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点。
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可视为其“仁”学体系的自然拓展,他为实现“德治”而倡导仁学,即通过个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那么其中仁者爱人是较重要的一点。
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此乃一。
推广到被统治者,统治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仁”之极致。
因此,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做到“因民之利而利之”,此乃二。
从发展上来看,诸子思想中孕育的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探讨社会福利问题时,基本上因袭了诸子百家的观点。
(1)对特殊社会群体的福利思想,包括由偶然性原因所导致的疾病患者、伤残人员、生活无保障者的关怀和非偶然性原因老、幼、妇的关切,涵盖了今天所讲的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社会优抚思想;(2)救灾救荒思想,既有灾前预防又有灾后救助;(3)社会教化思想,虽然以孔子为代表所倡导的礼教内容力图塑造的是为某特定阶层所用的人格品质,但也正是他们使私学勃兴,无疑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文化传播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无可否认。
从总体特征看,思想家们的“宗族保障色彩浓厚”也成为这之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点。
福利思想之应用在春秋时期是由国家和各国中的大贵族来完成的——即所谓国施和家施。
福利思想史
![福利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9dc93e3367ec102de2bd899e.png)
福利思想史1。
简述任何福利的定义,内容。
答;综合诸家的看法,所谓社会福利是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设施,少儿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离休福利,教育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内容。
2。
简述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救灾救荒思想。
是指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地震,台风以及战争,暴动等天灾人祸造成的灾民,难民的生活救济。
(2)救贫思想。
自中国步入阶级社会以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思想家研究社会福利问题时都非常注意探讨“贫富论”和社会矛盾的理想社会。
(3)安老怀少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特点,便是非常注重老人福利和儿童福利问题(4)残疾人福利思想。
(5)妇女福利思想。
(6)社会优抚思想。
(7)社会教化思想。
3。
重点论述关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答;一,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
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实际上是其“仁学”的自然拓展。
二,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基本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来的。
三,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4。
简述中国福利思想分期及特点。
答;(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不同,秦汉时期的思想界主要一“总结反省”和“理论整合”为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 西方各个国家普通建立了 相应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 也 积极推进福利社会化政策, 并多方位借鉴与引进西方的 福利思想与措施。在反观西方的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发 扬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 悠久, 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正是因为儒家 倡导德政理想, 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 始终 关注百姓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涵的社会福 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 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 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 德政: 福利社会的理想 虽然福利国家的概念是近代以来才有的名词, 但历 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则由来已久。中国历代文献 不乏对帝王将相德政的歌颂, 各派思想家也提出了精彩 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诚然, 维护政权稳定, 粉饰太平景 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 但藉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 德政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 并始终鞭 策着当政者致力于民众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 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于百姓的日常 生活中。如 《尚书 ・ 尧典》 曾记载帝尧 “乃命羲和, 钦若昊 天” 。这种 “天” 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 迁与人事的祸福。周人认为人世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 命, 人受生于天命, 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 而人世的法则 也源于天命。周公又进一步对 “天” 加以概念性的总括。 他认为 “天命转移” 、 “ 惟德是辅” , 也就是说, 天命以人君 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这样, “德” 成了 “天” 的注解, 所谓 “敬天” 就转为 “明德” “ ,天” 与 “德” 具有了同一性。因此, 天子秉承 “天命” 即应施行 “德政” , 否则, 便违背天意而终 将被弃。 如此, 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 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 并最终成了民意 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尚书 ・ 泰誓》 就有 “天视自我
收稿日期: !""# $ "% $ "&
孔子出于 “为政以德” 的思想, 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 政。在他心目中, 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 “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 不 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 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民本、 德政思想的影 响下, 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 并建立起日益完善 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 备荒赈恤, 隋代 “民间寄纳在官” 的义仓则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 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 养济院、 慈幼局、 漏泽园等社会 救济与抚恤事业纷纷成立。 可以说, 管子、 孔子、 孟子、 墨子等古代思想家很早就 为我们建构了福利社会的雏型, 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 国历代的社会福利措施。尤其是大同思想对我国后来的 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 宗法: 福利社会的渠道 现代社会是以行政手段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向社会推 行具体社会福利措施, 为了有效地完成福利资源的分配, 又设立专门机构来提供有效服务。于是, 一系列的社会 福利机构因而诞生。在中国古代社会, 福利资源流通的 渠道有一套有效而便利的方式, 即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 宗族制度。宗族制度从西周建制以来, 一直绵延至今。 作为一种基层组织,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 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前文已述, 远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着对天的敬畏, 这种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也是天地万物、 宇宙生民的源 出者。 《泰誓》 上宣称 “惟天地万物父母, 惟人万物之灵, 禀聪明, 作元后, 元后作民父母。 ” 这里以天地为万物之 “父母” , 强调一种源出与亲情的关系, 这种关系尤其是对 人而言, 因为人为 “万物之灵” , 是天地中最为尊贵的。 这种以天为人之父母的天人观, 到殷周时期进一步 发展为天帝—天子—庶民的三级关系。殷人主要以 “帝” 来称谓至上神, 出于对 “帝” 威望的借重, 在廪辛、 康厅以 后的卜辞里, 开始出现对死去的人王称 “帝” 的记录, 从而 有了人帝与天帝之分。西周代商之后, 正式确立了嫡长 子的传承制度。人帝被视为天帝的嫡长子, 即天子, 秉承 天命管理被视为天帝庶子的下民。 周公建制时, 把天帝—天子—庶民三级的人伦关系 加以泛化, 由此形成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 周天子作为天 下的大宗, 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百世不变; 庶子受封为 大夫或诸侯, 相对于周王而为小宗, 在其封内又为大宗; 他的庶子又受封为卿大夫, 相对于诸侯为小宗, 在其宗族
对宗族成员的 “纪理” 和 “会聚” , 是宗族最主要的两 种内部职能, 后者即宗族对族人的救济及其规则。宗族 救济与一般社会性的慈善事业不同, 后者基本上是限于 对救济对象的物质性赈济, 而前者除物质性赈济以外, 再 进一步包括诸如 “可以为师则延之, 以教子弟; 有高标雅
[$] 操则推尊之, 以为一家式” , 从而形成了 “通融周济, 各
[!] 兴也, 盗的大道即天道, 其在人间的流行便是大同理想: 一个人 际融洽, 经济互助的社会, 每一个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 保障, 从幼及老, 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 都有所奉养。 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 他认为君王应推
万方数据
第%期
刘华丽, 李正南: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周天子为中心、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
广其本身的 “不忍 人” 之 心, 施行 “不 忍 人 之 政” , 即 “仁 政”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 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认为施仁政应以此为先: “ 老而 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无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
/
南 昌 高 专 学 报 !""# 年第 % 期 (总第 .- 期) !""# 年 # 月出版 !"#$%&’ "( )&%*+&%, !#%-"$ ."’’/,/ )" 0 ( % 1#2 .-) 3&$ 0 !""#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刘华丽% , 李正南!
(%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上海 !""!#(; 江西 南昌 ##""")) ! ’ 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 摘 要: 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天子的 “德政” 和民间的 “宗法” 制度是传统
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 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 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福利制度; 德政; 宗法; 宗族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的思想, 于是, 对天命的顺从最终便 落足于 “保民” 称王。这种民本、 德政的思想为历代思想 家承继, 从而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 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 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 治国之道在于 “顺民心” , 而 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 民富则国强, 民之 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 民思想中, 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 《管子 ・ 五辅》 篇指出: “ 养长老, 慈幼孤, 恤鳏寡, 问疾病, 吊祸 丧, 此谓匡其急; 衣冻寒, 食饥渴, 匡贫窭, 振罢露, 资乏 绝, 此谓振其穷。 ” 《 管子・入国》 篇中, 则记载有 “九惠之 教: 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曰恤孤, 四曰养疾, 五曰合独, 六曰问病, 七曰通穷, 八曰振困, 九曰接绝” 。这些福利思 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 如 “老老” , 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 官, 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其细节为: 凡年纪上七 十者, 一子不征, 每三月国家赠肉一次; 八十岁以上, 二子 不征, 每月有馈肉; 九十岁上的老人, 则全家不征, 每天有 酒肉供养。再如 “恤孤” , 即国家设掌孤之官负责孤儿的 福利工作。凡领养一名孤儿的家庭, 一子无征, 领养二名 孤儿的家庭二子无征, 若领养三名孤儿, 则全家不征。掌 孤之官要经常过问孤儿的状况, “必知其饮食饥寒, 身之月
[$] 相哀痛, 有会聚之道, 故谓之族。 ”
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 他提出 “制民之产” , 并以西 周的井田制为范本, 构建了一个 “死徒无出乡, 乡田同井,
["]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 的小农
经济蓝图。 此外,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 他指出 “民有
[#] 三患: 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食” , 并希望
尽其长, 各适其宜” 的特殊的救济方式。此外, 宗族救济 的目的不是所谓 “普渡众生” , 而是通过对同姓同宗之间 财产上的贫富差距进行调节, 来维护一个特殊血缘团体 的稳定。 宗族的 “纪理” 职能主要是达到联宗收族的目的, 并 以宗教内部的制度及其管理为途径。自北宋以来, 民间 的宗族制度日渐完善, 有家训、 乡约等条规, 又有自成体 系的族规、 族谱及祭祖仪节等约束族人。这种宗族制度 与官方的乡里组织互为表里, 一方面, 乡里政权通过宗族 这一组织来弥补自己统治中的不足, 以此约束民众, 稳定 一方局势; 另一方面, 宗族也依靠乡里组织的支持来保证 及加强其威信。所以, 宗族成为乡里政权在经济、 思想、 政治、 组织上控制百姓的延伸手段。政府有关的社会福 利措施最终也依靠宗族组织有效地贯彻下去。 可见,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 在 封建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首 先, 整个社会的福利网络是以宏大的宗族为基础, 宗族如 一个大家庭管理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也起着强大的经济 保障功能。政府一般只到县级, 基层的组织是宗族。政 府的救济活动通过宗族很便利的实施下去。第二, 在水 旱灾害来临时, 宗族内部协同抗灾, 这是个体力量所难以 达致的。同时, 宗族自身为贫苦无依者施行救济。第三, 族田族产的收入除用于祭祀先祖外, 还用于文化教育与 福利事业。第四, 彼此间的守望相助以亲情维系, 为社会 福利体系提供了第一道网络。 自西周以后, 宗法意识深深地浸透于中华文化的血 脉之中, 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上由此确 立。古代中国并据此建立了日益完善的保障体系, 把整 个社会置于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 由此自近及远地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