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会学干校理论探索和制度建设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生会学干校理论探索和制度建设的思考

一、学干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成立以来,学干校通过自行创立的一套制度体制吸纳优秀学生干部,并通过开展诸如讲座、素拓等一系列活动为成员进行培训,在培养人才、选拔干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来自主客观的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学干校并未达到其成立前预期设立的目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更多地充当了交友联谊和公关活动的场所,不利于学生个人及学生会整体的进一步发展。究其根本,我认为学干校理论体系的空白和制度建设的缺失是最为严重、最为顽固的问题。

二、理论探索的方向

没有理论,一切实践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既没有规章条例可以遵守,又没有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学干校的发展便是空谈,一切的努力不过是维护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权宜之计。因此,学干校理论内容的探索及其相关体系的建立便成了学干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我看来,理论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应当是:学干校是什么(学干校的定位)、学干校要做什么(学干校的职能)以及为什么一定要组建学干校(学干校的积极作用)。

首先,谈起学干校是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成员都会提到干训部、开会、学习、素拓等关键词,但对于其具体定位往往含糊其辞,不明所以。这并非是由于他们对学干校缺乏了解,反而是了解太多,但都是简单片段,难以形成整体印象。由此看来,学干校定位模糊的责任不在成员,而是组织层面没有准确把握学干校的性质内容。当然,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具体原因不在某个人。既然要培训学生干部,就必须定位于基层,从学生会的部员开始进行培训。既然是学校,就必须有一整套的教学机制,如课程安排、师资配备、资格认证、奖惩制

度等等。既然主体活动是培训,就必须明确其内容及方式,最好能够围绕某个阶段性主题进行,并形成固定的模式以便传承。以上三点就是定位学生干部培训学校的基本思路,在此仅给出思考框架,具体内容不再深入。

其次,学干校的职能问题一直是困扰组织层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即除去平时的课程培训,学干校还能做什么?就主要负责学干校组织和落实工作的干部培训部来讲,如果日常课程能够紧凑而制度化的进行,工作量确已不算轻松。因此,学干校绝不能成为干训部的学干校,而要始终坚持做学生会的学干校。这样看来,学生会各部门对接受学干校培训的部员的进一步培养便也纳入了学干校的职能体系当中。至于各部部长如何培养部员,在此也不做深入探讨;但有一个前提不可否认:各部长对学干校的培训内容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针对性。此外,寒暑假期间学生会骨干团实践工作的开展也应当并入学干校的常规活动中。在过去的两年,学生会已做过类似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这项工作是可行并值得推广的。

第三,学干校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里。笔者在本文一开始谈到学干校是学生会为拒绝边缘化而采取的众多措施之一,而且在培养人才、提拔干部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两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其一,能够并乐于接受学干校培训的始终是一小部分人,且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其二,学干校大多数培训集中于理论层面,实践内容的缺失导致学干校出现自身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第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小众化”。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基于学干校配套措施的扩大完善,而不只是一味地扩招。只有培训内容吸引力强,符合同学们的口味和需求,问题的解决只是水到渠成。而这直接关系到第二个问题,即如何增强培训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一旦这两个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学干校的积极作用便会凸显出来,从而实现当初成立学干校的预期目的。

以上三点是从理论探索的角度对学干校的基本问题进行的探讨。显而易见的是,这三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非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互为参考的;每一项内容的思考都离不开对另两项内容的引借。因此,学干校理论问题的完善绝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必然要集学生会群体之智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伴随学干校培训活动的始终。

三、制度建设的内容

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学干校另一个严重缺陷。篇幅所限,本文不再长篇大论,只提出几点尚未成熟的想法。

第一是课程制度,定时、定点、定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定时就是要确定每次培训时长,定点就是要确定每次上课时间、一共上几次课,定性就是培训内容的常规化。概括起来便是“严格规范”四个字,如此才能让受训者感受到学干校的正规,态度自然能够端正。第二是招生制度,即哪些人应当是我们培训的对象。在关于学干校定位的问题上提到基层部员是首要受训对象;另外,部长级以上学生会成员必要时也要参与培训。同时很高兴看到,今年的学干校面向学生会大执委会即各院系学生会骨干招生,这种创新值得尝试,既可以增加受训人群,又可以加强校会与院会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突破。第三是班级建设制度。如何组班、由谁担任班主任和指导员以及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都需要组织者深入、全面地考虑,以使班级成员对学干校形成归属感和荣誉感。

关于学生会学干校理论体系的探索和制度建设的完善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总结,笔者仅就个人经历谈到以上若干观点,虽然浅陋却也十分重要。文中不少错漏偏颇之处,还望指点批评。当然更希望本文能够为学干校建设提供些许帮助,使学干校真正成为一片育人成才的沃土。

附:关于本年度学干校的发展

在完成这篇文章之后,我有幸看到了2008—2009年度学生会学生干部培训学校的学员材料(策划),并发现很多相较以前有很大改进的地方,而且重点针对的恰恰是我提到的理论与制度问题。

首先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思路,包括组织架构、培训目的等等,有了充分的前期思考。特别是《学生会骨干培训班管理条例》的制订,从细节上确立了学干校的各项制度,并赋予一定的规则效力,可以保障学干校各项工作的实施。同时,在管理模式、奖惩措施、考勤制度等方面条例的确定,明确了学干校工作人员及受训者的义务与权利,在调动主管积极性和加强班级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在理论培训加深、加强的前提下,注重对实践的培养是学干校培训内容的一大改进;接受培训的学生骨干能够得到不同层次与内容的更多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