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 ,一定时间后观察噬菌体 的侵染情况。
通过离心去除未侵染的大 肠杆菌,洗涤以去除多余 的噬菌体。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 噬菌体的繁殖情况。
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等 方法检测实验结果。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
确保整个实验过程在无 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
污染。
精确测量
确保所有试剂的准确测 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
04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噬菌 体的存在和侵染机制。
实验结果证明了噬菌体的专一性,即 一种噬菌体只能侵染对应种类的细菌 。
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噬菌体对大肠杆菌 的吸附、侵入、复制和释放过程。
实验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直观,能够 很好地展示噬菌体的侵染过程。
缺点
实验过程中无法控制噬菌体的数 量和侵染时间,可能会影响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作为宿主细胞,用 于噬菌体的侵染。
缓冲液
用于维持实验过程 中的pH值稳定。
噬菌体
用于侵染大肠杆菌 的病毒。
培养基
用于培养大肠杆菌 。
其他试剂
如抗生素、染色剂 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01
02
03
04
05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备噬菌体和 2. 感染实验 宿主…
3. 离心与洗涤
4. 培养与观察
5. 结果检测
将噬菌体稀释至适当浓度 ,同时培养大肠杆菌至对 数生长期。
噬菌体的生命周期包括吸附、 注入核酸、复制和组装新噬菌 体等步骤。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噬菌体通过识别大肠杆菌表面的受体 ,吸附到细菌表面。
噬菌体的核酸利用大肠杆菌的代谢系 统和基因表达机制进行复制。

噬菌体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作用

噬菌体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作用

爾卜畜牧唾菌体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作用郝贺12,王海英3郭炳博U 译,石玉祥U 校(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〇56000;2.河北省禽病技术创新中心,河北部郸 056000; 3.河北中贝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邯郸056000)肠杆菌科是一类革兰氏 阴性菌。

该类所有细菌都与腹 膜炎和其他腹腔内感染有关。

此外,大肠杆菌常引起泌尿器 官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被认为 也是肺炎的重要病因;肠沙门 氏菌可引起胃肠炎;志贺氏菌株可引起志贺氏菌病,通常以 传染流行形式出现,且有相当 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但耐药 性的存在是处理肠杆菌科感 染的一个严重问题,并有可能 诱发耐药物种产生。

目前迫切 需要寻找控制肠杆菌科感染 的替代方法,而噬菌体治疗是 有效的方法之一。

噬菌体治疗有着悠久的 历史,起源于20世纪初。

但自 从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被发 现以来,噬菌体治疗研究几乎停止。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 用,越来越多的致病菌对药物 产生了耐药性,对人类健康造 成了极大的威胁,抗生素不良 反应刺激了研究人员对噬菌 体治疗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

噬菌体疗法是利用噬 菌体来分裂致病细菌的治疗 方法。

噬菌体吸附到细菌后, 开始溶菌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 溶血素,宿主细胞裂解机制可 分为两种基本模式。

一种模式 依赖于噬菌体K 和T 4等带有 双链DNA 的噬菌体产生的溶 菌酶来分裂细菌;另一种模式 不需要溶菌酶。

1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疗法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500万儿童死于急性 腹泻。

发展中国家1/3的儿童 腹泻病例是由大肠杆菌引起 的,大肠杆菌是所有细菌中致 病谱最广的细菌之一,给家禽 造成的死亡率也很高。

用噬菌体来治疗大肠杆菌 感染。

Smith 等人用噬菌体混 合物治疗犊牛、仔猪和羔羊腹 泻,取得有效成果。

Huff 等人 证实雏鸡感染大肠杆菌后,在 饮用水中添加109PFU /毫升噬 菌体悬浊液,死亡率显著下 降。

奥利维拉等人的研究证 实,噬菌体以lx l 09PFU /毫升 的剂量口服和喷雾,鸡的死亡 率平均降低25%,发病率平均 降低41.7%。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研究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研究

10n 尾宽约 1 2 i 有尾鞘 、 3 m, 8— 2r m, 基板 、 尾丁 、 尾丝等结构 , 该类噬菌体在污水中 占绝大多数. 三是短尾 噬菌体 , 其头部
为二十面体 , 大小为 2 m, 0r 尾部长约 2— m, i 3n 在污水 中占有一定 的比例. 2种噬菌体在 一1  ̄ 冰箱可存活 5 8( 2 6天. 噬菌 经
体处理的污水 , 总菌数下降了 3 %左右 , 0 大肠杆菌总数下降 9 % 以上. 0
关 键词 : 大肠杆菌; 噬菌体 ; 分离; 纯化; 特性
中图分类号 : 3.8 Q 99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3- 7(08 ¥- 7- 0 8 4920 )2 23 5 4 0 0 0
不衰 , 已证 明利用 噬菌 体 可 以控 制 大肠 杆菌 引起 的 现 犊牛 、 仔猪 、 羔羊 的腹 泻 , 治疗 大 鼠的大肠杆菌感 染 , 在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菌株来源及培养 .
菌种 : 大肠杆 菌( ciC E. l MCC( 4 13 由厦 门 o) B)4 0 (
大学生命 科学学 院教学部提 供 ) 培养基 参 考文献 [ ] , 7 配制 , 3倍 L B培 养基 ,H . 7 4 其 中 L p 7 2— . ; B底层 平 板培养 基加 2 琼脂 , % 上层 培 养基 加 10 .%琼 脂 .MB E 固体 培养基 .
对鸡肉接种大肠杆菌的同时在鸡体不同部位注射噬菌 体, 则可保 护 鸡免 受 大 肠 杆 菌 的 感染 .92年 ,otl 19 Soi l 发现 噬菌 体可 以保 护小 鼠免受 鲍 曼不 动 杆菌 、 脓假 绿 单胞菌的感染. 现在, 噬菌体在人、 鱼的传染性疾病 畜、 的防治方面发挥 着重 要 的作 用 . 国 内, 在 自上 世 纪 5 0年代应用绿脓 杆菌 噬菌体 治疗 大 面积烧 伤病 人 , 成 功地解 除 因耐药性 而 长期 不 能治 愈 的 问题 以来 , 菌 噬

噬菌体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噬菌体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噬菌体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任晚霞1,陈玉武21.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寿光 262706;2.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寿光 262705摘要噬菌体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原性及其对养殖业的危害,详细阐述了噬菌体的特点及其在鸡大肠杆菌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噬菌体具有高度专一性、低毒性和广泛的宿主范围,可以针对不同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定向治疗。

尽管噬菌体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在实践中仍面临稳定性、安全性和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但作为1种新型治疗方法,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噬菌体;大肠杆菌;抗生素;治疗近年来,大肠杆菌病在养殖业中呈现严重的流行趋势。

大肠杆菌是1种革兰氏阴性菌,它在动物体内能引发多种疾病,包括泌尿生殖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以及消化系统感染等。

特别是在家禽和畜牧业中,大肠杆菌病已成为1种常见的疾病,给动物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1]。

对于家禽而言,大肠杆菌病通常表现为腹泻、贫血和死亡等症状。

家禽感染大肠杆菌后,该菌可在家禽的消化系统中持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难以完全根除。

同样地,在畜牧业中,大肠杆菌病也会导致动物消瘦和死亡等问题。

传统药物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

大肠杆菌病原体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容易产生耐药菌株,且许多传统药物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时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使用抗生素还会引发药物耐受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除了传统药物治疗,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其他治疗手段,如预防性接种、新型抗生素开发以及微生物代谢工程等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研究。

此外,一些养殖业者也开始采用生物技术手段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通过这些新的治疗手段,能有效克服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并更好地应对大肠杆菌病的挑战。

这些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将为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能性,有助于减少药物耐受性的发展,并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实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背景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实验背景
噬菌体的概述
01
02
03
噬菌体的定义
噬菌体是一类感染细菌的 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 异性,只感染特定的细菌 种类。
噬菌体的形态
噬菌体通常呈蝌蚪形、棒 状或微球形,其核心部分 为核酸(DNA或RNA), 外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
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组,即未加噬菌体的培养基,以排除培养基变化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04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1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
该实验表明,噬菌体通过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 利用大肠杆菌的合成机制复制自身,并最终释放 出大量的噬菌体粒子。
参考文献
噬菌体是一种侵染细菌的病毒, 能够利用细菌的物质来合成自 身的组成成分,最终繁殖出许 多噬菌体后代。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可 以分为吸附、注入、合成、组 装和释放五个阶段。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生 物学领域中经典的实验之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6 附录
实验材料
噬菌体
用于侵染大肠杆菌的病毒。
大肠杆菌
作为宿主细胞,用杆菌。
显微镜和载玻片
用于观察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 过程。
离心管和离心机
用于分离和纯化噬菌体和大肠杆 菌。
缓冲液
用于调节pH值和保持实验过程中 溶液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 准备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噬菌体P1侵染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机理研究

噬菌体P1侵染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机理研究
P1 是在革兰氏阴性菌中被普遍应用的转导工具。 P1 能 够包装供体菌的基因组 DNA 形成子代的噬菌体。 由于噬菌 体基因组的高突变性,导致部分的子代噬菌体成为缺陷噬菌 体,在侵染受体菌时,不能裂解宿主细胞,而是通过同源重组 的方式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 虽然 P1 作为转导工具具有方 便、快速、高效等优点,但是它的使用范围有诸多限制:①对 于一些细胞表面覆盖荚膜多糖的细菌,P1 不能侵染[6] ;②对 于一些细胞表面表达 O 抗原的细菌,P1 也不能侵染;③P1 的侵染位点被认为位于细胞表面的脂多糖( LPS) 的核心上, 但是具体是位于哪一位的糖基上,至今还未被发现。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Phage P1 Infecting 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 ( EcN) YU Yan-ying,ZHOU Xian-xuan (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Abstract [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infection site of Escherichia coli infected by bacteriophage. [ Method] We selected E. coli Nissle 1917 ( EcN) , serotype O6 ∶K5 ∶H1 as the experimental strain. The K antigen and O antigen synthesis genes were mutated by λ-RED system, and the infection sites of P1 were determined by detecting the transduction efficiency of P1 to these mutants. [ Result ] The double mutant EcNΔkfiAΔwaaG::Cm had the highest transduction efficiency. The mutation of kfiA gene led to the deletion of K antigen. The mutation of waaG gene led to the exposure of second heptanes ( Hep Ⅱ) in LPS core oligosaccharides, which made it easier for P1 to contact with HepⅡ and to infect bacteria. [ Conclusion] HepⅡ may be the recognition site of phage P1. Key words Bacteriophage P1;Nissle 1917;K antigen;O antigen

2020大肠杆菌的分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2020大肠杆菌的分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2020大肠杆菌的分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肠埃希氏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致病性的大肠埃希氏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会严重危害健康。

快速准确地测定大肠埃希氏菌的污染来源对有效缩小疫情影响范围极有帮助,从而避免对人类健康和经济贸易造成重大损失。

建立简便高效的分型方法是微生物溯源的关键,常见的大肠埃希氏菌分型方法可分为表型分型和分子分型,这些分型方法各有优劣,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又称大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于1885年首次被发现[1],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寄居菌。

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然而一些特殊血清型菌株可导致人或动物腹泻、腹痛甚至会产血性粪便,重症病例会并发溶血性的尿毒综合征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3]。

根据大肠埃希氏菌对人类的致病机理不同,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 大肠埃希氏菌的肠道传染具有比较广泛的特性,而食品在生产、包装及运输过程中极易感染此菌,进而引发传染性疾病[5]。

2018年6月,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污染生菜事件的暴发,影响了美国36个州,事件造成96人住院和5人死亡[6]。

2019年4月,美国的10个州暴发牛肉感染大肠埃希氏菌O103事件,导致177人感染,其中21人住院,涉事公司紧急召回了53 200磅牛肉[7]。

作用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筛选

作用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筛选

健康养殖·诊疗84畜牧业环境 2020.06摘 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属称大肠杆菌。

在特定条件下大肠杆菌可致病。

近年来,由于兽医临床耐药大肠杆菌的不断出现,新抗生素的研制困难重重,而噬菌体(bacteriophage 或phage)是一类细菌依赖性的病毒,能在菌体内快速增殖并最终裂解细菌从而达到抗菌效果。

因此研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用于防治大肠杆菌感染受重视。

为了筛选出作用于大肠杆菌的噬菌体,通过水样法、双层平板法和点滴法从污水中筛选出噬菌体并进行分离纯化。

结果发现,滴了噬菌体的部位出现了明显的噬菌斑,说明噬菌体对大肠杆菌发挥裂解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肠杆菌;噬菌体;筛选;水样法;双层平板法;点滴法1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通过试验筛选出作用于大肠杆菌的噬菌,研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

为进一步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1)污水:来自长江大学河滨公寓旁水沟的不同位置。

(2)标准大肠杆菌:长江大学实验室保存。

2.2 试验主要仪器及器材培养皿、恒温箱、离心机、高压蒸汽锅、酒精灯、滴管、接种环、0.22 μm滤膜,注射器、锥形瓶、移液器等长江大学相关实验室提供。

2.3 试验方法污水采集:在长江大学河滨公寓旁水沟中的不同位置采集3瓶(555ml)污水,分别编号1、2、3,将样品放入泡沫箱中保存。

LB培养基制备:分别称取NaCl 4.5 g、蛋白胨9g、酵母提取物4.5 g放入500 ml锥形瓶中,加入300 ml蒸馏水,充分摇匀加热至沸腾,待冷却后分别倒入3个锥形瓶(250 ml)中,每瓶50 ml,放入高压立式蒸汽灭菌器内灭菌。

SM缓冲液配制:Nacl 5.8 g,MgSO 4·7H 2O 2 g,1M Tris·CL(pH 7.5)50 ml,2%明胶5 ml,加双蒸水至1 000 ml,121℃高压灭菌20 min,4℃保存,该试剂用于噬菌体的保存及稀释。

噬菌体分离实验报告

噬菌体分离实验报告

1. 学习噬菌体的分离方法。

2. 掌握噬菌体纯化技术。

3. 了解噬菌体形态和生物特性的观察。

二、实验原理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噬菌体分离实验是通过在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上加入噬菌体,观察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作用,从而分离出纯化的噬菌体。

三、实验材料1. 实验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种、噬菌体培养液、琼脂平板、无菌镊子、无菌滴管等。

2. 对照组:大肠杆菌菌种、无菌水、琼脂平板、无菌镊子、无菌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培养基:将大肠杆菌菌种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7℃培养18小时。

2. 分离噬菌体:取一定量的噬菌体培养液,加入适量的无菌水进行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加入琼脂平板中,轻轻摇匀。

3. 制备平板: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倒入平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镊子取适量的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平板表面。

4. 孵育平板:将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小时。

5. 观察结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找出裂解斑,即噬菌体感染后的菌落。

6. 纯化噬菌体:用无菌镊子夹取裂解斑边缘的菌落,接种于新的琼脂平板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

7. 观察纯化结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若出现单菌落,则表明噬菌体已纯化。

8. 观察噬菌体形态和生物特性:将纯化的噬菌体培养液置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观察噬菌体的形态。

同时,进行噬菌体的吸附实验、裂解实验等,了解噬菌体的生物特性。

1. 分离噬菌体:平板上出现裂解斑,表明噬菌体已成功分离。

2. 纯化噬菌体:平板上出现单菌落,表明噬菌体已纯化。

3. 噬菌体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噬菌体呈长圆柱形,具有尾丝。

4. 噬菌体生物特性:吸附实验和裂解实验均表明噬菌体具有感染大肠杆菌的能力。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 噬菌体分离实验的关键是裂解斑的观察,裂解斑的出现表明噬菌体已成功分离。

3. 噬菌体纯化过程中,要注意纯化程度的判断,避免杂菌污染。

噬菌体对致病性耐药大肠杆菌的裂解试验

噬菌体对致病性耐药大肠杆菌的裂解试验
维普资讯
《 上海畜牧兽 医通讯》 20 年第 4 06 期
・2 ・ 5
噬 菌体 对 致 病 性 耐 药大 肠 杆 菌 的裂 解 试验
肖 雷 朱 建波 (云 南农 业大学 动物科 学技 术学 院
大肠杆菌是引发肠道疾病的一种 主要 致病菌 , 常引起犊 牛、 羔羊痢 、 仔猪 痢和猪水 肿病等 , 严重威 胁动物 健康 , 阻碍 了畜牧业的发展 , 每年造成数, 随着 大量 耐药菌 株的 出现 , 但 治疗效果 已不够理想 。据 报道 目前许多 国家 2 %的肺 炎链 5 球菌 已经产生耐药性 ; 国 7 %的细菌感染会对一种或多种 美 5 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 ; 日本 5 %以上的葡萄球 菌分离株具有多 0
用接种环挑 起被检 大肠 杆 菌纯 培养 物 , 种于 5ml 接 肉 汤培养 基 内 3 * 培养 6h再 将菌液均 匀涂布 于制备好 的营 72 ( , 养 琼脂培养 基。用镊 子将药 敏纸置于培养基 上 ,7 3 ℃培养 1 6 1 , 8h 观察结果 。根据 中国药 品生物制 品检定所 药物敏感 试验判断标准分 为高敏、 中敏和耐药 。
试验依据 。
2 结 果 2 1 药敏 试验 结果 .
通 过实验证明 , 个 菌株对 大多数抗生素具有 很强的耐 8 药性, 平均耐药性大于 8 %, 中对痢特灵 、 5 其 青霉 素、 苄青 氨 霉 素、 羟苄青 霉素 、 苯唑青霉 素 、 红霉素 、 利福平 的耐药 性高 达 10 这表明常规抗生 素 已无 法控制这些 大肠 杆菌。详 0 %,

噬菌体是一类细菌依赖性病毒 , 又称细菌病毒 。1 1 9 7年 法 国的 F l Heee exd rl 利用 噬菌 体治疗鸡 伤寒 、 痢疾 , i l 兔 取得 了非常成功 的效果 , 初步证 实了噬菌体可作为细 菌病 治疗的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过程及结论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过程及结论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过程及结论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个神奇的实验。

咱先来说说噬菌体是啥。

你就把噬菌体想象成一个个小小的“外星
飞船”,专门去找大肠杆菌这个“大基地”搞事情。

实验开始啦!先得准备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就像给
这些“外星飞船”装上了特别的导航装置。

标记的有两种,一种是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另一种是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然后把这些标记好的噬菌体放到有大肠杆菌的培养液里,这就好比
把“外星飞船”放进了“大基地”。

过了一会儿,噬菌体就开始侵染大肠杆菌啦!这时候你猜怎么着?
噬菌体的 DNA 就像个狡猾的小偷,偷偷溜进了大肠杆菌的内部,而蛋
白质外壳呢,就被留在了外面,像是被甩掉的包袱。

等侵染结束,搅拌离心一下。

这一步就好像把混乱的局面梳理清楚。

接下来看看结果,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那一组,在沉淀物里检测到
了大量放射性,这说明啥?这不就表明噬菌体的 DNA 进入了大肠杆菌嘛!而用 35S 标记的那一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这不就意味着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进去嘛!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重要啦!它清楚地告诉咱们,噬菌体在侵染
大肠杆菌的时候,是 DNA 进入了细胞,而不是蛋白质。

这不就像一场
精彩的破案,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罪魁祸首”——DNA,是它在遗传中起关键作用。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个实验,咱们怎么能这么清楚地知道遗传的秘密呢?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有人点亮了一盏明灯。

所以说啊,科学实验真是神奇又有趣,总是能给咱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难道不是吗?。

紫外线诱导溶源菌性型大肠杆菌裂解噬菌体的实验

紫外线诱导溶源菌性型大肠杆菌裂解噬菌体的实验

实验:噬菌斑的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噬菌体裂解细菌的现象。

烈性噬菌体能迅速裂解细菌,而温和性噬菌体由于原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上,与寄主细胞同样分裂,并分配到各个子细胞中去,因此在寄主细胞中找不到噬菌体的粒子,而是以形成噬菌体的结构单元存在,称前噬菌体。

这种噬菌体叫做温和性噬菌体。

这种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胞称作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可以自发地释放噬菌体,每1代有10—2~10—5细胞发生裂解,释放出具有感染力的噬菌体。

也可以通过诱异释放噬菌体。

已知具有诱异能力的物理、化学因素有紫外线、电离辐射、氮芥子气、有机过氧化物、乙烯亚胺、丝裂霉素C等。

在布有敏感菌株的琼脂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

一、材料1、菌种:E、colik12F2gal—/λgal+/λ带有噬菌体(λ)和缺陷型噬菌体(λdgal),能发酵半乳糖。

E、cdi k12sgal-不带噬菌体,不发酵半乳糖,对(λ)噬菌体敏感。

2、培养基(1)肉汤培养基(液体):3ml/支×3、9ml/支×10、9ml/100ml△×2牛肉膏5克、蛋白胨10克、Nacl 5克、蒸馏水1000ml、ph7. (2)肉汤固体培养基:120ml/250ml△×1肉汤培养基液加入2%琼脂(3)加倍肉汤培养基液 3ml/支×2成分相同,浓度加倍(4)半固体培养基:5ml/支×10肉汤培养基液中加入0.6~0.8%琼脂3、溶液:(1)加镁磷配缓冲液 10ml/支×1、3ml/支×2KH2PO4 2克、K2HPO4 7克、Mgso4.H2O 0.25克、蒸馏水1000ml (2)氯仿4、器皿:(1)培养皿φ75mm 1块φ90mm 8块(2)移液管 1ml 20支 10ml 2支三、方法与步骤:1、噬菌体的诱导和裂解液的制备(1)从供体菌E、colik12F2gal+斜面挑取一环接种于3ml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8个小时。

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及宿主谱研究

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及宿主谱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8期动物科学摘要噬菌体具有特异性强、无残留、对人畜无感染性、容易筛选获得等独特优势,在无抗养殖趋势下潜力巨大。

本研究从鸡场采集粪便样本,从中分离出大肠杆菌,再从粪便样本中分离、纯化出噬菌体,测定纯化后噬菌体的效价,并对噬菌体的噬菌谱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噬菌体可以裂解大肠杆菌;分离到的噬菌体为宽宿主谱噬菌体,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噬菌体;大肠杆菌;宿主谱中图分类号S85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8-0183-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8.07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Isol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ophage and Its Host SpectrumXU Fangfang 1JIAO Li 2*LI Fenghua 1WANG Yuxia 1LIN Zhiyu 3(1Shandong Xundakang Veterinary Medicine Co.,Ltd.,Jinan Shandong 250316;2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Department of C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Cangzhou Hebei 061000;3Yantai Tianhua Breeding Co.,Ltd.,Yantai Shandong 264000)Abstract Bacteriophage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strong specificity,no residue,no infection to human and livestock,easy to screen and so on,which ha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absence of anti breeding trend.In this study,we collected fecal samples from chicken farms,isolated E.coli from them,and then isolated and purified bacteriophages from fecal samples,determined the titer of purified bacteriophages,and studied the bacteriophage spectru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ophage could cleave E.coli ,and bacteriophage isolated had a wide host spectrum,but it had some limitations.Keywords bacteriophage;Escherichia coli ;host spectrum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及宿主谱研究许方方1焦莉2*李凤华1王玉霞1林治钰3(1山东迅达康兽药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316;2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河北沧州061000;3烟台天华饲养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是健康畜禽肠道中正常存在的菌种,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2类。

ILG1:在纽约实验室大肠杆菌菌株中发现一种与噬菌体整合酶相似的新p4

ILG1:在纽约实验室大肠杆菌菌株中发现一种与噬菌体整合酶相似的新p4

ILG1:在纽约实验室大肠杆菌菌株中发现一种与噬菌体整合酶相似的新p4田文志;白慧玲;等【期刊名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2(023)014【摘要】目的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生发中心B细胞中进行,从而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到产生其他类别的免疫球蛋白如IgG, IgA, IgE. 目前导致类别转换的机制还不清楚. 我们试图克隆参与类别转换的基因. 方法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B细胞不能进行类别转换,而正常细胞则可以. 据此,我们将患者与正常人的B细胞在同一条件下分别培养以诱导类别转换. 从培养的细胞中分别提取RNA,并反转录成cDNA,由此制备扩增物(amplicon). 最后将来源于患者B细胞的扩增物与正常人B细胞的扩增物混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剔除杂交. 经5轮剔除杂交以后,将剔除共同基因以后的剩余物进行克隆. 经筛选以后将阳性克隆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 结果在所有克隆中,我们发现一个新基因,命名为整合酶样基因-1. 后证实,该基因来源于实验室细菌株TOP10F'. 序列分析表明,ILG1具有原核基因特性,但缺乏真核细胞的基因特性. 在DNA水平,ILG1与任何基因都不具有同源性,但在蛋白水平,它与来源于溶原性p4噬菌体的整合酶具有高达58%的同源性,我们认为ILG1定居于一个新的溶原性p4原噬菌体Φ-TOP10F. ILG1的催化活性区具有高度保守特性,因为活性区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是保守的,这包括高度保守的R-H-R-Y结构. 结论 ILG1很可能是一个新的位点特异性重组酶,是p4噬菌体整合酶家族的新成员.%AIM Immunoglobulin (Ig) 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 (CSR) in germinal center B cells results in the switch in expression from one Ig isotype (IgM) toanother isotype (IgG, IgA, or Ig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is event are not understood. To understand this, we have begun to clone and characterize gene (s) involved in CSR by PCR-based cDN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cDNA-RDA). METHODS B cells from common variable immuodeficiency (CVI) patients which can not undergo CSR due to B cells intrinsic defects, but those from normal control can. These two types of B cell were cultured at the same condition where Ig class switching was induced. RNA from both CVI patient B cells (Driver) and normal control B cells (Tester) was isolated and reverse-transcripted into cDNA respectively. After amplicons were prepared, cDNA-RDA was applied by subtracting tester amplicon with excess amount of driver amplicon. After five rounds of cDNA-RDA, the subtract was cloned and sequenced. RESULTS Among the clones isolated, one novel gene, which we named integrase-like gene-1 (ILG1), was isolated from a common laboratory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TOP10F'), which contaminated samples isolated from human normal and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t patient B lymphocytes. ILG1 was demonstrated to come from this bacteria by its presence in bacterial rather than human DNA. Furthermore, the sequence of ILG1 exhibits prokaryotic, but not eukaryotic features. At the DNA level, ILG1 is not similar to any known genes. However, at the protein level, ILG1 has 58% similarity to integrases from cryptic p4 bacteriophages. Indeed, ILG1 is most similar to the bacteriophage p4 family (S clade) of integrases. Because of these similarities, we propose that ILG1 resides on a new cryptic p4 prophage Φ-TOP10F found in this bacterium. Finally, the catalytic domain of ILG1contains the conserved features found in site-specific recombinases. The critical residues that form the catalytic active site pocket are conserved, including the highly conserved R-H-R-Y hallmark of these recombinases. CONCLUSION ILG1 is likely an active site-specific recombinase and a new member of the bacteriophage p4 family integrases.【总页数】4页(P1249-1252)【作者】田文志;白慧玲;等【作者单位】北海岸大学附属医院,纽约,11030;河南大学医学院分子免疫学实验室,河南,开封,475001;河南大学医学院分子免疫学实验室,河南,开封,475001;北海岸大学附属医院,纽约,11030;北海岸大学附属医院,纽约,11030;北海岸大学附属医院,纽约,11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5【相关文献】1.大肠杆菌glyA工程菌抗噬菌体菌株选育 [J], 梅运军;刘红2.一种利用噬菌体裂解大肠杆菌 Rosetta 菌株菌体的方法 [J], 雷琎;孙宇杰;于达;李胜菊;林连兵3.大肠杆菌O157菌株的噬菌体分型研究 [J], 卢珊;李新军;徐建国4.一种新的基于局部相似度的社区发现算法 [J], 顾亦然;陈雨晴5.一种新的好氧反硝化菌筛选方法的建立及新菌株的发现 [J], 孔庆鑫;李君文;王新为;金敏;古长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的噬菌体疗法研究进展

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的噬菌体疗法研究进展

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的噬菌体疗法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噬菌体疗法的发展历程 (4)二、噬菌体疗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5)1. 噬菌体疗法的定义 (6)2. 噬菌体疗法的工作原理 (7)3. 噬菌体疗法的优势 (8)三、鸡大肠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9)1. 鸡大肠杆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11)2. 噬菌体疗法在鸡大肠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11)3. 噬菌体疗法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13)四、沙门氏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14)1. 沙门氏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15)2. 噬菌体疗法在沙门氏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16)3. 噬菌体疗法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17)五、噬菌体疗法与其他治疗策略的比较 (18)1. 噬菌体疗法与其他抗菌药物的比较 (19)2. 噬菌体疗法与疫苗研发的比较 (20)六、结论与展望 (21)1. 研究成果总结 (23)2. 存在问题与挑战 (23)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24)一、内容描述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微生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对抗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这两种病原菌是常见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感染,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抗生素治疗失效。

噬菌体疗法则通过利用噬菌体对特定细菌的裂解作用来消除感染。

噬菌体是一种能够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潜在有效工具。

在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噬菌体疗法在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在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噬菌体,这些噬菌体能够有效地裂解鸡大肠杆菌,从而降低感染动物的死亡率。

通过对噬菌体的分离和筛选,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噬菌体的抗菌谱和治疗效果。

在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中,噬菌体疗法同样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大肠杆菌抗噬菌体基因的挖掘及其抗噬菌体菌株的构建

大肠杆菌抗噬菌体基因的挖掘及其抗噬菌体菌株的构建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抗噬菌体菌株的出现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 而降低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通过使用抗噬菌体菌株,可以防止某些抗生素耐 药性的产生,提高治疗效率。
优化工业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抗噬菌体菌株可以优化生产过程 ,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
抗噬菌体菌株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发酵工业
在发酵工业中,使用抗噬 菌体菌株可以提高微生物 的发酵效率,从而得到更 好的产品。
生物治疗
在生物治疗中,使用抗噬菌体菌株 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5
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源自成功挖掘到一种新的大肠杆菌抗噬菌体基因(EP…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挖掘出一种新的抗噬菌体基因EP4,该基 因具有抑制噬菌体复制和消除噬菌体感染的能力。
验证了EP4基因抗噬菌体的有效性
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克隆、基 因表达、噬菌体侵染实验、基因敲除、 基因互补等。
构建抗噬菌体菌株,通过基因敲除和互 补实验验证其抗噬菌体能力及机制。
克隆抗噬菌体基因,进行基因表达和功 能验证。
实验设计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 抗噬菌体基因并筛选大肠杆菌抗噬菌体 突变株。
02
大肠杆菌抗噬菌体基因的 挖掘
抗噬菌体菌株的构建与鉴定
抗噬菌体菌株构建
将重组的抗噬菌体基因插入到大肠杆菌染 色体DNA中,通过转化、筛选等步骤, 构建出具有抗噬菌体能力的大肠杆菌菌株 。
VS
抗噬菌体菌株鉴定
通过噬菌斑实验、PCR等技术手段对抗噬 菌体菌株进行鉴定,以确保其具有抗噬菌 体能力。
04
抗噬菌体菌株的应用与前 景
抗噬菌体菌株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作者:吴伟胜李玉保王守荣等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8期摘要:大肠杆菌病为畜牧养殖业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于抗生素进行控制。

随着大肠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急需寻找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

噬菌体是能够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分离纯化方法、保存方法、形态、pH值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分子生物学以及应用方面作了简要概述,并对以后的科研和应用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852.61+2 文献标志码: A[HK]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008-03近年来,由于畜牧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升高 [1],同时,抗生素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噬菌体作为一类能够感染和裂解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宿主专一、不产生耐药性 [2]、使用安全 [3-4]等优势,在美国已应用于儿童腹泻疾病的治疗 [5]。

因此,噬菌体有望在防控畜牧业肠道性疾病中替代抗生素。

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和保存方法、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大肠杆菌噬菌体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目前研究发现的病毒种类数量庞大,其中大部分是噬菌体 [6]。

大肠杆菌噬菌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普遍存在。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多种大肠杆菌噬菌体,并对所分离的噬菌体进行了分类和命名。

在养殖场的鸡粪 [7-8]和污水中 [9],以不同的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到不同种类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在养猪场的粪便中,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 为宿主菌分离并纯化了1株噬菌体PK88-4 [10];在城市的污水中,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为宿主菌分离出裂性噬菌体 [11]。

此外,在医院的污水中,用大肠杆菌E1~E17共17种细菌做指示菌分离出1种广谱噬菌体IME11 [12]。

2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方法对于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大致可以分为采样、富集、分离、纯化4个步骤。

每个步骤又包含1种或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自身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状况将不同方法组合,进而得到最佳的分离纯化方法。

2.1 采样采样大致可以分为直接法、间接法和诱导法 [13]3种。

直接法是指直接从对象菌生活的生物体上采集样本的方法。

李灏等 [14]、Connerton [15]都采用直接法从发病鸡的肠道中采样并分别分离出大肠杆菌噬菌体和空肠弯曲杆菌噬菌体。

间接法是指根据对象菌的特性,从相应的非生物坏境中采集样本的方法。

如从养鸡场的污水、粪便和土壤中采样进而分离噬菌体 [8-9,16-17]。

诱导法是指用对象菌去感染生物体进而在生物体或其生活环境中采样的方法。

郭海萍等用痢疾志贺氏菌感染小鼠,采取小鼠的粪便进而分离得到相应噬菌体。

2.2 富集富集也称增殖,即将对象菌悬液与样品液共同培养,增加样品液中噬菌体的含量,富集之后的样品液更易分离出噬菌体。

郭秋菊等从生活污水中采样分离噬菌体,进行了富集和不富集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富集之后的样品很容易检测到噬菌体,而不经富集的样品未检测到噬菌体 [19]。

虽然不经富集的样品中未检测到噬菌体,但并不表示样品中不含噬菌体。

2.3 分离分离方法可以分为双层琼脂平板法、琼脂平板涂布法、琼脂平板倾注法3种 [13]。

各种方法有自己的优缺点,学者们通常根据自己的试验条件和操作习惯进行选择。

2.4 纯化纯化可以分为液体纯化法和平板纯化法 [13]。

液体纯化法中,用无菌枪头或牙签挑单个噬菌斑,然后接入含对象菌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适温培养,再经过滤除菌即得到纯化噬菌体[20]。

平板纯化法中,也是用无菌枪头或牙签挑单个噬菌斑于缓冲液进行洗脱,洗脱液经适当稀释后再用双层琼脂平板法、琼脂平板涂布法或琼脂平板倾注法进行培养,如此操作 3~5次,即可得到纯化噬菌体 [10,19]。

3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保存方法在对噬菌体的保存方法上,研究学者们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不同的保存方法对噬菌体活性的保持影响很大。

陈萍等取3组500 μL噬菌体裂解液:第一组加入了100 μL 氯仿,第二组加入500 μL LB 液体培养基,第三组加入CaCl2和MgCl2至终浓度10 mmol/L、0. 1%明胶, 4 ℃保存1个月,结果显示第三组噬菌体的活性很少降低,效价最高 [21]。

有很多关于-18 ℃保存噬菌体的研究。

陈海阳将1株广谱大肠杆菌噬菌体EX01裂解液放于-18 ℃低温保存,每隔一周测定其效价,结果显示噬菌体EX01在35 d时仍具有较高的效价,56 d时仍有感染性,63 d时感染性消失 [13]。

郭秋菊等对比了在-18 ℃保存已纯化的噬菌体平板或噬菌体悬液的2种方法。

结果显示,2种方法都能保存1个月以上,但平板保存法优于噬菌体悬液保存法 [19]。

另外报道显示,T4-Like大肠杆菌噬菌体在10 mmol/L的镁离子中,30 ℃保存超过1个月,效价都没有降低 [22]。

4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噬菌体个体微小,不具有细胞的完整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

噬菌体按蛋白质结构可以分为无尾部的二十面体、有尾部的二十面体和线状体3种。

无尾部的噬菌体外表由蛋白外壳组成,核酸被包裹在内部。

有尾部的噬菌体除了头部外,还有尾部和基部:尾部由1个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组成,基部由尾丝和尾针组成。

线状体噬菌体没有明显的头部结构,而是由壳粒组成的盘旋状结构。

已知的噬菌体大多都是有尾部的二十面体。

许多研究人员分别对从养殖场粪便中、河水中和污水中分离出的噬菌体进行了电镜拍照,照片显示噬菌体都由头部和尾部组成,且头部呈正多面体状,直径45~95 nm,尾部粗长、含有尾鞘,长100~120 nm [7,10-11,23-24]。

此外,郭秋菊等从生活污水中分离了3种类型的噬菌体,经电镜拍照显示:一种类型的噬菌体尾部不能收缩,头部为二十面体,直径110~120 nm,尾长220~230 nm,尾宽13~15 nm,没有尾鞘、基板、尾丁、尾丝;一种类型的噬菌体尾部可以收缩,头部为三十面体,直径70~110 nm,尾长120~130 nm,尾宽18~22 nm,有尾鞘、基板、尾丁和尾丝结构;一种类型为短尾噬菌体,头部直径约20 nm,尾长2~3 nm [19]。

5 大肠杆菌噬菌体稳定性5.1 pH值稳定性噬菌体生长和其他微生物一样,除了其他必要的生长条件外,还需要有适合其生长的pH 值。

在其他生长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H值不同对噬菌体生长的影响也不同。

何觅之将Bp9B1226噬菌体纯培养液分别加入不同pH值(4、5、6、7、8、9、10、11)的LB液体培养基中,放于37 ℃恒温水浴24小时,用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结果显示Bp9B1226噬菌体在pH值=6~9时,噬菌体效价指数无明显变化,当pH值10时,噬菌体效价指数明显下降[25]。

另外,代保英对大肠杆菌噬菌体BpD的pH值的稳定性也做了类似的试验,结果显示:在pH值=5~9时,噬菌体BpD活性较高,尤其在pH值=7~8时,活性最高;在pH值9时,活性明显下降 [26]。

由此看出,大肠杆菌噬菌体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

5.2 温度稳定性温度对噬菌体的感染力有很大影响,找到噬菌体保持感染力的温度范围,将会对进行噬菌体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起到关键作用。

张培东等对大肠杆菌噬菌体Bp6的热稳定性做了测定,他们将具有一定效价的噬菌体Bp6悬液分别经40、50、60、70、80、90 ℃水浴30 min和1 h,随即将悬液冰浴冷却测其效价,结果显示噬菌体Bp6在40 ℃下作用30 min和 1 h 活性基本不变,50 ℃和60 ℃下作用 30 min 和1 h仍有较高活性,70 ℃下作用30 min和1 h基本失去活性,80 ℃和90 ℃下作用30 min和1 h完全失去活性 [7]。

何觅之 [25]和代保英 [26]也分别对相应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做了类似试验,结果显示,噬菌体对温度的稳定性比较高,但长时间处于70 ℃以上高温,噬菌体的活性会迅速降低以至失去。

6 大肠杆菌噬菌体分子生物学噬菌体所含的核酸可以分为4种:单链RNA(ssRNA)、双链RNA(dsRNA)、单链DNA(ssDNA)和双链DNA(dsDNA)。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多数大肠杆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

尹雅菲等对分离出的1种宽谱噬菌体IME11做了遗传物质的鉴定,他们分别用DNaseⅠ和RNaseA 处理噬菌体IME11的遗传物质,证明噬菌体IME11的遗传物质为DNA,并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其遗传物质,证明其遗传物质为dsDNA [12]。

同时,王冉等对分离出的1株噬菌体PK88-4也做了基因组分析及酶切鉴定,证明噬菌体PK88-4的遗传物质为dsDNA,基因组大小约为60 kb [10]。

此外,有些关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显示,其遗传物质为RNA。

徐焰等对1株分离自医院污水的宽宿主谱大肠杆菌噬菌体和1株单一宿主谱噬菌体f2进行了遗传物质测定,结果显示,宽宿主谱大肠埃希菌噬菌体和f2 噬菌体均为 6 000 bp 左右的单链RNA [27]。

7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噬菌谱根据噬菌体的噬菌谱不同,可以大致将噬菌体分为宽宿主谱噬菌体和专一宿主噬菌体。

宽宿主谱噬菌体是指能够裂解多种宿主菌的噬菌体。

徐焰等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出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经宿主范围测定,发现该噬菌体可以裂解5株大肠杆菌,所以可以确定该噬菌体为大肠杆菌宽宿主谱噬菌体 [28]。

此外,王礼伟等 [9]和杜崇涛等 [11]也分别从养鸡场污水和城市污水中分离出了大肠杆菌宽宿主谱噬菌体。

专一宿主噬菌体是指只能够裂解专一宿主菌的噬菌体。

因其具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在细菌的检测、细菌分型以及特异性裂解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 [29]。

8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安全性[JP3]和抗生素相比,噬菌体不易造成细菌的抗性。

相关性研究表明,细菌对噬菌体产生抗性的突变频率为10 -7,产生抗性的几率很小 [30],而且噬菌体也可以为适应宿主菌产生适当的变异 [2]。

噬菌体在清除宿主菌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动物体内周围的正常菌群。

Chibani-Chennoufi等用4种大肠杆菌噬菌体饲喂小鼠,结果显示噬菌体几乎对正常菌群没有影响 [31]。

Bruttin等让15个志愿者服用T4噬菌体,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没有影响肠道内正常菌群 [3]。

9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应用噬菌体生物制剂在治疗疾病中有很多的优势:噬菌体的特异性强,能专一地裂解宿主菌,且不会破坏一些正常菌群;噬菌体的增殖周期比较短,产生子代噬菌体的数量大,对疾病的治疗会更加快速有效;在噬菌体将病原菌裂解之后,噬菌体会随着病原菌的清除而自动灭亡,不会残留在动物体内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