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复发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
非药物治疗选择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 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监测
加强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复发风险。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解读
心律监测
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 图监测患者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房颤的复发或
恶化。
心率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心率,评 估心脏负荷及药物控制
效果。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血液学指标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等指标,预防抗凝治疗
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特征分析
房颤时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但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01
02
03
动态心电图
对于无症状或偶发房颤患 者,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房 颤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和 诱因,以及判断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 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指南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指南普及程度不足
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对指南了解不足,导致诊断 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 果和预后。
ABCD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2)_2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2)_2

三、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
▲2.NOAC
NOAC的问世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治疗 提供了新选择,并逐渐成为房颤抗凝治疗 的新趋势。目前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 剂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及直接Ⅹa因 子抑制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 沙班(apixaban)与艾多沙班(edoxaban)。 在RCT的荟萃分析中显示,与华法林相比 ,NOAC使脑卒中或体循环栓塞风险降低 19%,全因死亡率降低10%,颅内出血风险 降低52%,但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25%。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心衰
心衰和房颤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两者有 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 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心 衰发生率分别为33%、44%和56%。房颤致射血分数 降低的心衰(HFrEF)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 (HFpEF)的发病率增加2倍;房颤的发生率与纽约 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NYHAⅠ级的心 衰患者房颤发生率<10%,而NYHAⅣ级患者中为55% ,不仅如此,严重的心衰也会增快房颤的心室率 。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我国13个省和直辖市自然人群中29079例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年龄校正
后房颤患病率为0.65%,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 2.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 房颤导致全因死亡率男性增加1.5倍、女性增加2倍。截至2010年,年龄调整的死亡率为 男性1.6/10万、女性1.7/10万,女性较男性略高;通过年龄校正的劳力丧失修正寿命年 (DALY)评估致残率,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房颤患者 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心衰,14.5%)、恶性肿瘤(23.1%)和感染/败血症(17.3%) ,而脑卒中相关死亡率仅为6.5%。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2010年《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公布了《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并于8月27日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上。

新指南实际上是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延续,根据临床实践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新指南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更新。

分型:房颤“五型论”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long-standing persistent)房颤、永久性房颤。

新指南指出,永久性房颤将不再考虑节律控制策略。

长程持续性房颤是在导管消融时代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导管消融使房颤治愈成为可能,房颤不再是“永久性”,新指南定义长程持续性房颤为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即接受导管消融治疗。

新指南指出对于怀疑房颤或确诊房颤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尤为重要,包括:症状发作时患者感知自身心脏节律是否规则;房颤发作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或饮酒;症状严重程度;发作是否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卒中、糖尿病或慢性肺部疾病;是否嗜酒;是否存在房颤家族史。

呼吁出台症状评估标准,抗凝更加细化,随访注重变化新指南首次提出了根据欧洲心律学会(EHRA)房颤相关症状积分进行分级。

EHRAⅠ:无任何症状;EHRAⅡ: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影响;EHRA Ⅲ:症状严重,日常活动受到影响;EHRAⅣ:致残性症状,无法从事日常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EHRA积分相关的症状只与房颤相关,当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控制后,相应的症状将消失或减轻。

房颤相关症状的EHRA 分级是治疗策略的选择重要依据,推荐用EHRA积分评价房颤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Ⅰ,B)。

危险分层在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方面,新指南提出了新的评分系统——CHA2DS2VASc积分(表1),其在CHADS2积分基础上将年龄≥75岁由1分改为了2分,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性别(女性)三个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一、前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ECAS)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t Rhythm Association,EHRA)、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EHRA/ECAS/APHRS/ 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

在此基础上,由CSPE和CSA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1.房颤的流行病学(1)房颤的患病率:(2)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2.房颤的危害(1)脑卒中及血栓栓塞:(2)心衰:(3)心肌梗死:(4)认知功能下降、痴呆:(5)肾功能损伤:三、心房颤动的分类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按照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分类已成为共识[17,18],该分类方法有助于指导房颤的临床管理,一般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其定义见表1。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一、房颤发生的机制房颤的机制一直未得到彻底阐明,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返、自旋波折返和局灶激动学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只是假设或仅仅在动物试验上得到证实,前两种学说似乎更受关注,通过动物模型,房颤发作时的多发子波折返和自旋波折返都得到了证实,但这到底是房颤发生的原因,还是房颤发生的结果,一直存在争论。

新近房颤机制的研究则几乎完全是由临床实践主导的。

2006年新指南关于房颤机制的论述简明但很好地体现了近年临床实践尤其是射频消融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得出的研究成果。

1988年,法国学者Haissaguerre等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证实了单个的异位兴奋灶可以是房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局灶性房颤的概念,局灶激动学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敏感的学者意识到肺静脉肌袖(myocardium sleeves)可能和房颤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随后的研究中,在入心大静脉肌袖以及心房某些特殊组织如界嵴内都发现了类起搏细胞(P cell),这些细胞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律性异常或触发活动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始动机制,这是首次对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

同时,也反过来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点消融演化成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egment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通过消融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突破点,形成肺静脉-左心房的完全电隔离。

Haissaguerre等早期就发现异位兴奋灶90%~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从理论上,这种方法应当可以使相应数量的房颤得到根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即使达到了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甚至同时标测消融了其他部位的兴奋灶,该术式对房颤的成功率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而且对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成功率远远不及阵发性房颤。

这使人们认识到房颤的机制的复杂性。

目前认为,异位兴奋灶只是房颤发生的触发机制,而房颤得以维持,有赖于心房基质。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2012 ESC指南)的统计数据[1],估计发达国家房颤患病率为1.5%~2.0%,患者平均年龄75~85岁,且患病率有持续升高的趋势。

在我国,根据2004年的发布数据,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

作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每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但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

为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各国新版房颤抗凝指南,了解全球各国房颤抗凝治疗现状。

各国指南包括:2012 ESC指南,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联合发布的房颤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4 AHA/ACC指南)[2],2014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发布的房颤诊疗指南(以下简称2014 NICE指南)[3],2014年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4 CCS 指南)[4],以及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发布的第9版抗栓治疗及预防血栓形成指南(以下简称2012 ACCP-9指南)[5]。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03-16
CONTENTS
• 心房颤动概述 • 药物治疗策略 • 非药物治疗方法 •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01
心房颤动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 ,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03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电复律技术操作规范
电复律前准备
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必要的心电图和血液学检查。医生 需向患者解释电复律的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电复律操作
患者需处于麻醉状态,以减少疼痛和不适感。医生将电极板放置于 患者胸部,通过瞬间释放高能量电流,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电复律后观察
医生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恢 复期。
手术原理
外科迷宫手术是通过切割和缝合心房肌肉,制造一系列的“迷宫”,使
电信号在迷宫中沿特定路径传导,从而达到消除房颤的目的。
02
手术适应症
外科迷宫手术适用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房颤患者,尤其适用于合并其
他心脏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03
手术效果
外科迷宫手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但手术创伤较大,恢
抗凝治疗
老年房颤患者栓塞风险较高,应根据患者的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合理选择抗 凝药物和剂量。
妊娠期房颤患者管理要点
妊娠期房颤患者的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心脏负担加重,易出现房颤等 心律失常。
治疗策略
对于妊娠期房颤患者,应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治 疗。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有致畸作 用的药物。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ESC针对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更新的原因主要是:欧洲批准几个新药如vernakalant和达比加群酯提前使用:公布几个主要抗凝药物试验结果,如AVERROES试验(阿哌沙斑和乙酰水杨酸)、ROCKET-AF试验(利伐沙斑和维生素K拮抗剂( VKA)、ARISTOTLE试验(阿哌沙斑)。

同时,新指南建议应用心电图对年龄≥65岁人群筛查心房颤动(等级I,证据水平B)。

现对新指南解读如下。

卒中和出血危险的评估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替代CHADS2评分新指南强烈建议集中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如年龄<65岁、孤立性心房颤动和不需要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因此需要在评分中包含更多的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而大多数专家认为,CHADS2评分比较简单且许多其他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并未纳入CHADS2评分中,如瓣膜病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75岁患者较65—75岁患者卒中风险更高等。

研究证实,因CHADS2=0分而被划分为卒中低风险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生率>1.5%,故CHADS2评分不能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

指南建议将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和“临床相关非主要”危险因素,首字母缩写为CHA2DS2-VASc评分,其包括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C”在CHA2DS2-VASc评分中指已记录的中重度收缩功能障碍或者因新近失代偿心力衰竭而住院的患者,不考虑左室射血分数;除了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的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外,女性能从总体上增加卒中风险;若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女性作为其惟一危险因素则不需要抗凝治疗。

许多证据显示,CHA2DS2-VASc评分在确定“真正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中更有优势,并且与GHADS2评分一样,甚至能更好确定可能发生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患者。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
索他洛尔 地高辛
静脉 口服 静脉 口服、静脉 口服
口服、静脉 口服、静脉
适应症
Ⅰ Ⅱa Ⅱa
Ⅱb Ⅱb Ⅱb Ⅱb Ⅱb
Ⅲ Ⅲ
编辑课件
证据水平
A A A
编辑课件
四、治疗建议(2)
I类推荐(2)
❖ 合并一项以上中度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也推荐使用维 生素K拮抗剂抗凝。这些因素包括:年龄超过75岁、 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受损以及糖尿病(A)
❖ 在起始治疗阶段至少每周测定一次INR,抗凝稳定后每 月一次(A)
❖ 阿司匹林(每日81-325mg)替代维生素K拮抗剂抗 凝仅适用于低危或有口服抗凝剂禁忌的房颤患者(A)
编辑课件
预防血栓栓塞
编辑课件
四、治疗建议(1)
I类推荐(1)
❖ 除了孤立性房颤和有抗凝禁忌症,所有房颤的患者均应接 受抗凝治疗(A)
❖ 抗血栓药物的选择应该在衡量病人发生中风/出血的绝对 风险以及风险/效益比值基础上进行(A)
❖ 如果无人工机械瓣置换并且是中风的高危患者,除非有禁 忌症,推荐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并根据INR调整剂 量,以使INR值达到2-3。中风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有 血栓栓塞的病史(中风、TIA或体循环栓塞)和风湿性二 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A)
编辑课件
四、治疗建议(3)
• IIb类:
1、在单独使用或合用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或地高辛时无法控制静息或活动时心室率时加用胺碘酮 ( C) 2、房颤合并旁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 依布利特、丙吡胺 (C) 3、对于药物无法控制室率或者可能引起心肌病的患者给予消 融房室结 (C)
编辑课件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
❖ 如果患者没有抗凝治疗的禁忌证,下列患者应 该选择华法林: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周围 血管栓塞或脑卒中病史;具有一项以上下列中 危因素:年龄大于75岁、高血压、左室功能低 下或心力衰竭、糖尿病。仅具有一项中危因素 患者可以选择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其他低危患 者可应用阿司匹林(每日100~300rag)。

欧洲心脏学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全文版)

欧洲心脏学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全文版)

欧洲心脏学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全文版)1 对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症状的评估首先,根据房颤发生情况和持续的时间,房颤被分为:初发性、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1年)和永久性五种类型。

为了便于对房颤患者的随访,指南认为应该对房颤相关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

因此,此次指南首次提出了依据EHRA评分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房颤是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房颤患者的主要后果见下表。

因此,指南强调房颤的预防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2 抗血栓治疗房颤是中风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房颤患者发生中风后,致死、致残和再次中风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中风。

但是,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并不一致,因此对房颤患者的处理包括对中风风险的评估以及采用相应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为此,在以往的指南中采用CHADS2评分。

但是,在此次新的指南中,由于此评估方法较差的预测价值,“低危”、“中危”和“高危”的应用被放弃。

一个新的更详细的中风危险的分析方法被采用,新的指南推荐根据新的评估方法,确定中风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并决定是否进行抗血栓治疗。

在新的指南中,对于非瓣膜病变的房颤患者,中风和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临床有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

前者指:中风史、TIA或高龄(≥75岁);后者包括:心力衰竭或中、重度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即LVEF≤40%)、高血压、糖尿病、女性、年龄65~74岁和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史、周围动脉病变和主动脉斑块)。

根据以往的CHADS2评分方法,最大的分值是6分,而新的评分方法是CHA2DS2-VASc,最大分值是9分。

CHA2DS2-VASc的具体评分方法见下。

CHA2DS2-VASc的评分方法根据CHA2DS2-VASc的评分方法,新的指南建议预防血栓药物的选择如下。

房颤患者预防血栓的药物选择注:QAC:口服抗凝药物,如维生素K拮抗剂(VKA),INR控制在2~3。

房颤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治疗指南解读

永久性房颤2
1 持续时间<7天,绝大多数<24小时 2 复律无效或无指征
3 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均可复发
5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
• 房颤的患病率和収生率:
– 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在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中可增至8% – 我国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胡大一等,2006)
• 房颤的预后:房颤导致心力衰竭、中风及全因死亡率 增加。
22
给药途徂
口服 口服、静脉 静脉 静脉 口服 静脉 口服、静脉 口服
适应证
Ⅰ Ⅱa Ⅱa Ⅱb Ⅱb Ⅱb Ⅱb Ⅱb
证据水平
A A A B B C B B
已证实有效的药物推荐用药方法
药物 胺碘酮 Amiodarone 给药 途徂 口服 药物方法 住院病人:每日1.2~1.8 g,分次服用, 直至总量10 g,然后每天200~400 mg维 持,戒30 mg/kg一次服药。门诊病人: 每天600~800 mg,分次服用,直至总量 10 g,然后每日200~400 mg 维持。 潜在副作用 低血压、心 动过缓、QT 延长、尖端 扭转型室速 (少见)、 胃肠道丌适、 便秘、静脉 5~7 mg/kg,持续30~60分钟,然后每日 炎(静脉用 1.2~1.8 g持续静脉用药;戒者分次口服, 药时) 直至总量10 g,然后每日200~400 mg 维 持。 600 mg 1.5~2.0 mg/kg,持续10~20分钟 低血压、快 速传导性房 扑
30
维持窦性心律 药物的一般选择(2)
夜间房颤:
需要考虑OSAS
一种药物无效时,考虑联用
β 叐体阻滞剂,胺碘酮/索他洛尔和IC类药。 钙拮抗剂(合心爽)和IC类(氟卡胺和心律平)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增加。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栓塞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解读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中的使用指南。

心房颤动和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是由于心脏的心房节点不能及时同步心室收缩,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强烈收缩。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

栓塞是一种在心房颤动中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心房颤动的患者有更高的栓塞风险,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于65岁及具有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栓塞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

抗凝剂可以通过抑制凝血系统的活性来防止血液凝固。

最常用的抗凝剂是华法林(Warfarin)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

DOACs包括达比加群(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和依诺肝素(Edoxaban)。

华法林的剂量需要进行监测,而DOACs不需要监测。

抗凝治疗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都发布了相关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

ESC和AHA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有相同的观点。

适应症所有通常使用抗凝剂的适应症(例如非心瓣膜性心房颤动、不可逆的与危险因素有关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过程中有短暂缺血性脑卒中等)都适用于 DOACs 和华法林。

禁忌症对于华法林而言,绝对禁忌症包括静脉内溶血性事件、严重的出血、脑出血。

而对于 DOACs,则相对而言没有禁忌症。

药物选择华法林需要定期检测,并且在使用期间需要限制和监控饮食、药物等。

DOACs 更加便捷,无需定期监测,日常生活也不需要特别限制。

由于DOACs不同于华法林,其作用机理为选择性抑制凝血酶,因此出血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低。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肝功能,DOACs的剂量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适当调整。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华法林的药物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6%
0.11
AFFIRM 4060
69.7
3.5-6年
总死亡 率
25.9%
26.7%
0.08
新指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AAD对于转复、维持房颤患者窦律的方法,但 也明确指出其局限性,并且认为,如果没有条件行射频消融,下列房颤 患者应当以控制心室率作为一线治疗:①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性心 律的无症状性房颤患者;②有证据表明房颤已持续几年的患者,即使转 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窦性心律;③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和维 持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疾患本身风险的患者;④冠心病或老龄(大 于65岁)房颤患者,有研究提示,在该类患者中心室率控制与复律并维 持窦性心律治疗一样有效;⑤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左房内径大于55 mm,二尖瓣狭窄等,如未纠正,很难长期保持窦性节律。这实际包括了
存在,有脑卒中高危的患者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随着AFFIRM、RACE、
STAF、PIAF等研究结果相继发布,这个争论已经告一段落。这些临床研
究比较了两种治疗策略的优劣,结果(表1)发现,控制节律的策略并
不优于控制心室率。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节律控制策略,因为研究同
时揭示:维持窦律的优势之所以丧失,是由于目前AAD的副作用大,足
对房颤机制另一方面的认识――自主神经机制,也在射频消融中得到 验证并深化。虽然Coumel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神经性房颤的概念,但直 到近年,射频消融才给予了强有力的佐证。Nademanee等人首先提示改 变心脏植物神经的张力可以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目的,在迷走神经分布 区域消融可以终止和预防房颤发生。Pappone等发现,去迷走神经治疗 对左房基质改良术的结果有显著影响。接受左房基质改良术的患者,如 果同时接受去迷走神经治疗,术后复发率仅为1%,否则高达15%。去 迷走神经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已经被许多电生理中心采用。
1、 房颤发生的机制 房颤的机制一直未得到彻底阐明,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返、自 旋波折返和局灶激动学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只是假设或仅仅在动物试验 上得到证实,前两种学说似乎更受关注,通过动物模型,房颤发作时的 多发子波折返和自旋波折返都得到了证实,但这到底是房颤发生的原 因,还是房颤发生的结果,一直存在争论。新近房颤机制的研究则几乎 完全是由临床实践主导的。2006年新指南关于房颤机制的论述简明但很 好地体现了近年临床实践尤其是射频消融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得出的研 究成果。 1988年,法国学者Haissaguerre等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 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 房颤得到根治,证实了单个的异位兴奋灶可以是房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 了局灶性房颤的概念,局灶激动学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敏感的学者意 识到肺静脉肌袖(myocardium sleeves)可能和房颤的发生存在密切关 系。随后的研究中,在入心大静脉肌袖以及心房某些特殊组织如界嵴内 都发现了类起搏细胞(P cell),这些细胞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律性异 常或触发活动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始动机制,这是首次对房颤的发生机制 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同时,也反过来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点消融演化成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 (segment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通过消融肺静脉和左心房 之间的电连接突破点,形成肺静脉-左心房的完全电隔离。 Haissaguerre等早期就发现异位兴奋灶90%~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 从理论上,这种方法应当可以使相应数量的房颤得到根治,但实际上并 非如此。即使达到了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甚至同时标测消融了其他部 位的兴奋灶,该术式对房颤的成功率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而且对持续 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成功率远远不及阵发性房颤。这使人们认识到房颤的 机制的复杂性。目前认为,异位兴奋灶只是房颤发生的触发机制,而房 颤得以维持,有赖于心房基质。由于各种病理生理原因,心房肌纤维 化、排列紊乱、各向异性,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离子通 道异常等可能都是使房颤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房颤的维持阶段,多 子波折返可能成为主要机制。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肺静脉肌袖和心房 交界处的心肌排列紊乱、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有学者研究了右心房异 位兴奋灶的分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它们大部分位于上腔静脉 -界嵴-冠状静脉窦这一连线上,究其原因,可能和腔静脉、界嵴、冠 状静脉窦等特殊部位的结构不规则,心肌细胞排列相对无序有关。这些 都为折返提供了条件,使多子波折返或主导母环伴颤动样传导
新近果仅分别为
21.5%,33.1%,17.4%。虽然转复并维持窦律可以给患者带来相当的
益处,但在目前条件下,依靠AAD来维持窦律显然是不可取的。控制心
室率的优点是①仅采用控制心室率一项治疗措施,就能显著减轻症状,
在部分患者可消除症状;②与心律转复相比,控制心室率较易达到;③
很少或不会引起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缺点是①仍有心室率不规则,
在不少患者因此仍有症状;②快速心室率被控制(减慢)后,血流动力
学状态虽会得到改善,但不规则心室率与规则(窦性)心室率相比,后
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肯定更好些;③少数患者为维持适当心室率所需用
的药物,可能引起很慢的心室率,而需永久性起搏器植入;④房颤持续
(fibrillatory conduction)成为可能。 对房颤触发机制和维持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理解目前射频消
融对于不同类型房颤治疗效果的差异,也为探索更有效的消融径线提供 了思路。依据这些认识,可以发现单纯隔离肺静脉或入心大静脉不足以 消除房颤赖以维持的基质。尤其是伴有心房扩大等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永 久性房颤,可能已经不依赖于肺静脉内的触发灶而自我维持。Pappone 等在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在隔离肺静脉的同时 对左心房基质进行消融,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对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 治疗获得了显著的进展。
三、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自上一次的指南发布以来,房颤研究领域取得的最大进展就是射频消 融。术式的革新、成功率的提高、并发症的降低、受治人数的大幅攀 升,都是令人瞩目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目前还 不能说很成熟,但代表者房颤治疗最主要的方向,就像射频消融治疗阵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一样,必定会在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迅速为广大电生理学家和患者接受。受治的例 数近年迅速增加,据最近公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国外100家开展导管 消融治疗房颤的电生理中心,1995年仅完成18例,2002年则完成了5050 例。国内有着类似的情况,据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的注册资 料,国内29家主要的电生理中心,1998年仅完成11例,2005年则完成了 1427例。鉴于此,新指南以充足的篇幅介绍了当前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 进展,及应用该方法治疗房颤的注意事项。
以抵消维持窦律带来的益处。
表1 两种治疗策略对比的主要临床试验
例数
平均年 随访时 主要观 龄(岁) 间 察终点
频率控 制
节律控 制
P值
PIAF 252
61
12月
症状改 善
60.8%
55.1%
0.317
STAF 200
66
19.6月
综合终 点
9%
10% NS
RACE 522
68
2.3年
综合终 点
17.2%
我国近期大部分房颤患者。
2.2、房颤的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 多、结果比较肯定的治疗策略。新指南继续强调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 要性。其原因,一是因为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这已是学术界的共 识,无需赘述;另外是由于控制心室率是射频消融之外,大部分房颤患 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此时,抗凝治疗犹显重要。加之在我国,房颤患者 应用华发林抗凝的普及率十分低,强调抗凝治疗也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 义。新指南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对抗凝治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详细讨 论了栓塞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抗凝药物及抗凝时间、抗凝剂量及达 标值;血栓栓塞病人的抗凝治疗;长期抗凝治疗的风险、并发症及其处 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随访等。新指南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切合我国房颤患者的治疗建议。认为①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 者, 若心律转复失败或不宜进行, 尤其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存在, 应该 进行抗凝治疗。②阵发性房颤患者,有血栓栓塞促发因素存在,或有心 房扩大等器质性心脏疾患,应当进行抗凝治疗。③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是首选药物,但须注意出血性事件增高的危 险。④建议中国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目标INR在1.8~2.5。应当对 每例患者评估风险/效益比例,对有脑梗死高危的患者, 诸如有风湿性瓣 膜病或人工瓣膜, 可能需要较高的抗凝治疗强度(INR 2.5~3.5)。⑤ 阿司匹林抗凝效果与剂量明显相关, 325 mg/d 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 作用,但仍较华发林的效果差。因此, 推荐阿司匹林作为房颤患者抗凝 的药物, 可用于①对华法林有禁忌证; 或②脑卒中的危险性低的房颤患 者, 例如小于65岁又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房颤患者。
2.1、关于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
虽然CAST试验早已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a drugs, AAD)增加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但关于房颤的治疗 策略,是通过AAD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还是仅仅控制心室率,在很长的 时间内,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就维持窦律而言,其优点是①解除症 状;②提高生活质量;③减少中风的危险;④减轻或消除心房结构重构 和电重构。缺点是①可选择的药物有限;②AAD副作用大;③维持窦性 心律的比例较低,总体效果不佳,CTAF(Canadian Trial of Atrial Fibrillation)研究比较了amiodarone 与sotalol 联用 propafenone 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随访16个月,前者维持率为65%,后者仅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