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测控系统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3] 马建国、孟宪元.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2006.1.
[4] 姜威.实用电子系统设计基础[M].2008.1.
[5] 张靖武.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M].2007.4.
[6] 赵海雁.《AD590温度传感器》.测试技术学报.1997.11.
[7] 刘燕,兰志强. 《AD590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的特性测量与应用》.中国仪器 仪表,2005.6.
6实验注意事项
1 电路板的检查: 检查电路板的焊接是否正确,有无虚焊、错焊以及漏焊,各电阻的阻值是否正确,集成运放LM324的管教是否连接正确,以及AD590和1N4728的连接是否有误。在该次调试中,发现有一电阻接错,后仔细对照图纸检查,重新焊接正确。
2 各关键点电压的测量:分别测量各关键点的电压值,检查电路工作是否基本正确。实际测得,U0=2.81V,U1=2.63V,Uout=3.8V,温度改变,U0变化,但是输出不变。分析后发现,原来最后一个放大器U2D的反馈电阻接到了+端,所以导致输出电压值恒定不变,于是将电阻重新焊接。
这次的实验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不同,因为我觉得这次我们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亲自去完成。所以是我觉得这次实验最宝贵,最深刻的。就是实验的过程全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懂实验的原理。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弄懂实验原理,而且体会到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靠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开动脑筋,亲自去请教别人才能得到提高的。 我们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

测控装置实验报告总结(3篇)

测控装置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军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测控装置作为测控技术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测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测控装置的原理、结构、功能以及应用,提高学生对测控技术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测控装置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测控装置的调试方法和操作技巧;3. 学会分析测控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验内容1. 测控装置基本原理及组成本实验主要介绍了测控装置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包括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执行机构等部分。

传感器负责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执行机构根据处理结果执行相应的动作。

2. 测控装置调试方法(1)传感器调试:根据实际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和标定,确保测量精度。

(2)信号调理电路调试:对信号调理电路进行参数设置,使信号达到最佳状态,如放大倍数、滤波频率等。

(3)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调试:设置数据采集参数,如采样频率、分辨率等,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执行机构调试:根据实际需求,对执行机构进行参数设置,确保执行机构能够准确执行指令。

3. 测控装置应用实例本实验以温度测控系统为例,介绍了测控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

包括:(1)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热电阻等;(2)搭建温度测控系统,包括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执行机构等;(3)对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4)根据实际需求,对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温度的实时监控和控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温度测控系统,实现了对温度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系统稳定运行,测量精度达到预期要求。

DS18B20温控实验报告 - 副本

DS18B20温控实验报告 - 副本

桂林航院电子工程系单片机课程设计与制作说明书设计题目:DS18B20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专业:通信技术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2年 6 月 28 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单片机课程设计与制作成绩评定表单片机课程设计与制作任务书专业:通信技术学号: 2 姓名:一、设计题目:DS18B20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二、设计要求:1.要求采集温度精确到度。

2.显示测量温度三、设计内容: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样品制作四、设计成果形式:1、设计说明书一份(不少于4000字);2、样品一套。

五.完成期限: 2010 年月日指导教师:贾磊磊年月日教研室:年月日目录一摘要 (1)设计要求 (1)二理论设计 (2)硬件电路计 (2)2.1.1芯片介绍 (2)2.1.2 DS18B20简介 (7)设计方案 (9)2.2.1.显示方案 (9)2.2.2.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1)2.2.3软件设计流程及描述 (11)三.系统的调试 (13).硬件的调试 (13)实验结果 (19)四、设计注意事项 (19)点阵设计注意事项 (20)单片机注意事项 (16)仿真器使用注意事项 (16)五.设计心得体会 (17)总结与体会 (17)摘要在工业生产中,电流、电压、温度、压力、流量、流速和开关量都是常用的主要被控参数。

其中,温度控制也越来越重要。

在工业生产的很多领域中,人们都需要对各类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中的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

采用单片机对温度进行控制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控温度的技术指标,从而能够大大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单片机对温度的控制问题是一个工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的控制问题。

单片机是一种集CPU、RAM、ROM、I/O接口和中断系统等部分于一体的器件,只需要外加电源和晶振就可实现对数字信息的处理和控制。

因此,单片机广泛用于现代工业控制中。

本论文侧重介绍“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及相关内容。

单片机课程设计——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温度监测系统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_____学号:指导教师:__目录一、引言 (2)二、设计目的与要求 (2)三、总体设计方案 (2)四、实验原理 (3)五、材料清单 (4)六、基本芯片及其原理 (5)6.1单片机6.2温度传感器及其原理6.3 DS18B20传感器的温度数据关系七、程序设计 (7)八、系统框图 (11)九、工作流程图 (12)十、硬件电路图 (14)十一、结束语 (15)十二、参考文献 (15)温度监测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引言温度是工业控制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特别是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石油等工业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对于不同场所、不同工艺、所需温度高低范围不同、精度不同,则采用的测温元件、测方法以及对温度的控制方法也将不同;产品工艺不同、控制温度的精度不同、时效不同,则对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采用的控制算法也不同,因而,对温度的测控方法多种多样。

随着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微机测量和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利用微机对温度进行测控的技术,也便随之而生,并得到日益发展和完善,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传感器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其应用领域较广泛。

传感器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了解并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对传感器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温度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以及其用法与用途,基于实用、广泛和典型的原则而设计了本系统。

本系统利用传感器与单片机相结合,应用性比较强,本系统可以作为仓库温度监控系统,如果稍微改装可以做热水器温度调节系统、实验室温度监控系统,以及构成智能电饭煲等等。

课题主要任务是完成环境温度监测,利用单片机实现温度监测并通过报警信号提示温度异常。

本设计具有操作方便,控制灵活等优点。

本设计系统包括单片机,温度采集模块,显示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报警和指示模块五个部分。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书(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学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年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 1学生:三指导教师:**教师职称:教授成绩:制作日期 2014 年 12月 20 日目录摘要 (1)引言 (2)第一章系统设计 (2)1.1 设计任务 (2)1.2 设计目的 (2)1.3 设计思路 (2)第二章硬件系统设计 (4)2.1系统方框图 (4)2.2各部分及其实现的功能 (4)第三章软件设计 (16)3.1程序流程图 (16)3.2 温度传感器流程图程图 (17)第四章仿真与调试 (18)4.1 软件电路故障与解决办法 (18)4.2 软件调试方法 (18)4.3 仿真后,部分显示成果 (19)第五章设计总结 (22)第六章参考文献 (23)附录一 (24)附录二 (25)附录三 (36)基于单片机STC89C51的温度显示系统的设计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2电子信息工程(职教师资)摘要: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数字温度测量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温度控制器可以实时显示和设定温度,实现对温度的自动控制。

其组成部分为:AT89S51单片机、DS18B20智能数字温度传感器、键盘与显示电路、温度控制电路。

高精度的DS18B20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检测元件,LED数码管并行动态显示作为显示电路,单片机通过对信号进行相应处理,从而实现对所测温度进行控制。

当温度比设定温度小时,当温度大于等于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断开电加热设备。

此外,文中还介绍了该温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部分,主要模块包括:数码管显示程序、按键处理程序、温度信号处理程序。

主程序通过调用各个上述子程序来完成所有的温度控制器功能。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系统软硬件抗干扰措施和系统软硬件及整机调试方案。

该温度控制器具有控制方便、简单的特点,可以实现对温度的高精度控制,并且可以提高被控系统的技术指标。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传感器;寄存器;引言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随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而出现的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基于51单片机的水温测控系统实验报告

基于51单片机的水温测控系统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实验,通过传感器得到的阻值与其它电阻,可以搭建一个电桥,将水温转化为电压,然后通过放大器将电压放大到所需要的值,将所得的电压送入单片机的AD转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从而在单片机的液晶屏上显示当前的温度。

此烧水壶是可控制的,即设定温度,使水加热到设定温度且保温,此控制算法采用PID控制算法来控制继电器的通断,来保证水温恒定在设定温度处。

一、设计要求1.传感器:Pt100铂热电阻2.测量放大器:自己设计与搭建3.被控对象:400W电热杯,约0.5公斤自来水4.执行机构:12V驱动,5A负载能力的继电器5.控制系统:51单片机6.控制算法:PID7.温度范围:环境温度~100度8.测量误差1度,控制误差2度二、设计原理及方案1.热电阻传感器热电阻传感器是利用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进行测温的。

热电阻的工作原理:温度升高,金属内部原子晶格的振动加剧,从而使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导体时的阻碍增大,宏观上表现出电阻率变大,电阻值增加,我们称其为正温度系数,即电阻值与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

2.实验原理框图3.测量放大器电路图说明:电位器R10用来调节偏置电压,而电位器R7则用来调节增益。

实验时,用R10来调节零点,用R7来调节满度。

该电路将0℃-100℃转换为0-5V 电压。

上述电路图采用仪表放大器,将铂热电阻两端的电压U2与电位器R10两端的电压U1差放大,放大器输出电压U0与电压差的关系为:)-)(2(1127248U U R RR R U o ⨯+=由铂热电阻阻值与水温的关系可知,铂热电阻的范围是ΩΩ140~100。

则100)10012(12-140)140(1212)-(100)10012(12-100)10012(1212⨯+⨯+≤≤⨯+⨯+K K U U K K 整理得:V U U 04.0)-(012≤≤而仪表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为0~5V ,所以放大倍数大约为:5/0.04=125。

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在电力系统、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温度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对于电力系统中的输电线路、变电站设备等,温度的监测可以帮助判断设备的状态和安全运行。

在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温度的监测则可以控制设备的运行,减少故障发生。

传统的温度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热电偶、热电阻等方式,但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需要多个测量点、难以实现实时监测等。

因此,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实现温度测量,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实现精确、实时的温度监测。

本选题旨在研究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其利用了光纤传感技术来实现对线路温度实时监测,对于现代化电力系统、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设备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内容1. 分析光纤传感器温度测量原理和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2. 研究分布式光纤电缆的结构和实现温度测量的原理;3. 设计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设计;4. 对设计系统进行实验室测试和实际应用。

技术路线1. 学习光纤传感器和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相关知识;2. 了解分布式光纤电缆的结构和温度测量原理;3. 设计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包括选型、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4. 进行实验室测试和实际应用,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预期目标和研究价值预期目标1. 实现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制作;2. 对分布式光纤电缆温度测量系统进行实验室测试,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精度;3. 在实际应用中验证该系统的功能,并提出改进意见。

研究价值1. 本研究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设备温度的实时监测,有很高的应用价值;2. 分布式光纤电缆的温度测量原理可以扩展到其他物理量的测量,如电场、压力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 本研究可以加深对光纤传感技术的了解,并促进其在其他应用领域的发展。

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报告

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主要任务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通过单总线与单片机连接,实现温度测量控制,主要性能为:(1)通过该系统实现对大棚温度的采集和显示;(2)对大棚所需适宜温度进行设定;(3)当大棚内温度参数超过设定值时控制通风机进行降温,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利用热风机进行升温控制;(4)通过显示装置实时监测大棚内温度变化,便于记录和研究;系统的设计指标(1)温度控制范围:0℃~+50℃;(2)温度测量精度:±2℃;(3)显示分辨率:0.1℃;(4)工作电压:220V/50Hz ±10%目录第一章序言 1 第二章总体设计及个人分工 2 第三章传感器设计及应用 4 第四章总结8第一章序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不得不采取新的方法和途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大棚技术的出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窘迫现状。

塑料大棚技术就是模拟生物生长的条件,创造人工的气象环境,消除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限制,使农作物在不适宜的季节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随着大棚技术的普及,对大棚温度的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早期的温度控制是简单的通过温度计测量,然后进行升温或降温的处理,进行的是人工测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温度控制成为一项复杂的程序。

大多数的蔬菜大棚以单个家庭作业为主,种植户为蔬菜大棚配备多参数的智能设备,经济成本很高,因此将温度控制由复杂的人为控制转化为自动化的机械控制成为必然。

目前现代化的温度控制已经发展的很完备了,通过传感器检测基本上可以实现对各个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应用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温度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正在不断吸收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温室作物种植的特点,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从而使温室种植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化。

温度计算机控制及管理技术便函先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后来各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引进,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系统。

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The teperature control systmem based on PLC学生学号: 09540235学生姓名:蒋青民专业班级:测控0902指导教师:赵明丽职称:副教授起止日期:吉林化工学院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1.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来源:结合工程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温度是工业控制对象主要被控参数之一在温度控制中由于受到温度控制对象特性(如惯性大、滞后大、非线性等)的影响使得控制性能难以提高有些工业过程温度控制的不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而设计一种较为理想的温度控制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温度控制器发展初期是机械式的温度控制器但总体来讲机械式温度控制器缺点十分明显:1.机械式温度控制器外观陈旧呆板;2.机械式温度控制器控温精度差;3.容易打火;4.极易在一个极小温差范围内频繁开关;5.功能比较单一鉴于这些智能电子式温度控制器全面取代机械式温度控制器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PLC作为一种通用的工业控制器其拥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灵活、控制功能完善、控制精度较高等特点因此基于PLC技术研究、设计较为通用的温度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系统的具体参数或元器件可根据各行业的要求不同来进行选择2.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需要对工业生产中有关温度系统进行控制如钢铁冶炼过程需要对刚出炉的钢铁进行热处理塑料的定型及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中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温度是日常生活、工业、医学、环境保护、化工、石油等领域最常遇到的一个物理量而且很多领域的温度可能较高或较低现场也会较复杂有时人无法靠近或现场无需人力来监控如加热炉大都采用简单的温控仪表和温控电路进行控制存在控制精度低、超调量大等缺点很难达到生产工艺要求且在很多热处理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设计一个较为通用的温度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自 70 年代以来由于工业过程控制的需要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自动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发展的推动下国外温度控制系统发展迅速并在智能化、自适应、参数自整定等方面取得成果在这方面以日本、美国、德国、瑞典等国技术领先都生产出了一批商品化的、性能优异的温度控制器及仪器仪表并在各行业广泛应用它们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1.适应于大惯性、大滞后等复杂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2.能够适应于受控系统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的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3.能够适应于受控系统过程复杂、参数时变的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4.这些温度控制系统普遍采用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模糊控制、人工智能等理论及计算机技术运用先进的算法适应的范围广泛;5.温控器普遍具有参数自整定功能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温控器具有对控制对象控制参数及特性进行自动整定的功能有的还具有自学习功能它能够根据历史经验及控制对象的变化情况自动调整相关控制参数以保证控制效果的最优化;6.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抗干扰力强、鲁棒性好的特点目前国外温度控制系统及仪表正朝着高精度、智能化、小型化等方面快速发展温度控制系统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虽然已经十分广泛但从国内生产的温度控制器来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同国外的日本、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总体技术水平处于 20 世纪 80年代中后期水平成熟产品主要以"点位"控制及常规的 PID 控制器为主它只能适应一般温度系统控制难于控制滞后、复杂、时变温度系统控制而适应于较高控制场合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仪表国内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形成商品化并在仪表控制参数的自整定方面国外已有较多的成熟产品但由于国外技术保密及我国开发工作的滞后还没有开发出性能可靠的自整定软件控制参数大多靠人工经验及现场调试来确定这些差距是我们必须努力克服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加入 WTO我国政府及企业对此都非常重视对相关企业资源进行了重组相继建立了一些国家、企业的研发中心并通过合资、技术合作等方式组建了一批合资、合作及独资企业使我国温度等仪表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当前由于国内、国外的温度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等控制手段较多因此需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确定系统合适的设计方案目前主要有模拟、集成机械式温度控制器和智能电子式温度控制器两大系列国际上新型温度控制器正从模拟式向数字式、电子式;从集成化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电子自动化、信息采集控制在任何行业都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智能电子式温度控制器全面取代机械式温度控制器将在未来很短时间内实现3.本课题有待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目前工业高速增长自动控制的需求不断扩大由于PLC的可靠的性能、优秀的抗干扰能力以及人性化的适应能力使的PLC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PLC使用强电因此基于PLC的恒温控制系统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远超单片机比其更适应工业应用的需求需对与本课题有关的下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1.根据设计工艺要求选择合理的控制系统研究方案;2.PID 控制系统参数的自整定研究;3.测温传感器线性化处理研究;4. PLC 控制系统分析;5.I/O地址分配、程序设计及温度监测显示4.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成果、所采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本人针对恒温水箱温控系统的要求以PLC为温度控制系统的核心利用PID控制算法实现恒温水箱的恒温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恒温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提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2.采用PLC和检测仪表完成系统硬件设计;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温度采集与显示3.采用WinCC监控组态软件设计恒温系统监控界面实时显示各个温度的大小和变化曲线实现温度在线监测和控制4.采用工业以太网实现现场控制单元与上位机进行信息交换并能与企业内部联网拟采用拟研究方法如下:1. 用PT100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恒温水箱中水的温度、入口温度及储水箱中水的温度2. 用两个液位传感器来监测恒温水箱中的液位若水箱中的真实液位低于或超过所设定的下线值或上限值系统就发出警报并打开相应的电磁阀进行放水;或启动水泵将冷却器中的水输送到恒温水箱中3. 用电加热器对恒温水箱进行加热使水箱中温度升高;搅拌器用来在加热的过程中进行搅拌使水箱中温度保持恒定不变4. 用流量计检测水的流量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在根据这一信号进行分析并发出调节信号到调节器通过调解器改变电磁阀的开度控制流量大小5. 用WinCC组态软件进行系统监控界面设计通过编程实现各个控制单元与上位机之间信息交换实现温度在线监测和控制并对各个测量温度的大小和变化趋势进行实时显示控制系统装置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 恒温控制系统装置结构图技术路线:1. 硬件系统:本次设计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作为系统控制器的核心处理系统除核心处理系统外还包括温度监控系统、伺服系统以及数码显示系统等三大部分2. 软件系统:使用STEP7-5.4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对PLC编程、调试、监控并用WinCC监控组态软件设计恒温系统监控界面实时显示各个温度的大小和变化曲线实现温度在线监测和控制能够取得的预期成果:本次设计利用S7-300常规PID控制器对水箱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获得满足工业控制要求的控制效果能减小超调量和调节时间而且其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加强采用上位机来实现与PLC连接使其呈现出强大的功能高速的计算通讯能力使其能完成比较复杂的算法采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根据恒温控制系统的要求本设计由S7-300PLC作为中央处理单元WinCC作为监控组态软件实现恒温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软件构成本设计由PC机作为上位机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S7-300PLC作为下位机完成具体控制要求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通过以太网的联接来达到通信的状态要求以便更好的完成对系统的监控图2 系统总体结构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外文翻译、开题报告、方案设计与实现、计算与实验、论文撰写等)设计总共16周具体安排如下:;画出需求分析框图和系统结构图最后确定方案;编程;;准备答辩6.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数量一般应在8~12篇左右建议其中外文不少于3篇学术期刊类文献不少于5篇)[1] 姚全.基于PLC的温度控制系统[J].消费电子2012(09X):50-51.[3] 任浩.基于S7-200的PID温度控制系统[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2):25-26.[4] 胡少轩.基于PLC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2011(35):I0092-I0093.[6] 安太兴.基于PLC的温度控制系统[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2):98-98.[10]肖俊明张锐.S7-200PLC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021(3):13-15.[1]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 深入浅出西门子S7-300PLC [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2] 西门子有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 深入浅出西门子Wincc V6[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5.[3] 廖常初. S7-300/400PLC应用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 廖常初. 大中型PLC应用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5] 胡学林. 可编程控制器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1.[6] 高钦和.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与设计实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7] 许僇王淑英. 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1]李国萍.基于PLC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7):86-86.[13]俞海珍张维山史旭华.基于PLC和WinCC的温度控制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9(12):6-7.[14]徐滤非.PLC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3):67-68[15]于庆广.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21-23.[16]张雪平王志斌.基于模糊控制的PLC在温度中的应用[J].电气传动2004(7):45-47.[17]GE S SLI G YLEE T H. Adaptive NN control for a class of strict feedback discrete-time nonlinear systems [J].Automatic200339(5):807 - 819[18]FUK H W.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for optimum control performancein Hong Kong[D]. LoughboroughLeicestershireUK2000.[19]TIAN Xiao-minHUANG You-ruiZHANG Can-ming. The tuning principle of adaptive fuzzy fractional-order PIDcontroller parameters[C]//2010 Symposium on Security Detection and InformatiHefeiChina2010:.7.指导教师审阅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8.系主任或指导小组意见系主任或指导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说明:1. 本报告前6项内容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独立撰写;2. 本报告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学三周内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3. 学生须在小组内进行报告并讨论;4. 本报告作为指导教师、专业系或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查学生能否承担该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和是否按时完成进度的检查依据并接受学校和教学院的抽查吉林化工学院信控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II -- 1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基于PID算法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报告

基于PID算法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报告

基于PID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摘要本次设计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以AT89C51单片机做为主控单元,运用PID控制算法,仿真实现了一个恒温控制系统。

设计中使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采集实时温度,不需要复杂的信号调理电路和A/D转换电路,能直接与单片机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用PID算法控制加热炉仿真模型进行温度控制,总体实现了一个恒温控制仿真系统。

系统设计中包含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硬件设计包含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温度加热模块。

软件设计的部分,采用分层模块化设计,主要有:键盘扫描、按键处理程序、液晶显示程序、继电器控制程序、温度信号处理程序。

另外以AT89C51 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利用PID 控制算法提高了水温的控制精度,使用PID 控制算法实施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控制参数精度高、反映速度快和稳定性好的特点。

关键词:proteus仿真,PID,AT89C51,DS18B20温度控制目录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论证 (1)1.1 设计要求 (1)1.2 总体设计方案 (2)2 系统的硬件设计 (3)2.1 系统硬件构成概述 (3)2.2 各单元总体说明 (4)2.3 按键单元 (5)2.4 LCD液晶显示单元 (6)2.5 温度测试单元 (7)2.6 温度控制器件单元 (8)3 恒温控制算法研究(PID).............................................................................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PID控制器的设计 (10)3.2 PID算法的流程实现方法与具体程序 (12)4 系统的软件设计 (17)4.1 统软件设计概述 (17)4.2 系统软件程序流程及程序流程图 (18)4.3 温度数据显示模块分析 (19)4.4 测试分析 (22)5 模拟仿真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温度控制器实验总结报告一、功能及性能指标根据设计任务基本要求,本系统应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功能。

(1)可以进行温度设定,并自动调节水温到给定温度值。

(2)可以调整PID控制参数,满足不同控制对象与控制品质要求。

(3)可以实时显示给定温度与水温实测值。

(4)可以打印给定温度及水温实测值。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如下:(1)温度设定范围40℃~90℃,最小区分度1℃。

(2)温度控制静态误差≤1℃。

(3)双3位LED数码管显示,显示温度范围0.0℃~99.0℃。

(4)采用微型打印机打印温度给定值及一定时间间隔的水温实测值。

二、总体设计方案水温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具有热储存能力大,惯性也较大的特点,水在容器内的流动或热量传递都存在一定的阻力,因为可以将它归于具有纯滞后的一阶大惯性环节。

一般来说,热过程大多具有较大的滞后,它对于任何信号的响应都会推迟一些时间,使输出与输入之间产生相移。

对于这样存在大的滞后特性的过度过程控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案。

1)、输出开关量控制2)、比例控制(P控制)3)、比例积分控制(IP控制)4)、比例积分加微分控制(IPD控制)结合本例题设计任务与我们采用比例积分加微分(PID)控制。

其特点是微分的作用使控制器的输出与偏差变化的速度成比例,它对克服对象的容量滞后有显著地效果。

在比例基础上加入微分作用,使稳定性提高,同时积分作用可以消除余差。

采用PID的控制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系统对诸如控制精度,调节时间和超调量等控制品质的要求。

三、系统组成本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检测、信号处理、输入运算到输出控制电炉加热功率以实现水温控制的全过程。

因此,应以单片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组成一个专用计算机应用系统,以满足检测、控制应用类型的功能要求。

另外,单片机的使用也为实现水温的只能化控制以及提供完善的人机界面及多机通信皆空提供了可能。

而这些功能在常规数字逻辑电路中往往难以实现。

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报告(王强)

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报告(王强)

西安文理学院物理与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专业班级 2011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一班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题目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学号 0703110135学生姓名王强指导教师陈琦2014年 5月西安文理学院物理与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王强专业班级11级测控一班学号0703110135 指导教师陈琦职称讲师教研室 B0406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题目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任务与要求1、学会使用51单片机,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了解。

2、了解DS18B20的原理以及使用方式。

3、对于共阳极、共阴极数码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掌握。

4、测得的结果范围在-55~125度,精度为0.5。

开始日期 2014年5月12日完成日期 2014年5月25日2014年5月28日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摘要本设计主要介绍了一个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测温系统,详细描述了利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开发测温系统的过程,重点对传感器在单片机下的硬件连接,软件编程以及各模块系统流程进行了详尽分析,对各部分的电路也一一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温度采集和显示,它使用起来相当方便,具有精度高、量程宽、灵敏度高、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适合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温度测量,也可以当作温度处理模块嵌入其它系统中,作为其他主系统的辅助扩展。

DS18B20与AT89C51结合实现最简温度检测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适合于恶劣环境下进行现场温度测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片机;数字温度传感器;最简温度检测系统;目录1 绪论 (1)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1选题的目的 (1)1.1.2选题的意义 (1)2 数字温度计的设计方案 (1)2.1设计方案的确立及论证 (1)2.2系统器件选择 (2)2.2.1 单片机的选择 (2)2.2.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3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4)3.1温度检测电路 (4)3.2显示电路 (5)4 系统软件的设计 (6)4.1概述 (6)4.1.1 温度数据的计算处理方法 (7)4.2主程序模块 (7)4.3读温度值模块 (8)4.4中断模块 (9)4.5数码管驱动模块 (10)5 实验仪器及元件清单 (11)6 心得体会 (13)致谢 (15)参考文献 (17)附录:源程序 (19)1 绪论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选题的目的利用单片机AT89S51和温度传感器DS18B20设计一个设计温度计,能够测量-55 ~125℃之间的温度值,用LCD液晶屏直接显示,测量精度为0.5℃。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因此,智能温度传感器 DS18B20 具备测温误差小,分辨力高,抗干扰能力强输据
用户可设定温度上、下限,具有越限自动报警功能,并且带串行总线接口,适配
各种微控制器等优点。
2. 温度显示部分
方案一: 采用三位八段数码管显示。可显示测量温度的数值和小数点的显示,
随对向摄氏度这样的图形符号无法显示。但使用起来相对方便,程序设计和硬件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第一章 前言 1.1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发展历史及意义 1.2 温度控制系统的目的 1.3 温度控制系统完成的功能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第三章 温度传感器 3.1 DS18B20 简介
3.1.1DS18B20 封装与引脚 3.1.2 DS18B20 的简单性能 3.2 DS18B20 的工作原理 3.3 DS18B20 的测温原理 第四章 单片机接口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单片机引脚连接 4.2.1 单片机引脚图 4.2.2 串口引脚 第五章 硬件电路设计 5.1 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5.2 软件系统设计 5.2.1 软件系统设计 5.2.2 程序组成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数字显示被测温度和控制温度的温 度测量与控制器,主要工作有:电路设计,电路仿真,实际电路制作和调试。
研究方案: 1:温度测量部分 方案一: 采用温度传感器铂电阻 PT1000,铂热电阻的物理化学性能在高温和 氧化性介质中很稳定,它能用作工业测温元件且此元件线性较好。在 0—100 摄 氏度时,最大非线性偏差小于 0.5 摄氏度。但铂热电阻输出的模拟信号需放大、 滤波、A/D 转换等处理后才可上传至微控制器,使硬件电路连接相对复杂。 方案二: 采用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 LM35。LM35 为电压输出型的集成温度传感 器。它具有很高的工作精度和较宽的线性工作范围,它的输出电压与摄氏温度线 性成比例。一般来说,LM35 与用开尔文标准的线性温度传感器相比更有优越之 处。LM35 无需外部校准,可以提供+1/4 摄氏度的常用室温精度。LM35 应用系统 包括 LM35、信号调理电路、A/D 采集电路和单片机 4 个部分。LM35 传感器负责 将温度转换成模拟电压值。但是转换出的电压值通常比较小,为此需要信号调理 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限幅等处理,再通过 A/D 采集电路对该电压信号进行数据 采集。这个过程降低了系统的工作速度,并增添了许多硬件连接,系统设计相对 复杂。 方案三: 采用智能温度传感器 DS18B20。DS18B20 是一线温度传感器。所谓“一 线”是指 DS18B20 只用一条线进行输入输出,因而与之接口的微处理器也只需要 一条口线与之通信。它不需要任何外围元件即可检测温度,并转换成数字量传给 上位机(微处理器)。DS18B20 测量温度范围为-55—+125 摄氏度。在-10—+85 摄氏度范围内,精度为+0.5 摄氏度。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 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在恶劣环境的现场进行温度测量。 DS18B20 具有测温系统简单,测温精度高,连续方便,占用口线少等优点。它可 以使硬件开销降到最低点,并且内部包含存储器,单片机通过向 DS18B20 发启动 命令使之进行一次温度测量,DS18B20 将转换结果存在便笺式存储器中,便于单 片机随时读取数据。

智能温度测控仪课程设计

智能温度测控仪课程设计

智能温度测控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智能温度测控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和测量范围。

2. 学习智能温度测控仪的电路组成和功能,了解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3. 掌握编程方法,实现对温度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显示。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连接智能温度测控仪的电路,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

2. 能够运用所学编程知识,编写程序实现对温度的实时监控和控制。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熟练使用智能温度测控仪。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硬件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智能温度测控仪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对智能硬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分类,重点讲解热敏电阻、热电偶等常见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 智能温度测控仪电路组成,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微控制器、显示模块等部分的功能和连接方式。

- 编程基础,介绍C语言或Python语言在温度测控中的应用,涉及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等。

2. 实践操作:- 智能温度测控仪电路搭建,指导学生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各部分组件。

- 程序编写与调试,引导学生学习编程软件的使用,编写温度采集程序,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 系统测试与优化,通过实际测试,观察温度测控效果,针对问题进行排查和优化。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智能温度测控仪的应用,明确学习目标。

pt100测温电路设计报告

pt100测温电路设计报告

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主要用于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与操作对象、作业环境状态,为有效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作提供必须的相关信息。

随着人类探知领域和空间的拓展,电子信息种类日益繁多,信息传递速度日益加快,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增强,相应的信息采集——传感技术也将日益发展,传感器也将无所不在。

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传感器热”,各先进工业国都极为重视传感技术和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

传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现代科技领域,传感器及其系统生产已成为重要的新兴行业。

温度是自然界中和人类打交道最多的物理参数之一,无论是在生产实验场所,还是在居住休闲场所,温度的采集或控制都十分频繁和重要,而且,网络化远程采集温度并报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由于温度不管是从物理量本身还是在实际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温传感器就会相应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温度的测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T100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测温范围为-200~650℃,使用非常方便,广泛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过程监控系统中,而且被制成各种标准温度计。

前言 (3)第一章绪论 (5)1.1温度传感器发展 (5)1.2P T100的简介 (7)第二章设计内容 (9)2.1制作P CB原理图 (9)2.2制作镜像图 (9)2.3制作电路板 (11)第三章调试电路板 (12)3.1调试电路板 (12)3.2测量并记录结果 (12)第四章总结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第一章绪论1.1 温度传感器发展1传感器的概述科学技术离不开测量。

测量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被测对象的有关物理或化学性质的信息,以便根据这些信息对被测对象进行评价或控制,完成这一功能的器件就我们称之为传感器。

传感器是信息技术的前沿尖端产品,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生等领域,尤其是温度传感器,使用范围广,数量多,居各种传感器之首。

烘烤箱温度测控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烘烤箱温度测控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国内外关于加热炉自动控制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发展比较快,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总的来说,加热炉温度测控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控制技术阶段。时间为 20 世纪 40-60 年代,称之为“经典控制理 论”时期。经典控制理论现在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控制理论,主要采用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根轨迹为基础的频率分析方法解决单输入单输出问题。经典控制技术能够 较好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单输入单输出问题,主要用于线性定常系统,是目前工业过 程控制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控制理论。
自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对是否能掌握温度有着绝对的联系。为了高效
地进行生产,必须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速度等进行有
效的控制,其中温度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准确地测量和有效地控制温
度是优质、高产、低耗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如冶金工业的加热炉、电力工业的锅炉、
传统的加热炉,加热时间长,温度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超调。但是在实际加 工中,一些工艺流程往往不容许出现温度超调。同时,传统加热炉没有采用温度控制 算法,只是通过对温度上下限的检测,对电热丝的通断电进行控制,不能做到对温度 的精确控制,对于较为精细的加工过程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控制界面多采用 DOS 操 作系统,缺乏良好的人机界面,给温度的检测和控制带来了不便。
第三阶段:智能控制技术阶段。时间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为“智能控制理 论”阶段。70 年代末,控制理论向着“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方向发展,前者 是控制理论在广度上的开拓,用控制和信息的观点,研究各大系统的结构方案、总体 设计中的分解方法和协调等问题的技术基础理论。后者是控制理论在深度上的挖掘, 研究与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及其控制与信息传递过程的规律研制具有某些仿人智能的工 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ldc[1]=temp.c[1]; } while(1) { if(sz==0) { desplay1(); if(hl==0) { if(add==0) { min++; while(add==0)desplay1(); } if(del==0) { min--; while(del==0) desplay1(); } } else { if(add==0) { mx++; while(add==0)desplay1(); }
温度测控系统
专业班级: 电信 09103 班 设计者:
漆金标 200911020347 胡绍辉 200911020302
指导老师: 彭 建 英 设计时间:
2011.12.06
一、实验目的:设计一个温度测控系统
二、功能要求: 利用DS18B20设计一个温度测控系统,在LED 数码显示器上显示温度值,并对温度进行测试和设 定,当检测温度到达温度上限时开风扇(即开启电 动机),低于下限时关闭风扇并加热,LED上的显 示内容为:XX ℃(采用十进制显示)。 三、方案论证:
sbit del=P1^6; sbit hl=P1^7; int cc; uchar flag; void delay(uint n) { uchar i; for(i=0;i<n;i++); } union { uchar c[2]; }temp;//读取的温度值存放在temp中 uchar oldc[2]; void ow_reset() //复位 { DQ=0; delay(50);//低电平480us DQ=1; delay(15);//DQ高电平等待 } uchar read_byte() //从单总线上读取一个字节 { uchar i,value=0; for(i=0;i<8;i++) { value>>=1; DQ=0; DQ=1; delay(1);
P2=0x02; P0=~led_code[b]; delay(100); } if(s||b)//十位显示 { P2=0x04; P0=~led_code[s]; delay(100); } P2=0x08; P0=~led_code[g]; //个位显示 //delay(50); } else//负温度 { if(s!=0&&b==0) { P2=0x02; P0=0xbf; delay(100); } if(b) //百位 { P2=0x01; P0=0xbf; delay(50); P2=0x02;
开始 初始化 读取温度 设置温度键 设置下限报警温度 显示下限报警温度 显示上限报警温度 大于上限 温度 读取温度并显 示温度 开风扇并关闭加热 报警 小于下限温度 关报警 关风扇 开加热 报警


否 是
否 否
是 是
(3)程序:
#include<reg51.h> #include<absacc.h> #include<math.h> unsigned char led_code[]= {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char da; int mx=5;//上限报警温度 int min=-3; //下限报警温度 sbit DQ=P1^0; sbit al=P1^1; sbit motor=P1^2; sbit heat=P1^3; sbit sz=P1^4; sbit add=P1^5;
六、仿真图 仿真图一如上图所示,读取温度为-2度(低于下 限温度0度),则开加热和警报,而风扇停动。
仿真图二如上所示,读取温度为5度(高于上限温 度3度),则停止加热但开启风扇和警报。而如果 读取的温度介于上限和下限之间,则停止警报。 七、心得体会: 温度测控系统的设计和我们以前做过的温度实 验类似,但是我们在设计过程遇到了一些小麻 烦,比如温度不稳定等等。但最终还是客服了其 中的困难,结合有关程序设计知识及proteus知识 最终完成了本次实验。感谢老师在实验设计过程 中对我们的指导,希望彭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工作 顺利,步步高升。
delay(100); } P2=0x08; P0=~led_code[g]; //个位显示 //delay(50); } else//负温度 { if(s!=0&&b==0) { P2=0x02; P0=0xbf; //显示-号 delay(100); } if(b) //百位 { P2=0x01; P0=0xbf; //显示-号 delay(50); P2=0x02; P0=~led_code[b]; delay(100); } if(s||b)//十位显示 { P2=0x04; P0=~led_code[s]; delay(100);
} else { P2=0x04; P0=0xbf; //显示-号 delay(100); } P2=0x08; P0=~led_code[g]; //个位显示 } } void desplay1()//显示设置温度 { uchar g,s,b,flg; flg=1; if(hl==0) cc=min; else cc=mx; if(cc<0) {cc=-cc;flg=0;} b=cc/100; s=(cc%100)/10; g=cc%10; if(flg)//正温度 { if(b) //百位 {
if(DQ) value|=0x80; delay(6); } return value; } void write_byte(uchar val) //向单总线写入一个字节 { uchar i; for(i=0;i<8;i++) //一次写一字节 { DQ=0; DQ=val&0x01; delay(5); DQ=1; val>>=1; } delay(5); } void read_temprature()//读取温度 { ow_reset(); write_byte(0xcc);//跳过ROM write_byte(0xbe);//读 temp.c[1]=read_byte(); temp.c[0]=read_byte(); ow_reset(); write_byte(0xcc);

P0=~led_code[b]; delay(100); } if(s||b)//十位显示 { P2=0x04; P0=~led_code[s]; delay(100); } else { P2=0x04; P0=0xbf; delay(100); } P2=0x08; P0=~led_code[g]; //个位显示 } } void main() { uchar i=0,j,k=0; al=0;heat=0;motor=0; delay(10); for(j=1;j<5;j++) { read_temprature(); oldc[0]=temp.c[0];
write_byte(0x44); //开始 } void desplay()//显示温度 { uchar g,s,b; flag=0;b=0; cc=temp.c[0]*256.0+temp.c[1]; if(temp.c[0]>0xf8){flag=1;cc=~cc+1;da=-cc*0.0625;} else da=cc*0.0625; if(da>mx) {al=1;motor=1;heat=0;}//开警报,开马达 else if(da<min) {al=1;motor=0;heat=1;}//开警报 else al=0;//关警报 cc*=0.0625; b=cc/100; s=(cc%100)/10; g=cc%10; if(!flag)//正温度 { if(b) //百位 { P2=0x02; P0=~led_code[b]; delay(100); } if(s||b)//十位显示 { P2=0x04; P0=~led_code[s];
系统框图设计如图1所示: 单片机 温度显示 相对应程序 温度测控系统
四、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设计图
5、 软件设计: (1) 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流程图如下所示开始时各个部件都是初始化,准 备读取温度,如果设置温度,我们将设置上限温度 和下限温度,并且在LED上面显示上限温度和下限
温度。如果LED上显示的温度是大于上限温度则开 启风扇停止加热也报警;如果LED上显示的温度是 小于下限温度则关风扇加热也有报警。如果读取温 度是介于当中则关闭报警,流程图如下所示:
if(del==0) { mx--; while(del==0)desplay1(); } } } else { i++; if(i==20) { i=0;read_temprature(); while((abs(oldc[0]-temp.c[0])>3||abs(oldc[1]temp.c[1])>3)&&k<3) {read_temprature();k++;} //读取一个稳定的温度 {oldc[0]=temp.c[0];oldc[1]=temp.c[1];k=0;} } desplay();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