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中方言
我的家乡是汉中市,他在陕西省南部,靠近四川广元,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汉江从中间流过。汉中市下辖汉台区(行政中心)、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面积2,7246平方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5万。在地图上看,几乎是中国的中心。
在此,我重点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在介绍之前,我要先讲讲陕西的一种特有情况,这一点很重要,外人不了解它,于是就不了解汉中,在教科书里面,陕西是被化为北方的(确切的讲是西北),但是,陕西南部(即陕南)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是属于南方的,因为陕南三市是在秦岭以南,属于南方,属于北方的是关中,陕北。历史上,在三国时期,汉中属蜀国,上溯至西汉时期又是刘邦的势力范围(汉朝之所以叫汉朝,因为以前刘邦被封为汉王),而许多汉中人又自言其祖先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迁徙来的(汉中有很多地方称为胡家营,陈家营,张家村,李家坝,或者某某营,某某村,摸摸坝,都是迁来的家族聚集地),另一方面,三线建设时的大量军工厂迁入,这些工人来自全国各大城市;所以我认为汉中方言是汉、蜀、楚文化交合的产物,但是语言文化偏向四川。
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我是南郑县人,去过关中很多次,但是我又来重庆上学,重庆话大部分和四川话相近),汉中话大概分为一下几个地区特色中方言。虽然总体来说属于川语系,介乎于川陜之间,但也分很多种口音.绝不能单纯划为四川方言。
汉台区口音比较接近普通话,但个别音调不同,比较婉转,尤其是从女孩温柔
的口中而出更如柔婉倾诉一般,很好听。
南郑县除靠近四川的,黄官,碑坝镇外,勉县,西乡县城区,略阳县城区这些地方的口音非常接近,自成一派。
南郑县的黄官镇,碑坝镇,西乡县的峡口,沙河,留坝县,等地由于和四川挨着,历史上交流很多,文化相近于和和四川口音相同,但没有四川方言吐字那么多种,也没有很多四川俚语。
镇巴县口音完全和四川一样。
宁强县口音介乎于汉台区口音和南郑县之间。
城固个别地方口音和南郑黄官,西乡峡口等地相同,但大部分不太一样。
洋县口音和汉中地方话不是很一样,我听爸爸说因为早年从陜西关中周至县移民洋县的人很多,所以,洋县口音接近关中周至县。洋县人和汉中其他县的同乡讲话有时候必须用普通话才能沟通。
经过我的在家乡生活的那些经历,并且结合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分析了一下,汉中方言的词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受四川方言的影响,语言习惯中大量运用叠词。如“女女(女孩)”、“花花(花朵)”、“弯弯(拐弯处)”、“缸缸”(茶杯)等。“这女女(女孩)头上别了块花花”便是运用叠词的一个例子。人称中也多用叠词。男孩子叫“娃娃家”,女孩子叫“女女家”。就连形容词也多用ABB式的叠字构构,BB式后缀种类繁多,常用的就有:瘦筋筋、干巴巴、实腾腾、嫩活活、怪兮兮、潮济济、薄俩俩、脆铮铮、冷秋秋、亮豁豁、麻影影、温突突、甜约约、沙淋淋、细蒙蒙、悬吊吊、密压压、肿泡泡、直杠杠等。形容词的叠字结构增强了其表现力、感知
力,尤其是汉中话,比较形象的展现了词语,很有趣。也这是由于受四川方言影响,我在重庆基本可以完全听得懂重庆四川话。
第二:
由于汉中为盆地,历来为军事重镇,古代又严禁人民到处跑。于是方言一旦形成便很少受外来因素的冲击,同时还保留了大量古代的词汇。如在我老家,家中来客后,要接待客人,就说“我给你配置点开水”,其中的‘配置’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常用的,是沿袭古代的用语。“配”就是“配给”,置有“摆,设”之意,我们家乡所指的‘开水’也不是一般所指的开水,而是指醪糟,蛋汤或者汤圆之类的东西。劝来客留宿,说成“你黑了立下算了”,这里的‘黑了’指的是晚上,‘立下’指的是留宿。还例如,女儿长大出嫁,说成“把女儿启发了”,这里的‘启发’便是嫁的意思。保重休养身体叫“将息”,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的意思完全相同。角落叫“阁落”,通常前面还要加上“恰恰”以表示地方的隐蔽性。“你把这件事知会他一下”这里的‘知会’则有告诉、通知的意思,整句话意指将此事通知他一声。吃饭也可说成“喋饭”。
第三:
汉中方言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用词性相同词义相反的两个词构成,表示和这两个词词性意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新词。这类词构成特殊且语义较为丰富,应该是只有地道的汉中人才能驾驭,外地人听了经常会感觉莫名其妙的。例如“红黑”,本来是指两种颜色,但在汉中话里指“无论如何,不管怎样”如:我劝他歇下,他红黑不听,说啥都要走。有时也用作“黑红”,用法意义什么的同“红黑”相同。再如“迟早”,它既有普通话中“或早或晚”的语义,如:这件事迟早得有个了结。但在汉中话中另一个习惯性用法是表示“经常,没有例外”。如:
张三家女子,迟早见到都收拾得水水淋淋的。还有“日月”,并不是指太阳和月亮,它通常用在否定句中,如“这人莫日月”,形容人没志气没能耐,或事情无聊没意思。这个词语虽然不算骂人的话,但是,在家乡要是被人这么说,说明别人是很鄙视,瞧不起你的。
第四:
形容词类中多出现以人体某一器官如,眼、手、脚来形容的。眼:好看叫顺眼,麻烦叫麻眼,讨厌叫日眼,没良心叫白眼(窝),嫉妒别人叫害红眼。手: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努力肯干叫挖抓手,零碎的体力活叫手手活。这类词汇很婉转,形象,丰富了汉中方言的表达方式。
第五:
一些名词后常常加“娃子”,表达正如普通话中所表达的“小,喜爱、亲呢”的感情。如:猫娃子,兔娃子,蚕娃子。人名后面也习惯加“娃子”,表达亲切的感情,比如我在家里面就被家人亲友叫做“阳娃子”。
第六:
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后加词缀。疑问代词“哪里”用“哪特咕”或“哪界咕”,如:哪特咕有卖棉鞋的?指示代词“这里”用“这特咕”或“这界咕”,“那里”用“唔特咕”,如:再往前走,唔界咕就有一家。“谁”是“谁个”,如:这里头谁个是村长?“怎么”是“咋个”,如:咋个就没选中你呐?“为什么”是“哪门”,如:哪门是他,就不是你?“什么时候”是“啥长咕”,如:啥长咕你才能不叫人操心?
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