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地理科学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地理科学

教学大纲:地理科学专业一、课程简介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涵盖了地理学、地图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分支。

本课程旨在介绍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地理科学的学科范围、基本原理和学术发展动态;2.掌握地理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3.培养地理科学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第一章:地理科学概述– 1.1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1.3 地理科学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2.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学–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2 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2.3 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和制图方法3.第三章:自然地理学– 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质现象– 3.2 气候与气象学– 3.3 地表水与水循环4.第四章:人文地理学– 4.1 人口地理学– 4.2 城市地理学– 4.3 农业地理学5.第五章: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5.1 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挑战– 5.2 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5.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第六章:地理科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6.1 地理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方法– 6.2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案例研究– 6.3 地理科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实践探究:组织地理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案例研究:引入典型案例和真实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4.研讨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理科学相关的研究课题,撰写一篇学术论文;4.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参与一个地理科学实践项目,完成一定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免费下载】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免费下载】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注:“课程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学会基本的地学科学工作技能。

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貌学与测绘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学科教育,建立基础的地学研究的思想和观念;为学生今后从事地学科学研究及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一)绪论2学时(二)地球2学时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三)地壳4学时1、地壳的组成物质2、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3、大地构造学说简介4、火山与地震5、地壳的演化史(四)大气和气候2学时1、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大气的水分和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五)海洋和陆地水4学时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海洋3、河流地下水(六)地貌10学时1、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3、流水地貌4、岩溶地貌5、冰川与冰缘地貌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七)土壤圈2学时1、土壤基本性质2、土壤的发育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4学时1、地球上的生物界2、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2学时1、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自然区划及土地类型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和掌握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3、掌握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

综合自然地理讲稿

综合自然地理讲稿

内陆河流域中、下游绿洲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石羊河流域中游凉州区和下游民勤绿洲为例以野外实际调查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研究区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数据,分析了石羊河流域中游凉州区和下游民勤绿洲近20a来的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两个绿洲的耕地面积都呈增加趋势,且民勤绿洲耕地增加速度更为显著;在空间上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荒漠和绿洲的交错地带,耕地的增加凉州区以沙地作为主要来源,而民勤则以牺牲林草地为代价。

(2)从耕地变化驱动力来看,人口增加是直接动因,同时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耕地面积的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耕地面积的变化在凉州区与地表水量关系密切;而在民勤则与大风、沙尘暴天气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绿洲内的降水、蒸发等气象因素有显著关系。

绿洲是干旱区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景观格局与水-生态过程成为干旱区景观生态研究的热点。

在河西走廊的3个内流河流域中,石羊河流域的水、土资源开发程度最高,生态危机最大。

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流域中游地区人口数量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进入下游民勤绿洲的地表水资源日趋减少,引发了绿洲萎缩、土地沙漠化以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耕地作为干旱区绿洲土地中的精华,其动态变化无疑是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不适当的开荒和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可导致水土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甚至引起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因此,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耕地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耕地变化与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确定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导致该地区景观改变的强度和方向及其有效性,从而为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绿洲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1)社会经济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把它称为第一主成分它包含了55·20%的变化率,是主控因子人口增长是促进耕地面积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2)绿洲水资源利用第二主成分包含了16·02%的变化率,与地表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较高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主要体现为地表水资源的数量与利用以及绿洲气候的干旱程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一方面分析各部分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研 究各部分间的关系,所以部门自然地理与综 合自然地理学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二)从地理学的发展史看地理学的分支
区域学派——赫特纳 人地关系学派——拉采尔 景观学派——赫伯森、帕萨格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 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是:
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各种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
整体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稳定性 动态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功能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 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 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 的联系之中。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 物质体系也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 特点。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系 统 概 念
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系统 概述
二、系 统 分 类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气候… 部门经济地理学——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部门文化地理学——语言、宗教…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 部分,是分析性研研究;
只研究部分就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
要研究整体就必须从各部分着手;
[3]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9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 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组成的,但这些要 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 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 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自然地理系统这一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1202300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5地理信息系统学时数:108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6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5年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千怀遂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无必要的先修课程,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马建华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潘树荣等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a.环境b.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环境c.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a.自然环境的构成次生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c.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术语3.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的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A.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一般指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研究,着重探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地理学)B.课本P4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白光润)2.从地理学的三维立体分类系统中来看3.综合自然地理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P4)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做好笔记,以备复习考试。

2.建议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我所认识的地理学”2000字以上,按正式论文格式编写,为日后写毕业论文作点准备。

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3.按时完成作业,平时成绩与点评30%,其中主要看论文成绩。

4.开展1-2次课堂讨论(包括论文报告)5.未安排野外实习,但将结合科研成果作适当的讲解。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的根基——古代地理学一、从远古至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a.奴隶社会的地志学(方志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主流b.封建社会的地理学有所倒退,但并不完全是固步不前c.地理大发现(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二、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三、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博杂派→地方志四、~的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地理学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地理学转折,自然地理学诞生A.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B.李特?《地学通论》——人文地理学二、19世纪后半期:地理学分化,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A.李希: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B.道库恰耶夫:土壤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一、两大学派的出现1.景观学派:侧重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特征(购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侧重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希3.罗?诺夫)二、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以后)的形成a.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b.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a.商贡b.管子、地员篇2.封建社会时期:成果累累、成就辉煌a.地理志b.地图c.地理专著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伊萨钦科.罗开富.黄秉维2.1959-8. 1966:任美锷、.杨纫章、侯学煜3.1977的以后: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宣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的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范围和边界一、范围:上至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生物圈的全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二、边界:a.伊萨钦科:上至对流层顶(10-12KM),下至沉积圈底层(-5~6 KM)b.牛文元:上限在50~100 M;下限在-20~-30、-100Mc.陈传康:视研究问题大小而定第二节组成和特征一、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动的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求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植物和动物)二、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明显2.气、固、液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第三节结构一、结构的一般特性1.分层性——地球圈层构造决定2.交织性——四种物质相互重迭、渗透3.集中性——海陆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自然综合体的表现5.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从最高级的地理圈到最低级的相二、空间结构1.组成结构(垂直结构)——整体性的反映2.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差异性的反映三、时间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一、系统的基本概念二、系统的基本分类1.功能类型:孤立类型、封闭类型、开放类型2.结构类型:形态类型、解联类型、过程响应类型、控制类型3.其他分类三、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2. 综合性:基于系统的观点3. 层次性:基于系统等级性4. 功能结构性:系统一定的结构相应于一定的功能5.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一、太阳辐射1. 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2. 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3. 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面减小的变化趋势→差异性4. 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节律周期→节律性5.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从而把四大圈层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体性二、球和太阳引力→潮汐(略)三、陨石的影响1.增加地球质量2.造成硕石境和环形山3.陨震4.形成新矿床5.沧海桑田巨变的外因之一四、其他宇宙因素1.臭氧层——保护地表生物2.电离层——干扰无线电波、两极极光3.太阳风——危及地球生物第二节行星因素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球状”造成地球上的热量带状分布和所有有关现象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巨大质量使地球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使生命和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3.昼夜现象(地球的不透明性)二、地球自转P64三、地球的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2.构成划分自然带的特殊纬线3.影响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4.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第三节地球因素一、地球内部物质状态1.岩石圈的下层构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支承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二、地球内能1.地热活动的地表显示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是改变地壳状态的重要因素(构造运动)3.重力使地球物质是同心圆状排列4.重力(位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能量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支配~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由此推动整个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决定了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现代地理学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地 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 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包括六个层次——人 类未认识的环境、人迹未到但有所认识 的环境、人迹所到的环境、人为环境、 人类创造的环境、人体环境。
3)三重性:
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
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 究)
⑵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 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 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 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 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每 一个自然区域都是自然现象的复合体,由气候决定。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研究对象,如:
气象气候学 ——大气圈 地质、地貌学 ——岩石圈 水文地理学 ——水 圈 动植物地理学 ——生物圈
地质地貌学——掌握“地貌”要素 气候学与水文学——掌握“气候”、“水” 要素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 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 间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只注意分析或只注意综合都是不正确 的,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所以部门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不
能相互代替的。
第一讲 绪 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任务及实践意义(1学时)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一、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二、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是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整体性的表现。

该章内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点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规律之一。

整体性概念是本章的重点,要讲清整体性概念发展演化的过程。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结构、物质循环、能量基础及能量的循环和转换。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结构、物质循环、能量基础及能量的循环和转换。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对整体性认识的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能量循环和转换、物质交换等。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对整体性认识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2学时)了解系统的概念、分类、特征;了解对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认识的阶段性;理解耗散结构的概念;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空间结构(1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三种空间结构。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换(2学时)了解自然地理系统作为能量系统应具备的条件及其特点;掌握自然地理系统中太阳能和地球内能在自然环境中的转化,了解其他能量的转化。

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交换(1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循环结构,并了解通过这些循环如何把自然地理系统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从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观点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让学生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把握其整体性特征。

该章内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点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规律之一。

该章重点和难点是: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相对稳定性。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稳定性、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稳定性(4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概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主要表现。

一、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相关概念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三、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四、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及其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2学时)了解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理解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掌握伊萨钦科揭示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规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如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方性,并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差异的方向性、镶嵌性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性。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规律,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辨证关系、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是该章的重点和难点。

要求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形成原因、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2)理解并掌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理解并掌握不同空间尺度(全球、区域、地方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4)掌握垂直带性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垂直带性分异的因素。

(5)理解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分异的关系;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等级关系、成因关系等。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1学时)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地域分异因素,理解并掌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理解地域分异尺度的概念。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1学时)了解自然地带学说;灵活运用不同空间尺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学时)灵活运用大空间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理解中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了解小尺度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64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1学时)理解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带谱的概念和垂直带性分异规律;掌握垂直带谱的特征。

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0.5学时)了解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的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

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0.5学时)理解纬度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的关系;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五章综合自然地理区划(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区划单位以及等级系统等,并重点介绍我国的几种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之一,是每一个地理工作者应掌握并能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

(2)理解并掌握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3)了解综合自然区划主要方法和工作程序。

(4)理解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划分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