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郑曜堃

学号:000212009055 任课教师:康姐

课程内容: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文化

一、概述:

在印度,有关音乐的行为被称作散基塔。实际上,散基塔不只是音乐,而是包括舞蹈、戏剧在内的比较广的概念,音乐是与舞蹈、戏剧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发展起来的。

二、乐器种类

印度乐器的分类:

弦鸣乐器:弹弦乐器维纳、西塔尔、坦布拉。弓弦乐器萨朗基、沙林达以及有欧洲人传入的小提琴等。

膜鸣乐器:单面鼓塔布拉,双面鼓木丹加。类似于铃鼓的框鼓吉拉等。

体鸣乐器:陶罐制的打击乐器格拉姆,由一套水杯组成的旋律性打击乐器等。

气鸣乐器:普通唢呐、横笛、神秘的班舒李笛等。

弦鸣乐器:

维纳西塔尔

坦布拉

塔布拉木丹加

气鸣乐器:

唢呐横笛

班舒李笛

三、古典音乐

印度古典音乐最初为一个体系,但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分为两大流派,即印度斯坦音乐与卡纳塔克音乐。印度斯坦音乐属于北方音乐体系,卡纳塔克音乐属于南方音乐体系。印度人能歌善舞,因而民间音乐也十分发达。古典音乐主要满足审美需要,而民间音乐却具有各种社会功能。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乐。在丰收季节、娶妻生子之时,人们载歌载舞,以示庆祝。南北体系都有古典音乐和古典舞蹈,舞蹈剧的音乐在舞蹈中有四大古典舞之称。即:马德拉斯邦的婆罗多舞、喀拉拉邦的舞蹈剧、卡塔克里北印度的卡塔克里舞、阿萨姆邦的曼尼波舞。此外,各地都有无数的传统舞蹈。婆罗多舞作为敬神的舞蹈是在寺庙里发展过来的,在女性独舞中,有一种称为姆多拉的用手语言来表达各种意义的舞蹈。古典音乐采用有师傅到徒弟的口传形式来的,有婿传弟子制度和流派,在出师前要求经过多年的修业和努力。

印度的民俗音乐主要有民歌和民俗舞主要构成,由于各地具有不用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民歌采用不用的地方语言来唱。印度民俗音乐中代表性的民歌有:孟加拉地方的船歌巴提雅利、阿萨姆地方的节日歌比福、旁遮扇邦的抒情歌马比雅。代表性的民俗舞蹈音乐有:男印度的库米、年轻女子的集体舞科尔阿达姆等。印度也流行说唱音乐,用乐器伴奏来说唱神话《罗摩衍那》。在南印度则称为哈利卡塔(神的故事),舞蹈剧有卡纳塔克地方的库里亚塔姆、比哈尔邦的假面舞蹈等。

五、宗教音乐

印度的宗教音乐从整体上看有很强的宗教性,在印度人看来音乐是和神对话的一种手段。在印度教中,有寺庙里的吠陀朗诵(《吠陀》(Veda)。印度上古时期文献总集,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学、文明的基石,历来被认为是印度教最古的经典。作品产生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前,最晚约在公元前6世纪。“吠陀”本义是“知”、“知识”。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最古的4部集;广义指4部本集及附加文献。其附加文献主要包括由散文写成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吠陀》包含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史迹和文学创作,为研究人类文明进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印度被尊为圣典。),以及广泛流传民间的以向神皈依为内容的克尔坦(克尔坦,印度的一种有静音作用的唱诵。克尔坦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二十分钟。第一阶段:眼睛闭起来,跳舞、唱歌、拍手,要完全涉入。第二阶段:躺下来,保持宁静和静止。第三阶段:再度唱歌和跳舞,完全放掉自我。)等歌唱。在北印度的伊斯兰教信徒中,有古兰经朗诵和清真寺塔楼上召唤教徒做礼拜的召祷歌。印度如同其他民族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卡纳塔克音乐(卡纳塔克音乐指卡纳塔克各邦的音乐,包括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它更多地延续了印度本土的传统,很少受到外来音乐元素的影响,其演唱、演奏由旋律、节奏和持续音三个基本因素组成)

属于南方音乐体系,宗教色彩浓厚,受外来音乐影响较少,基本上保持了印度本土传统音乐的特色。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其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印度佛教音乐,约起源于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梨俱吠陀》4部最古老的吠陀本集之一)方法之娑摩吠陀(梵Sa^ma -veda )(《娑摩吠陀》4部

最古老的吠陀本集之一)即为其肇始,依此而奠定声明、梵呗(梵呗,是唱经的意思)之基础。佛教继承此方法而产生伽陀(梵ga^tha^ ,伽陀意为短句、长颂、重颂。短句多为以偈提示主旨,以短句之主旨敷演即成长颂,长颂亦是经文之一种方式;长颂或经文演毕,恐闻者忘失或未真解,遂复以偈重新颂之,名为重颂;重颂乃重复经文之义。一般也常用于发誓文、回向文、赞颂文、忏悔文、总持咒等。)之方式,释尊即以此方式传予跋提比丘、优婆

利尊者、目连、阿难、难陀、婆耆舍等。其后,马鸣则作释尊一代事迹之歌(赖吒和罗伎)。此外,据传龙树开启南天铁塔,受金刚萨埵之灌顶,诵持秘密最上漫荼罗时,亦作金刚歌咏之赞。

至阿育王时代,佛教音乐之种类已甚丰富。至二世纪中叶迦腻色迦王之际,印度之佛教音乐隆盛异常,并盛传到中亚细亚之于阗、疏勒等地。六、七世纪戒日王(梵S/i^la^ditya )治世之时,印度佛教音乐发展至全盛期,越过葱岭、中亚细亚,一支通过天山南麓,以龟兹(库车)为中心;一支经过天山北麓,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而昌盛发达。其后,印度佛教音乐经过西域诸国,大举流传于唐室宫廷,促成唐朝舞乐之高度发展。

佛教音乐所用之乐器有:弦乐器(梵vi^n!a^ )、管乐器(梵vam!s/i^ )、打乐器(梵dundubhi )。二世纪以后亦使用在下部雕有舟形共鸣胴之五弦琵琶。传云,释尊在灵鹫山说法时,因怜悯盲目之弟子岩窟尊者,而用弦乐器伴奏,唱颂地神陀罗尼经。此种盲僧琵琶,直至阿育王之子鸠那罗(梵Kun!a^la )失明之际,始被推广使用,后亦随佛教传至中、日等地。

部派佛教在严格之戒律中,音乐、歌舞、演剧乃被禁绝,故于僧侣之间,佛教音乐并不发达。然至大乘佛教兴起后,每于盛大之供养会上采用歌舞以庄严之,佛教音乐至此遂急遽发展。大规模之佛教歌剧,始于七世纪戒日王所作之‘龙王之喜’(梵Na^ga^nanda )。

七世纪末因佛教没落,佛教音乐亦随之衰微,故佛教音乐转移至缅甸、泰国、柬埔寨(高棉)、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在缅甸,与印度同样使用七音阶之法,佛教之声明在此盛行。乐器方面则使用印度二世纪顷所用之舟形胴付弓形之庄恩(tsaun,古代为七弦,后来改为十三弦),此外则是该国之传统乐器鳄琴(magyun)与传自泰国之打乐器(kyiwa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