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国际化战略分析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粮集团国际化战略分析与评价

15金融硕士

一、中粮集团背景介绍

1.中粮集团概况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成立于1949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最初的粮油食品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致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目前业务划分为:农产品收储物流、粮油食品贸易、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品牌食品、产品包装、电子商务、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旅游地产、酒店、金融服务这12大业务板块。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中粮集团不断加强与全球业务伙伴在农产品、粮油食品、番痴果蔬、饮料、酒业、糖业、饲料、肉食以及生物质能源、地产酒店、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凭借其良好的经营业绩,中粮集团持续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旗下拥有九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五家香港上市的

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前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蒙牛乳制品、大悦城、亚龙湾度假区、雪连羊纸、中茶牌、我买网、金融保险等。这些品牌与服务祷就了中粮高品质、高品位的市场声誉。中粮旗下品牌共有40个,其中分为三大类:食品类,非食品类以及地产酒店类。

目前,中粮资产超过719亿美元,336个分公司和机构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仓储能力3100万吨,年经营总量近1.5亿吨,年加工能力8950万吨,年港口中转能力5400万吨。同时还拥有包括种植、采购、仓储、物流和港口在内的全球生产采购平台和贸易网络,并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国家及地区和拥有全球最大粮食需求增量的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中粮在中国拥有超过180家工厂,230万家终端售点遍布中国952个大中城市、十几万个县乡村。

2.中粮集团发展历史

自中粮集团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粮集团加快战略

调整,大力实施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由传统外贸代理企业向产业化经营的跨国企业转型,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中粮集团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目前,中粮集团已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业为主体,兼顾相关行业的发

二、中粮集团发展战略历史沿革

1.传统外贸垄断阶段

这一阶段从1949年中粮前身(华北对外贸易公司)成立到1987年为止。在这段时期,中粮是典型的外贸类企业。这种企业奉行以贸易为主导的战略,靠着外贸垄断权和资源全来生存和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自主权很小,无需考虑生存、发展问题,一切听从统一计划即可,因此也不会有深层次的战略设计。

中粮前身成立目的也还主要聚焦在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并且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封锁禁运”政策进行抗争,以“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成果和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根据《中粮志》的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粮食大规模出口,很少进口。因此,中粮前身的那3家公司(中国谷粮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中国食品出口公司)的名字都只是“出口”两个字,还不见“进口”之表达,因为当初根本就没那必要。直到1950年代末,中国国内的粮食供应开始严重不足,再加上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中国的粮食问题成了大问题。在这种境况下,原来的“出口”换外汇的任务调整到了“进口”粮食的政治任务上了。由此,在1961年1月份,3家公司合并成了一家公司:中粮公司。

在此阶段的中粮还谈不上国际化问题,甚至谈不上战略设计问题,中粮仅仅承担一个进出口商的任务。此时的战略很简单:通过独家贸易权利获得垄断地位,通过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来不断扩大自身规模。

到1960年代,中粮获得了最为传统的独家垄断业务———粮油贸易业务。这一垄断权是中粮的最核心优势,而改革开放,则是中粮遇到的最大机遇。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粮油进出口需求激增。手中握着垄断权的中粮自然抓住机遇,不停设立分公司和下属企业,集团规模急剧扩张。直到1987年的中粮已经成长为主管着全国49家粮油食品分公司,拥有独立核算的企业达到1313个,职工总数超过了12万人,资产总额达165.15亿元的“农业大鳄”。其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了当时国际四大粮商(嘉吉、路易达孚、邦吉和AMD合称)。

然而这种老国企的做派在规模变得非常庞大以后,其效率低下、尾大不掉、失去活力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国家也针对这些问题开始对具有超然垄断地位的国企进行整改。在1987年,中央开始针对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中粮的发展与战略调整也进入下一阶段。

2.实业化转型阶段

这一阶段从1987年底持续到2004年底,由于中央政策调整,中粮被迫进行战略调整。

1987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三大召开,面对改革,外贸企业未来面对着生死存亡得到转变。对于中粮及其他拥有垄断权利的央企来说,1987年年底出台的《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带来了致命性的改变,方案规定:“各外贸进出口总公司和部分工贸进出口总公司的地方分支机构与总公司脱钩”。这意味着中粮集团拥有上千家地方企业的规模优势将不复存在,在粮油外贸领域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超然地位也将不复存在。随后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外贸体制改革的方针,在变革的阵痛中,中粮不得不调整战略方向以展开自救。

1987年底,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同中粮总公司脱钩,中粮集团开始逐步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原来的中粮集团控制着全国粮油出口的计划、销售等关键环节,其他各地粮油公司只是负责供货。与中粮总公司脱钩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独立开展业务,与总公司形成了竞争关系。而总公司也不再具有原来的管理身份,其业务运营也都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根据《中粮志》记载,中粮总公司的所有处室全部改成了经营性的子公司,并相继在深圳、上海、大连等地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并与外资和地方企业成立了一些生产型的企业。

1996年,中粮提出“四三三”经营格局——进出口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金融及服务业占30%。直到2004年底,传统外贸依然是中粮比较主导的业务。

这一阶段中粮所拥有的核心优势是原有的资本与渠道关系,机遇是刚起步的市场经济,谁能在市场上抢得先机,就能取得优势。然而中粮在这一阶段的战略仍旧以外贸为主导,只是被迫实业方向开拓。中粮没有主动去寻找机遇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还是依赖原有的外贸模式。而中粮依赖的计划经济一直下的进出口许可配额正在消失,这对业务与利润来源仍然比较单一的中粮来说是致命威胁。

这一阶段中粮开始涉足国际化战略,但是相当肤浅。在中粮集团提出的2000-2005年发展战略中,关于国际化的设计只有一句:“建立国内营销网络,实现国内外经营一体化”。国际化举措也仅仅局限于在国外设立经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