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分析意象。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
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方式:多媒体教学
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1、放《恰同学少年》视频
2、请同学说说自己心目中得毛泽东。
3、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不止有一个毛泽东。
——梁漱溟
(2)、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3)、三十年代的毛泽东
(4)、四十年代的毛泽东
(5)、毛泽东和蒋介石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篇名解释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5、听朗诵,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1)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放录音,跟读。
(3)请同学起来读。
6、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
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③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1)、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答: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2)、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板书)
集体朗读并讨论:
A、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B、这几句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近)
仰视:鹰击长空(动、高、远)
俯瞰:鱼翔浅底(动、低、近)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C、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3)、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并回答:
(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4)、下阕欣赏:
A、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集体朗读并讨论:
(1)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
(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
(2)“恰”字。
(3)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C、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
(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
(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2)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7、全词总结: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8、写作手法
(1)情景交融
(2)对比手法
8、教学反思: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