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重点
环境监测重点精选文档
环境监测重点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1.环境监测定义:(旧书)是指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等方法,间断或连续的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指标数据,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监视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
(新书)是指监视和测定环境质量各项指标的过程,通过对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特别是通过对污染物的监测,确定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影响。
——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①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③收集本底数据,累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全面监视环境管理的效果。
⑤揭示新的污染问题,探明污染原因,确定新的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分析方法,为环境科研提供方向。
)3环境监测分类(按监测目的):监督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工程性监测。
4环境监测原则:遵循优先监测原则,即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5优先污染物:指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较大的化学品(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具有较强毒害性)。
6环境监测特点:综合性,追踪性,持续性,生产性,执法性。
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7环境保护标准的两个级别: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
8环境保护标准分类(根据性质和功能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心内容),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只有国家标准),环境保护的其他标准。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1. 1、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消失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掌握对象,经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就称为优先监测。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卤代(烷、烯)烧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煌、儆酸酯类、农药、屏息月青、亚硝胺类、氧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2.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地方环境标准与我国环境标准哪个优先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全都且地方标准严于我国标准时应执行地方标准。
3.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大类4.环境标准是环境爱护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施标准等六类其次章水和废水监测1.选择监测分析方法的原则?我们我国对各类水体中不同污染物质的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个层次。
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是获得精确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原则应遵循:灵敏度和精确度能满意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力量好;操作简便。
2.我们我国我国环境爱护总局将现行方法分为三类:A类方法为我国或行业的标准方法,其成熟性和精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B类为统一方法,是经讨论和多个单位的试验验证表明是成熟的方法;C类为试用方法,是在国内少数单位讨论和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我国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的方法。
A类和B类方法均可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使用。
3.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制定:一.基础资料的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宽、河深、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状况、城市给排水状况等。
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
环境监测重点整理
混合水样: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校准曲线: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响应量或其它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简易比色法定义:用视力比较显色后的试样溶液或采样后的试纸与标准色列的颜色深度,以确定预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环境监测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优先污染物:难以分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污染物。
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采样效率: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危险废物: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灵敏度: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水样的保存时间:污水:越短越好;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12h。
水样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预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总汞常用测定方法:常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砷:在碘化钾、酸性氯化亚锡作用下,五价砷被还原为三价砷,并与新生态氢(由锌与酸作用产生)反应,生成气态砷化氢,被吸收于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三乙醇胺的三氯甲烷溶液中,生成红色的胶体银,在510nm波长处,以三氯甲烷为参比测其经空白校正后的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描述精密度的术语有:平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残渣的测定:1.总残渣:测定方法是取适量震荡均匀的水样于称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蒸气浴或水浴上蒸干,移入103~105℃烘箱内烘至恒重,增加的重量即为总残渣。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环境监测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是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以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包括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
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
2.特定目的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惯、哲学、法律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态度。
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溯性等特点。
监测结果需要长期测定,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
环境监测知识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
1. 监测对象: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等各种环境要素。
不同的环境要素需要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2. 监测指标:针对不同的环境要素,需要监测的指标也不同。
例如,空气质量监测通常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指标;水质监测则包括 pH 值、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重金属等指标。
3. 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
现场监测可以实时获取环境数据,如便携式仪器测量空气或水质;实验室分析则通常用于更精确的分析和鉴定。
4. 监测网络:为了全面了解环境状况,通常会建立监测网络,在不同的地点设置监测站点,定期收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
5. 数据分析和报告: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
分析结果通常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6.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这包括仪器校准、样品采集和保存、分析方法验证等方面。
7. 法律法规和标准:环境监测通常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保监测过程和数据的合法性和可比性。
总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政策以及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重点提要
绪论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度,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1、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2、监测的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5)通过监测确定环保设施运行效果,以便采取措施和管理对策,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6)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3、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目的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包括: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4、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2)主动监测3)自动监测5、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发生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1就是1)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毒害作用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的相加作用(1+1=2)相乘作用: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用(1+1>2)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1+1<2)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6、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测数据的处理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7、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危害较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这种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环境监测重点(修改版)
1、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2、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综合水样,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当为几条河、渠建立综合污水处理厂时,以综合水样取得的水质参数作为设计的依据更为合理。
483、采样效率采样方法或采样器的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1724、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2355、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含量的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的变化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
5486、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7、清洁\轻污染\严重污染水样的保存时间清洁水样,72小时;轻污染水样,48小时;严重污染水样,12小时8、水样消解的目消解的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形态(价态)的金属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以便测定。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
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五毒有害元素: Hg , Cr, Cd , Pb, As.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pH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臭阈值(TON)=(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
(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环境保护项目监测的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环境保护项目监测的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一、项目监测的重点1.1 监测任务明确环境保护项目监测的重点是明确监测任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前、施工建设阶段和运营期的監測內容、監測频次、监测方法等,以此确定监测重点和重要性。
1.2 监测方案完善监测方案是环境保护项目监测的核心,需要根据监测任务明确监测内容、方案设计、采样方案、检测方法等,保证监测准确性和有效性。
1.3 数据可靠性环境保护项目监测数据应该科学规范,监测数据可靠性直接影响着项目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实现。
二、项目监测的难点2.1 监测设备环境保护项目监测设备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设备使用过程中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是环保项目监测的难点。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选择合适、可靠的监测设备,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设备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维护管理。
2.2 监测数据分析监测数据分析是环境保护项目监测的重要环节,如何利用监测数据有效地得出结论和措施是监测中的难点。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力度,并建立专业的数据处理解析方法。
2.3 监测成本环保项目监测成本高压在众多项目负责人的心头,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技术、设备、人员多方面入手,采用科学规范、质量稳定、成本合理的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提高监测人员技能,降低直接监测成本。
三、项目监测的解决方法3.1 优化监测方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相应政策法规要求,优化监测方案,以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果。
3.2 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确保监测质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3.3 引入高科技手段随着科技进步,环保监测设备日新月异,采取高科技手段,使用高精度、高灵敏、多功能监测设备,有效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环保项目监测需要明确任务、完善方案并保证数据可靠性,同时还必须面对设备设施、数据统计分析和监测成本等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优化监测方案,健全监测体系,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实现环保项目的高质量监测和保护。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1.1、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就称为优先监测。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卤代(烷、烯)烃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酞酸酯类、农药、屏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2.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地方环境标准与国家环境标准哪个优先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一致且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时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3.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大类4.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选择监测分析方法的原则?我国对各类水体中不同污染物质的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个层次。
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原则应遵循: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
2.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现行方法分为三类: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其成熟性和准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B类为统一方法,是经研究和多个单位的实验验证表明是成熟的方法;C 类为试用方法,是在国内少数单位研究和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的方法。
A类和B 类方法均可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使用。
3.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制定:一.基础资料的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宽、河深、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
如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环境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8)2.生化需氧量: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118)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181)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70)5.等效连续声级:用个相同时间声能量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来表示改段时间噪声的声级大小,符号为“Leq”或“LAeq.T”。
(354 )6.凯氏氮、氨态氮: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109)7.化学需氧量(CODCr/CODMn):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示。
(113)8.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235)9.生物监测:又称“生物测定”。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296)10.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53)1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或污染程度)。
(1)12.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122)13.二次污染物、第一污染物:一次行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互相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49)14.急性毒性:一次投给实验动物的毒性物质,半数致死量(LD50)小于规定值。
(237)15.指示生物: 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9 .TSP、飘尘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 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问题,为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健康与安全:环境监测有助于掌握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资源管理:监测环境中的资源变化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4. 环境管理:通过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污染状况,确定环境管理目标和措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监测的要素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气象观测、大气辐射监测等。
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水生态监测等。
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物监测、土壤湿度监测、土壤微生物监测等。
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工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法、现场测试法、实地调查等。
2. 远程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3. 在线监测技术:自动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模型模拟、数据可视化等。
五、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大气污染防治法》3. 《水污染防治法》4. 《土壤污染防治法》5. 《噪声污染防治法》六、环境监测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监测网络的完善、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信度等。
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将更加精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七、结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构建美丽的蓝天、清澈的水域和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它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就来为大家整理一下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点。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目的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视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其主要目的包括:1、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3、追踪污染源,为实施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按照监测目的,可分为监视性监测(又称为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包括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和研究性监测。
2、按照监测介质对象,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特点1、综合性:环境监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
2、连续性:由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分布会随时间变化,因此需要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以获取完整的数据。
3、追踪性:对监测数据进行保存和整理,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追溯和分析过去的环境状况。
四、环境监测的程序环境监测一般遵循以下程序: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在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污染源分布、气象条件等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确定监测项目:根据调查结果和监测目的,确定需要监测的污染物项目。
3、优化布点:根据监测区域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合理设置监测点,以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4、样品采集: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样品。
5、样品运输与保存:保证样品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不发生变化,不受到污染。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分类:2、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3、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空气~,土壤~4、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产生原因:与污染源排放量随时间的变化有关;与环境条件随时间的变化有关;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性质有关;有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在相当长时间起作用。
分布特点:上述多种原因造成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有关因素:与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有关;与环境介质流动性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有关。
2)、空间分布性:产生原因:污染源的空间位置;环境条件随空间的变化不均匀;污染物再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扩散、稀释;上述多种造成污染物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分布特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有关因素:与污染源种类及空间分布位置有关;与环境介质流动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有关。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研究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性的意义:由于污染物再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与特点,单靠某一时、某一点监测结果无法正确表述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性是环境监测中安排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和布设采样点的主要依据及获得代表性数据的基础。
环境工程监测的重点、难点与对策措施
环境工程监测的重点、难点与对策措施1. 监测重点环境工程监测的重点是确保环境质量的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环境工程监测的重点内容:-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气象条件监测,以及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工业和交通源的监测。
- 水环境监测: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监测,以及水体的流动和污染状况的监测。
-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质量监测,以及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农业和工业活动的监测。
-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噪声水平的监测,以评估噪声对居民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 固体废物监测:包括固体废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的监测,以确保合理的废物管理和处理。
2. 监测难点在环境工程监测中,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多样性和复杂性:环境中存在多种污染源和污染物,而监测方法和技术需要适应不同类型的污染和环境。
- 监测覆盖范围:环境工程监测需要覆盖广大的地域范围,包括城市、农村和野外等不同类型的地区。
- 监测频率和持续性:环境工程监测需要进行长期的、定期的监测,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趋势分析。
- 资源限制:环境工程监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支撑和维持监测体系的运行。
-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合适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
3. 对策措施为了应对环境工程监测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技术创新:不断开展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尤其是对于复杂环境和多样化污染源的监测技术。
- 网络化监测:建立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高监测覆盖范围和效率。
-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人员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研究,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 合作与合理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明确监测责任和分工,并确保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
- 规范监测管理:建立健全的监测管理制度和标准,确保监测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施上述对策措施的同时,还需不断注重监测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与改进,以提高环境工程监测的效果和质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环境监测重点
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
2.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监测目的: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数据,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监测分类:按监测目的分为例行监测,特例监测,科研监测三种特例监测又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四种。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等。
5.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6.我国环境标准有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其中,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只有国家标准。
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ⅠⅡⅢⅣⅤ高锰酸盐指数<= 2 4 6 10 15化学需氧量<= 15 15 20 30 40氨氮(NH3-N)<= 0.15 0.5 1.0 1.5 2.0⒐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1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13个记住: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环境监测重点
1.环境监测定义:(旧书)是指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等方法,间断或连续的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指标数据,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监视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
(新书)是指监视和测定环境质量各项指标的过程,通过对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特别是通过对污染物的监测,确定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影响。
——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①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③收集本底数据,累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全面监视环境管理的效果。
⑤揭示新的污染问题,探明污染原因,确定新的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分析方法,为环境科研提供方向。
)3环境监测分类(按监测目的):监督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工程性监测。
4环境监测原则:遵循优先监测原则,即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5优先污染物:指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较大的化学品(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具有较强毒害性)。
6环境监测特点:综合性,追踪性,持续性,生产性,执法性。
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7环境保护标准的两个级别: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
8环境保护标准分类(根据性质和功能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心内容),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只有国家标准),环境保护的其他标准。
9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监测定义:(旧书)是指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等方法,间断或连续的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指标数据,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监视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
(新书)是指监视和测定环境质量各项指标的过程,通过对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特别是通过对污染物的监测,确定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影响。
——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①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③收集本底数据,累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全面监视环境管理的效果。
⑤揭示新的污染问题,探明污染原因,确定新的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分析方法,为环境科研提供方向。
)3环境监测分类(按监测目的):监督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工程性监测。
4环境监测原则:遵循优先监测原则,即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5优先污染物:指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较大的化学品(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具有较强毒害性)。
6环境监测特点:综合性,追踪性,持续性,生产性,执法性。
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7环境保护标准的两个级别: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
8环境保护标准分类(根据性质和功能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心内容),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只有国家标准),环境保护的其他标准。
9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10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的标准级别代号:GB(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国家标准)GB/T(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国家标准)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HJ(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环境保护行业推荐标准).11地方及环境保护标准包括:环境地方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12地方级标准与国家级标准的关系:地方级标准是国家标准的补充,严于国家标准,法律效力高于国家标准。
12水污染监测的基本程序:①制定监测方案②现场测定和样品采集③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④水样的预处理和项目测定⑤数据处理和填写报表。
13水质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①监测对象和目的②主要监测项目③采样点设置④采样的时间和频率。
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14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择顺序:①首先选用强制性标准中引用的方法②当项目有多个A 类方法时,按照监测方法选择原则进行选择③当无A类方法时选B类方法④当监测项目无A B 类方法时,可用C类分析法,若用于执法监测,则需上级批准。
15地表水监测方案制定―基础资料的搜集:①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②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③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④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16地表水监测断面——采样断面(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分为:①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等影响,提供水环境背景值。
设在水系源头处或未受污染的上游河段,),对照断面(指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设在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区,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
),②控制断面(了解水污染程度及变化。
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各控制断面所控制的纳污量不小于该河段总纳污量的80%。
)③削减断面(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稀释净化情况,设在控制断面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显着下降处,通常在城市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米外)注意(若流经某行政区域的河流,还应设置入境断面和出境断面。
入境断面:反映水系进入某行政区域时的水质状况,设在水系进入本区域且尚未受到本区域污染源影响处。
出境断面: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质,设在本区域最后的污水排放口下游,污水与河流已基本混匀并尽可能靠近水系出境处,河水有足够长度应设削减断面)17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的原则: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映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各个断面的具体位置须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的污染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还需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具体要求:①对流域或水系要设立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和入海口断面,对行政区域可设背景断面,或入境断面,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入海河口断面或出境断面在个控制断面下游,如果河段长度超过十千米,还应设削减断面。
②根据水体功能区设置控制监测断面,同一水体功能区至少要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③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河段顺直,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没有急流和浅滩处。
④监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实现水质监测与水量监测的结合。
⑤监测断面的布设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监测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需要,要具有相对的长远性。
⑥监测断面的设置数量,应根据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实际需要,考虑对污染物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了解,优化的基础上,以最少的缎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监测数据。
⑦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置监测垂线,如有特殊情况可参照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
18潮汐河流监测断面布设:①布设原则与其他河流相通,没有防潮桥闸的潮汐流,在桥闸上下游分别设断面。
②对照断面设在潮区界以上,若感潮河段潮区界在该城市管辖外,则在城市河段上游设对照断面。
③削减断面设在进入海口处,若入海口在城市管辖外,则设在城市河段下游。
④断面位置,尽可能与水文断面一致或靠近,以便取数据。
19地下水监测点网布设原则:①在总体和宏观上应能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须能反映所在区域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质量空间变化。
②监测重点为供水目的的含水层。
③考虑工业建设项目矿山开设,水利工程,石油开发,和农业活动等对地下水的影响。
④监测点网布设密度的原则是:主要供水区密,一般地区稀,城区密,农村吸稀,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密,废污染区稀,尽可能以量少的监测点获得足够有代表性的信息。
20地下水监测井布设:一般监测井在液面—米处采样,若有间温层或多含水层分布可分层采样。
①背景值监测井(在污染区外围地下水水流上方垂直水流方向设置)。
②污染控制监测井。
21地下水监测项目:①对于工业用水:用作冷却,冲洗,锅炉用水的地下水,增测侵蚀性CO2,磷酸盐,硅酸盐的等.②对水源性地方病流行地区:增加地方病或因物质检测项目(a 甲状腺肿―测碘化物。
b大骨节,克山病―测硒,钼等。
c肝癌食道癌―亚硝胺以及有机物,重金属等)。
22地下水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①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枯水期采样一次。
②污染控制监测井,单月采样一次,一年六次。
③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采样一次。
④污染控制监测井的某一监测项目如果连续两年均<控制标准值的1/5,且无新增污染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情况下,该项目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一旦监测结果>控制标准值的1/5,或有新的污染源出现或现有污染源排污量增加时,即同b。
23.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为: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应急监测,科研监测。
24.24.例行监测的监测站位布设:采用网格法布点,兼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海域,必要时可增加站位密度,尽可能沿用历史站位,站位尽量避开航道,锚地,洋海倾废区及污染混合区。
25.例行监测的监测时间与频率:每年2~3次,第一次在3~5月,第二次在7~8月,第三次在10月底前。
26.26.水污染源的污水监测点位的布设: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小,不需设断面,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27.27.水污染源采样点位布设原则:①第一类污染物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
②第二类污染物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
③在排污渠道上,采样点设在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无污水汇入的地方,在水面下1/4-1/2处采样作为代表平均浓度水样采集。
28.污水排放标准原则: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与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
29.水样类型:①瞬时水样(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就时间和断面而言>采集的单一样品,一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机采取。
)②混合水样【分为等比例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和等时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断面>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
30.质量控制样品:现场空白样,现场平行样,加标样。
31.地表水水样采集方法:手工采样,自动采样(或简易采样,专门采样。
)32.地表水采样器:①水桶(采集表层水,沉至水面下~处采集);②单层采水器(采集水流较平缓的表层,深层水样,最常用);③急流采样器(水流湍急的采样点处的采样);d.双层溶解气体采样瓶e.其他釆水器(塑料手摇泵,电动采水泵等)。
33.地表水水样采集注意事项:①.一般采集瞬时水样,按要求加入保存剂;②.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沉积物;③.采样站位置准确,可用GPS;④.认真写“水质采样记录表”,填写项目完整;⑤.采样要按时准确安全;⑥.采样结束后核对采样计划,记录,水样,出现遗漏要补采或重采;⑦.若采样现场水体不均匀,无法釆代表性水样,应详细记录不均匀情况和实际采样情况;⑧.测定油类水样,应在水面至300mm采集柱状水样并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采样瓶不能用采集的水样冲洗;⑨.测溶解氧,生化需氧量BOD5和有机污染物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有水封口。
⑩.水样中含沉降性固体(泥沙),要分离除去(分离方法:摇匀水样倒入量筒静置30min,将不含沉降性固体但有悬浮性固体的水样移入容器并加入保存剂);?测湖库水的COD,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总N,总P时,水样静置30min后,用吸管取水样,吸管进水尖嘴应插至水样表层50mm以下位置,再加保存剂;?测油类,BOD,DO,硫化物,余Cl,类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要单独采样。
34.近岸海域水样采集的采集器:①抛浮式采水器(石油类样品)②Niskin球盖式采水器(表层水样)③Go-FLo阀式采样器(分层采样)。
35.水样运输:保证水样完整性,代表性。
运输最长为24h。
注意:密封,防碰撞,冷藏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