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窑洞

合集下载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节能环保的建筑思想。

而纵观我国历史上各省的传统民居,都有着因地制宜的优良传统。

陕西省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除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外,陕西全省遍布窑洞民居,而占据大半个省的陕北窑洞区是陕西窑洞民居的主要代表,以靠山窑和石窑洞居多[1]。

新的时代下,我们不能单一的在所有地区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而也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学习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设计概念,这样可以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与启示。

标签: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设计;启示0 引言生土建筑的定义,是用未经过焙烧且仅仅经过简易加工的原状土为建筑材料来建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物。

生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的人工凿穴,至今这一建筑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中,窑洞是生土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也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几大类生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且持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民居,广泛分布于我国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及豫西等地[2]。

窑洞的建筑构造、布局还有建筑的成本都符合我国现今提出的建筑设计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需求。

也因此,传统的民居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建筑学家的重视,事实也证明,窑洞的设计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与借鉴价值。

1 黄土高原窑洞的历史与类型1.1 窑洞在陕西形成的来源人类历史早期就有利用自然材料来搭建自己的聚落的先例,而居住在陕北的我国人民也用智慧开创了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设计风格。

窑洞的形成绝不是偶然。

在陕北,是几乎家喻户晓的黄土高原,其中山、原、川三类地貌特征构成了黄土高原的主体。

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除了北部长城风沙带和一部分山地以外,大多是五十到一百六十米左右厚的黄土覆蓋层。

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传统的砖石房几乎不可能在黄土高原生存,而且在如此广阔的黄土覆盖区也很难找到适合构造大规模聚落的石头储备。

浅析延安窑洞建筑的现状及保护更新

浅析延安窑洞建筑的现状及保护更新

工程研究Engineering research■ 李玉龙浅析延安窑洞建筑的现状及保护更新摘要:窑洞是我国黄土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承载着延安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了红色革命圣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起初我们的祖先修建窑洞仅仅是为了御寒避暑,但经过漫长的生息繁衍,它不再作为单一的居住形态而存在,而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窑洞所散发出来的纯厚朴实、善良热情是这片厚土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窑洞;延安;保护更新;红色文化窑洞是陕西、河南、甘肃、山西以及黄土高原上一种常见的居住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悠久的发展史,起源于远古,《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而《礼记・礼运》则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天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窑洞民居这一传统的建筑形式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所独有的居住形式,也是我国自原始时期穴居这一居住形式逐渐发展完善所形成的成熟的居住形态,更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体现与自然共存,绿色可持续性建筑的杰出代表。

窑洞建筑这一居住形式作为延安地区的本土建筑,除了本身所体现出的地域特色以外,还具有其它地区窑洞建筑所不具备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窑洞建筑这一地域特色也是未来延安城市建设中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延安作为中国的革命圣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更是我国宣扬革命教育,体现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然而,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延安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人们的传统观念慢慢的发生了变化,窑洞这一传统的居住形式逐渐被打上了贫穷的烙印,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放弃了窑洞这一传统的居住形式,而改建一些施工比较粗糙,能源消耗极大的一些简易的砖混结构的平房建筑,整个建筑形式不仅缺乏个性,而且新建房屋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是过去窑洞建筑的几倍甚至更多。

其次,传统的窑洞建筑内部空间划分模糊,功能需求不完善,居住条件简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的需求,并且大多数窑洞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传统的建造工艺,并没有相应的建筑规范进行指导,因此很多窑洞建筑在遇到一些恶劣天气,特别是大到暴雨时,都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2013年的7月,一场暴雨造成了延安多处地区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很多窑洞建筑出现了坍塌、雨水倒灌等现象,造成40多人丧生,几十万人失去家园,很多遍布在山峁间的窑洞出现垮塌或严重损毁现象。

浅析陕北窑洞

浅析陕北窑洞

《人文地理学》论文——浅析陕北窑洞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年级:2012级专业:地理科学(师范)姓名:李勇学号:222012318011093指导老师:何多兴2013 .11.25摘要: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人类自结束筑巢而栖的高空生活后,择洞而居成为繁衍生息的最佳途径。

洞穴定居标志着人类利用大自然跨入了新的纪元。

陕北窑洞则是人类定居方式的活化石。

穴居和窑洞有直接联系。

天然洞穴不必营造,是猿人本能的栖居之所。

因为人类祖先在掌握能够凿穴的石器工具后,受到这种空间的启发才发展到人工穴居阶段。

人类祖先住天然洞穴的历史比住窑洞的历史要长得多。

窑洞这种人类居住形式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上,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证实在从母权走向父权的整个过程中,恩格斯关于“最激烈的革命”和“英雄时代”的论断对居住的穴居文明的伟大贡献,从而展现窑洞的历史渊源。

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

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明末清初。

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

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早在120万年前,黄土开始堆积陕北这块土地也在年复一年的变化中不断被岁月风蚀、切割,最终形成这般沟大山深、万壑纵横、苍茫壮丽的景象,也造就了这般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从而成为窑洞的发祥地和摇篮。

在黄土高原盖窑洞有三个原因: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定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陕西窑洞

陕西窑洞

陕西窑洞
到陕西旅游,无论是游览延安,还是游览榆林地区,抬头低头随处可见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筑成大井式院落的窑洞,一孔孔,一排排。

有的村落,地面上并不见有房舍,而地下却有若干人家,构成黄土高原一种独持的风貌。

陕北的窑洞主要有3 种:用石砌的叫石窑;用砖块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的叫土窑。

土窑有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阶,然后从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更有自附外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成为过道。

窑洞上可以行人走马,可以走载重大车。

多数窑洞深7~8 米、宽3.3 米、高3.3 米。

窑洞内温度在10 ℃~22 ℃之间,相对湿度为30%~75 %,所以,温度、湿度宜人。

保温隔热,冬暖夏凉,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
境。

又由于外界气候和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居住窑洞的人影响较小,哮喘、支气管炎、风湿和皮肤病等患病率明显减少,长期居住窑洞有益健康和长寿。

提起窑洞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一个将军带一千人去剿灭一团一万人的土匪,这场恶战一触即发,一番血拼后,将军他们死了一百来人,土匪那边的死伤人数不过区区三十人,将军意识到他们自己不是对手,便一边逃一边考虑对付土匪的对策,他们逃到山顶上,已无路可逃,土匪就在下面,将军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扔石头等,可对手也身经百战,没有死一个人。

忽然将军手下的一个士兵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大家都挖一个大洞,堆一座土墙,然后将土墙推倒,再一齐冲下山去与敌人撕杀,最终将军他们获得了胜利,后来他们发现挖出的大洞里面可以住人,便将此洞命名为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摘要:陕北主要指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

陕北窑洞建在黄土高原上,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

同时,窑洞创造了陕北的文化,使得陕北文化有了黄土的深厚,大漠的宽广,和黄河的奔腾。

同时,我相信窑洞在未来的生活中同样会给陕北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窑洞,黄土,土窑,石窑,历史,文化,经济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

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一、窑洞的自然基础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一)、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

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

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

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

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

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二)、黄土高坡问什么适合修建窑洞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

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

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陕西窑洞

陕西窑洞

陕西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陕北窑洞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黄土高原特色建筑——陕北窑洞

黄土高原特色建筑——陕北窑洞

黄土高原特色建筑——陕北窑洞
七谈君 2017-12-20
人们说起我国的陕北,定要提提那独特的建筑物——窑洞。

陕北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居所,是那里居住的一代代人的建筑文化传承,从古自今,依然保留着那最初时候的建筑特色,于此,便来简要说说这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常分为三种,分别是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

最基本的样式,便是这下沉式了。

人们依地而建,门式通常是圆拱形的,平顶而立。

在有些地方,由于可建地较少,经常会有叠层而建的。

这种样式较之一层的窑洞就显得壮观了些,远远望着,不免会生出几分赞叹之情。

还有的窑洞会依山而建,即窑洞的背面来着山,前院以示人。

在窑洞的平顶上还会盖一层很厚的黄土,上面偶尔还会看到几棵稀疏的草木。

自古以来,陕北窑洞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

何以如此说呢?便是因为它那所处的独特位置。

在较为富有的家庭,还会将窑洞稍加装饰,使之更为迷人。

在选择建窑洞的处所时,人们通常会选择建在一起。

在古代,如此便可相互往来,更增添了几分友来之情。

窑洞所所依山而建,看着实为壮观。

依山而建的陕北窑洞,两层已是壮观,而多层而建的已是雄奇之景了。

每户门窗同样装饰,上挂一个灯笼,看着很是喜庆。

陕北窑洞,真为我国一所神奇的建筑,是一代代生活在那的人们智慧的结晶。

七谈君
趁年轻去旅游,好好感受世界。

浅析陕西窑洞

浅析陕西窑洞

浅 析 陕 西 窑 洞毛文颜(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2002级城市规划班 2005.11.9)摘要[1]: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 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关键词:地坑窑 沿崖窑 锢窑 窑院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下空间环境[2](1)与大地相联系 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2)冲沟里的村庄与水土保持 在冲沟中进行村落建设,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

(3)地下村庄、文明建筑 生土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及土坯拱式三种。

地坑式是地面上挖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是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不占耕地,节约良田;土坯拱式以土坯拱后覆土保温,是建在地面上的窑洞。

三种窑洞不论是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及排水方式等,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4)地下空间 地下窑洞的组合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正房三间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地下民居体现了特殊功能与低造价的统一,无内衬的黄土窑洞约为一般地面建筑造价的1/10。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窑洞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支配,人工融于自然之中。

(5)明暗的图案 在窑洞式民居中,由地上的门楼通过隧洞渐次地进入地下庭院的过程,光的明暗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6)闪烁的光线 为什么人们感到透过晃动的树叶或花格窗的光线非常美?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直接光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不快感;以暗墙为背景的窗边角处有炫咣,树叶或花格窗减少刺眼的炫光;透过小尺度的图案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浅谈陕北窑洞及其民间文化

浅谈陕北窑洞及其民间文化

浅谈陕北窑洞及其民间文化【摘要】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属边远山区,地理环境、交通等条件极差,经济价值不高,加之少数部族对这里的长期侵扰,因此历来得不到朝廷的关注,成了一个战争的漩涡,一个犯人流放地,一个与外地相对隔绝、相对闭塞的地区。

几千年过去了,中国大地上原有的各种部族、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中先后达到了同化,除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外,汉族文化已基本实现了大同,然唯黄土文化例外。

长期的相对封闭,使它至今仍更多地保留着它本来的特征——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的特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立体型资料。

因此,对陕北文化的研究具有着探示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中国北方文化原有特质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窑洞年画石文化饮食传承去过陕北的人一定要去看看陕北的窑洞,窑洞是陕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

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

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

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率几乎达到了100%。

①窑洞的存在与发展为陕北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一、窑洞的历史陕北窑洞历史悠久,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丹青骊山窑洞简介

丹青骊山窑洞简介

丹青骊山窑洞简介丹青骊山窑洞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骊山区南麓的骊山中,是早期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著名的壁画艺术珍品之一。

窑洞是由隋代建筑师所挖掘而成,洞内墙壁上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娱乐、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

其中以百幅半身像佛像、佛教故事、天文地理、官俗民风、品种食事、器具珍宝、武士戏曲等系列题材的壁画最具特色。

丹青骊山窑洞共有两个洞穴,它们位于一道山脉之间,洞中的壁画面积达到了3000多平方米。

其中,第一洞的面积是最大的,长75米,宽35米,最高点达到了11米。

这个洞穴内有200多幅壁画,最受欢迎的是其中的一些佛像和佛教故事的描绘。

另一个洞穴则面积要小得多,但其壁画的风格和内容与第一洞相似。

对于早期中国的壁画艺术来说,丹青骊山窑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这里的壁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绘画的机会。

这些壁画不仅在美学上非常出色,而且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唐代宗教、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料。

在丹青骊山窑洞中,许多佛教壁画绘有菩萨(佛教中被认为是有慈悲心、具有智慧的神灵),一些菩萨被描绘成具有几乎人类的特征,而其他一些则被描绘为神秘和超自然的存在。

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徒祈祷和献香的情境,其中一些甚至绘有一些佛教故事或传说。

例如,有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中的“六度”(慈善、忍耐、忍辱、舍己、进修和智慧),这些壁画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和文化。

此外,丹青骊山窑洞中还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如细致的官俗人物画、生活场景画和各种器物、衣服等实用品画,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情况。

比如,一些壁画还描绘了不同阶层的女性和民间娱乐活动,这些壁画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活动。

总的来说,丹青骊山窑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壁画,这些壁画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唐代壁画艺术和文化历史的机会。

在透过这些壁画深入了解当时的宗教、文化、社会和政治情况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唐代绘画的独特魅力和技艺水平。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秦岭以北直抵古长城所分布的黄土。

发育情况在世界上最为典型。

它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构成极为广阔的黄土高原”。

而窑洞即为河南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最早接触窑洞是我姥姥家在陕西的北部,过年回姥姥家就会住窑洞。

所以对窑洞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窑洞里有我童年的影子。

后来觉得窑洞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居形式,就询问过家里的老人。

他们告诉我最早以前窑洞不是圆拱形的,是方形的。

后来演化成最合理的圆拱形。

它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我觉得自己作为陕西人,可以把有地方特色的这种民居研究分析介绍给更多人。

通过对文献资料记载的查阅,总结了穴居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土高原上原始穴居窑洞的产生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为了抵御风寒雨雪,保护群落生民不受野兽毒虫侵害而建造的。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的阶级社会,古人尝试着在向阳坡和沟坎崖上利用黄土的松软粘结的特性向里挖洞。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集中到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丰沛充足的平原地区,于是便诞生了“竖穴居”的形式;秦汉以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产生了大量的砖窑与窑院。

一.窑洞的建造设计之美黄土地区地形复杂,有沟坡梁峁。

窑洞多沿崖坡沟边带状分布,少占农田,以避风为阳。

取水便利。

他们顺应地势构造可分为三种类型:靠崖式窑,地坑院式窑,箍窑。

体现了劳动人民取之自然,融于自然,因地制宜的思想。

1.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

这是在天然的黄土崖壁内开凿横洞, 常常是数洞相连, 成排并列, 或台阶层次, 上下相差。

其中最简单的是在窑洞口加一道门即成。

较讲究的, 则在洞内衬砌砖券或石券, 或在洞外砌砖或砌石为护墙。

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这种类型的窑洞最常见,有层次感,层递性。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北窑洞有何些特点_范文

陕北窑洞有何些特点_范文

陕北窑洞有何些特点?范文陕北的窑洞的特点有:1、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2、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3、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

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4、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5、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陕北窑洞的濒危保护状况:陕北窑洞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延安市委、市政府、宝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文化人士的积极工作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需要我们关注一些问题。

1、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现代高楼与时俱进土窑洞大量废弃,接口窑开始“退役”。

石窑、砖窑随着兴旺。

2、因历史久远,受风雨侵蚀严重。

故一些历史窑洞遗址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延安建成世界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

[1]对继承和保护陕北窑洞,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4、延安大学窑洞建筑群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风雨侵蚀严重,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后的窑洞群保持原有风貌,由6排200多孔窑洞组成,将成为一个爱国教育的中心。

5、周边大环境丰厚的烘托。

富县羌村杜甫所居土窑,志丹红砂石窑,长城沿线束条拱屋顶柳笆庵,延安大学、米脂中学、榆林农校旧址窑洞群,府谷七星庙—砖收顶的民族融合穹顶,统万城版筑技术等等,以其联系紧密和互动为米脂窑洞旅游开发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6、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民居修造为百年大计。

历来有许多讲究和方俗。

包括造址、朝向、奠基吉日、门窗尺寸、内部摆设、合龙口、暖窑,都讲究“风水”。

笔者通过对陕北靠崖式窑洞的调研分析

笔者通过对陕北靠崖式窑洞的调研分析

笔者通过对陕北靠崖式窑洞的调研分析,主要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1)利用太阳能烟囱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夏季时在传统窑洞原有的烟囱上端附加玻璃罩,组合成太阳能烟囱,利用阳光加热烟囱上端空气,增大烟囱内空气温差,利用热压通风来加强空气流动;研究测试表明:当烟囱的长宽比约为12∶1,出风口向下倾斜4°时,通风效果最佳[4]。

冬季时将玻璃罩取下,烟囱正常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2)利用附加阳光间加强室内自然通风在传统窑洞原有山墙外侧增置阳光间,夏季时通过植物及可调百叶,阻挡直射阳光。

冬季则利用阳光间对入室新风进行预热,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和暂存物品的空间,造价较低,实用性强。

(3)利用水井和地面土层调节入室空气温度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地下增设室内与水井的连通管道,利用水井和地面土层对入室新风进行预热和冷却,减小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室内舒适度。

运行原理(1)夏季运行原理夏季,太阳能烟囱底部的吸热板吸收太阳能,使烟囱内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室内上空热空气通过烟囱上端出风口(D)进入烟囱,同时新鲜空气通过水井与地面土层冷却后由室内地面新风入口(F)进入室内,如此促进室内空气循环,同时起到降温作用。

在日照较为强烈时,调节阳光间百叶角度,结合庭院中的落叶乔木,阻挡直射光线。

与此同时,阳光间顶部出风口(A)开启,利用热压原理带动阳光间内空气的流通(图3)。

(2)冬季运行原理冬季,传统窑洞主要依靠取暖灶台来提高室内热舒适度。

此时将太阳能烟囱取下,由于阳光间庭院乔木树叶脱落,调节阳光间天窗百叶角度,保证充足的阳光射入,对其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同时将其外侧风口关闭,窑洞山墙面风口打开(C)。

煤炭燃烧时产生热量,使烟囱内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室内底部冷空气通过灶台底部进风口(G)进入烟囱,新鲜空气通过水井和地面土层第一次预热后由阳光间内地面新风入口(E)进入其内,经阳光间第二次预热后通过山墙上部进风口(C)进入室内,如此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图4)。

陕北窑洞,浅谈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

陕北窑洞,浅谈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

陕北窑洞,浅谈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窑洞是西北黄土地上农民的象征,这一古老的“洞穴式”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中,窑洞是大山子民最温暖的家。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小的时候经常在窑洞玩耍,听爷爷讲,老爷爷和弟兄几个那时候为了种地方便在土崖处挖了几孔土窑洞就算是临时的小家了。

爷爷成家之后又陆陆续续的挖了几孔土窑洞,那个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什么现代化工具,都是一砖一石慢慢修建起来的。

窑洞的发展黄土高原的祖先们最早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子孙、壮大家族的。

早在周先祖时期,窑洞修筑就遍布山间谷地,多为半地穴式,直到秦汉后期发展为全穴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土窑。

《诗经》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掏窑洞,挖地穴,这里的“陶复”指的是明庄窑,“陶穴”则是半敞式窑洞庄。

唐宋时期,窑洞的类型逐渐增多,每一个窑洞也有了明确的用途划分,修建也会根据山崖地形避阴就阳,取长补短。

从土窑到石砌窑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用泥质砖建起的砖窑洞。

慢慢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窑洞的单一色彩,用起了彩色瓷砖来装饰窑面墙,对室内进行了上下两层分割,形成复式小二层的新窑洞。

2008年6月,庆阳市“窑洞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窑洞的类型在中国的陕甘宁地区,农民利用黄土地的特性,开凿挖穴,辟洞而居。

陕北窑洞分为石砌的石窑,砖砌的砖窑,土砌的土窑洞,多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远看很是壮观,它们根据不同的地貌特点分有庄窑、土坑窑、箍窑等。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靠崖式窑洞,一般是在山崖沟边,根据山崖的高低分布,向土壁内挖出拱洞,一般多个洞口相连。

这种庄子分有一庄三窑或者五窑,通常修成半圆形的,垒上山墙,窑内灶台土炕、家具一应俱全。

四四方方土坑窑下沉式窑洞,这种土坑窑较为耗时耗力,向下掘出一个深坑,平面呈长方形,分别在坑壁上向深处挖凿窑洞,窑口安装门窗。

上面讲述的“陶穴”就是这样的窑洞,看起来更像是现在的地下室。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浅析陕西窑洞

浅析陕西窑洞

通过对延安市东馨家园窑洞绿色住宅小区设计构思的阐述.提出要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住宅.人之间的关系.继承和发展窑洞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住宅形式.将传统建筑优势与现代建筑功能有机结合.是对低成本的节能生态建筑的有效探索。

《建筑学报》-2004年10期-34-35页Architectural Journal延安建大型窑洞小区风格别致冬暖夏凉陕西延安市加紧建设目前全国最大的窑洞住宅小区,建成后将有600多孔环保“绿色窑洞”供市民选择。

同时这里也将成为革命圣地一个新的具有延安特色的旅游景点。

正在建设中的小区位于延安鲁艺旧址旁,主要是面对中低收入阶层而开发的。

小区分3层窑洞式楼和6排、每排100孔窑洞两部分,不但造价比经济适用房便宜,而且具有传统窑洞冬暖夏凉、通风、采光面宽等优势。

据专家介绍,陕北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是窑洞在这里长期存在并受人们青睐的根本原因,建设这样的窑洞住宅小区,由于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思路,不仅符合延安的地形地貌,节约了土地,也改变了现有楼房单元式封闭的格局,便于邻里之间的交往。

该小区窑洞数目众多,将打破目前延安杨家岭石窑数目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是陕西省首家窑洞特色住宅小区,小区将于2003年11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张小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231№f〕陕西延安建大型窑洞小区风格别致冬暖夏凉2002-12-25 08:38:28记者近日从延安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该市正在加紧建设目前全国最大的窑洞住宅小区,建成后将有600多孔环保“绿色窑洞”供市民选择,同时这里也将成革命圣地一个新的具有延安特色的旅游景点。

正在建设中的小区位于延安鲁艺旧址旁,主要是面对中低收入阶层而开发的。

小区分3层窑洞式楼和6排每排100孔窑洞两部分,不但造价比经济适用房便宜,而且具有传统窑洞冬暖夏凉、通风、采光面宽等优势。

据专家介绍,陕北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是窑洞在这里长期存在并受到人们青睐的根本原因,建设这样的窑洞住宅小区,由于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思路,不仅符合延安的地形地貌,节约了土地,也改变了现有楼房单元式封闭的格局,便于邻里之间的交往。

陕北窑洞研究报告

陕北窑洞研究报告

2.2.3 人工窑洞 继人工穴居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和文化环境的变革,人工窑洞 所需的技术与文化积淀日益成熟,因而早期的窑洞开始出现。
石峁遗址皇城台、内城、外城的格局(来源:《陕西 神木县石峁遗址后阳湾、呼家洼地点试掘简报》)
夏、商、周时期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 了奴隶制的阶级社会,阶级伦理主导了社 会的秩序规范,文化环境的巨大变革直接 作用于建筑使其伦理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不同形制的住房便承担了划分阶级的功能。
2.1.3 地坑院
地坑院又称“下沉式窑 洞”,是指在平坦的丘 陵和黄土塬上先垂直下 挖出正方形的院落,待 平整四个窑面后按照靠 崖窑的步骤掏挖窑洞, 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依靠 天然崖体,院落低于地 平线。
地坑院村落(来源:《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四面围合的地坑院具有很 强的聚敛性,可以有效地 隔绝噪音,且防卫能力较 好。地坑院内的窑洞数量 相对靠崖窑更多,一般每 个面都不少于两孔,总体 不少于八孔,其平面布局 也更加多变。
受农耕文化影响的陕北乡村窑洞区遵循田宅相 依的生活方式,居住区与耕作区相距不远,民 众常年定居在一片固定的区域内,家庭之间的 独立性较强,因此有修建稳固的宅院的需求。 对土地的亲近也催生了掘地而居。
田宅相依的陕北窑洞 农耕文化所特有的儒家和道家信仰对陕北也有深远的影响,其中道教在唐代之前已传 到此地,元、明时期尤为兴盛。儒教的传播则更为广泛。农耕文化对窑洞选址、布局、 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影响。
东晋陕北子长钟山石窟
到了隋唐之后,窑洞的建筑样式被普遍应用。 宋代的《巩县志》载:“曹皇后窑在县西南塬良保, 宋皇后曹民幼产于此”,说明窑洞也早已普遍用于 民居。 从元代起已有半圆形拱圈的门和全砖券的窑洞了, 宝鸡市金台观的张三丰元代窑洞遗址建于元代延祐 元年(公元1344 年),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窑洞。 清代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使得地域间的文化沟通较 多,陕北窑洞民居广泛吸收了关中、山西、北京等 地的建筑样式,集四合院和窑洞于一身的合院式窑 洞民居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下空间环境[2](1)与大地相联系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2)冲沟里的村庄与水土保持在冲沟中进行村落建设,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

(3)地下村庄、文明建筑生土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及土坯拱式三种。

地坑式是地面上挖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是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不占耕地,节约良田;土坯拱式以土坯拱后覆土保温,是建在地面上的窑洞。

三种窑洞不论是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及排水方式等,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4)地下空间地下窑洞的组合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正房三间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地下民居体现了特殊功能与低造价的统一,无内衬的黄土窑洞约为一般地面建筑造价的1/10。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窑洞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支配,人工融于自然之中。

(5)明暗的图案在窑洞式民居中,由地上的门楼通过隧洞渐次地进入地下庭院的过程,光的明暗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6)闪烁的光线为什么人们感到透过晃动的树叶或花格窗的光线非常美?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直接光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不快感;以暗墙为背景的窗边角处有炫咣,树叶或花格窗减少刺眼的炫光;透过小尺度的图案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小窗棂还可以建立黑白图案,这种图案在窗的边角处加密,光线由边角逐渐加强到窗的中部,尤其是窗的顶部是窗户进光较强的部位,许多老式窗格图案设计都依据这个原理。

2 靠崖式窑洞[3]靠崖式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省,数量密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河南、陕西两省。

陕西省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米脂县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的姜耀祖窑洞庄园了。

姜耀祖宅修建在陡峭的峁顶上,具有上、中、下三层院。

它是一个有几十孔窑洞的建筑群落,门外是十八米高的悬崖,崖上筑以城堡,城堡东北角布置角楼,城垣上面还有碉堡。

进入院落要先上一个大陡坡,进入拱形的堡门,然后穿过弯曲的隧道,就可来到管家院。

不进管家院,再穿过一个倾斜的隧道,就能到达正院。

如果要到宅子外围的土悬崖上,还需再穿过一个倾斜的隧道。

这是宅子的一套防卫体系。

正院与下面的管家院也有暗道相连,暗道是隧道形式,里面是陡直的台阶。

3 以十里铺窑洞为例[4](一) 概况十里铺在陕西省长武县城西十里,古丝绸之路的北路所经。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窑洞是横穴,是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黄土高原上最普遍的住居形式。

它起源远古,《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有可能便是这种横穴式的窑洞,后来经三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产生并长期沿用窑洞的原因是:有厚实的黄土层,雨量少,缺乏木材以及缺乏烧砖的材料。

厚实的黄土层给干旱贫瘠的高原提供了挖窑洞的最基本条件。

依据生成年代的远近,黄土可分成四类,即古黄土、老黄土、马兰黄土和新生黄土。

老黄土的土层厚,孔状结构发育适中,有垂直节理而湿陷性较小,最适合于挖窑洞。

长武县的土质绝大部分属老黄土,又因沟壑纵横,处处有崖壁耸立,因此这里的窑洞住居发达。

从塬上极目望去,不见房屋,只见树梢冒出地面,轻轻晃动,炊烟偶然从沟中升起,这是黄土塬上的特殊景观。

(二)窑洞住居有靠崖窑、窑院和箍窑(或写作锢窑)三类。

1.靠崖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

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

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黄土高原多沟壑,因黄土层的垂直节理,沟多沿崖向上形成壁立的断崖,人们便在断崖上水平地挖掘进去,这种窑洞称为“靠崖窑”,是最简单的窑居形式。

一户人家一般有三孔或五孔窑洞。

有的深沟边断崖很高,自然形成几层错错落落很狭窄的台地,每层都挖有窑洞,乡人便叫这种窑洞群为“板架窑”。

有些很高的断崖,常见有一户人家开挖上下两层窑洞的。

上层的称“高窑”,比较矮小,用来贮存杂物。

在崖壁凿出蹬道来走上去,也有用梯子的。

塬面上大路形成道沟,深约6米上下。

两侧的崖壁也常被用来挖窑洞,成为“沟崖窑”。

所以胡同也是易于形成村落的地点,十里铺就是从沟崖窑形成的。

2.窑院单孔的靠崖窑和沟崖窑过于原始,不便于经营农业又养牲畜的生活方式。

因此,窑洞住居就有形成窑院的倾向。

最初级的窑院,是当靠崖窑和沟崖窑前地形比较开阔的时候,用夯土或土坯筑围墙,两三孔或四五孔窑洞为一院。

这是贫困人家的做法,不计间数;稍有能力的,则在院子的一侧用土坯砌一两孔“箍窑”,即不是在黄土屋中挖出的,而是拱券结构的窑洞,多用做杂窑或牲口窑;进一步的是三合院。

利用黄土崖壁的天然曲折加以人工修整,或者纯由人工,在崖壁或道沟边形成一方凹地,三面挖窑,前面用夯土或土坯筑围墙。

一般是正面三孔窑,两侧各两孔或三孔窑。

这种三合院有很多变体:一种变体是断崖或土壁不够高,而靠后崖壁的几米向下挖成一个坑,使崖壁有足够的高度,然后挖窑,用心专注服务专业窑洞地面低于院子前部的地面。

因此,这种窑院得名为“半明半暗”。

另一种变体是,凹地正面挖好多窑洞,用土坯砌筑锢窑做厢房形成院落。

最有特色的是“地坑院”或者“地坑窑”。

它是在平坦的塬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作为内院,四边形成了土壁,每边的壁上挖三孔窑洞。

这种窑院宁静,有很强的内聚性,独家独院,也便于保卫,比较安全,过去有钱人家喜欢这种窑院。

地坑院的入口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窑院距道沟或崖面不远,便从道沟或崖面大致水平地挖隧道进入窑院,这隧道称为“筒”,另一类是窑院距道沟或崖面比较远的,从塬面上向下开坡道进入窑院。

3.箍窑窑洞,不论是靠崖窑还是地坑窑,都是在原土层里挖的横穴,受地形限制很大。

为了在地表上获得建筑空间,黄土地上的人们便创造了“箍窑”。

箍窑就是利用土坯砌筑的筒形拱。

一般跨度大约三米,先用土坯或夯土筑两道平行墙到1.5米高,然后用券胎板起拱。

拱是横向一道道砌的,实际上是许多道单券的并列,因此结构不坚固,大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年。

箍窑通常造在窑洞前侧面,相当于厢房,只用来做厨房、堆杂物、养牲口。

(三)窑院的使用窑院内窑洞的布局有“一”字型,“L”型,三合型,窑院一般都找向阳背风的断崖建造,使主窑尽量朝南、朝东或朝东南。

四合院及地坑院则不大受限制,它们总有两个朝向是好的,将朝向好的作为居住,其他窑院多做杂院使用。

在单座窑院中,窑洞的使用有明确的划分。

向阳崖壁上的窑院多以朝南为正,背阴的崖壁上的窑院多以朝东为正。

一个四合的窑院,院落大约18米见方,正面开三孔主窑。

有些矩形院落主窑开五孔,保持奇数,侧面为偏窑。

根据窑院的宽窄可开三孔、两孔。

与主窑对称的称倒座窑。

与华北四合院的侧座名称相同。

主窑以居住为主,偏窑用做杂窑,如厨窑、粮窑、井窑、杂物窑等,倒座窑养牲畜及做入口门道,有的地方将厕所也放在倒座窑的一角。

主窑正中间的一孔是窑院中等级最高的窑。

按照传统的伦理纲常,十里铺一带正中主窑为长辈居住,子女主宰正中主窑的左右。

窑院中很少有专门作为客厅的窑洞,正中主窑兼有客厅的功能。

而那些有着几个窑院的大户人家,则分起居窑院、会客窑院和杂物窑院。

一座窑院或一组窑院都有满足生活需求的辅助窑洞,其中有些窑是一窑多用。

厨窑在窑院中多位于东厢偏窑,水井多在东厢专门的小窑里,靠近厨房。

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

但渗池不卫生,又使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

渗井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

从自家生活方便着眼,宽裕的窑院中都有碾窑和布机窑。

此外,有条件的还建地窖,用于贮藏蔬菜、肉类、薯类及粮食。

在地坑院里,有一孔窑用来做出入口,相当于门厅。

正对入口,一些讲究的人家常做一不高的影壁墙。

由于有坡道,入口形式十分丰富,有阶梯式的,有斜坡式的,也有一边阶梯一边斜坡的。

坡道有半坡型、曲尺型和双折型几种。

为使坡道面不滑,坡道上嵌有礓石(礓石是黄土中的碳酸钙结核)。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四)窑居结构虽然有些地方窑洞形式有变化,但是窑洞自身的建筑结构却是一样的。

从建筑材料上讲,有石头的、土质的、砖块的。

从地形位置上讲,有依山箍洞的、有平地建洞的、有利用古长城墙挖洞的。

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

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

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的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

当然,门窗结构式样上也有其它形式。

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有些窑洞门面较为简单、粗糙,有些门窗精雕细刻得制作考究,但是总体框架结构大致是一样的。

陕北有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在窑居结构和庭院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

大体上陕北南部的:延安、甘泉、延长、延川、安塞、吴旗、子长、子丹为一个区块;北部的榆林、绥德、米脂、清涧、子洲、横山、靖边、安边为另一个区块。

各区块内,在窑居结构和庭院摆设上还是各有一定的特色。

在陕北,庭院结构和物品设计上,大多一户一家一个独院。

大门建筑形式也根据经济情况,大门既有木条订编的简易大门;也有用大量石块和木头及石狮建成的庄重气派的楼门;有些就无正式的大门,而是围院墙时留下的豁口称为--大门。

围墙多采用石头片子垛插而成即美观又实用,石头墙线条舒畅、质感丰富令人产生无限瑕想和意韵。

院落里的石碾子、粮食架子、磨盘和牲畜圈以及老槐树,它们使整修院子里充满农家气息和反映出陕北农民生活的外延。

进入窑洞里可以看见建在右手边的大火炕,炕头前的土火灶用以烧水做饭,同样也给炕加热取暖。

窑洞深处通常有一个地窑,里边存放土豆、萝卜和白菜等生活用品。

窑洞里长约8至12米,宽有3米多。

走动空间比较小,人进门后没有事都上炕去休息或玩耍。

窑洞后边一般放有几个大缸和摆放许多瓷罐。

拱形窑洞的传统格式相沿已久。

砖、石窑的拱圈有单心圆弧、双心圆弧、三心圆弧,以三心圆弧最多见。

三心圆拱用同半径不同圆心的两个1/4 圆弧相交,再内切小圆而成。

圆心距俗称“交口”,“交口”长,则拱圈提高,“交口”短,则拱圈降低,拱顶平缓。

本地单孔窑洞的一般参数是:宽10~11尺(3.33~3.67米),进深22~24尺(7.3~8米),高11~11.5尺(3.67~3.8 米),平桩高5.5~6尺(1.8~2米),拱部矢高5~5.5尺(1.7~1.8米),交口1~1.2尺( 0.33~0.4米),以这种传统数据建造的窑洞大方适中。

后来有降低拱圈矢高的倾向,追求拱顶平缓(薄壳窑多用);基层主窑则保持一定拱度,以保证承受顶盖被覆层的压力。

近年修造窑洞在注重美观的同时多隔空间,提高利用率,并充分利用轻型耐压高质量建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