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以《红楼梦》的英译为例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一、引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是一种创作艺术。

在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有多种方法,给人物取名则是其中较为简单、直观的一种,不同的称呼可以使人物变得更加个性突出,形象鲜明。

有的给人物起绰号,有的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命名,有的根据外貌或生理特点等命名。

从隐喻概念的形成过程看,我们可以称这一特殊手段为“人名隐喻”。

在隐喻研究的修辞学传统下,《红楼梦》的英译研究领域同样很少关注隐喻现象,迄今为止,《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本文对霍译版本中的人名翻译作了评价,评价了人名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了在人名隐喻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翻译策略。

翻译著作中的人物姓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主要有拼音翻译、意义翻译、语义翻译等。

一般人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为音译,这种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但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来说,音译就不合适。

据一些研究《红楼梦》的相关人员统计,小说中所涉及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个,主要的人物也有近一百六十多个,而且很多姓名中都有着隐喻、双关等,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二、翻译技巧霍译人名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技巧性地运用了各种翻译方法。

下面就结合实例对其中的技巧进行分析探讨。

1.音译比较常见的人名翻译方法,主要有音译和意译。

霍译本兼而利用这两种方法,并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划分不同人群,社会地位高的人物大多都采用音译且选择了汉语拼音系统。

例如:Dai-Yu,Bao-Chai,Bao-Yu,Yuan-chun,Xiang-Yun,Ladywang,Lady-xue,还包括谐音人名等。

这样划分有助于区别不同等级人物的社会地位,也保留原作的语言特色。

霍译版本的独特性还在于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意译系统,比如丫环、小厮的名字采用英语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都译为法语词,用拉丁语、希腊语来翻译和尚、尼姑的名字。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成为一种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的书名英译。

一、“红楼梦”一词的含义“红楼梦”一词是由“红楼”和“梦”两个词组成。

“红楼”指的是小说中的贾府,而“梦”则是意味着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示了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和情境是虚构的。

二、以“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为例分析“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是《红楼梦》的常见英译名。

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译名相对准确的传达了原著的意思。

总之,“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的译名成功地传达了中文原意,同时翻译者在译名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语境和文化因素。

三、以其他英译名为例分析除了“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之外,还有其他数个常见的英译名。

接下来我们将以“Story of the Stone”和“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例进行分析。

“Story of the Stone”直接将“石头记”的意思传达出来。

石头在小说中代表的是作为神奇物品的元素。

作为小说中主要的角色之一,石头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要。

但这个译名并没有体现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境,可能会导致读者的认识上的偏差。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相比,更加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但是,这个译名却忽略了“红楼”的意义,因此有一定的失真。

与此同时,这个译名同时也把“梦”换成了“mansions”,结果转移了中文原文中“梦”所代表的精神层面。

总结来看,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英译名传达了小说中不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信息。

而“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则承载了最接近中文原意的传达方式。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作为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家族兴衰的史诗性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文化宝典。

隐喻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和解读《红楼梦》深层意义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通过对原著中隐喻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英译本的比较,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在呈现原著隐喻意义时的得失与优劣。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传递问题,探讨如何在保持原著隐喻意义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

研究过程中,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红楼梦》隐喻研究的成果和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英译本在隐喻翻译上的处理方式和效果,揭示其中的差异和原因。

通过实证研究法,结合读者反馈和评价,评估不同翻译策略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闻名于世,更因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概念隐喻的运用便是这部文学巨著的一大特色。

概念隐喻,即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含蓄、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使得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性格都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例如,小说中的“金玉良缘”便是一个典型的概念隐喻,它用“金”和“玉”这两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物品来隐喻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这种隐喻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学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语用含意:以《红楼梦》英译为例

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语用含意:以《红楼梦》英译为例

杨 译 : h a e r r a d a f m e te b u S eh d h ad aget e l r h rmoh ra o t o
t a ni c nc fhe rnd ohe ’ m e he m g f e e o rg a m t r Sho . i
杨 译 用 tebn 和 a el ei来 对 译 “ 根 祸 胎 ” “ 事 h ae a dv r l 孽 和 混
魔 ” 两 个 明 示 形 象 , 明 示 对 明 示 , 妙 地 保 了 原 作 人 物 话 这 以 巧
语的 语 用 含 意 : 玉 是 个 叛 逆 者 , 后 会 干 出 些 与 当 时社 会格 格 宝 今
例 1 文 : 面含 春 威 不露 , 唇 未 启 笑 先 闻 。 原 粉 丹
译 文 : e sr gi h r o e o ee ae g v Th p i t n me c am fh rp wd rd fc a e
no hi o r lt n fr i a lt nt f he ae t o m d bi y.And i beor he c m s lp f e r r on i s i
1 用 含意 和文 学 翻译
文 学 翻 译 是 一 座 沟 通 之桥 , 原 语 文 本 与 目标 语 读 者 连 接 把 在 一 起 。 文艺 作 品 中 的结 构 可 分 为 三 层 : 示 意 、 示意 和 象征 明 暗
例 2原 文 :王 夫人 乃 说 :“ …我 有 一 个 孽根 祸 胎 , 家 里 ( )… 是
叙述 语 言的话 用含 意 :王 熙 凤外 表 的 美 丽 掩 饰 了 她 的 笑 里 藏 刀 和包 藏祸 心 。这 为 以后 的情 节埋 下 伏 笔 ,译 文 有 很 好 的文 学 效

《红楼梦》中隐喻的英译浅析

《红楼梦》中隐喻的英译浅析

《红楼梦》中隐喻的英译浅析作者:郭欣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3期摘要:基于隐喻理论的不断发展,从《红楼梦》中对于“红”色及诗词中出现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英译文对于汉语隐喻修辞的表达方式,探索对于汉语名著的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隐喻现象應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红楼梦》隐喻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学巨作,引起无数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从各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其中大量隐喻的使用,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历年来,广大学者对于《红楼梦》的英语研究更多地限于语言学角度,把隐喻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方式来探讨,对隐喻在其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隐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隐喻这种英译中的修辞方式,在汉语中被称为“暗喻”。

通常是用于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其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比如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用stony heart来形容女人的冷酷无情)。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从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为代表人物的对比论,到以昆提良(Quitilian)为代表人物的替代论,以里查兹(I.A.Richards)和布莱克(Max B1ack)为代表人物的互动论,再到后来以莱可夫为代表人物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理论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隐喻比西方晚,对隐喻认知的研究主要是以引进、介绍与评论为主。

二、《红楼梦》中的隐喻现象浅析“红”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颜色,也是小说的主题。

“红”因其与中国文化内涵的相关联被赋予了多种隐喻意义。

“红”色在汉语文化中大多是褒义,红楼是指富贵人家女子所住的楼房,也泛指华美的楼房。

红色在中国人的眼中代表地位、富贵,是幸福、幸运的象征。

在汉语中“红尘”泛指人世间,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居所名为“怡红院”,书房称“悼红轩”,院中的海棠花被称作“女儿红”。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分析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分析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汉语言文学《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赵鑫刘继华摘要:《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章回题目翻译进行了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可借鉴的中国典籍章回题目外译方法。

关键词:《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一、引言《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座宝塔。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面世。

1980年,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红楼梦》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

1986,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作完成了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文军、任艳,2010)。

直到2004年7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发布了英国传教士邦索尔(Rev.Bramwe11Seaton Bonsa11,中文名彭寿)的PDF版《红楼梦》全译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①。

自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道路更为宽阔。

下文将这三个译本简称为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电子版发行八年之后,笔者于2013年6月1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涉及到邦英译本的论文已有23篇,其中还有两篇专门研究该译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

在对邦译本的专门研究方面,刘柯宏(2012)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的诗歌意象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语料。

在《红楼梦》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董乾(2010)应用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

石磊(2012)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

《红楼梦》中的隐喻英译研究

《红楼梦》中的隐喻英译研究

《红楼梦》中的隐喻英译研究
《红楼梦》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文学世界,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隐喻,这些隐喻形成的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特征等,给英译造成了困难,本文针对《红楼梦》中各类隐喻现象的英译,从语音、词句和概念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供翻译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参考。

第一章从语音层面入手,就两种语音手段的隐喻英译进行了讨论,一是音同义异类的语音隐喻,如谐音、双关等等;二是诗歌中的语音隐喻,如押韵、反复等。

经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一是“译释并举”;二是采用一些补偿手段,保留原文的隐喻特征;三是省略部分语音隐喻的翻译。

第二章讨论的是词句层面的隐喻英译,主要讨论了通过拆字法、典故引语两种手段形成的隐喻英译,从文本关联性(文内互文和文本间互文)角度讨论相关的翻译策略,介绍了此类隐喻翻译的三个准则:关联准则、经济准则、中和准则。

第三章由“概念隐喻”理论出发,主要讨论了“红”和“女儿”这两个概念隐喻的英译,论证了文化特征的差别和相似对翻译的影响,还针对译者,提出“发现隐喻的能力”、“理解隐喻的速度”、“解释隐喻的效度”这三个译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本文由语音到文本词句层面,再到认知概念,由浅入深地分析了《红楼梦》中的诸多隐喻英译,提出了不同语言层面隐喻英译的难点,结合译者本身和文化特征,从几个可借鉴的中总结了一些策略,并希望能引发更多针对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之比较

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之比较
20 0 9. P 7 ) 0
每一 次 陋喻 化遇 程都 合髓 现 在成 分上 ,决定 一侗
奠 贻 ,吕文澎
( 西北师轭大擎外因话 擎院,甘肃 荫州 7 0 7 30 0)

要 :封 《 红楼 萼 》 雨佃 英 祥 本 的研 究屡 拳有 各 檀 角度 ,但 徙话 法 隆喻 角度 封 雨 佃 详 本 造 行 研 究 的 暹很 少。本 文
斌徙罄法腱喻 es额 隐喻 的角度,封雨佃 详本 中的部分章 筛逛行定量舆 定性研 究,试 固镫 明言 法隐喻可 以 接 属 概 念 隐 喻 (d ain lga iet a rmma c lmeah r 、人 隙 隐喻 (ne e o a o ta i t o) p itr r nl p s
ga rmmai l t h r t a mea o )和藉 篇隐 喻 (e ta ga aia me p o ) 黄圆 文 ,2 0 ,P 5 o在 功能 言 c p txu l rm t l t h r ( c a 0 9 . 睾 中 ,凿用 不 同的 法 结横 柬表示 同一 意蓑畴 ,其 中一侗 结槽 可能 就是藉 法隐 喻 。例如 :
详 中的 一 些现 象 ,可 以作 篇 评 估 译 文 的棕 翠 、
嗣键匍 :言 法隧喻 ; 红楼萝 》 吾 《 ;一致 式;隐喻式 ;翻释
1 .引 言
《 红檀 萝 》是 中固古 典小 说髅 展 的最 高峰 ,其研 究 已成局一 朗喜 f的罩 嗣 :“ 挚” 憷 13 ¨ j 红 。, 80年 至 今 的一百 多年 裹 ,先 後有 扦多 翻 家 封 《 红樱 萝 》迄行 箭 或全 , 红楼 萝 》浑 本有 将近 2 文字 , 《 O獯
逭 一概念 虑用 于 《 楼 萝 》雨倘 本 的研 究和 分析 中。 红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红楼梦,有人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有人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艰涩难懂的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开拓者,至今令读者叹为观止。

毛慧珍的《红楼梦》中有许多隐喻,它们使得文学作品多姿多彩,让英文翻译更加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隐喻概念,并尝试提出翻译的可行性方案。

文章开始于介绍《红楼梦》的背景,以及它的艺术、文学价值。

随后,文章将讨论《红楼梦》中使用的隐喻方式,其中包括人物隐喻、语言隐喻、环境隐喻、情绪隐喻、历史隐喻等。

文章将针对每一种隐喻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案,以全面讨论这些隐喻在英文翻译中的表达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物隐喻。

在《红楼梦》中,毛慧珍用多种不同的人物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或情感。

一般来说,翻译者可以通过比喻、拟人手段等来表达《红楼梦》中的人物隐喻。

例如,用比喻来翻译“林黛玉最像一支正在死去的花”,可以写作“Lin Daiyu was like a dying flower”。

另一种常见的隐喻是语言隐喻。

《红楼梦》中有许多文学设备,形象性的语言给读者带来独特的体验。

翻译者可以试图寻找具有相似意义的表达,以表达语言隐喻中的思想或情感。

例如,用“袅袅碧烟”来翻译“The sky was blue and the clouds were wispy”,可以写作“The sky was auburn, and the clouds were wispy”。

而环境隐喻和情绪隐喻也是常见的类型。

《红楼梦》中大量使用了环境隐喻,以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翻译者可以寻找对应词汇来表达这些环境隐喻,例如“溪水潺潺”可以用“the murmuring brook”表达。

此外,情绪隐喻也是常见的,翻译者可以通过句型、修辞等手段来表达《红楼梦》中的人物情绪。

最后,文章将讨论《红楼梦》中使用的历史隐喻。

由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因此它受到了历史背景的巨大影响。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吸引着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追捧。

《红楼梦》的英文译名一直备受争议,因为不同的翻译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本文以术语学的视角出发,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书名英译,并对该译名进行研究。

术语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专业术语的来源、构成及翻译等问题。

在研究《红楼梦》的书名英译时,我们可以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特点。

我们需要了解《红楼梦》的原书名是什么,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文译名有哪些。

《红楼梦》最早是由曹雪芹著作,当时的书名是《石头记》。

后来被改编后更名为《红楼梦》。

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红楼梦》的英文译名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等。

这些译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使用情况,反映出了《红楼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

我们需要考察不同的英文译名对《红楼梦》的表达效果和传达能力。

在不同的英文译名中,"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等,每个译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比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着重强调了梦的象征意义,强调了作者的幻想与理想;"The Story of the Stone"则更加贴近原书名的意境,着重强调了书中石头的寓意和象征;"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则更注重了红楼的寓意和象征,使得整个书名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其独特的叙事结构、饱含哲理的对白以及丰富的概念隐喻使其成为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并对其英文翻译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概念隐喻的概念。

概念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传递某种意义。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这些隐喻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还丰富了读者的思维。

《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隐喻是“红楼”。

红楼在小说中既是一个物理空间,又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

从物理空间的角度看,红楼是贾府中的一座美丽、富丽的建筑,其华丽壮观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更重要的是,红楼也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象征。

它代表着人生的繁华、兴盛和美好,以及贾府冉冉升起和日渐消亡的命运。

对于这一概念隐喻的英译,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The Crimson Pavilion"或"The Red Mansions",用以传达原作中所蕴含的双重意义。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隐喻是“荣府”。

荣府是贾府的对立面,代表着虚荣、矫揉造作和傲慢。

与红楼相比,荣府是一个阴暗、冷清的地方,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

在小说中,荣府与贾府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阶层的矛盾。

对于这一概念隐喻的英译,可以将其译为"The Rong Mansion"或"The Mansion of Vanity",以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隐喻,如“宝玉”的隐喻为迷失内心的温柔和纯真,"黛玉"的隐喻为才情之美。

对于这些概念隐喻的英译,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进行翻译,以准确传达出原作的内涵。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概念隐喻在《红楼梦》中被大量运用,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思考。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1《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有很多的译本,邦索尔的英译本是其中之一,是西方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是一部极具权威性的翻译之一。

本文将对邦索尔的英译本进行研究。

首先,介绍邦索尔的译者背景。

邦索尔(David Hawkes)出生于英国,是牛津大学东亚研究的著名教授,精通汉语、文学、古典音乐、戏曲,曾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徽剧等。

他于1973年开始翻译《红楼梦》,他的翻译涉及三个版本,第一版是1973年的《红楼梦》,第二版是1980年的《红楼梦故事》,第三版是1985年的《红楼梦夜谭》。

其次,我们来看邦索尔翻译中的优缺点。

首先,邦索尔翻译的流畅性和精准度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小说中的大量对话和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的翻译处理,具有较高的翻译质量。

其次,邦索尔翻译语言简练,英译版的语言流畅,深入浅出,更适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邦索尔的翻译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翻译借用了一些西方文学中的词汇,在传译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与原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此外,在译文中,邦索尔也存在一些词语用词不当、表达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是很严重,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翻译来说,希望能够更为准确和严谨。

最后,我们来探究邦索尔译本的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

邦索尔翻译的英译本成为海外读者阅读《红楼梦》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邦索尔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于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入解析,在文化传递和文学交流上有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在西方国家推广了中国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深邃,为西方国家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奠定了美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是一部极具权威性和深入解析的译本,是跨越两个文化的架桥之作。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从现今流行的文学作品来看,清代的《红楼梦》是极具影响力的。

它的故事情节横跨百页,描绘了具有极强寓言意蕴的一家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作者曹雪芹极为妙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表达、隐喻以及形式主义纳入结构,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历经数百年的时光,包括语言、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研究。

本文的焦点是《红楼梦》中使用的隐喻,以及这些隐喻在英文译文中的表达。

一般来说,隐喻可以象征性地代表一种情感或概念,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作者在文本中表达更深刻的内涵。

《红楼梦》中使用的隐喻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比如梅花、蝴蝶、琴瑟等。

这些隐喻描绘出人性中最真实的感情,比如思念、爱恨、哀痛等。

另一方面,隐喻在翻译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意义,并使得在新的语言中能够表达出原文中的象征含义。

《红楼梦》的英文译文中也使用了大量隐喻,从而将原文中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

比如《红楼梦》中梅花的比喻,原文中写道:“和煦的婆婆,似梅花粉碎而开,淡淡的梅香伴着春夏之时,也伴随着季节的流转,渗入人们内心深处”。

而英文译文则将其表达为:“The lovely old lady bloomed like a crushed plum blossom, with a faint scent of spring and summer pervading the air and sinking into the hearts of all.”里的“crushed plum blossom”便是保留原文深意的一种形象化的隐喻表达。

本文对《红楼梦》中隐喻的使用与英文译文的表达进行了分析,以及这些隐喻在文学不同学科的究中的启示,这些研究对于更深入的理解作家曹雪芹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以《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为标题,本文着重分析了《红楼梦》中使用的隐喻,以及在英文译文中的表达,从而更好地展示出曹雪芹文学作品及其背后隐含意蕴。

《红楼梦》译例

《红楼梦》译例

《红楼梦》译例1.例;霍克斯(David Hwakes[1]Hwa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Books,1980.)翻译的《红楼梦》以下意识的西方中心的惯常思维,用西方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将原语文化强行进行置换、归化。

他将“怡红公子”译为“Green Boy”,“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Delights”。

他想当然地用自己西方人的文化视野来看待书中颜色的文化含义,将“红”归化为西方人的喜欢的“绿”,的文化含义。

忽视了“红色”在中国文化里具有吉祥和喜庆之义和在这部作品中对“爱情”的含义,使西方人很难领略到甚至曲解深厚的中国文化。

2; 例;《红楼梦》第25回有这样一句话:“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杨宪益([4]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先生将其译为:“Y ou ungraceful thing! Like the dog that bit Lv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译文采用增加、注释的方法,真实地再现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这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习语的文化含义。

习语前半部译成比喻“Like the dog…”,把释义放在后半部“Y 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真可谓比喻部分象原文一样生动,释义部分如原文一样确切,前后相得益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源语文化。

杨氏夫妇把“泥猪癞狗、枯株朽木、粪窟泥沟”翻译成“no better than a filthy pig or mangy dog; just a stump of rottenwood; just a cess-poolorgutter.”(杨, 1978, 111-112 [5]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78.);而霍克斯则翻译为“just a pigwal-lowing in the mud, a mangy dog; the dead and rotten wood beneath; the cessp it and swell the stinking sewer of my inside.”(霍, 1979, 178 [3]霍克斯,大卫,译.石头记[M].伦敦: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 1979.)。

《2024年《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范文

《2024年《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范文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使得这部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其英译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特别是在处理作品中的概念隐喻时,译者需要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保留原作的意境和韵味。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和方法,并对其翻译效果进行分析。

二、概念隐喻的界定及在《红楼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是一种通过具体事物或形象来传达抽象概念或情感的语言现象。

在《红楼梦》中,概念隐喻被广泛运用,通过生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现象等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在《红楼梦》的英译过程中,针对概念隐喻的翻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 直译加注释法:对于那些在英语文化中也能找到相似文化内涵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同时附上注释以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这种方法既能保留原作的意境,又能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

2. 意译法:对于那些在英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概念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法,通过解释其含义并重新构建英语表达来传达原作的意思。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境和韵味。

3. 文化转换法:针对那些在两种文化中存在较大差异的概念隐喻,可以通过文化转换法,将其转化为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文化元素或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

四、《红楼梦》概念隐喻英译实例分析以《红楼梦》中的一句经典概念隐喻“如花似玉”为例,这句话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在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意译法并辅以注释的方式进行处理。

翻译为“like a flower and jade”,同时附上注释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义。

这样既能传达原作的意境,又能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结论通过对《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这类特殊语言现象时,译者需要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024年《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范文

《2024年《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范文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中,对于《红楼梦》的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其中的概念隐喻翻译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英译的策略和技巧,旨在提高《红楼梦》的英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二、概念隐喻在《红楼梦》中的应用《红楼梦》作为一部以情感为主题的小说,其中大量运用了概念隐喻来表达情感、描绘人物和描绘场景。

这些概念隐喻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在小说中,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情感、人物等抽象化、形象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在英译《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时,应遵循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概念隐喻,把握其内涵和意义。

其次,要结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英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对于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隐喻,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即在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比喻形式,同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同时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其含义。

2. 意译:对于一些难以用英语表达的概念隐喻,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即根据原文的含义,用英语表达出相似的意境或情感。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但需要注意保持与原文的相似性。

3. 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词汇或句子,以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概念隐喻。

这种方法可以弥补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四、《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实例分析以《红楼梦》中的“红楼”一词为例,它不仅指代小说中贾府的府邸,还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繁荣和衰落。

在英译时,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将“红楼”翻译为“Red Mansions”,同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从语气隐喻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

从语气隐喻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

从语气隐喻角度对比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借助语法隐喻的语气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中国经典文学《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旨在表明语气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并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标签:语法隐喻;语气隐喻;翻译研究一、引言语气隐喻是韩礼德所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际隐喻又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语气隐喻理论指导下,分析比较《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可以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提供一个依据。

二、理论基础1.语法隐喻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可以有两种体现方式:一致式和非一致式。

所谓一致式,就是通过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方式,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彼此相同。

非一致式,即语法隐喻,就是打破常规,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用名词体现特征等方式,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朱永生:2006:84)。

2.语气隐喻语气隐喻是与语言的功能角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语言最主要的四种语言功能是“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

每种言语功能一般都体现在典型的“语气”语法结构上,即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

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范文芳:2000:30),例如:(1)You should come here at once.(2)Could you come here at once?(3)Come here at once!这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

《2024年《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范文

《2024年《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范文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举世公认。

这部作品不仅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着读者,更因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概念隐喻的运用,而显得尤为独特。

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如何准确、生动地翻译《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成为了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二、概念隐喻在《红楼梦》中的应用《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艺术色彩。

这些隐喻往往通过具象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事物间的联系来展现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心理。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这些隐喻的内涵,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目标语读者。

三、《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时,应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留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同时,结合意译的方式,对隐含的意象进行解释,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2. 文化背景的解读: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概念隐喻在中文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在英文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文的文化背景进行解读,寻找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3. 语境的把握: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境,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分析语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隐喻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四、跨文化传播中的《红楼梦》概念隐喻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将《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准确地翻译成英文,对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恰当的翻译,可以使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其次,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把握语境,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风格。

最后,通过有效的翻译策略,可以让《红楼梦》在国际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 原语 言文化能够在 目的语 文化中得到另一种方式的再现 。可
以说 ,归化 的翻译过程其实是源语 言文化 与 目的语 言文化 之间 的~次文化等值转移过程 ,读者可 以通过 自己的文化 观去 理解 译文 的内涵 , 从 这个角度来说 , 读者 的接受力是归 化翻译必 须考
虑 的重 要 方 面 。
种特殊 的颜色 , 它代表着喜庆 、 吉祥 、 热烈之意 , 可以代表显赫 的富贵身份 , 也可 以用来表 达女性 的美 , 诸如红妆 、 红颜 、 红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次应用语 言学 的隐喻研究范例为《 红楼梦》 的英译 。 《 红楼
梦》 作为我 国古 典文学 中的一座 丰碑 , 文化魅力 深厚 , 其英译 也
此次对 于《 红楼 梦》 的隐喻英译研究 , 从应 用语 言学的角度
出发 , 对于拓宽研究视野 , 提供新 视角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 。以
文化 的内涵与意象 , 但是 对于西方的读者来说 , 在不 了解 中华文
化背景 的情况下 , 根本无法理解书名中的隐喻 , 也无法 实现完全
杨宪益夫妇和英 国学者 大卫 ・ 霍克斯所完成 的译 本 《 红楼梦》 中
的隐喻观出发 , 结合应用语言学特点 , 在 以人类思维认知为基础 的前提下 , 通过对 队中语言 因素 ( 语境 、 文化 、 社会 背景 、 交际目
标等 ) 的研究 , 完成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 究 , 观察其在 真实语言
翻译中的应用。

单 纯以《 红楼梦》 这个 书名 为例 , 在 中国古代文化 中, 红色是
红袖等 , 对于 国人来说 , 单单看 到一个红色 , 就 能联想到其 背后
的多种隐喻 , 诸如地位 、 富贵 、 爱情 、 愤怒等 , 但是英 语 中对 于红
色 的理解却多为恐惧 、 危 险、 血液 、 愤怒等含义 , 二者在 文化 差异
层出不穷。 《 红楼梦》 中大量特殊 隐喻的应用 , 让这 部作 品的审美
价值 与文化色彩更 为浓 厚 ,其中隐喻的英译也是衡量作 品翻译 成功与否的关 键标 准。 在众多译本 中 , 笔者选择 由杨宪益夫妇 和
上极大 。书名 “ 红楼 梦” 中的“ 红楼” 在古代文化 中代指 富贵人家 的闺房 , 其 内涵具有富 贵、 繁盛 、 显赫之意 , 而且 古诗有 云“ 洛阳 无 限红楼女 ” 、 “ 红楼 富家女 , 金 缕绣罗褥” 等寓 意了红楼这个 词 背后 的特殊文化 内涵与美学概念 , 但是在英 国文化 中, 红楼就只
喻 研 究 提供 参 考 。
【 关键词 】 应用语言学 隐喻研 究 红楼 梦 人物 隐喻
应 用语 言学 隐喻 研 究 的意 义 和 方 法
随着 翻译发展规模及 派别 的增 多 ,翻译 活动的焦点越来越 多地 聚集到归化与异化之争 中。 所谓异化 , 是指 以源语言文化为 归宿 ,保 留源语 言文化 的特有 表达方式并把它输入到 目的语文
英 国学者大卫 ・ 霍克 斯所完成 的译本 , 在 学界 , 其也被公 认为古 典文学译作的典范 ,相信对于笔者隐喻 的翻译研究是很好 的语
料基地。
《 红 楼 梦》 的 隐喻 英 译 方 法 探 析
是红色 的房子而 已。 以杨霍二人为例 , 杨宪益采取 的是异化的翻 译策略 , 其为《 A D r e a m o f R e d Ma n s i o n s ) ) , 最大程度地保 留 了源
化 中去 。 从异化的角度来说 , 翻译既是再 现作 品文化 内涵与精神 风貌的方式 ,也是一 种让 读者了解 异国文化与异域风情 的交流 手段 , 可 以丰富 目的语文化和 目的语表达方式 。 在异化 翻译过程
从传 统观念来 看 , 所谓隐喻 , 本身是基于语言 的相似性 而出
现的一种语 言现象 , 是一种宽泛 的修 饰性语 言 , 从 其本质来 看 , 主要 是强调概念资源对 于语 言产生增强理解 的影 响。从语 言角 度来说 , 隐喻除 了具现化在各种使用过 程中外 , 最重要 的是 贯穿 在 了人类 思维过程的始 终。 曾有语 言学 家提到过 , 隐喻是语 言与 概念 系统共 同作用下 的产物 , 但是从隐喻 的翻译 角度 而言 , 它是 多种 因素交互 而成 , 包括社会背景 、 文化 风气 、 语言特点 、 语境、 人类 思维等 , 在多种 因素 的交互影 响下 , 才共 同作用成 了隐喻这 种独特的语 言现象 。 从研究及应用的角 度来看 , 传统的隐喻观及 认知性的隐喻观都不足以揭示其理解和翻译 的规则 , 所 以, 从研 究意义较强的应用语 言学角度出发研究隐喻 ,对于理解 和揭示 其规则具有 重要意义 。在 前些年 , 很 多学科 ( 诸 如社会学 、 心理 学、 哲 学等 ) 内都有研究 隐喻的热 门现象 , 但是 在应用语 言学领
2 0 1 3 年 3期
蕨 放唷 . 高教 S 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化 艺术
应 用 语 言 学 的 隐 喻 研
《 红楼梦》 的英译为例
陈 竞 春
【 摘 要 】 文 章 以杨 宪 益和 霍 克 斯 的 英 译 本 《 红楼 梦 》 为案 例 , 探 究 了其 应 用语 言 学 的 隐喻 使 用 , 希 望 能 为 隐
域中 , 相对来说还是稍显贫乏一些 的。所 以 , 从传统与认知角度
中, 翻译者要尽 量避免文化之间的冲突 , 减少 因跨 文化交 流而产 生 的误解 ,将源语言文化通过各种 手段 实现在 目的语 言文化上 的移植 , 将其文化内涵与意义充分融入到 目的语言文化 中, 实现 最大程度 的再现 。所谓归化 , 是指 以 目的语言文化为归宿 , 尽量 使 用 目的语 言文 化本身所具有 的一些表达 方式与文化 内涵 , 通 过 读者所熟悉 的本国语言文化 习惯来实现作 品 内容 的传 达 ,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