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说课稿

东小店中心小学王之林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鹬蚌相争》。它出自我国先秦历史著作《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

《鹬蚌相争》讲的是蚌正张开壳儿晒太阳,鹬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双方谁也不肯让步,结果被渔翁一起捉去。这则寓言比喻双方互不相让,让第三者占了便宜。选编这则寓言的意图是让学生懂得要互相谦让,不然就会两败俱伤的道理。

一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寓言形象,体会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拓展文本,引导学生能运用寓言揭示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重难点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能运用寓言揭示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读懂内容,领悟寓意;在表演和拓展中深入领会寓意。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鹬和蚌”的图片,然后分别板书“鹬”和“蚌”,在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字形;接着与学生交流对“鹬和蚌”的了解。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对“鹬和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读懂内容,领悟寓意。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学习活动展开: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并随文识字学词。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所以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边读边识记生字“顿”“餐”“吵”;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美餐”;指导学生书写“吵”,并用联系偏旁的方法区分音近字“啄”“捉”。

通过随文识字学词,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为下面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3.趣讲故事,整体感知

通过出示文中描写鹬蚌动作的词语首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连成一两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在学生争先恐后讲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讲的,进而启发学生:我们还可站在谁的角度讲呢?学生静思默想后很快尝试原来还可以分别站在“鹬”“蚌”“打渔的人”这些角度讲这个故事。简单有趣的语言训练实际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运用语文。

<二> 品析语言,读懂寓意

“小故事,大道理”这是寓言故事鲜明的特点。所以学习寓言的关键就是从寓言故事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追溯原因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这个故事的结果?学生读完后,多媒体出示这

后请学生再读一读,体会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通过品读,学生知道用上“毫不费力”和“一齐”使句子表述更加准确;最后启发学生质疑:可以自由飞翔的鹬和生活在水中的蚌为什么会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一齐捉去了呢?想不想帮助鹬和蚌找找原因?在学生深入阅读的期待中进入第二个活动的第二步:

第二步:品析语言、培养语感

鹬和蚌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一齐捉去的原因在文中有两处体现:一处是鹬和蚌相争时说的话;一处是“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这样,在这个环节,就有以下两种预设:

预设1.学生可能直接找到“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就可以直接启发学生:这句话用一个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板书:相争),这样既找到了鹬和蚌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捉去的原因,又相机理解了“相争”的含义。

到“松开不松开”和“啄不啄”这两个词语时,先请学生观察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在知道这两个词语都是在相同的词语中间加了“不”后,启发学生:你们平时在什么时候也用过这类结构的词语?(学生可能会说:同学问我放学后回家不回家?老师问这道题对不对?我们一起去游泳,好不好?)此时我适时小结并启发:看来,这类词语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用到,多数用来询问,表示选择。在这篇课文中,“松开不松开”和“啄不啄”是表示选择吗?是询问吗?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并关注标点符号,体会语气、意思的不同。学生读后知道这两个词语在文中是威胁,是毫不示弱的表现。在对语言的品析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第三步:水到渠成,揭示寓意

寓意的得出不应该建立在“告诉”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心理认识的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在品读语言后首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在指导学生观察图中打鱼人眉开眼笑的表情中进一步感受到:鹬蚌相争的结果是,鹬和蚌被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一齐捉去了。此时引导学生用文中一个词语来概括事情的结果就是——(板书:渔翁得利)渔翁得利是这个故事的直接结果,为了由这个故事的结果更好地揭示寓意,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打鱼的人不来,鹬蚌相争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可能会说“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他人得利”,师随机板书: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他人得利)此时,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寓意:鹬和蚌怎么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去呢?(学生认识到他们只有互让,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去。)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自己

的生活中有哪些类似鹬蚌相争的人或事?学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后,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可能说同学之间互不相让,使友谊破裂、两败俱伤的事,以后要学会谦让。)通过讨论把寓言故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寓意。

<三> 联系生活,拓展文本

有人说:“寓言是智者的语言。”所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并能运用寓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生活中的智者。这个环节的教学操作如下:学生通过交流预习资料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师简单介绍:《战国策》是我先秦的一部历史巨著。然后出示战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战国七雄”。接着用一句话做引子: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有时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战国时的燕国,有一个名叫苏代的说客,曾经用《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

接着请学生拿出阅读材料《苏代劝赵王退兵》的故事。先要求同桌合作学习文本,谁读得好,就请谁来演一演苏代。学生读完后,同桌一人演苏代,一人演赵王,互相练习表演。(师提醒“苏代可是能言善辩的说客,想想怎么做才能演好这个角色”。)然后,创设情景,指名上台表演。一人演苏代,老师演赵王,台下学生都是赵国的大臣。学生在上台表演苏代时一开始可能不注意礼节、及说话的策略,针对这些表演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几种情景引导学生在交际时不仅要注意礼节,注意说话的策略,还要把故事讲生动。

表演后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再次启发学生联系《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寓意来谈自己对《苏代劝赵王退兵》这个故事的理解。形象直观的动画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寓言故事,而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思维,帮助学生架起了阅读与思考的桥梁。

在这个环节中,读是学生读,演是学生演,讲是学生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既深入理解了寓意,又潜移默化地受到口语交际的训练。

最后,请学生分别阅读《螳螂捕蝉》和《将相和》的故事,读完后联系《鹬蚌相争》的故事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以上拓展的三篇阅读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最后适时总结并启发学生带着收获与新的思考结束这节课:看来今后在读寓言时,不仅要读明白故事的内容,还要领悟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并能运用这个道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请你试着用《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来劝劝吧故事的主人公吧!

简明扼要说板书

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揭示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了一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鹬蚌

相争

渔翁得利

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他人得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