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提纲

小石潭记复习提纲
小石潭记复习提纲

《小石潭记》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主题

本文描写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小石潭,借其“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特点,含蓄地表达了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情感。

三、结构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潭的概貌。

第二段:潭中游鱼。

第三段:小潭源流、岸势。

第四段:潭中气氛和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四、重点字词解释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西:向西

2、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下: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空:在空中

4、日光下.彻.。名词作状语下:向下

5、俶尔远.逝。名词作状语远:向远处

6、潭西南

..而望。名词作状语西南:向西南

7、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名词作状语蛇: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

..差互。名词作状语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凄:使…感到凄凉

使动用法寒: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使动用法鸣: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乐:以…为乐

12、近.岸。形容词作动词近:靠近

(二)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

五、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近,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理解性背诵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俶尔远近,往来翕忽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代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6、《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的,文中寄托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请摘出文中暗示他当时心境的语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七、阅读理解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游览的先后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

2、本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特点:水清、石奇、树茂、鱼乐、溪流曲折、环境幽深冷寂。感情: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凄苦的心境。

3、小石潭的景色清丽幽静,为什么作者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以其境过清”,这里的环境太凄清;(2)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让作者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触景生情,心生孤凄悲凉之感。

4、根据原文内容,说说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始快乐——“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最后凄凉忧伤——“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8、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修辞?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修辞:比喻。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发现经过,概貌和气氛。

B.第二段写出作者观鱼时内心的一丝欢乐。

C.第三段写岸势的曲折表达作者内心的迷惘。

D.第四段作者把环境的寂静深入到心神中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游历永州,寄情山水,写下《永州八记》。这组山水游记,艺术成就很高。《小石潭记》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寄托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有如下特点:(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3)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4)语言简洁、生动。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 教学取向 作为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有诸多的教学价值。本教案紧紧

扣住文言文的“文、言并重”的教学特点,落实好字词的积累学习和熟读熟背。除此之外,主要还有如下两个教学取向。 一是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本教案采撷文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细致品析,通过“欣赏一处”“质疑一点”“省略一词”“讨论一回”“置换一句”“朗读一次”等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角度、精妙的描写手法,充分感受到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悲凉和凄怆。同时通过分析与拓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侧面描写手法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二是对作者柳宗元的解读。柳宗元是个凡人,面对美景,他忘情于山水,得一时快乐;面对“过清”之景色,触发了他对自己凄苦境遇的感慨,不免忧从境来,怨从心来,于是不顾他人感受,“乃记之而去”,如此大起大落的情绪,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襟相比,略逊一筹。在贬谪期间,柳宗元饱受磨难,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停止过抗争,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对作者的这些解读力避概念化,力求让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源于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生动细致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中考对比阅读知识交流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中考对比阅读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2)(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文: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答: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10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朗读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今天我们就去接近一下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寓于文字中的伟大文学家柳宗元,欣赏一篇他的“性命文章”《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2、再读文章,做到有板有眼,疏通字义。 3、三读文章,初步感悟:读出轻重、缓急、抑扬、连段,配音诵读。 三、深入文本,体验情感 1、梳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受美景; ⑴为了更好地欣赏小石潭,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柳宗元创作小石潭记时的感受,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 ⑵找出文中描写幽树好石清泉的语句,重点品味: 幽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好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清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验作者的情感:“乐”。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感受柳宗元的心境,朗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暂得一笑”,? ⑶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把两处明显的“乐”去掉,你从哪些景物描写中看到了他的“乐”?(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 3、体验作者的情感:“忧”。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已复不乐。”?品味: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⑴思考:那天同去的明明有柳宗元、吴武陵、龚古、柳宗玄、崔恕己、崔奉壹等六个人,他怎么会感到“寂寥无人”呢,为什么他会由“乐”到“忧”呢?

八年级语文 第26课《小石潭记》习题(ab卷,有答案) (2)

26 小石潭记 01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篁竹(huáng)清冽(liè)幽邃(suì) B.为坻(chí) 为嵁(kān) 为屿(yǔ) C.参差(cēncī) 佁然(yǐ) 卷石底(quán) 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qiǎo) (解析:D.“”的读音为“ch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如鸣.珮环使动用法,使……鸣响 (2)为.坻为,动词,成为,变成;坻,水中高地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相当于“来” (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的样子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邃,深远 (6)隶.而从.者隶,跟随;从,跟从 3.区别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1)乐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而足肤皲裂而不自知(表转折)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3)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以其境过清(因为) (4)为为坻(成为,变成) 全石以为.底(作为) 4.按照下列提示填写恰当的语句。 (1)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我隔着竹林,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嬉戏。 6.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8.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9.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0.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满情趣;也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 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小石潭记教案 一等奖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泼墨画,如果说,让你为这幅画配一首古诗,为这幅画题款诗歌的话,你觉得最为恰当的一首诗是什么?点人来回答(《江雪》),作者是谁呢(柳宗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这首诗里面,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孤、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孤寂、十分冷清的背景下,有一位诗人,他独自垂钓于凄寒寂寞的江雪之中,他就是柳宗元,一位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还有今天的一篇失意的文章———《小石潭记》,请把书翻到195面。(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同学们,“远在江湖砺心智,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就出自他被贬时期。好,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篇美文。我们先请几个同学来朗读这篇文章,A第一自然段、B第二自然段、C第三自然段、D第四自然段、E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期间画简图、纠正字音、停顿、语气等等,展示PPT上的字音)好,读得很不错,接下来,我想听全班同学一起将全文读一读,好,小石潭记,柳宗元,预备齐!(简单做评价) 【梳理景物】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跋山涉水、四处云游,并且写下山水名篇。其中,写山水游记散文集大成者,首推柳宗元,而柳宗元的游记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小石潭记》,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柳宗元写此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石、鱼、树、源、岸、山、竹等四周环境)同学们,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石潭的这一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我?如果你们能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告诉我的话那就太好了!(微笑)下面呢,就请大家看书,在文章中找出,凡是能够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来!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思考一下: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开始!(生看书,讨论思考,师巡视指导) ①水声:如鸣佩环,把它概括一下就是清脆悦耳!这个词语非常好!清脆悦耳,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隔着竹子,我就听到了水声,像玉环相撞的声音一样,我心里很开心! ②小溪:斗折蛇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什么意思?像北斗星那样!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呢?像蛇爬行那样!潭西南而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蜿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潭西南而望,应该理解为——向潭的西南望去!再说一遍!(生重复) ③小石潭旁边的青树翠蔓,文中用的话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如果用我的话来说是青翠欲滴,藤萝摇曳!再说一下最后两个词语!青翠欲滴,藤萝摇曳yè!这个词语美不美?非常美,把这句话的意思给大家说一下!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扬!(藤wàn(蔓),在文中读青树翠(màn)蔓,当它跟“藤”连在一起的时候,我翻过词典,读“wàn”,变化一下,好吗?多音字! ④就是池底的石头呢是多姿多态的!多姿多态!挺好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从排比句“为池、为屿、为堪、为岩”。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像池一样、像屿一样、像堪一样、像岩一样!前面那几句话你懂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这个同学概括出了池的特点是多姿多态,还有没有其它可以形容池的词语啊!千姿百态,怪石嶙峋! ⑤小溪的岸是参差不齐的!从“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出来!“犬牙”什么意思?像狗的牙齿一样! ⑥那么小石潭的鱼有什么特点?鱼!谁来说一说?特别调皮,因为他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像跟游者在玩那样!顽皮可爱,活泼可爱,都可以! ⑦环境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来描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的意思就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凄神寒骨”的意思就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创幽邃”就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神寒骨”的“凄”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大家,这个地方非常特殊,它的意思是“使……感到凄凉”,记住了吗?“寒”呢?“使……感到寒气透骨”,太了不起了。 ⑧“竹”呢,文中写竹的地方好像不多哦!如果你能概括出它的特点来的话,那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竹”的特点就是密密麻麻,枝繁叶茂!我从“伐竹取道”看出来,说明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如果不把竹子砍伐的话,就没法通过了!青翠茂密,挺好! ⑨刚才很多同学概括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指着板书),我觉得咱们还没有把“水”的特点概括尽,刚才我们只是概括了水的清脆悦耳的水声!那么水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清澈见底。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水尤清冽”,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动脑筋。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属于侧面描写。 【语法简述】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汇编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一.(08年山东)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08年内蒙古) (一)阅读下文,回答5 - 8 题。(8 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 分) ( 1)水尤清冽尤:(2)悄怆幽邃悄怆: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伐(1)伐竹取道(2)齐师伐我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中学陈远祥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学法指导:

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疏通文意,学习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 由成语“黔驴技穷”导入。也可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三、常识介绍(利用多媒体)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复习导学案(学案) 日期:2012.5.6 周次:第十四周年级:九科目:语文 制卷人:孙彤审核人:黄琴使用时间:2012.5.5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文】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峽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从内容来看,两文都是描写景物的。甲文先写山,再写水,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乙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 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3、两个文段划线句都写到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写法有什么不同?(2分) 【甲文】:春冬之时水清澈,夏季水湍急。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夸张的手法;动静结合等。 【乙文】:水清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等手法。 4、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侧面描写。《小石潭记》中侧面描写潭水空明澄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中侧面描写夏季水势疾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小石潭记》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__________ 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三峡》中通过__________ 渲染秋天萧瑟气氛。文中引用渔歌的作用是 。 6、两文都借景抒情,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谪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7、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小石潭凄寒幽静,。二、阅读《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 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 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或:清)。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正面(或:直接)描写,乙文是侧面(或:间接)描写。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高到低,乙文是从近到远。 ②两文描写景物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不同在于:甲文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景,乙文主要从视觉角度写景。 ③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美丽而愉悦,乙文给人的感受是幽静而凄清(或: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 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小石潭记》创意课堂实录

时空访谈之柳宗元 ——《小石潭记》创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寄情于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寄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今天“时空访谈”主持人全老师,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有这么一颗耀眼的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倡导“古文运动”,他一生仕途不如意,屡次被贬,他是千万孤独的创始者,他就是我们今天的时空嘉宾——柳宗元,掌声有请。 柳宗元1:大家好,主持人好!我是柳宗元,我生活在唐代,在唐代是个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我与韩愈先生并成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有幸穿越时空走进“时空访谈”的节目现场,我很激动哦! 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柳宗元先生的到来!今天柳宗元先生为我们分享的是他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小石潭记》。首先,让我们来感受柳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分享。 柳宗元2:朗读课文,注意生字:寂寥(l iáo)差(cī)互往来翕(xī)忽 主持人:听了柳先生的朗读,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隔着时空的小郁闷,好似柳先生的朗读让我们置身于空灵幽深的小石潭边,驻足凝望。那么柳先生是在什么样 的情况下写下的这篇传送千古的美文呢? 柳宗元3:哎,时间要追溯到公元805年,我因拥护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我经常不避幽远,伐 竹取道,探山访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永州八记》,今天分享的是其中的第四篇,开始的名字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主持人:柳先生的一生真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不一般啊。下面我们请现场的观众就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向柳先生提问。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10 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2)动词作名词 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3)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教师示范探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26课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 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 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 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 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 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 《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 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二?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 )听读课文,引领正音(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 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 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 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 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

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阅读思考】 10.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因为)②不可名状(说出)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柳宗元《小石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比较阅读答案 内容提要:(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37196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骊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其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①梁骊(lì):栋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指中原地区。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此指优美的景色。 >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3分) [ (二)[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公开课优质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质教案 10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 新人教版(1)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被认为是“永州八记”中最精彩的一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肖其貌,传其神”,融情于景,表达自己被贬永州的心声。 ㈠抓住特征写景 “小石潭”虽名不见经传,但在作者笔下却特征鲜明,美不胜收。 第一,紧扣“石潭”表现“石潭”特点。首先用“声”表现“石潭”特征。“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这是一个“石潭”缘故。其次写“形”表现“石潭”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整个小石潭几乎都是由石头构成。再次用“清”烘托石潭特点。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表现和强调“石潭”特征,因为是“石潭”才会“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格外澄澈(泥潭不会如此澄澈),并用“影布石上”照应强调“石潭”特点。最后写“势”暗示“石潭”特征。“斗折蛇行”的溪身和“犬牙差互”的岸势也是“石潭”特征体现。作者写“小石潭”,紧扣“石潭”特征,多处照应,反复强调,突出“小石潭”的奇特之美。 第二,描写之中突出“幽静”氛围。其一,用发现过程的曲折表现“幽静”。“小石潭”处于幽林之中,柳宗元沿着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发现小石潭,其处所十分“幽静”。其二,用四周景物烘托“幽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这些景物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环绕在“小石潭”周围,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给人以“幽静”之感。其三,用潭水澄澈渲染“幽静”。作者笔下的“潭水”澄澈到极点,清得能数清潭水中的鱼有百许头,清得鱼仿佛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清得能看见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清澈的水,凸显的是“幽静”的环境。其四,直接点明“幽静”。作者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等语句直接点明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小石潭处于“幽静”之所,四周环境“幽静”,潭中水澄澈得“幽静”,“幽静”之美,美在“曲径通幽处”,美在“万籁此皆寂”。 小石潭美不胜收,美在其是个奇特的“石潭”,美在其是个“幽静”的小石潭。 ㈡多种方法写景 为了表现小石潭奇特之美,作者采用了多种写景方法。 第一,移步换景与定点特写。小石潭发现的过程是“移步换景”,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始,用动词“行”、“隔”、“闻”、“伐”、“见”表现“移步”,用名词“小丘”、“篁竹”、“水声”、“竹”、“小潭”表现“换景”,一步一景,由“闻声”到“见形”,让我们在动态中领略不同的景致。接下来,作者写潭中景物、石潭源流均为定点特写。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示小石潭的全貌构成、潭水游鱼、溪身岸势特点,让我们在特写中感受小石潭奇特的美景。 第二,动静结合与虚实相映。作者写小石潭,一则动静结合。如写鱼既有“佁然不动”的静景,也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景,动静结合,突出鱼“似与游者相乐”的轻捷欢快。二则,视听结合,以声写静。作者写小石潭,多为视觉形象,唯一的一处听觉形象写小石潭的水声“如鸣佩环”,用以反衬“悄怆幽邃”、“其境过清”,实现“以声写静”更显其静的目的。三则,虚实相映。作者写小石潭中的鱼是实写,鱼的数量、状态、影子、动作等都是实在的,但通过写鱼,也实现了写水的目的,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澄澈,这又是虚写。反过来看,水的澄澈又反衬了鱼的状态。因此,这里的描写,虚与实相互映衬,鱼与水相互烘托,形成了一幅“往来翕忽”的鱼儿戏水图。 ㈢借助景物抒情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改革,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由于政敌的继续迫害,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几次无情的火灾,柳宗元在永州过得非常悲愤、忧郁和痛苦。此间,柳宗元为排解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