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
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进入乡镇企业的约1亿,进城打工约0.8亿,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5亿~2亿。
①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快,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600万,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第二,加入WTO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趋势。
这种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有效推动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工资的上涨要求逐渐增多,这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改善。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这种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冲突点。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建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保障力度,提供合理的工资待遇、住房补贴、医疗教育等服务。
同时,企业也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生活品质。
二、城市人口管理与社会融合之间的矛盾农民工的大规模转移,使得城市人口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大量人口涌入,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和社会融合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庞大,城市的就业、住房、交通等问题变得异常紧张。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适应和融合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规划。
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住房质量和数量,改善交通状况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社会经济格局下,农村中许多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这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包括“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就业歧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就业歧视,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少,而且很多企业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充分。
3. 缺乏保障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缺乏合理的保险和福利保障,如果发生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4. 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农民在将土地转让时,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买方欺诈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遏制就业歧视和欺诈等行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让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更加合理。
4.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审批、交易和监督体系,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农村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这种转移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城市化进程不仅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和发展水平。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口减少,留在农村的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素质得以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人口减少会减轻农村的人口压力,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老人和儿童的留守问题。
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中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儿童,他们面临着教育、健康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对农村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导致了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城市就业市场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城市劳动力闲置率提高,出现了就业不稳定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城市资源的压力。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住房等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不能及时满足这些需求,会影响城市收入分配和社会稳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注,提供他们所需的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服务。
其次,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1.1 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机会不足、工资待遇低下、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也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2.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
2.2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机会并不均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
2.3教育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选择范围,也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
三、现状分析3.1农民工群体特点及其就业状况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来源,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农民工群体呈现出规模庞大、就业领域广泛、就业稳定性较低等特点。
3.2内外需求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外部需求减弱、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p u l l t h e o r y J 两个著 名理论 :
的美国经济学家刘 易斯 ,第一次强调 了现 代工业部 门与传统
二元 结构理 论是刘易 斯( w. AL e wi s ) 提 出的 :大 多发展 中 农 业部 门之 间的差 异 ,把经济增长过程 、城 市化发展水平 同 国家 都存在城 乡二元结构 ,主 要表现为传统农 业部 门的劳 动 农村劳动力转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产 率远远低 于以现代工业部 门为代表的非农产 业的劳动 生
二、城 市化 与农 村剩余 劳动 力互动分 析
所谓城市化 ,是指农村人 口转化为城镇 人口的过程 。内
省 、和谐 河北 ”的重大战略选择 。所谓新型城镇 化 ,是指 以 涵就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由乡村型 向城市 型转 化的历史过 科 学发展 观为指 导 ,以新型工 业化为 动力 ,追求结 构合理 、 程 ,具体表现为乡村 人口向城市人 口转化以 及城 市不断发展
动力转移 问题进行 了分析与研究 ,并提 出促进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 的若干建议 。
关 键 词 :城 镇 化
城镇 化是现代 化的必 由之路 ,是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 可以吸收 更多 的农 业劳动力 。如 此反复 ,农业劳动边 际生产
济结构 、 扩 大国 内需 求的战略重点 , 是 解决农业农村农 民问 率将逐渐与 工业工资水平接近 ,农 业部 门逐步进步 ,二元 结 题 、促进 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 、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 的重 要途 径 构的痕迹逐步 消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
传统农业 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很 低甚至为零 ,存在着
产率 。传统农业部 门的剩余劳 动生产力 向现 代工业部 门的转 大量的剩余劳动 力 ,因此农村劳动力供 给具有完全弹性 ,那 移 ,不仅可以解 决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就业和 增加 这部分劳 动 么城市工业部 门可 以获得廉价的 、无 限供给 的劳动力资源 来 力 的收入 ,而且 可以增加现代 工业部 门的产 出和积累 ,从 而 代替资本资源 。将农 业部 门的剩余劳动 力转 移到现代工业部
浅谈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究(一)
浅谈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究(一)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的如火如荼,江苏作为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已更加具备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条件。
而苏北作为江苏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远低于苏南地区,严重影响江苏城镇化进程。
本文苏北的淮安市为例,就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点探究。
一、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淮安市作为江苏省劳务输出大市,面积10072平方公里,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地跨淮河两岸。
据淮安市2009年统计年鉴,淮安市总人口554万人,农村339.12万人,劳动力总量192.02万人,转移155.54万人,劳务输出104.82万人,转移比重81%,输出比重54.59%,其中新增转移5.1万人,新增输出3.83万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实现就地转移或异地输出,近五分之四劳动力脱离了传统农业生产,正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这符合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要求。
然而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和自身的一些原因,还是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尚未转移的劳动力除农业生产的需要外,大部分属于老弱病残,这部分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转移就业。
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思想观念落后,对技能培训必要性认识不足苏北农村本来经济就比较落后,农民又由于长期居住在农村,信息接受不畅通,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他们对于教育和再教育等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又不愿意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而急于出去找工作,但是又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这部分农民大多无序流动,盲目乱跑,在城市中从事一些辛苦且又赚不到钱的体力活。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对务工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外出务工的难度相对加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区人口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区人口转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区人口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农村区人口转移的现状1. 转移规模与速度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
2. 转移特点农村人口转移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一方面,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产业;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在就近的城镇或乡村进行就业和创业。
此外,还有一些农村人口选择在城乡之间进行迁移,以实现家庭团聚或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三、农村区人口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 劳动力素质与技能不足在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者由于技能和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城市的非农产业工作需求。
同时,部分劳动者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困难。
2.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就业面临诸多困难。
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实现城乡统筹,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障碍。
3. 土地流转与权益保护问题在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部分农民因土地流转而失去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公平等问题,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提高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本报告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8亿人,比十年前增加了近50%。
转移方式以劳务输出为主劳务输出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许多地区的农民选择前往城市、沿海地区或国外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劳务输出呈现出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往往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就业稳定性差由于劳务输出具有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许多农民只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缺失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务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容易面临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障存在较多问题。
如工资拖欠、超时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
未来几年,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仍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更加依赖于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了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然而,仍然存在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
二、原因分析1. 农业产能过剩:随着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过剩问题。
这使得原本应该从事种植工作或农田管理的农民没有了足够的工作机会,从而成为剩余劳动力。
2. 城市化进程不均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了大量农民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只能滞留在农村。
3. 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就业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水的劳动力工作。
三、影响分析1. 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导致资源浪费:大量优秀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农村地区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加大了贫困问题: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很多贫困地区无法通过转移就业来改善生活状况。
这使得贫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解决途径1. 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政策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政策研究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政策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一、背景分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农业转移的方式来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动,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已成为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不足、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二、问题探讨1. 就业机会不足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机会不足。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相对就业机会减少,许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2. 工资待遇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与其工作强度和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成为他们的另一大问题。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民工中普及程度较低,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他们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和压力。
三、政策建议1. 加大行业培训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认证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
3.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应加快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4. 鼓励产业转移政府可推动农村地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据统计,截至_____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了_____亿人。
2、转移方向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因此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同时,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3、转移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制造业中,他们多从事流水线作业;在建筑业中,承担着建筑工人的角色;在服务业中,常见于餐饮、物流、家政等领域。
4、转移方式以自发转移为主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同乡带领等自发方式实现转移。
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就业不稳定和权益保障不足。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1、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从而有效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2、推动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繁荣,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3、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土地得以集中流转,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带回了资金、技术和观念,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1、就业稳定性差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容易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就业稳定性较差,频繁更换工作。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逐渐增多的城市人口和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劳动力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一、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有助于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往往缺乏职业技能,但在城市工作中,他们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城市中,农村劳动力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这些有助于提升城市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城市的产业水平。
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有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不仅可以分担城市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传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
三、推动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城市化的进程得以继续加速。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化的推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地区得以迎来更多的资本和新技术的投入,促使农业逐步实现升级和转型。
这种情况有助于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转移对提高城市人口素质、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中不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中不乏高学历和技术技能较强的人才。
这些人员在农村传统行业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选择转移到城市从事低技术、低收入的劳动力工作,形成了“农民工”群体。
同时,由于一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在经济方面,农村收入水平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来改善生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流失,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传统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照料。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会给城市的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其次,大量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对城市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和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面临着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容易受到歧视和剥削。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了现有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本文旨在为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参考。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面临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人口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诸多困难,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特点分析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
本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在农村地区没有找到稳定就业的劳动力。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庞大、教育水平低、技能匮乏、就业机会有限等。
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3.1 内外部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既有内在的农业发展问题,也有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
内在原因包括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外部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等。
3.2 就业市场问题城市就业市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和就业结构调整不完善,导致了就业市场问题,限制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
第四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4.1 教育水平与技能匮乏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和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匮乏成为制约其转移的重要因素。
4.2 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缺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较大的风险。
第五章现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与不足5.1 现有作用分析中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城市化进程推进、就业培训补贴等。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概述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过程,既包括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劳动力在农村进行非农经营的转变。
本文将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田劳动力需求减少。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改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用工需求下降,释放出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
此外,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就业机会有限,造成了就业压力增大。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失衡,高技能岗位空缺,低技能岗位则供过于求,造成了就业困难和工资水平下降。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生活问题也需要重视。
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并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此外,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成为了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较低。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其竞争力,有助于解决就业困难和人才短缺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工作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由于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许多农民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生活质量较低。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往往面临着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
在城市,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居住等公共服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3. 家庭困难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由于工资不高,家庭困难重重。
他们往往需要负担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但由于收入有限,难以承担这些负担。
4. 缺乏技能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缺乏技能和知识。
一旦转移到城市,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也很难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
1. 加强职业培训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这样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3.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供创业资金和就业补贴,降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成本,鼓励他们在城市开展创业和就业。
4. 联合企业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合作,开展一些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认识和了解。
应鼓励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盲目转移,减少就业风险。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等非农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和工厂中找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就业需求、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城市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促使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向城市转移,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农村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了农村的人口压力,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农村城市协同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农业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城市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改善和支持。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困难,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解决。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就业结构的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低技能、低薪酬的职位上,缺乏高技能、高薪酬的工作机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许多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就业市场的了解不足,无法获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信息。
第二,职业技能的匮乏。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的职业技能,缺乏竞争力。
第三,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保障和安全感。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胜任城市更高端的工作。
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方便农村劳动力获取城市就业市场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针对农村劳动力,应确保其在城市就业期间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使其转移就业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此外,可以鼓励创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及带来的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作者姓名:王晓红专业名称:文秘指导教师:刘浏讲师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摘要随着成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成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目录摘要 (I)目录 (II)前言 (1)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2)1.1降低社会矛盾 (2)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 (2)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 (3)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 (3)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 (3)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 (4)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 (4)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6)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 (6)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 (6)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 (6)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 (8)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8)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 (8)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 (8)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 (8)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8)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 (9)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9)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 (9)4.5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10)五、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前言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必须借助一定的外界力量。
各地区不同经济的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等都影响了人口的流向;同时,农民工也作用于其流入地的发展。
但是,目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人口流动机制,缺乏对农民工的管理、保障,这不利于高效的发挥农民工的正效应。
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流动问题时,着重探讨了成都金牛区的情况及其福利状况等问题。
成都金牛区位于成都市南翼,成都金牛区地理位置优越,新世纪以来,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出全新的态势,因此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工、人才。
目前成都金牛区总人口约120万左右,其中农民工约有20万。
由于政治改革相对于经济改革的滞后性,很多农民工的福利制度处于缺失的状态。
农民工众多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给当地的警务治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成都是成都金牛区的地区之一,农民工有4万余人。
当前成都金牛区的街道的农民工的福利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以其为主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1.1降低社会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成都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人口结构、特殊的发展速度吸引着全国投资的目光。
从地理位置来看,成都活跃经济,聚集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及相应的管理压力。
从经济模式看,成都的发展以外源带动为主、以劳务出口为主,导致农民工众多,工商企业众多,各种社会矛盾众多,对农民工进行福利管控有利于降低社会矛盾。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一定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劳动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实现自我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其工作的劳动强度则直接反映了他们获取报酬所付出的成本。
这些因素对农民工在当地的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这样就必须对其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劳动强度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但是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农民工与当地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一个绕不开的难题。
因此,加强农民工管理,对于成都来说非常重要。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成都市金牛区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活跃,自然成为农民工的聚集地,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18-5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对优势,为80%以上,整个成都的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工流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农民工流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更高的经济收入。
在成都外源型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渐减少,成都逐渐成为齐聚全国各地人口的大熔炉,农民工来源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为找到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关键制约因素并真正从农民工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笔者于2013年12月26日—2014年1月15日,在成都市的金牛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调查样本为100份,样本实际覆盖了农民工主要从事的14个行业。
本文在餐饮、商场、裁剪缝纫、电子技术(以上以青年女性为主)、建筑、厨师、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与维修、电气焊、电工、机械加工、营销、保安等各个行业进行了调查。
应该说本文的调查涵盖了农民工存在的大部分领域,基本代表了“内陆型农民工”的现状。
通过本人调研了解,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在调查中发现:成都农民工享受劳动保障、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方面的比例比较低,在调查农民工在务工工作遇到过的不公正待遇时也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基本劳动保护等安全保障和与本地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是最常见的不公正待遇。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间的增加,对城市本身的了解和认知逐步加强,接受城市文化熏陶和影响日益加深,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不公平激发了他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权利的意识,他们寄希望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维护自己应享有的劳动保障权益。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成都农民工和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1:1.5,4万多人的农民工群体为了生活1,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他们的就业、再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婚姻家庭等给成都的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因为,让农民工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同质、同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任何一个城市的财力都难以承受的。
例如,仅就让农民工子女在成都接受同等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已经使本地财政难以承受。
如果成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大量农民工将面临再一次的重新就业问题,政府能否为了让农民工享有同等就业权利而承担起这一重任呢?如果解决不好同等权利的问题,农民工与本地人分割成差异明显的两个利益群体,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将直接影响成都当前的经济发展。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调查中发现,社区对农民工的福利很少,很少邀请农民工参与其社区活动,这样不利于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社区参与水平影响农民工的融入感知,促进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有助其融入当地生活。
事实上,成都农民工的社区参与水平并不高,参与过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计生协会活动的比重相对高一些,也仅为 50%左右,参与过社区文体活动、公益活动仅为三分之一,参与过选举活动的比例则不足五分之一。
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接触到当地居民的机会本来就很少,一些社区活动可以提升两者之间互动的频率。
不过,由于农民工出席相关活动的比率低,形成于农民工与常住人口之间的隔膜消除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由于外来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交往不充分,在当地居民中还存在着许多对他们的误解和误会。
当地成都金牛区人在心态上对外来流动人员产生了一种排斥和自我保护的心态。
当然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也有社会结构的原因。
外来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地区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而严格的户籍制度也对城乡社会实施了隔离。
力量的双方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抵触,特别是城市居民在与农村人的交往中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对农民存在着心理排斥和认识偏见,并在行为和态度上表现出歧视。
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感。
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感。
他们认为外来人员素质低下、观念落后,城市中的治安问题、市容问题和失业问题等都归咎于外来农民工身上。
在心理上就不愿接纳外来人员,更不愿与外来流动人员交往了,这进一步的阻碍了外来流动人员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在心理上有极大的受歧视感和自卑感,不利于他们对城市建设作用的发挥。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抓住源头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对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综合起来,笔者建议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目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立了农民工服务管理局,但目前在成都,流动人才的管理问题仍然按照传统惯例归。
在管理方法上,成都派出所目前仍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大多只是作一些表面上的收费管理,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很难深入农民工中了解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中间的矛盾、纠纷、冲突不能有效调解,对一些具有劣迹行为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监督、教育管理措施,导致了对农民工社会约束力的减弱、防控能力的弱化,最终埋下安全隐患。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访谈中发现,在100名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中,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只有12人,有8人自己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没有一人享有工伤、医疗保险,更不用说其他福利待遇了。
由此可见,农民工和城市正式职工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
正式职工每周有双休日,实行8小时工作制,还有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及最低生活保障。
农民工一般不享有这些权利,基本上没有节假日,还经常加班加点,工资经常遭拖欠克扣,不享有城市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及最低生活保障。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城市职工能够享受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但从事同样工作的农民工仅因身份的不同却无法享受到这些待遇。
这些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是牺牲的人们,经常成为市民讥讽嘲笑的对象,甚至常常把农民工和影响城市社会治安联系在一起。
这种境况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值得高度注意。
对一个群体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必然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近亿人的一个弱势群体的不平与愤怒定将成为交响曲中最不和谐的声音。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对外来农民工产生歧视现象的最大的就是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