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合集下载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有着许多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客家文化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

而客家民俗中的民间舞蹈更是展现了客家人民智慧和热情的集大成者。

本文将会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舞蹈,以及它们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民俗舞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客家人的习俗和精神世界。

一、花炮舞花炮舞是客家民间舞蹈中最为热烈和富有仪式感的一种。

表演者手持花炮或者竹筒,在节奏的指挥下伴随着鼓点,舞动身体,炫耀技巧。

这种舞蹈起源于客家人民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代表着吉祥和福气。

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传达对于丰收和新年来临的期盼。

整个舞蹈充满了爆炸力和活力,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的热情,也是客家文化独特的体现。

二、锣鼓舞锣鼓舞是客家民间舞蹈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是一种集合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表演,以锣鼓的节奏为依托。

舞者们跳跃、转动、踢腿等动作,配合着锣鼓的击打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锣鼓舞通常在节日、婚礼、庆典等场合上演,是一种热闹喜庆的表达方式。

通过锣鼓舞,客家人民表达了对于快乐和丰收的期待,也展现了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竹竿舞竹竿舞是客家地区常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表演者手持竹筷,在舞台上舞动,以柔和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温婉和谐的氛围。

竹竿舞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能够让人身心放松。

这种舞蹈起源于客家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一种习俗,既是对收获的庆祝,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竹竿舞不仅展示了客家人民对自然的热爱,更传递了他们对于和谐与幸福的向往。

通过了解客家民俗中的民间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

这些舞蹈通过身体语言和节奏,传达出丰收、团结、喜庆等正能量。

这些舞蹈不仅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它们表达出了客家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愿,也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客家民间舞蹈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形态和传统的内涵,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向世人展示出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是中国久远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之一。

而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客家舞蹈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客家舞蹈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层表达。

本文将从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的概念、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以阐述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一、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概念客家文化指的是客家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文化风貌,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一种共同认知和情感表达。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客家人在生活和劳作中积累的一种形式美,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层表达。

客家舞蹈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风格等方面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客家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紧密联系,既在于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在于客家文化为客家舞蹈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客家舞蹈既是客家文化的产物,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二、客家舞蹈的历史渊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客家舞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迁。

每一个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都为客家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

客家舞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客家舞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品格。

客家舞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客家社会,其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客家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承载了客家文化的传统和精神。

客家舞蹈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民俗事象为载体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的流传于民间。

民俗舞蹈是人们在特定的表演场域、相对稳定的民俗活动中所进行的族群情感的外在表现,人们用身体语言记录整个仪式活动过程,传递其特定的主旨及文化意蕴。

一、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与客家民俗文化民俗舞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表征在身体之上,依存于民俗事象,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印记,需要把它放置于特定的语境中阐述舞蹈本体,分析其自身所具备的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和民俗事象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信仰民俗。

梅州地区由香花僧侣在斋主家中操持的佛教形式,在梅州上水地区、下水地区(以梅县丙村为分界线,在丙村以上的梅江区和梅县诸乡镇,为上水派;在丙村以下的梅县诸乡镇,以及蕉岭、大埔等县均为下水派)一般被称作“香花佛事”“香花仪轨”,它既是佛教度亡仪轨,也是梅州客家人重要的人生仪礼。

香花仪轨是具有浓郁客家民俗文化特征的宗教仪式部分,包括静态的念唱经文的音乐表演及动态的技艺规范的舞蹈表演,借助舞蹈的动作姿态表演形式,为逝去亡者颂德祝福、寄托哀思,传递出民俗内涵及佛学理念,香花仪轨真正实现着“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佛前皆忏悔”的心灵超升。

二、道具舞蹈:铙钹花铙钹花,是香花仪轨中一项技艺性较高的器械舞蹈,其传承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梅州客家地区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

“铙钹花”一般在场外进行,表演者僧侣或斋嫲主要依靠铜铙钹、一根筷子、竹竿等道具舞出花样繁多的表演套路,其表演过程无唱念经文,而是伴随节奏明晰的锣鼓声,僧人或斋嫲于一席之地,抛舞铙钹,舞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农耕文化的色彩,其目的主要是调节场面气氛。

(一)舞蹈动作僧侣或斋嫲表演“铙钹花”的动作套路源自客家人對于自然景物的模拟与生存生活的再现,蕴含佛学理念,兼具社会功能。

“铙钹花”表演时主要使用的是铜铙钹,其道具为圆形,从道具中便可窥探客家民众意欲表达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视,追求生命的延续,体现佛教“六道轮回”的理念。

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分析

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分析

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分析作者:张茜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4期摘要:客家民俗舞蹈是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在客家人聚集和生活的特定场所和特殊环境下产生的。

正是因为客家人保持了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固有文化,而且还在南迁的过程中已经融入当地环境中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客家人勤劳朴素的品质,这才能够在日渐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呈现出客家人绚丽多彩的舞姿,体现出客家人独有的情韵和艺术特质。

通过研究发现,客家民俗舞蹈在发展的早期,有着十分明显的舞蹈仪式特征,在客家的发展过程中,民俗舞蹈的发展也逐渐向表演性、审美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客家民俗舞蹈;仪式性;特征0 引言在中国文化中,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存在。

客家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战火狼烟中,中原人士为了生存纷纷选择向少有战乱的南方地区迁移,迁移的目的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中原人士南迁带来的文化与南方土著居民在日渐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客家文化。

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基础和原始支撑是汉族文化。

1 客家民俗舞蹈中的尊神明信、敬仰自强仪式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先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来的,其中包含许多先民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诉求,既包括对物质的渴望也包括对精神的满足,因此,在先民心中极度需要得到神灵和上苍的眷顾,给予自己一块能够安身立命之地,渴望平安祥和的生活,正如当前的客家民俗舞蹈杯花舞。

杯花舞以“伯公杯”为道具,来表达对于天地神明的崇敬和敬仰。

伯公意指尊者,是敬称,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等级划分,即公侯伯子男之分的爵号。

伯公正是客家人崇拜的起源之一。

相传六月初六是伯公的生日,在客家人生活的地方,这一天可以随处看见伯公的神位,可见客家人对于伯公的尊敬之情。

客家作为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长久颠沛流离、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使得客家人极度渴望稳定,希望能够在生活中得到自己的栖息之地。

正是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客家人明白了,在这样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下就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够抵抗外来的一切不安定因素。

客家麒麟舞的介绍

客家麒麟舞的介绍

客家麒麟舞的介绍
客家麒麟舞,这一充满神秘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舞蹈,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客家人的情感记忆。

它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麒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象征着吉祥、和平和幸福。

客家麒麟舞以麒麟为表演道具,通过舞者的精湛技艺和生动的表演,将麒麟的威武、灵动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感强烈,配合以锣鼓、唢呐等乐器,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

客家麒麟舞起源于中原地区,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这一舞蹈形式也逐渐传播到南方各地。

在客家人的生活中,麒麟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他们祈求平安、吉祥和丰收的重要仪式。

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或是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重要场合,都会邀请麒麟舞队前来表演,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客家麒麟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独舞、对舞,也有群舞等多种形式。

舞者通过模拟麒麟的动作和神态,展现出麒麟的威武之势和灵动之美。

同时,舞蹈还融入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使得这一舞蹈形式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客家麒麟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客家麒麟舞仍然活跃在各地的舞台上,成为展示客家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客家民俗文化丰富多元,其中的民间舞蹈是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一部分。

它是客家人民世代相传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反映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舞蹈,并探讨其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种叫做《草泥马》的客家踩高跷舞。

这支舞蹈起源于江西的宜黄县,以其踩高跷的独特形式而闻名。

踩高跷是一种传统的宴会表演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草泥马》舞中,舞者们身穿鲜艳的服饰,踩着高高的木质跷板,以独特的节奏跳动。

他们手舞足蹈,有时甚至能够做出让人咋舌的高难度动作。

这支舞蹈充满了欢快和激情,是客家民众在节日和庆典上最爱的表演之一。

通过《草泥马》舞蹈,客家人传承和展示了他们的勇气、坚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种名为《手绢舞》的客家传统舞蹈。

这是一支由女性舞者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持绢巾,以柔美的姿势和优雅的动作展示舞蹈技巧和情感表达。

在《手绢舞》中,舞者们通常配合音乐节奏旋转、翻飞绢巾,动作流畅而优美。

这支舞蹈既有传统的客家元素,又充满了现代审美风格。

它不仅演绎了客家女性的温柔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手绢舞》被广泛演出和传承,成为客家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草泥马》和《手绢舞》,客家民间舞蹈中还有许多其他形式。

例如,《大排舞》展示了客家人民的团结和勤劳精神,《腰鼓舞》则象征着欢乐和祝福,《双龙舞》则展示了客家人的威武和豪迈。

这些舞蹈不仅有着精彩的舞蹈技巧,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们丰富了客家民俗文化,突显了客家人民的个性特点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民间舞蹈在客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是客家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通过舞蹈的传承和演出,客家人能够保持对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其次,民间舞蹈是客家人民情感的宣泄和交流方式。

在舞蹈中,舞者们能够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传递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群鲤嬉春,跳过龙门——客家《鲤鱼灯》舞

群鲤嬉春,跳过龙门——客家《鲤鱼灯》舞
比交 尾 ”和 ” 跳 龙 门 ; 群 鲤 嬉春 ” 鲤 ” 、 比
鲤嬉 春 ” 双 双 比 美 ”和 “ 跃 龙 门 ” 、 喜
三 个环 节 组 成 。
《 鱼 灯 》 的鲤 鱼全 长大 约 5 厘 米 . 鲤 舞 0 分 鱼 头 、 鱼 身 鱼 尾 三 部 分 . 各 部 分 皆 用 竹 篾 编 织 ,用 丝 线 把 三 部 分 联 系起 来 . 鱼 中 间 是 空 的 ,可 放 置 蜡 烛 , 鱼 身 外 则 用 一 些 花 纸 剪 出 的 鱼 鳞 、 鱼 须 等 粘 贴 而
成 ” ” 龙 .不 想 .却 给 两 岸百 姓 带 来 无 尽
的 水 患 。百姓 不堪 忍 受其 害 . 告到 官府 . 便 官 府 察 情 后 , 即 命 能 工 巧 匠 在 鲤 鱼 岭 筑 塔 ,将 鲤 鱼 精 镇 住 .但 因这 塔 无 顶 .鱼 尾还在章水边 . 仍会 提 动 . 患 依 然 未 除 。 水
在 民 俗 节 日 中 .各 种 各 样 的 歌 舞 杂 艺 增 添 了 节 日的 气 息 《 鱼 灯 就 是 鲤
其 中较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一 种 舞 蹈 ,它 属 花
鸟 鱼 虫 一 类 的 抒 情 民 间 舞 蹈 .寄 物 寓 言 ,
借 助 舞 蹈 艺 术 形 象 思 维 的 比 兴 手 法 .通
备 朱 墨 -¨ 啊
今 日客 家地 区所 流 行 的 《 鱼 灯》 , 鲤 舞 当 为历 代 中 原 歌 舞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 客 家 人 之 所 以 喜 爱 《 鱼 灯 》 舞 除 了 因 为 鲤
鱼 与人 民 的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外 , 还 有 其 更
为 深刻 的涵 义 。
鱼 灯 》 舞 表 演 最 好 。 据 官 陂 村 牛 生 墩 屋

浅谈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莲池舞”

浅谈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莲池舞”

文化与艺术177作者简介:朱彤(1999— ),女,汉族,广东兴宁人。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客家莲池舞又称打莲池,是粤东地区“香花佛事舞”民间舞蹈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舞蹈。

经历自清代18年流传入蕉岭至今的演变发展成为独立的佛事舞蹈,展示了客家地区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1999年,蕉岭县文化馆专门组织专业人员到蕉城千松庵挖掘整理莲池舞,改编后的莲池舞表达了莲花母子的生活情趣,让天上人间充满母爱。

2008年,新编大型舞蹈《莲池舞》参加了第三届艺术节的展演,深得专家和群众的好评。

一、莲池舞的研究价值莲池舞在蕉岭地区流传300多年,在2009年被收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表演地点在气氛肃穆的灵堂,加之唱腔低沉哀切,舞态轻盈,用于为死亡的妇女超度亡魂,劝善信佛。

教化功能强的莲池舞,是客家传承“孝悌”美德的缩影,在发展中不断掺进客家民间生活色彩和借鉴其他的艺术特点,形成了蕉岭客家地区民俗文化独特的风格,在梅州民俗民事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莲池舞的发展不仅反映着客家人的崇文重孝,还体现了客家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人生哲学思想。

同时,莲池舞还具有宣传驱难报恩、敬老孝道,劝善惩恶的功能,阐发佛家的教义,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莲池舞的创始人牧原和尚,他创作该佛教舞蹈的目的,是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莲池舞,运用唱、跳、念这些花样繁多的动作手法,转移死者家属的注意力,减轻对死者的哀思。

“打莲池”是香花佛事仪式中堪称“演戏”式的宗教仪式项目。

僧人们自己觉得在“演戏”,而百姓们也觉得在“看戏”。

既然用“戏”来评价“打莲池”,那么从戏的结构、内容、情感、形式这四个方面一定符合了“戏”的审美标准。

“打莲池”是梅州香花佛事仪式中集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形式美的宗教舞蹈之一。

二、莲池舞的发展现状莲池舞在1999年,梅州市政府安排县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对莲池舞进行挖掘整理,改编后的莲池舞表达了莲花母子的生活情趣,让天上人间充满母爱。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岭南客家“杯花舞”是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清朝中期,由嵘山客家人舞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如今的“杯花舞”已经成为岭南地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参与。

本文将探讨“杯花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杯花舞”所使用的道具是一种叫做“杯花”的器具,由花托及杯子构成。

据传,“杯花”最早为清代嘉庆年间岭南地区的客家人制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或举行宴会时使用的。

后来,客家人将其发展成为了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演绎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和神话故事,如捕鱼、搭桥、采茶等。

从最初的祭祀仪式到后来的舞蹈表演,再到如今的民间文化表演,可以看出“杯花”这种道具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杯花舞”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传统的“杯花舞”表演中,舞蹈者手持由花托和杯子构成的“杯花”,进行各种动作,如转圈、起舞等,体现出优美的舞姿和灵活的身法。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会通过动作、音乐和歌唱等方面来表达情感和寓意,传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对春天和丰收的祝福,对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等等。

同时,这种文化表演形式也成为了当地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节日庆典中表现出色,也常常在婚礼、喜庆等场合中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欢乐和乐趣。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杯花舞”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的岭南地区,“杯花舞”已经成为了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不仅在本地区有大量的爱好者和传承者,也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一些专业舞蹈团体也开始将其作为舞蹈剧、音乐剧、实景演出等比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来表现。

总之,“杯花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表演形式在岭南地区已经成为了人们走近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摘要】岭南客家“杯花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岭南地区客家民间。

本文通过对“杯花舞”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以及在岭南客家地区的传承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一舞蹈形式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发现,“杯花舞”融合了客家文化的特色,传承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对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总结,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探讨和传承这一独特舞蹈形式提供了参考。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进一步了解岭南客家“杯花舞”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促进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传承。

【关键词】岭南客家, 杯花舞, 形成, 发展, 探讨, 起源, 历程, 表演形式, 传承, 文化影响, 结论, 未来发展, 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引言岭南客家地区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客家聚居地,这里的客家人民世世代代延续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杯花舞作为岭南客家地区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杯花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祝福的方式。

杯花舞起源于岭南客家地区的乡村民间,最初是作为某些民俗节日或庆典活动的一种表演项目而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杯花舞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的舞蹈艺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通过对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岭南客家地区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对于“杯花舞”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对“杯花舞”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们解析舞蹈形式与当地文化、风俗以及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研究“杯花舞”也有利于丰富舞蹈学理论研究,拓展舞蹈形式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性,为舞蹈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议客家民俗舞蹈特色化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浅议客家民俗舞蹈特色化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方 特色 , 客家 民俗舞蹈主要体现在民间曲艺 、 节庆类 民俗及宗教类 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 这样才能够做 出客观、 公正的教学评价 。 民俗等活动 中。 客家民俗舞蹈种类较多 , 以赣南采茶歌舞为例 , 它就 具有 以下四个比较突出的特色 : ( 1 ) 动作类 型有 五种 , 可分 为造型 、 3 成 立校 园客家 民俗舞蹈艺术团 高校应该 站在引领 文化发展 的位置 ,承担起继承和发扬 客家

定一个特点的情境 , 比如茶叶大 丰收 , 大 家都 笑逐颜开 , 那么就让

客 家 民 俗 舞 蹈 的 特 色
学生对这个情境去 自己体会理解 , 然后表现 出来 。另外 , 教学评价
客 家文 化 底 蕴 极 为丰 富 ,而 客 家 民俗 舞 蹈 更 是 具 有 浓 厚 的 地 不能只在期末进行 , 而应该在整个学期 中表演的基本形式 为女摇男走 、 女高男矮。( 4 ) 生不但可以听取由专业 教师讲解《 围龙 回响》 《 客家意象》 等客家舞
采 茶中的丑旦表演极具特 色 , 诙谐 、 含蓄 、 生动。反丑也被称 为“ 丑 剧的赏析课和专业 演员 的指导课 , 而且 还可以学 习到一批优秀 、 经 行 丑扮” , 多为一些浪荡公 子 、 流氓地痞 、 烟鬼赌徒 ; 正丑也 被称为 典 的客家舞蹈剧 目, 如舞蹈《 娘酒飘香》 《 中秋席趣》 《 筛米谣》 《 杯花
客家 民俗舞蹈特色化教学模式 的发展已经被教学方式 的单一
性所严重制约 , 因此 务 必 要 丰 富教 学 方 式 。
第一 , 引入多媒体技术 。在传统教学 中, 通常都是教师先讲解 较快 , 学 生往 往不一定 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 而若利用多媒体教
通过这些现场表演视频来 感受到舞蹈 的精髓 、舞蹈所传递 出来 的 感情 , 以便能够在 日后 的学 习过程 中, 可 以 自己来诠释舞蹈 。 第二, 增加实地采风课程 。虽然增加学生实地采风的环节 , 会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荷包-节节高舞-五龙米酒》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荷包-节节高舞-五龙米酒》

客家荷包客家荷包广泛流传在闽西,是客家地区民间的一种非常桔祥的桔祥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自从中原汉人南迁汀江流域形成客家民系,结合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客家文化后,闽西客家人就有佩戴客家荷包的习俗,它主要佩戴于节庆期间,比方春节、元宵、端午,都有佩戴荷包的这种习惯。

还有,晚辈孝敬老人,父母关爱孩子,妻子敬重丈夫,以表达一种良好心愿,赠送桔祥礼品客家荷包。

客家荷包里面主要装有五谷杂粮或者是中草药材,它象征着来年五谷丰收,桔祥如意,岁岁平安,风调雨顺,以表达心中的良好愿望,所以佩戴上客家荷包是客家人非常良好的祝愿。

据了解,荷包在客家地区是源远流长的。

荷包的运用有几个方面,最主要是用在青年男女作为信物赠送,女孩子绣好荷包送给情人留作纪念;用在小孩,里面装点桔祥的东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用在老年人身上,老年人以前有抽烟,短短的烟斗,作为烟袋。

荷包作为情人信物,是最大的特点。

荷包的式样很多,有石榴形的,石榴荷包代表多子多寿,祝福子孙满堂;有荷花形的,表示连生贵子;有鱼形的,代表桔祥如意,年年有余;还有鸳鸯形的,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动物、花草,都代表桔祥如意。

送给孩子用的,可以写上“长命百岁〞;送给老年人的,有福字,寿字,大多有写上桔祥用语、祝福用语。

“节节高舞〞“节节高舞〞是上杭特有的客家舞蹈。

“百节年为首〞,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丰收的期望,客家人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跳起“节节高舞〞。

它的道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茶筒〞,取自房前屋后种植的毛竹。

客家人上山下地干活都会带上“茶筒〞。

勤劳的客家儿女在劳作时,总结人体动作产生的节奏演变成现在所跳的“节节高舞〞,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积极乐观的客家精神。

五龙米酒走进客家民居,您会发现家家户户在屋檐下叠放着众多酒缸,不时飘出阵阵酒香,这是客家人的一大特点,不仅爱酿酒而且还爱喝酒。

逢年过节与亲朋好友相聚,喝上两杯,叙叙家常,热闹一番。

客家民间舞蹈课程开发浅谈

客家民间舞蹈课程开发浅谈
民 间舞 蹈 的教 学 2客 家 舞 蹈 课 程 建 设 突 出地 方 办 学 特 色 . 进 入 二 十 一 世 纪 , 国高 等 教育 实 现 了 跨 越 式 发 展 , 等 我 高 教 育 的 发 展 重 点 已从 量 的 扩 张转 向质 的提 升 。 在这 种 背 景 下 , 地 方 高 等 艺 术 院 校 要 在 激 烈 的竞 争 中求 生 存 、 发 展 , 必须 求 就 重 视 内涵 建 设 , 胆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特 色 发 展 之 路 , 大 走 办
客 家 民 间 舞 蹈 课 程 开 发 浅 谈
袁 彬
( 京 舞 蹈 学 院 中 国 民 间舞 系 , 京 10 0 ) 北 北 0 0 0 客 家 , 中 国汉 族 的 一个 庞 大 的 民 系 共 同体 , 成 历 史 悠 是 形 久 , 数 众 多 。 客 家 人 现 有 总 人 数 55 o , 中 中 国 约4 0 人 0 万 其 50 万。 外客家人 , 海 大多 数 居 住 在 亚 洲 的一 些 国家 , 马来 西 亚 、 如 印度尼西亚 、 国 、 南 、 加 坡 、 甸等 , 外美洲 、 洲 、 泰 越 新 缅 此 欧 澳 洲 等 地也 有部 分 客 家人 居 住 。 东 被称 为 客 家大 本 营 , 东 梅 广 广 州更 是有 “ 界 客 都 ” 美 誉 。 东 省东 北 部 交 界 的三 角 地 区 。 世 之 广 客家 人 口有 10 多 万 。 客 家 人 人 数 众 多 , 布 广 泛 , 30 分 自然 影 响 力 就 非 同凡 响 。 “ 家 文 化 本 身 是 一 种 非 地 域 文 化 的 表 述 , 客 它 的一 部分 可 以 与岭 南 文 化 相 互 叠 合 ,但 覆 盖 国 内 1 多个 省 并 0 远 播 到海 外 近百 个 国 家 的 这 一 分 布 。 之更 具 民 族 文 化 特 质 , 使 是 中华 民族 文 化 当 中独 特 的无 以替 代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Ⅲ。的 确 , 是 这 种 客 家 历 史 造 就 了人 们 对 客 家 文 化 的 关 注 , 家 舞 正 客 蹈 与其 他 艺 术 门类 一道 画 出 中 国 民族 的灿 烂 文 化 。 客 家 舞 蹈 作 为 汉 族 舞 蹈 的一 支 和 代 表 着地 区 特 色 的 舞 蹈 ,在 中 国 民 间 舞 中 占据 了一 定 位 置 .把 客 家 舞 蹈 引 用 民间 舞 蹈 课 堂 有 着 很 大 的 意义 。 1 家 舞 蹈 充实 民 间舞 教 学 的 内容 . 客 如 今 舞 蹈 教 育 一 般 沿 用 北 京 舞 蹈 学 院 民 间舞 系 的 民 间 舞 蹈 教 材 , 套 教 材 浓 缩 了 中 国 不 同 地 区少 数 民族 的舞 蹈 。 要 这 主 是 以汉 藏 傣 维 朝 族 为 主 要 的训 练 教 材 ,对 与 地 区 的差 异 性 和 学 生 的差 异 性 来 说 , 套 教 材 无 法 涵 盖 全 部 , 不 能 满 足 各 地 这 也 的舞 蹈 所 需 。 家 舞 蹈 内容 极 其 丰 富 , 容 不仅 包含 了 中原 文 客 内 化 , 且 囊括 了 现 当代 客 家 人 的 人文 精 神 。 舞 蹈 动律 更 是 灵 而 其 活 多变 , 但有客家特 色 , 不 而且 具 有 中 原 特 色 , 有 很 大 的训 并 练 价 值 于学生理解和参与 。 因此 能 引 起 学 生 极 大 的 兴 趣 , 学 生 的学 使 习 积 极 性 大 大 提 高 。 3加 强 实践 环 节 . 高 学 生动 手 能 力 。 . 提 ( ) 好 实践 教 学 。 1抓 MI中 重 点 是 系 统 分 析 、 计 方 法 的 应 用 , 课 堂 教 学 是 S 设 靠 很难让学 生掌握 的.如果学生 学到 的只是一条条 的原则 、 步 骤 , 旦 面对 一 个 真正 的 业 务 系 统 则 不 知 从 何 做 起 , 一 因此 必 须 加 强 学 生 的 实 践 环 节 . 养 学 生 分 析 设 计 的基 本 技 能 。 强 实 培 增 际操作运 用能力 , 学生得 到更直观 的知识 , 举 一反三 , 让 能 具 备 开 发 系 统 的 基 本 素 质 _ 3 。 按 管 理类 学 生 培养 目标 , 理 专 业 MI实 验 内 容 应 包 括 如 管 S 客家 民系是一个歌 舞的海洋 . 山歌 、 蹈 是 统 一 体 , 者 舞 二 缺 一 不 可 。 “ 家 山 歌 远 承 《 经 ・ 风 》 汉 魏 六 朝 乐 府 的余 客 诗 国 、 韵 , 接 自唐 以来 南 方 民 歌 主要 是 江 南 吴 音 的 脉 流 , 上 旁融 大量 南 方 瑶 畲 等 少 数 民 族 的 艺 术 风 格 特 点 . 收 并 蓄 , 断地 发展 兼 不 和 创 造 .逐 渐 地 形 成 了独 具 一 格 的 民族 民 间音 乐— — 客 家 山 歌” ] _。这 流传 百 年 的 客 家 韵 律 中 , 实 还 蕴 含 了不 少 客 家舞 2 其 蹈 文 化 , 多 舞 蹈 形 式 都 是 在 山 歌 的 伴 奏 下进 行 的 。 有 特 色 很 把 的 客 家 山 歌 与舞 蹈 完 美 结 合 , 现 客 家 文 化 , 客 家 舞 蹈 更 具 再 使 有 独 特 性 和 风 格 性 。 家 舞 蹈 是 集 歌 舞 为 一体 的舞 蹈 方 式 , 客 将 客 家 舞 蹈 再 现 民间 舞 蹈 课 堂 , 而 也 将 客 家 山歌 的 文 化 融 人 从 课 堂 , 教 学 客 家 舞 蹈 的教 学 中 传 承 了客 家 山 歌 , 种 载 歌 载 在 这 舞 的 舞 蹈 方 式 最 大 限 度 地 调 动 了课 堂 气 氛 ,同 时 丰 富 了 民 间 舞 蹈 课 堂 。 所 以 , 为 汉 族 的一 支 , 家 舞 蹈 可 以 丰 富 和 充 实 作 客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一、神秘的传统舞蹈“打莲池”在粤东北山区梅州,有这样一个舞蹈:为追思和超度女性亡灵,用特殊的方式为逝去的母亲祈福,这种客家特有的人生礼仪传统舞蹈称为“打莲池”。

打莲池是客家民间举办丧礼“香花佛事”的项目之一,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后由明末客籍高僧何南凤整理改编,才有流传至今集佛曲、唱词、仪式、舞蹈于一体的“打莲池”。

在古梅州,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恶劣的山区环境,客家妇女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担,与男人一起山间砍柴、田头耕种,还要灶头锅尾地料理家务。

清朝海禁大开,男人为谋生计,只身远渡重洋,留下女人刀耕火种、敬老养儿,独立支撑家计。

女人年老逝世后,她们的子孙为谢娘恩,会请香花僧尼来做法事,用“打莲池”来追思、超渡母亲,祈望以此来减轻她生前所承受的苦难,祈求菩萨保佑她们顺利到达天堂安享幸福。

这种感念和超渡母亲的仪式,饱含传统儒家“孝悌”思想,在客家民俗中流传已久、根深蒂固,在客家民众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打莲池”与目莲救母的故事打莲池源于民间,兴于民间,由佛教僧人创造,也由“香花”佛教僧人表演传播。

由于其兼容唱、念、做等表演,极具特色,因此颇受客家民众欢迎。

“打莲池”舞时,由僧人在佛场中央设置一个直径约60至90公分宽的篾扎纸糊,外沿有2至8枝不同颜色的纸制莲花,状似池塘种植莲花盛开的莲池道具,表演规格有单莲、双莲至八角莲,由2至8位僧人对应上场表演。

和尚内穿戒衣身披大红袈裟,右手执锡制禅杖,杖环上穿有数枚铜钱,持系白布锡杖者为正莲、系红布锡杖者为副莲。

左手持着红布包着的铜珠环,杯内放一铁珠。

“斋姐”(客家香花尼姑的俗称)则身穿黑色大衾长袖衫及八褶长裙,手持相同法器;其余僧人手执大钹、铜铦、铜锣等禅器参与表演。

内容有“告佛、引亡、游狱寻母、打莲池、驱魔、散香水、救母出地狱”等10多个环节。

首先,僧人排成一行,整齐恭敬地站在菩萨佛像面前,禅器伴奏,口颂佛号、诵佛经叩请菩萨即为告佛、引亡环节;然后,僧人口唱佛曲、手舞禅杖,在佛堂四周行走游动,对着“莲池”边舞边变队形,时而相对顿杖摇铃,时而禅杖背靠火把交错,禅杖‘哗啦’,珠杯‘叮当’。

梅州客家民俗舞蹈初探

梅州客家民俗舞蹈初探

的意思 。
性群体
与 ” 灯 字 相 联 的 如 《 灯 》 《 灯 》 龙 船 《 马 灯 》 《 茶 灯 》 等 以 各 种 象 竹 采 形 灯作舞蹈 表演道 具。称 花 的
因 大 量 北 方 汉 ^ 先 后 南 迁 至 赣 闽 粤边界 与 当地 土 著 居 民 相 互 杂 居
和 宗教 舞 .体 现 T独 特 的 表 演 形 式 和 表 演 风 格 , 史折 射 出客 车 文 化 的 精 神 内 涵
美 锂 词 : 梅 州 客 謇 文 化 民 俗 舞 蹈 表 演 形 式 特 点
多 元 性 的 特 征

两 大 类 舞 蹈
喜 庆 舞 和 宗 教 舞

梅州客隶民俗舞蹈形成的 历史文化 背景
由 于 客 家 文 化 是 以 中 原 汉 文 化 为 主 体 的 移 民 文 化 在 许 多 客 家 文 化 事
象 中 无 论 从 语 言 到 风 俗 都 与 汉 唐
时 期 的 中 原 文 化 有 相 类 似 的 地 方 而 且还 具有 作 为移 民这一 特殊 群体 所 具有 的文 化 面貌一 一 多元文 化 的 聚 合 。 文 化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总 体 包 括 知 识 信仰 艺术 道 德.法律 风
客 家 是 汉 民 族 中 的 一 个 地 缘
从 秦 汉 以 后 由 于 战 乱 等 原
客 家 民 俗 舞 蹈 以 其 独 特 的 客 家地 区的自然环境 历史传 统 生 产
客家民间 舞蹈
“ 灯 字 客家方言
大 都 喜 与 打
打 舞

字 是
一 ” 字相 联 花 是 耍
在 历 代 迁 穆 过 打 碗 花 》 《 笠 花 》 《 扇 花 》 打 打 之 类 其 中 的 花 并 非 真 的 植 物

龙川马灯舞的艺术特色分析

龙川马灯舞的艺术特色分析

艺术研究 非遗拾遗 2021·2龙川马灯舞的艺术特色分析摘要:龙川马灯舞是流传在广东客家地区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习俗,龙川马灯舞有着客家文化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歌词、音乐、舞蹈、道具、演唱上进行研究,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旨在促进龙川马灯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马灯舞艺术特色曲式结构道具演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骆斯琴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从中原历经数次迁移到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形成了客家人聚集地,形成了客家音乐文化。

客家音乐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具有独特的南方山乡的特色。

广东省东北部的河源市龙川县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最早的地区,这个客家地区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龙川马灯舞就是随南越王赵佗从中原迁到了龙川县开花结果。

龙川马灯舞是以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彩扇等道具及民间锣鼓、乐器载歌载舞演出的一种客家传统文化节目譹訛,是以客家语言为媒介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以其幽默风趣的舞姿、欢快的情调、明快的节奏和独特的客家地区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展现勤劳善良的客家人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

马灯舞在客属地区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唱来上口,听来悦耳,通俗易懂,男女老少皆宜。

在春节、元宵或庙会,马灯舞走村过镇巡回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

龙川马灯舞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神韵,又有岭南文化的光彩,逐步形成马灯舞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歌词特色龙川马灯舞的歌词用客家话演唱,歌词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农事生活,也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情歌,歌颂党的政策好的颂歌,歌颂劳动人民庆丰收的颂歌、赞美新时代的赞歌等等。

歌词内涵丰富,表现真挚淳朴,乡土气息浓厚,歌词结构短小,通俗易懂。

1.句式结构(1)龙川马灯舞的歌词大多都采用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四段一首的结构,而且一、二、四句末押韵,如:春季里来百花香,美丽大地披新装。

山清水秀风情好,和谐幸福歌声扬。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产遗名录:英德 闹花灯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产遗名录:英德  闹花灯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产遗名录:英德市闹花灯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

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参与闹花灯表演者都是男人。

不过这种现象在解放后有了改变,女的也可以参加。

表演时的都是用客家话把唱词唱出来的,内容从正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如“正月里来正月花,新做门楼新厅下。

排正桁头钉瓦角,盖好檐瓦滴水花”。

客家话“灯”与“丁”同音,花灯队每到一村就高喊“灯来了!”意谓今年要添丁了,所以倍受村民欢迎。

闹花灯既有北方舞蹈的粗犷,也有南方客家舞蹈的细腻,是南北民间舞蹈相
融合的代表.闹花灯舞蹈根据当地的节气、民情风俗以及当地的农事活动进行编排的歌舞表演,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当地特点的客家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打花鼓老辈人常说"凤阳婆打花锣打花鼓"。

流传于闽北一带的,人叫"凤阳花鼓";流传于闽西南的称之为"打花鼓"。

历史上自盛唐、南宋至明禾、清初,福建境内曾有三次人口大迁徒。

这种大迁徒,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外地的民间歌舞。

尤其是明本、清初这一次,江淮一带兵连祸结,灾荒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纷纷南逃,民间巴人飘流四万,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者甚多,《打花鼓》即由此时传入。

它歌舞结合,通俗易懂,非常活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今在闽西的宁化、清流、连城、上杭、永定、明溪等地流传不衰。

《打花鼓》有多种演出样式,有二且一丑,一且一丑或多且多丑等几种。

一般三人表演为多。

且角过去都是男扮女装,手执锣或腰系鼓;丑角手执扇与且角对唱对舞。

且角腰部的扭动伴以头部频频抖动,节奏明快、舞姿优美;丑角的动作轻快活泼,风趣幽默。

音乐有专用的《花鼓歌》,旋律流畅动听,节奏明快跳跃,很适合边歌边舞或叙事演唱。

小池乡的老艺人马于得(1901年生)说:我二十岁随师傅李惠民学习打花鼓技艺。

李惠明师傅是向大桐乡的师祖学的。

明末、清初,汀州沿途出现一位逃荒汉子,卖唱乞讨为生,乞到小池乡一户富家时,碰上两位卖唱女艺人,三人谈起,原来都是从风阳流浪出来的;说到家世,又是远房亲戚,倍觉亲热。

在主人的邀请下,三人高兴地上厅堂,表演了《打花鼓》,从此《打花鼓》就一代一代地在小池乡流传下来。

龙凤灯《龙凤灯》流行于龙岩市新罗区红坊,永定县坎市、高坡一带,是闽西客家聚居区元宵节期间活动的一种民俗舞蹈。

福建客家人绝大部分为古中原移民,祖籍带来很多当地当年的风俗习惯,世代相袭;元宵灯会及《龙凤灯》亦复如此。

由于长时间保存在偏远的闽西山区,很少受外界的影响,因而古风犹存。

客家人"灯""丁"谐音,"出灯"意即"添丁"。

为祈求人丁兴旺,每当新春佳节,村民叶「]就集资扎灯,于元宵之夜,从租词出发周游村寨,然后将灯分送各盾,悬挂厅堂。

送灯以后,各家冉自带酒菜到祖词聚餐,开怀畅饮,共厌新春。

《龙凤灯》的灯彩造型丰富,有黄龙、凤凰、雄狮、猛虎、公鸡、白鹤、大象、山鹿等等,表演者装扮成闽西汉剧中生、且、丑等角色,把龙、风、狮、虎等各色彩灯扎在腰间。

灯具制作颐费工时:先用竹蔑扎成四禽四兽的形象框架,禄以色纸,然后彩绘成龙、风、狮、虎等各类形象。

表演时,表演者除腰间戴着龙、风等大型彩灯外,左手还托着一盏花灯,如鼓子灯、龙头灯、鱼于灯、风车灯、飞蝶灯之类,右手挥动马鞭,由两匹大红竹马(灯)领头,松明引路,大摇大摆,悠游于乡间村里。

《龙凤灯》队形变化繁多,如"踩鸟"、"内外蛇子周"、"关公巡城"、"围篱笆"、"倒插花"、"托三门"、"黄龙盘珠"、"退马"、"猴子烧蜂"等等。

每两种队形画面之间都由"双龙出水"衔接,承上启下,显得层次清晰,丰富多彩。

舞队"穿花"(变换队形图案)时,乐队奏"饶平吹"。

然后冉依次吹奏《一江风》、"雁鱼乐》等乐曲,气氛欢快热烈。

穿花完毕,演员们在丝竹乐的伴奏下,接唱《膀蟹歌》等民间惺歌。

至此,观众兴高采烈,掌声四起,往往一曲接一曲欲罢不能。

在偏僻的山乡,《龙凤灯》为乡民们庆贺新春佳节带来欢乐。

船灯船灯是以船形灯为道具,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

船灯的制作,是以竹篱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3米,宽约l米余的船形骨架。

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如同画肪、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

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画上水波纹图案,且布长需过船底,以遮盖船内人员脚掌。

画肪舱架,也以白布或彩纸粘贴。

前后开舱门,左石开小圆窗。

四周挂上小灯笼、小流苏、彩花、彩珠和人物纸塑等。

船窗、舱门二侧都贴吉祥楹联。

舱内和外四角装上彩灯,点以蜡烛。

有的还自船舱顶至船尾顶,加搭建一彩布平顶船篷。

篷边也饰以彩带、流苏、小灯笼之类。

整个船体十分精致美观。

表演时,一年轻力壮的男于,藏在船舱内靠安装的挎带肩扛起船灯,承受整个船的重量,并不停地左右、前后摇摆,表演船在各种水情的江河中航行。

船头船尾各一人。

船头一人扮丑角叫"艄公",船尾一人扮且角叫"艄婆"。

两人各持画桨摇船,有时"艄婆"不划桨而"打扇花",边行,边唱,边舞。

其唱词大都固定,有时也即兴而作,间有道白,内容疚谐可笑。

舞蹈动作,有摇船、逆水行舟、拖船、上滩、下滩等。

此外,还有乐队,配合船灯吹奏一些固定的民间小调,如《八板头》、《尾子》、《渔家乐》、《过江龙》等。

有的乡镇随着船灯,还有扮咸《西游记》、《白蛇传》、《水游传》等的古装人物,边行进边表演一些简单剧情动作,有的表演一些如猪八戒、济公和尚、时迁偷鸡等丑角动作,和周围观众逗乐。

到了表演地表演时,先演船灯然后演一些《补缸》、《王婆骂鸡》、《卖花线》、《大小争风》等船灯小戏。

这些船灯小戏,篇幅较短。

角色较简轧一般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且。

有特定的戏剧人物。

戏剧情节较为牢纯,大多以男欢女爱为内容,有固定的唱词和曲调。

台词道白,多用客家话表述。

有的在"打船灯"之后,还加演《打花鼓》。

演奏的船灯小曲有百余首,其中有些与十番、静板相同。

整个演出时间从打船灯到演小戏等,可达两个多小时。

船灯表演在闽西客家地区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连城等县都有,主要在春节、元宵,偶尔也有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

船灯的历史起源无从考证,但凭口传,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了。

解放初期,船灯曾参加福建省民间文艺会演。

解放几十年来,各地政府开口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配合宣传缴交爱国公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生育等党的万针政策,一直流行不衰。

九连环九连环是一种原为江湖艺人赖以生存的以载歌载舞为演唱形式的表演艺术,在新罗区、漳平市一带较为流行。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九连环艺人借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走衔串巷到几乎所有的华堂高屋门前,作一番精彩的九连环表演,并大说祈福、吉利的话语,载歌载舞乞讨喜钱。

多数人家欢迎九连环艺人到家门口表演,一来图个热闹和古利,二来花钱不多十分合算。

九连环的表演为一且一丑,丑角以唱为主,并作即兴表演;且角以舞"霸王鞭"为主,舞蹈时手打"连响"。

舞蹈姿势变化多端,"连响"悦耳,节奏明快,为乡村的节庆增添喜厌的气氛。

七节龙舞《七节龙舞》流传于上杭、长汀、连城三县交界的南阳镇。

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七节而得客。

由于七节各自独立,不连成一体,又称《七节断龙》。

"七节龙舞》由双龙表演,舞者均为男于。

舞龙珠者六人,舞龙头、龙尾者各二人,舞龙节者十人,共二十人。

舞者头包红色万巾,腰扎红绸带,脚蹬布鞋,在打击乐演奏声中,由舞龙珠者领首,依次相随,变化着各种动作、路线,使龙体上下起伏,左右摆动,形成立体的"5"形游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两条七节龙分青、红二色。

表演时,龙节的动作变化较少,主要由龙头随龙起舞,各节随之而动。

表演形式分单珠、双珠、三珠、四珠、五珠和双龙戏珠等。

单珠表演多在祠堂,庵庙"走塘膛"、"缠柱杆";双珠表演普遍是走家串户,为户主祈求平安,寓意"双喜临门";三珠主要在有财有势的人家表演;四珠多为一乡一村或一姓氏演出,寓意"四季平安";五珠则是为官家府耶而舞,其舞法依次为单珠接四珠,冉接三珠;双龙戏珠是在走街串巷中逢有另一龙队时,进行会龙的表演,表示友好,一般先舞双珠,后舞三珠结束。

七节龙以龙珠为主,龙珠动作丰富多样。

龙珠与把杆连为一体,舞者双手需不停地转动把杆,使龙珠在胸前、背部、脚下滚动。

其主要的动作有:"高低开球"、"冲球"、"背滚球"、"前转剪子脚"等。

这些动作刚健敏捷,欢快跳跃。

有艺诀:"收珠揣在腰,开珠高于头,冲珠前面转,缠须绕龙头,剪子两边抛,背转需低头,路线绕圈转,眼观四万要相照。

"舞龙头者亦相当重要,他与龙珠配合如何是整个表演的关键所在,其舞法亦有口诀:"手不过肩、头不向上(指龙嘴),转身顺手走,始终手要抖。

"这一口诀亦是龙节舞法要领。

据上杭南阳镇南阳村艺人黄石开(1925年生)说,《七节龙舞》源于清代康熙年间。

当时黄浩公出仕厂西,当地民众为之厌贺,拿起了龙灯各节随意起舞,就此形成了断节龙舞法。

妇女出操舞《妇女出操舞》是土地革命时期,闽西革命根拥地广为流传的舞蹈。

1929年红军入闽。

3月解放长汀,5月攻克龙岩,7月召开闽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l930年春,闽西已有六个县、六十九个区,三百九十多个乡成立了"1农民主政府"。

l930年7月,江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赣南、闽西连成一片。

在工农民主政府领导下,工会、农会、妇女会、共青团、少先队相继成立,为了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妇女们劳动生产,支援前线;站岗放哨,保卫家园。

这一时期,年轻的妇女们舞刀弄枪,积极操练,《妇女出操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的宣传队员张日香(小池人,1910年生)介绍:《妇女出操舞》在龙岩白土、红坊、小池、适中,上杭才溪、白砂,长汀南阳等革命根据地厂为流传。

那时,每逢圩天节日,在村镇街头,或会前会后,都可以看到红军宣传队员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肩挎子弹带,打绑腿,着草鞋;或乡村妇女身穿士光蓝大襟衫,肩背顶油纸签,黑布鞋,打绑腿,一行十人,手持彩色纸条缠扎的梭标或木棍,从左右上场,依口令操练。

舞蹈把口令"立定"、"向右看齐"、"向右转"等编入歌词,配上曲调,并用二胡、笛子、风琴伴奏,使托枪上眉、双手持枪、单腿跪刺等军事操练动作舞蹈化,节奏鲜明,体态威武,充满战斗气氛。

l949年闽西解放后,为了配合妇女解放运动,当地又重新排练这个舞蹈,并曾参加县、地两级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受到观众欢迎。

跳海青长汀的祭记舞蹈《跳海青》(又名《夫人教》),是目前我省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祭祖舞蹈。

据老艺人说,《跳海青》已流传四十几代,推算上去应该是产生于唐宋年间了。

《跳海青》包括文科、武科两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