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相哀痛, 有会聚之道, 故谓之族。 ”
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 他提出 “制民之产” , 并以西 周的井田制为范本, 构建了一个 “死徒无出乡, 乡田同井,
["]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 的小农
经济蓝图。 此外,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 他指出 “民有
[#] 三患: 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食” , 并希望
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民本、 德政思想的影 响下, 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 并建立起日益完善 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 备荒赈恤, 隋代 “民间寄纳在官” 的义仓则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 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 养济院、 慈幼局、 漏泽园等社会 救济与抚恤事业纷纷成立。 可以说, 管子、 孔子、 孟子、 墨子等古代思想家很早就 为我们建构了福利社会的雏型, 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 国历代的社会福利措施。尤其是大同思想对我国后来的 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 宗法: 福利社会的渠道 现代社会是以行政手段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向社会推 行具体社会福利措施, 为了有效地完成福利资源的分配, 又设立专门机构来提供有效服务。于是, 一系列的社会 福利机构因而诞生。在中国古代社会, 福利资源流通的 渠道有一套有效而便利的方式, 即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 宗族制度。宗族制度从西周建制以来, 一直绵延至今。 作为一种基层组织,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 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前文已述, 远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着对天的敬畏, 这种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也是天地万物、 宇宙生民的源 出者。 《泰誓》 上宣称 “惟天地万物父母, 惟人万物之灵, 禀聪明, 作元后, 元后作民父母。 ” 这里以天地为万物之 “父母” , 强调一种源出与亲情的关系, 这种关系尤其是对 人而言, 因为人为 “万物之灵” , 是天地中最为尊贵的。 这种以天为人之父母的天人观, 到殷周时期进一步 发展为天帝—天子—庶民的三级关系。殷人主要以 “帝” 来称谓至上神, 出于对 “帝” 威望的借重, 在廪辛、 康厅以 后的卜辞里, 开始出现对死去的人王称 “帝” 的记录, 从而 有了人帝与天帝之分。西周代商之后, 正式确立了嫡长 子的传承制度。人帝被视为天帝的嫡长子, 即天子, 秉承 天命管理被视为天帝庶子的下民。 周公建制时, 把天帝—天子—庶民三级的人伦关系 加以泛化, 由此形成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 周天子作为天 下的大宗, 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百世不变; 庶子受封为 大夫或诸侯, 相对于周王而为小宗, 在其封内又为大宗; 他的庶子又受封为卿大夫, 相对于诸侯为小宗, 在其宗族
[!] 兴也,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这
里的大道即天道, 其在人间的流行便是大同理想: 一个人 际融洽, 经济互助的社会, 每一个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 保障, 从幼及老, 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 都有所奉养。 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 他认为君王应推
万方数据
第%期
尽其长, 各适其宜” 的特殊的救济方式。此外, 宗族救济 的目的不是所谓 “普渡众生” , 而是通过对同姓同宗之间 财产上的贫富差距进行调节, 来维护一个特殊血缘团体 的稳定。 宗族的 “纪理” 职能主要是达到联宗收族的目的, 并 以宗教内部的制度及其管理为途径。自北宋以来, 民间 的宗族制度日渐完善, 有家训、 乡约等条规, 又有自成体 系的族规、 族谱及祭祖仪节等约束族人。这种宗族制度 与官方的乡里组织互为表里, 一方面, 乡里政权通过宗族 这一组织来弥补自己统治中的不足, 以此约束民众, 稳定 一方局势; 另一方面, 宗族也依靠乡里组织的支持来保证 及加强其威信。所以, 宗族成为乡里政权在经济、 思想、 政治、 组织上控制百姓的延伸手段。政府有关的社会福 利措施最终也依靠宗族组织有效地贯彻下去。 可见,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 在 封建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首 先, 整个社会的福利网络是以宏大的宗族为基础, 宗族如 一个大家庭管理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也起着强大的经济 保障功能。政府一般只到县级, 基层的组织是宗族。政 府的救济活动通过宗族很便利的实施下去。第二, 在水 旱灾害来临时, 宗族内部协同抗灾, 这是个体力量所难以 达致的。同时, 宗族自身为贫苦无依者施行救济。第三, 族田族产的收入除用于祭祀先祖外, 还用于文化教育与 福利事业。第四, 彼此间的守望相助以亲情维系, 为社会 福利体系提供了第一道网络。 自西周以后, 宗法意识深深地浸透于中华文化的血 脉之中, 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上由此确 立。古代中国并据此建立了日益完善的保障体系, 把整 个社会置于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 由此自近及远地扩散
万方数据 中又为大宗。如此逐层递推,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
+
南昌高专学报
#--’ 年
社会保障系统。家是个体生命最终与最基本的保障, 而 中国传统社会中, 国是扩大的家, 家是缩小的国, 这种国 家观奠定了传统福利思想的基调, 同时也规范了传统社 会福利实施的渠道。 三、 评鉴: 中国福利化的当下思考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及贫困者的救助是人类有史以来 始终存在的重要话题, 各国对此都有很多经验流传下来, 在传统社会中, 家庭是施行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中 国传统便流传养子防老的观念。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崇尚 的理想是 “四世同堂” 的大家庭, 但实际存在于民间的仍 主要是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中, 父母与子女在代际间 存在一种互惠关系, 父母在子女年幼时抚养照料他们; 及 其年老, 子女反哺, 在感情、 经济上支持、 赡养父母。子 女, 尤其是儿子,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便意味着一种老年 保障。因为在当时的社会, 人力直接代表生产力; 子女越 多, 经济越有保障, 得到赡养的机会与可能性也越大。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的方 方面面, 总是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反映。同时, 社会各个 家庭生活的情况如何, 对整个社会生活又有着极其深刻 的影响。所以, 通过协调家庭关系, 进而协调社会关系, 以致于使国家、 社会生活形成和谐稳定的格局。中国人 极早便窥见这一道理, 所以, 在远古就从天人关系中体悟 出人伦之道, 并以此来建构整个社会, 使得国与家成为一 体。如此, 社会福利以亲情、 血缘关系来维系, 家庭之间 的互济是最直接而普遍的社会保障网络, 即便是政府也 以民之父母的身份施以救济, 而整个社会则以儒家 “修 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为指归。 可见, 对家庭与家族的注重构成中国传统福利思想 的特色, 这一思想传统使得阶层之间的矛盾内部化, 同 时, 对内部关系的维系与调控便成为一切施政的主要纲 领。中国历代政府都以民之父母自视, 对社会大家庭的 稳定与成员的福利十分关注。所以, 很早就有较完备的 福利思想与相关政策。如 《周礼》 中就载有 “荒政十二策” 以应灾祸, 前文所述管子提出的 “九惠之政” 对贫困残弱 者的救济已很细致入微。正是这一点保障中国封建社会 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能绵延数千年并影响至今。 当然, 中国封建社会的 “赈济制度” “ 、 养恤制度” 的弊 病不也少。比如, 主持养恤者的营私舞弊, 施粥的范围有
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 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 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福利制度; 德政; 宗法; 宗族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的思想, 于是, 对天命的顺从最终便 落足于 “保民” 称王。这种民本、 德政的思想为历代思想 家承继, 从而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 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 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 治国之道在于 “顺民心” , 而 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 民富则国强, 民之 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 民思想中, 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 《管子 ・ 五辅》 篇指出: “ 养长老, 慈幼孤, 恤鳏寡, 问疾病, 吊祸 丧, 此谓匡其急; 衣冻寒, 食饥渴, 匡贫窭, 振罢露, 资乏 绝, 此谓振其穷。 ” 《 管子・入国》 篇中, 则记载有 “九惠之 教: 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曰恤孤, 四曰养疾, 五曰合独, 六曰问病, 七曰通穷, 八曰振困, 九曰接绝” 。这些福利思 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 如 “老老” , 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 官, 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其细节为: 凡年纪上七 十者, 一子不征, 每三月国家赠肉一次; 八十岁以上, 二子 不征, 每月有馈肉; 九十岁上的老人, 则全家不征, 每天有 酒肉供养。再如 “恤孤” , 即国家设掌孤之官负责孤儿的 福利工作。凡领养一名孤儿的家庭, 一子无征, 领养二名 孤儿的家庭二子无征, 若领养三名孤儿, 则全家不征。掌 孤之官要经常过问孤儿的状况, “必知其饮食饥寒, 身之月
[%] 。 脊胜而哀怜之”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 西方各个国家普通建立了 相应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 也 积极推进福利社会化政策, 并多方位借鉴与引进西方的 福利思想与措施。在反观西方的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发 扬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 悠久, 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正是因为儒家 倡导德政理想, 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 始终 关注百姓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涵的社会福 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 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 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 德政: 福利社会的理想 虽然福利国家的概念是近代以来才有的名词, 但历 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则由来已久。中国历代文献 不乏对帝王将相德政的歌颂, 各派思想家也提出了精彩 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诚然, 维护政权稳定, 粉饰太平景 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 但藉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 德政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 并始终鞭 策着当政者致力于民众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 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于百姓的日常 生活中。如 《尚书 ・ 尧典》 曾记载帝尧 “乃命羲和, 钦若昊 天” 。这种 “天” 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 迁与人事的祸福。周人认为人世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 命, 人受生于天命, 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 而人世的法则 也源于天命。周公又进一步对 “天” 加以概念性的总括。 他认为 “天命转移” 、 “ 惟德是辅” , 也就是说, 天命以人君 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这样, “德” 成了 “天” 的注解, 所谓 “敬天” 就转为 “明德” “ ,天” 与 “德” 具有了同一性。因此, 天子秉承 “天命” 即应施行 “德政” , 否则, 便违背天意而终 将被弃。 如此, 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 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 并最终成了民意 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尚书 ・ 泰誓》 就有 “天视自我
对宗族成员的 “纪理” 和 “会聚” , 是宗族最主要的两 种内部职能, 后者即宗族对族人的救济及其规则。宗族 救济与一般社会性的慈善事业不同, 后者基本上是限于 对救济对象的物质性赈济, 而前者除物质性赈济以外, 再 进一步包括诸如 “可以为师则延之, 以教子弟; 有高标雅
[$] 操则推尊之, 以为一家式” , 从而形成了 “通融周济, 各
收稿日期: !""# $ "% $ "&
孔子出于 “为政以德” 的思想, 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 政。在他心目中, 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 “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 不 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 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 者” 。 此外, 孟子认为, 使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
虽然西周血缘性的分封制以后由秦朝地方性的郡县 制取代, 但宗法意识却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 中国民间的 基层组织, 仍随处可见聚族而居的乡民。他们以男性血 缘关系为主, 基本上一个自然村落的村民都同姓, 并拥有 共同的先祖。在民国以前, 这些自然村落都实施着宗族 内部的自我管理。这些宗族组织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纽 带, 一方面承接大部分地方性行政自治功能, 一方面, 又 维系着宗族内部的社会福利与教育事业。 东汉班固对此概括为 “纪理” 和 “会聚” , 他说: “ 宗者 何也?宗, 尊也, 为先祖主也; 宗, 人之所尊也。……古者 所以必有宗, 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 小宗 能率群弟, 通其有无, 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 “ 族者何也? 族者凑也, 聚也。谓恩爱相流 (一作 ‘依’ ) 凑也, 上凑高祖 下至玄孙, 一家有吉, 百家聚之, 合而为亲。生相亲爱, 死
/
南 昌 高 专 学 报 !""# 年第 % 期 (总第 .- 期) !""# 年 # 月出版 !"#$%&’ "( )&%*+&%, !百度文库%-"$ ."’’/,/ )" 0 ( % 1#2 .-) 3&$ 0 !""#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刘华丽% , 李正南!
(%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上海 !""!#(; 江西 南昌 ##""")) ! ’ 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 摘 要: 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天子的 “德政” 和民间的 “宗法” 制度是传统
刘华丽, 李正南: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周天子为中心、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
广其本身的 “不忍 人” 之 心, 施行 “不 忍 人 之 政” , 即 “仁 政”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 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认为施仁政应以此为先: “ 老而 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无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