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理论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1.生态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深深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业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
但是,随着工业快速发展,世界范围逐渐蔓延了各种资源与环境问题,诸如:粮食紧缺、人口激增、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资源匮乏等等。
这些问题既制约了当代人的发展,又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研究着我们人类的未来之路。
经济学家们发现传统经济学追求的资源配置效率、成本与效益等都没有把环境与生态纳入进去,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把生态学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才能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从而探寻到新的发展路径,由此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由于生态环境的现实窘境使得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得到了理论界、政府和实业界的共同关注。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在其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
战略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地域性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特点。
总的来看,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而生态系统则包含了内容更多、承受能力更强的整体。
(2)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并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资源。
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企业生产后分配给消费者的各种产品都依赖于生态系统提供资源,而这些经过使用过后的产品部分变成废弃物,又再次回到生态系统中去,与最初生态系统提供资源最大的区别在于存在着资源消耗。
(3)生态经济学特别地把环境要素纳入了社会福利的核算之中。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无极限,福利增长无极限。
但是,生态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塞克勒指出:如果为经济增长而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相等时,为了不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
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
第 2 卷 第 1 7 期
2 08拄 0
Vo . 7,No 1 12 .
1月
J n ,2 0 a. 08
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
张 治河 , 忠 泉 , 国华 , 谢 周 张传 波
( 国地 质 大 学 ( 汉)管 理 学 院 , 汉 4 0 7 ) 中 武 武 3 0 4
义 的探讨 , 于产业 创新 的研究 文献 越来越 多 , 业 关 产 创 新方 面 的研 究取 得 了一 系列 优秀 的成果 。
成独立 而完善 的理论 体 系 。这 种 现 状 与经 济 、 会 社
的发 展对创新 理论 的需 求是不 相适应 的。
1 1 国 外 研 究 . 1 1 1 国外 产 业 创 新 研 究 ..
摘
要 : 业创 新 理 论 是 创 新 理 论 的一 个 重 要 分 支 , 产 包括 产 业 创 新 和 产 业 创 新 系统 两 大 部 分 。 本 文 阐述 了
国 内外 产 业 创 新 理 论 的研 究 现 状 , 索 了产 业 创 新 理 论 的 学科 发 展 方 向 , 分 析 了我 国 产 业 创 新 的 发 展 O世 纪 6 O年代 , 国经 济学 家 美
施 莫克 勒 (. c mo ke) 早进行 了产业 创 新实 证 J S h o lr最
研 究 。他 系 统 研 究 了从 1 9世 纪 上半 叶 到 2 O世 纪 5 年 代 美 国 的铁 路 、 油 、 业 与造 纸 4个 产 业 的 O 炼 农
大量 的实证研 究 , 但系 统 的理论 研 究较 少 。直 到 2 O 世纪 6 O年代 中期 , 学术 界才 开始探 究创新 怎样 改变
发展 都源 于创新 , 有层 面 的 国家竞 争 都 将 体 现 于 所 产业 。但是 , 产业 创新 究竟具 有 怎样 的规律 , 各具体 产业 的创新 规律 各有 什 么特 点 , 样认 识 不 同产业 怎
公需课 创新理论与实践--考试4
考试(kǎoshì)4考试:创新理论与实践-第4讲产业创新理论与实践•试卷年份:2015年•题量:9题•答题时间:分钟•总分:100分•合格线:分1【单选】产业创新的层次不包括()• A. 产品创新• B. 流程创新• C. 企业文化创新• D. 功能创新• A• B• C• D•正确答案: C2【单选】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认为的产业创新中,不包括()• A. 部门间创新• B. 流程创新• C. 管理创新• D. 功能创新• A• B• C• D•正确答案: A3【多选】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形成的跨国技术人员社区对产业创新有以下作用()• A. 带来了最新的技术• B. 带来了最新的管理• C. 增强了产业创新能力• D. 推动了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 B• C• D•正确答案: A B C D4【多选】产业创新活动中的制度创新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A. 政府的制度创新• B. 产业战略联盟的制度创新• C. 企业制度创新• D. 科研中介的制度创新• B• C• D•正确答案: A B C5【多选】先进制造模式包括()• A. 绿色制造模式• B. 极端制造模式• C. 云制造模式• D. 服务型制造模式• B• C• D•正确答案: A B C D6【判断】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隐性知识都是通过非正式途径加以传播的。
()•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7【判断】产业链整合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合适的组织形式, 促进知识的整合, 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8【判断】模仿创新不可取,即使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也是这样。
()•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9【判断】融入开放而有竞争力的全球生产网络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
()•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内容总结(1)考试4。
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文化产业创意设计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而创意设计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众多领域的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艺术等等,而创意设计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增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提高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创意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章: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的理论1. 创新与创造创意设计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的重要性。
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会灵活运用各种元素和技巧,以独特的创意和视角去刻画出产品或服务的形态。
这一点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拥有创新性的设计,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为文化产品或服务带来不同寻常的新鲜感和艺术价值。
2. 美学、文化、人文精神创意设计不仅要符合实用性和经济效益,更需要体现美学、文化和人文精神。
美学是创意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设计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审美价值;文化则在产品或服务的文本层面上,让创意设计紧密联系到当下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而人文精神则更强调设计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特质,包括情感和人际关系等。
3. 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文化产业创意设计需要平衡艺术与商业目标。
优秀的创意设计同时要为文化产业带来商业收益,这个商业收益不仅指经济利益,也包括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
作为一个经济产业,文化产业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和消费行为,而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创新性和艺术性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
第三章: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的实践1. 实践案例:观通传媒的创新设计观通传媒是国内著名的创意设计公司之一,其以提供最具冲击力的创新设计为目标,在设计层面上为客户开拓了不少新的思路。
例如,在设计易拉宝上,其注重细节和创新,采用了独特的纸张切割和折叠,让易拉宝非常出色和富有设计感,同时更加符合商业目标。
2. 实践案例:Apple 的设计哲学Apple 是一个以设计为先导的公司,其产品在颜色、形态、功能和用户体验上都是非常优秀的。
产业创新的理论与应用
产业创新的理论与应用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产业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那么,什么是产业创新呢?产业创新是指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同时也包括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型产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资源变得尤为重要,包括了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
产业创新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为了更好的理解产业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由产业创新的理论入手。
产业创新的理论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创新动力、创新体系和创新主体。
创新动力是指能够推动产业创新的各种力量和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生动力,一种是外生动力。
内生动力是指一个产业内部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技术、市场结构、劳动力素质等等。
外生动力则是来自于环境和政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国际市场等等。
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新体系则是指一种创新的组织和结构,包括了创新链、创新网络和创新支撑体系等。
在产业创新中,创新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不同环节组成的。
创新链包含了创新的全过程,从最初的研发、到技术开发、再到产品投放市场和推广。
创新链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是产业创新不能缺少的环节。
创新网络则包括了各种产业内部和外部网络,包括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和相关机构等等。
创新支撑体系是一个用于支持和保护创新的经济、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体系。
创新主体则是指产业创新的主体部分,包括了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等。
企业则是产业创新的骨干部分,是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和决策者。
政府则是全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
政府在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支持,以及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是极为重要的。
研究机构则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来源,研究机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产业创新的基础。
以上是产业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需要经过实践验证。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理论基础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理论基础追溯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创新思想在许多经济学先贤的著作中均有体现,但将创新思想理论化的第一人当属熊彼特。
作为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基于创新的经济周期及经济发展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均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推进和发展。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方法出发,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吸取营养,将创新理论纳入经济学分析范畴,成功开创了创新经济学。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源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大多是后人通过其著作整合表达出来的。
然而,仔细研究马克思的论著可以发现,尽管马克思并未明确使用“创新”一词,但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及《资本论》中,在“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和“技术变革”等术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
熊彼特在谈及其创新理论时曾说,他的创新思想源于马克思。
[1]经济学家保罗·思威齐也看到了熊彼特理论与马克思理论的关系,他指出:“熊彼特的理论在某些地方酷似马克思的理论。
创新过程的断续现象是经济周期的基础,这一关于创新和经济周期的概述,熊彼特和马克思都看到生产方法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
”[2]1.马克思关于新机器使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新机器的使用是为了“缩短工人为生产其工资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以便占有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4]。
新机器的使用可以视为一次技术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通过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指出创新的推动力主要在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他们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榨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当只有单个或者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机器时,“采用新机器的工厂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缩短了……使暂时还受旧生产方式支配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
[5]这时候,率先进行创新的资本家占有超额利润。
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现状及建议
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现状及建议一、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影响提高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使得新兴产业在信息传播、生产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优化新兴产业的结构: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新兴产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推动,使得这些产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拓展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可以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智能手机、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推动,使得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促进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兴产业可以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提高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有助于提高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可以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高铁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是科技创新推动下的结果。
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突破尤需“六次产业理论”
创新突破尤需“六次产业理论”第六产业是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日本农业收入问题而提出的名词。
因为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就称之为第六产业。
今村奈良臣提出的第六产业对日本的产业政策起到作用,对日本的农民收入提高有所贡献,但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文化创意♁,因此不是真正经济学理论意义下的第六产业,更没有系统的六次产业理论。
构建六次产业理论,在原有的一、二、三产的基础上,有必要做实第四产业、第五产业和第六产业。
第四产业就是互联网♁,第五产业就是文化创意♁,第六产业则是一二三产业综合再融合。
四种创新类型创新理论目前最先进的是“三螺旋理论”,即创新是由科学、技术以及市场应用这三个“螺旋桨”在一起融合,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在创新这一复杂的系统中,“三重螺旋”通过不断运算和融合形成了创新。
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下,创新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基于工程学的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基于科学的创新;效益全能型创新。
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创新是基于工程学的创新,中国在高铁、风电、电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同样在基于工程学创新中,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却很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来,但凡是政府买单,或者全局共同买单不需要市场细分时,我们都做得不错。
然而,一进入工程学的创新系统,像汽车产业这样需要市场倒逼机制的,却做得很差。
再来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其实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差。
以网络服务业为例,世界上十大网络企业中,中国占有四名(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没有一家是国企。
不过,这些互联网企业能否解决以客户为中心的问题,能否解决与世界融合的问题,依然存疑,毕竟网络信息化需要更多的融合开放创新。
最让人担忧的是基于科学的创新,这也是我们重大的弱点。
事实上,中国在创新理论中从来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基于科学的创新”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更不懂如何扫除阻碍科学成为创新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有来自体制性、机制性的因素,还有对人才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障碍性因素。
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2、2变量设计
为全面评估这些企业的绿色产业创新能力,本次演示选取了以下变量作为研究 目标:
(1)研发投入: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2)专利数量: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环境绩效:反映企业的环保贡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员工满意度:反映企业内部管理和员工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产业创新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绿色产业 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发 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绿 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谢谢观看
;环保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 要“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1、3绿色产业创新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绿色产业创新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绿色产业创新的驱动力研究:主要探讨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和 外在因素,如政策驱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
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 与实证分析
目录
01 一、我国绿色产业创 新的理论研究
03 参考内容
02
二、我国绿色产业创 新的实证分析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产业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这 样的背景下,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 示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探讨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现状和发展方 向。
(2)绿色产业创新的模式研究:主要研究绿色产业创新的实现方式,包括技 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分析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分析彭勃,雷家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摘要:研制和发展大型民用飞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大飞机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单位多、辐射面宽、联带效应强、关系网络复杂等特点。
发展大飞机产业要从完善产业创新系统出发,对其中各类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研究产业创新、产业组织与产业绩效的理论体系,在许多国家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国外发展大型飞机产业的经验,归纳了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飞机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框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飞机;产业发展;产业创新系统中图分类号:F4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1)08-0041-07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Basedon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heoryPENG Bo ,LEI Jia -su(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action of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improving our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nat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long industrial chain ,various actors involved ,wide radiation ,strong correlation effects and complex interrelation network.An elaborated analysis of all elements and interrelations which composes the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s needed ,when developing th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has been a growing new theory of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everal kinds of industries across many countries.This paper bas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foreign experience of the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summarizes the main features of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of this industry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which fit in the situation of China.Key words :large passenger aircraft ;industry development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收稿日期:2011-02-14修回日期:2011-06-3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B38B01)。
产业哲学视野下的产业创新——“产业论与产业创新研讨会”综述
委书 记 、原清华 大学深圳研 究生院文理学 部主任蔡德 识 ,但 我们做得还 不够 ,还应该 更进一步地 拓展到对
麟 ,中 国科学 学与科技政策 研究会 常务副理事长张 碧 产 业哲学 的研究 。在他看来 ,哲 学应该关 注产业 ,研
1 日至 1 日,由中国 自然辩 证法研究会 、中共深圳市 7 8
Hale Waihona Puke 12 年 ,美 国汽车大王福特 出版 了一本 名叫 《 99 我
委宣传部 、深圳市 社会科学联 合会 、深圳 报业集 团主 的产业哲 学 》的书 ,提出 了产业哲 学的概念 。当然 ,
办 ,清华 大学深圳 研究生 院 、清华大学科 学技术与社 作为产业 界人士 的福 特 ,其书 中重点所谈 的是对 各类 会 研究 中心承办 的 “ 产业论 与产业创新研讨 会暨第三 产 业 发展 的一 些 理念 和 看法 ,还 没 有 能够 形 成 一套 届深圳 学术年会之 学科学术研讨 会 ”在深圳 大学城 召 关 于产业 哲学 的理论 体系 。尽管 如此 ,福特 提出 的这 开 。中 国科学 院院士何祚庥 ,中国 自然辩 证法研究会
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在南 昌召开 ,会议具体深入
2 0 年元月 ,清华大 学科 学技术 与社 会研究 中心倡议 地讨论了产业哲学的理论研究 和学科建设 问题 ,提出了 05 并主 持召开 “ 产业 哲学座谈 会 ” ,朱 训 、朱厚 则 、何 成立全 国性的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 的计划与方案。
/ 论 探 讨 , 理
产 业哲 学视 野 下 的产 业创 新
“ 产业论与产业创新研讨会”综述
产业创新理论doc123
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总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创新、创新方式、创新者、企业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家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形成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
金麟沫(1998)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中通过对韩国科技创新的分析,强调“一国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主的科技和知识产权”等等。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戴志敏产业创新系统效应的概念表明。
一系列的产业被联结成一个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是以动态的、强大的技术经济联系相互依赖、互相补足为基础的。
这一系列产业之间的动态联系是由相互加强的技术内部关联性以及技术的外延性产生的,这些联系可以用投入产出表来表示。
创新技术在产业之间累积的和自我加强的转移和反馈过程来阐述产业创新系统效应的形成机制主要有4种。
一是源于简单的“生产者一消费者关系”;二是有关技术反馈的,它是由生产系统的相互依赖性引起的。
重大创新给相互依赖的生产系统中的每个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导致了这个系统中技术创新相对落后的企业急于发展,以使得整个系统恢复平衡;三是基于“工业技术上的互相补足性”或者“内部关联性”这种创新必须等待其它相关或不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的补足才能获得有效利润;在这里.我们称最后一个机制为一个纯粹的技术特性,因为它是通过技术的关联性产生的。
产业创新研究
02
产业创新的理论体系
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创新理论的起源
•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奠基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政策,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 制度创新理论:研究制度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政策,以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和制度
• 创新团队建设:组建高素质创新团队,提高创新能力
政府如何推动产业创新
01
制定创新政策
• 财政政策: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支持创新项目
• 税收政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创新成本
• 人才政策: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实力
02
建设创新基础设施
• 研发平台: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平
台,提高创新条件
• 创新成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
争力
创新突破
• 创新成果: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的创新突破
国内产业创新案例
中国高铁
中国智能手机产业
• 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跨越
• 创新模式:技术创新与品牌创新相结合,提高产品附加
• 创新成果:高铁技术、装备、建设的创新突破
值
• 创新成果:华为、小米、OPPO等品牌的全球市场份额
制度创新滞后
• 政策不完善:创新政策不完善,影响创新环境
• 体制障碍:体制障碍制约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效率
如何应对未来产业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加大创新投入
⌛️
• 提高研发投入:加大研
发经费投入,提高创新能
力
• 培养创新人才:加强人
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
加强国际合作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产业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此背景下,《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产业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以期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本文首先对产业创新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业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文章梳理了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分析了不同理论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管理模式与机制。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产业创新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并深入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创新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揭示了产业创新管理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其成效。
文章还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我国产业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体而言,《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文既注重理论探讨,又注重实证分析,旨在为产业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和指导。
二、产业创新管理理论基础产业创新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与创新理论的重要交叉领域,旨在探索产业层面上的创新活动规律,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涵盖了创新理论、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以创新理论为基础。
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开始,创新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理论的发展逐渐从单一的技术创新扩展到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
这些理论为产业创新管理提供了理解创新过程、创新动力和创新机制的框架。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也深受产业经济学的影响。
产业经济学关注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产业绩效。
产业创新管理理论借鉴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运行机制以及创新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66 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赵 稢 廉国恩(燕京理工学院,河北燕郊065201)摘 要:产业创新理论源于对产业革命的研究,随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而萌芽。
19世纪60年代坎宁安首次提出“产业创新”一词,70年代弗里曼和苏特提出产业创新应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奠定了产业创新理论发展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纷纷对产业创新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对各国的产业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有关产业创新的理论尚未形成统一体系。
关键词:产业创新;创新理论;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66-03 [作者简介]赵稢(1968-),女,汉族,河北新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与产业经济;廉国恩(1983-),男,汉族,山西长治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基金项目]河北省廊坊市科技局2015年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创新城市建设背景下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023104)。
一、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创新理论创新理论起源于20世纪10年代,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教授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
各国学者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学者对创新进行了划分,如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有的学者提出创新模型,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和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有的学者构建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2]。
(二)创新集成观与新技术系统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了创新集成观,关注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制度、管理和文化等各要素的相互匹配及协同作用[3]。
智造创新引领:北大创新评论产业研究案例库_记录
《智造创新引领:北大创新评论产业研究案例库》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2)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产业创新理论基础 (5)2.1 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6)2.2 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 (7)2.3 智能制造与产业创新 (8)三、《智造创新引领 (10)3.1 产业研究案例库的建设目的与方法 (11)3.2 案例选取的标准与范围 (12)3.3 案例内容概览 (13)四、北大创新评论产业研究案例分析 (14)4.1 案例一 (16)4.1.1 背景介绍 (17)4.1.2 创新点分析 (18)4.1.3 产业影响评估 (20)4.2 案例二 (22)4.2.1 背景介绍 (23)4.2.2 创新点分析 (24)4.2.3 产业影响评估 (26)4.3 案例三 (27)4.3.1 背景介绍 (28)4.3.2 创新点分析 (29)4.3.3 产业影响评估 (31)五、结论与启示 (32)5.1 研究结论总结 (34)5.2 对产业创新的启示与建议 (35)一、内容概括在翻阅完《智造创新引领:北大创新评论产业研究案例库》我深感其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本书不仅集合了北大创新评论在产业研究方面的深厚底蕴,更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智能制造的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每个案例都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技术创新、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产业视角。
本书还体现了北大创新评论一贯的严谨学风和独到见解,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客观评价,既肯定了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展现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智造创新引领:北大创新评论产业研究案例库》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对智能制造感兴趣的人阅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更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综述竞争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遵循由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发展规律。
历史证明,一些后进国家,如日本、韩国,通过构筑起与众不同的产业模式与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了国家发展阶段的跳跃式推进;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受到日本产业全方位的冲击后,正是通过产业创新来延续其90年代的繁荣。
产业创新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本选题以产业创新为主题,探讨南宁市产业创新的现状、环境、能力评价和战略定位等,提出南宁市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和策略。
在实践上,为政府产业政策与战略的制定、企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
国家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
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际的合作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形式。
产业创新不是企业创新,也不是产业内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是产业纵向关系中上下游企业博弈过程中,追求最大化行为过程,既包含市场需求变动而引起的创新行为,也包括产业上游资源变动而迫使创新行为,可以说,产业发展就是上下游企业在创新互动中促使产业不断升级与发展的过程。
【1】嵌入在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2009年12月刘志迎,李慧1.1国外研究1.1.1国外产业创新研究熊彼特所描述的连续产业革命”多数经济学家喜欢称其为“波”或“阶段”,是产业近代历史上的突出表现。
随着对这种长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特别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产业创新思想开始萌芽. 在国外,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家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1912)提出产业创新理论后,一系列国外学者,如弗里曼(1997)、司托克斯(1999)、波特(2008)等对产业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1974年克利斯弗里曼和罗克·苏特合著的《产业创新经济学》的发表,为产业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金麟沫(1998)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中通过对韩国科技创新的分析,强调“一国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主的科技和知识产权”等等。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于产业创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创新对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考究上。
1.2国内研究1.2.1国内产业创新研究我国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始1999年。
产业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产业创新问题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严潮斌(1999)、张耀辉(2002)、俞海山(2002)、张治河(2003)、陆国庆(2004)、管顺风(2004)等对产业创新基础理论的研究;潘承烈(2006)、黎峰(2006)、杨万东(2006)等运用对比法对国内外自主创新能力差异问题的研究等。
当前,我国学者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产业关联及产业分工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如戴志敏(2011)对产业关联与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系统分析;戴志敏产业创新系统效应的概念表明。
一系列的产业被联结成一个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是以动态的、强大的技术经济联系相互依赖、互相补足为基础的。
这一系列产业之间的动态联系是由相互加强的技术内部关联性以及技术的外延性产生的,这些联系可以用投入产出表来表示。
创新技术在产业之间累积的和自我加强的转移和反产业关联分析是借助投入产出表对产业之间在生产分配和交换上发生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为认识产业系统中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特征,进而为经济预测、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服务第二,对具体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如蓝庆新(2010)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高科技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322亿元,全年高科技制造业实现总产值 58322.03亿元,同比增长 14.1%,自2001年起年均增长23.4 %;高科技产品出口4156亿美元,增长 l3.1 %,实现顺差 764亿美元,增长92.6 %;高科技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第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近年来,政府将自主创新提升到重要高度,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研发经费从2001年的 288.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4570亿元,我国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之后,居世界第六位;我国专业技术研发人员2310万人,总量居世界第二;其中,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投入占我国总研发投入的7 3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也从2001年的9 5.6 5万人年提高到2008年的182.37万人年。
虽然高科技产业的创新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其效率问题仍为关键。
高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
本文应用 S F A方法,以我国高科技产业 17个细分行业为例,分析了2001- - 2008年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欧雅捷(2010)、刘新宇(2011)、张政治(2011)等学者对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在内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的分析;第三,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如邓金堂(2011)对我国区域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胡树华(2011)对武汉市高技术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韩宝龙(2011)对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实证研究: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获得方式和空间来源角度更全面的探讨这些创新驱动力作用于区域产业创新的理论机制;然后以我国医药制造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采用空间计量的研究方法对前述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克服了以往区域间相互影响因素无法度量的问题,定量分析各种创新驱动力对区域产业创新的影响效应。
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动因, 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 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创新源, 是创新活动的基本物资保证;其次,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能够提高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利用的效率。
第四,从产业集聚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分析,如颜克益(2010)对产业集聚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产业集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立足微观,从产业集聚网络、集体学习等方面展开研究。
另一类则立足中观,关注区域层面上的产业集聚特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产业集聚度越高或者说在全国发展的相对优势越明显、规模越大,则越有较好的创新绩效。
同时,集聚度对创新投入( 包括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 与创新绩效之问的正向关系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这说明,同样的创新投入,集聚度更高的产业集群其创新产出更多,这也说明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促进产业创新能力的生产组织方式。
产业集聚度对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而且集聚度对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因素、社会信任度和全球产业链嵌入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因素、产业多样化程度和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
王国红(2010)从知识场角度对产业集成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在研究中引入知识流、知识能和场力等概念。
首先,从知识流的角度分析产业集成创新过程;然后, 构建基于知识场的产业集成创新作用力模型;最后,提出产业集成创新演化路径及路径优化模型, 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产业集成创新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现阶段, 单个产业创新资源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成果的涌现, 分散化发展方式难以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不连续创新; 集成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单个产业创新资源有限、技术路径锁定、创新速度缓慢等问题, 通过集成效应的发挥大大提高创新成果的生成速度与质量。
产业集成创新是指创新行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通过对相关产业横向、纵向部门之间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相关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发展。
具体而言, 产业集成创新包括产业间的集成创新, 产业内部的集成创新以及产学研集成创新,其核心是知识的集成创新, 需要整合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实现产业集成创新, 关键在于协调好相关创新主体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属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的经验智慧和才能以及属于不同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综合交叉、打破空间和层次的界限,开放式地解决复杂系统创新问题。
第五,从产业创新主体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分析,如曹素璋(2010)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构建问题的研究,申建国(2011)对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问题进行的研究。
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1)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
(2)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
(3)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无论何种类型的人才都要提倡具有创造性。
(4)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内涵都属于历史范畴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其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产业的发展必然涉及到就业结构的调整。
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最终都要依靠创新型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要适应全国业的发展,实现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全世界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和发展我们的比较优势,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换一种说法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可以演化为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与模型: (1)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如吴贵生、李纪珍(1999)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阐述了“从产业层次上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2)产业创新能力研究:柳卸林(1999)主要进行了基于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对比的产业创新能力研究、清琪、尚勇(2000)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等。
(3)产业创新成就研究:柳卸林(2002)对中国产业创新的成就与挑战进行了研究。
(4)特定的产业创新研究:胡树华(2000)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具有深刻产业创新内涵“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政策建议。
梁雄健(2002)就通信产业创新的界定、内容、模式、过程、创新系统等内容进行综合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