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累赘( léi ) ⑤累 积累( lěi )
劳累( lèi )
解放( jiě ) ⑥解 押解( jiè )
解数( xiè)
答案
2.请先选一个准确的词语填在句子的横线上,然后比较一下近义词的异同 (1)爆发·暴发 ①从5月25日开始,一股强降雨袭击湖北各地,25日晚,五峰各地普降暴雨,导 致山洪 暴发,河水猛涨,五峰消防官兵紧急营救被洪水围困的老人。 ②据美国媒体报道,5月27日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区爆发森林大火,整个城区 烟尘弥漫,多达5 000人被迫撤离。 比较异同: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 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在感情色彩上,“暴发”多含贬义,有讽 刺味。如: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暴发了。“爆发”多为中性词,可用于 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在表达的意义上,“暴发”是突然发作的意思。 “爆发”多指事件突然发生。
答案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 莫斯科,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 军”。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其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其中《静静的顿河》因在描绘顿河流域农村的史诗性作品中,成功地表现 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侧面而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短 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1.读准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 (1)单音字 ①军衔( xián ) ②瓦砾( lì ) ③梗概(ɡěnɡ ) ④嗜好( shì)
⑤窒闷( zhì) ⑥胡诌(zhōu) ⑦脸颊( jiá) ⑧邂逅(xièhòu)
答案
(2)多音字
翘尾巴( qiào ) ①翘
翘首( qiáo) 恫吓( hè ) ②吓 吓人( xià) 胳膊( ɡē ) ③胳 胳肢窝( ɡā ) 粘连(zhān) ④粘 粘结(nián )
答案
品读感悟
1.主人公索科洛夫有着怎样的遭遇?在面对这些遭遇时他的情感是怎样变 化的? 答案 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 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 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穿心的悲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 并想象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 (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 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新儿子(重点描写——喜)——因 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
专题二 和平的祈祷——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目标·重点 1.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 2.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领会作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经苦难,人性升华的主题。
栏目 索引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语言积累
答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小说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答案 ①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 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 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②另外,凡尼亚的遭遇同样是因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还是一个小孩子, 就已经学会了叹气,索科洛夫为了让这只“小雏儿”永远不再叹气,于是承 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而关怀备至地培养春天的幼芽、竭尽全力不让战争的 阴影笼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之一。
答案
(2)狙击·阻击 ①他们成功地 阻击 了敌人。 ②我们准备明天凌晨狙击敌人。 比较异同:狙击: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是进攻性的偷袭,呈 主动状态。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它是公开、 不需要隐蔽的行为。
答案
(3)震荡·振荡 ①他回到上海,心神震荡 ,悲愤难消。 ②风暴潮与天文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出现了明显的潮周期振荡 。 比较异同:震荡: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不能 平静。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答案
2.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答案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 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 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答案
3.小说既然主要叙述了索科洛夫的遭遇,可是标题为什么不是“索科洛夫 的遭遇”而是“一个人的遭遇”? 答案 因为这里的“一个人”不仅是指索科洛夫,还有凡尼亚,更有无数 受难的普通家庭,索科洛夫、凡尼亚只是其中的代表,“一个人”其实就 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其实就是整个民族的遭遇。
2.背景展示 《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曾为随军记者, 战争结束时,他遇见了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并根据这位军人讲述的不幸 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小说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 写,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答案
4.小说叙述故事,采用了双重叙事视角,哪双重视角?采用这双重视角 叙述有何好处? 答案 第一个视角是小说中的“我”,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我”的存 在印证了索科洛夫的叙述,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而且“我” 插入在文中的感受文字,也代表了作者的感受,从而点出了作品的主题, 引发读者的共鸣思考。第二个视角是另一个“我”,指索科洛夫,用自 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故事,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给人强大的感染力。 这种故事中套着故事,使得内容厚重,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苦难及苦难中 的坚韧。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1 交流释疑
1.索科洛夫在知道儿子牺牲后为什么没有哭?反而在了解到凡尼亚流离失所 以及凡尼亚喊他“爸爸”后流泪了? 答案 索科洛夫没有哭,是因为他的眼泪早已流干了,在经历了那么多亲人 死去后,他的情感几近麻木,他对生活濒临绝望,这时他想哭也哭不出来。 而在了解到凡尼亚的遭遇以及凡尼亚喊他“爸爸”后流泪,是因为凡尼亚的遭 遇及喊声再次触动了他那颗本已麻木、干涸的心,唤醒了久藏于心的父爱; 更是因为他由一己之遭遇认识到了苏联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遭遇和苦难,这些 眼泪,正是他身上人性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