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摘要】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战争和财政浪费导致财政困境。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依靠海关税和外债来维持开支。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开始进行财政改革,包括增加税收、削减开支、整顿财政体制等措施。

这些改革带来了财政状况的好转,但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和不满。

财政状况的演变表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经历了艰难的财政发展阶段。

财政改革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验证,展望未来,清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财政挑战。

【关键词】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状况,财政困境,财政改革,影响,演变,财政发展,财政改革的重要性,未来的财政状况。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

在清代晚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政治腐败,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本来一度繁荣的经济逐渐萎缩,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赤字。

清政府还面临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西方列强的入侵引发了对外贸易体制的动摇,更加加剧了清政府财政上的困境。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的财政状况可谓是岌岌可危。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击了中国的国家财政,导致清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清政府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财政。

本文将对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当时政府的财政困境以及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财政的发展历程。

2. 正文2.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稳定。

在清朝初建立时,财政主要依靠土地税和各种货币税,但由于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长期的折衷政策导致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清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未能有效推动增加税收,同时由于对外贸易受限以及私人借贷系统的存在,使得国库亏空日益严重。

清政府还存在大量的军费开支,在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及镇压民变等方面花费巨大,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清政府虽然多次实行过财政改革,如顺治八年(1651年)实行马额法,但效果并不显著,财政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浅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等国货币政策

浅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等国货币政策

浅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等国货币政策作者:孙林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4期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不少地区一两白银兑钱二千甚至更多,导致物价上涨,阶级矛盾激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黄金也大量外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矛盾激化,对民生、经济影响至巨;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黄金大量流入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最终造成价格革命。

同样都是物价上涨,但原因却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这几个国家在相应时期的货币政策,浅略地分析各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区别。

关键词:鸦片战争银贵钱贱物价上涨新航路开辟西班牙黄金流入一、中国鸦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现象鸦片战争前夕,银钱比价远离其正常波动的范围,达到纹银一两兑换铜钱1600余文,形成自清朝建立以来货币流通领域内空前严重的银贵钱贱的问题,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

清朝政府在讨论其产生原因时,无不将其归之于白银外流引起的流通领域白银总量的减小。

所不同的是,在白银外流的形式上,开始人们认为是由于西方不法商人用洋钱套购中国纹银,继之则认为是西方鸦片贩子对华鸦片走私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洋。

对于这一片面的解释至今仍为一些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必要加以澄清。

清政府当时的货币政策是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

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而必须折换兑银缴纳。

因此,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

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一问题愈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此后,伴随着鸦片的泛滥,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即使清道光帝也深感困扰。

道光十三年,给事中孙兰枝奏江浙两省钱贱银昂,商民交困,并护列受弊除弊各款折,引起道光帝的重视,发出“每年出洋银数百万两,积而计之,尚可问乎’的感叹。

在御史朱成烈《奏银价昂贵,流弊日深,请饬查办折》的批谕中,道光帝严肃指出:“若如所奏,广东海口每岁出银至三千余万,福建、浙江、江苏各海口出银不下千万,天津海口出银亦二千余万。

第十章 清朝后期的金融

第十章 清朝后期的金融
浙江慈溪发 现一批清代
当票
四、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活动
1、中外贸易的发展是外商新式银行进入中国 的市场条件。
2、英法两国商人率先将新式银行业植入中国。 (1)英商率先在华设立新式银行的两个原因 。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利益冲突促使英国产
业资本要求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机构。
◆英国改革垄断海外贸易金融的管理体制为英 商在华设立银行提供了制度便利。
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
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3、铜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36年。
李 鸿 章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900 年),铜元首次 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这是最 初的铜元。
三、清朝中后期(1840年后)的货币流 通问题:
1、咸丰时期货币的财政性发行引发了严重的 通货膨胀。
(1)限制商业发展。
(2)为官商勾结,上下其手, 敲诈盘剥百姓商人提供了制度 条件。
(3)为货币兑换业的发达提供 了制度环境。
3、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始在广东 自铸银元。
(1) 1889年清政府准许两广总督 张之洞设厂铸造中国首批银元“光 绪元宝”,1890年开始在市场流 通
张之洞(左)与光绪皇帝(右)
【乾隆通宝】
正面图案:乾隆通 宝 背面图案: 直 径:25mm 发行时间:公元 1736年
【嘉庆通宝】
正面图案:嘉庆通 宝 背面图案: 直 径:25mm 发行时间:公元 1796-1820年
【道光通宝】
正面图案:道光 通宝 背面图案: 直 径:28mm 发行时间:公元 1821-1850年
【咸丰重宝】
洪武天下太平背午人存日月明圣旨, 浙江金钱会铸,1861年铸造
第二节 清后期的信用
一、钱庄的发展与演变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第五章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危机一、落后的银两制度(一)实银两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

实银铸成锭,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头,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

它们都各有其名,然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

宝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50两,中锭10两,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量计值。

2、实银的成色成色是指含银的多少。

从理论上讲,实银的成色是以纯银成色1000/1000作为标准,但实际上流通的宝银达不到这个标准,因而就按纯银的成色加以折算,即按其成色核定含银多少。

全国统一的、公认的标准有: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3、实银的称量银两按重量计值,属称量货币。

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

全国主要的平有: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

库平是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使用的平。

(二)虚银两虚银是实虚的价值符号,是用于计算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虚银也有重量和成色(假设的),一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了其升水或贴水,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

全国有影响的虚银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洋例等。

(三)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银两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多缺陷,其落后性表现在:形状和重量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

二、自铸银元一方面由于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造成流通不便。

另一方面经咸丰、同治至光绪初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危害甚大,清政府对此不能再行漠视。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庭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开始铸造第一批银元,翌年流通于市场。

这是近代中国正式铸造银元的开端。

这种银元称光绪元宝,正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方铸有“广东省造”字样,下方铸有“库平七钱二分”的重量标准,背面铸有龙纹图案,故俗称“龙洋”。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 周边有轮廓。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 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 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国统一使用 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3、评价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 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 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 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 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 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 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 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唐高祖改革币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 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 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 ,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 ,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
布币:是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基 本形状如铲,在此基础上变化多端,按具体形状又分若干种。它的演变大体可分 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 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但也标明重量的, 如“一两”、“十二朱”、“朱”、“两”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 。 刀币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是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如今 日之大刀。 环钱大概是由纺轮演变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又有圆形和方形,故有圆 形圆孔和圆形方孔的区别,内外边缘又有有轮廓和无轮廓两种。环钱多数都有文 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型。 蚁鼻钱专指楚国的铜贝,又称为“鬼脸钱”。 2、黄金、郢爰 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此时黄金作为货币, 还是称量货币,按重量行使,它有两个单位,一个是斤,一斤合16两;另一个是 镒,一镒合20两。 郢爰是楚国的货币。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

落后的银两制度
(一)实银两 ◆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 • 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实银铸成锭, 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 头,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它们都各有其 名,然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宝 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 50 两,中锭 10 两, 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 量计值。
有关。清代白银的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
是中外贸易顺差导致外国白银(银元)大
量流入;二是国内银矿产量增加。
★ 清朝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因为对外
贸易的顺差和逆差而出现了银贱钱贵和银
贵钱贱等货币比价波动和货币替代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影响经济
社会的稳定。
三、清朝前期的信用形式、信 用机构及其创新
组员:黎亿基 朱方健 黄炯锐
李俊杰 邹颖聪
努尔哈赤(左)与皇太极(右)
▶历史背景
☆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 年),建州女真部 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 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太祖(努 尔哈赤)天命三年( 1618 年)开始进行反 明战争。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 (太宗)在盛京(今辽宁沈阳)改国号为 清。顺治元年( 1644 年)摄政王多尔衮领 兵入关,建立了统一的清朝。
☆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的铜 钱也称为“制钱”。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方政 府分散铸造的政策。清朝前期,制钱是由国家 专设的铸币机构(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 省局)铸造的,民间私铸铜钱是犯罪的行为。
铜钱的流通
▶雍正以前的铜钱 ●入关前曾铸造满文的天命汗钱、天聪汗钱 和汉文的天命通宝、天聪通宝。 ●入关后,铸汉文年号钱,道光以前都作 “通宝” ●道光以前的官铸钱都是小平钱,因此清朝 只以官铸小平钱为制钱。咸丰时铸的大钱 等都不属于制钱的范畴。

中国近代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中国近代银行指鸦片战争至清朝末年(1840~1911)中国出现的银行。

目录指产生于19世纪末由中国人自办的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新型机构。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是1845年起侵入中国的外国银行和本国原有的旧式金融机构钱庄、票号。

19世纪末中国人自办的银行出现后,前三种金融机构仍同时并存,居于主宰地位的仍是外国在华银行。

中国自己的银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官僚资本银行和民族资本银行两大部分。

发展概况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是由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的,成立于1897年 4月26日。

此后陆续成立的有户部银行(1905,于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信成银行(1906)、浙江兴业银行(1907)、交通银行(1908)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08)等。

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止,全国各地开设的银行有17家,但资力均甚薄弱,存款吸收不多,属于初创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1914~1921年的八年中,全国新设银行共达93家,著名的"南三行"、"北四行"多在这一时期设立或发展、巩固。

由于民族工商业的繁荣,银行的放款能够到期收回,没有或较少遭受呆帐损失,这对银行本身基础的巩固,利润的增厚,资本的积累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这个时期,民族资本银行发展迅速,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尽管发生过钞票停兑风潮,但存款总额仍在增加。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代表他们利益的团体银行业同业公会也纷纷成立。

1917年上海创办了《银行周报》,1915年上海银行业公会正式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工商业失去繁荣,但银行仍大批增设。

这种畸形发展是由于内地资金不断流向沿海城市,为银行吸收存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5年“五卅”运动后,有不少国人在外国银行的存款亦改存到本国银行。

同时所吸收的资金也有去路,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和租界中的房地产,在一个时期内收益甚为丰厚。

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

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

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作者杜恂诚,1947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以及钱庄纳入进出口商品流通的融资渠道,中国近代金融逐渐成形,并形成制度,即自由市场型的制度及政府垄断型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表现了迥然不同的制度特性和功能特性。

本文拟对这两种制度做一初步的比较。

第一种制度:自由市场型1927年以前,中国的金融制度属于自由市场型。

这种制度具有六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政府所起的作用很小。

在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前,中国金融是外国银行和钱庄“两强称雄”的格局,外国银行占有主导地位。

对于这两种金融组织,清政府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局外人地位,它不仅影响不了外国银行,反而因其向外国银行借款、通过外国银行对外赔款等而受外国银行影响颇多。

不可否认,清政府对本国新式银行的产生是起过一点作用的,具体表现为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和交通银行。

清政府为设立中国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颇费了一番功夫来进行酝酿、讨论,最后盛宣怀的意见被清廷采纳。

盛宣怀认为,“因铁厂不能不办铁路,又因铁路不能不办银行”,而“铁路之利远而薄,银行之利近而厚,华商必欲银行铁路并举,方有把握”[注解:《愚斋存稿》第25卷,第15、5页。

]。

他还认为,设立本国银行可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注解:盛宣怀:《请设银行片》,1896年10月,《皇朝经世文新编》第2卷。

]。

这个宗旨基本上是出于“利权”及铁路经营方面的考虑,当时的清政府还根本没有考虑到,或者说还根本没有能力去考虑改变整个金融制度的问题。

通商银行“用人办事,悉以汇丰章程为准则”[注解:盛宣怀:《请设银行片》,1896年10月,《皇朝经世文新编》第2卷。

],也就是说,它虽然是由清政府筹设、并通过盛宣怀加以控制的,但它是以普通商业银行的规范来规范自身的,其业务也有一部分属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并没有想操纵金融业的意思。

即使它有这层意思,限于力量对比的悬殊,也只能是空想而已。

试析鸦片战争前后“重钱贱银”论

试析鸦片战争前后“重钱贱银”论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4期试析鸦片战争前后“重钱贱银”论段艳(玉林师范学院商学院,广西玉林537000)一、引言1830—1856年,中国的白银货币供给量严重不足,“银荒”危机出现,造成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这次货币危机的突出表现是白银通货紧缩,银贵钱贱的趋势严重恶化,银钱比价在超过1000文/两的基础上持续快速上涨,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白银货币供给量严重不足又导致铜钱供给增加率下降,从而使货币供给不足的危机严重恶化。

举国上下纷纷查找社会经济病根,其中一些人意识到中国币制出现了问题,于是“重钱贱银”论应运而生。

二、“重钱贱银”论道光二十一年(1841),江西巡抚吴文镕(1792—1854)上《设法贵钱贱银疏》曰:“银之为物,既非若铜、铅、锡、铁,随时矿采,而耗银之事又百出不穷。

银之贵,非由钱之多,祗以日趋于少,即日形其贵。

此时正宜设法用钱,以济银之不足。

……用银之款,可代以用钱,财用因以少裕。

”①根据“银贵并非由于钱多”的论证,时人纷纷主张“重钱贱银”,即扩大钱的流通范围,增加钱的流通数量,逐渐以钱的行使来代替银的行使,殊不知由用钱到用银是货币史上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人力所能强制的。

银作为稳定特性较好的贵重金属之一,其稳定性仅次于“金”和“铂”,所以银子在实际流通的过程之中,损耗较小,除物理磨损外,氧气、油渍等都不会对银子的质量造成任何的影响。

唯一的缺陷在于,银子经过长时间的流通,会氧化发黑,影响美观。

而以铜、铅、锡、铁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钱币,由于其金属稳定性较差,容易和氧气以及水分发生反应而受到磨损,从而造成该类钱币使用的年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所以说,银子的出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定的必然性。

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文镕再次奏请“重钱贱银”。

可见吴文镕并没有认清形势,更不清楚“银荒”之成因,盲目地采取行动,以为通过将各省岁支二千余万两“改折收钱放钱”,就可使“钱之势少价贵”,“银之势多价贱”。

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与改革

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与改革

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与改革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这些改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从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实现了从闭塞到开放、从落后到进步的跨越。

以下将重点探讨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首先,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金融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清廷开始进行对外开放,引进西方的金融体系和理念,如设立银行、发行货币、创立商会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近代中国的金融改革还体现在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制度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

清末民初,东北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等银行相继建立,中国传统的票号制度逐渐消失,金本位制度逐渐建立。

同时,中国的货币制度也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逐渐向货币经济转变,现代化金融市场初步形成。

第三,金融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提升,国民经济水平明显改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向外界敞开,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促进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同时,金融改革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资方式,帮助其实现了快速增长。

最后,近代中国的金融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金融市场的过度开放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和金融风险增加,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

此外,金融改革也可能会导致金融不平等现象的出现,需要政府加大金融包容力度,保障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改革,这些改革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未来,中国还需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保障金融安全,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突飞猛进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突飞猛进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突飞猛进的原因
由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以白银或银元为计价单位的,而中国并非一个产银国。

按同属道光年间的魏源的看法,“银之出于开采者十之三四,而来自番舶者十之六七”,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白银的来源70%主要依赖外贸。

所以近代中国的金融和经济体制是随着大量的外国白银流入同步发展起来的。

举个例子: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这些出口换来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而作为逆差项目中最大的大宗商品鸦片,国内的开禁也导致了英国在1907年最终禁止向中国出口鸦片。

实例如下:1872年,上海《申报》发表文章,主张弛禁鸦片,广泛种植。

此议一出,朝野上下竟然无人反对。

两年后(1874年),李鸿章上奏同治帝,说“既不能禁英商不贩洋烟,即不能禁华民不食洋烟”,那就不如开禁,允准中国人种植鸦片,从而自种自食,以防白银外流(每年外流约二千数百万两)。

结果是清廷准奏。

这样一来,仅仅几年,中国土烟的产量就超过了进口洋烟。

于是,白银的外流倒是因此得以制止,但随着土烟的广泛种植以及烟价的迅速降低,吸食鸦片的中国人不但没有减少却反而大大地增加了。

中 国金融发展史

中 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发展史《中国金融发展史》金融,这个看似复杂而又神秘的领域,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古代简单的货币交易到如今高度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中国古代,金融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态。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进行交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货币逐渐出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圜钱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交流。

汉朝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景象。

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金融交易也日益频繁。

同时,官府也开始参与金融活动,如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通过国家调控来稳定物价和保障财政收入。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时期之一,金融领域也有了新的发展。

“飞钱”的出现解决了长途贸易中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它类似于现代的汇票,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当铺等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了资金融通的渠道。

宋朝的金融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交子”的诞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大方便了交易。

宋朝还设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和金融往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逐渐兴起。

这些机构不仅从事货币兑换、存贷款等业务,还承担了资金结算和汇兑的功能。

山西的晋商在金融领域表现出色,他们的票号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庞大的金融网络。

然而,中国近代的金融发展却充满了曲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银行纷纷涌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命脉。

同时,国内的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与外国金融势力的竞争中逐渐衰落。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金融事业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

在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主要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何突飞猛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何突飞猛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何突飞猛进?添加评论分享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13 个回答255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北斗第八星,明人不装暗逼北及、知乎用户、魏如等人赞同被赔款逼的,甲午赔款连本带利高达4亿两白银,庚子赔款连本带利高达9.8亿两白银,原来的那点财政收入不够赔给列强了,如果按照康乾盛世3000万两-4000万两白银岁入不知道要赔到什么时候,只能对内降低官员薪俸,提高田赋、厘金等税率,加大剥削力度,对本国百姓暴征横敛,财政收入自然就突飞猛进了。

清国的田赋收入从1842年的3000多万两白银到1894年的3200度万两白银,可以看出来提高不多,这很正常,作为一个“重农抑商”的农业国,康雍乾时期的“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改革又将田赋征收定额化,这就决定了清国从贫农身上剥削不到太多钱,即使甲午年后清国为了甲午和庚子赔款放弃永不加赋的政策,提高税率,在1911年的田赋也只达到4800多万两白银。

鸦片之役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破产,清国内外战事频繁,军费支出年年攀高,清国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

于是就出现了厘金,它是临时性一种商业税,自咸丰三年(1853)出现后很快通行全国,几乎达到“无处不卡,无货不税”的疯狂程度。

其税率起初仅为1%,但到后期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在5—10%之间。

别看税率那么高,以清国官吏的职业操守,上交清廷有多少我们就自己脑补吧。

这一新的临时性的收入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从1885年的一千两百八十多两白银到1911年四千三百一十两白银,占到财政收入总额的近20%,成为清国除了关税之外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过厘金只对本国商人收取,不对外商收取,所以它增加了本国商人的成本,也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所以厘金直接受益者是清国政府,间接受益者是外国商人。

厘金之外,甲午年后又新出现的另一项弥补赤字的收入是公债收入,甲午赔款本息额度高达4亿,为了筹集赔款,清国发行国内公债共三次:光绪二十年的“息借商款”、光绪二十四年的“昭信股票”及宣统三年的“爱国公债”,直隶、湖北、安徽、湖南等省也发行过地方内债。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840年鸦片战争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本土也出现了许多新式银行,这些银行主要经营现代金融业务,如存款、贷款、汇兑等。

2.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个时期,中国的银行体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战争和政治动荡使得许多银行倒闭,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银行仍然坚持经营,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中国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造和重建。

建立了一系列新的银行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这些银行在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银行体系逐渐与世界接轨,许多现代化的银行开始出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从外资银行的进入,到本土新式银行的兴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体系改造和重建,中国的银行体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但始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摘要】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财政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比较稳定,主要依靠传统的土地税和商业税来维持财政收入。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开始恶化。

由于战争带来的巨额开支和国内外贸易受阻,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

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来筹集资金,如增加税收和发行债券。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虽有所好转,但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给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呈现出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等趋势。

【关键词】清政府、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后、结论、总结1. 引言1.1 清政府财政状况简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财政状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清政府财政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较为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清政府主要依靠地方贡赋和海关税收来维持国家的运转,但这些收入远远不足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开支需求。

清政府经常面临财政赤字的困境,不得不通过增加赋税或发行银两等方式来填补预算缺口。

清政府还存在着财政管理混乱、财政审计不严和财政敛财问题,导致财政收支不对称,财政状况不稳定。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财政状况虽然相对较为平稳,但也存在不少隐患,为后来的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

2. 正文2.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主要表现为财政困难和财政不平衡。

在清朝末期,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愈发恶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清政府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形成了严重倚赖,主要靠进出口税收来维持财政收入,这导致清政府财政来源单一,对外贸易波动造成财政收入不稳定。

清政府的赋税制度存在问题。

清政府对农民的苛捐杂税严重剥削了农民,造成农民生活困难,产生了农民起义。

而对地主豪绅的豁免使得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财政收入受限。

清政府的金融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制度,使得财政支出难以控制,大量财政资金被挥霍浪费。

清朝的的货币金融制度

清朝的的货币金融制度

清朝虽然是银钱双本位制,但是从政府来看, 清廷还是更加看重白银,官俸也是以银计算和支付。
白银在清朝已经成为主要货币,不同时间和 地区的银两的重量和成色不同,所以银两一直停 留在称量货币的阶段。
银两的重量标准叫做“平” 官定的“平(170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库平:全国纳税的标准银 漕平:征收漕粮用的银 广平:对外贸易 关平:为海关所用 标准平:进出口征税 公砝平:主要城市汇兑价格计算。 市平:是民间市场授受银两所用的衡量 标准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落
(一)票号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特点 1、票号组织形式。 “身股制”“银股” 2、票号基本特点就是:本小、利厚、快速 高效。 (二)票号的初步发展(道光以后) (三)票号的大发展(咸丰以后)
票号的利润来源
汇水:汇兑款的1-2%; 利差:各庄存款多的有7-8百万两,少的 也有2-300万两,私款的存款利率只有2 -3厘,贷款利率可到8厘(月利率);而 大票号主要存款是官府的无息存款,其利 差更大了; 银两平色差价:收入银块时,借口成色不 足,压低价格,汇款人损失较小不予计较, 对于票号而言是积少成多。
四、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展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开设的外商银行是1948年 在上海设立分行的丽如银行(英文行名为 Oriential Banking Corporation)
钱庄与票号的区别
①钱庄的性质是兑换,票号是汇兑 ②钱庄的营业范围仅仅限于本地,外埠不设分店; 票号在全国甚至国外广设分号。钱庄发达之后, 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以南,票号分号虽然遍及全 国,但其大本营主要在黄河流域。 ③钱庄票号分类营业。票号代理国库、省库,钱庄 包揽道库县库;票号的存款以官款为大宗,放款 只给钱庄,钱庄存放款以一般商人为主。 ④票号在其后期交结官吏,发行纸币;钱庄注重社 会信用,拒绝发行纸币。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借内外债。 (一)增加旧税 清政府的旧税主要是田赋、漕粮、专卖收入、关税和杂
税。其中属于土地税范畴的田赋和漕粮占据了站前财政收 入的 70%(见表 3.1)以上。清政府增加旧税主要也是针对 田赋和漕粮两项,采取的措施是预征田赋和漕粮的浮收、 改折。
表 3.1 太平天国运动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分析表(单位:两)
税种
总计
地丁杂税
盐课
关税
项目 实征数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项目 实征数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实征数 比重
定额 45198278 33349218 73.78% 7475852 16.54% 4373208 9.68%
1840 年前 41919100 30759100 73.38% 5745000 13.70% 5415000 12.92%
1841 39617526 30431744 76.81% 4958083 12.51% 4227699 10.67%
1842 38712018 29593435 76.45% 4981839 12.87% 4136744 10.69%
1845 40804525 30213900 74.05% 5074161 12.44% 5516464 13.52%
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每年支出项 目是固定的,每个项目基本有其定额,各项收入也有其定 额,且各年变动幅度不大。在承平年代,收支相抵,略有结 余。结余存入户部银库。若遇战争或灾祸等特殊情况,造成 入不敷出的时候,则动用库银。若库银不足或中央不愿动 用时,则采用临时措施,如增税、开捐、加派商人报效、盐斤 加价等,以增加财政收入。
1849 36003506 26322672 73.11% 4955871 13.76% 4724963 13.12%

清朝的货币有哪些

清朝的货币有哪些

20XX年清朝的货币有哪些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那么清朝的货币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清朝货币大体上采银两与铜钱并用的银铜双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银的地位更见重要。

因海外贸易发达,白银大量从国外输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

鸦片战争前后,需要固定形式的银币出现,正式使用机器铸造银币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

鸦片战争前,由于英国将大量鸦片销入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取白银。

由于白银是百姓纳税的固定货币,这带动了通货膨胀,严重恶化经济。

使得曾经于1651年顺治帝发行纸币,到1843年咸丰帝又发行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等纸币,以稳定清朝经济。

清朝的货币:清代通宝钱币顺治年间开始铸造顺治通宝,共分5种样式,一式为顺治元年铸造的,是一种仿古式的货币,正面铸有顺治通宝,背面是光背的。

不久就又铸了2式货币,正面还是顺治通宝,反面是铸钱的汉字局名,如工,户,东,福等。

三式是顺治10年铸造的,是一厘钱,反面铸有一厘和钱局名。

一千文合银一两。

四式货币是在顺治17年铸造的,反面有满文宝字和满文局名,五式也是这一年造的,钱背面有满汉文的钱局名。

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而吴三桂等人在叛乱时期也大量铸造过货币,吴三桂铸造了利用通宝,有光背,背面有云字,贵字,一厘,二厘,五厘,一分等。

其子吴世潘洪化年间又铸造了洪化通宝。

福建的耿精忠则铸造了裕民通宝,分一分,一钱,浙一钱三种。

清朝的货币:清代银两清代的银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道光年以前的,一类是道光年间以后的。

清代银两有多种形状。

直隶银两形状多为船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重50两,另外一种重10两。

清朝的货币:清代早期银元中国最早的银元是仿铸的外国银元,如西班牙银圆和墨西哥银圆。

最早的花篮银元,称为如意银元。

第十章_清朝后期的金融

第十章_清朝后期的金融

◇从林则徐的“苏省并无洋银出洋”折中, 已知嘉庆、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上海 等地民间早已仿铸银元。
◇洋务运动期间吉林将军希元已在吉林铸造 场平银元。
◇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 (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 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 首铸机制银元“龙洋”和铜元。
◇1895年后北洋机器局、江南机器局和各省纷纷购置 国外机械,仿铸银元,以致自铸银元杂乱过剩,流 通受阻。
◇张之洞主政的湖北、广东两省为垄断自铸银元的收 益而要求统一银元的铸造。清政府为稳定银元币制、 抵制外国银元流通、防止银两外流也想统一银元铸 造,遂将银元铸造权归并于广东、湖北两省,但由 于地方利益的阻挠并未成功。
◇1899年清政府准许两广总督张之洞 设厂铸造中国首批银元“光绪元 宝”,1900年该银元开始在市场流 通(P257)。
☆清政府虽然严禁民间私铸、私销制钱,但是又实行 各省分散铸造制钱的政策。京城的宝源、宝泉局铸 造的制钱仅供北京使用,各地铸造局铸造的制钱供 本地使用,导致制钱不完全统一。
☆制钱的不统一使其流通具有地域上的局限性。
☆咸丰时期爆发通货膨胀,制钱难以流通。 ☆滇铜减产,铜材上涨,铸造制钱亏本,
导致制钱停铸。 ☆以下是清朝从顺治到咸丰各朝铸造的制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整顿币 制,颁布《币制则例》,将银元铸造权 收归中央,开始铸造“大清银币”作为 国家铸币。但仍然未能取缔外国银元、 外国银行券和各种私人发行的通用银钱 票的流通。
★清朝的制钱体系出现危机并在1900年崩溃(P258):
☆统治者通过减重和减色来贬低制钱的价值,导致物 价上涨,变相征收通货膨胀税。
◇官票宝钞最初是可以兑现的,后来发行多了,
不能兑现,信用受损,市场拒绝使用。官票 在发行后六个多月,宝钞在发行后十天,即 1854年12月就在京城行不通了。1861年清 政府被迫清理官票宝钞,限令收回。此时的 官票早已经绝迹,而宝钞贬值到每贯仅值钱 二十六文,最高五十二文,几乎成为废纸。 同治初年,清政府通令各省财政收支均不使 用票钞,恶性通货膨胀才逐渐平息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后的银两制度
(一)实银两 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实银的种类、名称、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 • 实银种类繁多 , 形式不定 。 实银铸成锭 , 实银种类繁多, 形式不定。 实银铸成锭, 有的形似马蹄, 有的状如纺锤, 有的形似马蹄 , 有的状如纺锤 , 有的像馒 头 , 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 它们都各有其 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 。 然可统称为“ 元宝” 宝银” 名 , 然可统称为 “ 元宝 ” 或 “ 宝银 ” 。 宝 银的重量不等, 大锭有50 50两 中锭10 10两 银的重量不等 , 大锭有 50 两 , 中锭 10 两 , 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 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 量计值。 量计值。
◆账局、票号等私人银行产生: ☆清朝前期远途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中国最早 的私人银行——账局。 ☆账局的局限性和商业汇兑市场的发展又产 生了第二类私人银行——票号。
日升昌票号
蔚盛长票号(左)与日升昌票号会 票(右)
• 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动地对外开放。在战 后的最初20年,除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 波、上海五口外,中国的社会变化并不大。期中 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咸丰十年(1860年) 底起,清政府决定扩大对外开放,开始了洋务运 动,引进西方技术用于军事和民用生产。同时西 方的观念和学说也在中国传播,中国的资本主义 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以 中国的资本主义化为目标,但在资本主义列强的 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只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
☆ 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的铜 钱也称为“制钱”。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方政 府分散铸造的政策。清朝前期,制钱是由国家 专设的铸币机构(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 省局)铸造的,民间私铸铜钱是犯罪的行为。
铜钱的流通
▶雍正以前的铜钱 ●入关前曾铸造满文的天命汗钱、天聪汗钱 和汉文的天命通宝、天聪通宝。 ●入关后,铸汉文年号钱,道光以前都作 “通宝” ●道光以前的官铸钱都是小平钱,因此清朝 只以官铸小平钱为制钱。咸丰时铸的大钱 等都不属于制钱的范畴。
1627年后金皇太极铸“ 1627年后金皇太极铸“天聪汗 钱”
大清顺治通宝
清初吴三桂铸“ 清初吴三桂铸“昭武通 宝”
大清康熙通宝
大清雍正通宝
大清乾隆通宝
大清嘉庆通宝
大清道光通宝
★清朝前期,吸取了金朝和明朝滥发纸币造 成通货膨胀和社会不稳定的教训,对纸币发 行很谨慎。仅在顺治帝统治期间的1651—— 1661年间发行过总计128万贯的纸币,以后 至鸦片战争前在没有发行过纸币。所以明朝 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政府纸币逐渐退出了流 通,但民间发行的信用货币一直在流通。
★ 清朝前期继承和发展了明朝中叶以后确立 的银两制度,规定白银的法定通货地位。 ☆清政府规定征税起点在1两以上者必须纳银, 1两以下者商民自行决定用银或钱缴纳;规 定1:1000的银钱比价;规定纹银为白银的 标准成色;政府会计用白银核算。
☆清政府对银两的铸造与发行实行自由放任
政策,允许各地官营、私营银炉自由铸造, 致使银两名称、形式、重量、成色不统一, 需要当地公估局鉴定银两的成色和称量其 重量并打上印鉴才能流通。事实上每次交 易都要重新鉴定成色和称量其重量,交易 成本高,难以通行。
★ 清朝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因为对外
贸易的顺差和逆差而出现了银贱钱贵和银 贵钱贱等货币比价波动和货币替代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影响经济 社会的稳定。
三、清朝前期的信用形式、信 用机构及其创新
◆ 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传统的消费信贷和 生产经营信贷,后者发展明显。 ◆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民间信贷和政府信 贷,政府信贷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 朝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而实行的“生 息银两”制度,即政府用官款(银两)设 立的信贷基金去放贷取息的政府信贷制度。
▶银两制度 1、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 后金建国时即以银为货币,入关后实行银 钱并用的政策,顺治三年(1646年)禁止 使用假银和低银。 2、白银仍是称量货币。 ☆ 以纹银为标准银,实际使用的各种成色的 银都折成纹银计算。据后来推算,纹银成 色 应 为 9 3 5 . 3 7 4 ‰ , 即 每 1000 两 纹 银 含 935.374两纯银。 935.374两纯银。
二、清朝前期的货币制度及货 币流通概况
★ 清朝前期承袭明朝中后期形成的银钱并
行的货币制度。清朝后期币制有新的变化, 1900年用铜元取代铜钱,仍是银铜并行的 币制,1910年才确立“元两并行”的银本 位制。
★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 的铜钱也称为“制钱”。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 方政府分散铸造的政策。清朝前期,制钱 是由国家专设的铸币机构(户部宝泉局、 工部宝源局、省局)铸造的,民间私铸铜 钱是犯罪的行为。
☆清代使用较多的虚银两有上海的九八规元; 天津的行化银;汉口的洋例银;营口的过账 银(炉银);库平银等其它以平砝名称表示 的银两计算单位。 ☆清代的银两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称量货币制 度,它具有不便携带,容易损耗,各种银两 成色、重量不统一、难以辨识和通用,交易 成本高等问题。
☆清代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与白银供给的增多 有关。清代白银的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 是中外贸易顺差导致外国白银(银元)大 量流入;二是国内银矿产量增加。
◆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以及银钱并行流通的 货币制度,促进了钱庄在数量、规模和业务方 面的继续发展,并出现了银号这类机构。 ☆清朝前期产生了专门从事白银熔炼业务的银 号。
☆18世纪中叶以前,钱庄从事货币兑换,银号 从事银两熔炼。此后,钱庄、银号业务从货 币兑换、熔炼银两,扩展到了吸收存款、发 放贷款、发行可兑现银钱票等业务,演化为 信用机构。银钱票的发行流通,活跃了市场,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通过收购社会铜材、进口洋铜和开采滇铜, 并以滇铜的开采为主来建立一整套的币材 供应体系。 ☆注意保证制钱铸造质量。规定由户部钱法 堂负责检查京省各铸币局所铸钱币样钱的 质量,并以合格样钱作为各省铸造钱币的 质量标准。如果各省铸造的钱币质量与样 钱有偏差,则处罚相关管理人员。
☆制定制钱投放的渠道、方式。通过搭放兵饷、 搭放公费、制钱出易等方式投放制钱。依据 银钱比价、铸造数量决定之前的投放规模。 ☆采取措施保障制钱的流通地位。做法是收买、 取缔或利用前代的旧钱、南明小朝廷和三藩 的伪钱、各种私铸小钱、流通到境内的外国 铜钱来促进和调节制钱的流通,维持银钱比 价。
经营传统的消费性的高利抵押和质押放款、 信用放款以外,还有某些经营性的放款, 并吸收公私存款、发行银票和钱票等信用 货币,兼营军粮贸易、货币兑换等业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清朝前期的当铺与官府联系紧密,是官府
和大小官僚的公私资金赖以存放款生息的 信用机构。俗称“发典生息”。 ☆清朝前期的当铺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的信用 机构和政府平抑银钱比价、调控货币流通 与金融的政策工具。
组员:黎亿基 朱方健 黄炯锐
李俊杰 邹颖聪
努尔哈赤(左)与皇太极(右)
▶历史背景
☆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 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 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太祖(努 尔哈赤)天命三年(1618年)开始进行反 明战争。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 (太宗)在盛京(今辽宁沈阳)改国号为 清。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领 兵入关,建立了统一的清朝。
★ 清朝前期历经四十多年战乱后出现了康乾盛世, 商品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重 新出现,货币和信用也有了新的变化:清代前期 (1853年之前),政府纸币逐渐退出流通,白银 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并与铜钱并行流通;传 统信用机构出现创新,账局、票号等传统银行相 继产生; 民间发行的会票、银票、钱票、当票、 商号的兑换票券等信用工具盛行,其使用进一步 扩大。
◆清朝前期的信用仍然具有高利贷的性质,银 钱借贷的利率一般是月息二三分,实物借贷 的利率一般是月息三五分。 ◆清朝前期的高利贷有财产担保(抵押和质押) 借贷、信用借贷以及期买或预押农作物的形 式;信用借贷分为借款人自身信用借贷和第 三方信用担保借贷两种形式。 ◆清政府在《大清律例》中对高利贷有月息不 过三分和借贷利息总额不得超过借贷本金的 法律限制。
乾大当铺
乾隆三十年天顺当铺的马灯和书柜当票
嘉庆年间(左)和道光年间宽泰 当票(右)
◆清朝前期当铺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 ☆鸦片战争前,在商品经济发达、资金需求 较多的南方地区,典当业曾经出现了银行 化的征兆,即出现了典当铺向收购丝茶的 商人发放经营性贷款的某些个案,但没有 能够完成该进程。
☆ 清朝前期的当铺业务范围有了扩展,除了
▶外国银元的流通和自铸银元 ☆清初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实行海 禁。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放山东海禁。 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后开放江苏至广州 的海禁。除海禁期间外,白银继续从海外 流入,外国银元逐步扩大在中国的流通。 ☆外国银元的流入,是中国产生了新的货币 单位圆(元、员、块)、角、分。乾隆时 已有“圆”和“员”,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已有“块、角、分”的记载, 包世臣在《己卯岁朝松江即事》诗注中说: “吴市洋钱以块记,每块分十角,角分十 分。”
☆ 清政府铸造了多种面值大小、金属含量轻
重不同的制钱,致使银钱比价不一而且波 动,币制较为落后。 ☆注意维持银钱比价,防止民间私铸和熔毁 制钱。办法是多次调整制钱的金属重量和 成分或铜的成色,铸造多种重量(一钱、 一钱二分、一钱二分五厘、一钱四分)和 颜色(黄、青、红)的制钱。
☆ 规定白银1两=1000文制钱的官价。根据国际
☆限定京城铸币局和各省铸币局所铸制钱的流 通范围,前者在京畿地区流通,禁止外运; 后者在本省流通,无法自行铸钱的地区由制 钱充裕地区的省铸币局协拨,以便维持1两 白银=1000文制钱的官价 。 ☆在中央与各省设置完备的钱币铸造管理机关, 配备专门的总管、具体分管和监察人员。对 工匠实行严酷的管制措施以保障制钱的铸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