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峰。
小峰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和同学打闹。
老师和家长都为他头疼不已。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参观一个科技馆。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新奇的科技展品,什么机器人啦、太空模型啦,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可小峰却在一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自顾自地调皮捣蛋。
但是,当我们走到一个关于物理实验的展示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讲解员在演示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小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不再乱跑乱动,而是凑到前面,全神贯注地看着。
讲解员看到他这么感兴趣,就邀请他上台亲自体验一下。
小峰有点犹豫,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上去了。
当他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兴奋。
从那以后,小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也不再捣乱了,开始认真听讲,还经常向老师提问。
这件事儿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引导。
就像叶澜老师说的,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小峰的转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当时没有那次科技馆的参观,如果没有那个让他感兴趣的静电实验,也许小峰还在被大家定义为一个“坏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的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
每天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可言?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看到他才上初中,就已经每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
我问他:“这么多作业,你不累吗?”表弟一脸无奈地说:“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不做完要挨批评。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叶澜教育思想文选)》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教育学
世纪
教授
实践
时间
中国
报告
中国
研究 教育
理论
叶澜
生命
报告
学校
教育学
研究
学派
内容摘要
本书为“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第二卷,是叶澜教授投入大半生时间、首创并持续主持至今、交互生成的两项 事业(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建设)的阶段性生成的节点报告之首次结集出版。全书 包括四个部分:“世纪之交中国学校变革研究”“跨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创建研 究”“希望在明天”。内容呈现出两大原创性研究的复杂转化、理实互生,具有鲜明的过程生成性和独特的具体 综合性。
为中国明日之教育:充实生命铸就师魂 生而为女,何以成人成业 卓然独立越而胜己——解何谓“卓越教育”
育思想文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 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变革中生成:叶澜教育报告集(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多维审思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学科立场”的寻问与探究 “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上)——关于以“生命·实践”作为教育学当 代重建基因式内核及其命脉的论述 “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下)——关于以“生命·实践”作为教育学当 代重建基因式内核及其命脉的论述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 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老树与新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之学脉追寻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教育本质和内涵的窗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叶澜老师在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紧密关系。
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引导。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个体。
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
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当是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趋势,为学生提供与时代接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机会。
叶澜老师对于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学习的成效至关重要。
而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
只有这三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良好开展。
在教育目的的探讨中,叶澜老师提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观点。
教育目的不应是单一和固定的,而应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个体差异以及时代背景进行灵活设定。
这使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追求统一标准和模式的现象,可能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 第2章 教育与社会(上编))【圣才出品】
2.1复习笔记一、古代社会与教育(一)原始社会与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萌芽的产生(1)原始社会概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从原始人群、经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从世界范围计,约经历了三百万年,以中国范围计,也经历了一百七十万年。
人类的教育正是从这个遥远的过去开始的。
(2)教育产生的条件①必要性a.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b.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c.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d.人类在积累生产经验的同时也积累着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传递,同样需要教育。
②可能性a.原始人不但有意识,而且有了最初级的语言和学习的生理基础与心理需求;b.有了物化形态的经验——简单的劳动工具;c.有了集体行为方式形态的经验——传统。
这些使原始人之间(包括同代人之间与两代之人间)的交往、经验的积累与传递、意识的沟通有了可能。
2.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儿童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对象,老人则成为教育工作的天然承担者。
②教育内容随着原始社会进入到氏族社会,教育内容丰富起来了,不仅包括生产经验,而且原始宗教、艺术和军事训练也逐渐成了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处于起始阶段必然出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没有专门从事教育(以此为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b.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②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原始性表现为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
a.原始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他们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内容着重于对体力、顽强性和生产劳动的技能、与自然斗争的经验、风俗礼仪、宗教仪式等方面的训练。
b.智力的开发只是实践的“副产品”,并没有被教育者意识到。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五、劳动技术教育
概 念 : 培 养 学 生 劳 动 的 观 点 、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
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掌握使用
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圣才出品】
1.1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2.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概念及教育形态的演化(一)教育的界定与再解读1.定义教育可定义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解读在这个定义中:(1)“人”是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
(2)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3)强调“直接目标的”,有两层意义:①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都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
②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3.性质(1)名词①广义的教育,指凡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可成为“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动词作为动词的“教育”,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教者”对“学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教师教育学生。
(二)教育历史形态的演变1.教育的起源(1)劳动起源说该说在20世纪50年代就存在,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源泉是劳动,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并使人类不断生存下去。
(2)前身说“前身说”是20世纪80年代在批判“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说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然有一定的根据和一定的条件。
人类教育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内容和性质都不是先天形成的,并非人类的本能。
应把人类教育看成是产生于古猿教育。
(3)需要说该说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该说主要观点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各种需要,包括生产劳动的需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有对教育的内在需要。
(4)人生发展说该说的出现是在1987年,是在批判“需要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教育的最终本源在于以劳动创造为核心的人的全部生活的矛盾运动。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在这本书里,叶澜老师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毕竟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来说,有点深奥。
但是,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那些原本晦涩的文字,好像也变得亲切了起来。
就拿教育的目的来说吧。
以前我一直觉得,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但叶澜老师告诉我,教育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教育应该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人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让我想到了我表妹的经历。
我表妹从小就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家里人都觉得她将来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学开始,她的课余时间就被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填满了。
奥数、英语、钢琴、舞蹈……一个都没落下。
表妹也很听话,一直努力地学着。
可是,到了高中,表妹突然就变了。
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成绩一落千丈,家里人都急坏了,不停地责怪她不努力。
后来,表妹终于忍不住跟家里人摊牌了。
她说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学习的机器,没有一点乐趣。
她真正喜欢的是画画,可是这么多年,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听到表妹的这番话,我心里特别难受。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误区吗?我们总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给他们安排好一切,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再说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人才。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的一个大哥。
这位大哥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多少书。
但是他特别勤奋,脑子也灵活。
我们村这几年发展旅游业,他瞅准了机会,自己开了一家农家乐。
一开始,因为他没什么文化,经营起来很吃力。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一、本书概览《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二、心得体会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系统论研究教育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关乎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未来。
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教育洞察,让我深受启发。
在书中,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的本质。
她指出,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教育视为获取分数和升学的途径,而忽略了其对于个人素养、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她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的变革和需求也会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例如,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同时,教育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完全被社会所左右,应当保持自身的价值追求和教育规律。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既要关注当下社会的需求,又要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功利性目标,如就业和升学,更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过于注重短期目标的误区,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这让我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学生创造更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在教育内容方面,叶澜教授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她认为,传统的学科划分过于细致,容易导致知识的割裂和学生思维的局限。
因此,应当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要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叶澜教授对于教育方法的见解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在阅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一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和真谛的大门。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系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她指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或知识体系,而应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这一章节中,叶澜教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她指出,师生关系不应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她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设置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教学方法则应当多样化,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书中对于教育评价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评价不应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3.1复习笔记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教师首先需要直面儿童,关注其生存状态,进而自觉地以教育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促进其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生存状态”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即人是怎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
(一)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程度极高,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这种社会转型,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提出各种挑战,同时也使个体获得时代性的充分发展。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2)从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来看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发展,包含着许多的冲突、矛盾,各种社会发展力量纠葛在一起,在影响儿童发展、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同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社会矛盾也会对儿童发展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3)从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来看当前社会中的阶层分化进一步加剧,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尤其是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生存状态的差距。
这直接造成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学生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和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必须直面的具体现实。
(4)从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来看新时代对人的素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将综合性、渗透性地影响这一时代的儿童。
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以及名校的青睐,也加剧了升学竞争,使儿童越来越早地被卷入到竞争的行列。
2.家庭与社区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儿童生活更直接的环境是家庭和社区。
(1)家庭影响①从家庭结构来看当前家庭结构的变化有诸多的特征,都会对儿童成长带来明显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家庭构成形态,这对儿童的发展带来多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a.儿童社会知识面拓宽,知识占有量增多;b.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民主、平等的处事原则在他们心里萌芽;c.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减少,独立生活能力低弱;d.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减弱,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偏低。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叶澜先生在书中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本质。
她指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良好品德的社会公民。
在谈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叶澜先生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还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
书中还对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
教育需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这让我明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
叶澜先生对于教育目的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她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教育目的也应该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在教育内容方面,叶澜先生指出,教育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
科学的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系统的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的教育内容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透析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问题看似抽象、宏观,其实它渗透在学校教育实践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是教师对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走向自觉的开始。
(一)学校教育实践中渗透着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1.从日常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对教材内容育人价值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方式等,都包含着教师的价值取向,都暗含着教师对学生培养观念的认识。
2.从每一所学校整体改革来看学校改革的目的及改革方向;校长如何判断、选择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如何具体策划学校的发展;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如何实现不同年级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包含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
3.从区域性的教育变革乃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改革与发展来看不断提出、推进着的各种教育改革,同样包含着国家教育决策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与取舍,并通过政策、管理而真实地推进着教育改革。
因此,教育者要仔细地解读区县、省市、国家的教育政策,从中感受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
(二)透析学校教育价值取向1.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1)作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主体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他们在对学校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自觉选择。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指向是实践中的学校教育整体,它是渗透在学校教育之中,直接决定学校教育运作方式与实践形态的人的价值取向。
(3)从研究方式来看,价值取向是人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对学校教育与自身的深刻“自觉”基础上的。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性(1)“教育活动是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的。
任何教育活动决不可能摆脱价值的影响。
不存在没有价值取向的、中性的教育活动。
(2)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试图回避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客观真理、规律的方式为自己的学校教育实践寻找庇护力量,同样是在以另一种隐蔽的方式,推行着自己的价值观。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答: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构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枢纽。
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以浓缩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定,并能够以教育实践为中介推演出教育的主观逻辑范畴。
总体上看,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中抽象得出的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课程与教学。
以此基本范畴为基础,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以“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教育本质、属性”范畴,然后再到“教育观念”范畴。
(1)“教育存在”范畴是对教育后代和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抽象的基本范畴。
(2)“教育本质、属性”范畴是揭示教育的普遍属性、教育的各要素内在必然联系的范畴。
(3)在把握教育内在规定及其演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属于观念论范畴。
2.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答: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发生在英、美两国教育学者中的关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和由此带来的争论,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
(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二者都是以学科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都试图超乎其上,对其本身加以审视。
但二者也有不同。
(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即帮助成年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以及对以此为目的的关于成人教育的理论、过程和技术的研究。
(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的角度论述教育事实和情境的一些学科的总称。
从根本上讲,由教育学或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变为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是人们对教育学科性质的看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反映。
总而言之,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进程为:①17~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②18世纪以至19世纪早期的教育学家为寻求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殚精竭虑;③19世纪末出现了教育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④20世纪初的教育学则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学科。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叶澜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
(难点)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举例)狭义: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
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一)萌芽阶段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
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
(难点)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举例)狭义: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
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一)萌芽阶段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
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形成独立学科?①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及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②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如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等。
③与教育学有关的哲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完善。
标志:一般认为,开始于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1632年),他的教育理论为资产阶级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一部教育学。
19世纪初的赫尔巴特(德国)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更为严密科学的教育学。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0年代,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
(简介)△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情况简介。
(四)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教育史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基础科学:教育基本原理部分交叉学科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比较教育学教教育测量学工具学科育教育统计学技术学科教育工程学科方法学科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价学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各层次应用学科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应用科学成人教育学教学法课程论各类型应用学科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学的发展趋势:①②③(见书P11—13)三、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新三论等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学习教育学,能提高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巩固专业思想。
2、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教育规律,指导实践,提高质量。
3、学习教育学,能更好地指导教育科研。
要求:(如何学好教育学?)1、学习教育理论与参加教学实践相结合;2、课堂听课与自学讨论相结合;3、继承我国优秀教育遗产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4、学习教育学与学习心理学、教材法等相关学科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理解教育的本质。
重点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过程的诸种矛盾。
1、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几种要素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过程。
第一节教育的构成要素一、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对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二、教育者——教育的主体教育者的地位教育者的目的性、主体性、社会性三、教育影响——教育的中介教育影响具有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第二节教育诸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二、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关系△ 主要矛盾: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
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观点参见叶澜主编《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三节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定(二)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认识△ 一般认识:前者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后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复杂性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2、不同参照物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① 以教育内容及其他因素为参照物,则两者都处于主体地位② 相互作为参照物,则互为主客体二、教育内容(纯客体)学校机械能人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3、教育内容被两个主体共同利用4、在教与学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三、教育物资(一)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二)教育媒体(载体)(三)教育辅助手段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发展受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它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用动态的观点理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着重掌握教育与生产力、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能运用本章理论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如何理解这一界说?2、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3、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认识。
(难点)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一)几种教育起源说观点述评Ι、“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不是起源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有学生和教师,也有教育活动。
Ⅱ、“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Ⅲ、“社会生活需要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我们主张“社会生活需要起源说”,为什么?首先,社会生活需要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劳动创造人本身,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手足的分工,使手成为劳动器官,大脑的发达成为自觉思维的器官,同时产生了语言,这些都为教育的产生准备了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生活需也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必要性。
人类在劳动中获得了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建立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为了维持和延续社会,年青的一代必须把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思想品德,于是便产生了教育。
“生物起源说”是没有依据的,因为动物没有语言和思维,不会有意识地活动,他们的所谓“教育”是以身俱来的本能,不是我们意义上的教育。
“心理起源说”否定了教育的有意识、有目的性,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的产生(二)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界说包括三层意思: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为人的发展所必须2、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二、教育的发展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发展阶段:(参考叶澜《教育学》第二章)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
按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划分,可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五个阶段(比较各个阶段教育的特点)第二节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而教育对政治又具有反作用。
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对象及其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某些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反作用(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作用的表现:1、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本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
3、制造传播舆论。
在教育中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和行动以及教材、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制造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以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作用的性质促进、巩固,维护作用阻碍、削弱、瓦解作用取决于它为哪个阶级服务,为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服务。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举例)生产力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求。
(举例)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人才的培养规格)(举例)3、生产力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举例)4、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
如物理、化学实验、幻灯电影演示教学、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都与生产力发展分不开。
因此,教育的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受其制约。
二、教育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例如,一个农民单靠体力,最多只能够种几亩地,生产几千斤粮食,而受过教育,掌握技术,学会运用现代化工具的农民,可种几千亩地,生产几十万斤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