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震灾害》期末节课考试答卷自己写的(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秋季学期《地震与地震灾害》期末考试题

问题一(15分):

假如你是一名船长,正带领着船员在海上工作,这时有警告说有海啸将要袭击海岸,请问此时你该如何审时度势地将海啸风险减小到最低点?

答: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自然现象。海啸是由海底震动产生的海水主要沿水平方向大规模运动只有遇到陆地阻挡的时候才会出现海浪,在深海当中由于没有陆地阻挡所以不会产生巨浪,也就没有了海啸。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因此,我会以最快速度,将船只驶离滨浅海,驶向外海。

问题二(30分):

板块构造学说揭示了海底扩张和板块的水平运动现象,并阐明了与板块边界相联系的岩浆活动。试论述板块边界的类型、全球主要板块的名称以及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与地球化学方面的主要证据。答:有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和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全球主要板块名称: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

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地球物理学证据:1.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了地幔顶部普遍存在有地震低速层和高导层,预示着软流圈的存在,而软流圈存在的事实又改变了人们认为大陆不能漂移的错误观念,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在横穿洋脊方向所测得的磁力异常曲线相似,每一侧的正负异常都在另一侧同样的位置出现;同时发现在过去亿万年地球发展过程中,地球磁场南北极曾多次反向,现在的磁场叫正向,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反的叫逆向。把所有横剖面上所测得的正负异常连接起来,即可看出在洋脊两侧具有一系列与之平行的磁异常条带,正向和逆向交替出现,以洋脊为中心对称排列。每一条磁条带宽度不超过数十千米,而长度却可达几千千米以上。

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地质学证据:

证据一:海岭是地壳扩张的产物,因为扩张,壳下岩浆才一次次地沿扩张裂缝喷发而出,形成了新的地壳,即地壳的增生带。在增生时新的岩浆挤老的岩浆,把老的挤向两侧。所以,离海岭中心轴越远,岩石就越老,反之,离中心轴越近,岩石就越新,很有规律性,也具对称性。这是板块构造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证据二: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

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ll034米。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

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把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陆板块翘起来。

证据三:是岛弧。岛弧也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常和海沟结伴而存在。海沟靠近大洋,岛弧靠近大陆。岛弧常成群结队产生,首尾相连,呈雁行排列,构成弧形,典型者要数太平洋西边的岛弧了。岛弧实际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构成岛弧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岩,尤以安山岩居多。所以岛弧也可以说是火山岩带的别称,其所以说它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是岛弧中的火山岩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

证据四:是转换断层与错断带。所谓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时,海岭上各段的扩张速度的差异,在差异较大的地方就要错开,这错开之处,就是所谓的转换断层。它横切海岭,起调整扩张能量、维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张性断层。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错断带或破碎带了。其所以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因为它是地壳扩张形成海岭时的一种相关产物。

证据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山体多为基性火山岩所组成,其顶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积物所覆盖。平顶山的岩石时代多为中生代或更新的岩石。其所以是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于海水之中的缘故。证据七:双变质。又称成对变质带。板块说认为,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或者说在海沟的靠陆一侧,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也就是常见的接触变质带。双变质带被认为是板块聚合或板块俯冲带的典型标志。

证据六:地震活动地震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沿着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大陆裂谷、地缝合线分布。(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别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俯冲带倾向大陆的一侧。(3)发生于大洋中脊、大陆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张所产生;发生于转换断层带的地震主要由扭错所产生;发生于俯冲带、地缝合线的地震主要由挤压、逆掩所产生,但发生于海沟附近的地震有许多是因张裂形成。(4)板块内部地震较少。

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地球化学证据:

证据一:火山活动。火山主要分布在下述三个地带:一是沿着大洋中脊分布,如冰岛火山等。随着洋壳不断产生和扩散外移,活火山逐渐变为死火山,并密集成群对称排列于洋脊两侧。二是沿着大陆裂谷分布,如东非大裂谷北段曾有多期岩浆喷发活动,形成埃塞俄比亚熔岩高原;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m)、肯尼亚火山(5199m)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三是沿着板块俯冲带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古地中海火山带,它们构成世界最主要的火山带。在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一侧是海沟,一侧是岛弧火山带,其分界线称为安山岩线,它的内侧为大洋型地壳,以少含K2O的拉斑玄武岩为主;它的外侧(即靠近大陆一侧),则过渡为大陆型地壳,以喷发大量安山岩(或侵入花岗闪长岩)、火山碎屑岩为主,或喷出含K2O较多的碱性玄武岩,构成有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圈。日本的富士山,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和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等都是这一带的知名火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