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圆的认识(二)》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圆的
各部分名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挖掘圆的特性,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理解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操作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一)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二)。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
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平面图形圆的认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
合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
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
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
直径的
三、说教法、学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
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等等。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
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地理解新知。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和讨论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
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不同的方法找圆心
(课前让学生先在家里实践一下)
(二)、圆是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2、圆是轴对称图形
(1)让学生按直径对折看是否重合?(大小图形多折几个)得出了结论。
(2)直径是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过程,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
(三)、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让学生各自量一量自已所画的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各是多少?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结: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在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相等。
同一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
(四)、练习
1、老师出题学生口答
2、填表
3、画圆的对称轴
(五)、总结
(六)、作业
《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
2、使学生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够运用本节所学习的知识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中有关圆的现象。
情感态度
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圆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例证法、自主操作。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用不同的方法找圆心
(课前让学生先在家里实践一下)
二、圆是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2、圆是轴对称图形
(1)让学生按直径对折看是否重合?(大小图形多折几个)得出了结论。
(2)直径是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过程,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
三、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让学生各自量一量自已所画的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各是多少?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结: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在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相等。
同一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
四、练习
1、老师出题学生口答
2、填表
3、画圆的对称轴
五、总结
六、作业
学生操作
《圆的认识(二)》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实出发,为他们提供
观察和操作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
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想一想车轮为什么会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个问题学习圆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解决了,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找生活
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生活化的设计的确打开了学生关于圆的记忆,于是学生侃侃而谈,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我
课件准备了生活中各种类型的圆,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圆
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何不同?使学生明白以前的这些图形
都是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圆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再引
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心、
半径、直径等概念,使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
小组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重
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他们原有的生
活知识经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
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知圆的特
征
圆的画法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小组合作能想出几种画圆的方法?虽然用圆规画圆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我还是先介绍了
圆规,画圆一般得用圆规,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
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
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最后应用知识,体验价值。在探究
完圆的特征后,回到课前设疑的问题,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明白了车轮做成圆的车就
跑的既快又稳道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体现
了学习的乐趣。正真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懂得用所学
知识解释周围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
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