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度尺读数要求估读(只限10分度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刻度尺读数要求估读(只限10分度的),其他(如温度计、电表等)读数不要求估读。

2、作图题改成2题,6分;在计算题中有一道作图与计算结合在一起的题目,计算题分值变为15分。总题量仍为25题。

3、有关计算方面,除了属“理解”层次的可以出计算,属“认识”的也可有简单的计算,如杠杆平衡、串联电路总电阻(并联不要求算总电阻)、液体内部压强、热机效率等,人教版教材列出计算的内容,一般列入考试范围。

4、增加两种电荷内容。

5、除了几个常见的常数(如水的密度、光速等)外,其他常数的具体数值不用记,有些则只需要定性记忆(如知道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但不必记住具体数值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几大类热点问题:

(1)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

(2)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题;

(3)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

(4)图像题。根据题目中所画的图像,挖掘相关的信息进行解题;

(5)先学后用题。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所涉及的知识没有学过,但方法学过,要求学生阅读后立即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008年考试时间增加10分钟

今年中考物理科目考试时间90分钟,比去年增加1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分为Ⅰ/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都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和综合能力题。

物理考试一直以来强调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相联系,因此,在物理试题中有适量的创意题目,有多种正确解答方法,需要考生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另外,试卷中加大了实验题目的比重,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

近几年中考物理题中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呈上升趋势,掌握实验题的类型及要求是解答物理实验题的关键。实验题的类型主要有:(1)考查对实验过程的感悟;(2)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3)考查对实验数据的处理;(4)学生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来探究实验;(5)学生自主设计性试验。此部分的复习方法应在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复习每个实验的基本

内容,然后反复操作练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复习要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活中信息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刻表等都向人们提供着信息,善于迅速从资料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具有的能力,因此近两年围绕铭牌、说明书、表头等命出了一些信息类题,应引起重视。

另外:

一、初中的学生实验,主要内容可划分为:

①掌握九种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分别是:温度计、天平、刻度尺、秒表、量筒(或量杯)、弹簧测力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

②掌握十一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分别是:质量m、体积V、密度ρ、长度L、平均速度v、温度t、力F、电流I、电压U、电阻R、电功率P 等。

要求让学生懂得以上基本工具的使用及掌握上述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步骤。

二、透彻掌握重点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图表、结论等,提高实验技能。

初中的重点实验有测物质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测小灯泡电功率等。每一个重点实验都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这样的思维顺序去回忆和复习,理清思路,避免死记硬背。

三、围绕重点实验,适当变化,发展求异思维,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1、适当增减器材。如用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时,但无电流表,怎样测量呢?又如测物质的密度,常规方法用到天平、量筒等器材,若给弹簧测力计、量筒、足量的水等,如何测石块的密度呢?等等。

2、让学生重做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变通。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小灯泡电功率这两个常规实验,在实验前可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中当移动变阻器时,发现灯泡变亮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减小,灯泡变暗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增大(器材是完好的),为什么?让学生在实验中带着问题去做,并用实验验证,提高了实验课的质量。

在复习时一定要明确大纲的范围,并且在复习时要紧抓教材(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教材中的原题或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变的题型非常多)。抓基本,就是要看清

教材内容,看清教材中的每个学生实验,看清教材中的每个图形、图表。注意不可忽视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注意教材中的公式推导,注意教材中分析例题的方法和过程,注意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注意教材每章后面提出的“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