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

合集下载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与常见图表判读晨昏圈上=0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一)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日变化曲线图(1)出现极昼现象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变=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互余;(2)除极点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h日出时=0,h逐渐增大,当地正午12最大(H),之后渐小,h日落时=0,日落后小于0;(3)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太阳高度最大时等于90°,则该地当天正午被太阳直射;(4)极昼区内的三种情况:①24小时太阳高度都大于等于0°,该地出现极昼现象;②太阳高度角最小=0°,该地极昼,且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即当天极昼的最低纬度;③若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大于0°且为一定值,则该地为处于极昼的极点;④若太阳高度角最大=0,则该地极夜,并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太阳高度角日变化曲线图的相关计算和分析:1、读时间坐标(1)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①若昼短于12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②若昼等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赤道(两分)或该地位于赤道上; ③若昼长于12,说明该地是夏半年;④若昼长等于24小时,说明该地极昼。

(2)若坐标上为时间:①可计算:日出当地时间=12-昼长/2 日落当地时间=12+昼长/2 ②据当地与时间差,求当地经度;2、读太阳高度高度角,可判断或计算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ah (太阳高度)0°66°340:00 6:00 12:00 18:00 24:0090°23°26 46°5243°08bcde f(1)直射点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等于出现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根据极昼、极夜的X围确定(互余)(2)当地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根据太阳高度变化判断;(二)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1、规律:由直射点(90)向四周递减,至晨昏圈递减为02、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外圆为0°,则图示X围=昼半球;外圆>0°,则图示X围<昼半球(1)抓住两个“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②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
同一季节不同纬度某一天的太阳高度变化: 同一季节不同纬度某一天的太阳高度变化: 太阳高度变化 春秋分日: 点钟日出 点钟日出, 点钟日落 点钟日落, 春秋分日:6点钟日出,18点钟日落, 赤道上太阳高度最大可达90 赤道上太阳高度最大可达 度,其它纬度都小于90度 其它纬度都小于 度
解第(2)小题时,需明确在北纬30°地区,要使北楼所 小题时,需明确在北纬 °地区, 解第 小题时 在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 在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只要南楼冬至 日正午时的影子长小于等于40米即可 而在北纬30° 米即可。 日正午时的影子长小于等于 米即可。而在北纬 °地 区冬至日与直射点纬度相差53.5°,这一天的太阳高度 区冬至日与直射点纬度相差 ° 应为36.5°,设南楼最大高度为 ,则得 应为 ° 设南楼最大高度为X, X≤40×tan36.5°,根据已知条件 × ° 根据已知条件tan35°≈0.7, ° , 结合备选答案,得到第(2)小题的正确答案。 小题的正确答案。 结合备选答案,得到第 小题的正确答案 答案】 【答案】(1)C(2)B 解题回顾】要使北楼全年不受南楼影子挡住, 【解题回顾】要使北楼全年不受南楼影子挡住,只要在冬 至日这一天南楼的影子挡不到北楼楼角下即可,如图: 至日这一天南楼的影子挡不到北楼楼角下即可,如图:图 中的a即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仰角 即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仰角。 中的 即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仰角。 迁移·变式 当该地南楼影子最短时, 变式】 【迁移 变式】当该地南楼影子最短时,这里的农民兄弟 正忙于农事活动, 天气影响。 正忙于农事活动,可能受到 梅雨 天气影响。
3、太阳直射点 、 移动范围不超过南北回归线 所在纬线上任何地点该日正午太阳高 度为90,向南北降低。 度为 ,向南北降低。 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对面经线 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时 为0点。 点 在赤道上与晨昏线时差各6小时 在赤道上与晨昏线时差各 小时 90-直射点纬度 极昼极夜的界线 直射点纬度=极昼极夜的界线 直射点纬度

高中地理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

高中地理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
【图文转换】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年变化曲线 图
• (1)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年变 化 在 66°34′ 至 90° 之 间 , 每年春分日与秋分日有两 次直射现象。冬至和夏至 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为66°34′。
(2)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正午太阳高
度年变化图
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由 于有两次直射现象, 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值有两次可以达到 90° , 并 且 最 小 值 不 低于43°08′。
(5)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北极地区:春分至秋分正 午 太 阳 高 度 大 于0° ,出 现极昼,其中夏至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并 且极昼范围扩大到整个北 极圈以内。秋分至春分正 午 太 阳 高 度 小 于0° ,出 现极夜,其中冬至极夜范 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
(6)南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ΔH=23°26′+Φ(Φ 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 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 46°52′;从极 圈到极点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 46°52′逐渐降低至 23°26′。
பைடு நூலகம்
(3)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回归线线上一年中 只有一次直射现象, 因此其最大值在冬 至 或 夏 至 达 90° , 并且最小值等于 43°08′。
(4)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 变化图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在一 年内既无直射现象,也 无极昼现象,因此其最 大值小于90,最小值大 于 0° 。 并 且 仅 在 冬 至 或夏至时出现最大值。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修正版)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修正版)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一、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1、概念:A、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图1中的H。

B、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区别:一天中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如图2)(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因此:已知某一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般有两条纬线等于此度数)。

具体而言,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A、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时最小;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时最小;C、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且该地若在北半球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最值:A、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B、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90°-两地纬度差注:两地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相隔的纬度数图2 二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A 、确定地方时: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B 、确定地理纬度C 、确定房屋的朝向D 、确定日期、日影长短及方向E 、确定楼距、楼高F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深度链接】1、 热水器集热板倾角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图:2、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图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的,因此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时,倾角调大;变大时,倾角调小。

(注意:据倾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的,且正午太阳高度角差=纬度差,可推出倾角α就等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范围:0°~90° (有时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为黑夜或极夜)2.太阳高度(h)的日变化产生原因:地球自转变化规律:极点上: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读右图:某日不同纬度太阳高度日变化3.正午太阳高度(H):每天正午(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1)变化规律: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①空间上:由直射点向南北对称递减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②时间上:直射点移近,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直射点移远,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称于6月22日和12月22日(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①计算公式:H =90°-|Φ-δ|其中Φ为所求地点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Φ-δ|表示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

公式含义:某地正午太阳高度与(当地纬度与直射点间的)纬度差互余。

②特殊情况(其中Φ为当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H 为正午太阳高度、h 为太阳高度)A .极点上:H =δB .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上:H =2δC .发生极昼最低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Φ+δ=90°D .极昼区:H +h (地方时0点太阳高度) =2δ发生极昼的某地,其地方时0点时太阳高度为多少度,其纬度就比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高多少度日出时 正午(地方时12点)日落时 0° 最大(H) 0° 增大 减小 赤道23°2623°26′ 极点另:赤道上日出方向偏角=δ;晨昏线与经线夹角=δ;北半球某地纬度=该地北极星仰角③实际应用A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倾角:等于(该地纬度与直射点间的)纬度差下图中角aB .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 ::L =楼高×cotHH 为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下图所示C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垂直物体的影长:cotH =影长/物体高度例20.右上图中的四条折线所表示的纬度与数码相对应的一组正确的是( )①23°26′N ②赤道 ③20°S ④66°34′SA .①一C ②一H ③一N ④一NB .①一M ②一N ③一C ④一HC .①一H ②一M ③一N ④一CD .①一C ②一M ③一N ④一H例21.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代表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阳高度,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h为一已知量)⑴②表示的地点是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与常见图表判读晨昏圈上=0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一)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日变化曲线图(1)出现极昼现象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变=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互余;(2)除极点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就是不断变化的:h日出时=0,h逐渐增大,当地正午12最大(H),之后渐小,h日落时=0,日落后小于0;(3)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太阳高度最大时等于90°,则该地当天正午被太阳直射;(4)极昼区内的三种情况:①24小时太阳高度都大于等于0°,该地出现极昼现象;②太阳高度角最小=0°,该地极昼,且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即当天极昼的最低纬度;③若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大于0°且为一定值,则该地为处于极昼的极点;④若太阳高度角最大=0,则该地极夜,并处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太阳高度角日变化曲线图的相关计算与分析:1、读时间坐标(1)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①若昼短于12小时,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②若昼等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赤道(两分)或该地位于赤道上;③若昼长于12,说明该地就是夏半年;④若昼长等于24小时,说明该地极昼。

(2)若坐标上为北京时间:①可计算:日出当地时间=12-昼长/2 日落当地时间=12+昼长/2②据当地与北京时间差,求当地经度;2、读太阳高度高度角,可判断或计算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ah(太阳高度)0°66°340:00 6:00 12:00 18:00 24:0090°23°26 46°5243°08bcde f(1)直射点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等于出现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根据极昼、极夜的范围确定(互余)(2)当地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根据太阳高度变化判断;(二)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1、规律:由直射点(90)向四周递减,至晨昏圈递减为02、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瞧做就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外圆为0°,则图示范围=昼半球;外圆>0°,则图示范围<昼半球(1)抓住两个“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②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高考地理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解

高考地理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解

右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
1、 甲的地理纬度为
A23026'N B 66034'N C 220N D 900 N
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A220 B 110 C 440 D 680
3、悉尼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A东北 B 东南 C 正东 D 正北


太阳高度
H

1O 2

0 6 12 18 24 小时
一、太阳视运动图总结:
二、太阳视运动图解 : 判断一
1、日出:地平圈上看日出 2、正午太阳高度角:天顶上看正午太阳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
东北升起

正午太阳
N 西北落下
E
a A
W
正午S太阳高度角
如图:

二分二至太阳轨迹图
E
N
S
A
判断二:位置、季W节(月份)
1、根据倾斜方向判定半球:南斜(北半球) 北斜(南半球)
(∠1+ ∠2)/2=太阳直射的纬度
3、右图为北半球某 地的太阳运行路径, 此地的纬度可能是:
A.23.5°N B.50°N C.30°N D.20°N
太阳从偏东X度升起,则直射点的纬度为X度; 太阳从偏西X度落下,则直射点的纬度为X度;
如:太阳从东偏北20°升起,则太阳直射20°N;太阳从东 偏南20°升起,则太阳直射20°S。
规律: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数。
7、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 地面的夹角,回答:
5° N
35° S
某地
⑴.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B)
A.15°N B.20°N C.15°S

高中地理 小专题7 太阳的视运动及运用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小专题7 太阳的视运动及运用 鲁教版必修1

小专题7 太阳的视运动及运用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使用地方时):二、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这里所说的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

) (1(2)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3(3)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4)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例1(08广东文基42~43)下列三幅图中的角度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⑴.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⑵.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例2(07江苏高考卷1~2)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

下图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

读图5回答下面2题。

⑴.该地位于()A.45°N,110°EB.21°34′N,110°EC.45°N,130°ED.21°34′N,130°E⑵.这一天()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答案:A C B C例3.阅读下图,判断纬度位置:例4:下图中a.b.c.d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个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据图判断:A.B.C.D四个地点按纬度值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 D>B>C>AB. D>B>A>CC. B>D>C>AD. A>B>C>DN S①N S②SN③n米n米图5分析:本题有两种解题方法方法1:根据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可知该地区任何一点每年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最大值,均为900;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每年正午太阳高度只有一次最大值,等于或者小于900。

光照图分析

光照图分析

N
冬 至 日


1、在图中左上角弧线上绘箭头以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两物体从A点向南北分别做水平运动。用箭头画出实际 运动方向。
3、A比B的地方时大约要
(早或晚)
小时。
4、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看,C点和A、B两点的 根本区在于: 。
1、在图北极地轴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0
早一天
M 晚一天
X
Y
早一天
M 晚一天 180
0
0:00时经线
早一天 M 晚一天 X
Y
a ∠2
∠3
∠1
8.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项目 自 转 公 转
绕转中 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地轴
自西向东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365日6时9分4秒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B、C、D、E的经度是 B. 、C. 、D. 、E. 。 (2)根据图上阴影(表示夜)的位置, 判断这一天的节气是 。
(3)在北半球图上绘出恰当的阴影(夜) 部分。 (4)当甲点是22日16点时,乙处是 月 日 时。
读图,图中ED为昏线,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A、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 是 ,A、B两地日出较早的 。 (3)此时赤道上昼的范围是 。
6、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昼弧度数/150 昼长=(正午12时-日出时间)×2 昼长=(日落时间-正午12时)×2 夜长=(子夜24时-日落时间)×2 7、日出日落时刻的确定 日出时间=正午12时― 昼长/2 日出时间=(24 ― 昼长)/2 日落时间=正午12时+ 昼长/2 日落时间=24 ―夜长/2 8、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专题: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及等太阳高度线图-课件

专题: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及等太阳高度线图-课件

C.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是④
D.示意图,
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23~26题。
23.此时北京时间为( C )
A.7时
B.15时
C.17时
D.21时
24.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 两点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D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 反之,日影越长。
②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 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
③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 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 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是( D ) A、30°、60°
B、60°、30°
C、23°26′、66°34′
D、66°34′、23°26 8.下图为某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AB所在纬线为
赤道,CD为经线,C经度为西经90度。回答下列问题:
B (1) 此时北京时间是(
)
A、6月22日2时 B、6月23日2时
C、12月22日2时 D、6月21日13时
25.此时( C )
A.PM为昏线,PN为晨线 B.新一天的范围约占1/8 C.新一天的范围约占7/8 D.全球昼夜平分 26.此时Q点太阳高度的日
变化图是( A )
2 3
太阳高度
0
2
6
23026′
太阳高度
23026′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
23026′
0
0
12
24 时间
A
0

自然地理(4) 太阳高度

自然地理(4) 太阳高度

15:37
1、该日最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2、①地位于②地的
C、9月23日 D、12月22日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5、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①日影的方向:与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相反 正午日影方向:直射纬线以南——向南 直 射纬线以北——向北 半夜0点(出现在极昼地区)日影方向: 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 极点日影方向:北极点向南、南极点向北
E N
E
2h°
W 地平圈
S
N W
2h°
地平圈
S
图5
图6
W S h2 h1 E 地平圈 N
W S h1 E 地平圈 h2 N
图8
图9
小结:
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2、二分日全球太阳东升西落
3、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4、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正南升,正北/正南落。 5、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北
①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
晨线和经线重合,纬线 和太阳光线平行 太阳在晨线正东方,在 昏线的正西方 故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日出
日落
②太阳直射北半球(夏半年)
晨线和经线不重合,纬线 和太阳光线不平行 太阳在晨线东北方,在昏 线的西北方
日出
日落
夏至日
故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③太阳直射南半球(冬半年)
晨线和经线不重合,纬线和 太阳光线不平行 太阳在晨线东南方,在昏线 的西南方
小结: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1)时间变化: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 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 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内是没有

中国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共43张PPT)

中国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件(共43张PPT)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 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 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 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 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 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思维过程】 (1)根据“6月22日北京时间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约为105°E,根据“6月22日 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约83°”,可计算出该地的纬 度约为30°26′N,因此答案选C。 (2)根据该地北京时间6点左右日出(太阳高度为0°), 13时达到正午,且正午的太阳高度为83°,可推算 出太阳每小时约升高12°,当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 度角达到36°时,北京时间应该为6月22日9时,所 以可计算出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时,即6 月21日21时。
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纬度地 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回归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
线及 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其以北 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
地区 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
归线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
之间的 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地区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太 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同正午太阳高 度互余。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 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 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关系为α+h=90°(如图所示)。
【真题2】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 图,完成(1)~(2)题。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各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此时为当地地方时为12点
物体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候 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度。
一、正午太阳高度 的分布规律
B A
C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0(最大)
(近大远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北半球春分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秋分日
北半球冬至日
近大远小
N
春秋分时: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00
S
1、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静态)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白昼较长 越向北白昼越长
点北北长,越北越长; 点南南长,越南越长。
2、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动态)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北半球白昼变长
点北北长 点南南长
例:每年的儿童节到国庆节期间,深圳的昼长 如何变化?
间达到一年中最长的地点有 B
❖ A.1个
B.2个
❖ C.3个
D.4个
8.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 , 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C ❖ A. 南极圈出现极昼 ❖ B. 北半球昼长夜短 ❖ C. 我国盛行偏北风 ❖ D. 深圳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的最小值
❖ 9.下列事物中 , 能够反映年太阳辐射从低纬
向高纬递减的是
D
❖ A. 黄赤交角
B. 太阳辐射
❖ C. 四季
D.五带
❖ 10. 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C
❖ A. 下垫面性质 B. 日地距离
❖ C. 太阳高度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更替 2 地方时 3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4 地球形状的形成与自转有关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昼夜长短的变化 3 季节更替

夏至太阳正午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太阳正午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太阳正午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节变化规律教案草稿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六课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的变化和季节更替)【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为辅助,启发和开启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和空间 ? 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神秘的地球运动与日常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方法】举例、对比分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演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复习区时的计算和日界线及日期变更。

二、教学环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情景设置,自主感悟:①赵亮家6月买的位于一层的住房,次年的1月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挡到了,他感到很困惑。

现在,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如果你也要买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你将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呢?②一天当中人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呢?冬天和夏天的正午,人的影子一样长吗?「自评: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感悟身边的的不同现象,进而思考与课堂内容联系」?(二)自主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在课堂中找出答案。

一、太阳高度1、概念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2、同一纬度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概念: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点,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角达到最大值,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角)。

a、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侧递减b、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c、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射北回归线春秋分日,太——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春、秋分环节二不同节气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板书分析略)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1.纬度差指所求点和直射点的纬度差。

日出日落方位及太阳视运动

日出日落方位及太阳视运动
该日太阳高度最小值 =当地纬度-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纬度。
(4)某地某日刚好出现极昼,则该地当日正午太阳高 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 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 判断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
B
A.70°N B.75°N C.70°S D.75°S
谢谢观赏!
2020/11/5
继续
天球立体图

E
N
夏至
S
A
春秋分
W
规律1-4:观察地点在极点,则太阳运 行轨道与地平圈平行。
继续
东北升起
B 夏至春秋分 东南升起冬至来自ENA
西北落下
W
S
西南落下
规律2:北半球某地观察日出
•夏半年太阳从东偏北升起,从西偏北落下; •二分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 •冬半年从东偏南升起,从西偏南落下
正午太阳高度与地理纬度互余
夏至日日照图
A
A
B
B
C
C
夏至日全球除极昼极夜区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 未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均东北方向日出;西 北方向日落。
北半球出现极昼的地方正北方向日出和日落。
极昼期间的南、北极点
一日内由于极点与直射点之间无纬度距离变化,故极点上太阳周日视运 动曲线应与地平线(圈)平行,无太阳升落,且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纬度 数值相等,方位北极正南,南极正北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球上(除 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东南, 日落于西南。直射在赤道时,为东升, 西落。
极昼处日出日落方向为正北或正南
恰好出现极昼的地点
北极地区该地点,于0时升、24时落于正北最低点, 即:地平线(圈)上。正午时位于正南;南极地区 则反之。

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课件

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课件
0 6 12 18 24 t (地方时)
24
18 12
6 0
H1 h (太阳高度)
3
• 其次、从图中找出三个特殊点:日出点A、 正午C、日落点B;并且能够读出日出时
间、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根据日落 时间和日出时间推算出昼长(昼长= 日落 时间- 日出时间) ,根据昼长大于或者小于 12小时,从而可以判断当地正处于夏半年 或者冬半年。从而判断出季节。
也 等 于 这 两 地 的 纬 度 差 , 则 a值 为 乙 丙 两 地 的 纬 度 差 , 所 以 应 为 1 9 . 5 °。
故选C
16
最大太阳高度加最小太阳高度的 和除以二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H+h=2 ∠δ
17
• 例题1: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
面的夹角,据图判断1~3题。
一已知量 )。
• (1) 这一天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地点是

。 ④表示的
• (2) ②表示的地点是
。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值 h
的变化范围是

• (3) 四地中, 发生极昼现象的是
阳高度H=

地。 ③地正午太
• (4) 四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 则h= (当地纬度+太阳直线点纬度)-90°.
21
出现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为 一条直线,极点处一天太阳高度不变。
• 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 • 如图:直射点纬度=H1
太 阳 高 度 H1
h(
)
0
6 12 18 24 t (地方时)

太阳高度问题

太阳高度问题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 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 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 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 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 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 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 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 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 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 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 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 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 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 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 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 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 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
45° 30°

· E
· O
· F
· B 夏至日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
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H= 90°- 纬度差
(纬度差就是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相隔的纬度数)
H1 β
a
β
H2
运用:1、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
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a=90°-H
(H为当地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夜半球h<0°
太阳视运动图
(一)含义:以观测点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 示意图. (二)判读的主要内容 1.方向 2.正午太阳高度 3.昼夜长短 4.日出日落方向 5、半球位置
40°N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图
天顶 当地 12时
C B D
C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太 阳 H 高 度 )
1
C
0
A
6
12
18
B 24 t(地方时)
• •
主要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有以下几种 情况: ⑴当地处于冬半年,昼短夜长:
h ( 太 阳 高 度 )
H1
0
6
12
18
24
t(地方时)
• ⑵当地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
( 太 阳 高 度 H1 )
h
0
6
12
18
24
t(地方时)
• ⑶刚出现极昼处,昼长=24小时,最小太阳 高度等于零。 •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 • 如右图:直射点纬度=H1/2
24
t(地方时)
• 四、图中时间可能采用非地方时,比如: 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等等。 ⑴如图,为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图, 试分析其地理坐标: • 根据直射北回归线,而正午太阳高度60° 来计算纬度。 • 正午地方时应为12点,而正午时北京时间 从图上可知为15点来计算当地经度。 • 答案:53°26’N,75°E
( 太 阳 高 60 度0 ) h
0
6
12
18
24
t(北京时间)
• • • • • • •
⑵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示意图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 ) A、0°,60°W B、0°,60°E C、90°S,120°E D、90°N,180° ②Q点的数值为:( C ) A、55°23’ B、70°58’ C、66°34’ D、63°46’
B
A
C
最大太阳高度加最小太阳高度的 和除以二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如图,P1P2所在纬线产生极昼,P1为该地午夜太 阳高度(最小太阳高度)即∠hmin; P2为该地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太阳高度)即∠hmax,由图 中几何关系易得: Hmax=90°-(∠Ψ-∠δ)=90°-∠Ψ+∠δ …………………………………………………① Hmin=90°-[2∠α+(Ψ-δ)]=90°-[2(90°∠Ψ)+∠Ψ-∠δ]=∠Ψ+∠δ-90°……………② 由以上两式可得:δ=(hmax+hmin)∕2 (②式是一般的计算午夜太阳高度的公式!) 至于负太阳高度同理可分析!
h
( 太 阳 高 度 )Q
0
6
12
18
24
t(北京时间)
• 例题1: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表示北半球夏半年某 日四地的太阳高度变化过程 , 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h 为一 已知量 )。 • (1) 这一天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④表示的 地点是 。 • (2) ②表示的地点是 。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值 h 的变化范围是 。 • (3) 四地中, 发生极昼现象的是 地。③地正午太 阳高度H= 。 • (4) 四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 答案:(1)h°N 赤道 (2) 北极点 0≤h≤23°26′ (3) ②③ 2h (4)D
t(地方时)
• 如右图:直射点纬度=(H1+H2)/2
( 太 阳 高 度 ) H1 h H2
0
6
12
18
24
t(地方时)
• ⑸出现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 线。为一条直线,极点处一天太阳高度不 变。 • 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 • 如图:直射点纬度=H1
( 太 阳 高 度 ) H1 h
0
6
12
18
( 地 方 时
t
h
6
12
18
24
t(地方时)
6 0
H1
h(太阳高度)

其次、从图中找出三个特殊点:日出点A、 正午C、日落点B;并且能够读出日出时 间、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根据日落 时间和日出时间推算出昼长(昼长=日落 时间-日出时间),根据昼长大于或者小于 12小时,从而可以判断当地正处于夏半年 或者冬半年。从而判断出季节。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 归纳总结
•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试题在考试 中经常出现,这类试题本不是很难,但学 生经常出错,如果能够把常见情况熟悉并 理解,做这类题应该轻而易举。现把主要 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总结归纳如下:
读图,首先应弄清横纵坐标具体表示什么:
( 太 阳 高 度 )
H1
24) 18 12 0
• 1、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幅度等于某地的正 午太阳高度(无极昼极夜地区) • 2、在有极昼地区,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幅 度等于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 度
• 例题2: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 面的夹角,据图判断1~3题。 •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 ) • A.65°N B.75°N C.65°S D.75°S •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 A.20°N B.25°N C.20°5 D.25°S • 3.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 地的经度位置是( ) • A.65°W B.经度0° • C.60°E D.经度180° • 4.这一天该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是30°
最大太阳高度加最小太阳高度的 和除以二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H+h=2 ∠δ
• 例题1: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 面的夹角,据图判断1~3题。 •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 ) • A.65°N B.75°N C.65°S D.75°S •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 A.20°N B.25°N C.20°5 D.25°S • 3.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 地的经度位置是( ) • A.65°W B.经度0° • C.60°E D.经度180° • 4.这一天该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是30°
( 太 阳 高 度 H)
1
h
0
6
12
18
24
t(地方时)
• 午夜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相反的. • 设午夜太阳高度角是h, • 则h=(当地纬度&#=24小时,最小 太阳高度大于零。
• 当地最小太阳高度与最大太阳高度 之和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
B
A
C
• 下图为某日不同地点太阳高度(不考虑负值)日变化幅度随纬度变化示 意图,一年中,a值的变动范围是 • A. 19.5°~66.5°B. 23.5°~70.5° • C. 19.5°~90°D. 0°~70.5° • 由横坐标可知这是某半球某日各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图,甲地变化幅度 最大,应为太阳直射纬度; • 乙地的日变化幅度与甲地的差等于甲地与赤道的差,所以乙地纬度与甲 地的纬度差应等于甲地与赤道的差;丙地的日变化幅度到极地幅度变化 增大,所以丙为出现极昼的纬度位置。一年之中春秋分时,甲、乙重合 并位于赤道,丙、丁重合位于极点,a值最大达到90°;该半球夏至日 时,a值最小,太阳直射回归线,所以甲点纬度为23.5°,乙点纬度为 47°,丙点为66.5°,又因两地的日变化幅度差等于两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差,所以也等于这两地的纬度差,则a值为乙丙两地的纬度差,所以 应为19.5°。故选C
• 午夜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相反的. • 设午夜太阳高度角是h,
• 则h=(当地纬度+太阳直线点纬度)-90°.
出现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为 一条直线,极点处一天太阳高度不变。 • 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 • 如图:直射点纬度=H1
( 太 阳 高 度 ) H1 h
0
6
12
18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