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
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位于岳麓版《中国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课,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而采取的三大巩固新政权运动之一,是新中国立国第一战,国内国际意义重大。本课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营养,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感和提高民族自豪感的绝佳素材。课标要求学生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能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行为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初步具备课外调查采访的能力,可以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来深入的了解历史发现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事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抗美援朝胜利原因,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初步学会综合分析。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课文,通过讨论,认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2.课后采访,尝试多种渠道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讲述英模故事激发学生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2.播放凤凰县抗美援朝老兵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验家乡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抗美援朝英雄模范代表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及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
2、难点:中国要不要出兵抗美援朝。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法、探究法、讨论法等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更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能帮助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五、说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学生对朝鲜并不熟悉,通过插入朝鲜地图,把抽象概念化为直观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三八线的由来。从而让学生明白,朝鲜战争其实就是美苏争夺霸权的结果,帮助学生认识美帝国主义的本质
1.朝鲜内战爆发
教师指出:美国一方面组织联合国军侵略朝鲜,另一方面出兵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痛。
联系今天美国对日本、菲律宾的支持,认识美国封锁、压制中国由来已久。
2.美国发动侵朝战争要不要出兵抗美援朝是本课难点,抗美援朝战争正义性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突破方法与设计意图一是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毛主席一生果敢,但抗美援朝是他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整整思考了三天!二是组织讨论,用对比法分析出兵的有利因素与
不利因素,突破难点。还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面更深刻的地认识到老一辈革命家非凡的决心和勇气!
讨论:中国要不要出兵?
不利因素: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尚未巩固,实力悬殊;如果战败,美军入侵与蒋军有反攻大陆,新生的人民政权危险;唇亡齿寒,朝鲜灭亡,战火同样随时可能烧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不相互支援,外交上将会被孤立;朝鲜灭亡,社会主义力量受到削弱,形势同样严峻。出兵与不出兵都有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抗美援朝是援助邻邦,保家卫国正义战争,得到国内人民群众与国际正义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引出本课的重点之一: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朝鲜地形与中国相似,又是陆地作战,人民解放军军队作战经验丰富,士气高昂等。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2、黄继光、邱少云和罗盛教的故事【本课重点】
突破方法:一是通过学生讲故事,故事比教师讲述更生动,印象深刻;二是通过多媒体打出鲜活的图片,更直观,更震憾。还能提高表达能力,认识党领导下的人民战士的英勇气概!学生讨论后得出志愿军精神: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邱少云,宁肯被烈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的革命纪律性;罗盛教,跳下冰窟抢救朝鲜儿童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的胜利
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讨论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
学生回答后归纳:战争的正义性;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的英勇善战,中朝团结作战,苏联的支持等。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维护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地位,为新中国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科的学习知道教师人格魅力与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教师身体力行地做一些抢救乡土历史资源的工作,从事社会公益的行为极容易感染学生,达到以老师的责任感来带动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