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明清文学 概说

合集下载

06元明清文学分解

06元明清文学分解

11/10/2018
《汉宫秋》
• 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石显与五鹿充宗及宫 廷画师毛延寿等谄媚小人把持朝政,狼狈为奸,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 入宫。秭归美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入宫。毛延寿色欲熏心,想 趁机占为己有,遭王嫱拒绝。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王嫱的图形画 得丑陋不堪。因而王嫱入宫三年,无缘得见君王之面。汉元帝偶与王 嫱相遇,惊为天人,遂生爱意。这才知道,毛延寿索贿不成竟然将王 嫱图丑。盛怒之下,元帝下旨查抄毛府。毛延寿在同党的帮助下,逃 出长安,投奔匈奴。而后,毛延寿挑动呼韩邪单于,大举内侵,向汉 朝廷所要王嫱做匈奴阏氏。匈奴军队直逼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恐惧。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主动请缨,反以女性败国为由,众口一词, 把责任全推到王嫱身上。王嫱为国家大计着想,勉强上路,可她心中 不愿离开故土,在随匈奴使者来到胡汉交界黑江边时,投江自尽,以 全忠贞。

那风风流流的姐姐,似这等女子,张珙死也得着了。
11/10/2018
散曲
•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 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就是元代 的流行歌曲。 • 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金元时期,起源于 北方,故而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 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 令,中调,长调。 • 散曲没有动作、宾白,只供清唱吟咏用。 • 套曲如《一枝花· 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 雎景臣《高祖还乡》
• •
11/10/2018
西厢记-张生见红娘
• [红出科][末迎红娘祗揖科]小娘子拜揖![红云]先生万福! [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红云]我便是,何 劳先生动问?[末云]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 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 妻……。[红云]谁问你来?[末云]敢问小姐常出来么? [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 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第六章 元明清代文学

第六章 元明清代文学




(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他 善于把人物臵于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运用各 种艺术手段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但注意表现 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不同性格,而且注意揭示人 物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性格特征。 (三)结构严密而巧妙,情节紧凑而多变。关汉 卿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有限的四折戏中巧妙 地安排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做到主干突出而又 富于变化。 (四)关汉卿戏剧语言的特点是:通俗自然、朴 实、生动。如《窦娥冤》的曲词宾白都是质朴自 然、明白如话的。



(三)关汉卿杂剧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三类: 1、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人民的反 抗斗争。以悲剧《窦娥冤》最为深刻。 2、反映妇女的生活和不幸遭遇,表现她们的斗争 和追求。有描写爱情婚姻的,如《拜月亭》、 《玉镜台》、《调风月》等;有反映妇女为维护 自己的幸福而斗争的,如《望江亭》;有反映妓 女的生活遭遇和斗争的,如《救风尘》、《金线 池》、《谢天香》等。以《救风尘》和《望江亭》 最著名。 3、歌颂历史英雄。以《单刀会》最为突出,剧作 写三国时蜀汉关羽单刀轻舟赴会,以凛然正气和 英雄气概慑服东吴鲁肃的故事。强调“汉家基 业”、歌颂“汉家节”,寄寓了民族感情。


(二)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 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 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散 曲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 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 (三)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北宋末南 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民间 戏曲。它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 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 元灭南宋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 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现存南戏剧本,成就最高 的是高明的《琵琶记》,较著名的还有被称为元 末“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亭》和《杀狗记》。

元明清文学笔记

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杂剧概说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音歇)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

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元明清文学》课件

《元明清文学》课件

明代戏曲
总结词
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明代戏曲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南戏为主的多种戏曲形式,如传奇、杂剧等。这些戏曲作品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们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
总结词
通俗易懂,影响广泛
深远的影响。
04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
总结词
地方戏曲的繁荣
清代戏曲在继承前代戏曲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如京剧、昆曲、 秦腔等,这些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 色和民族风格。
剧目内容的丰富
艺术形式的创新
清代戏曲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面貌。
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一千零一夜》等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翻译与改编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如《 古兰经》的翻译和《圣经》的改编等。
借鉴与创新
元明清文学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小说、戏曲 等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形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志怪、言情等。这些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诗歌
总结词
清新自然,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明代诗歌在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七言、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作品 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婉约柔情的风格。明代著名的诗人有杨慎、杨维 桢、高启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第一节:元代文学:
自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 , 称大汉,后人尊为成吉思汗。到1368年为朱元璋 所取代,共162年。 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还有 从南宋就兴起的南戏。
一、元杂剧

元杂剧: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曲文学。它吸收 了自唐宋以来的各种戏曲艺术因素,逐 渐发展成为音乐、歌舞、道白、做工等 结合起来编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 艺术。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 的成熟。


有繁本与简本两个系统。 百回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7回: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 8-12回:写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唐僧 出世、交代取经缘起。 13-100回:写孙悟空师徒四人往西天取 经经历八十一难的过程。
《西游记》思想内容

1、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 行途中的人间国度的描写,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地影 射了现实中皇权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四、神魔小说《西游记》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大唐 西域记》,玄奘口述的西行见闻,弟子 辩机记录整理,介绍了西域诸国佛教遗 迹和风俗物产。 宋代,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 到元代,西游故事渐趋定型。 明代中叶,一位天才小说家吴承恩(有 质疑),创作了首部神魔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巧妙生发、合理演化。 2、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3、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4、纯属想象,全系虚构。
三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从文字详 略不同、描写细密与否来分,有繁本、 简本之别。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圣叹 将120回简化为70回。 现存较早、较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 《水浒志传平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 行社1956年影印本。

元明清文学

元明清文学
第六篇 元明清文学
一、元明清代文学概说
1. 时间:1279年 –1840年 2. 社会背景:元 明 清 • 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受到严格的控制,与外 国交流频繁 •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并迅速发展。 3. 文学发展情况: • 虽经济发达,交流频繁,但文学或被统治者轻视, 或被严格控制,所以文学新成就较小 • 元代文学以元曲和明清以章回小说为主。
.
18
• 吴承恩在历史真实与传说故事的面前最终写定 了—百回本《西游记》。 • 吴承恩(1510?——1582?),字汝忠,号射 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生性聪明, 长于诗文、小说,但个性倔强,一生仕途不得志, 晚年纵情诗酒,终老于家。 • 《西游记》现存最早的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 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原刊于 明万历二十年(1592)。
15
• 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认为 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一种认为是施耐庵;一种认为 是罗贯中。 •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人们了解很少。从王道生的 《施耐庵墓志》等资料来看,说他生于元贞二年 (1296),死于洪武三年(1370),兴化人,原名 耳。元至顺辛未进士,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
16
2.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 宣扬忠义思想。 • 表现反抗复仇精神。 • 崇尚暴力与对妇女的偏见。 2.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 塑造人物。 • 善于安排情节。 • 运用白话。
பைடு நூலகம்17
3.《西游记》 3.1.《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 历时十七年,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由玄奘的 弟子辩机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 后来慧立、彦琮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传》。 • 南宋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到金元时期,有关玄奘取经的传说及各种戏剧, 越来越多了。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元明清文学概说一、元明清文学的特征和性格:1.从文学样式看,叙事文学取代抒情文学。

2.从作家作品数量看,作家多,作品数量多。

3.从作家队伍成分构成看,大多为中下层甚至下层。

4.从文学发展趋势看,正统文学江河日下,通俗文学入主艺苑。

5.从审美趣味看,从雅到俗,以俗为美。

6.从表现再现的角度看,由表现向再现发展,再现表现融为一体,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二、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当代影视之关系。

1.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关系:○1元明清文学的现代性。

○2元明清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主题意旨的相通性。

○3元明清文学与白话文。

○4从题材内容上相比较,五四新文学与元明清文学的相通性。

○5从审美趣味看,五四新文学和元明清文学都是从雅到俗,以俗为美。

2.元明清文学与当代影视之关系。

○1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同为叙事作品。

○2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

○3从综合艺术的角度看,戏剧与影视剧都是综合艺术。

○4从当代影视改编这一角度看,元明清戏曲小说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好的素材、脚本。

思考题:一、谈谈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谈谈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三、谈谈元明清文学与当代影视剧的关联性。

第六编元代文学一、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1.“遵用汉法”,接受汉族文化,转化为封建国家。

2.奉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

3.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

4.经济上重视发手工业、商业。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状大,商人地位提高。

5.在文化上,儒学不在独尊,儒、道、释思想均为活跃。

6.产生了异质文化和异端思想,文化融合给中国固有文化增添了活力。

7.停开科举,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但他们相对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强化了独立意识,投身杂剧创作。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和特点:1.杂剧和南戏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虚构性的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3.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从内容上看,以反映世俗内容为主。

5-1 元明清文学概述

5-1 元明清文学概述

好几支小令按一定的宫调组织成一个套曲,就是 好几支小令按一定的宫调组织成一个套曲, 散套,散套又叫套数, 散套,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 套的散曲.如马致远的散套 般涉调耍孩儿 如马致远的散套《 耍孩儿借 套的散曲 如马致远的散套《般涉调 耍孩儿 借 马》: 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 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 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 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但有些 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 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有那等 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 所以元散曲的题目有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 所以元散曲的题目有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 内容提示。 般涉调耍孩儿 借马》 耍孩儿借马 内容提示。《般涉调 耍孩儿 借马》就是用 般涉调”的调式,第一支曲的曲牌是“ “般涉调”的调式,第一支曲的曲牌是“耍孩 内容是“借马” 儿”,内容是“借马”。又比如马致远的一套 散套《双调夜行船 秋思》 夜行船秋思 双调”是调式, 散套《双调 夜行船 秋思》,“双调”是调式, “夜行船”是第一支曲子的曲牌,“秋思”是 夜行船”是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秋思” 内容提示。马致远还有一支小令《越调天净 内容提示。马致远还有一支小令《越调 天净 秋思》 越调”是调式,曲牌是“ 沙秋思》,“越调”是调式,曲牌是“天净 秋思 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 沙”,“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
• 〈三〉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休教侵 有汗时休去檐下拴, 著颓,软煮料草铡底细。 著颓,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 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 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 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 碎,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 不借时恶了弟兄, 〈二〉不借时恶了弟兄,不借时反了面 马儿行嘱咐叮咛记: 皮。马儿行嘱咐叮咛记:鞍心马户将伊 刷子去刀莫作疑。 打,刷子去刀莫作疑。只叹的一声长吁 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封建文化内部 出现矛盾,特别是理学无法解释新兴的人性人 出现矛盾,特别是理学无法解释新兴的人性人 情和个性欲望的合理性, 情和个性欲望的合理性,理学的虚伪欺骗性日 益显露出来。 益显露出来。王阳明适时地提出了反抗理学的 心学,将“理”本体论哲学改换成“心”本体 心学, 本体论哲学改换成“ 论哲学。 论哲学。 王阳明(1472—1528年),明哲学家 明哲学家, 王阳明(1472—1528年),明哲学家,原 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 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一生为官 多次更变,后辞官归乡讲学。著作丰富, 多次更变,后辞官归乡讲学。著作丰富,有 语录》 大学问》 后其门人辑成《 《语录》、《大学问》等,后其门人辑成《王 文成公全书》38卷 文成公全书》38卷。
第二、性灵论 第二、 明代公安派主将袁宏道 明代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提出文学 袁宏道提出文学 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 张抒写真性情、真感情,要有独创性。 张抒写真性情、真感情,要有独创性。 清代袁枚也主张“性灵” 袁枚也主张 清代袁枚也主张“性灵”,更强 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随园诗 凡作诗者,各有身分, 话》曰“凡作诗者,各有身分,亦各 有心胸” 作诗不可以无我” 有心胸”,“作诗不可以无我”, “文章当自出机 ,成一家风 骨”。
第三、 第三、诗词理论
明清时期的诗词理论有2个特点: 明清时期的诗词理论有2个特点: 首先,在诗学宗旨上,从倡导复古模拟, 首先,在诗学宗旨上,从倡导复古模拟,走 向提倡抒写性灵,又回归儒家传统诗教。 向提倡抒写性灵,又回归儒家传统诗教。明前期 的前后七子为代表主张复古, 的前后七子为代表主张复古,明中后期的公安派 等倡导抒写性灵,清初黄宗羲、王夫之、 等倡导抒写性灵,清初黄宗羲、王夫之、叶燮等 又回归到儒家诗教传统上来了。 又回归到儒家诗教传统上来了。 其次, 其次,对诗歌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作出 沈德潜的“格调” 探讨。有王士祯的“神韵” 探讨。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 翁方纲德“肌理” 说,翁方纲德“肌理”说,以及王夫之和叶燮对 诗歌艺术的研究。 诗歌艺术的研究。

元明清文学史讲义

元明清文学史讲义

元明清文学史元代文学第一章概说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元代历史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全国算起,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止,共计八十九年的历史。

但蒙古汗国于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就已经建立,并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进入金首都中都(今北京),迫使金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占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军灭金,占有淮河以北地区。

此后与南宋对峙四十五年。

所以实际上元代文学应从灭金讲起,共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一、社会状况元代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对抗的局面,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一部分,归宣政院管辖,蒙古高原西北地区成为岭北行省,与中央有更密切的关系。

元朝地域辽阔,各民族联系密切,中外往来也较以前频繁,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那种把元代看成一团漆黑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忽必烈遵用汉法蒙古汗国建立时,处于早期奴隶制阶段。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依靠军事征服占有广袤的国土。

但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军事行政的联合也不稳固。

到忽必烈时期转变为封建制王国,但在一些方面似存在奴隶制残余。

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他广事招揽中原人才,采取符合中原封建经济基础的政策。

后来他在即位诏书中,更明确提出要“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即其政策依从祖宗的规矩和唐宋的定制。

建年号为中统,后又改为至元,并于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元。

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定大都为首都。

至元十六年,统一全国。

元朝政府“遵用汉法”,其政治体制和政策,仍是继承唐宋而有所发展。

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忽必烈统治中国近半世纪,完成了国家统一,奠定了祖国的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其功绩是显著的。

第六章明清文学大学语文教学-2022年学习资料

第六章明清文学大学语文教学-2022年学习资料
史》-《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 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②痛斥负心薄幸行为。-如《王娇鸾百年长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赞扬了女子坚贞执着的爱-情,谴 了喜新厌旧、富贵易妻,始乱终-制-弃的卑劣行为,揭露了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
3对贪官酷吏的批判和清官的市民化。-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或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忠 -斗争,或通过恶霸横行最后遭到惩治的故-事,歌颂了正义,善良,鞭挞了邪恶、强-暴。
·2艺术特点-①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梦作为剧情发展的关键,构思奇特:-梦中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 病而-死,由情复生。
②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 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业,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 髓,以叹其七情生动之微也。’-一王思任《评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剂-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春唱-丛-罢-认-秋-整-似月轮-夕夕都-吉-双-栖-愁-帘-燕子依然-说-无那尘缘容易绝-不辞冰雪为卿夕如环-辛苦最怜天上月-蝶恋花-块-歇-热-洁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白自凉-萧萧黄十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二节-清代文学第六章明清文学大学语文教学课件
清代的诗文词-1.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顾炎-武、王夫 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著有《南雷文定》,《明-夷得访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 晟极秘

宋 元明清 文 学 概 说

宋 元明清 文 学 概 说

一、宋代社会简况(一)政治军事经济等状况(二)思想状况宋代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厚。

理学对宋人的思想影响很大。

佛道思想仍然盛行,特别是禅宗在文人中广泛流行(三)宋代士人阶层的兴起宋代统治阶级重视文治,重用文人,这使文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士风高扬。

(四)宋人的文化修养由于重文轻武的倾向和科举范围的扩大,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宋人大兴读书之风。

与前人相比,宋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少文人是集思想家、历史学家、理论家和文学家等于一身的大学问家。

出现了¡°古今第一大文人¡±苏轼这样的旷古奇才。

二、宋代文学的特点(一)充满忧患意识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和士风的激扬,使得宋代文学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多有议论之风宋人喜好以议论入诗。

(三)平易与务奇共存一方面,诗文革新运动,使宋代出现大量的文风质朴的诗文词等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由于宋人文化修养深厚,知识渊博,所以在创作中不免要呈才使气。

于是出现了浮艳的“西昆体”诗、“东州逸党”诗和怪异的“太学体”散文。

后来又出现了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

(四)多有旷达之情宋人表现出前人少有的旷达心态。

一些大家即使在贬谪之时,也能写出一些具有悠然淡泊的诗文作品。

(五)词的成就突出宋代文学是我国古代继唐代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大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散文、诗、词,继承唐五代的成就,继续有所发展。

话本、戏曲、说唱文学也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元明以来戏曲、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诗较唐诗有所不同,但文学史上能和唐诗相抗衡的只有宋诗。

宋代古文是继汉唐散文创作高峰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古代散文创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然而总体上说,宋代文学犹以词的成就为突出。

宋代词作名家辈出,派别众多,被后人称为能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元之曲”并驾齐驱的“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语)三、宋代文学创作概览(一)北宋初期的文学创作1. 诗歌创作方面,诗坛上主要盛行白体诗、晚唐体和西昆体白体诗代表人物有李昉、徐铉、王禹称等。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1
明代诗文
一、前期 :①宋濂、刘基、高启 –关怀民生、 深沉高峻
② 台阁 体:三杨(杨士奇、杨 荣、杨溥)应制 酬和、典雅平庸
③茶陵派:李东阳—宗法杜甫
二、中期:复古派: ①前七子:李东阳、何景明、 徐祯卿、边质、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模拟汉 唐、接触现实; ②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 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师法汉唐、 接触现实
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便把目光转向 了更加平民化的戏曲。首先是被王国维 推为“元人第一”的关汉卿。以他为首 的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的创作,把元曲推向了继诗经、楚辞、 汉赋、唐诗、宋词以后的又一个文学高 峰。
而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学长河, 在历经几千年汇集后,到了明、清,终于 汇成了汪洋大海,这就是小说。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概 述 •戏 三代,
历时六百余年, 在汉人看来,其

中两个为异族政
权。因此,这一
时期的文学一个
主要的内容就是 述
破家亡国的屈辱、
悲愤和复国兴邦
的呐喊、抗争。
同时,马上得 天下的元朝、清朝 和僧人出身的朱元 璋都对文人采取了 猜忌、歧视、压抑、 打击和笼络、利用 的政策,接连不断 的文字狱和许多莫 须有的罪名,使成 千上万的官吏、文 人死于非命。
谱》。代表清代 剧坛最高成就的 康熙年间洪升创 作的《长生 殿 》
和孔尚任创作的 《桃花扇》。
散曲
散曲之与杂剧,犹如歌曲之与歌剧。散 曲其实就是杂剧里的唱段。只不过有的致力 于杂剧的创作,有的致力于散曲的创作。说 白了,散曲就是诗词的一种形式。较之先前 的诗词,散曲显得更加适合歌唱。而俚语、 俗语的运用,使它更加接近口语,又于正文 中加了衬字,少了不少束缚,多了几分灵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话本:
三言二拍 P240
2、戏剧 P245 明杂剧、明传奇 明杂剧作家: 明初:朱权、朱有燉 明中叶以后:王九思、康海、徐渭
明中叶以后传奇作品:
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或其 门人的《鸣凤记》。
戏曲流派:
临川派(汤显祖),吴江派(沈璟)。
《牡丹亭》 惊梦 P270
明代诗文
1、明初诗文P251 (1)刘基、高启、杨基 (2)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2、明中后期诗文P253 “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 “公安派”与“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4、清戏概况
“南洪北孔”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5、清小说概况
据《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清代文言小说数量大约在500种左右。
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元代作品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
明代文学
一、社会概况
1、中央集权,八股取士 P215
八股文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 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
2、工商业发展,文学的商业化。
二、文学概况
1、小说 讲史话本---长篇小说、拟话本 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2)康熙年间王士祯创立神韵说。 (3)乾隆年间袁枚创性灵说,
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
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 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 纳兰性德 “满清第一词人”
3、清散文概况
方苞、刘大槐、姚鼐,古文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P306 。 骈文复兴
3、元诗
明人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 浅,去唐却近。”(《怀麓堂诗话》) 元诗成就不高,富于世俗生活的情调,具有 自我意识的觉醒。
王冕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文坛的审美观
在元以前,传统的文学观念注重“温柔敦厚”、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简古含蓄为美。 在宋代,梅尧臣说诗要“含不尽之意,见在言外” (见欧阳修《六一诗话》)。
清代文学P293
1644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至1840年爆 发鸦片战争
一、文化与学术概况
1、推崇程朱理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 2、编篡辞书、总集、丛书和类书:
《康熙字典》、《全唐诗》、《四库全书》
3、大兴文字狱 4、学术上形成乾嘉学派
二、文学概况
1、清诗概况P297
(1)清初诗人
抗清爱国志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仕清又忏悔者:钱谦益、吴伟业
第六章 元明清文学
元代文学
一、元代的社会
民族融合 文化沟通 都市繁荣 思想活跃
大都 “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 杭州 “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儒家的独尊地位受到削弱, “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
若也”(《元史·孝友传》)。
二、元代文学
1、元曲
(1)杂剧
是用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作品p146 元代前期是杂剧的全盛期。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 (朴)、马(致远);
(2)散曲
散曲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p166
2、南戏
南方地区,自南宋以来流传着一种用南方曲调 演唱的戏剧。 高明的《琵琶记》p160。 《琵琶记 糟糠自厌》P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