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合集下载

颌面部局部解剖—颌骨(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颌面部局部解剖—颌骨(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下颌隆突:下颌孔的前上方,是由喙突和髁突分别往后 下方和前下方汇合而成的骨嵴。此处由前向后有颊神经、 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越过。
下颌舌骨沟:下颌孔的下方有一向前下的沟,沿内斜线 的下方向前延伸,沟内有下颌舌骨肌神经、血管经过。
翼肌粗隆:下颌小舌的后下方骨面比较粗糙,称之,是 翼内肌的附着处。
(4)外面:
(三)大翼
下颌切迹:髁突与喙突之间凹陷,又称乙状切迹。有咬肌 血管、神经通过。
(3)内面:
下颌孔:漏斗状,开口朝向后上方。孔的前方有下颌小舌, 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
下颌神经沟:下牙槽神经、血管通过此沟进入下颌孔。其 位置相当于下颌磨牙平面上方约1cm处。行下牙槽神经 阻滞麻醉经口内注射时,为了使针尖避开下颌小舌的阻挡, 接近下牙槽神经,注射器针尖应到达下颌孔上方约1cm 处。
易于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 1.正中联合 2.颏孔区 3.下颌角:骨质更薄 4.髁突颈部 由于下颌骨上有咀嚼肌附着,咀嚼肌的牵拉方向不
同,常使骨折块发生移位,产生咬合错乱,有的还可 能使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四)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来自下牙槽动脉,周围软组织的动脉,如 翼内肌动脉、翼外肌动脉、颞下颌关节囊动脉、颞肌 动脉、咬肌动脉和舌下动脉等。
上颌结节:是后面下部比较粗糙 的圆形隆起,是翼内肌浅头的附 着点。
牙槽孔:后面中部、上颌结节上 方有数个小骨孔,是牙槽管的开 口,向下通入上颌窦后壁,有上 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上牙槽 后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药物应 注入牙槽孔周围。
(3)上面:即眶面,构成眶下壁的大部。
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 下管。
垂直部:鼻腔的后外侧壁,外侧面有翼 腭沟与上颌体内面和蝶骨翼突前面的沟, 共同形成翼腭管。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13口腔二班 YSY解剖顺序一、颅顶二、颞区三、眶区四、腮腺咬肌区五、面侧深区六、颈动脉三角七、下颌下三角八、舌下区九、颞下颌关节具体操作计划一、颅顶1.清理毛发2.用解剖刀刀尖在颅顶做1cm*2cm的浅切口,层层剥离,慢慢深入,观察多层结构,注意刀尖朝外【三层:皮肤、浅筋膜、冒状腱膜】【五层:皮肤、浅筋膜、冒状腱膜、腱膜下蜂窝组织、颅顶骨外摸】3.实验过程中观察神经血管束二、颞区1.清除颞区表面皮肤及脂肪2.在颧弓中点上方,纵行切开颞筋膜浅层,长3-4cm,观察并清除颞区浅筋膜。

3.在耳廓上方找寻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的远端并追踪其出处4.在颧弓中点上方,纵行切开颞筋膜深层,长3-4cm,观察并清除颞区深筋膜。

观察颞筋膜下间隙,注意颞筋膜分两层5.在颞线下方约0.5cm,与颞线弧形平行切断颞肌,保留起点,将其自骨面剥离,向下翻至颧弓,寻找颞肌深面的颞深动脉和颞深神经。

小神经、小血管各保留一支,追踪并观察其是否来自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三、眶区A、简单解剖1.翻开上下眼睑,切出眼球周围的筋膜,找寻泪腺2.以眶上缘、颧弓等为界限,清除眶区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上下内外四直肌与上下斜肌3.在眶上缘找到眶上神经血管束往内侧寻找滑车上神经血管束4.剪断清除眼球周围的结缔组织,剪断视神经并取出眼球5.清理上直肌,寻找其深面动眼神经的上支清理外直肌,寻找其内侧展神经清理上斜肌,寻找其深面滑车神经6.循动眼神经的上支确认动眼神经有上下两支7.沿动眼神经下支附近寻找睫状神经节B、精细解剖(参考实习指导)四、腮腺咬肌区1、清除腮腺咬肌区皮肤及皮下组织(在保留耳廓的前提下,尽量多地剥去面部皮肤。

自耳廓下方沿下颌下缘做切口直达下颌角前两横指处,再转而向上直达口角,眼鼻唇沟向上至外眼角,并将切口延伸至之前所作的颧弓上的切口尽量多地剥去面部皮肤)2、露出腮腺被摸和咬肌膜,(腮腺被摸将腮腺分成众多小叶)【咬肌的起止点】观察腮腺间隙,及是否存在副腮腺3、【腮腺导管穿入颊肌的角度】(在腮腺前缘相当于耳垂至口角与鼻翼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上)4、观察面神经主干出自茎乳孔(在腮腺被膜3-5mm处)5、保留腮腺导管,辨认腮腺内血管神经,并追踪颞浅动脉6、追踪面动脉至上下唇动脉(各大于1cm)7、沿面神经主干寻找面神经分支,追踪至第三段(面神经穿出腮腺后部分大于1cm)(上、下颊支在导管上、下方咬肌表面)(面神经颧支在腮腺前上极、沿颧弓下缘)(面神经颞支在腮腺上缘、和耳屏前1.5cm处)(面神经下颌缘支在下颌骨下缘的咬肌前下角处)(颈支由腮腺下端分出)8、观察腮腺床五、面侧深区1、将面神经翻至耳后,清除咬肌表面筋膜(保留面神经的完整性)观察咬肌的起止、肌束走行方向等2、去除咬肌,观察咬肌间隙: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间隙3、锯断颧弓(最大限度)4、在下颌切迹下1cm处(下颌孔)的位置作多条横向锯路,用锥子和榔头小心凿下骨密质(白色,骨松质为褐色)观察下牙槽神经、动脉六、颈动脉三角1、清除固有颈部及下颌下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见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颏下动脉】2、翻开胸锁乳突肌的上部,暴露并剪开颈动脉鞘,观察其中的条索状结构【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3、去除胸锁乳突肌(颈动脉三角:介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4、【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下颌下腺浅部、舌下神经】5、【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在舌咽神经(前)与副神经(后)之间)(迷走神经主干在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颈静脉孔处,迷走和舌咽神经有上下两个神经节)(副神经分内、外侧支加入迷走神经而分布于喉)七、下颌下三角1、观察舌骨上肌群观察茎突舌骨肌的舌骨端与二腹肌肌腱的关系观察下颌舌骨肌与舌动脉的关系并观察舌动脉的各个分支2、找到下颌下三角(介于二腹肌前、后腹、下颌骨下缘之间)3、观察下颌下腺与下颌舌骨肌的关系4、剥离下颌下腺腺鞘,见下颌下腺浅部5、找出面动脉及面前静脉(在咬肌前下角的下颌骨下缘处),观察与面神经下颌缘支及下颌下腺的关系6、分离下颌下腺下方,将下颌下腺从二腹肌、中间腱、舌骨舌肌、下颌舌骨肌等表面分离出来。

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3

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3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考什么?最重点是什么?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分布最难点是什么?颌面部局部解剖第一节骨(一)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

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1.外形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1)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

(2)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3)颧突:与颧骨相接。

.(4)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

(5)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

2.牙槽骨解剖名词(1)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

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

(3)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4)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牙根间隔:多根牙各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3.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黏膜。

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4.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了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口腔医学重点笔记(优选.)

口腔医学重点笔记(优选.)

3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1.口腔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两部分。

2.口腔前庭:为牙列外围间隙,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之间马蹄形的潜在腔隙。

3.固有口腔的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4.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

牙冠:分为临床牙冠和解剖牙冠,临床牙冠是指眼睛所看到的露于牙龈的部位;解剖牙冠是由牙釉质覆盖,显露于口腔的部分,是发挥咀嚼功能的部分。

牙根:由牙骨质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与牙根的交界部位。

5.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

6. 舌的前端为舌尖,上面为舌背,下面为舌腹,两侧为舌缘。

7. 舌乳头可分为以下4种: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

8. 硬腭的骨质部分由两侧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口腔面覆盖以致密的粘骨膜组织;软腭主要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咽腭肌,悬雍垂,腭腱膜构成。

9. 正常乳牙有20个,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分别用Ⅰ~V表示。

萌出时间:6~8个月,2岁半左右出齐,顺序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10. 正常恒牙有28-32个,分别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六龄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萌出时间:6岁左右,12~13岁萌齐。

萌出顺序: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分别用1~8表示。

恒牙的磨牙不替换任何的乳牙!替牙期:6~12岁。

11. 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其中一体为上颌骨体,四突即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2. 上颌骨的主要薄弱环节表现为3条薄弱线:1)第一薄弱线——Le Fort 1型骨折,从犁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

2)第二薄弱线——Le Fort 2型骨折,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1. 颌面部的概述- 颌面部是人体头部的一部分,包括颌骨、面骨、口腔、牙齿和相关的组织结构。

-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等。

2. 颌骨的解剖- 颌骨是颌面部的骨骼基础,分为上颌骨和下颌骨。

- 上颌骨位于上颌部,通过连结上齿槽骨形成上颌骨裂,与其他头颅骨骼相连。

- 下颌骨位于下颌部,是唯一能活动的颅骨,通过关节与颅底相连。

3. 面骨的解剖- 面骨位于颌骨下方,包括颧骨、眶骨、鼻骨等。

- 面骨的结构与颌骨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面部的外形。

- 面骨的解剖结构决定了面部的外貌特征。

4. 口腔的解剖- 口腔是颌面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腔腔隙、口腔黏膜、舌、牙齿等。

- 口腔黏膜覆盖口腔内部的黏膜组织,具有保护口腔组织的功能。

- 舌是口腔中的肌肉器官,参与咀嚼、吞咽和发音等功能。

5. 牙齿的解剖- 牙齿是口腔中的硬组织结构,用于咀嚼食物和发音。

-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牙冠露在口腔中,牙根嵌入牙槽骨中。

- 牙齿的种类包括前牙、犬牙、前臼齿和后臼齿等。

6. 相关组织结构- 颌面部还包括颌面肌肉、颌面血管、颌面神经和颌面淋巴系统等。

- 颌面肌肉参与咀嚼、表情和发音等活动。

- 颌面血管供应颌面部的血液,颌面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 颌面淋巴系统参与免疫反应和废物排出等功能。

以上是《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的简要内容介绍。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了解颌面部的解剖对于口腔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学: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口腔学: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3、口底
(1) 舌下肉阜 (2) 舌下皱襞 (3) 颌舌沟
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一 牙的组成
(一)外部观察 1牙冠(crown) 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 临床牙冠 (clinical crown) 2牙根(root) 解剖牙根 临床牙根 3牙颈(neck)
二、剖面观察
(一)牙釉质(enamel) 牙冠,半透明白色,最硬
右上 A C
右下
左上 B D
左下
部位记录法 3.恒牙临床牙位
阿拉伯数字:1,2,3,4,5,6,7,8
右上 A C
右下
左上 B D
左下
牙体解剖的常用名词 及表面标志
(一) 中线(Medianline) (二) 牙体长轴(Long axis) (三) 轴面(Axial surface) (四) 接触区(Contact area)
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 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1/3 和颅部拓宽和加深。
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
眦与鼻翼点的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
(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此沟作手术 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此沟 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此沟常 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
(7).口裂:
(8).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 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复习资料1.上颌骨位置毗邻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是除下颌骨外最大的口腔颌面部骨,形成整个上颌部,与颧骨,额骨,蝶骨、鼻骨、犁骨、泪骨、腭骨等邻接。

构成眼眶底部、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外侧壁和底部、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2.腭大孔骨性标志和粘膜标志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

该孔一般为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缝连接线的中点。

在覆盖黏骨膜的硬腭上,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3.上颌窦与各牙关系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紧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次之。

4.上颌骨薄弱部位a.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临床上的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线。

b.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型骨折线c. 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型骨折线。

5.上颌骨血供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即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来自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等分布于颊、唇、腭侧黏骨膜等软组织血供。

这一多源性血供的特点,为正颌外科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由于上颌骨血供丰富,故其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亦迅速,但手术或外伤后出血较多6.下颌管走形及规律走形:在下颌支内,该管行向前下,至下颌体内几乎水平向前,在经过下颌诸牙槽窝下方时,发出小管到各牙槽窝,最后向前经颏管与颏孔相连接,通过神经、血管。

规律:a下颌管距骨内板较外板为近,下颌骨内板常构成下颌管的内壁,而下颌管的上下外壁往往与骨松质邻接。

B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为近c下颌管距下颌体下缘较牙槽缘为近。

口腔颌面解剖生理知识点

口腔颌面解剖生理知识点

口腔颌面解剖生理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口腔颌面解剖生理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口腔颌面呢,简单说就是嘴巴、脸这块地方的结构和生理机能。

嘴巴包括牙齿、舌头、嘴唇等等,脸呢就包含了下巴、脸颊这些部分,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构造,这些构造的正常运作就和口腔颌面解剖生理有关。

②重要程度:在口腔医学这个学科里,那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啊。

如果不了解口腔颌面的解剖生理,就好比盖房子不打地基,根本无法深入学习拔牙、补牙这些治疗技术,更别提做什么面部整形手术之类的复杂操作了。

③前置知识:对于人体基本解剖知识得有一定了解,至少要知道骨头、肌肉这些基本结构在身体里的大致分布情况。

像人体分哪些大的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这些基本概念要知道。

④应用价值:实际生活里,像是治疗牙疼,牙医得清楚牙齿周围的结构,像牙髓在牙齿里的位置,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分布。

我有一次牙疼去看医生,医生就特别熟练地找出我疼痛的大概位置,感觉他心里就像有一张口腔颌面部的地图一样。

这要是他不懂口腔颌面解剖生理,估计就得乱试,我可就遭罪更多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口腔医学这个大的学科里,口腔颌面解剖生理知识是基础部分。

它就像树根一样,支撑着口腔疾病诊断、治疗、正畸、口腔外科手术这些树干和树枝。

②关联知识:与口腔病理学有关系,只有知道正常的解剖生理结构,才能看出病变来。

还有口腔正畸学,矫正牙齿要是不清楚牙齿周围的骨骼和肌肉情况,可能就会矫正失败。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我感觉这个知识点还是挺难掌握的。

因为口腔颌面结构复杂,各个部分的构造和功能相互交错。

像下颌骨里一堆血管、神经走行就很复杂。

- 关键点:骨骼结构、肌肉附着点、神经走向这些都是很关键的地方。

要能在脑子清楚地想象出它们的立体结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不管是口腔医学的理论考试还是临床技能考核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知识。

-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考结构特点,简答题让你描述某个肌肉的起始和走行,病例分析题里也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来分析病因。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一、内容概括《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是一篇全面梳理和概括口腔颌面外科学核心知识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口腔颌面外科的基本概念和领域范围,包括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常见疾病类型。

接着文章重点阐述了各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包括牙齿拔除、口腔炎症、颌骨病变、面部创伤等。

此外文章还深入介绍了颌面外科的常用手术技术及其适应证,如颌骨手术、面部整形手术等。

本文强调了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微创技术、数字化外科技术等的应用。

总体上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基础知识、核心技术和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口腔颌面外科基础口腔颌面外科是口腔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这一领域的基础内容广泛,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解剖学基础: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牙齿、颌骨、面部软组织等。

掌握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熟悉颌骨的结构、面部神经和血管的分布,以及牙齿的位置和形态等。

生理学基础:口腔颌面部的生理功能与整体健康密切相关。

唾液分泌、咀嚼、吞咽等功能的研究是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基础。

此外颌骨的生长和发育、面部骨骼的改建等生理过程也是医生需要了解的内容。

病理学基础:口腔颌面部疾病往往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了解常见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如龋齿、牙周病、口腔癌等,有助于医生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生需要熟悉X线、CT、MRI等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便准确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需要掌握一系列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如手术切口、止血、缝合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熟悉颌面部手术的特殊技术,如颌骨固定、软组织修复等。

麻醉与镇痛:麻醉技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重点

1.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重点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重点第一节概述口腔(Oral Cavity)前壁为唇,经口裂通向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槽骨形成牙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分,牙列与唇颊之间为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um),牙列以内为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

口腔前庭: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牙弓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见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导管口、磨牙后区和翼下颌皱襞。

固有口腔: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具有临床意义的解剖主要有腭、舌、舌系带、颌下腺导管开口和口底。

第二节牙体和牙周组织解剖1.牙位记录牙齿分类、名称及临床牙位记录法人一生中先后要长两次牙齿,即乳牙和恒牙。

乳牙20个,恒牙28~32个(图1、2)。

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恒牙分类中切牙、侧牙牙、尖牙、双尖牙(第一、二前磨牙),磨牙(第一、二、三磨牙)。

乳牙没有双尖牙及第三磨牙。

图1 恒牙32个图2 乳牙20个以“+”符号将上下牙弓分为四区。

符号的水平线用以区分上下;垂直线用以区分左右。

或以a B C D分别代表各区,A代表右上区,B代表左上区,C代表右下区,D代表左下区。

恒牙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8代表,乳牙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代表,乳牙名称及代号见(图3),恒牙名称及代号见(图4),例如:图3 乳牙名称和代号图4 恒牙名称和代号2.牙齿的表面从外部观察,牙体由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图5)。

图5 牙齿的表面解剖名称牙根的数目:各个牙齿的牙根数目不尽相同,归纳如下。

3.牙齿组织结构牙齿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四部分组成(图6)。

图6 牙齿组织结构4.乳恒牙萌出时间及鉴别要点。

幼儿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乳牙,2-3岁时,乳牙全部萌出,共20个。

6岁时前后开始长出恒牙,脱换乳牙,12-13岁时,乳牙脱换完毕,恒牙共长出28个。

口腔颌面解剖学复习重点

口腔颌面解剖学复习重点

口腔颌面解剖学第一章颌面部骨颌面部骨性支架是由14块骨组成,单一:下颌骨和犁骨;成对: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甲。

一、上颌骨1.上颌骨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以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以及眶下裂的构成。

2.上颌体前外面:其后界借颧突及其伸向上颌第一磨牙的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

上界眶下缘,下界牙槽突,内界鼻切迹。

后面:中部有牙槽孔,通过上牙槽后神经、血管。

下部有上颌结节,是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

上面:后分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出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⑴眶下管的中段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前神经和血管⑵后段发出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中神经和血管⑶眶下管麻醉可同时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及眶下神经。

眶下管长1.5cm,针尖刺入不可太深,以免伤及眼球内面:有一三角形的上颌窦裂隙通向鼻腔。

上颌窦裂孔的后方,有向下前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组成翼腭管(长约3.1cm),有腭降A及腭神经通过。

(临床上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3.4突: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

1)额突: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连接。

2)腭突:两侧腭突形成腭正中缝,构成硬腭前3/4。

上颌中切牙之腭侧,腭正中缝与两侧尖牙的连线交点上有切牙孔。

向上后通入两侧的切牙管,有鼻腭神经和血管通过。

腭突下面的后外近牙槽突处,有纵行的沟或管,通腭大血管及腭前神经。

3)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牙槽窝,尖牙窝最深,磨牙的牙槽窝最大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腭大孔,一般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线弓形面的中点上。

但在覆有粘骨膜的硬腭上,其表面标志则为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前约0.5cm处。

4.结构特点1)上颌窦下壁由前向后盖过8-5|5-8的根尖,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

2)支柱以及支柱结构: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

口腔科学颌面部重点知识总结

口腔科学颌面部重点知识总结
3,翼丛——卵圆孔、破裂孔导血管——海绵窦。
(四)颌面部神经
主要包括:三叉神经(司感觉功能)、面神经(司运动功能)。
三叉神经:由半月神经节分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以口裂为界。口腔感觉主要由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控制。
上颌神经:感觉神经。
下颌神经:混合神经。
眼神经:
面神经:混合神经。
(五)淋巴组织
上颌动脉:颈外动脉终末支之一。主要分支
下牙槽后动脉
枕动脉上牙槽后动脉
眶下动脉
耳后动脉腭降动脉
颞浅动脉:颈外动脉的另一终支。常用来测脉、止血等。
静脉:
浅静脉网:由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组成。在下颌角附近汇成颈总静脉。
深静脉网:翼静脉丛。
翼丛与颅内外静脉有广泛交通。
1,翼丛——上颌静脉——下颌后静脉。
2,翼丛——面深静脉——面静脉。
口腔科学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口腔颌面部:面部及固有颈部。
范围:上起眶上缘、颧弓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记、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至第7颈椎棘突连线。口腔内的后界为口咽部。
分区:
1,根据颌面部解剖特点,可将其分为眶部、框下部、颊部、颧部、鼻部、唇部、颏部、颏下部、下颌下部和腮腺咬肌部。
混合性腺:小唾液腺多为混合性腺。
第二节口腔
口腔前界为唇,后侧咽门,两侧为颊,包括牙弓与舌体。
(一)口腔前庭
下颌骨: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的骨,构成面下1/3的骨性支架。水平部称下颌体,垂直部称下颌支,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连接的转角处称下颌角。
颧骨:颊面
体部:
颞面
眶面
颧突:向上邻接额骨
三个突起
上颌突:向内下邻接上颌骨
颞突:向后邻接颞骨颧突构成的颧弓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口腔局部解剖 口腔局部解剖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口腔局部解剖 口腔局部解剖
上界为鼻底 下界为颏唇沟 两侧界为唇面沟 中部由口裂将唇分为上、下唇
表面解剖标志
口角 唇红、唇红缘 唇弓、人中切迹、 唇峰、唇珠 人中、人中嵴
口角
唇红 唇红缘 唇弓 唇峰 唇珠 人中
口裂的两端,其正常位置相当于尖牙和第 一前磨牙之间
上下唇的游离缘,皮肤和黏膜的移行区 皮肤和唇红的交接处 上唇的全部红唇缘呈弓背状 两侧的唇弓最高点 上唇正中唇红星珠状向前下方的突起 鼻小柱根部中点向下至红唇缘的纵形浅沟

解剖层次(五层)
皮肤:较厚,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浅筋膜:比较疏松 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 粘膜下层:有粘液腺和上、下唇动脉 粘膜:有粘液腺开口 唇的血供主要来自面动脉的上、下唇动脉,静脉血经面
、下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管乳头
磨牙后区 翼下颌皱襞 颊脂垫尖
前庭沟粘膜下松软 是局麻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有一对乳 头状的突起。腮腺导管口开口于此 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软组织) 深面有翼下颌韧带 平下颌孔,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点

境界
口腔、颌面部 局部解剖
一、口腔局部解剖
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口腔境界
前界为上、下唇 后界为咽门 两侧为颊 上界为腭 下界为舌下区
口腔分部
口腔前庭(牙列的唇颊侧部分) 固有口腔(牙列的舌侧部分)
口腔表面解剖标志
❖ 口腔前庭沟(唇颊龈沟) ❖ 上、下唇系带 ❖ 颊系带 ❖ 腮腺乳头 ❖ 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 ❖ 翼下颌皱襞 ❖ 颊脂垫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名词解释: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

临床意义:其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

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

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

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海绵窦炎症。

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眦→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舌骨大角附近→颈静脉。

7、翼丛(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处,分布于颞肌、翼、外肌之间(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形成)→上颌静脉,施行上牙槽后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时,应避免刺破翼丛而发生血肿。

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的静脉血,这些交通静脉可将该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

8、上牙神经丛:上牙槽前、中、后神经在上颌骨牙槽突基底部交互吻合形成,至该丛再发出终支至上颌牙、牙周膜及牙龈。

9、面瘫:是以面部筋肉麻痹,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

如:歪嘴风、口眼歪斜、吊线风、口歪。

10、咽门(咽峡):是口咽部之最狭窄区,由腭帆、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1、腮腺床:腮腺犹如侧卧其上,为紧贴腮腺深面的血管神经,包括:颈动、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及茎突诸肌称为“腮腺床”。

12、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颈神经丛皮支的浅出点,颈神经丛皮支阻滞麻醉即由此点刺入,故称此点位“神经点”。

13、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方,由颈脏器筋膜脏、壁两层所围成,间隙中主要含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静脉,有时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

作低位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气管前间隙因与前纵隔相通,故其感染可蔓延至前纵隔;该纵隔的气肿亦可上行扩散至颈部。

气管前间隙还与脏旁间隙相交通。

14、颈动脉鞘(颈鞘):为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的筋膜鞘。

颈动脉鞘上部有颈动脉、下部有颈总动脉,颈静脉位于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两者之间的后方。

15、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位于舌根的舌扁桃体,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入口处,共同围成咽淋巴环。

咽淋巴环向外与咽淋巴外环(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及颏下淋巴结共同组成)密切交通。

咽淋巴环向外与咽淋巴外环统称咽淋巴环,该淋巴环在咽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问答题:1、简述上颌骨的三大支柱。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缘至耳鼓;(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分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达颅底;(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连,将咀嚼压力传至颅底。

2、试述颞下颌关节组成、辅助结构及解剖学特点?颞下颌关节组成: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窝、关节盘、关节囊、囊外韧带辅助结构: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解剖学特点;①覆盖纤维软骨,有耐压、耐磨作用②两种运动方式:多轴心运动,左右联动③关节联合密切3、比较口腔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及导管开口名称位置形态导管开口腮腺外耳道前下方三角楔形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粘膜下颌下腺下颌下三角卵圆形舌下阜舌下腺舌下襞深面条带状小管:舌下襞大管:舌下阜4、腮腺鞘有何特点?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特点:①腮腺鞘由颈部深筋膜浅层包裹腮腺而成。

②在颅底与上、下颌骨之间,是散在于骨、肌肉与筋膜之间的间隙彼此相通。

③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

此间隙前邻第3磨牙,如牙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均可扩散到此间隙。

④翼下颌间隙:位于翼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

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动脉、静脉通过。

临床意义:发生由急性病毒感染所致的流行性腮腺炎时,一方面腺体肿胀,另一方面包绕其外的致密腺鞘又不易向外膨胀减压,由此压力感受器受到激惹,造成剧烈疼痛。

同样道理,当发生腮腺急性化脓炎症时,可在腺体形成多个孤立分散的小肿胀,临床检查时,不会扪及一般小肿胀所具有的波动感。

行肿胀切开引流时,须将小肿胀间隔全部打开,才能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

5、面静脉的走行及收纳血供走行: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舌骨大角附近→颈静脉。

收纳血供:接纳面动脉分布区域的眦、鼻背、眶下区、上下唇及颏下区域的静脉血。

还接纳面深静脉引流由翼丛而来的面深部静脉血。

6、试述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的分支、走行和分布上颌神经起自半月节前缘的中部→海绵窦外侧壁下部前行→圆孔→翼腭窝上部→神经节支与蝶腭神经节相连→斜向前外→眶下裂入眶→眶下神经→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面部。

可分为四段:颅中窝段(发出脑膜神经)、翼腭窝段(发出颧神经、神经节支及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管段(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及上牙槽前神经)及面段(发出睑支、鼻支及上唇支)。

下颌神经:最粗大的分支,属混合性神经,粗大感觉根、细小运动根→卵圆孔→二根合一→颞下窝→腭帆肌与翼外肌之间,发出脑膜支和翼肌神经,然后分出较细的前干和较粗的后干。

7、试述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及各自的行程和分布;各分支损伤后的临床症状是什么?面神经主干在进入腮腺前发出下列分支(1)耳后神经:耳支→耳后肌;枕支→枕肌。

(2)二腹肌支→二腹肌后腹。

(3)茎突舌骨肌支:细长→茎突舌骨肌。

面神经主干在腮腺的分支(1)颞支:前上→额肌、眼轮匝肌上份、耳前肌和耳上肌,和上颌神经分支吻合,损伤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

(2)颧支:腮腺前上缘→前上→上部分支较细,行向前上→上、下眼轮匝肌;下部分支较粗→颧弓下方→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

损伤后,眼睑不能闭合。

(3)颊支:来自颞面、颈面两干→腮腺前缘→上颊支粗→颧小肌、提上唇肌和提上唇鼻翼肌深面下颊支不恒定→口角平面或其稍上方前行→颧大肌、笑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切牙肌、口轮匝肌、鼻肌及颊肌等。

损伤可出现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上唇运动力减弱或偏斜及食物积存于颊部等症状。

(4)下颌缘支:腮腺的下前缘穿出→在下颌角下方→颈阔肌深面与颈深筋膜之间→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及颏肌。

下颌下缘平面由后→前依次越过下颌后静脉、下颌角、面静脉浅面。

下颌缘支损伤可导致患侧口角下垂,流口水。

(5)颈支:为颈面干的终末支,出腮腺下端→颈阔肌深面→前下→颈前→颈阔肌。

该支损伤可影响口角的微笑活动。

8、试述咬肌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的位置及交通9、简述咽的交通①鼻咽部供咽鼓管(1对)与中耳鼓室相通②鼻咽部借鼻后孔(1对)与鼻腔相通③口咽部借咽峡与口腔相通④喉咽部借喉口与喉腔相通⑤喉咽部向下接食管10、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和容1)境界:是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digastric triangle。

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有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2)容其主要有下颌下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1)下颌下腺:呈“U”形,被下颌舌骨肌分为浅、深两部,分别位于该肌的浅面和深面,并在该肌后缘相续连。

下颌下腺管由深部的前端发出,经下颌舌骨肌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下颌下腺表面有下颌下腺鞘包裹。

(2)血管、神经和淋巴结(1)面动脉:位于下颌下腺浅部深面的沟。

(2)舌下神经:在下颌下腺深部的下方,行于舌骨舌肌的表面。

(3)舌动脉和舌静脉:位于舌下神经与二腹肌中间腱之间,舌动脉经舌骨舌肌的深面入舌。

(4)舌神经:在下颌下腺深部的上方,经下颌骨面与舌骨舌肌之间前行入舌。

(5)下颌下神经节:连于下颌下腺深部与舌神经之间。

(6)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腺周围,有4~6个。

11、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和容1.境界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前腹围成。

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有椎前筋膜;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2.容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等。

(1)动脉颈总动脉:位于颈静脉侧,约平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动脉和颈外动脉。

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等结构。

颈外动脉:于颈动脉前侧上行,从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之间,自前壁由下而上依次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

颈动脉:在颈外动脉后外方行至其后方上升至颅底。

该动脉在颈部无分支。

(2)静脉颈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大部分被胸锁乳突肌深面。

其属支自上而下依次为面总静脉、舌静脉、甲状腺上静脉、甲状腺中静脉。

(3)神经舌下神经:弓形跨过颈、外动脉的浅面。

发出舌下神经降支,沿颈总动脉浅面下行,参与颈袢的构成。

副神经:经颈动、静脉之间向后外侧行至胸锁乳突肌上份。

迷走神经:位于颈动脉鞘,在颈动脉、颈总动脉与颈静脉之间的后方下行。

主要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心支等。

(4)二腹肌后腹:是颈动脉三角与下颌下三角的分界标志,也是颈部及颌面部手术的主要标志。

以二腹肌后腹为标志,其毗邻结构为:①浅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面神经颈支;②深面,有颈动脉、颈静脉、颈外动脉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颈交感干;③上缘,有耳后动脉、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等;④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

12、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作甲状腺手术切口所经过的层次?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在距腺上极约1 cm 处,二者又分开,故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外支致声音低钝,损伤支致呛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