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弹塑性力学-第八章-2015[CompatibilityMode]详解

合集下载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课件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时间和空间离散化为网格,每个网格点上的物理量 由其周围网格点的物理量通过差分方程近似计算。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处理动 态问题和偏微分方程,并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边界元法
总结词
边界元法是一种基于边界积分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它 通过将问题的边界离散化为有限个单元,并利用边界积 分方程近似描述边界上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
描述弹塑性力学中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增量理论是基于应力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而全量理论则是基于应力全量和应变全 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这两种理论在弹塑性力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适用于不同的分析场景。
03
工程弹塑性力学的应用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是工程弹塑性力 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研究金属 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弹性变形和塑 性变形行为。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连续的求解域离散化为有限个小 的单元,这些单元通过节点相互连接。通过将每个单元的 解表示为节点解的线性组合,可以形成整个求解域的解。 这种方法能够处理复杂的边界条件和应力分布,并且可以 方便地处理非线性问题。
有限差分法
总结词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基于差分原理的数值模拟方法,它通过将连续的时间和空间 离散化为有限个离散点,并利用差分方程近似描述物理量在这些离散点上的变 化规律。
VS
详细描述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涉及对金属材料的 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包括弹性极限、 屈服点和强化阶段等特征。通过弹塑性分 析,可以预测金属材料在不同受力条件下 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为金属结构的优化设 计和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8塑性力学基础详解

8塑性力学基础详解

(2)理想刚塑性模型:不考虑弹性 s
O
2. 强化塑性模型Βιβλιοθήκη 强化性质明显,分析中不能忽略。
s
(1)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E
s E1 s
s s
(2)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
s E1 s
(3)幂强化模型:
A n
式中,0 n 1
当 n 0 时 A 若 A s, 刚塑性
由Drucker公设可证。
1(s1)
初始屈服曲线的性质可总结为封闭
性、唯一性、对称性和外凸性。
2(s2)
二. 常用屈服条件
1. Tresca屈服条件
1864 年法国工程师 Tresca 通过金属(铅)作了一系列挤压 实验,结果提出当最大剪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k),材料进入 塑性状态。

max k
屈服曲面是弹塑性状态的分界面。系材料固有属性形成, 与荷载和物体某点的位置无关。
① 当某点应力状态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点位于屈服曲面之上:
即 f (1,2,3, k) 0 某点处于屈服状态
② 当某点应力状态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点位于屈服曲面之内:
即 f (1,2 ,3, k) 0 某点处于弹性状态 ③ 因系初始屈服函数,应力状态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点不可能 位于屈服曲面之外,只可能在另一个屈服曲面(后继屈服曲面 或加载曲面)之上。
3. 主应力空间的力学意义 (1)等倾线
3 N
在主应力空间中,过O点以
n1 n2 n3
1 3
为方向余弦的直线
ON,称为等倾线。
1
等倾线线上任一点(如A 点)所代
表的应力状态为
1
2
3
m
1 3
(1
2

弹塑性力学(浙大课件)

弹塑性力学(浙大课件)
P
对实体结构、板壳结构、杆件的进 一步分析。
P
P
研究方法: 研究任务: 学习目的: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简化的数学模型
弹塑性力学:较精确的数学模型
建立并给出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方 法无法求解的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给出初等理论可靠性与精确度的度量。
确定一般工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与内 力的分布规律。 确定一般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 为研究一般工程结构的强度、振动、 稳定性打下理论基础。
l12 l22 l32 1
消去l3:
2 N
(12
32 )l12
(
2 2
32 )l22
2 3
[(1 3)l12
(2
3 )l22
3 ]2
由极值条件 n 0 及 n 0
l1
l2
l1 ( 1
3
)[(1
3
2
(1
3
)]
0
l2
(
2
3 )[(1
3 )l12
(
2
3 )l22
j 1
SN 2 21l1 22l2 23l3
3
2 jlj
(1.3)
j 1
3
S
N
3
31l1 32l2 33l3
3 jlj
j 1
S l Ni
ij j (1.4)
i :自由下标;j为求和下标 (同一项中重复出现)。
1.1 应力张量
斜截面OABC上的正应力:
N SN1l1 SN 2l2 SN 3l3
自由标号: 不重复出现的下标符号,在其变程N(关于三维空间N=3)
内分别取数1,2,3,…,N
哑标号:
重复出现的下标符号称为哑标号,取其变程N内所有分量, 然后再求和,也即先罗列所有各分量,然后再求和。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早期研究: • 1773年Coulomb提出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Mohr- Coulomb准则; • 1857年Rankine研究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滑移
面概念; • 1903年Kötter建立滑移线方法; • 1929年Fellenius提出极限平衡法; • 1943年Terzaghi发展了Fellenius的极限平衡法; • 1952~1955年Drucker和Prager发展了极限分析方法; • 1965年Sokolovskii发展了滑移线方法。
.
5
1.1 基本概念
•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 研究弹性和弹塑性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 应用于机械、土木、水利、冶金、采矿、建 筑、造船、航空航天等广泛的工程领域。
• 目的:(1)确定一般工程结构受外力作用时 的弹塑性变形与内力的分布规律;(2)确定 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3)为进一步 研究工程结构物的振动、强度、稳定性等力 学问题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加载过程中必须对其历史进行记录。
.
18
1.4 塑性力学的研究方法
• 宏观塑性理论 • 以若干宏观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某些假设
和公设,从而建立塑性力学的宏观理论。特 点是: • 数学上力求简单,力学上能反映试验结果的 主要特性。 • 实验数据加以公式化,并不深入研究塑性变 形过程的物理化学本质。
.
.
6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 (1)物体是连续的,其应力、应变、位移 都可用连续函数表示。
• (2)变形是微小的,忽略变形引起的几何 变化。
• 即连续介质和小变形假设。
.
7
弹性和塑性变形的特点
弹性变形的特点:
• 应力-应变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

弹塑性力学引言一、固体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工程中的各种机械都是用固体材料制造而成的、各种结构物也都是用固体材料建造的。

为了使机械结构正常使用、实现其设计的功能,首先要保证它们在工作载荷与环境作用下不发生材料的破坏或影响使用的过大的变形,即保证它们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要求实现的功能,对于设计的机械结构的形式按强度要求确定其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需选择的材料。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要解决如下基本问题:在给定形状尺寸与材料的机械结构在设计规定载荷与环境(如温度)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与应力。

对于柔性结构,如细长梁、薄板、薄壳,以及它们的组合结构,还要分析其是否会丧失稳定性。

这些都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机械结构所受载荷或环境的作用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它们的振动特性也对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模态分析,求出影响最大的各个低阶固有频率与相应的振型,以确保不会与主要的激振载荷产生共振,导致过大的交变应力与变形,影响强度和舒适性。

有些情况下还要考虑它们在瞬态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

这些也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此外、许多机械零件和结构元件在制造工程中,采用各种成型工艺,材料要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如何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形状准确性、减少残余应力、避免产生裂纹、皱曲等缺陷?如何设计加工用的各种模具,加工的压力,以及整个工艺流程,这里也都有固体力学问题。

正因为工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固体力学问题,有时还有流体力学问题,在19世纪产生了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才导致力学逐渐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

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工程力学,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而工程力学的发展则大大推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此,力学是许多工程部门设计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力学发展概况力学曾经是物理学的一个部分,最初也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

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基础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基础PPT课件
第2页/共6页
第八章 断裂力学基础
8.4 应力强度因子(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应力强度因子
① 与坐标无关,是表征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强度的参量; ② 与裂纹形状、尺寸、方向有关 ③ 与载荷的大小及作用方式有关 ④ 与材料参数相关 物理意义:在断裂力学分析中人为引进的,反映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
的 力学参量。 第3页/共6页
第八章 断裂力学基础
8.5 断裂准则(fracture criterion)
Ki Kic (i I,II,III)
——断裂韧度,表征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抗力,由实验确定 (平面应力型,平面应变型)。
当试样厚度较小时,裂纹尖端处
于平面应力状态,相对塑性区较
大,裂纹扩展耗能高Kic高;
采用三点弯曲(图8-3)或紧凑拉伸(图8-4)试验进行测试。
第5页/共6页
感谢您的欣赏
第6页/共6页

当试样厚度较小时裂纹尖端处于平面应力状态相对塑性区较大裂纹扩展耗能高当试样厚度较大时裂纹尖端处于平面应变状态相对塑性区较小裂纹扩展耗能低型裂纹断裂准则为材料常数应与试样几何尺寸无关
第八章 断裂力学基础
8.2 裂纹扩展(propagation of cracks) 的基本 类型
Ⅰ型(张开型): 正应力作用,裂纹扩展方向垂直于应力 Ⅱ型(滑开型):剪应力作用,裂纹扩展方向平行于应力 Ⅲ型(撕开型):剪应力作用,裂纹线与应力方向一致
当试样厚度较大时,裂纹尖端处 于平面应变状态,相对塑性区较
第4页/共6页
第八章 断裂力学基础
8.6 KIC—— 平 面 应 变 断 裂 韧 度 (fracture toughness)
KI = KIC(Ⅰ型裂纹断裂准则) KIC为材料常数,应与试样几何尺寸无关。但在测试时,应尽量增大

弹塑性力学塑性力学绪论

弹塑性力学塑性力学绪论

• 弹性变形(biàn xíng) 恢
复,塑形变形(biàn xíng)
保留
e
p
b
C
B
s A’ p A
E
O
p e
f
F
ep
精品文档
• 从B点卸载到E点后, 再重新加拉应力(yìnglì) (称为正向加载), 这时应力(yìnglì)应变按 卸载曲线BE变化。
• 当应力达到卸载前的 B点应力,材料才最 新进入屈服。
精品文档
• 2、加、卸载判别(pànbié)准则
(1)拉伸(lā shēn)条件下:0
d • 给定(ɡěi dìnɡ)应力增量
加载 卸载
(2)压缩条件下: 0
f()0
d 0
d0
f()0

给定应力增量
d
加载 卸载
d 0 d 0

加卸载准则:
加载
卸载
f d 0 f d 0
精品文档
• 3、加载历史(lìshǐ)
• 5)任何状态(zhuàngtài)下的总应变可分解为弹性和塑形两 部分,且材料的弹性性质不因塑形变形而改变;
• 6)塑形变形时,体积不变(不可压缩),静水压力只产 生体积的弹性应变,不产生塑形应变;
精品文档
二、简化(jiǎnhuà)模型
1、理想(lǐxiǎng)弹塑性模型:无应变硬化效应
低碳钢(有屈服平台(píngtái)),低硬化率材料,可用理想弹 塑形模型
限, 材料为理想弹塑性, 所以有P1=P2 A, 那s么根据节点平衡条
件得到
P1 2P2,这P样
A p P / s1 2 4 6 9 m m 2
可见, 采用塑性极限设计可以节省材料30%.

工程塑性力学

工程塑性力学

= Y +H
n
(0 n 1)
1)n=0:刚塑性材料; 2)0<n≤1:刚线性强化材料 1)弹性范围内用 Hooke 定律表达; 2)塑性范围内用幂函数表达。 1)该曲线在 =0 处的斜率为 E; 2)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而趋于 Y 。
修正的鲁得维克式:
(当 Y / E ) E n Y ( E / Y ) (当 Y / E )
2 主 移轴后的三向莫尔圆正是描述应力偏张量的三向 Mohr 圆. ○
5、三 向莫 尔圆 和洛 德参 数
莫 尔 圆
洛 德 参 数
圆心到 2之间的距离MP2 =(2 2 -1 - 3)/2
由MP2与MP 1之比确定 2在 1与 3之间的相对位置:
普拉格表达式:
Y tanh( E / Y )
○ 1 等向强化:不考虑包辛格效应;
3、 强化模 ○ 2 随动强化:考虑包辛格效应且总的弹性范围大小不变(卸载时正负弹性与正常正负弹性) ; 型
○ 3 组合强化模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
第二章:结构塑性性态的基本特征
1 弹性阶段 ○ 1、理想 ○ 2 约束塑性阶段 弹塑性 3 塑性流动阶段 材料的 ○ 三杆桁 4 卸载 ○ 架 5 重复加载 ○
几何大变形对结构承载能力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一旦结构进入塑性流动阶段(对理想塑性材 料)或自由塑性塑性变形阶段(对强化材料制成的结构) ,几何大变形对于结构的弹塑性性态 来说,一般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甚至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极限载荷值不因加载路径的不同而改变; 非比例加载 应力相同 2、达到塑性极限载荷时,所得杆件中 比例加载 应变、位移不同 3、塑性变形的加载历史很重要

弹塑性力学讲义全套

弹塑性力学讲义全套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绪论:弹性力学也称弹性理论,主要研究弹性体在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从而解决结构或机械设计中所提出的强度和刚度问题。

在研究对象上,弹性力学同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材料力学基本上只研究杆状构件;结构力学主要是在材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杆状构件所组成的结构,即所谓杆件系统;而弹性力学研究包括杆状构件在内的各种形状的弹性体。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弹性和塑形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推理严谨,计算结果准确,是分析和解决许多工程技术问题的基础和依据。

在弹塑性力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习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所熟知的参数和变量,一些解题的思路也很类似,但是我们不能等同的将弹塑性力学看成材料力学或者是结构力学来学习。

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及问题,往往也是弹塑性力学所研究的对象及问题。

但是,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主要采用简化的初等理论可以描述的数学模型;在弹塑性力学中,则将采用较精确的数学模型。

有些工程问题(例如非圆形断面柱体的扭转、孔边应力集中、深梁应力分析等问题)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方法求解,而在弹塑性力学中是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虽然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方法可以求解,但无法给出精确可靠的理论,而弹塑性力学则可以给出用初等理论所得结果可靠性与精确度的评价。

在弹塑性力学分析中,常采用如下简化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各向同性、小变形假设、无初应力假设等假设。

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需要从几何学、运动学和物理学三方面来研究。

在运动学方面,主要是建立物体的平衡条件,不仅物体整体要保持平衡,而且物体内的任何局部都要处于平衡状态。

反映这一规律的数学方程有两类,即运动微分方程和载荷的边界条件。

以上两类方程都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无关,属于普适方程。

在物理学方面,则要建立应力与应变或应力与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称为本构关系,它描述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力学性质。

研究生结构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CH8

研究生结构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CH8

OP 的分解 →
任意应力状态被分 解为两部分,分别 与应力球张量和应 力偏张量相对应。
§8-5 应变分析
1.应变张量的分解 2.应变张量不变量 3.应变强度 4.罗德应变参数 5.应变率及应变增量张量
1.应变张量的分解 .
应变球张量 应变偏张量
εx ε ij = ε xy ε xz ε xy εy ε yz εx ε xz 1 ε yz = γ xy 2 1 εz 2 γ xz 1 γ xy 2 εy 1 γ yz 2 1 γ xz 2 1 γ yz 2 εz
ε m ε ij = 0 0
0 εm 0
0 ε x − ε m + ε 0 xy ε m ε xz
ε xy εy − εm ε yz
ε xz ε yz εz − εm
ex e ij = e xy e xz
e xy ey e yz
2σ 2 − σ1 − σ 3 σ2 − σ3 S 2 − S3 µσ = = =2 −1= 2 −1 σ1 − σ 3 σ1 − σ 3 S1 − S 3 MP1 MP2
§8-4 应力空间
如同在三维空间中x、y、z三 个坐标值可以确定空间一个 点的位置一样,一点的应力 状态可以用九维或六维应力 应力 空间中的一个点来表示。应 空间 力空间中任一点都表示一个 应力状态。由于我们讨论的 是各向同性体,与方向无关。 因此只要注意主应力的大小, 而不考虑它们在物理空间中 的方向。这样,我们就可以 主应力空间。 采用主应力空间 主应力空间
31930年罗斯ros和爱辛格尔eichinger提出在空间应力状态下通过物体内一点作任意平面这些任意取向平面上的剪应力均方值为图814拉扭联合实验结果图815强化模型85后继屈服条件ij屈服函数k088应变值保持不变载荷不变服从弹性本构关系卸载服从塑性本构关系加载中性变载卸载加载中性变载卸载加载djdjdj中性变载卸载加载dfdfdf854a下面对854a作进一步解释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在求解弹塑性边值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 解题方法,即:
1.位移法:用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来求解
边值问题的方法,称为位移法。
2.应力法:用应力作为基本未知量来问题,
叫应力法。
3.混合法:对第三类边值问题则宜以各点的
一部分位移分量和一部分应力分量作为基本未知量
混合求解。这种方法叫混合法。
.
20
上述位移法、应力法和混合法统称为直接解法。 尽管这些方法的建立在理论上有着重大意义,但在实 际解题过程中却很少原原本本地按上述步骤去做,原 因还是在于数学上的困难和复杂性。在弹塑性力学解 题方法中经常采用如下方法:
学科,是研究可变形固体受到外荷载或温度
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应力、应变和位
移及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固体在
受载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阶段
这两个紧密相连的变形阶段力学响应的一门
科学。
.
3
二、 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上,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固 体,且基本上是各种杆件,即所谓一维构件。
①.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②.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
14
①.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i)Prandtl-Reuss理论
( 1 )
2
(a)
理想弹塑性材料
deij

1 2G
dsij
3d p 2
sij
,d m 3Kd m
(b)等向强化材料
deij

1 2G
dsij

3d 2
.
17
(4).边界条件
(A)应力边界条件:
ij l j Fi , (在ST上)
(B)位移边界条件:

弹塑性力学讲义

弹塑性力学讲义

弹塑性力学讲义弹塑性力学1 弹塑性的概念所谓弹塑性指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外力除去后变形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

变形中可回复的部分称为弹性变形,变形中不可回复的部分称为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总是在外力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出现。

2 简单拉压状态下金属材料弹塑性行为及其数学模型(1)理想塑性材料的弹塑性行为σs主要特点:屈服后加载,表现出一种流动变形现象,材料失去进一步承载的能力;屈服后卸载,应力应变增量大致与弹性变形段相同。

卸载至零后再次加载,应力应变关系相当于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应变轴方向作了一个平移,平移量为残余塑性应变。

数学表达:Eε(0 ε εs)σ σ(ε)σ(ε ε)s s Eε( εs ε 0)σ σ(ε)(ε εs) σs(2)线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行为σσs主要特点:屈服后加载,材料仍有进一步承载的能力,但应力应变增量的比例较弹性段小;屈服后卸载,应力应变增量大致与弹性变形段相同。

卸载至零后再次加载,屈服应力为卸载前的应力值(较先前的屈服应力大),应力应变关系相当于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应变轴方向作了一个平移,平移量为残余塑性应变,同时应力轴伸长。

两种常用的强化模型数学表达:Eε(0 ε εs)σ σ(ε)σ E(ε ε)(ε ε)ss sEε( εs ε 0)σ σ(ε)σs E(ε εs)(ε εs)上述描述弹塑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称为全量型本构关系。

显然不能代表弹塑性变形规律的全貌。

它描述了单调应力-应变过程。

为了描述弹塑性力学行为的“过程相依”,需要建立增量型本构关系。

记当前应力为σ0,应力增量为dσ,应变增量为dε,分析弹塑性行为可以得出相应的增量变形法则。

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型弹塑性关系(1)由dσ决定dε当σs σ0 σs时,dε dσ/E 当σ0 σs时,dεdλσ0ifdσ 0 dσ/Eifdσ 0dλσ0ifdσ 0当σ0 σs时,dεdσ/Eifdσ 0(2)由dε决定dσ当σs σ0 σs时,dσ Edε0ifdε 0当σ0 σs时,dσEdεifdε 0当σ0 σs时,dσ0ifdε 0 Edεifdε 0例:已经测得某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细杆所经受的轴向应变过程如图所示,试求此杆中的应力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理想刚塑性的平面应变问题
8.5 典型的滑移线场
8.6 滑移线场的数值求解
8.7 楔体的单边受压
8.8 刚性压模的冲压问题
8.9圆形切口板条的极限拉力
8.10板条的抽拉拉
利用非线性的塑性本构关系求解问题,而是在研究了平面应变状态下塑性变形的一些特点后,将问题转为建立研究了滑移线的某些性质研究了滑移线的某些性质,建立了滑移线与塑性变形规律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求解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解决塑性加工工艺中的题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数据并为等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与变形平面相平行的各层之间没有相对错动物体的各点位移发生在xoy 平面内:
(,)(,u u x y v v x y ==,x u x εε∂=
∂xy v x γ∂∂=+∂∂由(8.1)得应变分量:
3中间主应力
01(2z x σσσ==+因此,在平面塑性应变条件下,垂直于变形平面的法向应力等于平均应力。

min z σσσσ
==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都可以用平均应力τ来表示,最大剪应力所作用的面与应力主平面成45
3
s
k σ=
(σσ−x y 使用Tresa(特雷斯卡)屈服条件时,主应力表达式为:
121(22
x y σσσσσ+=±
2
s
k σ=
(σσ−x y 可见在塑性平面应变问题中,两种屈服条件的形式是
相同的,只是σs 前面的系数不同。

e
α
σn
a
y
στx
σx σ
O 1
σ3
σ1
σ2
滑移线法的原理及应用
3. 不同应力状态下莫尔圆的圆心坐标不同:
0z σσσ
==τ
3
σk
k
σ
o
大圆的直径为2k ,圆心的横坐标为σ。

由图中可见,最大切应力平面上正应力等于平均压力σ,即在塑性平面应变情况下,应力由σ和k 确定。

由于k 对于理想塑性材料是常数,因此只要找到平均应力σ,一点的应力状态便可以确定。

1
σ
滑移线法的原理及应用
4. 用平均应力σ与最大剪应力和x 轴夹角θ表示应力状态:
x
σ根据单元法线方向的平衡条件:
1
σ2
σϕ
τϕϕ22121
2
12121cos 21cos 2cos sin 22
11
()()cos 2cos 222
x ϕϕ
σσϕσϕσσσσσσϕστϕ+−=+=+=++−=+由垂直于法线方向上力的平衡条件得:
12cos sin cos sin ϕτσϕϕσϕϕ
=−121
()sin 2sin 2
σσϕτ=−=上述两式平方相加得:
22()x ϕσστ−+=
cos2x σσκ=+cos 2y σσκϕ=−i 上述两式平方相加得:
22()x ϕσστ−+=sin 2xy τκϕ
=cos 2xy τκθ
=1σσκ=+2σσκ=−z σσ
=X方向是主应力方向
位移分量:
(,)u u x y v ==,x u x εε∂=
∂xy v x γ∂∂=+∂∂几何分量:
(20ij y ε
=⎢∂∂⎢⎢&⎢⎣
由塑性增量理论的Levy—Mises 关系得:
(),(x x y ελσσελσ=−=&&&&ij ij
ελε=&&
y x
∂∂x v ∂∂+x ∂由材料的体积不可压缩性可得:
在塑性区由5个方程求5两个平衡方程(8.8),屈服条件(8.10),位移速度表示的本构方程将塑性区内各点最大剪应力的方向连接起来并绘成连续的曲线,则可以得到两族正交的曲线,这两族正交的曲线称为方向不同,一族曲线称为αα线
β顺时针
逆时针
(3)若应力场不同,则滑移线场亦不同。

滑移线场分布于整个变形体中,而且可以一直延伸到变形体的边界。

(4)在滑移线场中,任意点的最大剪应力都等于相同的值,即但是各点的平均正应力σ则不同。

利用滑移线场求解问题时,需要求出平均正应力σ和α族滑移线上切线与ctg dx βθ⎪
=−⎪⎭
族:
2(cos 2x x σθκθ∂∂−∂∂2(sin 2y x
σθκθ∂∂−∂∂dy
tg dx α=沿线:
积分
dy
dx β=−沿线: αβ沿线:
沿线:
写成改变量形式
xy x γ=∂(x x xy
xy σσσττ⎧=⎪

⎪=⎩0
z ε=dt ⎡∂1(2x ij v y ε⎢∂⎢
⎢∂=⎢∂⎢⎢⎢⎣
&应变率张量
中间主应力
2
z σσ==xz yz ττ==0,未知的应力分量只有注意到:(x x x s σσσ=−=−12222()2x y xy J s s s s ′=++=塑性区:刚性区:
y x v v y x
∂∂+∂∂在塑性区由5个方程求若采用Tresca 屈服条件其表达式与Mises 屈服条件相同。

n
τ+n
τΓn
σ−图8.1 刚塑性交界线
两侧应力间断值
sin 2cos 22
x y
nt xy σστϕτϕ
−=+τ若x,y方向为主方向
sin 2nt τκϕ
=cos2x σσκϕ=+cos 2y σσκϕ=−sin 2xy τκϕ
=n,t ⇒x,y
45°在与主应力σ1成45角的方向上:
(8.18)
x σσ
=y σσ=xy τκ
=2(sin 2cos y x
σθκθ∂∂−−∂∂O
x y
2
s 1
s L
取活动坐标∂∂∂∂
dy
tg dx α=沿线:
积分
dy
dx β=−沿线: αβ沿线:
沿线:
写成改变量形式
y x
∂∂0θ=代入
0,x
v x ∂=∂
x αβθ=∂∂
(sin cos )0v v y αβθθθ=+=∂0v v x x αβθ
∂∂−=∂∂0v v y y
βα
θ
∂∂+=∂∂或
θb
θa
θ图8.5 压力变化与角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1
()
21
C C αβσ⎨=+⎪⎪()4C C βαθκ
=
−⎪⎩(8.29)
,,,C C αβσθ过同一点的关系式
如果β1线沿任意α线转到β2线,同样可得:
11 2.1 1.222θθθθ⋅⋅−=−11 2.1 1.222
σσσσ⋅
⋅−=−(8.29)∼(8.32)表示单元网格四个结点上的应力和倾斜角的相互关系
1C β可算出
B 2
C σκθ−=α线:
B B α沿1线1
-2C C C ασκθ=1C α可算出
C σ即算出
同理,滑移线场内任何点的2C βσκθ+=如果在某些区域中两族滑移线是直线,则在这种区域中的应力是均匀分布的,并且参数C
说明A’B’亦
ABB A′′
在的全部区域中
z滑移先场由两族彼此正交的滑移线构成,布满整个塑性变形区。

y
α
−n
−θ
θψ
T
S 边界O
ψ图8.11 应力边界条件
2(θψ1t σσκ=+⎫

2t σσκ=−⎭
若:AB 边拉力<BC 边拉力
σ⇒0,sin 2()1ψθψ=⇒⇒=−−
:v
α=
刚性区域
:,
v v
αβ
塑性区域不全为
O
D
A
C
B
814
二、简单应力滑移场
图8.14 均匀应力和简单应力滑移线OBC区域:
紧接着均匀应力区的塑性区
和均匀应力场连接处应力导数发生跳跃;
点O处的σ是不确定的。

x
图8.15 轴对称应力滑移场
边界上r=R 处的ϕ角,在σϕ>σ例:图中A 点:0ϕγ=−ϕ=⇒沿α线:2,d d σκθθϕ==±;22d d d d d θϕσκθκϕ===
0σσσκ==+=二、求出各点的应力值及确定塑性极限荷载在OA边:1n 在边:沿BC线:
2d d σκθ
=−从点B到点C:22
d π
θγ=−s n D
p σσ
κ−==−在OD边:
沿α线:0
dv v d αβθ−=d 0
v α=ABCD边沿β线:0
dv v d βαθ=−=0
v α≡OD边
0,2
v ds d x αα≡=2(2v v dV x β
β∂∂==−2s x
d x α∂∂四、校核刚性区的条件
3
2,(8.47)4
γπ<对情形只能算是p 3
2,4
γπ≥对情形求出的解是完全解
x α速度场:
2AB A B A A ′′′+=⇒⇒速度要降低一半,即AB段速度的向上分量是V/2
ACB ⇒⇒区域的速度分布sin y v v v αθ=+
BCA 区域的速度场:
2v α=AB B A ′+两个完全解的滑移场的大小可以不同,而在两者都是塑性区的地方应力分布是相同的,对应的极限荷载也相同,但速度场有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