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每一则成语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些小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寓言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翻译及故事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翻译及故事《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能够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翻译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
”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评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
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刘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及注释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打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文言文现代翻译
昔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取蚌之肉,蚌紧闭壳口,不令鹬得食。
鹬亦尽力欲啄蚌,蚌愈闭得紧。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渔翁经过,见鹬蚌相争,心中暗喜。
乃趋而前,以网取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翁遂得而捕之。
鹬蚌既为渔翁所获,蚌叹曰:“吾与鹬相争,欲得食,反为渔翁所获,岂非自取其祸哉!”鹬亦悔恨,曰:“吾与蚌相争,欲啄其肉,亦为渔翁所获,悔不早听蚌言。
”渔翁得鹬蚌,喜不自胜。
既而烹食蚌肉,又以鹬为食。
食毕,叹曰:“吾今日之利,皆因鹬蚌相争也。
”是以后世有智者,闻鹬蚌相争之事,皆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言其事也,亦寓意于世。
今译:从前,有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岸边争执不休。
鹬鸟想要吃掉蚌的肉,但蚌紧紧地闭上了壳,不让鹬鸟有机会。
鹬鸟也努力地啄蚌,但蚌闭得更加紧。
双方僵持不下,长时间都没有解决争端。
这时,一个渔夫经过,看到鹬鸟和蚌在争斗,心中暗自高兴。
于是,他快步上前,用网捕住了它们。
鹬鸟和蚌都被网住,渔夫便将它们捕获。
鹬鸟和蚌被渔夫捕获后,蚌感叹道:“我和鹬鸟争斗,本想得到食物,反而被渔夫捕获,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鹬鸟也后悔不已,说:“我和蚌争斗,本想啄食它的肉,却也落得个被渔夫捕获的下场,真后悔没有早听蚌的话。
”渔夫捕获了鹬鸟和蚌,心中喜悦无比。
不久,他烹食了蚌肉,又将鹬鸟作为食物。
吃完后,渔夫感叹道:“我今天得到的好处,都是因为鹬鸟和蚌争斗的结果。
”因此,后世有智慧的人,听到鹬鸟和蚌争斗的故事,都会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句话既是对这件事的描述,也寓意着这个道理:在纷争中,往往会有第三者从中获利。
西汉-刘向《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刘向《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
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
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双方争吵起来。
鹬鸟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来,你就会在这里饿死和憋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让谁。
时间一长,它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打鱼回家路过,就从沙滩上走过。
看见鹬蚌相争的情景,渔夫觉得很有趣。
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没有费多大力气,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原文:鹬蚌相争西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吾人欲利,勿争非利;欲利而争,必自败矣。
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边争夺一颗珍珠,结果却被一个渔夫趁机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利益,就不要去争夺那些并非真正利益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利益却去争斗,必然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详细翻译如下:昔有一鹬,见一蚌,蚌口含珠,鹬欲取之。
蚌闭口不开,鹬亦不能得。
蚌曰:“尔欲得珠,当开口,我即吐之。
”鹬曰:“若然,我当啄尔。
”蚌曰:“我虽闭口,汝亦不能得。
”鹬曰:“我必啄尔,尔宁为吾所啄,毋为渔人所获。
”蚌曰:“吾宁为尔所啄,不与渔人得也。
”昔有渔者,见鹬蚌相争,蚌口含珠,鹬亦不能得。
渔者曰:“此鹬蚌争珠,吾得而利矣。
”遂持网捕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者得而归。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鹬鸟,它看到了一只蚌,蚌的嘴里含着一颗珍珠。
鹬鸟心想,这颗珍珠对我来说可是个大宝贝,我得想办法把它弄到手。
于是,鹬鸟就对蚌说:“你既然嘴里含着珍珠,我就要把它取出来。
”蚌却紧闭着嘴巴,不打算把珍珠吐出来。
蚌回答说:“你要是想得到珍珠,就得先张开嘴巴,我自然会把它吐出来给你。
”鹬鸟听了,心想:“那我就可以趁机啄你,让你张开嘴巴了。
”蚌却笑着说:“就算我闭着嘴巴,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珍珠。
”鹬鸟觉得蚌实在可恶,便下定决心要啄它。
它对蚌说:“我一定要啄你,你宁愿被我啄,也不要让渔夫得到。
”蚌却坚定地回答:“我宁愿让你啄,也不愿让渔夫得去。
”这时,恰好有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渔夫心想:“这两个家伙争得这么厉害,看来我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了。
”于是,渔夫拿起网,将鹬和蚌一起捕获。
鹬和蚌最终都被渔夫捉住了,渔夫把它们带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不要为了争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陷入争斗。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得利的工具。
只有懂得适时放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获得真正的利益。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以下是《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及翻译
昔者,有一鹬一蚌,各居海滨。
鹬欲食蚌肉,蚌闭壳以拒之。
鹬乃曰:“汝欲以壳自守,吾将待潮至,汝壳自开。
”蚌亦曰:“汝欲以潮水食我,吾将待潮退,汝肉自出。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一渔者经过,见鹬蚌相争,心生一计。
乃曰:“二者皆欲得食,何不两全其美?”鹬蚌闻之,皆问其计。
渔者曰:“尔等听吾言,各舍一己之利,俟潮水退后,吾为尔等开壳取肉,岂非两得之?”鹬蚌犹豫未决,然见渔者计谋巧妙,皆信之。
遂约期于潮水退后,渔者至,开蚌壳,取其肉。
蚌肉既得,渔者欲食之。
鹬曰:“吾与蚌相争,正为食肉,今肉已得,岂可独食?”渔者笑曰:“尔等皆谓吾有巧计,岂知吾之计,正使尔等两失也。
今肉在吾手,尔等皆不得食。
”鹬蚌大惊,悔不当初。
鹬曰:“吾与蚌相争,固为食肉,然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蚌和好,共御外患。
”蚌亦曰:“吾亦悔不当初,与鹬相争,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鹬和好,共谋生计。
”自此,鹬蚌和好,各不相争。
渔者见之,叹曰:“此乃鹬蚌之失,非吾之过也。
吾本欲为二者解纷,岂知反使二者受益。
”遂自此不复渔猎,而以教导他人为业。
译文: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分别住在海边。
鹬想要吃掉蚌的肉,蚌则闭紧壳子拒绝。
鹬说:“你想要用壳来保护自己,但我将等待潮水到来,你的壳自然会打开。
”蚌回答说:“你想要利用潮水来吃掉我,但我将等待潮水退去,你的肉自然会出来。
”二者争执不下,长时间无法解决。
这时,有一位渔夫经过,看到鹬和蚌在争斗,心生一计。
他说:“你们两个都想要得到食物,为什么不各自放弃一些利益呢?”鹬和蚌听后,都询问他的计策。
渔夫说:“你们听我说,各自放弃一些利益,等到潮水退去后,我帮你们打开壳子取肉,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鹬和蚌犹豫不决,但看到渔夫的计策巧妙,都相信了他的话。
于是,他们约定在潮水退去后见面。
渔夫到了那里,打开蚌的壳,取出肉来。
蚌的肉已经被取走,渔夫想要吃掉它。
鹬说:“我和蚌争斗,本来就是为了吃肉,现在肉已经到手,怎能让你独自享用?”渔夫笑着说:“你们都说我有巧计,却不知道我的计策,反而让你们两个都失去了肉。
《鹬蚌相争》的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的原文及翻译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1.方:刚刚。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3.曝:晒。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同“擒”,捕捉,抓住。
15.且:将要。
16.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17.禽:通“擒”,捕捉。
18.恐:担心。
19.为:替,给。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解释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解释
《鹬蚌相争》是汉朝刘向的文言文作品。
原文解释: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斗中,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往往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冲突和矛盾时,应该采取平和和理性的方式,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激烈的行动和争吵。
此外,这个故事还表明了一个道理,即“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让步和妥协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鹬蚌相争文言文准确翻译
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曰:“尔不胜我,反为我禽,何也?”蚌曰:“吾肉鲜美,子欲食之,吾死则尔独食。
今尔欲食吾,吾将死,子亦不得食矣。
”鹬曰:“然则吾当如何?”蚌曰:“吾死,子亦不能食。
不如两相释,俱得其所。
”鹬从之。
蚌释鹬,鹬亦不食蚌。
渔者见之,遂得而并禽之。
翻译:鹬和蚌相互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鹬问蚌说:“你既然不是我的对手,却反而被我捉住,这是为什么?”蚌回答说:“我的肉非常美味,你很想吃它,如果我死了,你就能独自享用。
现在你想吃我,如果我死了,你也得不到任何食物。
”鹬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蚌说:“我死了,你也不能吃到。
不如我们双方都放弃争斗,各自得到安宁。
”鹬同意了。
蚌放走了鹬,鹬也不再吃蚌。
这时,渔夫看到了这一幕,于是把鹬和蚌一起捕获了。
详细翻译: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和蚌互相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鹬曰:“尔不胜我,反为我禽,何也?”鹬说:“你既然不是我的对手,却反而被我捉住,这是为什么?”蚌曰:“吾肉鲜美,子欲食之,吾死则尔独食。
今尔欲食吾,吾将死,子亦不得食矣。
”蚌回答说:“我的肉非常鲜美,你很想吃它,如果我死了,你就能独自享用。
现在你想吃我,如果我死了,你也得不到任何食物。
”鹬曰:“然则吾当如何?”鹬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蚌曰:“吾死,子亦不能食。
不如两相释,俱得其所。
”蚌说:“我死了,你也不能吃到。
不如我们双方都放弃争斗,各自得到安宁。
”鹬从之。
鹬同意了。
蚌释鹬,鹬亦不食蚌。
蚌放走了鹬,鹬也不再吃蚌。
渔者见之,遂得而并禽之。
这时,渔夫看到了这一幕,于是把鹬和蚌一起捕获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斗中,双方都可能会失去更多。
有时候,放下争执,选择和平共存,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鹬蚌之争,最终以渔夫的得利而告终,这也反映了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启示“鹜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在商场上,当我们正在拼得你死我活时,是不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竞争是有益呢?还是有害?一旦共同灭亡,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作品原文:赵且伐燕:“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作品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作品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翻译及故事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翻译及故事《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壳之间的争斗。
古文原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译文:
鹬鸟和蚌壳争斗,而渔夫得到了利益。
鹬鸟原本在沙滩上觅食,看见一群潮起时离开的小鱼,它就时不时地俯冲下来抓住一只。
就在这时,它看见了一只蚌壳。
鹬鸟想着,如果能够抓住这只蚌壳,里面可能还有许多美味的海鲜。
于是,鹬鸟决定用它的嘴子抓住蚌壳,而把它丢进空中,然后狼吞虎咽地吃掉它。
可是,蚌壳却紧紧地将它的贝壳合拢,鹬鸟一直无法将蚌壳打开。
而此时,一个渔夫看到了鹬鸟和蚌壳的争斗,他迅速走了过去,用网捕捉了鹬鸟和蚌壳。
最终,渔夫得到了鹬鸟和蚌壳的利益。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当争斗双方都固执己见时,往往会有第三者得到利益,而争斗双方却可能都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益处。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
昔者,有鹬、蚌二物,居海滨之涯。
鹬欲取蚌而食之,蚌闭壳以拒。
鹬遂张翼,欲以翼扑取之。
蚌惧,遂张壳,欲以壳护其身。
鹬蚌相持,莫肯相舍。
久而不解,蚌渐困,壳为之裂。
适有渔者经过,见鹬蚌相争,遂趋而取之。
蚌虽壳裂,犹未解其封。
渔者得蚌,喜形于色,顾视鹬,鹬已飞去。
蚌得脱于鹬之害,亦喜而舞。
于是,蚌谓鹬曰:“子何不飞去,而与我相持,致我壳裂,得不亡乎?”鹬答曰:“吾所以与子相争者,欲食子耳。
今子既亡,吾何为而不飞去?”蚌又曰:“吾虽得脱于子,然壳已裂,子又何为而不去?”鹬笑曰:“吾虽去,然子壳已裂,不日将死。
吾何忧哉?”蚌闻言,悔恨交加,遂哀求鹬曰:“子诚欲去,吾愿以吾壳之半相赠,以报子之德。
”鹬喜,遂与蚌和。
蚌以壳半赠鹬,鹬遂飞去。
时人见之,咸曰:“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此盖言二物之争,往往为他人所乘,而不知自守也。
夫鹬蚌之争,虽小,可以喻大。
今夫世之君子,或有争名于朝,或有争利于市,皆如鹬蚌之相争。
而争之不已,则害必及己。
是以君子贵自守,而不与俗争。
夫自守者,所以免于患难,而安其身也。
嗟乎!鹬蚌之争,虽不足为奇,然其理甚明。
世之君子,宜以此为鉴,以免后悔。
若鹬蚌之壳,虽裂犹存,而鹬之去也,亦无遗憾。
是以吾人宜谨守分寸,不与俗争,以免后悔之及。
岂不美哉?夫争者,人之常情也。
然而争之有道,有道之争,则能息争而利己。
若鹬蚌之争,不知其道,故致害于己。
是以君子必审时度势,知所争何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盖闻古之圣贤,虽处乱世,而能自守其道,不与俗争。
是以能保其身,全其家,传之后世。
今之人,虽居太平之世,而多不能自守,竞相争利,致家破人亡,岂不惜哉?是以吾人宜以鹬蚌之争为鉴,审己之所能,量力而行,不与俗争。
夫争而不已,则害必及己。
是以君子贵自守,而不与俗争。
夫自守者,所以免于患难,而安其身也。
呜呼!鹬蚌之争,虽不足为奇,然其理甚明。
世之君子,宜以此为鉴,以免后悔。
夫自守者,所以免于患难,而安其身也。
岂不美哉?。
小古文《鹬蚌相争》注音版
小古文《鹬蚌相争》注音版《鹬蚌相争》原文如下:赵zh ào 且qi ě伐f á燕y àn ,苏s ū代d ài 为w éi 燕y àn 谓w èi 惠hu ì王w án ɡ曰yu ē:“今j īn 者zh ě臣ch én 来l ái ,过ɡu ò易y ì水shu ǐ。
蚌b èn ɡ方f ān ɡ出ch ū曝b ào ,而ér 鹬y ù啄zhu ó其q í肉r òu ,蚌b èn ɡ合h é而ér 箝qi án 其q í喙hu ì。
鹬y ù曰yu ē:‘今j īn 日r ì不b ù雨y ǔ,明m ín ɡ日r ì不b ù雨y ǔ,即j í有y ǒu 死s ǐ蚌b èn ɡ!’蚌b èn ɡ亦y ì谓w èi 鹬y ù曰yu ē:‘今j īn 日r ì不b ù出ch ū,明m ín ɡ日r ì不b ù出ch ū,即j í有y ǒu 死s ǐ鹬y ù!’两li ǎn ɡ者zh ě不b ù肯k ěn 相xi ān ɡ舍sh ě,渔y ú者zh ě得d é而ér 并b ìn ɡ禽q ín 之zh ī。
今j īn 赵zh ào 且qi ě伐f á燕y àn ,燕y àn 赵zh ào 久ji ǔ相xi ān ɡ支zh ī,以y ǐ弊b ì大d à众zh òn ɡ,臣ch én 恐k ǒn ɡ强qi án ɡ秦q ín 之zh ī为w éi 渔y ú父f ù也y ě。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鹬蚌相争》告知人们:在各种纷乱简单的冲突斗争中,假如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愿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日我来,路过了易水,观察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立刻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日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日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愿相互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假如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乏不堪,我担忧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盼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解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瘦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相互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获,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获。
恐:担忧。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闲适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静静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第1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大家看的懂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吗?下面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释义方——刚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说课稿
东小店中心小学王之林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鹬蚌相争》。
它出自我国先秦历史著作《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
《鹬蚌相争》讲的是蚌正张开壳儿晒太阳,鹬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双方谁也不肯让步,结果被渔翁一起捉去。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互不相让,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选编这则寓言的意图是让学生懂得要互相谦让,不然就会两败俱伤的道理。
一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寓言形象,体会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拓展文本,引导学生能运用寓言揭示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重难点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能运用寓言揭示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读懂内容,领悟寓意;在表演和拓展中深入领会寓意。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鹬和蚌”的图片,然后分别板书“鹬”和“蚌”,在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字形;接着与学生交流对“鹬和蚌”的了解。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对“鹬和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读懂内容,领悟寓意。
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学习活动展开: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并随文识字学词。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
所以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边读边识记生字“顿”“餐”“吵”;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美餐”;指导学生书写“吵”,并用联系偏旁的方法区分音近字“啄”“捉”。
通过随文识字学词,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为下面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3.趣讲故事,整体感知
通过出示文中描写鹬蚌动作的词语首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连成一两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在学生争先恐后讲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讲的,进而启发学生:我们还可站在谁的角度讲呢?学生静思默想后很快尝试原来还可以分别站在“鹬”“蚌”“打渔的人”这些角度讲这个故事。
简单有趣的语言训练实际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运用语文。
<二> 品析语言,读懂寓意
“小故事,大道理”这是寓言故事鲜明的特点。
所以学习寓言的关键就是从寓言故事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追溯原因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这个故事的结果?学生读完后,多媒体出示这
后请学生再读一读,体会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通过品读,学生知道用上“毫不费力”和“一齐”使句子表述更加准确;最后启发学生质疑:可以自由飞翔的鹬和生活在水中的蚌为什么会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一齐捉去了呢?想不想帮助鹬和蚌找找原因?在学生深入阅读的期待中进入第二个活动的第二步:
第二步:品析语言、培养语感
鹬和蚌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一齐捉去的原因在文中有两处体现:一处是鹬和蚌相争时说的话;一处是“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样,在这个环节,就有以下两种预设:
预设1.学生可能直接找到“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就可以直接启发学生:这句话用一个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板书:相争),这样既找到了鹬和蚌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捉去的原因,又相机理解了“相争”的含义。
到“松开不松开”和“啄不啄”这两个词语时,先请学生观察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在知道这两个词语都是在相同的词语中间加了“不”后,启发学生:你们平时在什么时候也用过这类结构的词语?(学生可能会说:同学问我放学后回家不回家?老师问这道题对不对?我们一起去游泳,好不好?)此时我适时小结并启发:看来,这类词语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用到,多数用来询问,表示选择。
在这篇课文中,“松开不松开”和“啄不啄”是表示选择吗?是询问吗?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并关注标点符号,体会语气、意思的不同。
学生读后知道这两个词语在文中是威胁,是毫不示弱的表现。
在对语言的品析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第三步:水到渠成,揭示寓意
寓意的得出不应该建立在“告诉”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心理认识的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在品读语言后首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在指导学生观察图中打鱼人眉开眼笑的表情中进一步感受到:鹬蚌相争的结果是,鹬和蚌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一齐捉去了。
此时引导学生用文中一个词语来概括事情的结果就是——(板书:渔翁得利)渔翁得利是这个故事的直接结果,为了由这个故事的结果更好地揭示寓意,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打鱼的人不来,鹬蚌相争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可能会说“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他人得利”,师随机板书: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他人得利)此时,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寓意:鹬和蚌怎么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去呢?(学生认识到他们只有互让,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去。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自己
的生活中有哪些类似鹬蚌相争的人或事?学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后,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可能说同学之间互不相让,使友谊破裂、两败俱伤的事,以后要学会谦让。
)通过讨论把寓言故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寓意。
<三> 联系生活,拓展文本
有人说:“寓言是智者的语言。
”所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并能运用寓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这个环节的教学操作如下:学生通过交流预习资料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师简单介绍:《战国策》是我先秦的一部历史巨著。
然后出示战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战国七雄”。
接着用一句话做引子: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有时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战国时的燕国,有一个名叫苏代的说客,曾经用《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
接着请学生拿出阅读材料《苏代劝赵王退兵》的故事。
先要求同桌合作学习文本,谁读得好,就请谁来演一演苏代。
学生读完后,同桌一人演苏代,一人演赵王,互相练习表演。
(师提醒“苏代可是能言善辩的说客,想想怎么做才能演好这个角色”。
)然后,创设情景,指名上台表演。
一人演苏代,老师演赵王,台下学生都是赵国的大臣。
学生在上台表演苏代时一开始可能不注意礼节、及说话的策略,针对这些表演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几种情景引导学生在交际时不仅要注意礼节,注意说话的策略,还要把故事讲生动。
表演后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再次启发学生联系《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寓意来谈自己对《苏代劝赵王退兵》这个故事的理解。
形象直观的动画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寓言故事,而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思维,帮助学生架起了阅读与思考的桥梁。
在这个环节中,读是学生读,演是学生演,讲是学生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既深入理解了寓意,又潜移默化地受到口语交际的训练。
最后,请学生分别阅读《螳螂捕蝉》和《将相和》的故事,读完后联系《鹬蚌相争》的故事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以上拓展的三篇阅读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最后适时总结并启发学生带着收获与新的思考结束这节课:看来今后在读寓言时,不仅要读明白故事的内容,还要领悟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并能运用这个道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请你试着用《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来劝劝吧故事的主人公吧!
简明扼要说板书
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揭示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了一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鹬蚌
相争
渔翁得利
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他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