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 “为”后紧接动词。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后面省略 “成安君”。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后面省略 “秦”。
“为……所……”句 为 所 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在动词前加表 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所”+ 及物动词的句式。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见”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同于 “于”和“为”,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施事 者时,“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构 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的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史记·楚世家》)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 “见”的作用 “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特 点: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1、“于”字句 “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以引出动作 行为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的 被动句式。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关键特征】关键在于看介词“于”引进的 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如果是主动者便 可将句子定为被动句,反之则不是被动句。
【辨析】“为”字表被动与否,其鉴别方法也看“为” 字引进的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同时,介词 “为”表被动时读阳平(wéi),译作“被”;表示 对象、目的等时读去声(wèi),译作“替”、 “对”、“为了”之类。如: (1)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 矣。(《韩非子·五蠹》) [译文:若有人在夏代构木为巢、钻燧取火,一定 被鲧、禹耻笑。] ] (2)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 业。(《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替您打算,不如派遣亲信的人同东吴结 盟,以共同协助完成大事业。] (3)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传》) [译文:魏其为了救灌夫挺身而出。]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什么是被动句
季氏将伐颛臾。 郤克伤于矢 。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二)被动句式
句子在谓语的前后有表示被动的词。这些词 就成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四字两式:“于”、“见”、“为”、 “被”;“见……于”、“为……所”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 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 之前再加“所”。 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为”的作用 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 点:①“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可以没有主动者。 ③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 “为……所”式表示被动。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 “于”字后跟主动者 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 “于”的作用 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 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 更加明显了。 特 点:①“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 之后。 ②不能没有主动者。
2、“为”字句
在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 者,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关键特征】 (1)动词前加“见” (2)“见”(或“受”)往往与“于”配合, 由“于”引进主动者。
(4)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 书·武帝纪》) [译文:刘岱不听从,就与(黄巾军)交战,果然被 杀死。] (5)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译文:伍子胥的父亲、兄长被楚王杀害。] (6)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译文:刚烈的人被天下人赞美,却不能保全自身。]
【辨析】“见 ”加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也 有不表被动的情况。 (1)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 书》) [译文: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生下来才是六个月的孩子,慈爱的父亲便 抛弃我去世了。] 但是,这种情况与表被动的“见”有紧密关系。 如“慈父见背”实质上来源于被动句“见背于慈父” (被慈父抛弃)。后来便彼此关系疏远,“见”的 作用虚化了,“见恕”就等于“恕”,“见教”就 等示被动含 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 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的 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 记·货殖列传》)
“被”先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 示被动含义,构成被动句式。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 国策·齐策一》)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 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后来,这种“被”字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 以引入主动者了。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 “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
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 说明是怎样构成的?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 书》)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韩愈 《进学解》) 被以不慈之伪名。(《楚辞·哀郢》) 山鸡翟稚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李白《山鹧鸪》)
“于”字是一个功能很广泛的介词,除了表被 动,还可以表时间、处所、对象、比较。表 被动时,动词后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1)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 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等到寡人在位,在东方被齐国打败,大儿子 也战死了……在南方又被楚国侮辱。 (2)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四》) [译文:赵国向齐国求救。] (3)子击磬于卫。(《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在卫国敲磬。]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 子·梁惠王上》) [译文:大王如果了解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老百 姓比邻国多了。] 以上四句,“于”字的宾语都是国家,但各不相同, 依次为表被动、表对象、表地点、表比较。
表被动“见”后又演变为副词,表示对他人 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 用在及物动词前,可译为“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即背我。 现代人们常说“见笑”,“见怪”,“见 谅”,“见教”等同样的用法。
4、“被”字句
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 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 +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见”字句
在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 词”的被动句式。“见”,可以译为“被”。 “百姓之不见保。”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 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 二子》) [译文:所以,品德好的人把修养不好当作耻 辱,不把被侮辱当作羞耻;把不诚实当作羞 耻,不把不被信任当羞耻;把没能力当作羞 耻,不把不被使用当羞耻。]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 子斩之。” 在动词“斩”的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 行为主动者。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在动词“笑”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 为主动者。
(1)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控制?]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译文:吴广一向爱护别人,戍卒们大多被他使用。](为用: 即听其调遣,给他出力。) (3)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 (4)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 纪》) [译文:刘岱不听从,就与(黄巾军)交战,果然被杀死。] (5)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译文:伍子胥的父亲、兄长被楚王杀害。] (6)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译文:刚烈的人被天下人赞美,却不能保全自身。]
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 说明是怎样构成的? 闵王毁于五国。(《荀子·王制》)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山木》)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 后》)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马中锡《中山 狼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 记·陈涉世家》)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