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01 翼点入路的操作技术
翼点入路的操作技术(须用“web 版式视图”显示)翼点入路又称“筋膜间翼点开颅”或“额颞蝶入路”,Yaşargil 对此入路的改进和应用作出卓越贡献[1,2]。
它是利用切除蝶骨嵴、解剖外侧裂及各基底脑池后所形成的锥形空间,而达到对脑底面,从颅前凹底、鞍区、包括鞍上、鞍旁、鞍后、上斜坡,到脚间池、桥前池以及脑桥小脑池的显露,从而能够完成大多数鞍区、颅前凹、颅中凹以及一部分颅后凹底部手术。
一. 适应征作者在1982年7月至1997年12月期间,以此入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包括全部前循环的动脉瘤和部分后循环的如基底动脉分叉区域动脉瘤等;鞍区肿瘤,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蝶骨嵴脑膜瘤等;以及上斜坡等部位的显微外科手术共1018例,均获良好显露[3~8]。
二. 操作技术1头位仰卧,头高于胸,后仰约10°,向对侧旋转约30°,向对侧肩部倾斜约15°,使额骨颧突处于最高点和视野中心,从而使术者视线能垂直沿蝶骨嵴达鞍旁。
以 Mayfield-Kees头架固定头部[7]。
垫高同侧肩部以降低同侧颈部肌肉的张力(图1)。
2切口典型的切口起于耳屏前方约 1 cm 处颧弓上缘,避开颞浅动脉主干,垂直于颧弓,向上达颞线附近,再弧形转向内前,止于发迹内中线处(图1)。
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切口可向额顶颞或中线方向作缩小或扩大变化。
3游离头皮与浅筋膜将头皮、帽状腱膜以及颞肌固有筋膜浅面的一层浅筋膜(脂肪组织)一起掀起。
手术刀平置紧贴颞肌固有筋膜的表面进行游离,使位于其浅面的浅筋膜连同帽状腱膜和头皮一起向前翻转。
游离需达到额骨颧突上缘,用2~3只鱼钩状弹性牵开器向前牵开头皮(图2)。
4掀起颞肌沿额骨颧突上缘切开颞肌筋膜约2- 3 cm长,并继续向内沿颞肌外围,距其附着处约 0.5 cm,与颞线平行切开骨膜;另外,距头皮切口约 1 cm与之平行,切开额部骨膜;两处骨膜切口在颞肌边缘会合,形成额部三角形骨膜瓣(图3)。
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解剖技巧
术前准备
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 括备皮、备血、术前谈话等,确 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中的操作技巧
翼点入路的选择与定位
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翼点入路,准 确定位并标记手术切口。
保护重要结构
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 护鞍区的垂体、视神经、下丘脑等重
要结构,避免损伤。
分离与暴露肿瘤
利用显微镜技术,精细分离肿瘤周围 的组织,充分暴露肿瘤,便于切视力、视 野、内分泌功能等。
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颅内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等。
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未来发展方向
手术技术的改进
进一步优化翼点入路手术技巧,提高肿瘤切 除率,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探索药物治疗与手术切除的联合应用,提高 治疗效果。
02
CATALOGUE
鞍区肿瘤的解剖特点
鞍区的位置与结构
鞍区位于颅底中部,是颅骨的薄弱区 域,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等构成。
鞍区内有鞍结节、鞍背、鞍底和鞍膈 等结构,其中鞍膈是鞍区的硬膜结构 ,呈穹隆状。
鞍区肿瘤的类型与特点
01
鞍区肿瘤主要包括垂体瘤、颅咽 管瘤、脑膜瘤等,其中垂体瘤是 最常见的鞍区肿瘤。
神经
该区域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等重要神经分布 ,手术时应避免损伤。
翼点入路的手术通道
手术通道
通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颅骨,打开骨窗形成手术 通道。
骨窗位置
骨窗通常位于颧弓上缘、眶上缘和颧骨上缘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大小根据手术需要而定。
注意事项
在打开骨窗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避免损伤。
止血与冲洗
术中彻底止血,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创面,确保术野清晰。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显微解剖,手术技术,和相关理论巴西圣保罗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翼点入路或者说,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
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并推广的,这种那个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显露脑组织和前颅窝。
大脑前部和它的神经、血管结构可以认为是沿着一个通道和后门排列的:这个门是颅骨外侧面的骨性结构;侧裂就是那个通道;而翼点入路可以看作是开门的钥匙。
翼点入路的关键步骤是:调整体位,切皮,筋膜间分离,开颅,磨除蝶骨脊,和剪开硬脑膜。
打开骨窗之后,是分开外侧裂和基底池。
翼点入路中涉及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有:岛叶,基底节,侧脑室,大脑中动脉,颞叶盖部,额顶叶盖部,钩回,眼眶,前颅窝,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分支,终板和脚间窝。
翼点入路或者说,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开来的1,2,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重要的手术入路之一。
翼点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开颅和显露脑组织。
这种入路是用翼点,即: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的汇合点,来命名的3。
在颅骨的内侧面,蝶骨大、小翼融合在一起;并在很短的一段距离之后,被眶上裂分开。
蝶骨大翼延续到中颅窝,而蝶骨小翼,连接到前颅窝底。
蝶骨小翼位于额叶底面和钩回前内面之间,指向外侧裂主干。
外侧裂主干内侧通向基底池,即:视交叉池,终板池,脚间池和颈动脉池,下面与钩回的前内侧面和颞极相连,上面与前穿质和岛阈相邻,前面为蝶骨小翼,后面为钩回前内侧和岛阈(图1)。
位于大脑外侧面的侧裂,上面为额叶和顶叶的盖部,下面为颞叶盖部,内侧面为岛叶和界沟。
岛叶,将会在后面详述,可以看作是基底节的外面的被盖(图2)。
岛叶4被它的界沟或者说环沟所包绕,后者有三部分组成5,6;即:前界沟,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下界沟或者环沟。
前界沟位于岛叶的前面,将额叶的眶面和岛叶分开。
它的前内侧为侧脑室额角的前部和尾状核。
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位于岛叶的上部,由额、顶叶的盖部和岛叶形成一个夹角(图12)。
翼点入路详解
Step2 切口:
典型的头皮切口起于耳屏前方约1cm处的颧弓上缘,与颧弓垂直 向上5cm达颞线附近,然后弧形向前内侧止于发迹内中线处。切 口可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及发迹的位置作适当变化,可向顶部、 颞部或中线对侧等不同方向作扩大变化。
Step 3 切开头皮和帽状腱膜层
翼点区软组织的解剖与其他部位的头皮不同,在头皮与 颅骨之间有颞肌相隔,颞浅动脉和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层, 而颞浅筋膜的前1/4又分成两层,浅层(上层)含有脂肪、 面神经额支和大的颞静脉,深层(下层)较厚覆盖着颞 肌,并含有颞深静脉和动脉。如果在帽状腱膜下层分离 皮瓣至额骨颧突,约有30%的机会损伤面神经额支。
因此切开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一起向前翻,待至 颞肌前1/4时,应紧贴颞浅筋膜的深层,游离其浅层的浅 筋膜(一层脂肪组织),使之连同帽状腱膜和头皮一起 向前翻转,直至达到额骨颧弓为止,用2~3只鱼钩状弹 性牵开器牵开头皮。
tep 4 切开颞肌、筋膜及骨膜
沿额骨颧突上缘切开颞肌及其筋膜约3cm,紧贴颞深 筋膜剥离颞肌,用干纱布填塞止血,然后向后内侧 沿颞线居颞肌附着处约0.5cm切开骨膜,在额部与头 皮切口平行居皮缘约1cm处切开骨膜,两处骨膜切口 在颞肌边缘回合,形成三角形骨膜瓣。向前游离此 三角形骨膜瓣,超越额结节前下方2cm,直达眶上缘。
Step6 形成骨窗
先在第1孔和第2孔处用咬骨钳或铣刀向颅底方向咬 一小槽。然后用线锯将第一孔和第二孔尽可能向前 锯开,以充分显露额极及前颅窝底
在第2孔和第3孔之间、第3孔 与第4孔之间均用线锯锯开 , 在锯第3孔和第4孔时,可在 第4孔起始处向前作一直角弯 曲,形成骨岛,一便骨瓣复 位时不产生旋转移动,使固 定更牢固
将 蝶骨嵴尽可能磨平达到与眶 后壁平齐的程度,以使充分显露 外侧裂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翼点入路解析(经典)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翼点入路解析(经典)⒈适用范围:⑴同侧和对侧的前颅窝;⑵同侧的眶区;⑶鞍区、鞍旁、海绵窦、斜坡和斜坡后区;⑷同侧的中颅窝和颞区的内底;⑸整个Willis环,包括同侧的MCA区、ICA、PcoA、AcoA、AchoA、A1、A2近端、基底远端、P1、SCA、P2近端和对侧ICA、A1、ICA 分叉处、M1近端,鞘内的眼动脉部分。
⒉体位: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对侧30度颈部伸向下,使颧弓位于最高点。
⒊皮肤切口:由于颞肌和筋膜的关系,翼点处的软组织解剖比其他颅盖处复杂。
帽状腱膜覆盖整个区域,并有颞浅动脉位于其外层的皮下组织中,帽状腱膜首先从蔬松结缔组织、深部骨膜及颞肌浅筋膜之间到眶缘4公分以内分开,直到其余结缔组织附着处组成覆盖于颞肌前四分之一的一个平面。
在帽状腱膜深层是覆盖骨膜和和颞肌浅筋膜的一层松散结缔组织,在骨膜表面较厚约1毫米,在颞肌浅筋膜表面只有0.5毫米。
皮肤和帽状腱膜组成外层皮瓣,骨膜和颞肌浅筋膜、颞肌作为内层皮瓣,此层在关闭硬脑膜时可作为移植来源。
⒋肌肉剥离:现已公认游离骨瓣是最好的,据此对颞肌的牵拉法一直在研究,理想的是将颞肌牵开开颅部位而不损伤面神经的颞支(支配额肌),从帽状腱膜下分离并间隔反折颞肌和筋膜有30%机会损伤面神经颞支。
颞肌浅筋膜的前四分之一分开形成两个重叠的筋膜层,较浅层(上层)只含脂肪、面神经颞支和大的颞部静脉,深层(下层)覆盖颞肌含有颞深动脉和静脉,颞浅筋膜的深、浅层在颞线的前部以弓形相连,在颞肌浅筋膜下有一较细层覆盖整个颞肌,不论在哪儿切开都能维持颞肌的形状,颞肌深筋膜位于颞肌下且薄,将颞肌与下面的颅骨分开。
在上述解剖学发现,目前颞肌的牵开是通过颞浅筋膜的筋膜间途径进行,分开颞浅筋膜两层的平面可以通过有少量脂肪暴露来鉴别,上层的切开在其弓形处,从其与颞下线相连接处到其与颧弓相连处并与下层分开,沿皮肤和结缔组织间隙反折,这可以保护在浅层的面神经的额枝。
翼点入路:外科解剖,手术技术和理论基础(一)---RHOTON系列编译
翼点入路:外科解剖,手术技术和理论基础(一)---RHOTON系列编译The Pterional Approach: Surgical Anatomy,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RationaleHung Tzu Wen, MD, -- and Albert L. Rhoton, Jr, MDOperative Techniques in Neurosurgery, Vol 4, No 2 。
翼点入路或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
由Yasargil 设计并在上世纪70年代推广,这种方法是通过去除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到达脑和前颅底外侧。
包含神经和血管成分的大脑前面的深部可以看作是沿走廊分布并关在门后的宝藏:颅骨侧面的骨性结构是门;外侧裂是走廊;翼点入路可被视为打开这道门的钥匙。
翼点入路的关键步骤是体位、皮肤切口、筋膜间分离、开颅、蝶骨嵴磨除和硬脑膜切开。
骨去除后,进行外侧裂的分离和打开基底池。
经翼点入路能够到达许多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包括岛叶、基底节、侧脑室、大脑中动脉、颞叶岛盖、额叶和顶叶岛盖、钩回、眼眶、前颅窝、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终板和脚间窝。
翼点入路由Yasargil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推广,是神经外科最重要的入路之一。
翼点入路先是开颅,然后通过去除其侧面的额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到达脑组织。
该入路的命名来自翼点---一个由额骨、顶骨、蝶骨大翼和颞骨鳞部相交而形成的小环形区域。
在颅骨内表面,蝶骨大翼与蝶骨小翼是融合的;但它们被眶上裂分开了一小段距离。
蝶骨大翼延伸向颅中窝,而蝶骨小翼则向前颅底延伸。
在额叶的基底面和钩回前内侧面之间,蝶骨小翼凸向外侧裂体部。
外侧裂干的内侧是基底池(视交叉、终板、脚间与颈动脉池),向下是钩回前内侧面和颞极面,向上是前穿质和岛阈,前方是蝶骨小翼,后方是钩回前内侧面和岛阈(图1)。
位于大脑外侧面的外侧裂部分,上方是额叶和顶叶的盖部,下方是颞叶岛盖,内侧是岛叶及其环状沟。
翼点入路的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课件
脑膜前动脉是翼点入路手术中 另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
该动脉位于脑膜中动脉的前方, 与脑膜中动脉平行走行。
在翼点入路手术中,需要充分 显露脑膜前动脉,以避免损伤 该动脉并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
02
翼点入路的手术适应症 和禁忌症
手术适应症
颅脑肿瘤
翼点入路适用于切除鞍区、鞍 旁、中颅凹和前颅凹的肿瘤, 如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
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进行复查,评估手术 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翼点入路的并发症及处 理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01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翼点入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于手术过程中
损伤血管所致。处理方法包括立即止血、输血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
要时进行二次手术。
02
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也是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是由于硬脑膜缝合不严密或脑组织膨
手术技术的影响
分析不同手术技术的优缺点,探讨手术技术的改进方向,以提高 手术效果。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为个性化治疗 提供依据。
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手术安全性。
翼点入路手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新技术应用
关注翼点入路手术领域的新技术、 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 应用前景。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效果和
患者满意度。
团队合作与培训
加强外科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翼点入路手术的整体水平。 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培养更多 的专业人才,推动翼点入路手术 的持续发展。
翼点入路的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 点
– 位于颧弓上方4cm及额骨颧突后方3cm处,是额骨、顶骨、颞鳞部与蝶骨大翼的衔 接处。
• 额骨颧突
– 额骨向眼眶外缘突出并与颧骨眶突相连接的角,又称外侧角突。
•颧 弓
– 由颧骨外侧与眶下缘平行向后至外耳道上缘0.5cm的骨弓,其深面平行于中颅凹底。
•眉 弓
– 额骨眶上缘上方1.5cm的隆嵴,两侧眉弓内侧深面内有额窦。
骨嵴至前床突的任何解剖结构
体位
• 上半身抬高15-20度 • 双下肢微屈曲并抬高5-10度 • 病人身体呈V字形 • 利于颅内及下肢的静脉回流
切口设计
• 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病人的发际以及颅骨的形态。 • 通常的原则:
– 起自颧弓上耳屏前1cm,尽可能的贴近耳屏,垂直向上达颞线水 平后,即转向前内侧,终止于发际内、中线旁开1-2cm。
开颅步骤 <3>
• 向前方切开额部的骨膜,使其能呈三角状向眶部翻起。颞
上线上方的骨膜切口向颞窝对侧翻起。
• 颞肌及其筋膜向下分离至与颧弓平行,以接近中颅凹底,
将其沿肌腱附着的方向向后下方牵拉。
• 骨性结构的显露包括翼点、颞鳞的大部分、蝶骨、颧骨,
外加额骨及顶骨向颞窝延伸的部分。
开颅步骤 <4>
•颞 线
– 由额骨颧突外缘向上后至冠状缝的弧形线,上下颞线并行,分别是颞浅、深筋膜 的附着缘。
肌肉
• 枕额肌 • 前方为额腹,后方为枕腹,两者之间通过帽状腱膜相连。 • 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 • 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
产生皮纹。
• 眼轮匝肌 • 位于眼裂周围,分为眶部、睑部和泪腺部。 • 其中睑部纤维可眨眼,与眶部纤维共同收缩使睑裂闭合。 • 颞肌 • 起自颞窝,肌束呈扇状向下汇聚(前部纤维呈垂直位,后
翼点入路解剖课件
其他脑部手术
如脑积水、脑脓肿等脑部疾病 的手术治疗,翼点入路也是一
种常用的手术入路。
02
翼点入路的解剖结构
颅骨的解剖结构
额骨
顶骨
颞骨
蝶骨
位于前额,构成颅骨的 前部和顶部。
位于头顶,构成颅骨的 中部和顶部。
位于太阳穴附近,构成 颅骨的侧部和下部。
位于眼睛正下方,构成 鼻腔和口腔的顶部。
脑膜的解剖结构
翼点入路的未来展望
翼点入路的深入研究
01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翼点入路的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以进
一步揭示其内在机制和手术技巧。
翼点入路与其他手术方法的比较研究
02
比较研究翼点入路与其他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选择
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翼点入路的普及与推广
03
通过学术交流、培训等形式,推广翼点入路的手术技巧和经验
,提高颅内肿瘤手术治疗的整体水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翼点入路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翼点入路在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结词
翼点入路在颅内肿瘤手术中应用广泛,能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有利于肿瘤的 切除和保护脑组织。
详细描述
翼点入路通过将手术切口设计在额部、颞部和顶部区域,能够充分暴露颅内肿瘤 ,便于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 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从而精确地切除肿瘤,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翼点入路的研究进展
1 2 3
翼点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通过对颅骨、脑膜、脑实质等结构的深入研究, 揭示了翼点入路的精确解剖结构和手术路径。
翼点入路的临床应用
翼点入路在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多种颅 内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 良好的治疗效果。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显微解剖,手术技术,和相关理论巴西圣保罗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翼点入路或者说,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
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并推广的,这种那个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显露脑组织和前颅窝。
大脑前部和它的神经、血管结构可以认为是沿着一个通道和后门排列的:这个门是颅骨外侧面的骨性结构;侧裂就是那个通道;而翼点入路可以看作是开门的钥匙。
翼点入路的关键步骤是:调整体位,切皮,筋膜间分离,开颅,磨除蝶骨脊,和剪开硬脑膜。
打开骨窗之后,是分开外侧裂和基底池。
翼点入路中涉及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有:岛叶,基底节,侧脑室,大脑中动脉,颞叶盖部,额顶叶盖部,钩回,眼眶,前颅窝,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分支,终板和脚间窝。
翼点入路或者说,是由亚萨吉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开来的1,2,额颞蝶入路是神经外科最重要的手术入路之一。
翼点入路是通过去掉部分额骨、颞骨和蝶骨大翼,从外侧面开颅和显露脑组织。
这种入路是用翼点,即: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的汇合点,来命名的3。
在颅骨的内侧面,蝶骨大、小翼融合在一起;并在很短的一段距离之后,被眶上裂分开。
蝶骨大翼延续到中颅窝,而蝶骨小翼,连接到前颅窝底。
蝶骨小翼位于额叶底面和钩回前内面之间,指向外侧裂主干。
外侧裂主干内侧通向基底池,即:视交叉池,终板池,脚间池和颈动脉池,下面与钩回的前内侧面和颞极相连,上面与前穿质和岛阈相邻,前面为蝶骨小翼,后面为钩回前内侧和岛阈(图1)。
位于大脑外侧面的侧裂,上面为额叶和顶叶的盖部,下面为颞叶盖部,内侧面为岛叶和界沟。
岛叶,将会在后面详述,可以看作是基底节的外面的被盖(图2)。
岛叶4被它的界沟或者说环沟所包绕,后者有三部分组成5,6;即:前界沟,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下界沟或者环沟。
前界沟位于岛叶的前面,将额叶的眶面和岛叶分开。
它的前内侧为侧脑室额角的前部和尾状核。
上界沟或者上环沟位于岛叶的上部,由额、顶叶的盖部和岛叶形成一个夹角(图12)。
【胡业帅博士】从解剖角度,详解翼点入路的头位摆放
【胡业帅博士】从解剖角度,详解翼点入路的头位摆放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入路。
标准翼点入路的术前体位“三字决”:抬、转、仰。
抬高头部,向健侧旋转45°,后仰20°有时也会根据病变部位,进行适当调整。
那么标准翼点入路为什么要抬高头部?为什么选择45°作为旋转角度?为什么要后仰20°?所有手术入路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显露病变,让手术更加容易、彻底的切除病变,翼点入路也不例外。
头偏、后仰角度的设计主要跟人体头颅的正常解剖结构有关。
第一步:抬高头部主要目的是让头部高于心脏,让脑部回心血量增多,颅压降低,便于止血,也更便于牵开脑组织、充分显露术野。
此举容易理解,不再赘述。
颅骨外观图首先解析一个问题:翼点入路需不需要磨除蝶骨嵴?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询问的医生比比皆是,其实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
比如在解剖命名时,翼区被称为翼点,至今未改(下图),但实际上该部位由额、颞、蝶、顶四块颅骨组成,是一个区域,而非一个点。
在入路命名时,一直沿用的是额颞开颅经翼点入路,而真正翼点入路的本质是额颞开颅经蝶骨嵴外侧入路,而非单纯经翼点入路。
看到这里,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翼点入路必须要磨除蝶骨嵴。
为什么要磨除蝶骨嵴?因为翼点入路中,蝶骨嵴对视野的阻挡非常明显,只有在磨除蝶骨嵴后,才能获得更充分的视野。
如何最大限度的显露并切除病变是翼点入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蝶骨嵴正是翼点入路径路中的绊脚石。
第二步:头部旋转45°首先,旋转角度为45°的原因与解剖有关。
1、眶外侧壁的解剖翼点入路与眶外侧壁的解剖结构有关(下图)。
正常人的眶外侧壁的是由颧骨眶面(4)与蝶骨大翼眶面(3、14)组成。
右侧眼眶的前-后面观右侧眼眶的后-前面观眶外侧壁的内侧面构成眶的一部分,被颧骨与蝶骨大翼的连接骨缝分为两部分,前者是颧骨眶面,占前1/3;后者是蝶骨大翼眶面,占后2/3。
眶外侧壁的外侧面构成颞窝、颅中窝的一部分,其分界为蝶骨大翼(该分界线在翼点入路中将被铣刀铣下),前者由额、颧、蝶骨构成,占前1/2;后者由蝶骨大翼构成,占后1/2(下图)。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手术入路,运用筋膜间游离颞浅深筋膜,游离颞肌,术后颞肌及筋膜完全复位,可最大化保留面神经颞支、颞肌功能及避免颞肌萎缩及影响美观。
手术方法①体位和头位:平卧,将头颅用头架固定于后仰10°,向对侧旋转15~30°,向对侧肩部倾斜约15°。
头略高于胸,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使手术平面高于心脏水平。
②头皮切口:起自于中线与发际的交点,在发际内弧形拐向耳屏前约1 cm至颧弓上缘。
③皮瓣及肌瓣的成形:头皮切开后,于帽状腱膜下紧贴颞浅筋膜表面分离,并将皮瓣前翻,继续向前分离皮瓣直至距额骨颧突1.5~2.0 cm位置后,沿额骨颧突上缘及颞线向耳屏前方颧弓上缘直形或小弧形切开颞肌浅筋膜及筋膜下脂肪垫 (图1) 。
图1 翼点开颅的步骤及手术解剖。
切口(A)。
帽状腱膜下分离,分别形成独立的皮瓣和肌辦(B)。
筋膜下分离以保护面神经额支(C)。
向下牵开颞肌(D)。
沿眶顶磨除骨质以扩展额下的手术视野(E)。
扩大翼点入路实现的硬膜内暴露(F)(感谢Rhoton教授对图片的授权)。
颞肌的三层筋膜分别命名为:颞浅筋膜、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颞部皮肤大致可以分为3层:皮肤-颞浅筋膜层、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
在颞浅筋膜与颞肌筋膜浅层之间存在第一层脂肪垫,期间走形绝大部分的血管、神经,在颞肌筋膜浅层与颞肌筋膜深层之间存在第二层脂肪垫,此处注意颞肌筋膜浅、深两层在后部是连在一起的,在距眶上外侧缘大概4cm或在颞肌的前1/4处才逐渐出现容纳5~6mm厚镰刀状的脂肪垫。
第三层脂肪垫位于颞肌筋膜深层的下方,筋膜下入路时可涉及。
筋膜间入路时,皮瓣切口可以从额部开始,第一刀切至额部骨膜上、颞肌筋膜浅层上方(如果层次不容易分清,可用组织剪顺着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间隙进行分离),此时可以完美暴露出第一层脂肪垫,再向前方顺着脂肪垫层继续分离少许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体位
• 仰卧,头侧位,头架固定 • 头向对侧偏30~45度,后仰约20度,可根据手术位置的不
同进行调节。 • 将额骨颧突置于术区最高点。 • 翼点入路的深部暴露受蝶骨嵴影响较大,面部向对侧转动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表面标志
•翼 点 – 位于颧弓上方4cm及额骨颧突后方3cm处,是额骨、顶骨、颞鳞 部与蝶骨大翼的衔接处。
• 额骨颧突 – 额骨向眼眶外缘突出并与颧骨眶突相连接的角,又称外侧角突。
•颧 弓 – 由颧骨外侧与眶下缘平行向后至外耳道上缘0.5cm的骨弓,其深面 平行于中颅凹底。
翼点入路 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 经典翼点入路是由M.G.Yasargil于上世纪七 十年代创建。
• 是利用额颞发际内的弧形切口,行额颞骨 瓣,通过切除蝶骨嵴和分开侧裂,暴露深 部基底池和鞍区结构的开颅方式。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手术暴露范围
• 同侧前颅窝底、鸡冠、大脑镰、蝶骨平台、 视神经和视交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海 绵窦前外侧壁、动眼神经、鞍膈、垂体柄、 鞍背。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适用范围
• ⑴同侧前颅窝; ⑵同侧的眶区; ⑶鞍区、鞍旁、海绵窦、斜坡和斜坡后区; ⑷同侧的中颅窝和颞区的内底; ⑸整个Willis环,包括同侧的MCA区、ICA、 PcoA、AcoA、AchoA、A1、A2近端、基 底远端、P1、SCA、P2近端和对侧ICA、 A1、ICA分叉处、M1近端,鞘内的眼动脉 部分。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开颅步骤 <2>
• 经过上述分离,我们可以看到前 1/4部分镰状的颞肌仍被颞浅筋膜 深层及部分的脂肪组织所覆盖。
• 颞浅筋膜深层பைடு நூலகம்开起于额骨的颧突, 终止于颧弓的内表面。
• 骨膜及颞深筋膜的切开起自额骨颧 突内侧,颞线上5mm平行其呈半弧 形向后,止于冠状缝后的皮肤切口 缘。
血管
• 颞浅动脉 – 起自颈外动脉,走行于颧弓浅 面,约在颧弓上方2-3cm(眶 上缘平面) – 分为额支和顶支,位于皮下, 供应额顶区皮肤。 – 位置恒定,管径粗大,具有较 大扩张性,顶支为主干型多见 。
• 颞深动脉 – 发自上颌动脉,分为前、中、 后三个主支。 – 颞前深动脉供应颞肌前部 – 颞中深动脉及颞后深动脉供应 颞肌中后部。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 在颞肌的前1/4部分进行皮瓣分离时,应当在颞浅筋膜深 浅层之间进行分离。其解剖标志是颞浅筋膜深浅层之间潜 在的脂肪层。
• 颞浅筋膜浅层切开从其在颞线的附着部直至接近其在颧弓 的附着部,并将其与颞浅筋膜深层分离,与皮瓣一起翻开。
• 颞浅筋膜深浅层间的分离起于额骨的颧突,终止于颧弓的 外表面。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 颞浅静脉可以肉眼观察,颞浅动脉可以用手触摸,切口可根据情 况进行调整。血管与神经伴行,避开了血管,也就较少了神经的 损伤。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 可根据 病变需 要进行 切口的 改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开颅步骤 <1>
• 将帽状腱膜自骨膜及颞筋膜上分离,在颞肌的前1/4、距 眶缘4cm时,将皮瓣向眶部牵拉。
产生皮纹。 • 眼轮匝肌 • 位于眼裂周围,分为眶部、睑部和泪腺部。 • 其中睑部纤维可眨眼,与眶部纤维共同收缩使睑裂闭合。 • 颞肌 • 起自颞窝,肌束呈扇状向下汇聚(前部纤维呈垂直位,后
部纤维呈水平位),通过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的角度越大,前颅底的暴露越直接;转动角度越小,后颅 窝的暴露则相对容易。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 上半身抬高15-20度
• 双下肢微屈曲并抬高5-10 度
• 病人身体呈V字形
• 利于颅内及下肢的静脉回 流
体位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开颅步骤 <3>
• 向前方切开额部的骨膜,使其 能呈三角状向眶部翻起。颞上 线上方的骨膜切口向颞窝对侧 翻起。
• 颞肌及其筋膜向下分离至与颧 弓平行,以接近中颅凹底,将 其沿肌腱附着的方向向后下方 牵拉。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 颞上线内侧骨膜和外侧颞肌分别切开,并 沿颞上线留一窄条筋骨膜备颞肌复位用。
•眉 弓 – 额骨眶上缘上方1.5cm的隆嵴,两侧眉弓内侧深面内有额窦。
•颞 线 – 由额骨颧突外缘向上后至冠状缝的弧形线,上下颞线并行,分别 是颞浅、深筋膜的附着缘。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肌肉
• 枕额肌 • 前方为额腹,后方为枕腹,两者之间通过帽状腱膜相连。 • 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 • 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
切口设计及要点
• 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病人的发际以及颅骨的形态。 • 通常的原则:
– 起自颧弓上耳屏前1cm,尽可能的贴近耳屏,垂直向上达颞线水 平后,即转向前内侧,终止于发际内、中线旁开2-3cm,切口两 端连线满足眶外侧缘暴露。
– 切口下端一般不超过颧弓水平,以免损伤面神经主干(颧弓下方 1CM),应尽量靠近耳屏,避免损伤面神经额支。
• 颞浅筋膜 – 颞浅筋膜的前1/4分为深、浅两层。 – 颞浅筋膜浅层内有脂肪、面神经额支以及较大的颞静 脉。 – 颞浅筋膜深层下有颞肌以及颞深动静脉。 – 颞浅筋膜浅层和深层以弓状形式附着在颞线前部、额 骨颧突和颧弓内外面。 – 在颞浅筋膜下方是一层薄层的筋膜覆盖整个颞肌,这 层筋膜维持着颞肌的形态。
面神经颅外段
• 主干走行于腮腺实质 内,在腮腺前缘呈分 支状辐射穿出,支配 面部表情肌。
• 主要的分支:
– 颞支:眼轮匝肌和 额肌
– 颧支:眼轮匝肌
– 颊支
– 下颌缘支 – 颈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翼点入路相关解剖和标准手术技术
筋膜
• 帽状腱膜 – 覆盖了包括颞浅动静脉在内的所有皮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