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的组成、
核心家庭:
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
主干家庭:
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
扩大家庭:
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
家庭中存在的思想:
女子必须遵守的:
古代女子必须遵守三纲五常。三纲: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按古代的理论,出家从夫,夫死从子,丈夫死后当然就是儿子当家,听儿子的。
,事实上,重男轻女恰是在受礼教观念影响最小的下层社会,尤其是农村家庭中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一种观念,而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在靠体力劳动吃饭的农民家庭中,女儿带给家庭的往往是贫困。汉代就有“盗不过五女门”之说。自古溺死女婴的风气也主要是在下层社会和农村流行。正是生活的重负泯灭了为人父母者对女儿的爱。而在中上层家庭中,重男轻女更多地是出于男孩可以继承宗嗣、支撑门户的观念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古代女性在家庭中并非始终处于卑下、服从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变换,她们的地位与权力呈上升趋势,而母亲则是她们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最光彩的角色性之所以能在男权社会登上权力顶峰,靠的正是母亲的身分与权力。在民间,母亲的权力也同样受到尊重,如果男性家长去世,主母便常常成为家族的女性家长。,由于对人伦之序的重视和孝道的延伸,不仅有着养育之恩的母亲具有很高地位,祖
母、、、继母婶母姑母、、嫂嫂姐姐等女性长辈也同样受到尊重,孝养、尊重这些亲属同样为人称道
家庭规模
《中国家庭史》作者将近年来学者的探讨进行充分吸收,将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和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而父母与多个已婚子女同居共爨或兄弟婚后同籍共财这类复合家庭为代表的大家庭并不占主导地位。
妻子与妾的区别
妻,从字体来看,就是在女人的头上插一个簪子。这在古代表示成年了。就像夫这个字也是在人的头上插簪子表示束发成年一样,两个成年人束发结合,就成为夫妻。妻的地位在一个家庭里相对丈夫的其他女人是高高在上的。从礼法上讲,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成家立业,这与纳妾只是为了生理快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娶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多的是一个家族必须关心的事情。妻的地位也通过这种种的不同来表现。
首先,娶妻需要经过严格的手续。我们常常说的明媒正娶就是这个意思。明媒正娶的对象只能是妻,而不会是妾。这在古代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具体来说大致需要遵循: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大步骤,俗称:
六礼。这种严谨繁琐的礼仪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标准,不能乱来,对礼仪的尊重也是对妻家的尊重。而纳妾的手续相对则简单很多,双方的父母都不用出面,几乎完全是个人决定的事情。
其次,妻子能够进入家谱,而妾则不行。妻子从宗法上讲,已经是这个夫家的一分子,可以名列家谱,享受后代的香火祭祀,而妾则没有这个待遇,妻子在死后可以入祖坟和丈夫同穴,妾也没有这个待遇。也就是说,夫家承认这个女子已经位列门堂。不论丈夫的宠爱程度如何,这种关系是由妻子的地位直接决定的。小妾再受宠,也没有这等荣耀,不享受后代的祭奠。
再次。妻子和丈夫其他女人的关系。虽然封建制度规定夫为妻纲,丈夫对于妻子是高高在上的,但妻子对于丈夫的女人却也是高高在上的。这种不平等连丈夫也不能改变。根据宗法制度的规定,妻妾关系的实质是一种主仆关系。妾对妻必须恭敬有加,不得逾矩。每天还要请安问好,决不可与妻平起平坐。实际上根据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妻子在日常的家庭事务中享有法定保护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连丈夫也无能为力。因而小妾的很多行为规范,社交活动都需要得到妻子的批准。对于同样的罪行,妻妾的惩处也不一样,比如辱骂殴打丈夫,妻子的惩罚最多打板子,但妾的惩罚往往是流放,因为夫妻相对夫妾这种本质的主仆关系还是要平等许多。
最后。妻子和子女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这是最不平等的关系。妻子所生的儿子是嫡子,相对小妾所生的庶子在家族中的地位也迥然不同,嫡子在财产继承权,宗庙祭祀权,家族代表权上是庶子无可比拟的。更关键的是,妻生的儿子和小妾没有任何关系,绝不是母子关系。
但妾生的庶子却是妻宗法意义上的孩子,是法定的母子关系,也就是说,妾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妻产下后代。妾与自己的后代只是血缘上的母子关系而不是宗法认可的母子关系。所以红楼梦里探春并不认赵姨娘的兄弟为舅舅,而认可王夫人的兄弟为舅舅就是这个道理。
由上面可以看出,妻子在中国古代家庭的地位相对丈夫的其他女人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地位的获得甚至不需要得到丈夫的认可。这是由于妻子的特殊性决定的,实际上古代的夫妻关系和现在的夫妻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的夫妻关系来源于情爱的升华,而古代的夫妻关系则完全不同。
xx古代婚姻
婚姻两字,古代写作“昏因”,“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
嫁,谓女适夫家;娶谓男往娶女。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际,谓之婚姻”,这些都是古人对婚姻的解注。
那么婚礼究竟始于何时呢?现在已很难考查。许多古籍记载,传说伏羲氏创造了嫁娶仪式。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即历史学家们所说的传说时代。实际上,婚礼最早的含义带有祝贺性质。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姻文化蕴含丰富且特色鲜明。古代婚姻重礼轻爱。举行正式仪式的婚姻才被社会和家庭认可
古代婚姻文化的经济性表现得十分突出。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大多考虑双方家庭财产多寡。婚姻在缔结过程中非常注重聘礼,聘礼越重,女子的身价筹码越高。而女子出嫁时陪送嫁妆,也体现了婚姻当事人的经济动机
”婚姻文化还具有跨越民族、国界的政治性。汉高祖为缓和北部边境紧张局势,采取“和亲”政策,主动与匈奴联姻。清代为巩固在蒙古地区的统治,世代与蒙古族联姻,清代皇帝娶蒙古女子为后妃,与此同时,众多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给蒙古王公贵族。因政治目的而缔结的婚姻,注重的是政治而不是感情。在婚姻关系中,上层社会如帝王、贵族和官僚等都于正妻之外纳妾。下层社会,除少数富裕暴发户外,广大庶民百姓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上层社会的婚姻严格按照等级、繁杂的礼仪进行。下层社会的婚姻,虽然法律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婚姻中,人们并未完全遵守法律条文。此外,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婚姻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婚姻礼仪和嫁娶方式上也大异其趣。这是古代婚姻文化的差异性特征。
对于孩子
以封建家庭的所有成员为对象,教诫他们遵守封建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以及治家的方法等。中国古代有许多“家训”、“家范”、“家诫”、“家教”等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那时的家庭既是全家人共同生活的组织,也是一个从事生产的单位因此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家”视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认为“天下之本在家”(荀悦《中鉴·政体》),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他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