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喻国明
2010年中国传媒发展的新景观--喻国明
其实,无论是内容还是广告,现代传媒业在所谓开源节流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操作模式就是解决如何让一个内容、一则广告从一个介质、一次性地使用到多种介质形态上两次、三次、四次至多次的使用和“落地”——这种多介质的多次传播是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价值挖掘的基本形式。
三、嵌入“圈子”:占据媒体价值创新的制高点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在现行的制度格局下,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程度、在市场整合的开合度上显然有着传统媒介不能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为还仅仅是一个试验性的开始,新媒体则从一开始就脱胎于资本市场的襁褓之中;传统媒体在跨地域、跨媒体方面的扩张兼并大体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构想上,而新媒体在跨地域方面已经完成全国性的整合,其在跨媒体方面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010年中国传媒发展的新景观
作者: 喻国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 2010 中国传媒发展 新景观 关联 整合┊阅读:1120次┊
当前媒介业的一个现实是,几乎所有的媒介在竞争和发展中都感到一种势单力薄的资源短缺。显然,媒介依靠自身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而媒介间的资源、业务及品牌的关联与整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对2010年的传媒发展的走向,提出如下判断:
中国传媒很大程度上还是表现为地方性的的媒介,而新媒介的跨区域、跨媒体的联网组团方面的程度要比传统媒介强得多。
其次,现阶段的传播市场已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渐次细分为内容生产、渠道传输和市场终端三个部分。而传统媒介目前的价值重心仍然停留在内容生产这一环节上,由于它远离市场的终端,其内容的主要诉求也多集中在满足人们对社会普遍的、公共的、共性的“宏大”需求上。
基于此,我认为,新媒体的价值自有其特殊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减损肯定要比传统媒体小得多。所以,在媒体投放方面,对新媒体的眷顾,已经成为近年广告主投放媒体的热点——特别是当广告预算紧缩的时候,新媒体的投放灵活、经济节省等特点可能成为广告主的重要考虑,这将演化成一道景观、一个趋势。而对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而言,“整合”和“嵌入”将成为其全部战略部署和战术操作的“关键词”。
“传媒军师”喻国明访谈:“我是个有反骨的人”
“传媒军师”喻国明访谈:“我是个有反骨的人”文章来源:【媒中媒】softkoo 时间: 2004-6-9 16:46:52原始出处: e时代周报喻国明简介: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舆论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传播学理论、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传播效果理论、中国民意测验的理论与方法。
与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精品购物指南》、《南方周末》等)有过许多成功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方面的研究、策划合作,被誉为“媒介军师”、民营第一传媒“隐士”。
做报纸的很少有不知道喻国明的,这两年他颇有点像学术明星,一张张报纸经他之手,脱胎换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有人讥笑他过于聪明,过于入世。
走近一瞧,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
采访喻国明是因为他来杭报集团讲课,这是听众最多、效果最好的一次。
于是就有了后来一个小时的访谈:人到中年的喻国明心宽体胖,灰白的头发,友善的眼睛,言语的密度很大,记忆力精准,清晰而不深奥,正像他服膺的那句马克思的名言:理论的最高境界就在于透彻。
“如果真的要打比喻,我倒认为自己是思想库而不是智囊。
”e时代周报:您被外界周知是因为“媒介军师”这个外号,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喻国明:1998年北京电视台做一个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节目,搞了一个人物系列,其中选上了我,理由是民意测验第一人。
我说不能这么叫啊,因为民意测验最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传入中国了,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叫张耀翔。
我是1985年才开始的。
后来他们又提出了“媒介军师”。
我其实是反对这个说法的,我并不乐意别人这么叫。
一是军师更像古代意义上的门客,二是让人想起旧时的绍兴师爷,都是为了一方利益可以不讲规则、不择手段的那种。
而学者在思想上是独立的,他不是帮某个媒体的忙,不是。
他是既尊重结果也尊重程序的人。
如果真的要打比喻,我倒认为自己是思想库而不是智囊。
80年代给我们最为深刻的经验是:任何理想的蓝图都需要现实的执行力量去实现,而我们的媒介普遍缺乏这种执行力量。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从我国情况看,传媒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管制的市场。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传媒是党和政府附属机构,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拨款,没有竞争,也无需讲求经济效益,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媒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正在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
从发展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将是经济效益显著并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喻国明,2002)从1998年起,我国传媒业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
以广告收入为例(广告收入一般占我国传媒业经营收入总额的70%左右),我国传媒业广告收入从1980年的不足1亿元,快速增长到1999年的近2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77%,而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仅16.8%左右。
(王培先,2001)当前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四个阶段1、报业集团化1996年1月,经中宣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出版署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
两年后,新闻出版署又批准成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达到30多家。
目前报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均已形成几家、十几家报刊的规模。
比如,广东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三大报业集团共拥有二十报两刊,每期平均发行总量超过700万份;广告营业额1997年分别达到2亿元至5亿元,名列全国第二、三、七名,共占全国报纸广告年营业额96.8亿元的8%;他们先后建成了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或印务中心,承印全国报刊200多种。
此外,还经营连锁店、房地产等。
其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报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财务统筹、资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等,为报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报业市场的有序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_2014_区域传媒经济差异与相关因素分析_喻国明
图 1:2008 - 2012 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传媒经济锡尔系 数分解
根据表 1 和图 1 这五年间锡尔系数的数值和 总体走向,可 以 概 括 出 全 国 及 四 大 板 块 间 的 区 域 传媒经济差 异 总 体 上 在 不 断 缩 小,具 体 发 展 特 征 为:
特征 1. 五年来全国的锡尔系数逐年走低,四 大板块的区域间传媒经济差异在缩小。
三、基于锡尔系数( Theil Index) 方法的四大板 块区域经济差异分解分析
区域经济 差 异 可 以 通 过 绝 对 差 异、相 对 差 异 两类指标加以衡量。绝对差异主要通过 GDP、人 均 GDP、标准差等指标来反映。相对差异的方法 主要有极差 变 率、变 异 系 数、加 权 变 异 系 数、基 尼 系数、锡尔系数、洛伦兹曲线、集中指数等,采用了 和标准差不同的算法,它们的数值越小,表明各区 域之间相对差异越小。[2]CMDI 课题组往年的分析 方法,是在原 始 数 据 的 标 准 差 基 础 上 进 行 赋 值 和 权重,得到传媒发展单项指数和总指数,是基于绝 对差异指标进行的分析。但是相对差异指标的分 析方法在以往的报告中没有涉及。在“十二五”规 划(2011 - 2015) 中,国家推行“东部率先、中部崛 起、西部开发”的政策,推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目 的在于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扩散效应来带动不发 达地区,缩 小 区 域 间 经 济 差 异。 在 国 家 宏 观 经 济 政策的调控 下,区 域 传 媒 经 济 也 会 发 生 相 应 的 变 化,为了印证 宏 观 调 控 给 区 域 传 媒 经 济 带 来 的 影 响,也为了能对近年来四大板块( 这四大板块分别 是:东部板块,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等 省市;中 部 板 块: 包 括 山 西、河 南、安 徽 等 省; 西 部 板块: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东北板块,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的区域传媒经济进 行更加科学 的 解 读,我 们 引 进 了 基 于 相 对 差 异 指 标分析的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 2008 年到 2012 年五年间全国和四大板块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进 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喻国明:“微内容”崛起 扩产业链遇最好机会
对资源的依赖已经向对核心能力的依赖转化,核心能力包括三方面:反应力,创新力,整合力。
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时代,如何提高反应力才是制胜关键。
——喻国明中国的传媒业到了一个面临深刻变化转型的关键点上,这些深刻的转向要求我们有深刻的认识模式和资源整合方式。
现在“拐点”的现实已经到来。
“拐点”这个概念本身,我更愿意把它解释成一个高速奔跑的人,它面临一个弯道,必须要调整重心。
数字化带来“微内容”崛起由于数字化媒介的崛起,人们在消费和使用媒介的方式在面临深刻变化。
过去不论是受众还是广告主,对于某一特定媒介全程传播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数字化媒介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媒体竞争时代。
广告主选择对象极其丰富,把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
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功能诉求,只要用媒介某一方面的所长,完成整个消费的过程。
变化告诉我们两点媒介可能发展的趋势:一、适当通过媒介功能外延的适度收缩,强化我们在某些强势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功能的专业化改造。
通过功能收缩能够别人比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也就越容易被选择。
如果我们是强势的媒体集团,如果我们的产品链能够与之对应,我们就由过去的一个媒介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过渡到了一组媒介满足人们的对象化需要,这样的可能性也是我们的媒体集团在发展当中应对这种变化的措施。
要善于整合别人的资源,要加强和强势媒体的合作,只要其市场和我们不交叠,那么它的资源和内容就可能为双方联手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
扩展产业链遇最好机会虽然传统媒体遇到了数字化的挑战,如果今天和新媒介合作,我们还是强有力的,可以有很高的压价能力。
所以今天是我们扩展产业链最好的机会。
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微内容”的崛起。
所谓“微内容”就是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有重大意义的“巨内容”相对的。
数字化技术来临之后,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改变,过去大量不被我们重视的内容(个人的非公共的内容),由于有了网络的平台,搜索工具的聚合工具,得到了一种凝聚,对我们的“巨内容”形成一种巨大的挑战态势。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的素描(1)“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l981年前后新闻界关于新闻语言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标志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开始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政治教科书”的功能和角色扮演中走了出来,开始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向着履行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的方向转型。
(2)“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l991年前后兴起于报刊界“周末版”大潮兴起,标志报纸和刊物一改过去在传播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的传播者本位的做法,开始突出和强调“读者喜欢什么”、“读者想知道什么”。
(3)“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l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开播,从这时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一次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
(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人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
l997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标志着官方对于媒介产业发展逻辑的某种认可,一大批传媒集团纷纷问世,中国传媒产业就此进入蓬勃发展的高速成长期。
(5)“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开始了超越“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艰难启程,新闻业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公开透明。
(6)“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传播领域的革命的本质就是传播主体泛众化时代的到来。
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和或小众或大众的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见闻与表达。
喻国明:中国传媒业转型中的困境与机遇
喻国明:中国传媒业转型中的困境与机遇人民网北京7月19日讯作为“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第14届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中国传播论坛”于2005年7月18日—19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的高层学术论坛。
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做了主题发言。
以下为喻国明发言摘要:我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传媒业转型中的困境与机遇”,这样一个话题应该说是非常沉重的话题。
应该说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应该说20余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业在发展方面是非常长足的进步,比如说现在我们的报纸总数已经达到了2119种,图书方面出版社有568个,现在每年的新版图书基本上是20万册左右,其中2/3是新版图书。
电视台方面现在全国拥有320座电视台,教育电视台62个,一共播出1132个电视节目。
广播方面现在拥有282座广播电台,播出1777套广播节目,当然还有网络,现在我们网民有两个数字,一个数字是1亿网民,还有一个数字是1.5亿网民,这两个数字本身差距之所以大实际是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所造成的,我相信1.5亿数字可能更接近实际。
从媒介经营的角度来说,以广告业为例,中国的广播业从开始有国家统计的1981年开始,1.18亿开始起步,经过24年年均33.7%增长速率,总量增加了1050倍,即2003年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以后,2004年广告总额已经达到1238.6亿这样的水平,应该说这样的发展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繁荣的背后其实也酝酿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我们首先可以从报业平面媒体的经营当中看得出来。
去年的平面媒体广告经营杂志负增长大概能够达到10%以上,而报纸广告经营的负绝对值比前一年下降0.5%左右,今年一季度在平面媒体当中同样呈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趋势,而且这样的趋势已经蔓延到所有在中国报业平面媒体当中经营最好的那些媒介,比如像广州的《广州日报》、《新民晚报》、北京的《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等,所有过去排在前十位的报纸大概只有一到两家有所例外,其他的都是负增长的态势,这种情况非常值得研究。
喻国明 传媒主流资讯严重缺位(f)
20余年来,中国传媒业在改革和发展方面,有这样的基本特点,就是微观领域的、业务领域里面的改革远远超过、超前于宏观体制规则层面的改革,边缘资讯领域的改革远远超出主流资讯的改革,增量传媒的改革远远超过存量传媒改革,实际上,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前三者的改革和创新,而障碍则是由于后三者的落后与僵化。
中国传媒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的传媒业现在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呢?我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内容的社会诉求方面,中国传媒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社会最需要的主流资讯领域里的缺位和失语;在经营层面,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失速,传媒业“载体”价值的贬值以及传媒集团化过程中的低效应、负效应,它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最基本的传媒业的现状。
中国传媒业体制非改不可中国传媒业的体制和现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了,从社会的角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由是,我们的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计划体制的社会了,政府的角色不是全能政府的角色了。
在未来三五年的发展中,谁能够在主流资讯领域的开放提供新的模式,提供新的运作的框架和样式,谁就能够占有未来媒介市场发展的制高点,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英雄。
这是一个总的判断,也就是说媒介要从过去党的喉舌的角色向既要做好党的喉舌同时又要保障社会信息安全的角色发展。
而今天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基本面的转变、转型,制约着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那么,人们的这样一种关注,由微观层面的环境守望向宏观环境的守望的提升和转移,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所以,在今天仅仅提供实用资讯,仅仅提供社会新闻,像刚才席总讲的,这样的都市报模式,继续画延长线的话,对都市报的发展的创新意义和价值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
搭建社会公共话语平台在中国,网络由三两年之前游戏式的、玩闹的媒介在话语的建设方面,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的老百姓公共话语的主打平台。
比如从孙志刚事件、SARS期间、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等等,网络媒体事实上已经发展成为主流媒体,而这样的契机是由于我们主流媒体的某种不作为而提供的。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
度
标杆企业不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决定着市场的版图变化、结
构样式和评判标准
2
二、社交媒介是现阶段中国传媒产业 的标杆性媒介
社交媒介的迅速崛起:意见信息的传播和事实信息
的传播的两大市场制高点
社交媒介导致社会资本在社会成员中的重新分配 围交媒介发展的三个产业价值支撑点
社会关系资源的攫取和把握
基于社交媒介关系平台的应用性开发(强连带关系
与软连带关系的价值本质)
构造社交媒介的技术结构的更新换代
四、现阶段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路
规则创新:用户关系的重构
跨界整合:市场版图与资源的重构
系统协同:盈利模式的重构
现阶段的中国传媒产业
——产业竞争的本质与发展进路的关键性操作
中国人民大学 喻国明教授
一、传媒产业的战略与战术
战略问题解决“在哪儿做”和“做什么”的问题;战术问题解
决“如何做”的问题
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 标杆媒介的行动逻辑是观察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标杆性媒介的判别标准:用户的规模与质量;市场影响力与社会依赖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
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所所长\博导)各位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到这儿参加中国传媒论坛。
今天的主题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会”,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事实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注意到一个多月以前,《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很重要的社论,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紧要处就是这两三步,这确实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描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个描述。
中国传媒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确实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位感,保持自己对于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解决所有的技术性操作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如果把传媒产业基本的环节分解成三个环节,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内容的生产和提供,渠道的经管和控制以及终端客户的研究和把握,或者叫终端营销。
这三个环节当中,我们过去传媒业的一个基本重点是放在中间环节,就是渠道掌控环节,而中国传媒业无论是宏观的经管控制也好,还是具体的经营操作也好,实际上过去十多年的传媒产业发展重点是在于对渠道的掌控方面。
从市场角度来说,很多人并购我们传媒业的现状叫做渠道霸权,因为我们的媒介,我们的广播,我们的电视,我们的报纸掌握着少数的、稀缺的通达社会、通达市场传播的通道。
由于这样一种霸权,我们拥有社会影响力,我们拥有市场价值。
同样我们的经管体制也是重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掌控,规模总量结构方面的一些经管控制。
所有的体制政策的归结点都归结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经管控制方面,这就是传媒业过去的一种基本发展状况。
最近这些情况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其实我们已经感受非常深刻,渠道现在越来越过剩,这种过剩既是由于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更是由于传媒新技术的有限。
从报业角度来说,尽管这几年报业的治理整顿确实在报纸的数量有所减少,当然数量不大。
传媒经济学-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学,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新中国城里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振公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灯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
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展开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述》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都是并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
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得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进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
(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和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时稀缺问题。
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5.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
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影响力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它能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有效结合。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报业的多元化经营走到今天,前后累计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真正进入发展时期,就在近十来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
而2003、2004年则是大见成效之年,从多种经营到集团化,再到跨媒体经营,构成传媒产业近期发展脉络。
而此后,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势必更成潮流。
多种经营阶段:集体呛水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而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媒介市场化再次提出。
财政部批准了他们的报告。
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的限制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
恢复报纸广告经营活动,是这次市场化进程一个重要标志。
1979年1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后中国大陆第一则广告。
广告重回报纸版面,报业获得了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利器。
80年代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0年代初期,出现了报业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和广播电视业的建台热。
1985年,首次提出报刊的自办发行。
如果将发行视为报纸这种特殊商业的流通过程,自办发行可以看作是报社对报纸这种商品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进行的变革。
这是媒介向产业经营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而自此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对自办发行的积极尝试则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景观。
1988年,中华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成立。
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中,从而使报业产业特性得以初步建立。
1988年3月,《关于报纸、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出台,有力推动了报业改革的进程。
同时,1991年的报业扩版热持续到1993年。
199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公示具有法人资格的报社“可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活动”。
喻国明一位行者的感悟
一路走来,从他的众多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的关注点一直围绕着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他对于学科前沿的敏感不仅仅来源于智慧,更是因为他对中国社会及传媒业的发展有着深切的关注,他始终坚持着“经世致用”的研究路线,针对社会和时代的“问题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
报国惟有笔如刀“我的研究,我是用全部的情感和精力包括生命来做的。
”这是喻国明对自己的要求。
他相信,一个在生活面前不动感情、写文章不倾注心血的人,只能成为文字匠,而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自觉追求的人。
“我们这代人与社会的改革同行,有内在的颠覆冲动和叛逆的基因,又有一种融化于血液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在的执著。
”在投身新闻学研究之初,这种血液中的责任感与执着就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
喻国明出生在上海,六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
幼时的他天资聪颖,三四岁的时候看别人下中国象棋,竟然就在旁边开口支招。
大人训斥他:“你这小屁孩懂什么,要不你来下?”他也不客气:“我来下就我来下。
”结果还经常赢。
六七岁时,喻国明就是他所在的那一片居民区众人皆知的象棋“神童”。
他自小记忆力过人:“一页书,大概读上十多分钟,整页整页的书就会印在脑子里。
考试时,只要是书本上出现过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抄答案一样。
”喻研究项目。
“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是喻国明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在总结国际学术界近百年来于传媒公信力评测理论和方法及繁多实证案例的基础上,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可将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状况进行量化表达的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
课题组于2005年11月组织实施了《中国传媒公信力问题的全国居民调查》,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进行的最大规模、指标体系最为完整、综合测评传媒种类最多的一项实症研究与评测分析;由他主编的《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是国内目前唯一对传媒发展整体业态进行综合测量与评价研究的年度科研成果,已经成为传媒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活”,但是他却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在荒芜中开拓。
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_省略_012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文献综述_喻国明
地基于现象描述与可能的应用设想 , 缺少理论层面的梳理 而适用于传统媒介的理论也未必适 用于新煤体的分析 , 因此 , 巫待新的理论视角的引入和阐释 。新闻和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也是 值得注意的一个话题 。 研究者认为 , 相对于商业网站 日 趋合理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 , 新闻网
本期话题
新闻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
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的演化
—
喻国明 何睿 摘要
本文从传媒经济本体研究 、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经济研究 、 传媒经 济研究 工具 的创新等
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文献综述
方面 来管 窥
年该领域的主要关注点以及新趋势和新突破 , 同时关 照传媒经 济学 科体 系研究的
本期话题
新闻传播学研究
国 际 新 闻 界
川
博公信力呈现地域远近的差异 , 微博在外地事件上的公信力高过在本地事件上的公信力。
显然 , 由于制度约束的差异 , 互联网等新媒体途径愈来愈凸显出自己的优势 , 而传统媒体 的公信力则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 这些变化促使传统媒体反思和变革 , 只有如此 , 传统媒体的
研究者认为 , 关于新媒体产业的现实议题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 “三网合一 ”的现状 、 问题 、机遇 、政策 二是中国网络视频的消费需求 、赢利模式 、国际文化交流 、国家政策 三是中 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变革 、虚拟交流与口碑传播 、新商业与媒体新空间 四是网络游戏对传 媒产业的影响 , 以及中国传媒娱乐产业的发展 童清艳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 。 ”课题组则在连续 年出版 《 中国传媒发
对于我国媒体产业现实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对于我国媒体产业现实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喻国明一个产业从限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中无疑会充满了超常赢利的机会。
目前我国的媒体产业正是这样一个倍受瞩目的产业领域。
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它最为敏锐地感受到了传媒市场的春潮涌动和投资价值。
虽然,允许媒体接受投资的政策尚待明朗,但各类资本已经急不可待。
在这个新世纪的春天,投资媒体正在成为继投资网络之后的又一股热潮――林林总总的报刊市场上,似乎每一个新成员背后都有“老板”或股东;形式繁多、数目庞大的合作“项目”在洽谈;另有大批找“壳”的资金和待价而沽的“壳”自由电子般运动,寻求耦合碰撞机会……事实上,社会资本和人才向着这个具有极大回报潜力产业的集中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道风景。
在感觉到媒体投资迅速升温的情况下,一种须防范新的投资泡沫的警世之言也使人振聋发聩。
人们对中国媒体产业赢利前景的乐观预期是不是继网络投资泡沫之后的新一轮投资泡沫?这是目前许多有志于媒体产业的人士非常关心的问题。
我的基本看法是:一、中国媒体产业其实还远没有真正“热”起来,投资“泡沫说”并不成立。
首先,最新的数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理上可以超过1000亿元,而事实上,我国媒体产业今年所实际拥有的市场“盘子”仅仅在约800亿,至少还有近1/3的增量空间没有有效地占有,而之所以未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序上与媒体产业的市场开发能力低下有关。
而有力度、有规模的资本进入无疑会加速提高我国媒体产业的市场开放能力;其次,由于目前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限制,面对这样一个1000亿左右的大市场,业外资本实际进入的规模据估计仅仅在20―30亿之内。
如此之小的投资进入的规模,使我们很难得出关于投资“泡沫”的结论。
所谓的“泡沫说”大约只是由于媒体投资价值的重新被“发现”所带来的关注热潮给人们造成的印象。
二、目前中国媒体产业的投资仍然属于“高风险”投资,因此,保持清醒明智的头脑,采取更加科学缜密的投资操作则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_学术地图_基于共引分析方法的研究探索_喻国明
“985 工程 ”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传播研究哲学社会科学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2 期 ( 总第 187 期)
“中国” 创新基地支持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文所指的 是指中国内地, 不含台湾、 香港和澳门地区。 30
喻国明 宋美杰: 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 “学术地图”
学知识的单位,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 域中持有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
瑥 瑏 集团。 科学工作者们由于学科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科学 家团体,有的科学家由于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同
美兰德会议讲座——互联网逻辑与传媒发展的关键-喻国明
互联网逻辑与传媒发展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今天这个话题比较沉重,因为无论是从实践,还是从研究角度来看,都预示着趋势性的拐点即将到来。
面对拐点,我们如果按照过去的逻辑去画延长线,按照工作惯性去做的话,延长线将越画越艰难,成本越来越高,代价也会越来越大。
诺基亚被微软吞并时其CEO不无心酸的说了一句话,“好像我们也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这句话值得深思。
的确从诺基亚自身角度来说,已经做到最好,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品牌。
但时代改变了,在人们使用模式和价值逻辑发生深刻改变的情况下,你还我行我素,按照自身逻辑去应对世界变化,就必然边缘化,必然被淘汰。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过去的影像界巨人柯达公司身上,从几何时,这个伟岸的不可逾越的跨国大公司,当数码影像时代到来时,这个影像界无人能望向其背的巨人几乎一夜之间崩塌。
互联网逻辑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传媒业的操作系统。
众所周知,一台电脑上有很多软件,99.99%的软件都是完成各种功能,但有一种软件非常特殊,就是操作系统。
当操作系统改变时,建立其上的任何应用软件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嵌入,不能按照规则去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逻辑的话,哪怕再强大,有再多价值和功用,也会成为价值孤岛,无法利用这个系统带来的各种机会、各种可能、各种价值,而逐渐会被边缘化,变成被时代淘汰的一个人、一个事物、一个机构。
这就是今天我们强调互联网逻辑的重要性,这个判断由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早在60多年前在互联网还没出现的时候已经深刻提出,他说任何一种新媒介,尤其是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媒介出现时,不仅提供新的传播通路、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而是从根本意义上改变资源的重新分配方式。
互联网刚出现时,我们只把互联网看成是延伸传统价值功用和影响力的平台,仅把它作为锦上添花的附属性工具和手段,事实上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恋和自信的结果。
但事实上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渠道和通路,更大程度上是对整个社会基础架构方式的改变。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传媒的影响力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新媒体助推传播变化 喻国明
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正在推动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越来越深刻明显的变化。
应运而生的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传播业界拓展观察视野、改变思维方式,以认真的思考和及时的行动,去直面挑战,去把握机遇。
4月3日,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传播变化及其未来”研讨会上,传播领域的多位专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思维需要注入“新媒体”,从而使认识更清醒一些,把握机遇的眼光更前瞻一些。
本版摘登与会专家的发言,以供读者思考。
因为“聚”,所以“巨”李幼平(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要得到一个比特的信息需要多少能量?答案是1bit=0.693KT。
十三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消耗一亿比特,只需手电筒闪亮几秒钟这点能量。
因此,信息共享这件事情其实并不艰难,我们可以找到科学上的可能性。
信息的分发在科学技术上出现新的突破,原因是由于存储技术发展了。
存储是一种文化生产力。
北大一位教授经过五年观测发现,全国每天产生几百万非视频网页,但总的大小只有30G左右。
还有人统计,每天互联网上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几万分钟的视频文件,经压缩后,字节量也仅仅略大于100GB/天。
而目前,一个卫星转发器的数据能力大于400GB/天,把全中国的主流媒体当天的内容全部分发到任何地方,是绰绰有余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文化媒体之间的竞争是服从幂律的二八原理。
全国有200多万个网站、一万种以上刊物、一千种以上报纸、近千种电台,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但是这些群体中有能力吸引80%以上的社会注意力的,不多于一千种。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传媒架构概念,一个关于互联网和广播网的创意———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源一体化的问题,也就是创造一个每天都更新的巨库。
这里包括影响力最大的几百种期刊、影响力最大的几百种网站,然后再把音频视频的栏目收集到一个巨库里面,每天这个巨库为130G左右。
每日更新的巨库整合了主流的文化资源,实现了一体化,然后通过卫星广播分发到分布于城市、乡村的微库。
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
《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 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而从这时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 一次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 功能——其动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 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政府角色开 始从“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 移,而获得了决策权、选择权的人民群众 需要分享信息资源以优化自己的决策与选 择。至此,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角 色体系得到了系统性的恢复和重建。
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 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只是由于党中央的果断决策,极大放松了 当时的传播管制,才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 振,社会发展才转危为安。2003年5月1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则开始了超 越“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艰 难启程,因为新闻频道的最大意义就是其 随时随地直播突发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 这一核心价值对于等一等、慢三拍的传统 的内容规管是一种从传播形态上实现的突 破。
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 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语言就是新闻媒 介面对社会的“表情”,这种“表情”的 单一抑或丰富是由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的单一和丰富决定的。毫无疑问,自上而 下宣达政令需要一种语言、一种表情;而 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消遣则需要与此不同 的别种语言和表情。不难设想,如果用庄 重的新华体式的语言去表现信息服务或娱 乐消遣的内容该是一种怎样的不和谐。
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 逻辑与现实走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喻国明
对于当前中国传媒的发展而言,也许没有什么比 保持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方位感更重要了。而这种 方位感的正确获得和保持,离不开我们对发展格 局的基本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战略问题的科 学把握。“做正确的事”要比“正确地做事”更 重要。换言之,在现阶段的传媒的发展中,面对 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面 对层出不穷的新的成长性空间,知道“在哪做” 和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有鉴于此,本文着重讨论中国传媒发展的历史发 展与现实逻辑,以便于我们就此对于某些最为重 要的发展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面临“拐点”
增长的“失速”、同质化竞争、市场的“碎片
化”、媒体融合、广告市场与受众市场的双重分 流等等。
只有充分了解问题和危机的症结所在,我们才
有可能找到化解问题和危机的战略与策略。
传播的“语法革命”:从要素扩增到结构重组、
规则改变和发展模式的转型
21
1、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
域的改革;
开放顺序:外围至中心; “中心”的涵义:社会影响力、经营所有权、内容的主流性 -在所有权方面:单一化的国家垄断体制正在出现松动
发行、广告业务已经对外开放;
内容制作与交换也已经有限制地对外开放; 最后的难点:传媒的所有制与编辑终审权
7
开放顺序:外围至中心
-就传媒类别而言,中国传媒业的开放是沿着这样一个
从“增量改革”到“语法革命”
——Web2.0时代的传媒运营法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喻国明教授/博士
2012年11月· 中国人民大学
1
一、改革的内涵以及中国式逻辑
1、改革、改良与革命
2、“路径依赖”与 “增量改革”
2
二、中国传媒业:发展改革的八个标志性
事件
1、“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大众传播
廣播 雜誌 上網
有 時 ( 每 周 不少於1 天) 3.18 16.12
9.92 21.3 2.77
經 常 ( 每 周 不少於3 天) 17.09 12.42
6.1 14.74 1.91
平均每 平均每 日擁有 幾乎每 日擁有 的受衆 的受衆 天 規模 比例(%) (億)
0.31 36.73
61.48 40.64 91.23
1、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亿; 2、中国大陆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总体上的解决; 2011中国大陆的GDP已经达到46万亿元人民币,综合 国力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
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
3、中国大陆居民的平权意识正在高涨,参与表达,张
顺序进行的: ①网络;②图书出版;③期刊;④报纸;⑤广播; ⑥电视。
-就内容类别而言,中国传媒业的开放是沿着这样一个顺序进行 的: ①技术;②消费时尚;③经济文化;④时事政治。
8
三、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
3、官方媒介的“边缘化”:增量媒介的改革超
前于存量媒介的改革。
改革成功的关键首先不在于蓝图描绘,而在于
视机社会拥有量3.7亿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用户1.6亿户。 ⑥广播 目前我国拥有广播电台282座,中、短波广播 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共播出1777套广播节目,广 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6%。
13
四、目前中国传媒业的受众
1、正常的一天,我国大陆各媒体的受众规模
报纸:约为2.92亿读者,占全国人口的22.47%;
29
2012第一季度,传统媒体广告开年不利, 增幅骤降
10倍,增长几近停滞
2007-2011年传统媒体刊例总花费及GDP增幅
广告增长 GDP
14.2% 9.0%
15.0%
9.6%
13.5%
9.2%
13.0%
10.3%
12.9%
9.2%
8.1%
1.4%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三、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
1、“技术拖着制度走”:微观业务改革超前于宏观体
制改革; 特点:被动承认式的跟进;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动因:技术的进步、社会转型的要 求; “不负责任体制”导致创新因素首先是在实践领域出 现;
6
三、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
2、“农村包围城市”:边缘领域的改革超前于主流领
动力机制的重建
9
四、目前中国传媒业的规模
1、报纸:目前中国共出版报纸1931种,其中日报和周一刊是
中国报纸的主要类型,分别占49.7%和29.8%。平均期印数 19548.86万份,总印数467.4亿份,总印张1613.14亿印张, 定价总金额261.02亿元 。 全国平均每份报纸的印张数为3.79印张,折合对开报纸
493.29亿印张,定价总额632.28亿元,中国大陆居民平均每 年每人拥有4.93册。
4、网络
约350万个网站,其中新闻网站为150个。网民数量已经 达到4.85亿以上。
12
⑤电视
目前我国拥有电视播出机构2280家,其中,电视 台309家,广播电视台1919家,教育电视台52家,共
播出1254套电视节目,卫星传送频道60个,全国电
6、“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
微内容的崛起与多元力量、平权价值的建构。
4
二、中国传媒业:发展改革的八个标
志性事件
7、胡锦涛与网民在线聊天:新媒介的主流化进
程呈现加速趋势;
8、北京奥运会:传播指导方针上的“平常心”和
报道结构的“平衡态”,开启了中国传媒软实力构
建的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5
无限的生产:自媒体的崛起与传播权威的重新诠释(去中心 化) 无限的传播:渠道的过剩与对传播软实力的倚重 无限的需求:个性化的媒体消费与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
19
六、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面临“拐 点”
中国大陆主要媒体2004年广告经营额及其增长率 媒介 2004年经营额 2003年经营额 增长率
(亿元) 电视 广播 报纸 杂志 合计 291.54 32.93 230.72 20.37 575.56 (亿元) 255.04 25.57 243.01 24.38 548 14.31% 28.78% -5.06% -16.45% 5%
17
1991年—2005年我国广告经营的总量与年增长率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广告额(亿元人民币) 35.09 67.87 134.09 200.26 273.27 366.64 461.96 537.83 622.05 712.66 794.89 903.15 1078.68 1238.61 1416.30 增长率 93.4% 97.6% 49.4% 36.5% 34.2% 26.0% 16.4% 15.7% 14.6% 11.5% 13.6% 19.4% 14.8% 11.06%
网络与电视受众重叠独占变化趋势(%)
48.6 61.3 84.9
44.1
39.1
48.9 36.4 13.1 0.3 1.1 1.9
53.1
58.22ຫໍສະໝຸດ 32.320012005
2008
2009
2010
网络独占
重叠受众
26
电视独占
26
注:重叠受众是指过去1个月上过互联网并且在过去七天看过电视的人群 数据来源:CTR 全国居民生活形态调查数据库
0.7 18.85
15.35 19.27 2.89
78.69 15.85
7.01 3.93 0.92
78.17 26.64
13.43 19.25 2.88
9.38 3.20
1.61 2.31 0.35
资料来源:《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15
3、中国受众接触各类媒介的日均时长 (单位:分钟)
扬个性价值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22
2、传媒领域的发展特征:信息碎片化,媒介接触碎 片化,传统媒体只是“媒体碎片中某一片”
站台广告
here 听广播、玩手机
Title 刷刷微博 in
看公交液晶
手机上网
看看新闻
地铁户外
听广播
看地铁报
地铁电视
开车听广播 here
Title in
23
休息一下,翻翻杂志做做操
23
功能的丰富与扩张;
2、“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传播模式的转型;
3、“《东方时空》的开播”:新闻媒介的环境
守望功能成为“元功能”;
3
二、中国传媒业:发展改革的八个标志性
事件
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传媒业进入
到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
5、伊战报道、非典传播、新闻频道开播:传媒
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网络视频直接分流电视媒体的观众
电视与互联网受众的重叠独占情况 (%) 电视与网络视频受众的相互渗透情况(%)
BASE: 昨天有看电视或有上网的受众
BASE: 过去七天有看电视或看网络视频的受众
数据来源:CTR 全国居民生活形态调查数据库
27
27
网络视频在电视剧、综艺类节 目上对电视形成直接冲击
视频受众经常收看的视频形式(%)
杂志:约为2.13亿读者,占全国人口的16.36%; 电视:约为9.91亿观众,占全国人口的76.25%; 广播:约为1.61亿听众,占全国人口的13.43%; 网络:约为3.09亿网民,占全国人口的23.8%
14
2、我国居民接触各类媒体的情况及相应发受众规模
很 少 從 不 或 ( 每 月 很 少 接 不少於1 觸 天) 電視 報紙
全体居民人均接触时间 该类传媒受众人均接触 时间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2003年上海读者调查
16
五、中国传媒业的广告经营
1、中国传媒业广告经营背景 1981—2005年中国大陆的广告业由1.18 亿的经营额起步,经过26年年均增速超过30% 的发展速度,总量增加了1333倍,继2003年 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后,2006年广告总额达 到1573亿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