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2009项目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500-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500-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f13b27a5e9856a561260cb.png)
项目名称: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杨胜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国土资源部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天然气渗漏发育的地质背景,并且已发现四个天然气渗漏活动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和特异自养生物群的发育区,这些海区具有水合物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温度-压力条件。
但这些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机制及富集规律等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因此,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1)南海北部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地质和温压条件及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机理;2)南海北部沉积物孔隙中游离天然气气泡形成水合物过程的热力学控制因素和生成动力学规律;3)南海北部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大规模成藏的机制及其发育特征和富集规律;4)高品位(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的多相流动机理和渗流控制模式。
2.主要研究内容(1)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基础条件●烃类热解气、浅层生物气对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的贡献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气体主要包括微生物气、热解气及其混合气,不同类型的成藏气体具有不同的成气作用、运移途径和富集过程,并影响到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理。
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发育,气源丰富,类型众多,深部烃类热解气、浅层生物气均可能作为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
并且,不同类型的气源具有不同的成气作用、运移途径和富集过程,并影响到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理。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成因的气源类型和运移特征及其对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贡献。
●非烃气体对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的影响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的非烃气体CO2、N2十分丰富,许多天然气气藏中的CO2和N2含量非常高,甚至形成90%以上的CO2气藏。
如果这些非烃气体或随烃类气向海底渗漏,进入水合物稳定带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南海北部这些非烃气体来源和组成特征、水合物形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及对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可能影响。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e2fff6437fd5360cba1adb94.png)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B000280901 应用 B000710904 B001110901 B001670901 B002950901 B007170901 A000080937 A000090941 A000300903 A000510901 A000980901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 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城市环境要素高分辨率遥感谱像 合一认知理论与方法 稀疏微波成像的理论、体制和方 法研究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 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 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 题的基础研究 生物膜动态变化的分子机理与功 能研究 攻击与亲和社会行为的机理和异 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基于精密测量物理的引力及相关 物理规律研究 复杂装备研发数字化工具中的计 算力学和多场耦合若干前沿问题 海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 程 抗体-抗原分子识别的结构基础 和功能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研 究院 中国科学院电工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 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 热物理研究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中山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同济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 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电 子研究所 武汉邮电科学研 究院 河海大学
银屑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心脏间隔缺损形成、发展和干预 的基础研究
炎症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 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恶性肿瘤发生及其早期防治的基 础研究 基于系统生物医学基础的白血病 临床转化研究 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 清华大学 究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 石河子大学 特征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 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病毒研究所 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 中山大学 机制及防治研究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关基础研究 广安门医院 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 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 南京大学 究 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421100-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421100-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2fd23412852458fb770b5667.png)
项目名称: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首席科学家: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围绕关键科学问题,选择对我国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理基于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实验,研究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碳固定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分析生态系统支持功能与调节功能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理,揭示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扰动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揭示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的驱动因子,为准确认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集成和尺度转换基于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所代表区域同一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的尺度特征与尺度转换方法;选择典型区域,研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服务功能的区域集成方法,揭示景观和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表征、相互作用和时空变异规律,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传输过程的景观连通性和景观动态过程,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尺度转换构架和区域集成模型。
(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综合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和遥感监测数据,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基于遥感反演与地面观测数据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模型,分析近30年来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和服务功能动态趋势,评估全国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响应特征与空间格局,绘制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图。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评价方法。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的影响研究人类福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依存关系,建立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分析区域发展政策、土地利用变化和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科技部对973计划2009年度立项项目进行中期财务检查
![科技部对973计划2009年度立项项目进行中期财务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0949c7bc76c66137ef061968.png)
科技部对973计划2009年度立项项目进行中期财务检查
来源:科技部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973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
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973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科技部8月31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知,对973计划2009年度立项项目进行中期财务检查工作。
详情请见:关于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年度立项项目进行中期财务检查的通知。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54b42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4e.png)
973项⽬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项⽬名称: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席科学家:李宗津东南⼤学起⽌年限:2009.1⾄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973项⽬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的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低污染、低能耗及⾼性能。
现代混凝⼟的发展实现了辅料(主要是⼯业废渣)的充分和⾼效利⽤,降低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同时⼤幅度的提⾼了抗压强度与流动性。
从这⼀观点出发,现代混凝⼟属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
但是现代混凝⼟⼜具有胶凝材料⽤量⼤,组分复杂,⽔胶⽐低的特点,早期易开裂,为有害物质侵⼊创造了条件,导致了其性能的严重衰减,甚⾄过早地退出服役,造成⼤量的经济损失、能源与资源的严重浪费及⼤量废弃物的污染。
因此,要真正实现现代混凝⼟的环境友好,必须有效地提⾼现代混凝⼟的服役寿命。
关键科学问题⼀:现代混凝⼟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现代混凝⼟结构的服役性衰退是⼀由材料到结构的渐进过程。
对这⼀过程的正确描述依赖于对现代混凝⼟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认识。
在现代混凝⼟的组分中,⽔泥基胶凝材料起着将其它组分固结在⼀起的重要作⽤。
胶凝材料在⽔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结构是现代混凝⼟的基因,其分布与组合影响着现代混凝⼟的各项宏观性能。
因此,探讨现代混凝⼟复杂的硬化浆体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并提炼其微结构模型是本项⽬的重⼤科学问题。
围绕这⼀科学问题,本项⽬将展开⽔泥熟料组成与⽔化活性关系的研究,⽔泥熟料组成与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要研究⾼胶凝性⽔泥熟料与辅料复合优化,各组分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组分之间的交互作⽤,⽔化速率与⽔化度对微结构的影响,提炼现代混凝⼟的微结构模型,研究微结构形成的诱导与控制途径。
总之,通过先进测试技术及⾼效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段,探索现代混凝⼟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
通过掌握微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微结构的优化理论,实现按终端⽤途对现代混凝⼟进⾏材料设计的飞跃。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a4ccc6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b.png)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09.09.27•【文号】国科办基[2009]58号•【施行日期】2009.09.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开展数据汇交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国科办基〔2009〕58号)各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开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工作的通知》(国科发基〔2008〕142号)的要求,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1998-2003年立项并通过验收的24个项目向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数据汇交中心)提交了项目数据,2004-2007年立项的23个在研项目也制定了数据汇交工作计划,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根据工作安排,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2008-2009年立项项目(附件1)和2009年(含)以后参加验收的项目(附件2)须先完成数据汇交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数据汇交暂行办法》)的要求,2008年立项的项目须补交项目数据汇交工作计划。
请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首席科学家尽快确定一名专门负责数据汇交工作的联络员,在10月31日前制定完成数据汇交工作计划(格式见附件3),并将纸质版(一式3份)和电子版提交给数据汇交中心,同时提供项目任务书(电子版),用于数据汇交工作计划审核时参考。
2. 请2009年新立项项目按照《数据汇交暂行办法》的要求,在编制项目任务书的同时,制定数据汇交计划;在提交项目任务书时,按照上述要求同时提交数据汇交计划。
3. 从2009年开始,凡申请验收的项目在正式结题验收前必须完成数据汇交工作。
未汇交数据或汇交的数据未通过审核的项目将不得进行项目结题验收。
请2009年申请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首席科学家在10月20日前提交数据汇交工作方案(格式见附件4),将纸质版(一式3份)和电子版提交给数据汇交中心,同时提供项目任务书(电子版),用于数据质量审核时参考。
“973”课题“碳的微型生物再循环、沉降输出与埋藏”2009年年度
![“973”课题“碳的微型生物再循环、沉降输出与埋藏”2009年年度](https://img.taocdn.com/s3/m/0fb1f19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c.png)
“973”课题“碳的微型生物再循环、沉降输出与埋藏”2009年年度报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1.年度计划完成情况确定了现场调查和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基本完成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在本年度中,我们开展了一次中国近海的科学考察航次(2009.7.18-2009.9.2,如图1所示),在南海、东海和黄海现场采集了数千个样品,大部分样品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图1. 2009年夏季”973”中国海航次站位图2.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围绕中国近海碳输出通量及其调控机制这一科学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北冰洋和南中国海上层海洋碳输出通量的对比研究。
利用234Th/238U不平衡法,通过测定北冰洋和南中国海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在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边缘海上开展对比研究,并对调控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的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2)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类群组成及生物量的研究。
以叶绿素a、浮游植物光合色素、FISH(青绿藻)和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等指标和方法作为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类群组成的空间特征、生物量及其对中尺度物理过程的响应和反馈;(3)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及其粒级结构的研究。
分别采用14C和15N 示踪方法对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进行测定。
在空间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陆架、陆坡和海盆区的代表站位;同时结合中尺度物理过程,深入分析中国近海生产力状况及其粒级机构特征;(4)中国近海浮游植物营养盐胁迫与限制的研究。
通过基于酶标记荧光方法(ELF)对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的P胁迫和P限制进行研究,包括pico-和nano-级浮游植物、以及浮游植物单细胞APA的定量研究阐明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的P胁迫和限制。
(5)中国近海微型浮游动物种类分布特征及其在微食物环中的重要作用。
对研究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类进行显微镜观察计数,通过‘稀释法’实验研究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强度。
(6)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800-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800-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b67b11cc7931b765ce15ca.png)
项目名称: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基于同步辐射的3D 硬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和谱学研究:(1a)在理论和实验上解决X射线“透镜”成像与相位和相位导数衬度成像相结合的问题; (1b)实现X射线“透镜”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成像相结合的条件;(1c) 纳米分辨相位衬度断层成像的重建算法; (1d)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结合XAFS、XPS、和SAS等谱学方法共同确定纳米材料特定原子附近的局域原子结构与电子结构,系统地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微结构和谱学特性之间的关系;(1e)发展和改进多重散射理论和能带结构计算,完善XAFS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界面和表面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建立电子结构模型和表征纳米材料的新理论. 在实现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显微成像术研究电流变液中和生物矿化研究体系中的凝聚过程和物质输运行为,利用基于同步辐射的谱学方法研究界面和表面处的原子、电子结构,电荷迁移过程促进RRAM机理的研究。
[2]复杂纳米结构材料制备研究:(2a)电流变液用纳米高介电球型颗粒的制备和添加极性分子的方法,要求选择偶极矩大、且分子尺度小的合适极性分子,寻求制备高剪切强度电流变液的优选条件; 制备研究针对实际的应用需求,要求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动态剪切强度高,电导率低,温度范围约为-20至1200C,响应时间约为5ms、使用寿命长、抗沉降、无污染、允许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2b) 研究介电颗粒的表面改性和包覆技术,研究和预测基体材料的粒径、形态、掺杂和多分散性以及极性官能团的种类、分子长度、浓度和极性等因素对电流变液颗粒间的电致作用力、屈服强度、剪切强度等行为的影响;(2c)具有微纳螺旋结构、多级孔结构、光子晶体结构的纳米材料的合成,生物酶催化合成具有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等;(2d)基于不同结构类型氧化物薄膜的新型巨电致电阻存储材料与结构的制备。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400-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400-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c13eea551810a6f52486ca.png)
项目名称: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徐南平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内涵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及膜材料的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应用过程中的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演变规律。
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1)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的分离功能与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基础是膜的传递机理与传质结构模型。
在上期973项目中,针对陶瓷膜分离过程中膜渗透通量不稳定的共性难题,提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的构思,通过化学工程学科的传质理论与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与陶瓷膜结构相关的传质结构模型,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膜的功能与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关系的科学内涵,将研究对象从多孔陶瓷膜(微滤/超滤)拓展至反渗透/纳滤膜、渗透汽化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特别关注微孔道、水通道、离子通道以及无机膜材料的传递理论研究。
对高分子膜材料而言,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基团分布)、介观聚集(分子链间距、自由体积)和宏观形貌以及它们的动态形成过程与膜综合性能的关系是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膜材料的精确设计与化学合成的理论基础;对微孔膜而言,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制备方法改进而提高其性能也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特别是要建立极端环境(高温、高压、强腐蚀)下高强度膜材料的设计方法;对智能膜而言,膜材料的化学结构与微观物理结构与其刺激响应性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智能膜设计与制备的关键。
2)膜及膜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核心内容是建立膜及膜材料微结构与制备过程的关系,实现膜及膜材料的制备从以经验为主向定量控制的转变。
在上期973项目中,采用化学工程的过滤理论,对多孔陶瓷膜成膜过程中的毛细吸浆机理与薄膜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膜厚度与膜制备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模型,实现了陶瓷膜制备过程中膜厚度精确控制的目标,解决了陶瓷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缺陷控制的难题,陶瓷膜的成品率从38%上升到90%以上,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0c548eb0717fd5370cdc27.png)
项目名称: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一、研究内容围绕水泥生产和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实现水泥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大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生产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使用效能,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拟解决4个关键科学问题: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调控及高胶凝性熟料相匹配高介稳阿利特矿物和水泥熟料矿相匹配决定熟料性能。
在研究熟料矿物微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建立熟料微结构与熟料性能的关系。
该问题是提高和高效发挥熟料性能的基础,也是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关键。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针对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化学反应,在分析研究主控反应动力学和熟料形成速率基础上,完善熟料形成动力学理论。
该科学问题,是实现熟料烧成过程能量最佳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3)离心力场中的粉磨动力学与能量传递完善该动力学理论和能量传递机制,是实现水泥粉磨环节节能和发展高效粉磨设备新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水泥粉磨节能技术突破的关键。
4) 水泥优化复合与结构稳定性优化复合水泥组分,建立水泥浆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浆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该科学问题是高效发挥水泥各组分性能及延长水泥基材料服役寿命的基础。
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研究: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与胶凝性的关系系统研究实验室合成的纯C3S相结构、不同阿利特(杂质元素种类、掺量、掺杂方式不同)相结构以及熟料中阿利特化学组成、杂质固溶形式、工艺参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研究矿物相结构在温变过程中演化规律。
研究掺杂离子、工艺参数对阿利特缺陷形态的影响规律。
研究阿利特介稳程度、缺陷形态对其水化活性的影响,建立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与水化活性--包括水化反应程度、水化反应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最优水化活性的阿利特组成和微结构缺陷特征。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600-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600-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e9c9e9856a561252d36fcb.png)
项目名称: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宋岩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研究内容本项目拟解决三个科学问题: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地质效应及机理;煤层气不同开发方式及压裂增产机理。
1.科学问题科学问题1: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煤层气勘探是以寻找高丰度富集区为目标。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机制的研究和分布预测,是煤层气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煤层气地质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指位于含煤盆地中煤层气每平方千米资源量大于 1.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富集区,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其形成受沉积、构造、水文地质、盖层、煤储层等因素综合控制。
针对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目前国内尚未从机理和规律的理论高度进行系统研究,因此项目需要利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煤层气储存和聚集的特点,研究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的形成与主要控制因素、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的分布规律及预测方法。
科学问题2: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地质效应及机理在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煤储层空间结构、流体系统、应力场随流体介质的采出呈现出连续变化,导致煤储层不同尺度孔裂隙结构中煤层气的压力、浓度及解吸、扩散、渗流的协同变化。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解吸、渗流特征是选择煤层气开发工艺和控制煤层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
目前不同煤级储层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对渗透率的综合作用及其在井网中的叠加效应尚不明了,大面积排水降压、解吸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必须从煤储层空间结构、流体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来研究单井、井组排采条件下煤层气解吸、渗流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流体在煤储层这一变形介质中的扩散、渗流耦合模型,数值模拟不同压力控制下的煤层气排采效应,为煤层气平衡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科学问题3:煤层气不同开发方式及压裂增产机理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层气开发方式优化和增产改造措施可以人为地改变煤储层空间结构、流体系统、应力场,增强井间干扰效应,改善煤层气渗流通道,提高单井产量。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300-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19300-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e870532964bcf84b9d57bf0.png)
项目名称: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首席科学家:陈树民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研究内容能源供应紧张威胁国家的战略安全。
近年我国火山岩油气勘探的成果已展示出火山岩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
本项目旨在建立新的火山岩油气藏理论,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和新途径,提供大型油气田的后备基地,为解决国家能源危机做贡献。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为: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
回答①火山岩油气富集区的地质背景和控制因素;②不同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展布规律和成储机制;③火山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关系及其成藏模式;④火山岩储层及油气藏的地球物理响应;⑤火山岩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重大地质事件与火山岩油气成藏的关系、火山岩储层、火山岩油气成藏机理、火山岩油气藏识别与评价技术、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等五个方面内容(1) 重大地质事件对火山岩油气成藏的制约以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及其叠加转换各阶段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为背景,研究东部中新生代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构造格局、重大构造-火山事件与控盆断裂、沉积作用和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不同时代含火山岩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研究西部古生代含火山岩盆地区域大地构造格局、盆地周边构造接合带与盆地性质和形成演化的关系,研究后期构造事件对含火山岩盆地的叠加改造作用特征、过程和效果。
通过对火山作用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火山机构类型、火山喷发模式及其旋回和时代,揭示重大地质事件对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通过中国东、西部含火山岩盆地及其与境外相同构造域内含火山岩盆地的综合对比,研究火山作用与成盆、成烃、成藏的时空响应,探索火山岩与油气成藏的相关性,总结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重大地质事件对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发展区域地质背景约束火山岩油气成藏和有利远景区带的理论体系。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https://img.taocdn.com/s3/m/e73867c76294dd88d1d26b1d.png)
项目名称: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首席科学家:徐红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优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的新纳米结构体系,研究光、分子和金属纳米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相关表征新技术,进而发展新一代超灵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和表面增强光谱传感器,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传感器和分析测试仪器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 新纳米结构体系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目前所大量研究的是一些常见金属纳米结构的特定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但是如何可以控制金属纳米结构的生长或组装,以实现可设计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元在严格意义上是如何产生、演化、传导和衰减的;(3)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一个天然的光电混合体系,它不仅伴有电荷的转移,也有能量的转移,若再考虑与探测分子的相互作用,如何理解和揭示复杂的电荷和能量转移机理。
2.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表面增强荧光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SERS基底材料的拓展。
虽然已经从金、银和铜拓展到其它过渡金属体系,但是如何进一步拓展至极其重要的硅及其它半导体材料仍极具挑战性;(2)SERS技术的拓展。
发展超高灵敏度的SERS传感器和分子器件的关键基础之一是建立具有极高SERS活性的可控纳间隙结构和相应表征技术;(3)SERS 理论的发展。
迄今对光、分子和纳米结构三者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尚未建立,综合考虑物理和化学增强机理的统一SERS理论亟待发展;(4)金属纳米结构对荧光的作用既有增强又有淬灭,这是一对矛盾,如何突出荧光增强的效应或者抑制淬灭的效应;(5)荧光的表面增强效应只作用于离金属纳米结构很近的分子,在传感器应用上受到了金属纳米结构本身的巨大限制,如何设计合理的金属纳米结构体系来高效地、稳定地、可控地探测目标分子。
2009-2011学年973项目
![2009-2011学年973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1938ffaef90f76c660371a4f.png)
陈润生
后三年
1067.00
72
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许瑞明
后三年
1259.00
73
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使用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
于文强
后三年
1441.00
74
2009CB918300
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
金额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预算周期
专项经费
1
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使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王道文
后三年
1341.00
2
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赖锦盛
后三年
1671.00
3
20
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毛军发
后三年
1469.00
21
2009CB3203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夏善红
后三年
1630.00
22
2009CB320400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
张平
后三年
1344.00
南京大学
吴迪
后三年
1286.00
87
2009CB930000
面向组织修复和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
2009、2010年度针灸973计划项目简介
![2009、2010年度针灸973计划项目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455e4671ed9ad51f01df260.png)
2009年度针灸973计划项目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首席科学家-许能贵(广州中医药大学)经脉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的联系是经络学说的核心。
对于经脉-脏腑相关这一重要生命现象的科学价值,由于现代医学“体表-内脏相关”命题的概括而被现代生命科学普遍理解。
体表与体表的联系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远端取穴原则和经脉现象的机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不解决经脉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联系这个问题,针灸临床循经远距离取穴就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
因此,本项目以“面口合谷收”为切入点,从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实验和人体研究、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感觉传入信息在猕猴颈髓、丘脑和皮层的汇集、猕猴大脑皮层调控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感觉和运动、病理状况下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联系的脑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等方面探讨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与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所蕴涵的体表-体表特异性联系规律、途径及其机制;同时,通过经脉现象的研究,验证是否存在针灸肌肉通道,研究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内脏相关以及穴位和疾病相关性规律,诠释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
在此基础上,以针灸优势病种(原发性高血压病、缺血性中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治疗该病种有效经穴为载体,探讨由针刺方向、深度、所采用手法施术时间及一次操作的效应持续时间组成的“针刺手法四大要素”的效应规律,明确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及生物学机制。
课题一:猕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实验研究承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学院课题负责人:刘旭光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选择华南猕猴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生理状态下合谷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规律。
虽只选用肌电作为观察指标,但其针对性强,能较好地达到研究目的。
(1)观察针刺合谷穴对面口部咀嚼肌的肌电活动,以小指侧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为对照穴,探讨“面口合谷收”的刺激部位合谷穴与口面部的联系是否具有特异性。
(2)观察针刺面口部穴位(地仓、颊车、颧髎)对合谷穴区拇展肌的肌电活动,以额部足少阳胆经阳白穴作为对照点,探讨“面口合谷收”的效应部位(面口部)与合谷穴区的联系是否具有特异性。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627ee169dc5022aaea00ec.png)
项目名称:节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探索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所产生的新奇热物理和光电子效应及阐明相关物理机制为主线,通过纳米组装、纳米复合、微纳复合和纳米改性,设计和组装一系列复合材料体系,实现体系的焓熵等热力学性质、热吸收与传递等热学性质、以及能带结构与光吸收等光电子学性质的智能化自适应调节,同时探索通过复合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协同,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温控机敏特性的纳米节能材料,并同时开展纳米节能应用示范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智能储热-放热的需求,设计定形相变、热容突变纳米材料体系,研究高效储热、可控放热的新规律和新原理及其与纳米效应的相关性,探索温场下纳米相变的新特点及其对比热容、热辐射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可控储热-放热的关键要素。
2、以红外调控为导向,研究温度对相关纳米材料体系微结构、价态和能带的影响机制及其与红外透过和反射(或阻隔)交替转变的相关性,探索红外智能调控的途径和关键参数。
研究相关低维纳米阵列体系中结构单元尺寸和分布密度对可见光透过率的影响机制,探索纳米结构单元形貌、尺寸、排列方式和分布密度与红外调控幅度的相关性。
3、以智能节能应用需求为导向和智能节能纳米材料为主体,设计并制作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体系(包括介孔结构/储热-放热纳米材料、透明基体/红外调控纳米材料),发展普适性宏量制备技术,研究纳米结构储热-放热系统的材料类型、晶粒尺寸及其分布以及微结构等对材料比热容、热传递的影响机制及其规律,同时认识纳米结构温致红外调控系统中原子输运的新规律,发展新型红外调控材料体系,实现快速响应的红外调控效应。
4、筛选材料体系并优化材料性能,提出基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温控机敏特性的新型节能系统的设计原理、性能调控的基本参数及实现智能节能的核心技术,构筑新型节能的原型器件及系统。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049cb983c4bb4cf6ecd130.png)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600(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项目名称: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199阶段的起止年份:依托部门:邮电大学关原理199年度计划199研究内容分子设计、高发光效率有机纳米薄膜材料和高迁移率纳米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电极修饰纳米材料及纳米膜结构的研究目标1:合成一系列有机纳米发光材料、半导体材料和电极材料2.获得更高质量的有机纳米晶和纳米多晶薄膜,掌握有机纳米半导体晶体的生长规律首先,研究了有机单晶、多晶和薄膜的有序生长规律,探索了有机单晶薄膜的生长机理,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自组装特性的理论模型摘要:具有自组织或自组装特性的有机纳米晶材料的制备,软刻蚀技术和薄膜印刷技术的发展,聚合物油墨有机纳米晶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合成路线的研究。
基于界面相互作用合成可印刷高分子材料的软刻蚀技术进展4 .获得不同形貌的有机纳米晶实现高效的有机纳米发光器件(红色:2 cd/A,绿色:10 cd/A,蓝色:2 cd/A)年度物理特性等制备有机纳米晶和有机薄膜杂化光电器件,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提高发光效率18研究内容合成支链磷氮有机嵌段有机共轭分子以调节材料的轨道能级;合成有机稀土薄膜材料,提高器件的发光纯度和效率;制备溶液加工型有机纳米半导体材料探索在刚性或柔性衬底上定向生长有机纳米薄膜的方法;研究了气相沉积有机薄膜的结晶和非晶控制。
研究预期目标1:合成具有特定能级并能有效抑制有机分子结晶的带隙控制材料,获得4-6个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形成发光纯度在5 XXXX以内的纳米图形;进行有机半导体小分子纳米图案化和有机聚合物薄膜印刷研究了有机纳米顶发射发光器件。
大面积全印刷有机纳米原型器件是通过丝网印刷、喷墨印刷、喷涂、拉伸和辊压等印刷方法,使用可印刷的阴极纳米金属材料、有机界面缓冲材料和有机纳米发光材料制备而成。
发光效率相当于气相沉积阴极装置的发光效率19研究内容开发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光谱稳定性、高分子量、窄分子量分布和规则结构的共轭聚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CB723800 数值风洞软件系统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2009CB723900 2009CB724000 2009CB724100 2009CB724200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 方法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 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 湍流问题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 研究
沈肖雁 麻生明 陈润生 许瑞明 于文强 谢 鹏
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 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应用基础研 究
2009CB918300 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 2009CB918400 2009CB918500 2009CB918600 2009CB918700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发生与调控机制 及其生理病理效应 基于蛋白质结构与相互作用的计算生 物学研究 蛋白质高分辨结构测定与高效制备技 术 蛋白质整体功能的在体遗传操作新技 术新方法研究
陈国强 蒋华良 刘买利 吴 强
2009CB918800 与重要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2009CB918900 癌细胞微环境中蛋白质因子的功能与 调控
施一公 李鲁远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9CB919000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009CB220100
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 研究
吴
锋
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 2009CB320300 2009CB320400 2009CB320500 2009CB3206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 统基础研究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 究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 究
973计划中期财务检查项目清单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项目编号 2009CB118300 2009CB118400 2009CB118500 2009CB118600 2009CB118700 2009CB118800 2009CB118900 2009CB119000 2009CB119100 2009CB119200 项目名称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 基础研究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 育基础研究 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 应用的基础研究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 用的基础研究 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 研究 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 途径研究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 理及定向改造 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 调控的基础研究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 调控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 监控基础 项目首席 科学家 王道文 赖锦盛 张立新 张福锁 聂 品
2009CB219700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 2009CB219800 2009CB219900 2009CB220000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 究 大规模化工冶金过程节能的关键科学 问题研究 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 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王成山 杨勇平 张锁江 郭烈锦
杨瑞馥 高思华 叶祖光 吴焕淦 董竞成 沈晓冬 李宗津 南策文 徐南平 谢在库 王利祥 张 泽
2009CB522900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 2009CB523000 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 2009CB623100 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 究
2009CB623200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2009CB623300 2009CB623400 2009CB623500 2009CB623600 2009CB6237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 问题研究 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 础研究 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研 究 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材料的基础研 究 先进材料性能与结构演化间关系的现 代表征方法及科学问题的研究
毛军发 夏善红 张 平
吴建平 柴天佑 梅 宏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 论和技术基础研究 基于网络的复杂软件可信度和服务质 2009CB320700 量及其开发方法和运行机理的基础研 究 2009CB320800 混合现实的理论和方法 2009CB3209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 研究
邹旭波 赵修建 洪茂椿 谢 毅
丁建东 李峻柏 梁兴杰 张 强
2009CB930400 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 2009CB930500 2009CB930600 2009CB930700 金属/介质纳米异质结构中的局域耦 合效应及其在光电转换器件中的应用 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 相关原理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 体系和传感器 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 及应用技术研究 发育与生殖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库及 相关技术平台的建立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 制
宋保亮 谢心澄 金晓峰 李树深 薛其坤 吴 迪
2009CB929100 基于物质新有序状态的量子调控研究 2009CB929200 磁性微结构电子态的量子调控研究 2009CB929300 微纳结构中的量子调制和应用探索 2009CB929400 2009CB929500 2009CB929600 2009CB939700 2009CB939800 2009CB939900 2009CB930000 2009CB930100 2009CB930200 2009CB930300 单原子/单分子尺度的精确量子表征 、检测及其在量子调控中的应用 若干关联系统中多重量子序的共存、 竞争与调控研究 量子信息基本逻辑单元和关键器件的 研究 纳米材料与结构在环境气体污染物检 测与治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化石资源转化用新型高效纳米催化材 料与结构研究 节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 学问题研究 面向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 的研究 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 医学领域的应用 应用纳米技术解决新型抗艾滋病药物 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纳米技术改善难溶性药物功效的应用 基础研究
鲍虎军 高 邓 文 军
2009CB4210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2009CB421100 2009CB421200 2009CB421300 2009CB421400 2009CB421500 2009CB421600 2009CB521700 2009CB521800 中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 态安全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 应研究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 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 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成灾机理研 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 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 机制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 子干预
2009CB522200 2009CB522300
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与肿瘤 的关系 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 的基础研究
韩家淮 刘吉开 郑树森 唐 宏
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2009CB522600 重要致病性细菌微进化的研究 2009CB522700 2009CB5228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 应用基础研究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 题的基础研究
宋卫国 徐现刚 黄 维
徐红星 曹则贤 谢 刘 欣 林
100 2009CB930800 101 2009CB940900 102 2009CB941000
103 2009CB941100 104 2009CB941200 105 2009CB941300 106 2009CB941400 107 2009CB941500 108 2009CB941600 109 2009CB941700
雷明凯 卢秉恒 唐 炬
杨春和 欧阳平凯 张双南 武向平 郑永飞 陈 曦
2009CB824800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 2009CB824900 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 2009CB825000 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 2009CB825100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 2009CB825200 北京谱仪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 2009CB825300 2009CB8254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 控制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 “双色网络”构建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重编程机 制 调控内胚层组织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 研究 神经发育与重大疾病中基因和环境的 交互作用及小分子干预机制 神经元发育与退行性病变的分子细胞 遗传机制 植物重要器官形成的遗传和表观遗传 调控机理研究 畜禽肌肉和脂肪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研究 环境和遗传因素导致男性不育与出生 缺陷的分子机制
厦门大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 究所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 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 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 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 发有限公司 上海中医药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 总院 东南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 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 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 学研究所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 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 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邓小刚 郭华东 房建成 佘振苏 雒建斌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2009CB724300 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 2009CB724400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 2009CB724500 2009CB724600 2009CB724700 防御输变电装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 故的基础研究 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 论研究 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