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三句真言论国学
道家有哪些真言?
道家有哪些真言?道家经典名言40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
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道家九字真言细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家九字真言细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主要是为了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道家九字真言,探究其内涵和修炼方法,并分析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道家修炼法门,以及如何运用它来提升自我修炼的效果和意义。
通过对九字真言的介绍和解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逐步探索并实践这一古老而珍贵的修炼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在引言部分,将对道家九字真言进行整体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道家九字真言的背景、内涵以及修炼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结论部分则将总结九字真言的重要性,探讨实践九字真言的意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系统性地了解和学习道家九字真言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修行中。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道家九字真言的内涵和修炼方法,通过详细介绍九字真言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家哲学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的修炼法门。
同时,通过对九字真言的重要性、实践意义和未来展望的讨论,激励读者积极探索道家智慧,提升个人修炼境界,实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统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能够在当下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达到心境清净、身心平衡的境界。
2.正文2.1 道家九字真言介绍道家九字真言是道家传统的秘传口诀,由九个字组成,分别是“无为而治,和而不同,大音希声”。
这九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修行指导,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其中的“无为而治”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随自然的规律,不做功利性的行为和干预,以达到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境界。
其次,“和而不同”则表明了在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保持独立性与个性化。
在和谐平衡的状态下,个体不同之处也是一种美好之处,应当互相尊重、包容。
最后,“大音希声”传达了一种悟性的境界。
三字真言正、清、和
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伤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从精神文明角度讲,“正、清、和”三字代表儒、道、释三家的精髓,也是文老先生对东方文化的精辟概括。
我认为,这三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班子、和谐心态的法宝,而自身和谐心态是其他和谐主体的基础和关键。
下面,我谈谈“正、清、和”在构建和谐心态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说“正”字。
正就是心放正,叫独慎,就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内心活动不要损人利己。
要做到无羞无愧,用自己的良心监督自己。
我理解,文先生讲的意思是,做人首先要有公正之心。
这是立身之本,成事之道。
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
正如孔子所言“从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手中有一定权力,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出以公心,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公道自在人心”,你如果办事不公正,尤其在用人上夹着私心,带着感情色彩,群众自然对你有看法,时间长了,你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就没有凝聚方和号召力。
你自己办了不公正之事,也受到良心责备,整天担心他人说“闲话”、写举报信。
实在是:心不正,麻烦多,心里不安难平和。
老子提倡“清”,就是反对“浊”。
清即应无尽无。
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能使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能做到无私,清廉,用权干净,他的腰杆就硬,就敢说真话,敢坚持真理,坚持原则。
他所领导的单位风气就正,群众的积极性就高,工作成效就明显。
相反,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行为有铜臭味,屁股有“屎”,他说话就没有硬气,就不敢坚持原则,他所领导的单位就会出现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歪风邪气盛行、问题百出的局面。
面对此局势,必然引发心理紧张恐慌,损毁和谐心态。
再说“和”字。
“儒家讲和,道家讲和,讲和讲得最好的是释家。
和为贵,和就是和谐。
”与人和,与地和,与天和,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能生财,和谐共事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震阳子:道学真言-三缘四正论
震阳子:道学真言-三缘四正论三缘四正论(道学皈元卷四,震阳子著于己巳年八月中秋节)一、序言予作此《三缘四正论》,虽然是些庸俗的白话,但内容深刻。
人能遵此行为做事,方与人道无亏,大矣伟哉!人人依此,则家齐国治,天下平矣!于兹世道人心不无补益,此请高儒哲士勿以白话为嫌,敬请海涵谅解。
震阳子曹信义自序。
二、天人合一法人生在世懂得“三缘四正”并依此行事,则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无愧生在人世间。
何谓三缘?即上结天缘,中结人缘,下结地缘。
何以“上结天缘?”《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就是说,看看上天的大道理,能掌握天之所行,体会天心替天行道,帮助老天爷治理世界,和老天爷的精神如在一体,人就做到尽善尽美了。
人能创造世界,人能改造世界。
历代诸圣先贤,古往今来的得道仙祖、诸神众圣、大罗金仙,都是为人民求谋幸福的,为天下众生立下丰功伟迹而不以为功,才能升仙得道。
所以我们应当多做一些为人民求谋幸福之事,广行方便,大积阴功,以天理良心、天良美德处世对人,为人民办事,为众生造福。
因此我们就和天上的一切诸神众圣的精神合为一体了,这样就和上天结上缘了,故名上结天缘。
“中结人缘”,就是和广大人民群众要结缘,即便和国际朋友也要结缘。
太上爷在《道德经》四十九章中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这就是说,忠诚老实厚道的好人,我和他相同一起做善道之事,做公德公益的事。
那么要是遇着不道德的坏人呢?我也以善道对待他,感化他,这样就尽到我们的心了。
这就是至德至善,也就是执天之行,就叫做“德善”矣。
《道德经》二十九章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这说明上天既生人生物,就无可弃之理,在乎圣人善处之耳,所以叫中结人缘。
那么何以“下结地缘”呢?地上所生长的万物,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要结缘爱护,都是大自然的生成造化。
如花香鸟语、鳞潜羽翔、自然景物、大块文章等等,都要爱护,无故不得损伤。
30句道家文化精髓经典,先哲智慧,句句直指人心,低谷时可以看看
30句道家文化精髓经典,先哲智慧,句句直指人心,低谷时可以看看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2.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荀夜羽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周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6.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管子·白心7.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8.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淮南子·说林9.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唐。
——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1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1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列子·说符1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13.唇亡则齿寒。
——庄子·胠箧14.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阴符经15.德积者昌,殃积者亡。
观其所积,乃之【祸福】之乡。
——十六经·雌雄节16.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淮南子·原道17.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淮南子·原道18.穷则反,终则始。
——庄子·则阳19.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鬼谷子20.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鬼谷子21.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鬼谷子22.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人间世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2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2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2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也是三句话,你也很熟悉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也是三句话,你也很熟悉什么是精髓?其实就是精气真髓,传统中医认为“肾藏精,精化气,精气足而生髓”,有了精气真髓,才会有骨肉身体、毛发四肢。
那么,如果把道家思想比作一个人的话,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三句话,相信但凡是中国人,也都很熟悉。
因为这三句话,就像是骨髓一样,根植在你我的骨子里。
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原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文化的基础思想,详细阐明了万物产生的根源。
就是说道这个东西,原本是混沌一体,因此被称之为“一”。
而在天地初开的时候,在这片混沌中,轻而轻者上浮成为天,也就是“阳”;浊而浊者下沉成为地,也就是“阴”。
这就是《淮南子》中说的,“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阳气中的浊而浊者,依旧会下沉;阴气中的轻而轻者,也一样会上浮。
而这两股阳气和阴气,在天地之间相互冲突,相互碰撞,最终会达到一种交汇融合的状态。
这就是“二生三”中的“三”,也就是“和气”。
有了和气,天地之间便能够生育,于是也才有了万物。
而万物也因为各分阴阳,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这也就是《淮南子》中说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这个天地之间,植物把根扎在土里,动物脚踩着大地,这就是“负阴”。
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头都向着天,这就是“抱阳”。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
为什么要背阴而向阳呢?因为有阴有阳,才会有和气,而有了和气,万物才能够有生有育,从而能够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但万物不管如何生息繁衍,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和气,离不开阴阳,也就是离不开道。
离不开道的什么呢?其实就是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这种运行规律。
这其实就是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观点的依据。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之中有“四大”,分别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就是说人与道、天和地一样,也是“四大”中的之一。
人为什么是“四大”之一呢?就因为在万物之中,只有我们人类,能够感知天、地、道。
道德经,三句真言!道破人生玄机!
道德经,三句真言!道破人生玄机!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全本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蕴藏大千,字字珠玑句句精炼,包罗万象囊括天地人之间的关联与宇宙自然的奥妙!更是有无数的警世之言与处世妙方蕴藏其中,是我国典籍中的一大瑰宝,几千年来它的许多语句经久不衰,让世人奉若至理!摘取此三句至理之言,细细品读,可谓道破人生玄机!
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福祸相依过犹不及!人生的福祸总是相互依存,人处在何种境地都要冷静对待,要有忧患意识,福祸皆要看淡才能从容不迫。
事事都有两面性,乐极生悲之事常有,塞翁失马亦焉知非福!人生要有度,要懂得适可而止,人生才能留有余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要有知人之能,也要有自知之明!知人才能懂得处世之道,这是种智慧。
自知才能认清自身之短,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助人达己有所成就!
三,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什么事都是由简单到复杂,但究其根本的道理还是以最的简单方式衍化着,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都是一生二,二生三一步步积累起来,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只有遵循这个道理人生才能夯实坚固,而不是好高骛远想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此三句,一句福祸运数,一句知行至理,一句法则玄机,若能彻悟此生则无可迷惘之处!。
张立文:佛(禅)学三句真言论国学
张立文:佛(禅)学三句真言论国学过去讲佛教为西来之学,严格来讲并不科学。
佛教哲学,自汉代传入中国,经过融会了玄学,到南北朝得到很大的发展,非常兴盛。
梁武帝萧衍曾四度舍身为僧,要朝廷用重金赎身。
他认为佛教是正道,中国本土的儒道为邪道,故而崇尚佛教,以之为国教,佛教达到很高的地位。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大发展,隋炀帝尽管荒淫无耻,但他信佛求戒,也是佛教弟子,但他并没有向佛教主张的那样行善,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唐代,特别是武则天时,三教并崇,佛教为盛,寺院规模很大,寺院经济非常发达,民间藏书也十有八九为佛教典籍。
佛教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而儒道本土文化则沦为弱势文化。
如果说在七八世纪,印度佛教存在,到14世纪,那么印度佛教趋于湮灭。
佛教依靠引入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后由中国向外传到韩、日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中国化的佛教在理论上和思维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管华严宗、天台宗,都是中国化的,惟独华像维世宗照搬照抄印度原始佛教,故很少有人去信仰,逐渐湮没。
特别得到世众信仰的是禅宗,相传如来佛祖在灵山传法,作拈花微笑,众僧皆不解其意,惟迦叶尊者露出会心的笑颜,佛祖明白迦叶已经悟其意,故把法传与他,迦叶尊者是为禅宗初祖,阐扬如来教义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这才是正眼法障。
二十八代达摩尊者东来中国传法,成为中国佛教初祖,代代相传,到慧能六祖发扬光大。
中国佛教本来是没有经的,都从印度引进,中国人只为之做论做疏,直到慧能,才有了一部《六祖坛经》。
相传六祖不识字,是文盲,现在也还在考证这个问题。
五祖弘忍为传衣钵予弟子,特意试法弟子,令弟子各做一偈,聊表心志,他则根据弟子所作之偈悟性、水平高低决定是否达到为我传法的条件。
上座弟子神秀先声夺人,作一偈子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
”弘忍听后,微微一笑,说:“你的悟性可以,已经到了佛学门槛,但还没有入门,假如刻苦修行之乃能登堂入室,可以肯定你基质是好的,不会干坏事,也不会做恶做孽。
国学略说易儒道三句真言
张立文教授三句真言话国学国学略说—易、儒、道、释三句真言作者:张立文教授(经编辑整理)为什么我要选择每家的三句真言我们知道,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仅就儒家的书籍就说过“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穷年不能究其礼”。
国学方面的典籍浩如烟海,“穷年不得尽其观”,因此我们应该掌握核心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每家的思想都概括为三句话,这样概括的标准有二:一是这家的核心思想;二是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句话尽管简约,但并不简单,因为它概括了这家思想的核心话题。
三句真言尽管简约,但并不简单。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这个花朵是不美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植物,这个世界我想就要消失了,生物需要多样化。
同样,世界需要多元文化,也只有这样,文化才是光辉灿烂的。
拂去西学的遮蔽,拭去“封建”、“落后”的尘埃,重新发现国学的价值和魅力,重新定位国学的自我身份,就是重新发现中华民族自我,发现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这是自我文化觉醒的表现。
一、《周易》的真言《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活水,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一部百科全书。
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特点,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里,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比如说莱布尼兹关于“二进制”的思想,就得到了《周易》的启发;同时,它也开启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周易》以乾卦为首卦,开启了伏羲到孔子这样一个儒家的思想路线,《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开启了黄老道家系统,《连山》是以艮卦为首卦,则开启了墨家的系统。
当然其他各家也都受到了“易”的影响。
易道广大,乾坤并建,阴阳消长,与时偕行。
它的三句真言可以这样概括:一、生生之谓易;二、保合太和;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一、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易”包括这样两层涵义:一是“富有之谓大业”;二是“日新之谓盛德”。
什么叫“生生”《周易》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意谓天地最大的品德就是“生”。
道家的名言210句
道家的名言210句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老子6、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
老子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
老子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老子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欢。
老子1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14、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庄子15、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庄子1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庄子17、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18、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庄子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2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2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2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2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篇》24、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25、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道德经》26、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淮南子说林训》27、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2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淮南子缪称训》3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淮南子说林》3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淮南子泰族》32、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三字真经——精选推荐
三字真经三字真经人之初,亚当先。
无罪性,受造全。
得夏娃,偶作伴。
在伊甸,是乐园。
蛇引诱,鬼魔骗。
吃禁果,夏娃馋。
违禁令,善死焉!真善美,已变换。
假恶丑,代代传。
魔入内,亚当变。
推罪责,无悔念!善为恶,恶为善。
人之初,罪接管!叛上帝,恶习惯。
拜魔君,称良善!善性灭,恶性添。
死作王,人无怨!叹世人,浑浑然。
作罪奴,几千年!无明君,无良善。
论人性,恶满贯!三字真经(二)看人间,罪汪洋。
一代代,死作王。
妖魔横,鬼逞强。
施淫威,迷列邦。
拜佛魔,罪难当。
轮回转,欺骗方。
背上帝,生灵亡。
人皆罪,如亡羊。
不醒悟,甚愚妄!钱权色,易染脏。
弃诚实,恶下场。
恋色欲,毒恨藏。
怀毒害,恶追上。
拜金钱,罪奴相。
贪恶欲,丧病狂。
鬼魔灵,好说谎。
奸恶嘴,假慈祥。
貌岸然,黑心肠。
享肉欲,灵捆绑。
纵淫乐,灵遭殃。
肉乐极,死无望!思虑重,灵迷茫。
拜偶像,魔猖狂。
今生福,不久长。
身体死,灵恐慌。
灵何处,悲泣伤?黑暗里,永无光。
侯审判,待交账。
不信主,何凄凉。
人之初,性本恶。
人类的始祖亚当,也非尽善,乃是中性,他既有可能趋向善,也有可能偏向恶。
当被蛇诱导后,就背叛了造他的主,因此,背叛从亚当而生,恶性从他蔓延。
上帝造人是要带来罪恶在地上吗?不是,是要实验人性的本质,是要实验罪性靠着本身自发的各种主张或诸多努力能否达到纯全的善。
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必然从亢奋走向衰败。
再从衰败寻求出路。
人性在苦难中寻求解救,在解救后又图谋无底的欲望,诸如贪婪之欲、淫乐之欲,等等。
人性靠虚伪遮掩丑恶,靠虚假的诚实来遮掩欺骗,这是人性的诡诈。
人性在相互的制约中,为换来生存的质量、影响力和发展的可能,用诚实作为交换的牌,作为利用的工具。
人性是乖巧富于变化的,这种变化正是乔装正义,遮掩虚谎。
人性有点像物质在化学反应中。
但物质在反应后可能产生另外一种物质;而人性放在不同的舞台、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条件下,也有着不同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好像变色龙的变化一样,但人性的本质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道家7字真言
道家7字真言
七字真言是指“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七个字,它被认为是道教的一种咒语。
这七个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具体解释如下:
“临”指的是身心稳定的力量,可以让人集中精神,专注于目标,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和决心。
“兵”指的是能量和行动的力量,可以让人充满活力,提高行动力和效率。
“斗”指的是心智和灵性的力量,可以让人拥有清晰的思维和判断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界事物。
“者”指的是生命和物质的力量,可以让人更好地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命。
“皆”指的是未知力量的保护和辅助,可以让人更好地与外界沟通联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阵”指的是六种能量的排列组合方式,可以让人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力量,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在”指的是这七个字的持守和实践者,他们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和使命。
“前”指的是这七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被视为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
总之,“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七个字被认为是道教修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代表着身体、能量、心智、物质、未知力量、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实践者的意义和价值。
儒释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话、九个字。
儒释道的最⾼境界:三句话、九个字。
⾼⼭流⽔
2018-12-22
哲⼈说:道不远⼈、⼤道⾄简。
是的!
譬如作为中国⽂化三⼤⽀柱的儒释道,就并⾮⾼⾼在上,⽽是与我们的⼈⽣和⽇常⽣活密切相关。
对此蒙⽜⽼总⽜根⽣说得很精彩,他说:
儒家的最⾼境界是“拿得起”,
佛家的最⾼境界是“放得下”,
道家的最⾼境界是“想得开”;
儒释道的最⾼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跟儒家学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个“⼈”,右边⼀个“需”,合起来就是“⼈之所需”。
⼈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存的需要,满⾜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
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刚经》所⾔的“⼀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经》所⾔的“照见五蕴皆空”。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个“⼈”,右边⼀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和“⼈不”。
不⼈就是⽆⼈,也就是放下⾃我,摆脱私⼼的困缚;⼈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
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然的,要求⼼明⼤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个“⾛”字旁加⼀个“⾸”字,也就是脑袋⾛或者⾛脑袋。
脑袋⾛就是动脑⼦,尽量透彻;⾛脑袋就是依胸。
道家九字真言
道家九字真言引言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之一,其主要思想来源于道德经和庄子等经典著作。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道德修养、物我合一等观念,以追求人类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为核心目标。
在道家中,九字真言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法门,通过持诵九个特定的字,可以帮助修行者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智慧。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家九字真言的内容和修行方法。
九字真言的来源与含义九字真言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修行传统,是一种特殊的口头禅。
九字真言由九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1.道:代表道教的核心理念,即道,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谐,追求道的境界。
2.天:代表宇宙与自然,在道家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是道家修行者必须顺应的存在。
3.地:代表大地与自然界,地与天相对立,代表有形物质的存在。
4.人:代表人类自身,通过持诵此字,道家修行者用以体悟自己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5.阴:代表阴柔之力和阴性的能量,与阳相对立,道家认为阴与阳相互转化,维持宇宙的平衡。
6.阳:代表阳刚之力与阳性的能量,与阴相对立,道家认为阳与阴相互转化,维持宇宙的平衡。
7.水:代表流动与变化,道家借用水的形象来比喻人生的无常,提醒修行者要以柔克刚,顺势而为。
8.火:代表热情与活力,火象征生命的能量,同时也提醒修行者要掌握火的力量,不被其烧灼。
9.风:代表自由与无拘无束,风象征着变动与流动,道家修行者借鉴风的力量,保持思绪的空灵和自由。
九字真言的修行方法修行九字真言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每天保持持续的持诵,下面是常见的九字真言修行方法:1.冥想法: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数次,然后默念九字真言,专注于真言的声音和意义,感受其中的深意。
2.日常持诵法:利用日常起居的时间,比如洗漱、吃饭、行走等,默念九字真言。
通过无意识地重复真言,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3.写作法:将九字真言写在纸上,通过书写的过程,加深对真言的理解和记忆。
也可以将写好的九字真言贴在显眼的地方,时常提醒自己持诵真言。
道 家 真 言
道家思想属于黄老系统。道家的核 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一、无为而治; 二、有无相生; 三、道法自然。
第一、无为而治
这是道家所探讨的独特的治理世界的方 法。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是用道家的思想来 治理国家的,获得了两次盛世,这就是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第二、有无相生
二、老子谈心理健康
(一)、老子教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 (二)、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 存智慧 (三)、老子教人们重生、贵生 (四)、含德厚者比于赤子
三、老子谈成功之道
(一)、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 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定要去找那一条 走向成功的路。老子说了,道这个东西是 恍恍惚惚,但是确实存在,只不过我们看 上去是模糊的,它里面有形象,有物体, 有它的精神,还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 而且是可以验证的。
(三)、大器晚成 老子让人们知道,人最容易忽略的,是因 为想早早出名,想脱颖而出,想及早地成 功。人的毛病出在这儿。所以他叮嘱你, 提醒你千万不要盲动,千万不要着急,千 万不要早早地拔苗助长,而应该自然而然 让他“大器晚成”。但不否认,“大器早 成”确实应该,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年 轻人应该有一个“大器早成”的理念,但 是还要用一个“大器晚成”来矫正自己, 那才是聪明的。
(二)、有为与无为 陈省身是国际大数学家,他成功在“有为” 和“无为”。他是怎么“有为”的呢?他 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数 学。他怎么“无为”的呢?什么名,什么 利,他统统不管。他还有一种“无为”。 他做数学所所长时,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 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管了,让他们自己 搞去。这种理念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 合拍的。
(四)、以“柔”达到成功 老子叫你柔,老子叫你弱,老子叫你柔弱, 就是在柔弱的当中,找到一种成功的力量。 海啸来了,狂风来了,大树刮断了,小草 依然在那里;大地震来了,大楼倒塌了, 小平房还在,柔弱胜刚强;水滴滴答答地 不停地滴,水滴石老子成功论当中又一个智 慧的亮点!范蠡他帮助勾践政治成功以后, 他就引身而退,“功成身退”。历史上最 不成功的人,可能韩信就是一个,他舍不 得“功成身退”,结果被杀。“功成身退” 还有一种智慧,就是说,你有功不要居功 自傲、摆老资格,这也叫“功成身退”, 人家也就尊重你了。并不是一定要隐居起 来。
道家:人生遭遇不顺,领悟3句真言,幸福就会降临,享用终身
道家:人生遭遇不顺,领悟3句真言,幸福就会降临,享用终身文/往昔道家:人生遭遇不顺,领悟3句真言,幸福就会降临,享用终身人生总会有不顺的时候,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叹为什么只有自己要遇到这些,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会遇到磨难,只不过有大有小而已,当你遇到的时候,咬咬牙,挺过去,事情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当你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你可以仔细研读我下边道家中的三句话,这样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你的人生也会越来越顺利。
先来看第一句,福由己生,祸由己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就是说福气和祸患其实都来源于自己,这些怨不得旁人,也怨不得命运,但有些人总喜欢将这些归结于外界的因素,总觉得自己太不幸了,总觉得老天对自己太差了,其实,当你遭遇不幸的时候,你应该多审视一下自己,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怨天尤人,那么,你的不幸只会越来越多,你的福气也会离你越来越远,所以,当你多做善事的时候,那么好人以及好运自然就会靠近你,可如果你每天都在埋怨的话,每天做一些坏事的话,那你的身边也全是坏事做尽的人,你的身边也全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多多审视一下自身,这样,你的福气就会越来越多。
第二句话就是福无双至犹难舍,祸不单行却是真。
他的意思是说福气不会连续降临,可坏事很容易扎堆来。
因为好的事情是要自己付出努力的,往往得到一件好的事情就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好事情成双来了,但坏事却很容易来一串,因为人一旦遭遇不幸,就会心灰意冷,也会乱了分寸,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导致接下来的事情也做不好,所以说,当你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自己乱了分寸,否则的话你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差。
第三句话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的意思就是说当你遭遇祸患的时候,也可能就是一件好事,他里边可能也参杂着好运,但福气来临的时候,你也不能太大意,他里边可能也会隐藏着灾难。
也就是说,福气的灾难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之间是不能分离的,所以,当福气降临时,千万不要大意,也不要过于激动,你应该听说过一个词,乐极生悲吧,这个成语就很形象,再来看另一方面,当灾难降临时,不要太失落,也许柳暗之后就会花明。
15句道教真言
15句道教真言1.天下时势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
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
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风向是时,因风而动的潮流是势。
把握时势,就是弄潮。
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
圣人知时识势,因时用势,因而治世。
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2.揣天下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
若是揣人,则要察其言,观其色,闻其声,视其行,然后推知其心之所趋。
若是揣天下,则要透视国情,观其货财之有无,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险易,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民心之向背,然后推知其国运是盛是衰,是兴是亡。
3.谋定而后动弈棋离不开棋子,你们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块棋子,置于盒中永远都是死棋,只有置于局中,才会生动,才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若是一子落错,轻则失地损兵,重则全局皆输,是以任何落子,必谋定而后动。
4.机心与道心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到头来不仅难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难能。
世上多少人沉迷于此,祸及自身,殃及他人。
5.悟道的四重境界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
春秋鲁人仲尼闻道,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不辞劳苦,赶赴洛阳,问道于先圣老聃。
先圣论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
由此可见,“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6.术与道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
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
故善用兵者,并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
7.何谓善言善言者,言则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则神定如山,势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坠五里云雾中。
此所谓不言即言,无声胜有声。
8.观天下观天下就如观这远山,不能单靠眼睛,要用直觉,要用心。
观远山,不必上远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
反过来说,若是真的上了远山,你只会观不见远山,看不到深谷。
就好比钻进林中,但见树木,不见林莽。
试论“国学”的核心.doc
试论“国学”的核心“国学”一词用于指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源于西学东渐的近代,但颇有质疑者,包括“国学大师”。
马一浮认为:“国学这个名词,如今国人已使用惯了,其实不甚适当。
一然即依固有学术为解,所含之义亦太觉广泛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
’钱穆亦言:“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
’两位毕生研究“国学’,的大师,都以为“国学”一名不甚妥当,主要有两方而原因:第一,倘若国学就是本国学术,那么,早已受外来文化与学术影响的中国学术,还能以纯粹的“国学”来命名吗?第二,所谓“本国的学术”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假如把我国的哲学、政治、法律、科技、教育、宗教、历史、经济、语言文宇、文学、艺术、考古、戏曲甚至连节庆、饮食等民俗都包含在内,那么,这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或学术?由于定义过于宽泛,无论是用于教学普及还是研究探讨,都缺乏可操作性与实际意义,马一浮谓之“皓首不能究其义,毕世不能竞其业’。
尽管如此,两位大师仍然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而沿用“国学”之名。
如今,“国学”已成热门话题,不仅学者们以此著书立说,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出“国学”课程,办起了“国学院”,“国学”已然成为一门学科或专门学术的定名。
因此,忽略大师们对“国学”命名的质疑,研究他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或许对界定“国学”的内含与外延更有实质性的意义。
迄今为比的纷争主要在狭义“国学”。
比如,把“国学”视作独立的研究对象,显然不能无所不包,那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倘若把“国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独立课程,那它应该给予学生哪些“通识”呢? 提倡并研究“国学”的先驱之一章太炎曾说:‘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事实上,“章氏把诸子、文史、制度、内典、理学、历史等列入‘国学’,实际上是把过去‘经、史、子、集’都算‘国学’。
’马一浮对此不以为然:“四部之名本是一种口录,犹今图书馆之图书分类法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三句真言论"国学"大家知道,道家思想是从《周易》以坤卦为首卦,从《归藏》而来的,是黄老说。
道家是讲逍遥,看《虚无论》和《逍遥游》,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它可以把你思想带到宇宙之边去遨游,在这样伟大的空间中,人尽管渺小,但也是四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从此而看,道家并不是否定主体性的,并不否定主体的作用,它也不是闭塞的,我可能和传统的道家看法不一样,我认为它也是讲怎样批判社会,在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境界。
所以我概括道家为以下三句话:
一、无为而治
道家其实也是看到了可以怎样治理世界的。
它说:“无为则无不治”,把为当作无为,把无为当作为,如此则能治理国家。
这是挺有道理的,假如有个领导,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肯定管理不好,所以它主张道是无为而无不为,就像领导一样,他看似无为,其实是无不为,他把规章、制度、秩序,整个都安排好了,按照这个去治,他就可以办到。
所以他说,我无为而明治化,我好静而明治动,过去还有这样一句话,如果皇帝正,就能够正百官,百官正就可以正朝廷,朝廷正就可以正天下,朱熹等宋明理学家有个思想是非常开放的。
宋代赵匡胤有个“抑文政策”,但其中有一条讲的是不杀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可以大胆地发言,所以朱熹上奏折时就明确地指出:假如皇帝的心思不正,那么我就要来正皇帝的心思。
朱熹从檀州(现在的长沙)被调任为皇帝的侍讲,做皇帝的老师,讲经书给皇帝听。
回来后,朋友问朱熹讲什么给皇帝听,朱熹说:我讲正身诚意。
朋友劝言说不行,这不是皇帝爱听的内容。
朱熹不以为然。
故老子有言:“不为而明治化”,“上则不为而无意为,下则为之而有意为”。
老子很重视柔,水中经常讲水,他认为最柔的东西是水,投石水中,一下而没,没有很大反映,确实很柔。
但就是柔,却能胜刚,譬如现在大发洪水,钢筋水泥堆起来的水坝也容易冲垮。
战略上以柔克刚,以退为攻等等,都是从老子中启发而来。
太极拳很柔,却能把功夫很好的人打败。
故老子始终认为无为而治是能把国家治理好的。
历史上曾有两次是用道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都得到了盛世。
这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
先说“文景之治”,看过《汉武大帝》电视剧的人可能熟悉,窦太后把辕固生送进猪圈以示惩罚,不料后来辕固生把猪刺杀了,窦太后的治罪没有得逞,可见当时儒道两家是斗争非常激烈的。
窦太后时,当朝宰相曹参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所以有了后来的成语“萧规曹随”,都是主张以道家黄老思想治理天下。
另一个是“贞观之治”,唐代唐高祖掌握政权后,限于门阀士族制度思想影响广大,需要寻找一个身世来源、证明身份的依据,故他追根溯源,把祖先追寻到老子那里,故而崇奉道家思想,将道家思想排在其他思想的前面,以之治理国家,讲求一种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取得了好的效果,这都是无为而治。
二、有无相生
老子不止讲无,也讲有的,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国家严厉地批判无,认为无就是空的、不对的,是虚无的,,这种认识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无其实很重要,我在《和合哲学论》中讲“和合是什么”的时候,追根究底,
它是一个无性的东西,是空的,又是无的、虚的。
老子有言:“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如果没有无,车、器、房子都没有作用。
有无是相生而论的。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道德经》,其实道就是无,“形上之为道,形下之为器”,形上之道是无的,看不见、摸不着;德是具体的行为,可以表现出来,是有,譬如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待人接物,这些生活方式、生活样式,都是具体的,都是有的。
如果真正懂得《道德经》,会明白道是讲无,德是讲有的。
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对形下的人们的道德行为更加重视,所以又说“大道废而有仁义”,依此而论,老子的书中实际上他在讲无的时候也是讲有,而是有无相反相成,有无相生。
老子为什么讲无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假如道经在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说的出的道,就不是常道;能叫得出的名,也不是常名。
绝对的常道、常名不是你可以说出来的,不是可以称名的。
三、道法自然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中见出,人是效法地,地是效法天,天是效法道,道是效法自然,那么自然又是什么呢?许多人针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认为道之上是否还存有一个自然,自然是人本来的特性,这些都是可以探讨。
显然,自然是要说明道的本质的现象,道没有谁来命名它,也没有谁来支配它,它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正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所以道家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的境界。
老子对自然有种描述,他说虽然我们是很少讲自然的,但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下暴雨,自然很快,可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暴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自然的东西是种现象,体现了自然本来的状态,老子想以这来说明道的问题。
道不能加一笔,或减一笔,不能增损,道不主宰别人也不需要别人主宰他,他既不想超越什么,而是自然而然的超越,他既是万物之母,又不视自己为万物之母,他既不排斥,也不独裁,而是双赢互补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来想象这种状态,从而领会道这种自然的本质。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思想的两条路线,譬如我们讲手时,手背是阳,手心是阴。
中国思想非常有意思,既讲这一面,又讲那一面,相互而成,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思想的深刻、伟大、奥秘,我们可以从此体会到中国思想是非常完整的体系,是非常有逻辑结构的体系,不像西方人所说的那种没有逻辑,没有体系的。
大家学了此讲,应该为我们中国的哲学感到骄傲。
我提倡中国哲学不能照着西方讲、不能接着西方讲,而是自己讲,讲自己。
我建构“和合学”,不认为西方的哲学为哲学,也不以过去实用主义哲学为哲学,而是讲中国自己的哲学。
不管黑格尔、德里达他们如何讲,我们讲自己。
中国哲学兴亡,匹夫有责,与在座各位都有关系。
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7]
“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7]
“人治”主义
孔子画像[8]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7]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君子三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四无量心
慈(梵maiteya),音译为“弥勒”,著名的弥勒菩萨即以之为名。
慈由“友”〔mitra〕演变而来,意为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生,深心愿给予众生快乐、幸福。
悲〔梵,巴利karuna〕,原意为痛苦,引申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属于心理学所谓“移情”),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拔除痛苦。
佛典解释说:“慈名予乐,悲名拔苦”。
喜〔梵muditd〕或作“随喜”,对众生所在善事随喜功德以促成,劝进行者。
舍〔梵upekga,巴利upekkha〕,意为舍弃、施舍,主要指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身命。
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