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基础知识大综合免费[教材]
第一节林业相关基础知识.doc
第一章基础知识第一节林业相关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成熟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质及膜系统、、液泡构成。
*2.细胞内的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
*3.细胞核由、、核仁和核液组成。
*4.液泡是各种养料及代谢产物的贮藏场所,内含各种养分、、等。
*5.成熟的植物细胞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和。
*6.一个双倍体的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为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的,为单倍体。
***7.植物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分化而来,是具有相同的和的细胞群。
**8.植物组织分为组织和组织两大类。
*9.成熟组织分为薄壁组织、组织、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10.具有贮藏、吸收、光合同化、通气机能的是组织。
**11.保护组织分布于植物体,具有防蒸发、防机械损伤、的机能。
**12.输导组织贯穿于植物体各器官中,运输和物质。
**13.被子植物的将根吸收的水、矿质元素输送到叶;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运到体内各部。
***14.裸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有和。
*15.机械组织起支持植物体作用,可分为组织、组织和石细胞。
**16.分泌特殊物质的组织称为组织。
*17.以组织为主加机械组织、薄壁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称组织。
**18.根、茎、叶是植物的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器官。
*19.裸子植物的是裸露的,所以种子无所包被。
**20.被子植物的被子房所包围保护,植物受精后子房发育为。
**21.种子一般由、、胚乳三部分组成。
*22.种子中有生命的部分是,胚乳和子叶是的场所。
**23.种皮可保护种子不受外力机械损伤和防止侵入。
*24.胚由、、胚轴和子叶组成。
*25.按种子成熟后胚乳的有无可分为种子和种子。
**26.被子植物按种子的子叶数目可分为植物和植物。
*27.由胚长成的具有根、茎、叶的幼小植物称为。
*28.按胚轴生长和子叶出土情况,可把幼苗分为型和型。
*29.根吸收土壤中及溶于水中的供应地上部分。
**30.根尖的顶端生有,是根吸收和主要部位。
林业综合知识
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旅游活动)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林业基本知识
林业基本知识2006年4月7日森林资源监督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3、森林的作用主要有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提供林产品。
4、林业建设的方针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
5、我国对森林的分类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6、国家有关珍贵树种和保护规定黄波萝、东北红豆杉、剌楸不许伐红松保留到36厘米柞树、水曲柳、胡桃楸、椴树保留到24厘米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保留到20厘米杨树、榆树、白桦、色树、枫桦、杂木保留到12厘米。
7、封山育林是指为了给森林自然休养生息之机会保护森林植被对部分林区在一定期间暂时停止一切人为活动称为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的方式有全封、半封、轮封三种。
8、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三生态”是指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10、天然林按功能分类为商品林、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
11、优势树种组一个林分中组成优势比重的被确定为优势树种组一般以某树种占林分的蓄积比重确定无蓄积林分和在幼令林中某树种蓄积大、株数少或株数很多蓄积少时按株数比例确定优势树种组。
12、幼苗、幼树树木胸径尚未达于检尺径阶针叶树高31cm 以上阔叶树高51cm 以上为幼树低于幼树标准但已木质化的苗木称为幼苗。
13、闭合差导线测量中长度、角度及高差的实际测量值与已知值间的误差。
14、全林每木调查对小班内的每株树木 5 cm以上全部进行检尺据此计算每公顷和小班的株数和蓄积叫全林每木调查。
林业基础知识大综合免费
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一) 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旅游活动)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
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业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林业基础知识第一节森林一、森林★是指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较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简单地说,森林就是以乔木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据中国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载“平土有丛木曰林”;森为“多木貌”,指生长着的大片树木。
俄国林学家Г.Φ.莫罗佐夫1903年认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
随着生物学、生态学和林学的发展,对森林的认识又超过了上述范围。
森林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学着眼于森林生物组成的植物区系和外貌结构,称为森林植物群落。
生态学着重研究森林的结构(组成成分和配置关系)和功能(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即森林生态系统。
林业经营上则较重视森林的经济效益,把它看作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实体。
随着对森林认识的深入,现代科学认为,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
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全面认识森林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以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永续经营,对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二、森林演化史根据地史记载,现代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3.5亿~2.85亿年前)和二叠纪(2.85亿~2.30亿年前),由蕨类植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大面积的滨海和内陆沼泽森林。
其中鳞木和封印木高可达20~40米,径1~3米,是石炭纪重要的造煤植物。
现在热带地区还有孑遗的树蕨。
②裸子植物阶段:中生代的晚三叠纪(2.3亿~1.95亿年前)、侏罗纪(1.95亿~1.37亿年前)和白垩纪(1.37亿~0.7亿年前)为裸子植物的全盛时期。
345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闭卷、笔试。
满分150分。
四、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土壤学第一章绪论(一)土壤、土壤学、土壤肥力等概念,土壤的特点(二)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第二章土壤的地学基础(一)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常见地质作用(二)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过程(一)岩石的风化及母质类型,土壤的形成及发展(二)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第四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三)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第五章土壤的物理性质(一)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二)土壤结构第六章土壤的化学性质(一)土壤的酸碱性(二)土壤的交换性(三)土壤的缓冲性第七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一)土壤水分(二)土壤空气第八章土壤养分(一)土壤养分的来源和消耗(二)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形态、有效性、钾素循环(三)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性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二)施肥的基本原理(三)合理施肥的原则。
第十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一)土壤退化(二)土壤质量(三)土壤污染(四)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第二部分生态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三)光与生物的生态关系(四)温度与生物的生态关系(五)水与生物的生态关系(六)火与生物的生态关系第二章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二)种群动态及其调节(三)种内、种间关系(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五)种群生活史对策(六)种群的保护第三章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二)群落的种类组成(三)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四)群落的演替(五)植被分类第四章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与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与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就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与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就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与其她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就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与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她灌木林地就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与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与其她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她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就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就是经营与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林业是一门涉及到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学科。
它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植物和动物的学科,也是探讨森林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及社会效益的学科。
林业基础知识包含了林业的历史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森林管理技术等方面。
首先,林业的历史和发展是了解林业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
林业作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了解森林的价值,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是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工业革命的推动,人们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激发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进一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业逐渐从单纯的木材产业转变为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
其次,森林资源的分类和特点也是林业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
森林资源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
天然林是指自然种植或通过外界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林木群落,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
人工林是指人类通过造林和抚育管理所形成的林木群落,它具有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利用性。
森林资源的特点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木材经济性。
森林资源不仅仅是提供木材的来源,还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手段。
最后,森林管理技术是林业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管理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森林管理技术包括森林测量、造林和抚育、采伐和运输、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森林测量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的过程,可以了解森林的分布、结构和组成情况。
造林和抚育是指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树木种植和管理,使森林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伐和运输是指对森林木材进行采伐和运输的过程,需要合理规划和组织,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植物疾病和害虫的防治措施,以保证森林的健康和生态功能。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得野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与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与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就是指具有明显直立得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与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得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得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得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得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得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得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得41%~79%得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得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得天然起源得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就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得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得小杂竹丛组成得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得灌木林地与其她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就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得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得灌木林地与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得灌木林地;其她灌木林地就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得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与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得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与其她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得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她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得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得乔木树种。
林木得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得原木,它就是构成森林产量得主体,就是经营与利用森林得主要对象。
林业考试复习资料 附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知识要点一、现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是,现代林业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追求森林多种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供给能力,结构合理,功能协调,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方式。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二、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特征:①现代林业是适应现代需求产生的林业发展方式;②现代林业旨在追求森林的多样产出;③现代林业是通过不断调整森林经营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使结构不断优化来满足现代需求的;④现代林业是高度社会化的林业;⑤现代林业是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
我国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中必须抓好林业生态安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文明等三方面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
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现代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的内容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2 退耕还林工程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1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及其原则森林永续利用指的是一定经营范围内永远、持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名词解释中柱鞘:维管柱最外层的一层薄壁细胞,偶有两层或多层的情况,其细胞排列整齐,分化程度比较低,可以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与以后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和侧根的发生有关。
无融合生殖:植物不经受精即可得到种子的自然现象,包括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和未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以及不定胚的生殖。
3束中形成层:在茎的维管束中。
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有一层具有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它与维管束之间的束中形成层一起连成环形的形成层。
同功器官:在变态器官中,将来源不同功能相同的器官叫作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高氧和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
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
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种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地理变异: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2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并有一定支持功能的植物组织。
年轮:多年生木本植物茎次生木质部中德同心圆环,代表着一年中次生木质部的生长量,亦称生长层,由早材和晚材组成。
2 心材:位于次生木质部的中心部分,颜色深,为早年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全为死细胞,薄壁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纹孔侵入导管,形成侵填体堵塞导管使其丧失输导功能。
2初生生长:由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进行的生长生活因子:是生物生活离不开的必须的因子。
2 生态因子:在生态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林业考试复习资料 附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知识要点一、现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是,现代林业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追求森林多种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供给能力,结构合理,功能协调,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方式。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二、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特征:①现代林业是适应现代需求产生的林业发展方式;②现代林业旨在追求森林的多样产出;③现代林业是通过不断调整森林经营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使结构不断优化来满足现代需求的;④现代林业是高度社会化的林业;⑤现代林业是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
我国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中必须抓好林业生态安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文明等三方面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
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现代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的内容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2 退耕还林工程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1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及其原则森林永续利用指的是一定经营范围内永远、持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
林业专业基础知识概述教材
林业专业基础知识概述教材林业专业知识(林业专业基础知识复习概述)1、造林立地条件困难的类型有哪几类?大体上有干旱、工矿废弃地、石灰岩山地、干瘠石质山地、盐碱地、退化沙化土地等。
2、什么是农田防护林?是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带状或网状配置在农田四周,以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保护作物高产稳产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3、封山育林的类型有那些?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竹林型5个封育类型。
4、封山育林有哪几种方式?全封、半封、轮封3种。
5、北方地区对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封育年限是多少年?4~7年。
6、封山育林中应用的封措施有哪几种?警示、人工巡护、设置围栏、界桩。
7、怎样合理使用农药?(1)对症下药。
(2)适时施药。
(3)交互用药。
(4)混合用药。
(5)安全用药。
8、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1)微生物防治。
(2)寄生性天敌防治。
(3)捕食性天敌防治。
9、昆虫有哪些主要习性?(1)趋性(主要有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绿性、趋声性、趋磁性等。
)(2)食性(主要包括植食性、腐食性、杂食性等。
)(3)群居性(昆虫的群居性包括暂时群居和永久性群居两种情况)。
(4)自卫习性(假死和拟态都属自卫习性。
)10、应施检疫的林木种苗繁殖材料包括哪些?包括野生、栽培种子、果实、苗木(含试管苗)、插条、接穗、砧木、叶片、芽体、块根、块茎、鳞茎、球茎、花粉、细胞培养材料等。
11、何谓林业“三害”?森林火灾、林木有害生物和乱砍滥伐被称为林业"三害"。
12、常用农药可分为几大类?(1)杀虫剂;(2)杀螨剂;(3)杀菌剂;(4)除草剂;(5)植物生长调节剂;(6)杀线虫剂;(7)杀鼠剂。
13、林木病害的症状有哪几类?斑点、腐烂、腐朽、溃疡、粉霉、丛枝、黄化、花叶、流脂或流胶。
14、开展产地检疫调查的范围包括哪些?应该开展产地检疫调查的单位有种苗繁育基地、种子园、母树林、贮木场及加工场(点)、集贸市场等。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森高提以�施措造改营经进促工人以辅并�禁封行进地林木灌、地林有效低、质低对及以 �被植草灌或林森成形复恢使促�段手进促工人以辅并�长生殖繁然自的物植护保�禁封施 实丛灌、地林宜、地林木立无、林疏的力能蘖萌或种下然天有具对指�)育封(林育山封、65 。法方林造种一的林成长生芽发其使�上地林造于播接直子种将是�林造播直、55 。数株的植栽初最上积面位单时新更地迹和林造工人指是。度密植栽叫也�度密植初、45 。法方林造的用常最上产生业林前目是。法方林造的林成长生它使木苗植栽�林造苗植、35 。定而距行株的林造依离距的块与块�垦开块小点植种在�地整状块、25 。式方地整的失流土水止防于利有以 �带草生的度宽定一留保间之带地整所在 �地整状带 、15 。式方地整种一的梗土成 筑�坡下在堆土心把�槽沟挖开上而下从线高等沿是。地整带沟或槽抽叫又�地整壕撩、05 。木灌、草杂除清底彻�地林造理整耕翻面全�地整面全、94 。平水产生的好较到达下件条济经术技前当在段地林营的定一使�力 潜产生其挥发分充以�应适相件条地林造和性特学物生的种树林造使要是就�树适地适、84 。合综的子因境环等壤土、候气和势地形地的物植林森于用作地林造指是�件条地立、74 。树植旁水、旁路、旁村、旁宅在指�化绿旁四、64 。作工的林森造营法方等种播、苗植行进工人用�林造工人、54 。%001×积 面总地土÷)积面地占树旁四+积面地林木灌+积面地林有(指是率化绿木林�率化绿木林、44 。率盖覆林森称数的出得%001×积面总地土÷)积面林木灌定规别特家国+积 面地林有(�于等它。比分百的积面地土占积面林森区地个一或国全指是�率盖覆林森、34 。量总长生的内间时个整时查调至始开长生自木树指�量长生总、24 。差用利明说�之反�好用利源资木林明表�高率材出�标指要重的用利源 资林森映反是它。率比的量积蓄伐采与量材出指是率材出。等根伐、皮树、桠枝括包不。量 数的材薪和材格规小、木原、条原的产生中分林伐采际实指是量材出�率材出与量材出、14 。积材的干树指是要主。)示表米方立用(积材总木林的着长生�中)分林 木立枯和林熟过、林熟成、林熟近、林龄中、林龄幼括包(林森积面定一指是�量积蓄、04 。降下断不始开能效益有和值价济经分林�朽腐立枯而退衰理生 于由木立分部�染侵害虫病�腐心始开�止停长生木林�束结本基已疏稀然自�林熟过、93 。止停本基或慢缓常非已长生径直�熟成入进已都面方艺工及学物生在木林�林熟成、83 。期时的前熟成分林至后闭郁冠林�林龄中、73 。期时的前闭郁全完分林指�林龄幼 。分之 林熟过、林熟成、林熟近、林龄中、林龄幼有。分龄年的期时育发长生木林对�组龄、63 。级龄个一为年 5 种树生速�级龄个一为年 01 以种树生中和种树的生速较比 �级龄个一为年 02 以种树生慢般一。级龄年分林的定划而计统龄年林森化简为�级龄、53 。林龄异做叫�林森的上以级龄个一差相龄年木林 。林龄同对相为称的级龄个一过超不差相龄年的间之木林内分林如 。林龄同为称分林种这 �同 相全完龄年木林有所内分林。林龄异和林龄同为分可�构结龄年的木林与分林指�龄林、43 。1.0„„8.0 9.0 0.1为次依�级等个十为分�1为度程的 面地盖覆全完以�示表法分十用。度程的面地蔽遮而接相此彼冠树木乔中林森�度闭郁、33 。良不为称之反�良优相林为称盛旺长生�高值价木林。况状康健和质品木林 的林森②。分之林层复和林层单有�次层的冠林指�形外的林森①�义含种两有�相林、23 。林交混做叫分林的成组种树上以个两或个两由�林交混、13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林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为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表中,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著称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圃,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基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木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业综合知识
林业综合知识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森林生态学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森林生态学一、生态学概念、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发展过程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森林环境1、森林的概念2、环境与生态因子3、耐性定律与限制因子三、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的物理性质2、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3、太阳辐射的生态效应4、林内的光照条件四、温度因子1、温度的地理和时间变化2、积温3、温度的生态效应4、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5、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危害6、温度与植物的分布五、水因子1、水的不同形态及其重要意义2、水分条件与森林分布及产量的关系3、树木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4、森林的水分平衡5、森林对降水的影响6、森林经营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7、生态用水六、土壤因子1、森林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的生长2、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林木的生长3、土壤有机质4、土壤生物5、森林经营与土壤七、大气因子1、大气因子的生态作用2、大气污染与森林的生态关系3、风对植物的影响4、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森林的防风作用八、火因子1、火是一种生态因子2、林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火对土壤的影响3、火对水循环的影响4、火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的适应5、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火与森林经营九、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增长4、种群调节5、生态对策6、种群生态学对森林经营的意义十、森林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2、对群落的不同认识3、森林群落的组成4、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5、群落的物种多样性6、森林群落的结构7、群落交错区8、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十一、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2、群落演替的原因3、群落演替的分类4、群落演替的顶级学说5、森林经营与演替十二、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1、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的途径2、植被分类3、森林立地分类十三、全球森林地理分布1、森林的分布规律2、中国森林的分布十四、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特征十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和储存3、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分类2、地球化学循环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生物化学循环5、碳氮磷的循环《植物学》一、植物细胞1. 关于植物细胞的认识细胞多样性、原核与真核细胞区别以及非细胞结构生命。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汇总
推动技术创新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林业 技术创新,提升林业发展水平。
应对全球挑战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挑战,林业 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共同应对。
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国际合作项目
介绍林业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 如跨国造林、森林保护等。
技术交流与培训
分享林业技术的国际交流、培 训活动,如研讨会、培训班等。
政策扶持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林业产业 发展,如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
科技创新
林业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林业 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生态保护
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 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05 林业法律法规
林业法律法规的体系与框架
林业法律法规概述
林业法律法规是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法律依据。
升级。
林业科技创新的 方向与重点
林木遗传育种
通过科技手段,改良林木品种,提高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
森林生态修复
利用科技手段,恢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林业信息化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林业管理和生产效率,促进林业可持续 发展。
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01 科技成果转化
将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 力,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信息共享与合作
强调林业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介绍国际合作中的信息共享平
台与机制。
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前景与展望
全球林业资源共享
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 共享,促进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林业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维护地球生态安全。
技术创新与合作
加强林业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林业产业向 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①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②贡嘎:风停止了脚步 ③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 ④梅里:雪神的仪仗队⑤黄山:上帝的盆景 ⑥稻城三神山:香格里拉的地标 ⑦乔戈里:遥远的秘境 ⑧冈仁波齐:众神的居所 ⑨泰山:华夏的图腾 ⑩峨眉山:从盆地升向天庭
27、中国最美的五大湖:①青海湖:陆心之海 ②喀纳斯湖:上帝的调色板 ③纳木错:与神耳语的地方 ④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 ⑤风雅西湖
28、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①雅鲁藏布大峡谷②金沙江虎跳峡 ③长江三峡 ④怒江大峡谷⑤澜沧江梅里大峡谷 ⑥太鲁阁大峡谷 ⑦黄河晋陕大峡谷 ⑧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⑨太行山大峡谷 ⑩天山库车大峡谷
15、可动连锁种:能够从群落中的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另一丛或另一株植物运动,从而成为群落植物生存繁衍因素的动物种。
16、核心共生种:是指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生存的关键性植物种。
17、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局限性(其他因子:生活史、自然资源的分布、遗传变异、群落共存)
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
3、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4、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1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狭义: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
29、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①天山雪岭云杉林 ②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③尖峰岭热带雨林 ④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 ⑤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 ⑥轮台胡杨林 ⑦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⑧荔波喀斯特森林 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 ⑩蜀南竹海
(二)知识点
1、自然资源按固定特色分:有限资源、无限资源
பைடு நூலகம்2、自然资源分类:
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 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
5、国际上的保护区类型:自然保护区|||荒漠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纪念)保护区、生境|||物种管理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旅游活动)
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18、种群脆性分析: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系统和综合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建立最小生存种群,使该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
19、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在传播能力上或定居能力上的差异和岛屿隔离程度相互作用引起的现象,其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的距离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20、面积效应:面积越大,种群越大,种的绝灭率随岛屿面积的减小而增大的现象。
第一部分 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特点:A整体性 ;B有限性 ;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
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12、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化合物随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形成的复杂体系。
13、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植物的次生物质产生与动物的解毒机制协同进化)
14、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21、物种平衡数目: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时的物种数目
22、周转率:平衡状态下,在数值上等于当时的迁入率或绝灭率的种类更新的速率
23、半岛效应:群岛通常比同等大小的陆地具有更少的种,且物种的丰富度常从半岛的基部到顶部呈下降趋势。
24、样本效应:一个10km2的保护区,开始时可能会失去100km2的生境中所见到的每10个物种中的3个,这种最初的排除作用为样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