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期大部分房颤患者。
2.2、房颤的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 多、结果比较肯定的治疗策略。新指南继续强调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 要性。其原因,一是因为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这已是学术界的共 识,无需赘述;另外是由于控制心室率是射频消融之外,大部分房颤患 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此时,抗凝治疗犹显重要。加之在我国,房颤患者 应用华发林抗凝的普及率十分低,强调抗凝治疗也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 义。新指南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对抗凝治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详细讨 论了栓塞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抗凝药物及抗凝时间、抗凝剂量及达 标值;血栓栓塞病人的抗凝治疗;长期抗凝治疗的风险、并发症及其处 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随访等。新指南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切合我国房颤患者的治疗建议。认为①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 者, 若心律转复失败或不宜进行, 尤其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存在, 应该 进行抗凝治疗。②阵发性房颤患者,有血栓栓塞促发因素存在,或有心 房扩大等器质性心脏疾患,应当进行抗凝治疗。③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是首选药物,但须注意出血性事件增高的危 险。④建议中国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目标INR在1.8~2.5。应当对 每例患者评估风险/效益比例,对有脑梗死高危的患者, 诸如有风湿性瓣 膜病或人工瓣膜, 可能需要较高的抗凝治疗强度(INR 2.5~3.5)。⑤ 阿司匹林抗凝效果与剂量明显相关, 325 mg/d 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 作用,但仍较华发林的效果差。因此, 推荐阿司匹林作为房颤患者抗凝 的药物, 可用于①对华法林有禁忌证; 或②脑卒中的危险性低的房颤患 者, 例如小于65岁又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房颤患者。
以抵消维持窦律带来的益处。
表1 两种治疗策略对比的主要临床试验
例数
平均年 随访时 主要观 龄(岁) 间 察终点
频率控 制
节律控 制
P值
PIAF 252
61
12月
症状改 善
60.8%
55.1%
0.317
STAF 200
66
19.6月
综合终 点
9%
10% NS
RACE 522
68
2.3年
综合终 点
17.2%
(fibrillatory conduction)成为可能。 对房颤触发机制和维持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理解目前射频消
融对于不同类型房颤治疗效果的差异,也为探索更有效的消融径线提供 了思路。依据这些认识,可以发现单纯隔离肺静脉或入心大静脉不足以 消除房颤赖以维持的基质。尤其是伴有心房扩大等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永 久性房颤,可能已经不依赖于肺静脉内的触发灶而自我维持。Pappone 等在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在隔离肺静脉的同时 对左心房基质进行消融,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对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 治疗获得了显著的进展。
存在,有脑卒中高危的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随着AFFIRM、RACE、
STAF、PIAF等研究结果相继发布,这个争论已经告一段落。这些临床研
究比较了两种治疗策略的优劣,结果(表1)发现,控制节律的策略并
不优于控制心室率。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节律控制策略,因为研究同
时揭示:维持窦律的优势之所以丧失,是由于目前AAD的副作用大,足
三、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自上一次的指南发布以来,房颤研究领域取得的最大进展就是射频消 融。术式的革新、成功率的提高、并发症的降低、受治人数的大幅攀 升,都是令人瞩目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目前还 不能说很成熟,但代表者房颤治疗最主要的方向,就像射频消融治疗阵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一样,必定会在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迅速为广大电生理学家和患者接受。受治的例 数近年迅速增加,据最近公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国外100家开展导管 消融治疗房颤的电生理中心,1995年仅完成18例,2002年则完成了5050 例。国内有着类似的情况,据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的注册资 料,国内29家主要的电生理中心,1998年仅完成11例,2005年则完成了 1427例。鉴于此,新指南以充足的篇幅介绍了当前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 进展,及应用该方法治疗房颤的注意事项。
22.6%
0.11
AFFIRM 4060
69.7
3.5-6年
总死亡 率
25.9%
26.7%
0.08
新指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AAD对于转复、维持房颤患者窦律的方法,但 也明确指出其局限性,并且认为,如果没有条件行射频消融,下列房颤 患者应当以控制心室率作为一线治疗:①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性心 律的无症状性房颤患者;②有证据表明房颤已持续几年的患者,即使转 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窦性心律;③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和维 持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疾患本身风险的患者;④冠心病或老龄(大 于65岁)房颤患者,有研究提示,在该类患者中心室率控制与复律并维 持窦性心律治疗一样有效;⑤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左房内径大于55 mm,二尖瓣狭窄等,如未纠正,很难长期保持窦性节律。这实际包括了
2.3、起搏治疗房颤
理论上,心房起搏可以阻止心脏停搏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房不应期改 变,减少房内传导时间、减少心房不应期的弥散、或减少心房异位兴奋 点,从而预防折返或颤动样传导所引起的房颤。在临床实践中,也有许 多学者观察到植入生理性起搏器的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发作频度减少或发 作时间缩短。故而,起搏作为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一种手段被提出来。但 临床试验的结果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对于心动过缓需植入起搏器且 合并房颤的患者,大规模的随机实验没有得出一致的数据支持使用选择 性单部位起搏、多部位右房起搏、双房起搏、超速起搏、或抗心动过速
1、 房颤发生的机制 房颤的机制一直未得到彻底阐明,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返、自 旋波折返和局灶激动学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只是假设或仅仅在动物试验 上得到证实,前两种学说似乎更受关注,通过动物模型,房颤发作时的 多发子波折返和自旋波折返都得到了证实,但这到底是房颤发生的原 因,还是房颤发生的结果,一直存在争论。新近房颤机制的研究则几乎 完全是由临床实践主导的。2006年新指南关于房颤机制的论述简明但很 好地体现了近年临床实践尤其是射频消融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得出的研 究成果。 1988年,法国学者Haissaguerre等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 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 房颤得到根治,证实了单个的异位兴奋灶可以是房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 了局灶性房颤的概念,局灶激动学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敏感的学者意 识到肺静脉肌袖(myocardium sleeves)可能和房颤的发生存在密切关 系。随后的研究中,在入心大静脉肌袖以及心房某些特殊组织如界嵴内 都发现了类起搏细胞(P cell),这些细胞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律性异 常或触发活动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始动机制,这是首次对房颤的发生机制 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同时,也反过来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点消融演化成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 (segment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通过消融肺静脉和左心房 之间的电连接突破点,形成肺静脉-左心房的完全电隔离。 Haissaguerre等早期就发现异位兴奋灶90%~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 从理论上,这种方法应当可以使相应数量的房颤得到根治,但实际上并 非如此。即使达到了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甚至同时标测消融了其他部 位的兴奋灶,该术式对房颤的成功率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而且对持续 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成功率远远不及阵发性房颤。这使人们认识到房颤的 机制的复杂性。目前认为,异位兴奋灶只是房颤发生的触发机制,而房 颤得以维持,有赖于心房基质。由于各种病理生理原因,心房肌纤维 化、排列紊乱、各向异性,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离子通 道异常等可能都是使房颤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房颤的维持阶段,多 子波折返可能成为主要机制。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肺静脉肌袖和心房 交界处的心肌排列紊乱、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有学者研究了右心房异 位兴奋灶的分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它们大部分位于上腔静脉 -界嵴-冠状静脉窦这一连线上,究其原因,可能和腔静脉、界嵴、冠 状静脉窦等特殊部位的结构不规则,心肌细胞排列相对无序有关。这些 都为折返提供了条件,使多子波折返或主导母环伴颤动样传导
对房颤机制另一方面的认识――自主神经机制,也在射频消融中得到 验证并深化。虽然Coumel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神经性房颤的概念,但直 到近年,射频消融才给予了强有力的佐证。Nademanee等人首先提示改 变心脏植物神经的张力可以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目的,在迷走神经分布 区域消融可以终止和预防房颤发生。Pappone等发现,去迷走神经治疗 对左房基质改良术的结果有显著影响。接受左房基质改良术的患者,如 果同时接受去迷走神经治疗,术后复发率仅为1%,否则高达15%。去 迷走神经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已经被许多电生理中心采用。
很少或不会引起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缺点是①仍有心室率不规则,
在不少患者因此仍有症状;②快速心室率被控制(减慢)后,血流动力
学状态虽会得到改善,但不规则心室率与规则(窦性)心室率相比,后
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肯定更好些;③少数患者为维持适当心室率所需用
的药物,可能引起很慢的心室率,而需永久性起搏器植入;④房颤持续
心房起搏等;也很少有资料支持对没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使用心房 起搏来治疗房颤。因此新指南明确指出,房颤还不是永久性起搏的指 征,对无心动过缓、不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不应考虑用起搏的方法预防 房颤。
2.4、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是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 其中以Cox迷宫术的疗 效好。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改进,Cox迷宫术已经发展到III型。多个临 床研究证实,接受Cox迷宫术的患者,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窦性心律的 维持率尚能达到90%。这远远高于药物治疗,也高于目前射频消融的总 体效果。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以及术式的不断改进,发生严重并发症如 围术期死亡、因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等发生率已经很低。经典外科迷宫 术式的主要缺陷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较长,创伤 性较大,广泛开展这一技术有一定困难。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在心脏外科 手术时应用各种消融能量治疗房颤,消融的径线类同于以往的手术切 口,在保证房颤治疗有效性的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不增加手术相关并 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对于合并有房颤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尤其是行二 尖瓣手术的患者,同时行心内膜或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已经被广泛接受 和应用。笔者认为,和射频消融一样,这是房颤治疗最有前景的手段之 一。
二、循证医学的证据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依据
临床实践要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作为依据,新技术的开展要在循证医学的 基础上进行并最终通过循证医学验证其有效性。2006年的房颤治疗指南 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在房颤的治疗中,采信了近年众多循证医学的研 究成果,相对以前的指南比较,彻底完成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改 变。
2.1、关于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
虽然CAST试验早已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a drugs, AAD)增加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但关于房颤的治疗 策略,是通过AAD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还是仅仅控制心室率,在很长的 时间内,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就维持窦律而言,其优点是①解除症 状;②提高生活质量;③减少中风的危险;④减轻或消除心房结构重构 和电重构。缺点是①可选择的药物有限;②AAD副作用大;③维持窦性 心律的比例较低,总体效果不佳,CTAF(Canadian Trial of Atrial Fibrillation)研究比较了amiodarone 与sotalol 联用 propafenone 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随访16个月,前者维持率为65%,后者仅37%;
新近的荟萃分析显示,IA,IC,III类药物维持窦律的累积效果仅分别为
21.5%,33.1%,17.4%。虽然转复并维持窦律可以给患者带来相当的
益处,但在目前条件下,依靠AAD来维持窦律显然是不可取的。控制心
室率的优点是①仅采用控制心室率一项治疗措施,就能显著减轻症状,
在部分患者可消除症状;②与心律转复相比,控制心室率较易达到;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