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窑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下空间环境[2]
(1)与大地相联系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2)冲沟里的村庄与水土保持在冲沟中进行村落建设,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
(3)地下村庄、文明建筑生土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及土坯拱式三种。地坑式是地面上挖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是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不占耕地,节约良田;土坯拱式以土坯拱后覆土保温,是建在地面上的窑洞。三种窑洞不论是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及排水方式等,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4)地下空间地下窑洞的组合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正房三间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地下民居体现了特殊功能与低造价的统一,无内衬的黄土窑洞约为一般地面建筑造价的1/10。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窑洞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支配,人工融于自然之中。
(5)明暗的图案在窑洞式民居中,由地上的门楼通过隧洞渐次地进入地下庭院的过程,光的明暗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6)闪烁的光线为什么人们感到透过晃动的树叶或花格窗的光线非常美?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直接光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不快感;以暗墙为背景的窗边角处有炫咣,树叶或花格窗减少刺眼的炫光;透过小尺度的图案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小窗棂还可以建立黑白图案,这种图案在窗的边角处加密,光线由边角逐渐加强到窗的中部,尤其是窗的顶部是窗户进光较强的部位,许多老式窗格图案设计都依据这个原理。
2 靠崖式窑洞[3]
靠崖式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省,数量密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河南、陕西两省。陕西省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米脂县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的姜耀祖窑洞庄园了。姜耀祖宅修建在陡峭的峁顶上,具有上、中、下三层院。它是一个有几十孔窑洞的建筑群落,门外是十八米高的悬崖,崖上筑以城堡,城堡东北角布置角楼,城垣上面还有碉堡。进入院落要先上一个大陡坡,进入拱形的堡门,然后穿过弯曲的隧道,就可来到管家院。不进管家院,再穿过一个倾斜的隧道,就能到达正院。如果要到宅子外围的土悬崖上,还需再穿过一个倾斜的隧道。这是宅子的一套防卫体系。正院与下面的管家院也有暗道相连,暗道是隧道形式,里面是陡直的台阶。
3 以十里铺窑洞为例[4]
(一) 概况
十里铺在陕西省长武县城西十里,古丝绸之路的北路所经。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窑洞是横穴,是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黄土高原上最普遍的住居形式。它起源远古,《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有可能便是这种横穴式的窑洞,后来经三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产生并长期沿用窑洞的原因是:有厚实的黄土层,雨量少,缺乏木材以及缺乏烧砖的材料。厚实的黄土层给干旱贫瘠的高原提供了挖窑洞的最基本条件。
依据生成年代的远近,黄土可分成四类,即古黄土、老黄土、马兰黄土和新生黄土。老黄土的土层厚,孔状结构发育适中,有垂直节理而湿陷性较小,最适合于挖窑洞。长武县的土质绝大部分属老黄土,又因沟壑纵横,处处有崖壁耸立,因此这里的窑洞住居发达。从塬上极目望去,不见房屋,只见树梢冒出地面,轻轻晃动,炊烟偶然从沟中升起,这是黄土塬上的特殊景观。
(二)窑洞住居有靠崖窑、窑院和箍窑(或写作锢窑)三类。
1.靠崖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黄土高原多沟壑,因黄土层的垂直节理,沟多沿崖向上形成壁立的断崖,人们便在断崖上水平地挖掘进去,这种窑洞称为“靠崖窑”,是最简单的窑居形式。一户人家一般有三孔或五孔窑洞。有的深沟边断崖很高,自然形成几层错错落落很狭窄的台地,每层都挖有窑洞,乡人便叫这种窑洞群为“板架窑”。有些很高的断崖,常见有一户人家开挖上下两层窑洞的。上层的称“高窑”,比较矮小,用来贮存杂物。在崖壁凿出蹬道来走上去,也有用梯子的。塬面上大路形成道沟,深约6米上下。两侧的崖壁也常被用来挖窑洞,成为“沟崖窑”。所以胡同也是易于形成村落的地点,十里铺就是从沟崖窑形成的。
2.窑院单孔的靠崖窑和沟崖窑过于原始,不便于经营农业又养牲畜的生活方式。因此,窑洞住居就有形成窑院的倾向。最初级的窑院,是当靠崖窑和沟崖窑前地形比较开阔的时候,用夯土或土坯筑围墙,两三孔或四五孔窑洞为一院。这是贫困人家的做法,不计间数;稍有能力的,则在院子的一侧用土坯砌一两孔“箍窑”,即不是在黄土屋中挖出的,而是拱券结构的窑洞,多用做杂窑或牲口窑;进一步的是三合院。利用黄土崖壁的天然曲折加以人工修整,或者纯由人工,在崖壁或道沟边形成一方凹地,三面挖窑,前面用夯土或土坯筑围墙。一般是正面三孔窑,两侧各两孔或三孔窑。这种三合院有很多变体:一种变体是断崖或土壁不够高,而靠后崖壁的几米向下挖成一个坑,使崖壁有足够的高度,然后挖窑,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窑洞地面低于院子前部的地面。因此,这种窑院得名为“半明半暗”。另一种变体是,凹地正面挖好多窑洞,用土坯砌筑锢窑做厢房形成院落。最有特色的是“地坑院”或者“地坑窑”。它是在平坦的塬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作为内院,四边形成了土壁,每边的壁上挖三孔窑洞。这种窑院宁静,有很强的内聚性,独家独院,也便于保卫,比较安全,过去有钱人家喜欢这种窑院。地坑院的入口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窑院距道沟或崖面不远,便从道沟或崖面大致水平地挖隧道进入窑院,这隧道称为“筒”,另一类是窑院距道沟或崖面比较远的,从塬面上向下开坡道进入窑院。
3.箍窑窑洞,不论是靠崖窑还是地坑窑,都是在原土层里挖的横穴,受地形限制很大。为了在地表上获得建筑空间,黄土地上的人们便创造了“箍窑”。箍窑就是利用土坯砌筑的筒形拱。一般跨度大约三米,先用土坯或夯土筑两道平行墙到1.5米高,然后用券胎板起拱。拱是横向一道道砌的,实际上是许多道单券的并列,因此结构不坚固,大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年。箍窑通常造在窑洞前侧面,相当于厢房,只用来做厨房、堆杂物、养牲口。
(三)窑院的使用
窑院内窑洞的布局有“一”字型,“L”型,三合型,窑院一般都找向阳背风的断崖建造,使主窑尽量朝南、朝东或朝东南。四合院及地坑院则不大受限制,它们总有两个朝向是好的,将朝向好的作为居住,其他窑院多做杂院使用。
在单座窑院中,窑洞的使用有明确的划分。向阳崖壁上的窑院多以朝南为正,背阴的崖壁上的窑院多以朝东为正。一个四合的窑院,院落大约18米见方,正面开三孔主窑。有些矩形院落主窑开五孔,保持奇数,侧面为偏窑。根据窑院的宽窄可开三孔、两孔。与主窑对称的称倒座窑。与华北四合院的侧座名称相同。主窑以居住为主,偏窑用做杂窑,如厨窑、粮窑、井窑、杂物窑等,倒座窑养牲畜及做入口门道,有的地方将厕所也放在倒座窑的一角。
主窑正中间的一孔是窑院中等级最高的窑。按照传统的伦理纲常,十里铺一带正中主窑为长辈居住,子女主宰正中主窑的左右。窑院中很少有专门作为客厅的窑洞,正中主窑兼有客厅的功能。而那些有着几个窑院的大户人家,则分起居窑院、会客窑院和杂物窑院。
一座窑院或一组窑院都有满足生活需求的辅助窑洞,其中有些窑是一窑多用。厨窑在窑院中多位于东厢偏窑,水井多在东厢专门的小窑里,靠近厨房。
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但渗池不卫生,又使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渗井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从自家生活方便着眼,宽裕的窑院中都有碾窑和布机窑。此外,有条件的还建地窖,用于贮藏蔬菜、肉类、薯类及粮食。
在地坑院里,有一孔窑用来做出入口,相当于门厅。正对入口,一些讲究的人家常做一不高的影壁墙。由于有坡道,入口形式十分丰富,有阶梯式的,有斜坡式的,也有一边阶梯一边斜坡的。坡道有半坡型、曲尺型和双折型几种。为使坡道面不滑,坡道上嵌有礓石(礓石是黄土中的碳酸钙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