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牧牛图颂 廓庵禅师
牧牛图颂(宋)廓庵禅师著
(一) 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 见迹
水边林下迹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它
(三) 见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 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 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 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 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 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田锡《牧牛图》的阅读答案及解析
田锡《牧牛图》的阅读答案及解析
田锡《牧牛图》的阅读答案及解析
《牧牛图》的作者是田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田锡《牧牛图》的阅读答案及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牧牛图》原文: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
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牧牛图》的阅读题: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参考答案:
(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十牛图和牧牛图
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
普明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得人牛两忘、心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
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
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
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
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
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
他写了四句诗:一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
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
“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
“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
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
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
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
“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禅宗十牛图“解说”
禅宗十牛图“解说”一、序言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若修行者能了解从过程之实际情况,更不会走错方向,故行者宜多体会此十牛图之真实内涵。
《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曰:「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理出偏圆,教与顿渐。
从麤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
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此方、他界得其理也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
得其事也,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尽根源,其法也存莎笠,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如水母寻餐,依海虾为目,初自寻牛终至入,强起波澜,横生头角,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泊至入,是何魔魅,况是起祢不了,殃及儿孙,不揆荒唐,试以为提唱。
」二、序言演绎解说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八牛图而成,十图中是把所有的修行过程到行菩萨道之间以十个图解说出来,修行的人没有不知道这十牛图的,而了解这十牛图的每一图之间真正的含意与意义,除非是过来人,不然很难去理解所言为何?禅宗修证图解刚开始时仅有八牛图,以后的两个图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好像修行只修到自我解脱就完毕了,自性清净就好了,后来廓庵师远觉得余有未尽,应该导入行菩萨道,所以加上垂手入,入世渡化众生,因此演化成十牛图。
行者业识尚未灭除,自性虽然保有,却是不能够掌控与把握,因此还是不能见性,也就做不到性空缘起的那个妙有境界。
修行人境界不同,体会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的辩论,例如有的以为看到一片空就是见性,什么叫做空?不起念头就是空?或者以为打坐看到光明就是见性,其实根本没有打开,如何能够见性呢?真正的见性要到了四禅以后,进入无色界的境界,没有色身只有一个心识,才是真正的开悟,才能够证入无余依涅盘,修证到习气毛病都灭除了,才是真正的清净,见性以后不是只有见到空性,性空缘起的妙有所产生的一切因缘而起的法,都能如实知,才是见性以后所要了解的,同时利用这种功夫入世化导众生。
牧牛图颂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注解:耕耘导师赏析:何劲松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
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
’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
无始习气,何能顿尽?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解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
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
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
岂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赏析】《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
”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
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
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
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注解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
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
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
【赏析】牛喻心性,牧童则喻心的主人。
好比是勇敢的山童,猛然间用芒绳穿贯牛鼻;放荡不羁的心性终于被主人强行管束,受到调制。
然而,心猿意马,甚难控制,所以还会“一回奔竞”,为此牧童仍须痛加鞭策。
人的心性由于长时间被无明烦恼薰习污染,一下子很难荡涤干净,就象牛儿不甘芒绳穿鼻,奔走驰竞,不遵约束。
诗歌《牧牛图》——田锡
"何日承平如画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诗人偶然看到一 副《牧牛图》,当然会产生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承平社会的 向往。那"似水流"一般的"挽粟车",需要征调多少头耕牛?耕 牛被强征去挽车,田地荒芜,民何以为生?在"干戈扰扰遍中州" 的战乱社会中,有多少伤心人不平之事?《牧牛图》中所描绘 的承平社会场景与战乱现实又是多么地不协调!
牧 牛 图①
——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 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 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 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中原地区干戈扰扰,遍地战火; 那运送军粮的牛车川流不息,似流水一般。 什么时候能够像画中的景象那样太平; 披着短蓑吹着长笛在秋天的原野上安县的放着牛儿!
"干戈扰扰遍中州",中州大地无处不被战乱之祸。金廷为 了催运军需,强征了无数民间车辆。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案: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 和的美丽画社会的向往之情。
"短蓑长笛一川秋",画中牧童披着短蓑,横吹一管长笛,倒 骑在牛背上,牛儿安详地吃着草,画的背景是秋天的原野,既展 现出秋高气爽的境界,又弥漫着秋粮丰收的气息。图画中的情 景是多么的闲适,多么的潇洒,多么令人羡慕不已呀!
1)第二名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 分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 恶之情。
《牧牛图颂》全文-古籍
牧牛图颂嘉兴大藏经牧牛图颂刊牧牛图颂序牧牛之说创自契经。
牧牛之人则历代诸祖也。
然其说其人虽见于佛祖。
而牧牛之功于何见之。
诸大禅师之图颂所以照耀古今。
为人之标榜耳。
(信)本俗子。
未纯牧牛之功。
窃见梦老和尚所辑图颂。
真集牧牛之大成者。
欢喜踊跃售诸梓人。
公之天下。
庶不辜佛祖一片为人苦心。
时康熙戊子年佛诞日白山纳信稽首撰梦庵格禅师辑牧牛图颂目录刊牧牛图颂序(纳信)原叙(云栖宏)又叙(南涧格)普明目次普明禅师原唱磬山修禅师和箬庵问禅师山茨际禅师玉林琇禅师牧云门禅师闻谷印禅师严轹居士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梁山目次梁山远禅师原唱(并原序)灵隐希彝禅师和千岩长禅师楚石琦禅师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跋(迦陵音)牧牛图颂原序遗教经云。
譬如牧牛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嗣是马祖问石巩。
汝在此何务。
答曰牧牛。
又问牛作么生牧。
答曰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来。
则善牧之人也。
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吾依沩山住。
不学沩山禅。
但牧一头水牯牛。
又白云端公之于郭功辅也。
诘之曰牛淳乎而。
若自牧若教他牧。
层见叠出于古今者益彰。
彰矣后。
乃有绘之乎图。
始于未牧终于双泯。
品而列之为十。
其牛则如次初黑继白。
以至于无粲如也。
而普明复一一系之以颂普明未详何许人。
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惟是其为图也。
象显而意深。
其为颂也。
言近而旨远。
学人持为左券。
因之审德稽业。
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
免使得少为足。
以堕于增上慢地。
则裨益良多。
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俱附末简以便参考。
若夫一超直入之士。
无劳鞭挽。
而天然露地白牛。
不落阶级。
而刹那能所双绝。
则图成滞货。
颂成剩语。
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万历己酉佛诞日后学袾宏谨书又序普明牧牛图颂源流。
云栖序之详矣。
但叙云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附末篇以便参考。
而不及梁山远公序偈何也。
况梁山原唱既妙。
附和代不乏人。
其见地超卓声调轩亮。
大足石刻之--牧牛图
大足石刻之--牧牛图大足石刻之--牧牛图“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
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
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
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
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
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
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
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第一组叫“未牧”,看似一头倔强的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非要冲出围栏,后面的牧人拼命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拉回。
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无法自控。
第二组“初调”。
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
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叫“受制”。
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
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
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组“回首”。
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
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
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
牧牛图 Microsoft Word 文2
《牧牛图之一:未牧》《牧牛图之一:未牧》怎么来认识我们这些烦恼呢?过去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烦恼比喻成牛——牧牛、放牛,所以有《牧牛图》的十个颂。
小童子放牛这个境界,就犹如我们认识烦恼的境界。
《牧牛图》第一个颂:生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生狞头角恣咆哮”,就是这只牛犹如一只疯牛一样,它头上长了角;“恣咆哮”,一直在乱发脾气,乱咆乱哮,这个比喻人非常聪明——世智辩聪;“奔走溪山路转遥”,就是它越跑越远,不知道回家,到处乱跑;“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它也不知道回家,不知道去哪里;“谁知步步犯佳苗”,就是这只牛乱跑、吃庄稼,意思就是指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人不由自主,所以一直在坏善根,断自己的善根,造恶业,“谁知步步犯佳苗”。
这是第一个偈颂,就是说未信佛的人、未学佛的人、未修行的人、未调心的人,每一个人的内心就犹如一只疯牛,烦恼就像疯牛一样,到处乱吃东西,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青草,它是分不清楚的。
这是未信佛、未学佛的人,不知道烦恼。
牧牛图之二:初调》《牧牛图之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到第二步,就是开始信佛的、开始学佛的,就是给这只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
给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听到佛法就能把心拉回来,就知道说我们这个不对。
但是这个时候还需要靠这个小童子、小孩子来拉这只牛,还是需要靠人来拉。
如果没有靠人来拉这只牛的话,它一样会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小孩就犹如我们内心的作意,犹如我们内心的心愿,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
因为我们内在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作意,我们能够发愿,需要去提策。
这个绳是什么意思呢?牛鼻子的绳,就犹如我们念佛、数息、禅观、念经、礼拜,必须要通过这些仪式、通过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法门,才有办法把我们的烦恼——散乱心、狂妄心制伏,才有办法在这只疯牛的鼻子上穿上一条绳子。
牧牛图略说
牧牛图略说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成牛。
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一条牛从不听话、不耕田、不做活,要把它调伏得听话、干活、耕田,要经过一段的时间。
调伏牛,就是要让它驯服。
要让牛驯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下苦功夫。
古人把调伏心牛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并画成十幅图画,每幅图画步步递进,连环成套,使得我们一看这十幅图,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柏林寺问禅寮的接待室也挂了一套现代人画的《十牛图》。
有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七十多岁了,他也学习坐禅,他在印度、在日本,学了二十年,他在柏林寺看到挂在墙上的《十牛图》,就说:“哦,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用功。
”他用德语讲这几句话,一看就明白。
形象化的东西,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
《十牛图》又配十首诗,每一首诗说明每一幅图的内容,也就是说明用功在那一个阶段的境界和方法是什么。
它既有功夫和见地的内容,也有文学意义,对于接引一些有文化的人进入禅的修炼,有很大的作用。
从宋朝开始,大概不下二十位禅师都用诗歌的语言描述《十牛图》。
最早的《十牛图颂》,是宋朝的廓庵禅师写的,以后的禅师都是来和他的诗。
我们不要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一定要结合功夫与见地来读,这样就会对怎样管理此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了解。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
这头心牛已经走失了,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是藏在草丛里?还是藏在树林里?藏在山崖下?藏在草丛里,比喻此心被邪见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贡高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里,就像水牛一样,它走到泥塘里,只有头露出来,整个身体都在泥水里头,水牛的颜色和泥巴没有两样,你要找确实很困难。
泥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情欲,情欲把我们的心牛埋没了。
所以我们就要找啊!在哪儿去找?就在是非得失之间,看我们怎样用心。
所以要寻找这条心牛。
廓庵禅师的诗写道: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牛在什么地方啊?在草里面去找,在树林里面去找,在水边去找,力尽神疲也找不着。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禅诗《牧牛图颂》赏析__何劲松 /文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
《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
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
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
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
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
其“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
高启《牧牛词》译文注释-《牧牛词》鉴赏及赏析
高启《牧牛词》译文注释-《牧牛词》鉴赏及赏析《牧牛词》是由高启所创作的,这首诗写景物细致入微,新颖逼真,崇尚写实,抒情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牧牛词》的鉴赏及译文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牧牛词》明代:高启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牧牛词》译文你的牛犄角弯曲成环,我的牛尾巴纤细毛又疏。
都拿着短笛和长鞭,在南垄东冈赶着牛儿找草吃。
太阳西下草远牛行迟,牛疲劳还是饥饿只有我知道。
我骑在牛身上唱歌坐在牛身边玩耍,晚上回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
整年放牛什么也不忧虑,只害怕卖掉这牛去交纳租子。
《牧牛词》注释尔:“你”的意思。
“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
弯环:弯曲成环状。
秃速:凋疏,此处是说牛尾细而毛稀。
拈:用手指拿着。
陇(lǒng):田埂。
冈:山脊、山岭。
迟:慢。
但恐:只怕。
输租:交纳租子。
《牧牛词》赏析这首仿乐府诗,写了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在共同放牧、追逐嬉戏中的喜悦和与牛相依相傍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牛的感情,同时在结尾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苛税的不满之情。
这首诗写景物细致入微,新颖逼真,崇尚写实,抒情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
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
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
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
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
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
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
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
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高僧悟道诗100首
高僧悟道诗100首1、《偈一》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2、《菩提偈》唐·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4、《诗三百三首·其八十八》唐·寒山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5、《光明崖五首·其三》唐·敦煌曲子有求皆有苦,少欲必心安。
冤亲悉平等,世乐暂时间。
眷属相结伴,历劫受饥寒。
恩爱如泡影,贪者不归还。
6、《光明崖五首·其四》唐·敦煌曲子一言难可喻,坚修须向前。
居山甚奇妙,勤心作意看。
渴饮无生水,饥食法喜餐。
忍辱大随体,不羡世间官。
7、《送僧归日本》唐·钱起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8、《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9、《送上人》唐·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10、《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1、《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2、《诗二首·其一》唐·王梵志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13、《题大隋》唐·景遵了然无别法,谁道印南能。
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
蛩寒鸣砌叶,鬼夜礼龛灯。
吟罢孤窗外,徘徊恨不胜。
14、《莫归乡偈》唐·马祖道一禅师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15、《金屑眼中翳》唐·文偃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牧牛诗和颂全集(详细校勘,精美排版)
牧牛诗图和颂全集本书内容根据以下三部经典整理并配图。
①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69 十牛图颂No. 1269十牛图颂(一卷)〖宋·慈远述〗②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0 十牛图颂No. 1270十牛图颂(一卷)〖明·胡文焕著〗③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1 十牛图和颂十牛图和颂(一卷)〖明·祩宏书〗十牛图住鼎州梁山廓庵ān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
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
理出偏圆,教兴顿渐。
从粗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
此方他界,得其理也。
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得其事也。
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yè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
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
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
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已尽根源。
其法也,尚存莎笠lì。
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
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
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
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
如水母以寻餐,依海虾而为目。
初自寻牛,终至入廛chán。
强起波澜,横生头角。
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
泊至入廛,是何魔魅。
况是祖祢mí不了,殃及儿孙。
不揆kuí荒唐,试为提唱。
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本《十牛图》,是禅学界公认的廓庵师远《十牛图》现存最古老版本。
一、寻牛廓庵和尚序从来不失,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
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
岐路俄差。
得失炽然。
是非锋起。
颂(廓庵和尚)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和(石鼓夷和尚)只管区区后外寻,不知脚底已泥深。
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
牧牛图:揭开禅宗的修行秘密
牧牛图:揭开禅宗的修行秘密禅门牧牛图,世尊拈花指;此事惟亲证,知解终不到。
十二世纪,廓庵禅师著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门中的至宝。
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到证悟的体悟过程。
一、寻牛: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
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
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
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
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
根本没有必要从外从他而求。
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诗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复述。
暂且谈一下著语大义。
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
离本来的自我愈来愈远,前路参差峻峨。
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依经解义阅教知踪《十牛图》的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
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来的自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
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
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
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著语大意跟上述大同小异。
侯素平解读黄檗无念禅师《牧牛图颂》
侯素平解读黄檗无念禅师《牧牛图颂》解读黄檗无念禅师《牧牛图颂》本篇黄檗无念禅师《牧牛图颂》应合自宋朝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
《十牛图颂》流传很广,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极大。
《十牛图颂》从宋朝至今有不少禅师皆和此颂以来表达自己对于禅境次第的认识。
黄檗无念禅师的这篇《牧牛图颂》全诗十首,首首又循序渐近,全篇以调牧心牛的十个阶段来借喻佛教修行的过程。
寻牛入山拨草急追寻,峻岭荒郊竹径深。
寻到水穷山尽处,回头忽听野猿吟。
第一首寻牛,描写的是当我们自己在初始修行的时候,如何去寻找自心,如何去寻找这头丢失的心牛。
这头牛我们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在茂密的草丛中?在崇山峻岭里?在荒郊竹林里?在水塘边?我们找得筋疲力尽,怎么找也找不到牛的踪影!回头却只听到野猿在吟叫。
见迹溪边岭畔足迹多,不是牛兮是甚么。
紧密行缠牢着脚,好携绳索急追他。
第二首见迹,描写的是见到牛的踪迹。
在溪边岭畔看到不少牛踏过的蹄形足迹,这不是牛的足迹吗?有了牛的足迹,就可以循着牛的足迹往前找,牛一定就在前面。
缠紧绑腿踩准脚下,携着绳索赶紧去追。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专注,有恒心努力去追寻,自然就能找到这头心牛。
捉获狭路崖前觉一声,全身独露在荒青。
悠悠唤转灵苗引,贯鼻穿绳孔现成。
第三首捉获,描写的是见牛捉获。
在狭路崖前忽然听到一声牛叫,一眼望去牛身露在荒草上面。
慢慢围着牛转换着位置用青苗渐渐的把它引到身边,给它的鼻孔穿上绳索。
这首诗比喻见到并暂时摄住了自己野性十足、顽劣妄为的心。
调治牢把绳头痛策渠,旷陈劣性渐凭除。
二时水草勤调治,体伏纯然乐宅居。
第四首调治,描写的是得牛调治。
时时刻刻把牢绳头,不让它再犯苗稼,再犯起野性,不服调治,再痛策它一顿,给它吃它应该吃的草,给它喝它应该喝的水,通过强制教育,这样它的陈旧劣性逐渐消除,有了自觉性,不用鞭索也听话了,来来去去也不用去管教了。
这首诗比喻捉住了自心之后,要精心的调治,一切按规矩来做,循序渐近,去除习气,之后达到一种自觉的程度。
南怀瑾:《牧牛图》讲解
南怀瑾:《牧牛图》讲解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
普明的牧牛图颂分为十大阶段: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主要着眼于调伏妄心、证悟本来,讲究修行次第、历阶而升,最终证得人牛两忘、法法圆融的究竟涅槃境界。
《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
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
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
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
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
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
他写了四句诗:一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
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
“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
“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
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
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
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
“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从凡夫到成佛——禪宗《十牛图》解析(下)
从凡夫到成佛——禪宗《十牛图》解析(下)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
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
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
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
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
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
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
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十牛图》之七是忘牛存人。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并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
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
这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给忘掉的阶段。
捕兔时套兔绳是有用的;抓鱼时鱼筌同样不可缺少。
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
这也如乘船过河,到了对岸后,船就无用了。
“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高枕无忧,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
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
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
它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间长河里,永远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圣意皆空《十牛图》第八图为人牛俱忘。
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
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
《十牛图和颂》全文-古籍
十牛图和颂续藏经十牛图和颂牧牛图序遗教经云。
譬如牧牛。
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
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嗣是马祖问石巩。
汝在此何务。
答曰。
牧牛。
又问。
牛作么生牧。
答曰。
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来。
则善牧之人也。
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
吾依沩山住。
不学沩山禅。
但牧一头水牯牛。
又白云端公之於郭功辅也。
诘之曰。
牛淳乎。
而若自牧。
若教他牧。
层见迭出於古今者。
益彰彰矣。
后乃有绘之乎图。
始於未牧。
终於双泯。
品而列之为十。
其牛则如次。
初黑继白。
以至於无。
粲如也。
而普明复一一系之以颂。
普明。
未详何许人。
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
惟是其为图也。
象显而意深。
其为颂也。
言近而旨远。
学人持为左劵。
因之审德稽业。
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
免使得少为足。
以堕於增上慢地。
则裨益良多。
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
可比例而知者。
俱附末简。
以便参考。
若夫一超直入之士。
无劳鞭挽而天然露地白牛。
不落阶级而剎那能所双绝。
则图成滞货。
颂成剩语。
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万历己酉如来诞日后学袾宏谨书普明寺牧牛图颂序咄。
尽大地是普明一头牛。
何处更有佛与众生。
毫厘不隔。
本是如如。
若道此牛有黑有白。
有雄有雌。
有饥有饱。
便是一体分别成二。
世尊初生。
指天指地。
周行目顾。
犯人苗稼不少。
祖师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吃他水草良多。
三玄要.四料拣.五位君臣.九十六圆相。
受尽牵制鞭策。
乃至拈椎竖拂。
行棒行喝。
种种机用。
皮毛脱落。
四足潜踪。
许大一头牛。
不知逃向那里去了。
到这里地。
重关已破。
且道向上还有事么。
以拂子打圆相云。
火里木牛耕白雪。
云中石马舞春风。
会么。
不会。
请看牧牛颂并诸方次韵语句。
毕竟还有优劣也无。
临济正宗三十二世[车*度]轹道人严大参谨序普明禅师牧牛图颂附诸大禅师和颂目录普明原颂。
云栖莲太师付梓序云。
普明。
未详何许人。
则亦不知道场之所矣。
辛丑冬。
予来理坊事。
壬寅夏。
[车*度]轹严居士将普明缘起及旧寺图相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__何劲松/文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
《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
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禅诗虽不足
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
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
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
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
其“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
故本人不揣浅陋,斗胆对普明禅师的颂诗略加解析,以期发其幽光,扬其清芬,使禅苑佳章不致汩没。
若能使读者由此而对禅学思想有所感悟,那便是无上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