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38c01355270722192ef747.png)
绪论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解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45c4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2.png)
材料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摘自恩格斯:《恩格斯致威•桑巴特》材料2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荒谬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材料3《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的为之奋斗。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这一理论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如何总体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哪里?答:(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进一步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54d8faf78a6529657d53a4.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2)](https://img.taocdn.com/s3/m/89a224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e95272b52acfc789ebc9a4.png)
绪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精选五篇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824a4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1.png)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论述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隙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不断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繁重体力劳动的逐浙减少,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在生产活动中将变得更为重要。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97947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a.png)
材料题一、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中的一些对一般客观实际的阐述还任然符合实际,不过一些理论已经过时了。
问题:综合上诉材料,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看,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要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一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亲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有益成果,做出新概括的过程。
二、材料:在17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微粒组成的。
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学家的质疑,后来到了费更斯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认可,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是它具有光波动的方向和能量。
显然,量子学说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
它和牛顿所假设的微粒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问题:结合马克思基本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答: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至否定,否定至否定的过程。
事物这种否定至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d1c200bfb9f3f90f77c61b29.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绪论: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e894d6910ef12d2af9e79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材料分析题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案要点](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61841e10a6f524ccbf859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 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 )材料1 、2 、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 2 )材料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 l )材料1 、2 、3 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 1 、 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 2 )材料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c0d7ec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材料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⑴根据材料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
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
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
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2b65da26fff705cc170a11.png)
一.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来源自考白皮书1.6题)(1)辨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四.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62c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1、材料一: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限、长颈于,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材料二:《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分别评述鲁迅和王阳明的观点。
2、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拔苗助长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承认规律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从而改造客观世界,让客观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启示: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一个身患成骨不全症的女孩,从出生起全身骨头脆如玻璃,稍受力就会频繁断裂。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419c8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a.png)
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XXX《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卷一材料分析题(100分):材料:XXX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
有一次,府吏XXX和XXX人均头痛发热,同请XXX看病。
经XXX望色、诊脉后,给XXX了解表发散药,给XXX开的是泻药。
正当二人疑惑之际,XXX解释道:XXX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
XXX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
二人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
一、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
(70分) 答:(1)XXX对症下药的故事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现实中因果关系的表现是多样的。
两府吏生病,饮食过多、受凉感冒是原因,头痛发烧是结果,是异因同果。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XXX通过望色、诊脉认识了两人发烧的不同原因,就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2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二、请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分)答: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b5dc048005087632311212b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29a710a6c30c2259019e40.png)
1.材料1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
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
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688d0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不将其视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的产物。
这导致唯物主义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这一点,因为它不了解真实的感性活动本身。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人必须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即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
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实践观点是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而旧唯物主义则只是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也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XXX和XXX都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XXX认为科学史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波普则把科学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要检验性作为科学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真理是经验中的确定的、有作用价值的类名。
XXX认为,如果真观念对人生没有好处,或者真观念的认识是肯定无益的,而假观念却是唯一有用的,那么我们应该回避真理。
XXX则认为真理是人造的工具,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创造的。
XXX则认为真理的首要标准是与一个人的其他信念的一致。
这些观点都强调真理的实用性和相对性,即真理的价值和意义是与人的需要和信念相关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由信念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以真理的有用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本质规定。
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上,他们消解了真理所要求遵循的客观性的“物的尺度”,代之以主观的“人的尺度”,把真理变成纯粹主观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⑴根据材料1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⑵根据材料1、2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⑴材料1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
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
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
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1、2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材料2卡尔·波普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要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象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卡尔·波普《科学知识进化论》⑴材料1、2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⑵比较材料1、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2.⑴二则材料各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⑵卡尔·波普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3.下面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些材料詹姆士说:“对于实用主义者,真理成为经验中各种各样确定的、有作用价值的类名。
”“要是真观念对人生没有好处,或者真观念的认识是肯定无益的,而假观念却是唯一有用的,那么……我们的责任就会是回避真理。
”胡适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
我们所谓真理,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真理和我们手里这张纸,这条粉笔,这块黑板,这把茶壶是一样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工具。
”“我们人类所要的知识并不是那绝对存在的‘道’哪、‘理’哪,乃是这个时间、这个境地、这个我的这个真理。
那绝对的真理是悬空的、是抽象的,是笼统的,是没有凭据的,是不能证实的。
”罗蒂说:“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真理的首要标准是其与一个人的其他信念的一致。
”“是我们的信念和愿望形成了我们的真理标准”。
“‘真理’将被看作不过是一个表示满意的形容词的名词化,而不是被看作一个表示与超越的东西,不是人类的东西的接触。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⑴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标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⑵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
3.⑴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的典型代表。
他们否认真理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的衡量标准,把真理与人的主观信念相联系,真理的标准在于由信念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主张“人造真理”论,以真理的有用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本质规定。
这样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上,他们就消解了真理所要求遵循的客观性的“物的尺度”,完全代之以主观的“人的尺度”,把真理变成纯粹主观的东西。
而由于人的意志和需要的主观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实用主义必然是否认真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相对主义真理观。
⑵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观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强调真理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的衡量标准。
实用主义否认这一点,以“有用”或“满意”来规定真理,这就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有用性、价值性的关系,把作为必要条件的有用性当作认识成为真理的充分条件,将真理主观化,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因人而异的混乱局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实用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就必然抹煞真理同谬误的原则界限,导致是非不分,真伪不辨的后果。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为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双重品格,就决定了实践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准,这与实用主义是根本不同的。
实用主义虽然也主张以人的活动结果来衡量认识的真理性,但这种衡量是以这个结果是否令人在主观上“满意”为转移的,这样判别真理的标准还是在人的主观意志。
而且“有用”和“满意”的真假判断又有待于新的“有用”或“满意”来验证,依此推论,就将陷入逻辑上无穷倒退的尴尬境地。
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指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
”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
1.⑴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⑵哲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关注科学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科学工作者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给具体科学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
⑶在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贬低哲学的“无用论”和“取消论”,一种是夸大哲学作用的“代替论”。
2.昆剧《十五贯》中,屠户尤葫芦半夜被杀,并被盗走十五贯钱。
他的女儿苏戌娟回家,路中与身带十五贯钱的男青年熊友兰相遇,同行。
村中人将苏、熊二人当作嫌疑犯扭送官府。
无锡知县一不听被告申辩,二不到现场察看,三不向群众调查了解,只看到苏、熊二人年正青春,苏容貌艳丽,就断定苏、熊二人通奸并谋财害命,判处死刑。
而苏州知府况钟在监斩时发现罪证不实,向巡抚周忱力争到半个月的复查期限。
通过现场察看和私访,抓住了真正的凶手娄阿鼠,苏、熊冤案得以平反。
试分析上述这段故事所包含的哲理。
2.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人们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从事任何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⑵根据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思想,在判案中应该始终坚持重证据,慎判断的原则。
⑶无锡知县在审理屠户尤葫芦被杀案中,颠倒了证据和判断的关系,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苏、熊二人作了错判,造成了冤案。
⑷苏州知府况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发现罪证不实后,经过实地察看和私访,找到了真正的凶手娄阿鼠。
正确的判决来自对犯罪事实的认定,据此,况钟平反了苏、熊冤案,惩办了凶手娄阿鼠。
3.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能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材料来源同上)⑴.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⑵.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⑶.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3.⑴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都采取了唯心主义立场,都主张意识或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但贝克莱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感觉看作是决定世界一切的本体、本原,采取主观唯心主义立场;而黑格尔则把某种客观化的“绝对精神”作为决定一切的本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⑵材料2中表达了笛卡儿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采取的二元论立场。
哲学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由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独立的本原构成的,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⑶材料3中斯宾诺莎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但作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斯宾诺莎在物质与精神、思维的关系上,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却没有强调精神、思维的能动作用,而把思维仅仅看作是物质实体的一个被动的属性,陷入旧唯物主义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此外,他把一个抽象的物质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也难以解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
4.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