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

(“80后”作家)的出现才是真正标志了中 国当代作家的实质性“换代”,此前所有各 代作家之间的差别,恐怕加起来也无法赶上 共同的与这代作家之间的差别鸿沟。中国作 家开始了实质性的换代,岂不就意味着中国 文学也开始实质性的换代了吗?——或许, 新的文学传统正就此萌芽。《萌芽》的新概 念作文大赛直接写出了中国当代文学转折史 的这一章。
(吴俊《文学史的视角:新媒介· 亚文化· 80后》)
关于代际表述与代际话语,可以指出三点: 一、代际是人的生命表征,代际间的赓续与 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构成了不同的 人生感受和经验,这自然会表现在文学文脉 上。 二、代际表述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新阶段,是 在作家自然生命时间的背景下展开的空间, 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人生经验共同组成了当代 中国文学。 三、代际表述呈现出生命经验的多元丛生、 丰富浑厚,从40后作家到50后、60后、70后、 80后作家,既交叉互渗,又有先后分别。
声音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是商品时代的敌人。 但商品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又是文学的母 体和悲凉的恩师。正是因为它,一种物质和 欲望筑成的不可穿凿的壁垒,才使精神和文 学有了另一种可能性:一次彻底的决 绝。……然而,一个时期真正的精神危机却 是心灵上的慌乱和庸俗的喜乐,那样的结果 只能是正在发生的悲剧:太多的作家正以自 己的努力融进那个“背景”,惟恐被一个狂 飚突进的时代所抛弃。
.
人们习惯于将2000年以来的新世纪中国文 学分为三足鼎立的三个版块:以文学期刊 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 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文学)、以网络媒 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 与此同时,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也更加充分 地融入了市场化、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并 与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紧密结合。

1.反思“纯文学”
2.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问题,从2003年底开 始被有关刊物集中讨论,成为新世纪以来最大 的一场文艺学美学争论。其更早的来源则是 2006年翻译出版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 韦尔 施的著作《重构美学》,其中讨论并提出了 “审美化”或“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除此,文化研究的兴起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思潮的先声。




中国网络文学起步于1990年代中期,随着我 国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在很短的时间内得 到了迅猛发展。 新世纪网络小说写作经历了从转载、模仿到 自主原创,创新发展,从传统表达到类型化 写作的发展过程,从摹写现实世界到迷恋虚 拟世界,制造玄幻世界,网络小说走上了具 有独立形态和审美意义的风格化文学之路。 在文体形式上,网络文学不再局限在传统的 文体范围之内,常常溢出传统文体,形成了 更多鲜活的文体形式,例如博客、微信。

3.底层现实主义 底层,是题材、内容,也是立场;现实 主义是创作方法;因此底层现实主义的主旨 直指当下现实,是在当下的底层发生的现实, 不是纯文学的虚拟叙事。但底层现实主义也 是开放的,在叙述语言与技巧方面的现代性 可以接通纯文学,因此又可以补足纯文学的 一翼。

在新世纪文化景观中,大众文化与文化的 大众化是最为触目的现象。 新世纪文化可以说是传媒、影视与网络文 化的时代,传媒、影视和网络文化已成为 意识形态,控制和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想象。 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化、世俗化思潮有其自 身的价值和功能。它具有消解意识形态话 语一体化和精英文化中心化的作用。
(张炜《精神的背wk.baidu.com——消费时代的写作与出 版》)
声音

“下半身”主宰了中国文学舞台,市场 就是其同谋。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80后”一代 “80后”这一概念最初似乎是要概括出一个 文学流派与群体,这可以在其狭义上来理解; 但其更普遍的用法,则是直接的年代学表述, 可囊括整个80后一代作家和文学;“去流派” 表述之后,颜歌、甫跃辉、马小淘等后起作 家也一起被划入“80后”。 “80后”文学使中国现代文学步入了新阶段。 他们从对青春感受的叙述开始,给当代文坛 找回了一个不曾有过的童心式单纯的文学, 使陷入思想迷雾与形式困境的文学重新回到 最初的原点。

声音

我们是否又面临一个人的再发现的问题? 新世纪文学中一部分作品在原有基础上有 所深化,那就是更注重于“人的日常发 现”。……近些年来,一些作品更加注重 “个体的、世俗的、存在的”的人,并以 “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作为“灵魂重 铸”的内在前提和基础。
(雷达《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势》)

自19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对于 人的日常生活现代性、世俗生活复杂性 的持续关注和多元探索,给中国现代文 学进一步带来“人”的观念的多元碰撞 与众声喧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