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一.基础积累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5.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6.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根据提示填空:(1)孔子认为孔文子“,”,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

(2)即使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不干,土山也就堆积不成,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语录是:(3)“,”,这则孔子语录将“学”、“思”偏废一方的两种情况对举,告诉人们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4)孔子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典范,请写出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分别达到的境界:,,。

(用孔子原话)2、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如三十岁称,四十岁称,五十岁称,六十岁,七十岁称;耄耋(mao die)则是指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8分)3、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并且分别解释1、2、3、4、4常识填空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

孔子:孟子;《论语》:《孟子》:5★拓展研究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后广泛指为书籍,文章等,因而这句话也改作"尽信书,不如无书".请写出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孔孟论学习》翻译

《孔孟论学习》翻译

1、学了知识,按时去实习,不也很高兴吗?2、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够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6、懂得学问的人赶不上爱好学问的人,爱好学问的人赶不上以学问为乐的人。

7、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8、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9、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的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10、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在学问上获得很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

自觉地有所得,掌握所学到的东西能够牢固;掌握所学到的东西能够牢固,就能积累得深;积累得深,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11、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如今下围棋作为技艺,只是小技艺;但不专心尽力,就学不会。

12、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

补充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了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2、我十五岁时,便立志向于学习至上,三十岁时,就有所成,能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对于听到的事情能分清是非,到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不越轨,不超出规矩。

3、孔子说:“颜回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偏僻而狭窄的巷子里,,他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4、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他味美的。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他的好处,因此,通过学习这样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这样以后才能感到困惑。

《孔孟论学习》全解2017.11.4

《孔孟论学习》全解2017.11.4

《孔孟论学习》全解2017.11.04一、学而时1习2之,不亦说3乎?(句解:谈论学习方法,强调按时温习的重要性。

)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1时:按时,在一定的时候。

2习:既指温习,也指实习。

3说:通“悦”高兴,愉快。

二、温故4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句解:谈论学习方法,仍然强调温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4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三、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

(句解:谈论学习方法,指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

5罔:迷惑而无所得。

6殆:迷惑。

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7知8也。

(句解:谈论学习态度,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7是:这。

8知:通“智”,智慧,聪明。

五、敏而好学,不耻9下问。

(句解:谈论学习态度,指出学与问的关系,学习要勤学好问。

)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9耻:以……为耻。

六、知10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11之者。

(句解:谈论学习的三个层次,指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于一件事),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把它作为自己的乐趣的人。

10知:懂得,了解。

11乐:以……为乐。

七、不愤12不启13,不悱14不发15。

举一隅16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句解:教学要注重方法。

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学习要独立思考、自由开拓,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12愤:苦思苦想而仍然不能领会的样子。

13启:开导。

14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15发:启发。

16隅:角落。

八、三人57行,必有我师58焉59:择60其61善者62而从63之,其不善者而改2之。

复习18《孔孟论学》《天净沙秋》-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复习18《孔孟论学》《天净沙秋》-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

初三古诗文复习---《孔孟论学》《天净沙•秋》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一)解释下列词语(1)“譬如为.山()(2) 虽.覆一篑()(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内容理解1.上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是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阐述了学习使人终身受益的道理。

B.第③段论述了勤勉好学,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方法C.第②段突出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D.第④段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述踏实做事的重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一)解释带点的词语(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2) 不专心致志..()()(2)使.弈秋诲二人弈()(4)虽.与之俱学()(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内容理解。

1.选文作者是时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称“”。

他的思想主张是。

2.孟子所说的关于弈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 。

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两个成语:、。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论学的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总结。

在这句话中,学习和思考被并列在一起,表明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见识。

但如果我们只顾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变得空洞和浅薄,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当于“罔”空一场,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思而不学则殡”的意义。

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只顾思考而不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空泛和空洞,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相当于“殡”掩埋自己的才智。

因此,思考要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才能够充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

总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孔子的教诲,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才能够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完】第二篇示例: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生于忧患》》《孔孟论学》词释答案

《生于忧患》》《孔孟论学》词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间:中间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推举,选拔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

可译为“从”“在”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虑:思虑,思想,心思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因此任:责任,职责于:介词。

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5.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生存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8.行拂乱其所为为:做,干9. 行拂乱其所为行:做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益:增加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知道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发,振作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

可译为“在”孔孟论学1.以至仁伐至不仁伐:征伐,讨伐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喜欢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俱:在一起4.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平:填平,铲平5.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取:选取,采用6.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专:专一7.为是其智弗若与其:代词。

可译为“他的”8.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代词,表示“其中的”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介词。

“在”10.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于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生:(草木)生长12.六十而耳顺顺:通顺1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全部,都信:相信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易:容易1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为:堆积止:停止16.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致:用尽,极尽专:专一,专门17.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命:规律,法则18.进,吾往也进:前进1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听从,顺从20.孔孟论学论:议论,谈论21.使羿秋诲二人弈使:假使22.今夫弈之为术为:是。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文言文复习-18.孔孟论学(答案)

文言文复习-18.孔孟论学(答案)

《孔孟论学》一、150个实词1、七十而从心所欲:听从,顺从2、以至仁伐至不仁:攻打,讨伐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喜欢,爱好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全部,都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前进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一起7、孔孟论学:议论,谈论8、五十而知天命:规律,法则9、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填平,铲平10、取二三策而已矣:选取,采用1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善于,擅长1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生长,出生,诞生1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生长,出生,诞生14、使弈秋诲二人弈:假使15、譬如为山:堆积16、今夫弈之为数:作为1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相信,信任1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容易19、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用尽,极尽20、其一人专心致志:专门,专一二、其他1、前四则选自《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后两则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名轲2、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3、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4、不惑:不受迷惑5、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6、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7、逾矩:超过规矩、法度8、罔:迷惑9、殆:危险10、何以:因为什么11、谓:称为12、耻:以……为耻13、是以:因此14、为山:堆积土山15、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篑土筐16、平地:填平洼地17、覆:倾倒18、无或:不值得奇怪惑同“惑”奇怪19、暴:同“曝”,晒20、见亦罕:和王相间的次数太少21、弈:围棋22、为:作为23、数:技巧,技术24、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话25、鸿鹄:天鹅26、援弓缴:拿起弓和箭援拿27、《书》:指《尚书》28、策:竹简,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29、以:凭借、依靠30、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31、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商纣王32、何其血之流杵:怎么会血流飘杵三、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1年整理〗《孔孟论学习》课文解析

〖2021年整理〗《孔孟论学习》课文解析

《孔孟论学习》课文解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去温习,不也高兴吗?【句段分析】第一则写“学”与“习”的关系.“学”与“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有趣又能学习知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够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句段分析】第二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和创新: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

【译文】只学习,不思考,就全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句段分析】第三则重点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富有哲理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注释】知:通“智”,聪明。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句段分析】第四则讲学习的态度:如果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不能改变无知的状态;因而要实事求是。

①如何理解“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两个观点中存在着的矛盾的转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译文】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句段分析】第五则写读书不仅要“敏而好学”,还要“不耻下问”。

学问的追求,要超越世俗的羞耻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译文】懂得学问的人赶不上爱好学问的人,爱好学问的人赶不上以学问为乐的人。

②孔子是如何论述“诲人之道”的三个范畴的【句段分析】第六则讲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注释】启:开导。

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译文】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不能领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孔孟论学练习答案

孔孟论学练习答案

、常识、解释加点词语讨伐 三、句子翻译1.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6.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7.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8.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答案:1.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出危险。

3.又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去一筐土,但是 我继续倒下去,那是我自己倒下去的! 4.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 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

5.譬如下棋,这只是一种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好。

6.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7.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而心里却以为有一只天鹅将要《孔孟论学》练习课文选自《》和《》0孔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孟子,名 ____ ,字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答案:论语 孟子丘仲尼春秋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至圣 轲 子舆 战国 儒 亚圣1.四十而不惑 3.学而不思则罔 5.譬如为山9. 一日暴之 11.弈之为数答案:1.不受迷惑 同“惑”,奇怪不惑: 2. 不逾矩 ・ ・ 逾矩: 罔: 4. 思而不学则殆 •殆:为山: 6. 未成一篑 篑: 覆:8. •无或乎王之智 或: 暴: 10. 寒之者至矣 至: 弈: 12. 弈之为数 数: 援:14.伐至不仁伐:2.超过规矩、法度3.迷惑4.危险5.堆积土山 ).通“曝”,晒10.极11.围棋12.技巧,技术2.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6. 土筐7.倾倒8. 13.拿(起)14.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

8.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 殷纣这极不仁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也漂流起来呢。

孔孟论学习译文

孔孟论学习译文

《孔孟论学习》译文1.学了知识,按时去实习,不也很高兴吗?2.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够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6.懂的学问的人赶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赶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7.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不能领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要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

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至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8.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能顺利成功?9.朗诵《诗》,读《尚书》,如同和古人生活在一起;读《尚书》,朗诵《诗》,如同跟古人交谈。

10.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深造学问,就是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

自觉地有所得,掌握所学到的东西就能牢固;掌握所学到的东西能够牢固,就能积累得深;积累得深,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11.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如今下围棋作为技艺,只是小技艺;但不专心尽力,就学不会。

围棋手秋,是全国下围棋的能人。

假使让围棋手秋教两个人下围棋,一个人专心尽力,只听围棋手秋的话。

另一个人虽然也听着,一心却以为有只天鹅就要飞到,想拿起弓箭去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人一块学习,成绩一定不如人家。

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答案是:不是这样。

12.有所作为人譬如去挖井,即使挖掘六七丈深,只要还没挖到泉水,仍然认为只是口废井。

13.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只是两三根竹简而以。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chong)米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加点字解释: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不惑:不受迷惑志:立志知:知道从:随从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耳顺:只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逾矩:超过规矩、法度罔:迷惑殆:危险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

何:什么。

所:所以欲:能够谓:称为敏:勤勉好:喜好耻:以……为耻是以:因此为:堆积篑:土筐平地:填平洼地。

平:使……平。

虽:即使覆:倾倒或:同“惑”,奇怪暴:同“曝”,晒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为:作为数:技巧、技术鸿鹄:天鹅援:拿缴:系在箭上的绳子,代箭与:通“欤”信:相信以:凭借、依靠至:极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无或:不值得奇怪成语解释:1.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2.功亏一篑——亏:欠缺;篑:土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一暴十寒——暴,同“曝”、晒。

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⑦欲⑧,不逾矩⑨。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⑩,思而不学则殆(11)。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2)何以谓(13)之文(14)也?”子曰:“敏(15)而好(16)学,不耻下问(17),是以(18)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19)为山(20),未成一篑(21),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22),虽(23)覆(24)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25)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6)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27)矣,吾退而寒(28)之者至(29)矣,吾如有萌焉何(30)哉? 今夫弈(31)之为(32)数(3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34),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35)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36)将至,思援(37)弓缴(38)而射之,虽与之俱(39)学,弗(40)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41)? 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42)《书》(43),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44)。

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45)至(46)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7)也?”(《孟子·尽心下》)【注释】①〔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

②〔志〕立志。

③〔不惑〕没有顾虑和迷惑。

④〔天命〕指自然的规律。

⑤〔耳顺〕指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

⑥〔从〕随。

⑦〔所〕所以。

⑧〔欲〕能。

⑨〔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逾,超过。

⑩〔罔(wǎng)〕迷惑。

(11)〔殆(dài)〕危险。

这里指容易犯错误。

(12)〔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则不如无。

吾于,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关于孔孟论学练习答案

关于孔孟论学练习答案

《孔孟论学》练习一、常识课文选自《》和《》。

孔子名,字,是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孟子,名,字,是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答案:论语孟子丘仲尼春秋儒至圣轲子舆战国儒亚圣二、解释加点词语1.四十而不惑..不惑: 2.不逾矩..逾矩:3.学而不思则罔.罔:4.思而不学则殆.殆:5.譬如为山..为山: 6.未成一篑.篑:7.虽覆.一篑覆: 8.无或.乎王之智或:9.一日暴.之暴: 10.寒之者至.矣至:11.弈.之为数弈: 12.弈之为数.数:13.思援.弓缴援: 14.伐.至不仁伐:答案:1.不受迷惑 2.超过规矩、法度 3.迷惑 4.危险 5.堆积土山 6.土筐 7.倾倒 8.同“惑”,奇怪 9.通“曝”,晒 10.极 11.围棋 12.技巧,技术 13.拿(起) 14.讨伐三、句子翻译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6.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7.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8.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答案:1.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2.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出危险。

3.又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去一筐土,但是我继续倒下去,那是我自己倒下去的!4.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

5.譬如下棋,这只是一种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好。

6.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7.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而心里却以为有一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

8.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殷纣这极不仁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也漂流起来呢。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

6. 从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①学习有助于修养,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终身受益。
②学与思、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迷信书本。
③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断积累。 )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最仁的人去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使木棒在血中漂流呢?”
1.本文六则语录,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孔孟论学》选《论语》四则:①介绍自己做学问的几个阶段;②③向弟子传授做学问的方法;④鼓励弟子治学应该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孔子说:“譬如堆积土山,差一筐没有完成,如果停止了,我也要停止!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倒一筐完成,如果继续,我也要去干!”
孟子说:“不要奇怪王不聪明。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生存的。我和王相见少,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极点,我怎么能让王萌发善心?譬如下棋的技术是小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心里一直认为有天鹅要来,想拿弓箭射它,即使与那个一起学习,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哪些成语是由本文的语录演变而成的?
①一暴十寒 ②不耻下问 ③三十而立 ④不惑之年 ⑤专心致志
4.下列语录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离不开问,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课文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明白规律,六十岁耳朵顺畅,七十岁随心所欲,不会逾越规矩。”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赏析《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阅读训练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参考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生借书说、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孔孟论学

黄生借书说、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孔孟论学

5、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7、其龌龊亦耐不得!译:这种肮脏是无法让人忍受的! 龌龊:品味低俗。

其:那。

亦:也。

8、遂了其事乎!了:结束,完毕。

遂,就。

其:那。

译:就(丢下书草草)结束那件事了吗!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译:读书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当作(一种)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2、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译:况且过目一遍就能背诵,又会产生都背诵的坏处。

3、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

译:眼里(看得)清楚明白,心下(只是)匆匆(闪过),(其实留在)心里的并不多,来来往往,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

4、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译:(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是探索越是有所发现,越是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

出:显露,此指明白。

译: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工作。

可:值得。

耳:罢了。

译: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就只在这几段罢了。

6、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寄舍弟墨第一书 句子翻译一.作者简介郑燮(zh èng xi è),字克柔,号板桥。

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曾任潍县 知县,后因得罪豪绅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二.翻译千古过目成诵,孰有 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 遍来,微言精义,愈探 愈出,愈研 愈入,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谁 比得上皮革 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探讨,探寻。

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倒装句】 显露, 此指明白。

钻研 深入 前行尽头,终点。

看了一遍就能背诵 作为 (对事情)有益 明白指人的内心 空闲 相关指出了追求“过目成诵”的弊端。

读书以过目成诵 为能,最是不济事。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自述人生六个阶段体验及进德修业结果,得出少年 “志于学”,将终身受益。
特定年龄的称谓
• 幼学:十岁。《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 •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句:“娉娉袅 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比喻还未成年。 后多称女子十三四岁之时为“豆蔻年华”。 •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 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十五岁以后,就把头发 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因为还未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 结发: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 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五、孟子论学习态度——不能一暴十寒,要持 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
孟子曰:“尽信<<书>>,则丌如无<<书>>.吾亍 <<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亍天下, 以至仁伐至丌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丌如 没有《书》。我对《尚书》中《武成》 一篇,所取丌过两三页罢了。仁德的人 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极仁道的 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极丌仁的人,怎么会 流那么多血而使木棒也漂流起来呢。”
• 谢谢欣赏
孔孟论学Biblioteka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创私学,开门授学,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文化知 识的垄断,促迚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 播。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孟子
• 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 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 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雄辩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 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 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是儒家的思想 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6、选文第四则,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意在劝人自强不息。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一、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20、《孔孟论学》练习一、常识填空:1、孔子,名,字,是时期家、家、家。

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2、孟子,名,字,是时期家、家、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3、《论语》属散文,是的书,共20篇;《孟子》是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二、注音:逾矩()()罔()殆()譬如()篑().一暴十寒()鸿鹄()()缴()杵().三、注释: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逾矩()罔()殆()何以()谓()敏()是以()好学()篑().止()覆()进()如?何()弈()数()善()使()惟()以为()援()缴()弗若()非然也()尽()至仁().杵()四、通假字:吾十有五()一日暴之()无或()...五、一词多义:譬如为山()今夫弈之为数()为是其智弗若与()...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人虽听之()虽与之俱学()...吾退寒之者至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六、词类活用:平地()不耻下问()..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七、成语:专心致志: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八、虚词:之:谓之文也()王之不智也()..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弈之为数()..通国之善弈者也()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其: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以:何以()是以()..而:三十而立()学而不思()敏而好学()...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何:何以()吾如有萌焉何哉()..于:志于学()吾于《武成》()无敌于天下()...九、译句: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7、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9、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0、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十、内容理解:1、《论语》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即学习使人。

2、《论语》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和,即、。

3、《论语》第四则将学习比喻为和,由此说明了的道理。

4、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哪些道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

(1)□□□□(2)□□□□(3)□□□□(4)□□□□十一、选择题:1、下列对孟子“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

如果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群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

群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群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奕秋诲奕”两个譬喻,说明君王应专心听取正确意见,以成就大智慧。

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0、《孔孟论学》练习(答案)一、常识填空:1、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至圣。

2、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二、注音:逾矩()()罔()殆()譬如()篑().一暴十寒()鸿鹄()()缴()杵().三、注释: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不惑(不受迷惑)知(懂得)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从(听从,顺从)逾矩(超过规矩、法度)罔(迷惑)殆(危险)何以(即“以何”,因为什么)谓(叫作,称为)敏(努力,勤勉)是以(即“以是”,因此)好学(爱好)篑(土筐).止(停止)覆(倾倒)进(前进)如?何(对…怎么办)弈(围棋)数(技巧,技术)善(善于)使(假使)惟(只)以为(认为)援(拿)缴(系在箭上的绳,代箭)弗若(不如)非然也(这样)尽(全部,都)至仁(极仁道的人).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四、通假字:吾十有五(同“又”,臵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一日暴之(同“曝”,晒)..无或(同“惑”,奇怪).五、一词多义:譬如为山(堆积)今夫弈之为数(作为)为是其智弗若与(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即使)一人虽听之(虽然)虽与之俱学(虽然)...吾退寒之者至矣(极)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到,到来)..六、词类活用:平地(填)不耻下问(以…为耻)一日暴之(使…曝)十日寒之(使…受寒)....七、成语: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