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

分析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
与(78.39±6.32)min,Ⅱ 组 的 手 术 较 Ⅰ 组 明 显 省 时,比 较 有 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记录显示,Ⅰ组及Ⅱ组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中指标记录情况(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Ⅰ组
30
86.13±5.79
Ⅱ组采取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经硬膜外麻 醉后,保持髂腰部稍高的俯卧体位,以充分显露椎间隙后侧, 对髂嵴、后正中线进行准确标记,并给予常规消毒、铺单等处 理,术中通过 C 臂机监视选择合适的进针线路,于局麻下对 工 作 通 道 进 行 逐 级 扩 大,穿 刺 点 定 于 椎 间 孔 以 及 椎 间 隙 处, 送 入 导 丝、导 管 以 及 环 锯 等 物 品,在 椎 间 孔 镜 配 套 系 统 下 将 突出髓核钳夹出。旋转工作套管,对游离椎间盘碎块进行充
10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14
·临床研究·
分析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
周玉涛
(鹿泉区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摘要:目的 研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此次课题选择 60 例腰椎间盘突出 症 患 者 进 行 研 究 与 分 析 ,利 用 计 算 机 对 患 者 进 行 随 机 数 表 分 配 ,Ⅰ 组( n = 3 0 )接 受 侧 后 路 脊 柱 内 窥 镜 杨 氏 椎 间 盘 手 术 治 疗 , Ⅱ组(n=30)采取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处理结局。结果 Ⅰ组及Ⅱ组的手术时间记 录显示为(86.13±5.79)min 与(78.39±6.32)min,Ⅱ组的手术较Ⅰ组明显省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 中出血量记录显示,Ⅰ组及Ⅱ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随访调查,Ⅱ组优良率达到 93.3%,但与Ⅰ组 的优良率(9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治 疗 ,能 够 取 得 与 侧 后 路 脊 柱 内 窥 镜 杨 氏 椎 间 盘 手 术 基 本 相 当 的 远 期 优 良 率 ,并 具 有 操 作 省 时 、术 中 出 血 少 等 特 点 ,值 得 推 荐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窥镜;微创手术;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4.070 本文引用格式 :周玉涛 . 分析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14):108,110.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疗效分析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疗效分析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5月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 AS)和功能指数评分(MacNab)以及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ODI)标准进行评定。

结果:59例患者术后当时、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和V 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Nab标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6.44%和93.22%。

结论:TESSYS技术具有微创、安全和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椎间孔;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窥镜;微创手术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都趋向于微创化。

2005年开始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行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2]。

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5月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5月本院采用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29~68岁,平均46.28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部分患者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不同程度肌力、感觉、腱反射减弱等神经根受损害的表现,术前V AS评分为(6.54±0.66)分。

所有患者均常规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腰椎问盘CT和MRI检查。

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3~L4者18例,L4~L5者27例,L5~S1者14例。

所有患者为经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缓解不佳或者有明显神经根功能障碍者,且排除术前有明显腰椎退变性畸形、不稳、椎间盘钙化、腰椎管和椎间孔骨性狭窄的患者。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对探究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在2020年10月-2021年12月共15个月期间于我院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0例,将其各归结于观察组和实验组两组别,并以此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价值体现,做详细阐述。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效果显优势,其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数少,术后切口疼痛轻,与观察组患者进行对比后,实验价值显现(P<0.05)。

结论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对比,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更好,更具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医疗方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腰椎间盘退变,同时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或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这是导致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目前较多数患者均采用保守医疗来缓解症状,但仍有10%-20%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进行治疗[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微创技术的普及推广,脊柱内镜在临床上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课题通过将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手术疗法进行对比,探究其价值,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20年10月-2021年12月共15个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患者均已进行保守治疗三个月以上,但患者均无明显好转,甚至症状更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有病例都未曾实施手术医治。

将其各归纳于观察组和实验组两组别,比较两组的医疗效果,两组男女比例均等且平均年龄55.48±3.41岁。

P>0.05两组患者具备分组条件。

1.2方法实验组采取脊椎内镜微创手术医疗,观察组采取传统手术疗法。

1.2.1观察组实施传统开放手术采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在患者全麻后翻身取俯卧位,进行常规准备后,帮助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中心架上。

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侧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48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实施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的治疗方式,经过长达半年的随访,对其术后不同阶段的VAS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且具备恢复快、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值得推广与借鉴。

【关键词】侧路脊柱内窥镜;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3-0087-01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间盘突出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依照髓核所突出的部位,可分为椎间孔外型、椎间孔内型及混合型,患有该病的患者一般具有严重的疼痛综合征,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

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十份显著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广大医患的亲睐。

对此,我院选取48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实施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的治疗方式,对其术后不同阶段的VAS评分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8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是我院接收治疗的,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为(55.0±17.0)岁;病程5~20个月,平均病程为(12.5±7.5)个月;突出部位:L3~4突出11例、L4~5突出24例、L5/S1突出13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与突出部位,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单侧或是单节的腰间盘突出;②经影像学检查符合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标准;③药物或物理治疗三个月后无效果者;④无腰椎手术史或外伤史;⑤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其患者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脊柱后路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脊柱后路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37
脊 柱 后 路 内 窥 镜 下 治 疗 腰 椎 问 盘 突 出 症 的 临 床 应 用
苏永 雄
腰 椎 问盘 突 出症 ( a t v r ba i rt s n 1mb ri e et rl s por i , u nr e dc uo
ME 来 治疗 原本 被 认 为不 适 合 ME 治疗 的疾 病 如 腰 椎 D D 间盘 突 出伴 多 节 段 的 腰 椎 管狭 窄 、 发 的 L D 中央 型 或 复 I P、 极 外 侧 型 突 出 、 间 盘 源 性 腰痛 等 。尽 管 手 术 适 应 证 有 椎 所 扩 展 , 在 选 择 患 者 上仍 应 持谨 慎 态 度 。如 H a g等 但 un 认 为 对 于 巨大 中央 型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或 侧 隐 窝 狭 窄 的 病人 行 ME D治 疗 就 会 有 诱 发对 侧 神 经 根 症状 的 可 能 。 临床 上 对 于 下 列情 况 应慎 用 或 不 宜采 用 : 中央 型 以及 极外 侧 ① 型突出, 因手 术 视野 限制 操 作 困难 ; 年龄 偏 大 , 关 节增 ② 小 生严 重椎 板 间隙狭 窄 明显 ; 中 央型 椎 管狭 窄或 神 经 根 出 ③ 口狭 窄 ; 椎 间盘 突 出 已完 全钙 化 ; 多 节段 椎 管 狭 窄 ; ④ ⑤ ⑥ 开放 手 术 或 椎 管 内 反 复注 药 后 复 发 者 。实 际上 ,ME 的 D 手 术 适 应证 并 非 一 成 不变 , 于初 学 者 , 纯 髓 核 脱 出者 对 单 为很 好 的适 应 证 , 着经 验不 断 积 累 , 随 操作 技 巧 不 断提 高 ,
LDP I )是 因腰 椎 椎 间盘 退 变 、 裂 、向 后 突 出压 迫脊 髓 或 破
( ) 脊 神 经 根而 出现 的 综合 症 , 引 起腰 腿 痛 的常 见 原 和 腰 是

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临床分析

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临床分析

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临床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症状的一种疾病。

随着显微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56例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收集了2024年至2024年间于医院接受显微内窥镜治疗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包括37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龄在25至6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相关症状,如腰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等。

经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所有患者被分为两组。

第一组包括36例患者,接受显微内窥镜下椎间孔减压和椎间盘ectomy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

第二组包括20例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Open discectomy)。

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疾病持续时间等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

术后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然而,MED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和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Open discectomy组。

此外,MED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也显著快于Open discectomy组。

在术后评估中,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得到改善。

然而,MED组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Open discectomy组。

术后6个月时,MED组的治愈率达到97.2%,而Open discectomy组的治愈率为85%。

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如感染、大出血等。

然而,MED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pen discectomy组。

综上所述,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显微内窥镜下的椎间孔减压和椎间盘ectomy术能够实现更小切口、更快恢复和更高的治愈率。

因此,显微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撕裂或游离引起的椎间盘组织突出或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引入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为了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了连续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镜下脱出率、疼痛程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镜下脱出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

可以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

虽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群选择上有统一的标准,但由于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

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长期疗效尚不清楚。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证实本研究的结果,并进一步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100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采用
了锥状镜进行操作,通过小切口进入到腰椎间盘,切除了突出的椎间盘,减轻了压迫症状。

手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术后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手术,并且无发生术后并发症。

患者的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包括腰痛、下肢无力、麻木等症状。

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发现,97例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2例患者的症状减轻,仅有1例患者的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
明显提高,90%的患者对手术结果感到满意。

讨论: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该手术具有微创性、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能够有效减轻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该手术对保护
椎间盘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少椎间盘的切除量,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得到更准确
的结论。

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需要进行长期随访以观察手术效果的持久性。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以验证这一观察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对降低疼痛及复发的作用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对降低疼痛及复发的作用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对降低疼痛及复发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脊柱内窥镜技术(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对降低患者疼痛及复发的效果。

方法 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应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3、6、12个月的状态进行评估。

随访中采用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患者术后及术后1、3、6、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 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并以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定术后疗效,术后1个月优良率为82.05%、3个月为87.18%、6个月为92.31%、12个月为97.14%,且均未见复发情况出现。

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优良率高及复发率低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的微创效果,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运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窥镜技术;疼痛;复发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14Effect analysis of protrusion of lumbar discherniation treated with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in reducing pain and recurrence LIU He,PENG Bi-yan, YI Wei-hong, et al. Department of Spine Surgery,Shenzhen City Nansh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05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treated with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TESSYS) in reducing pain and recurrence. Methods A total of 39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subjects and they were all recei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for treatment. State of patients in preoperation,postoperation and 1, 3, 6, 12 months postoperation was evaluated by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improved MacNab func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in follow-up review. Results Patients had lower VAS and ODI score in postoperation and 1, 3, 6, 12 months postoperation than pre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Postope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improved MacNab func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in follow-up reviews, with good-excellent rateas 82.05% in 1 month postoperation, 87.18% in 3 months postoperation,92.31% in 6 months postoperation and 97.14% in 12 months in 12 months postoperation, and no recurrence appeared. Conclusion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ha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afety, affirmative curative effect, less complications,high postoperative good-excellence rate and low recurrence rate. It has minimally invasive effect to a certain degree,and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surgery, so it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Pain; Recurrence腰椎間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多发性骨科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脊柱内窥镜治疗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脊柱内窥镜治疗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脊柱内窥镜治疗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04-28T15:17:08.3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作者:姚同意[导读] 出血量明显减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术式需要较高的镜下操作技巧,对术者要求较高,临床应用时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湖北孝感 432900)【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侧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治疗16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后1d、7d、3个月分别对患者疼痛、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术后随访1d、7d、3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术后随访1d、7d、3个月的ODI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

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脊柱内窥镜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内窥镜;腰椎;椎间盘切除术【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115-02对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选择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经皮脊柱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该类患者的髓核组织可以在直视下摘除,同时脊柱的正常结构不会遭到破坏,疗效显著[1,2]。

自2015年起,笔者医院收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经皮侧路脊柱内窥镜下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影响诊断和手术的系统性疾病和肿瘤等。

男12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47.24±12.98)岁。

1.2 方法局部麻醉下,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X线机下正位透视,标定腰椎棘突中线垂直线,取与垂直线向头侧15°角斜线为穿刺方向,中线为起点,沿斜线旁开7~10cm为穿刺进针点。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间盘退变性疾病,多发生在腰椎4/5和5/S1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的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因此近年来,脊柱内镜微创手术逐渐被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腰痛、下肢放射痛、行走困难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

所有患者均未接受其他手术治疗。

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了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腰椎MRI以及神经系统检查等。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签署了手术同意书。

采用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术中采用椎间孔入路,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了彻底清除,减压,并行植入间椎融合植骨。

手术均由有丰富经验的脊柱外科医师完成。

所有患者术后均提示术后保守治疗,包括抗炎消肿、镇痛、康复运动等,以及定期随访。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患者腰椎MRI,观察其椎间盘突出情况以及手术效果。

结果80例患者均按期进行了随访。

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恢复顺利。

术后1个月复查MRI显示,60例患者的椎间盘突出明显减轻,20例患者突出消失。

疼痛症状显著好转,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得到缓解。

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MRI显示,手术效果稳定,无复发。

通过术后1年随访,80例患者中,疗效评定为优秀48例,良好28例,总有效率达到100%。

讨论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大,切口较大,恢复周期长。

而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体会路军强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体会路军强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体会路军强发布时间:2023-06-07T08:34:34.7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5期作者:路军强[导读] 研究脊柱内窥镜下的手术方法。

应用微创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择60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用计算机对患者进行随机化,其中Ⅰ组(n=30)进行了侧后路脊柱内窥镜杨氏椎间盘手术,Ⅱ组(n=30)行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并对两组病人的术后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Ⅰ组和Ⅱ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6.13±5.79)mⅠn与(78.39±6.32)mⅠn,Ⅱ组比Ⅰ组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出血量与手术前比较,Ⅰ组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经一年追踪观察,Ⅱ组优良率为93.3%,与Ⅰ组(90.0%)比较,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侧后路脊柱内窥镜杨氏椎间盘手术的长期优良率,且操作时间短,出血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魏县手足创伤医院骨科摘要:目的:研究脊柱内窥镜下的手术方法。

应用微创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择60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用计算机对患者进行随机化,其中Ⅰ组(n=30)进行了侧后路脊柱内窥镜杨氏椎间盘手术,Ⅱ组(n=30)行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并对两组病人的术后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Ⅰ组和Ⅱ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6.13±5.79)mⅠn与(78.39±6.32)mⅠn,Ⅱ组比Ⅰ组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出血量与手术前比较,Ⅰ组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经一年追踪观察,Ⅱ组优良率为93.3%,与Ⅰ组(90.0%)比较,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侧后路脊柱内窥镜杨氏椎间盘手术的长期优良率,且操作时间短,出血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并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65例,通过回顾分析治疗过程,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和Nakano改良标准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30 d和术后180 d的V AS评分分别为(7.27±1.34)分、(2.95±1.16)分、(1.52±1.04)分、(1.49±0.76)分,术后7、30、180 d与术前V AS 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7.2±7.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7.8 d。

经治疗,优、良、可和差例数分别为209、45、11和0例,治疗优良率为95.85%。

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过性下肢痛觉过敏,经对症治疗7~14 d 后得以恢复。

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术后复发再手术、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未出现术中大出血。

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避免创伤,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窥镜;模拟视觉评分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现代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1-3],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4-5]。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克服了传统微创手术只能适用于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的限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6]。

本院近年来通过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并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65例。

脊柱显微内窥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显微内窥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显微内窥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摘要:目的:探究脊柱显微内窥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采取神经管扩大和髓核摘除等治疗方法。

结果:86例患者的优良率达到100%,1例严重患者经过2个半月治疗后康复;所有患者未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且在为期5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复发病例。

结论:脊柱显微内窥镜术能够清楚的呈现出神经根受压以及髓核摘除等情况,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不会破坏脊柱后柱,能够保持记住的完整性,是一种安全性、可靠性高的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脊柱;内窥镜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青壮年为主要患病群体的多发病,发病率有日益升高的趋势,但是有很多的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并且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一小部分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也逐渐面向显微化和精细化发展,治疗的宗旨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选择的8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22岁~65岁之间,平均(44.2±2.7)岁;患病时间为6个月~8年,平均为(1.3±0.7)年。

有34例患者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有10例,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有45例。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患侧以及棘间隙小关节有压深痛,向下肢呈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中表现为阳性,经过CT和MRI证实,同时排除其他类型骨科疾病。

手术指征: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史半年以上,经过非手术方式治疗无效;首次剧烈发作时影响学诊断结果为游离型或是破裂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合并有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中年患者,且患者时间较长,对生活和工作都产生影响的患者。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对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腰背部疾病,常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

2. 方法
选取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0例采用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1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后疼痛等指标。

3. 结果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组与传统开放手术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手术时间为XX 分钟,而传统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XX分钟。

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XX天,传统开放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XX天。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组的手术切口更小,术后疼痛程度也较轻。

4. 讨论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通过微小切口,使用脊柱内镜进行操作,可以有效减少组织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切口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5. 结论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总结: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切口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有望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方法。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较大创伤和恢复周期长的缺点,而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则成为了一种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旨在观察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手术方案、手术过程、疗效评估、并发症监测和随访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总结了脊柱内镜微创手术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该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脊柱内镜微创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手术方案、疗效评估、并发症监测、随访结果、优势、临床疗效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无力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腰椎间盘退变、脊柱畸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然而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寻求一种更为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迫切需求。

1.2 治疗需求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和肌力减退等。

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腰椎间盘退变、整体脊柱结构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疼痛症状,无法根治疾病;而物理疗法效果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严重且持续性疼痛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成为他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选择。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过程的详细描述、疗效评估的结果分析、并发症监测的记录以及随访结果的分析,我们将全面评估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8~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1.63个月。

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

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术前VAS评分(6.18±1.15)分,术后1天(1.73±1.21)、术后2周(1.64±1.12)、术后1个月(1.51±1.17)术后3个月(1.33±0.94)、术后6个月(0.7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

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脊柱内窥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

近几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特别是脊柱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广泛认可,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主流技术[1]。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3月- 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旨在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

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8 ~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 ~ 17个月,平均8±1.63个月。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乏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而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是一种通过微小切口插入脊柱内镜,进行病变部位镜下可视化检查和治疗的手术方法。

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主要包括减压、镜下镜下清理和修复。

减压是指通过脊柱内镜,清除腰椎间盘突出物,缓解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镜下清理是利用脊柱内镜对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进行清理,清除造成神经根受压的病变组织。

修复则是通过脊柱内镜,对病变区域进行修复和重建,减少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有着诸多优势。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活动及康复期明显缩短。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减少感染、各类并发症很少。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术后患者可以早期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对于工作需要较快康复的患者更为适用。

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明显,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了观察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我们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10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27~65岁,平均年龄48.5岁。

病程平均为6个月。

术前均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症状。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及术后1年内进行了随访观察。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分析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分析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分析许成君;权宗军;许亚琼;王经志;赵文龙;王飞【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removal of nucleus pulposus and nerve root brisement to treat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through intervertebral foramen into canalis vertebralis by spinal endoscope technology. Methods 79 case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abrasive drilling expanded to one zone step by step,laid working sleeve,then completed the removal of nucleus pulposus and nerve root brisement technique by spinal endo-scop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VAS assessment and the improved Mac-Nab curative effect standar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1-5 days, straight-leg raising test and intensification test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P<0.01), the hospitalization days were 5-7 days. After 6 months' follow-up,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The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VAS score in each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1,3,6 months after comparison (P<0.01). The obvious effective rates after 1,3,6 months' treatment of each period were 94.94%,96.20%, 96.20%. Total effective rate after treatment was 98.73%,showed obviousl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Spin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as a new method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herniation,which was safe,effective,less complications,less indi-cations,low recurrence rate.%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下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行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8-09-04T11:00:56.6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李晓斐王现海甘琨生[导读] 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李晓斐王现海甘琨生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 102200【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8~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1.63个月。

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

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术前VAS评分(6.18±1.15)分,术后1天(1.73±1.21)、术后2周(1.64±1.12)、术后1个月(1.51±1.17)术后3个月(1.33±0.94)、术后6个月(0.7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

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脊柱内窥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

近几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特别是脊柱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广泛认可,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主流技术[1]。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3月- 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旨在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

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8 ~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 ~ 17个月,平均8±1.63个月。

节段分布:L3-4 3例,L4-5 16例,L5〜S1 12例,8例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椎板间入路,其余患者都采用椎间孔入路。

术前均行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X线片、CT 平扫+三维重建和MRI平扫检查,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存在明显椎间不稳者不考虑内窥镜手术。

1.2手术方法椎间孔入路①体表定位穿刺点: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C臂机下正位透视标记腰椎棘突中线和中线垂直线,标出与垂直线向头侧15°角斜线为穿刺方向,中线为起点,沿斜线旁开11 ~ 13 cm为穿刺进针点。

②麻醉:基础麻醉给予舒芬太尼注射液5μg,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75%10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15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配成混合液,行皮肤、皮下组织和腰深筋膜浸润麻醉。

③建立工作通道:18号穿刺针在已标记的穿刺点,沿标记的方向穿刺到达上关节突,行关节突周围浸润麻醉,调整穿刺针,侧位透视穿刺针经上关节突尖端指向下位椎体后上缘,然后将穿刺针固定于上关节突尖端关节囊处,切开皮肤7mm,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插入Tom针,顶住骨质慢慢敲击至椎体后上缘,正位C臂透视达到或接近棘突中线。

4.5、5.5、6.5、7.5mm骨钻磨掉部分上关节突骨质,放置工作通道,透视侧位见工作通道尖端到椎体后上角,正位到达或接近棘突中线。

④镜下神经根减压:连接光源和显示器,打开光源调节白平衡,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调节水压及流速,置入椎间孔镜,镜下射频电极头止血,探查黄韧带、神经根和椎间盘的位置,沿行走神经根腹侧寻找并消除致压因素,先摘除脱垂、游离的髓核组织,再切除部分硬化增厚的后纵韧带、纤维环及黄韧带,射频电极头镜下行纤维环成形,手术区严密止血,镜下再次探查见神经根腹侧充分松解,神经根表面受压的血管重新充盈,随着呼吸搏动。

手术完成后,1ml得宝松与生理盐水配成10ml混合液,经工作通道注入椎管内,拔出工作套管,伤口缝合1针,无菌敷料覆盖切口,术后复查双下肢感觉、运动是否正常。

间接椎板间入路:患者俯卧位。

C型臂透视下定位手术节段及穿刺进针点,后正中线旁开 0~1 cm,穿刺点行皮肤、皮下组织和腰深筋膜浸润麻醉,向患侧椎板间窗穿刺,穿刺针到达黄韧带时停止穿刺,置入导丝拔出穿刺针。

皮肤切口长约0.7 cm,沿导丝依次置入各级导管,逐级扩张软组织通道,置入工作套管,正侧位透视确认工作套管置入椎板间窗、黄韧带外侧,放置内窥镜。

在内窥镜直视下,咬除黄韧带,显露神经根、硬模囊,旋转工作通道至椎管内,于腋下摘除神经根、硬膜囊周围突出的髓核组织,射频电极头镜下行纤维环成形,手术区止血,镜下见神经根完全松解询问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撤除工作套管,缝合切口。

1.3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术后使用激素、抑酸剂等缓解腰部疼痛不适,常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营养神经药物2周。

嘱患者卧床6h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指导直腿抬高训练。

相对卧床4周,避免久坐、久站及体力劳动,下床活动常规佩戴腰围,每日去腰围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下肢疼痛程度。

术后6个月采用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症状有减轻,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疗前后效果无差别,甚至症状加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2.1 一般情况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症状均有减轻或消失,术中无神经根损伤、大出血等,术后无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

每节段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

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

2.2 VAS评分与MacNab疗效评定VAS评分见表1。

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

典型病例见图1、图23 讨论3.1 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的选择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以在脊柱内窥镜下治疗,并日渐成熟[2]。

其手术入路可以概括为经椎板间及经椎间孔两种,椎间孔入路即椎间孔扩大成形后,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内直视下摘除髓核组织,解除神经根周围的压迫。

但部分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由于高髂嵴横突阻挡、椎间孔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限制的椎间孔入路的选择[3]。

椎板间入路则不受这些因素影响,对于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只要椎板间窗大于 8 mm,可以置入工作套管,且突出的间盘主要为软性突出,就可考虑采用椎板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也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腋下型间盘突出的患者,神经根被突出的间盘推向椎间孔附近,椎间孔入路在行椎间孔成形时患者会因剧烈疼痛不能配合手术,反之对于肩前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神经根被突出的间盘推向椎管背侧,椎板间入路在突破黄韧带进入椎管时会刺激神经根产生剧烈疼痛。

因此,我们的经验对于L5〜S1腋下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椎板间入路更为适合,而对于L5〜S1肩前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应选择椎间孔入路。

3.2 脊柱内窥镜技术的注意事项脊柱内窥镜技术为了确保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指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患者症状、体征与术前影像学、神经学检查相符[4];②由于该技术学习曲线陡峭,初始开展最好选择年轻的、单纯的脱垂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③手术经验不足,术中并未找到游离的髓核组织造成遗漏,所以椎管内彻底探查是防止术中髓核遗漏的重要措施,术前影像学检查有脱垂游离的髓核必须在手术中找到,否则不能结束术。

④重视术后处理,术后应给予激素、抑酸剂等缓解腰部疼痛不适,常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营养神经药物2周。

嘱患者卧床6h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指导直腿抬高训练。

相对卧床4周,避免久坐、久站及体力劳动,下床活动常规佩戴腰围,每日去腰围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总之,我们认为在熟练掌握相关微创手术技术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脊柱内窥镜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5]。

参考文献:[1]Gibson JN,Cowie JG,Iprenburg M.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the future gold standard for discectomy. A review[J]. Sur- geon,2012,10(5):290-296.[2]李长青,周跃,王建,等.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193-197.[3]李大刚,苏培基,陈世忠,等. 脊柱内窥镜直接与间接椎板间隙入路的选择[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9):860-861.[4]Dabo X,Ziqiang C,Yinchuan Z,et al.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in the Treatment of 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A Case-Control Study. Pain Physician. 2016;19(2):69-76.[5]Zhang Y,Yang XJ,Zeng TH,et al.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epidural and intravenous steroids afte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for larg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hin J Traumatol. 2017;20(1):34-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