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的整理介绍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高中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探索的学科。
但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一、地理坐标和经纬度的区别地理坐标和经纬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坐标是指地球上某一个点的位置,而经纬度则是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由经度和纬度来标示,纬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经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
二、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指的是地球上的物质、能量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例如森林、水、矿产等。
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
三、三纵六横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的区别三纵六横是指中国铁路干线的划分,三纵是指京广线、沿海线、沪宁、沪昆、宁夏、内蒙古等三条南北纵向干线,六横是指沈阳、鸭绿江、秦皇岛、武汉、广州、乌鲁木齐等六条东西横向干线。
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则是指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地图上的主要交通干线。
四、城市和都市圈的区别城市和都市圈也是常常被混淆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定居、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地方,它是特定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而都市圈则是指在城市周边形成的一个大范围的城市群体,包括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点、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等。
五、地区和地域的区别地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意象、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别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特点的区域。
而地域则是指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定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域和经济地域等。
六、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历年来的天气状况,长期性强;而天气则是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气候状况,变化性强,通常指的是当天或近几天内的气象情况。
七、外来物种和珍稀物种的区别外来物种是指人工引进或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其出现在一个新的地方的生物种,例如外来入侵植物、动物等。
而珍稀物种则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有限的物种,通常指具有较高种质植物、野生动物、淡水鱼类、海洋生物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及知识点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gàiniàn)及知识点,更多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地理真题、高考地理答案、高考地理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中地理易混淆(hùnxiáo)概念及知识点1.天体(tiāntǐ)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xīngtǐ)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xiànxiàng)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剧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那么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亮堂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挪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度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外表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
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中存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记忆上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下面将对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上两个极点的大圆弧线,为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可以用来划分地球表面上的东西方向;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小圆弧线,为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用以划分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无法准确理解其作用和区别。
解释:经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180°E或W),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90°N或S),用来划分地球的南北方向。
二、物理和人文地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两个核心领域,物理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地域差异,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难以区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解释:物理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水文循环、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三、岛屿和半岛岛屿是指被海洋或湖泊包围的陆地,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环礁或是一个大陆的一部分;半岛是指突出到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在陆地上只有一小部分与大陆连接。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不清楚岛屿和半岛的区别和分类。
解释:岛屿是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没有与其他陆地相连的部分;半岛则是不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有一部分与大陆相连。
四、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得出,比如人/平方公里或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引言: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中常常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
有些地理名词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进行辨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内河与外河内河指的是一条位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等。
而外河则是流经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河流,例如尼罗河。
区分内河与外河,有助于理解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岬和半岛岬是海河交接处向海外伸出的一段狭长陆地,例如山东的青岛岬。
而半岛则是一个以陆地连接的,周围三面被水环绕的地方,例如山东的胶东半岛。
区分岬和半岛,有助于理解地形特征和海陆关系。
三、土地和土壤土地是指地球表面被固定了的陆地,有其特定的地貌和植被。
而土壤是土壤固定化后形成的被腐植质和矿物质组成的表层部分,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
区分土地和土壤有助于理解地表特征和植被分布。
四、火山和喷泉火山是地球地壳上喷发岩浆、火山灰等的裂缝或构造。
而喷泉是地下水或热水从地下渗出形成的水柱喷射,例如喷泉山。
区分火山和喷泉,有助于理解地质现象和水文特征。
五、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由南北两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经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经度。
而纬线是由东西两个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纬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纬度。
区分经线和纬线,有助于理解地理坐标和时间概念。
结论:通过对这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的辨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要注意加强对地理名词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对考生有所帮助。
参考:1. 高中地理教科书2. 高考地理考试指南。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让考生产生困惑。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地理概念易混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题。
一、自然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连接各大洲的广阔的咸水面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而海湾是指海洋向陆地方向伸入的岸线曲折的海水面积,如波斯湾、卡拉卡湾等。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海湾也属于海洋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海湾与陆地有明确的接触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
2. 海峡与海湾:海峡是指两片陆地之间相对狭窄的水域,如鸭绿江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而海湾已在前述中有所解释,是海洋向陆地伸入形成的曲折岸线的地理形态。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海峡与海湾常常相邻,但二者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差异。
3. 地壳与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围的岩石壳层,密度相对较低;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区域,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壳与地核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但在位置、结构和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人文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开发与利用:开发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拓和利用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源。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但两者重点不同:开发强调资源的发掘和开拓,而利用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都市与城市:都市是指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完善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则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集中的人居聚集区。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都市是城市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称为都市。
三、区域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区域与地区:区域是指在某种属性或条件下的一定范围,可以是特定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地区是指区域的一部分,常常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如国内的省、市、自治区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地理往往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学科,特别是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上。
下面是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总结。
1. 地球和地图的关系地球和地图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然而,很多学生往往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而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一种简化和缩小的表示。
地球是一个三维的球体,而地图是一个二维的平面。
要理解地球和地图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
地图投影是将地球的表面展开到一个平面上的方法。
不同的投影方法会导致地图上的变形和失真。
因此,在使用地图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地图上的距离、面积和形状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2.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中描述地点位置的两个重要概念。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所处的东西方向的角度,以子午线为基准,从0°到180°东经或西经。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所处的南北方向的角度,以赤道为基准,从0°到90°北纬或南纬。
然而,很多学生往往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经度是阐述地点位置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阐述地点位置的南北方向。
要记住经度和纬度的区别,可以使用以下方法:经度是“东”西方向,和“经过”赤道,而纬度是“南”北方向,和“绕”赤道。
3. 旱地和湿地旱地和湿地是地理学中两个相对的概念,描述了地表水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和空间分布。
旱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缺水的地区,通常由干旱气候和少雨引起。
湿地是指地球表面上湖泊、河流、泥炭地和沼泽等水域较多的地区。
然而,有些学生容易混淆旱地和湿地的概念。
要记住旱地和湿地的区别,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旱地通常缺少水分,土壤干燥,而湿地则有丰富的水源,并且土壤含水量较高。
4. 风蚀和水蚀风蚀和水蚀是地理中描述地表侵蚀过程的两个重要概念。
风蚀是指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地表侵蚀,如风沙、风暴沙和风成地貌等。
水蚀是指由水力作用引起的地表侵蚀,如河流、海岸、冲沟和冰蚀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高中地理是一门有关地球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的概念,有些概念可能会很容易混淆,如果没有好好理解这些概念,将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中地理常见的易混淆概念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板块运动与地震板块运动和地震是高中地理中经常会讨论的两个话题。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外层岩石板块的运动和变化,而地震则是这种运动所引起的,因此,这两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
板块运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其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几千年或几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结果。
而地震则是突然而剧烈的震动,它是因为板块间的断裂导致能量的释放而发生的。
进一步来说,板块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大气圈环流、热对流等因素引起的,这些都是缓慢的过程。
而地震则是由于板块间的磨擦和断裂所引起的,它们可以在海底或陆地上表现为地震波或海啸,其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二、自然气候与人工气候在高中地理中,自然气候和人工气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然气候是指没有人为干扰的大自然所形成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如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
而人工气候则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气候条件,如城市热岛现象、大气污染等。
虽然这两个概念很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联系。
例如,人类活动会对自然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出的尾气会致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增加,从而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此外,人类在土地利用上也会对自然气候产生影响,如在森林被砍伐之后,原本丰富的土壤和植被不复存在,这将导致沙漠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三、许多和大洋洲相关的概念大洋洲是由许多岛屿组成的一个地区,它与其他大陆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学习大洋洲的时候,容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1.海洋洲和大洋洲海洋洲是指环绕着一座或几座海岛的浅海区,常常由珊瑚、海草等构成。
而大洋洲则是指由许多的岛屿所组成的一个地区,其中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虽然内容丰富,但其中有些知识点非常容易混淆,特别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球的基本坐标系,用于精确定位地理位置。
学生容易混淆两个概念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经度是地球上垂直于赤道的线,也被称为子午线。
经度和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叫做经线弧度,通常用度数表示。
经度的取值范围是从180°W到180°E,其中0°经线过本初子午线,计为东经或西经。
经度对应的天文时刻线称为经线时区线。
纬度是垂直于地球轴线的线,也被称为纬线。
纬度的度数表示地点距离赤道的距离,取值范围从0°到90°N或S。
赤道是纬度为0°的线,北半球为正纬度,南半球为负纬度。
东西方向距离相等的平行线称为等纬线。
学习技巧:1、练习经纬度的计算和转换,熟练使用经纬度来标识地理位置。
2、通过查看地球仪或谷歌地图进行实际的地理位置定位和实践。
二、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物理特征,也是地球上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背景。
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其中一些细节和特点,导致混淆概念。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大片土地,通常包括大陆和岛屿。
大陆是由岩石组成的板块,岛屿是能被单独区分出来的较小的陆地。
全球陆地面积大约为14.8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29.1%。
海洋是被大量的水覆盖的地球表面区域。
海洋通常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北冰洋和南极洲,并且被海岸和大陆架分隔成各自的区域。
全球海洋面积大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70.9%。
学习技巧:1、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陆地和海洋特点和分布情况。
2、多观察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湖泊、河流、冰川等。
三、自然和人文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是地理中重要的两大分支,它们涉及到了地球上的物质和人类活动两个领域。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高中地理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学科,它主要介绍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概念是很相似的,容易混淆。
因此,一个良好的理解关于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地球旋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高中地理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的旋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每天旋转一圈,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绕行一周。
因此,地球旋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纬度和经度纬度和经度是高中地理中另外一个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在地球上,纬度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标准单位。
它是指地球表面到赤道的距离,通常以度数表示。
而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通常以经线的度数表示,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坐标系。
因此,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非常重要。
3.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经常会混淆的概念。
环境包括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或人类的影响,而生态系统则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生态因素和群落的组合体。
环境是单纯的自然条件,而生态系统则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人和动植物的生活状态。
4.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是另外一个常见的混淆。
自然灾害通常是指那些由自然条件引起的灾难,如地震、飓风、火山爆发等。
然而,人类灾害则指那些由人类的行为导致的灾难,如核能泄漏、工业污染、战争等。
因此,在辨认时,需要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灾难。
5.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也是一个常见的易混概念。
天气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大气状况,如温度、云层、降雨等。
而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大气条件,通常在一个区域内经过数年来测定。
因此,了解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非常重要。
总之,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包括地球旋转和公转,纬度和经度,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气候和天气等。
25条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概念辨析
1.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2.干旱与旱灾:往往有人认为气候干旱就是旱灾,其实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例如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
3.光照与热量:光照强不一定就热量高,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却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但是热量充足。
4.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而水能资源是指流动的水,一定要有落差,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必须有两个:一是有落差,二是水量要大。
5.地形和地形区:基本地形有5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形区要写具体名称。
例如,在答题时,问青藏高原的地形应该答高原,而问地形区应该答青藏高原。
6.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基本特点。
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土地利用类型分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7.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地表崎岖不平。
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8.地形与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的形态,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地壳中留下的足迹,是地表之下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
9.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深入,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阻碍。
本文将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和梳理,以期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避免混淆。
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坐标系统,这两个概念都是用来描述地球表面的位置的。
经度和纬度的单位都是度数,但是它们描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经度是用来描述距离本初子午线(即经度0度)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180度E(东经)和0~180度W(西经)。
纬度是用来描述距离赤道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90度N(北纬)和0~90度S(南纬)。
2. 大陆和洲际板块大陆和洲际板块通常容易被混淆,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大陆是指较为庞大的陆地区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个大洲。
洲际板块是指地球表面由大量的岩石板块组成的,而这些岩石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洲际板块是影响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板块运动对大陆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3. 干旱与半干旱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别是相对比较明显的,但是有时候还是会被混淆。
干旱是指地区降水量非常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气候特征主要是干燥。
半干旱则是介于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气候类型。
虽然半干旱的降水量可能比较少,但是该地区的草地和灌木林比较发达,尚能支撑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4. 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是其不同点还是容易被忽略。
蔓延式城市是指一种由原有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的城市形态。
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常常会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使得城市范围逐渐扩大,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和自然资源等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跳跃式城市则是指在城市周边新兴城市的建设,距离原有城市较远,而且往往是在空旷的地区建立。
跳跃式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助于缓解原有城市的压力,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农村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的整理介绍在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概念是学生比较的容易混淆的,下面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地理易混淆的概念的整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的整理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
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
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 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
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
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
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
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
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
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
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
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高中地理判断春夏秋冬的试题1.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的位置判读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一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位置,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或南半球的夏季;七月初位于远日点,北半球为夏季或南半球为冬季。
例1.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答案:(1)B(2)C解析:由图可知,甲为近日点,地球从甲(1月初)到乙,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
当地球在甲近日点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故第1题选B,第2题选C.2.根据日照图判读不同季节南北半球的光照情况不同,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相同。
北半球若昼长夜短则可断定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半年,由此大体推断出南北半球的季节。
例2.右图中a为纬线,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
完成⑴~⑵题。
(1)若Q地5时30分日出,a的纬度为15,这时的月份可能是( )A.12月B.2月C.6月D.10月(2)若P地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这一季节( )A.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B.美国大平原麦翻金浪C.潘帕斯草原绿野千里D.尼罗河进入丰水期答案:(1)A(2)C解析:第(1)题当Q地5时30分日出,说明其白昼较长,纬度较高。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Q地的纬度应当大于15,故该地位于南半球。
而此时昼长,说明可能是12月份。
故答案应选A.第(2)题同一经度的P、Q两地,P地日落时,Q地仍夕阳西下,说明越往南昼越长,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应该为南半球的夏季。
故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