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率(1949-2011年)

合集下载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

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

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

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

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

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

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

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

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

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

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

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

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

中国城市化的成就

中国城市化的成就

中国城市化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率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非农区域流动,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加速发展,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以城镇为主体的社会。

短短几十年间,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0.64%提高到2013年的53.73%。

2.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2012年底,全国设市城市657个,包括直辖市4个,地级市285个,县级市368个。

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各自发挥自身功能与作用,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小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小城镇连接工农、沟通城乡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3.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一城市发展向城市群发展转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空间分布的协调性增强,现已基本形成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的形成,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使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带正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推进的主体形态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所分析的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初的现在。

这里所说的人口城市化,主要有如下含义和表现:一是指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二是指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增长和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三是表现为城市或建制市数目的增加。

关于中国人口的城市化,在这五十多年中总的趋势是发展的,但在其前期曾经出现过逆向发展的异常现象,也就是人口从城市向农村倒流的反常情况。

并且,这种反常现象是同当时的政策密切相关的。

关于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始终应该考虑到中国是个超级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比重大这个基本国情,又要重视城市合理承载量这个关键因素。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在努力推进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区别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多种途径同时并举、和谐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稳妥有序和繁荣良好的效果。

目录前言 (1)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基础 (2)(一)人口城市化的概念 (2)(二)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相关因素 (3)(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态势 (4)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6)(一)快速起步阶段 (6)(二)大起大落阶段 (9)(三)停滞不前阶段 (10)(四)快速发展阶段 (11)三、中国人口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总体分析 (12)(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 (12)(二)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7)(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水平分析 (20)四、中国人口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一)居民收入差距和城市部分贫困人口 (21)(二)中国的劳动力状况和就业形势 (23)(三)中国人口流动的新趋势 (24)五、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意义及对策 (25)(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5)(二)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26)(三)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28)结论 (31)注释 (32)参考文献 (34)论文摘要(中文) (1)论文摘要(英文) (1)致谢前言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一进程的快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北京市大兴区2013届高三4月一模历史试题

北京市大兴区2013届高三4月一模历史试题

北京市大兴区2013届高三4月一模文综历史部分试题2013.412.下列言论的出现与图6属于同一朝代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C.“天理即是吾心”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13.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著作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魏源《海国图志》与达尔文《进化论》B.严复《天演论》与贝克特《等待戈多》C.徐光启《农政全书》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D.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与卢梭《社会契约论》1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16.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诱导B.戊戌变法的措施推动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7.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该事件是……A.中共“二大”B.新文化运动C.国民革命D.二次革命18.根据右面的纸币蕴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可能流通于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苏俄B.斯大林时期的苏联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D.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19.下列条款,出现在198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是A.“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条件”B.“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D.“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A.都进行了世俗化改革B.都扩大了军事力量C.都制定了宪法D.都发展了教育22.“一切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自保。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

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

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全国城镇化率在2000年至2011年的时间段中,中国的城镇化率经历了显著增长。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数据统计,全国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增长到2011年的50.59%。

这意味着,中国在这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渐向城市化的方向发展。

各城市的城镇化率变化不同城市的城镇化率变化存在一定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城市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北京: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73.7%,2011年增长到86.4%。

上海: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74.4%,2011年增长到86.2%。

广州: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78.9%,2011年增长到85.4%。

深圳: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82.2%,2011年增长到88.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些主要城市在这十年中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

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也日益凸显。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注重解决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2000-2011年间中国的全国城镇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各城市的城镇化率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城镇化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需要正视与之相关的挑战和问题,并加以解决。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也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在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1949-1980年代),加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期-2000年代末期)和现代阶段(2010年以后)。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极低。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化率逐渐提高。

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

政府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许多城市化现象,如城市扩张、居民户籍、城市岗位、城市污染等。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导致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城市空气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不断恶化。

政府面临着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2014年推出了城镇化战略。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城市化率提高到60%左右,并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城镇化战略的支持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快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基金的支持等。

同时,政府也重视农村的发展,希望通过城乡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尝试引导城市化的新趋势。

例如,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政府也在向“智慧城市”的转型方向推进,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等改善城市治理和便民服务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是多方面的。

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为城市化进程带来更可持续、更有质量的发展。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1. 背景介绍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包括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逐渐流入城镇,逐渐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城镇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2000-2011全国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以下是2000年至2011年的全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2000年城镇化率:36.22%- 2002年城镇化率:39.14%- 2004年城镇化率:41.80%- 2006年城镇化率:43.95%- 2008年城镇化率:46.60%- 2010年城镇化率:49.68%- 2011年城镇化率:51.2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率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逐渐增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3. 各城市的城镇化率统计数据除了全国整体城镇化率的数据外,我们还关注各个城市的城镇化率。

根据统计数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3.1 北京市- 2000年城镇化率:73.35%- 2002年城镇化率:74.71%- 2004年城镇化率:76.95%- 2006年城镇化率:79.61%- 2008年城镇化率:82.13%- 2010年城镇化率:84.98%- 2011年城镇化率:86.42%3.2 上海市- 2000年城镇化率:75.04%- 2002年城镇化率:76.68%- 2004年城镇化率:78.97%- 2006年城镇化率:82.00%- 2008年城镇化率:84.74%- 2010年城镇化率:87.78%- 2011年城镇化率:89.66%3.3 广州市- 2000年城镇化率:62.97%- 2002年城镇化率:63.70%- 2004年城镇化率:65.28%- 2006年城镇化率:67.84%- 2008年城镇化率:70.53%- 2010年城镇化率:73.20%- 2011年城镇化率:74.6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城镇化率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入。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1
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 1% (不 包括边远地区) 。
2
1843—1949年,增加到5765万,由5. 1%增加到10. 6% , 而此时世界城镇化率为28%。
3
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 6% ,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 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 出版社。蔡昉,2008
城镇从业人 比率(1)/ 农民工(1) 员(2) (2) 7849 21274 36.9 8399 23940 35.1 10470 24780 42.3 11390 25639 44.4 11823 26476 44.7 12578 27331 46 13212 28310 46.7 13697 29350 46.7
8.87%
上升1.91
• 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失衡状况,在 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其中 20-40岁青壮年占到55.4%。 – 农村地区“三留守”状况突出。相 关研究表明: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 童、2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 妇女。 – 乡村地区“空心村”增多。
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案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单位万人,%
2010 农村外出劳 动力 省内从业 省外从业 718.3 148 570.3
2011 780.2 211.3 568.9
增量 61.9 63.3 -1.4
增幅 8.62% 42.77% -0.25%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巟业化推进影响:
• 工业化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历程。

1953年:中央首次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城市规
划的法律地位。

1994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合理规模控制大城市人
口增长,加快县域城市发展。

2000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
出实现新型城镇化。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06-2020年)》,
提出促进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协调。

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社会阶段。

2014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座谈会,提出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9年: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召开,提出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高质量城市化。

2020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年表,展示了从建国初期至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政策文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将继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2023修正版1978~2011各城镇化率

2023修正版1978~2011各城镇化率

1978~2011各城镇化率1978~2011各城镇化率1. 引言城镇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1978年至2011年间各城镇化率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涵盖了1978年至2011年的时间段。

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和清洗,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历史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7.9%,而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51.27%。

城镇化率的提升反映了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4. 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下表列出了1978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主要城市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年份 - 城镇化率 -- - - -- -- 1978 - 17.90% -- 1985 - 20.00% -- 1990 - 26.40% -- 1995 - 30.60% -- 2000 - 36.22% -- 2005 - 41.79% -- 2011 - 51.27%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镇化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2000年之后,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这一趋势表明了中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5. 城镇化率差异分析各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受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5.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更高的城镇化率。

这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5.2 政策导向政府的城镇化政策也对城镇化率的差异产生影响。

有些地区可能通过实施特殊政策来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提高城镇化率。

5.3 地理位置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也可能导致城镇化率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