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260+280 =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习(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六、板书设计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相遇问题的关系式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以下请继续阅读《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能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并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解答相遇应用题的策略,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研究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问题—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说到“相遇” ,你怎么理解?大家想一想,相遇问题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 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主要运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式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新授课(一)出示问题小萍和小明分别从家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

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谁来读给大家听?谁来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这段话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谁能来解释一下?(二)多种方式理解题意1、演一演除了用语言表达这段话的意思,大家能不能用其它方式表达这段话的意思?我们能不能把两人相遇的过程表演一下?谁愿意跟老师来表演?你打算怎样表演?情景表演:(1)老师不动:有意见吗?为什么要一起走?(体现同时)(2)老师反向走 (体现相对)(3)学生表演(中间停下来:体现相遇)我们来看一看小萍和小明是怎样走的?(课件动画演示)通过观察你发现什么了?小结:通过我们这么一演,我们再来看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觉?(更清楚、明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题意了)借助表演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题意。

2、画一画(1)我们能不能把这段话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下面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试一试。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相遇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相遇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相遇问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提高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掌握程度;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2.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决“相遇问题”。

2. 教学方法1.课前检查;2.控制课堂教学进度;3.虚实结合,多种形式展示,例题导学;4.自学让学生学员思考;5.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具体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检查上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相遇问题”。

第二步:讲授1.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出“相遇问题”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

3.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解题。

第三步:练习1.在讲解过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

2.审题,思路清晰,仔细读题,明确要求。

3.在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之后,讲解正确答案,并解释错误答案的原因和错误思路。

第四步:课堂反思1.提出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2.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针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相遇问题》这一知识点而进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控制课堂进度、虚实结合、自学让学生思考、例题导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因此接下来我将会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例题不能够涵盖到所有的类型,甚至其中出现了部分比较困难的类型,导致有些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会有些无从下手。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对于例题的选择更加注重,选择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例题。

其次,我认为在课程的主要内容讲解之后,我没有很好地安排练习环节,导致学生在上课后效果不是很理想。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2.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2.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3.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利用实际例子,引入相遇问题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并在黑板上解答相应的例题。

3.练习:教师布置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让学生探索和研究这些应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法: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让学生掌握问题解法。

3.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索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深化等环节的组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3.通过教学评价手段,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课本教材;2.多媒体课件;3.练习题集。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教案,通过案例引入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探究法对相遇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让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这样做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等概念,是一种实际应用数学问题。

相遇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这一教案以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探究实例和引导学生做习题的方式来具体讲解。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种算法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各种解法。

4.在学习相遇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公交车和地铁的相遇、两个人在操场上相遇等,转化为数学相遇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环节通过图形、文字和数据三方面对相遇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物理意义和各种解法。

①图形分析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两个运动员在相向而行的环形跑道上绕圈,相遇在某个点,如图所示。

计算两个人的运动路程,设小A跑了m圈,小B跑了n圈,转化成数学中的概念,设小A的行进路程为D1,小B的行进路程为D2。

D1 = 2πRmD2 = 2πRn其中R为圆的半径,假设为10m,m和n为圆的周长上的圈数。

②文字分析通过文字描述解决相遇问题。

例如:假设一个人每小时跑10圈,另外一个人每小时跑8圈,两人在同向环形跑道上跑步,相遇需要跑多长时间?在相遇点时,两人的位置都在什么位置上?③数据分析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让学生用加减乘除的方法求解相遇问题。

例如:两个人在直线上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10米/秒和16米/秒,两人之间的距离为500米,问两人相遇需要多长时间?3.练习环节由浅入深,分步讲解、分级训练,引导学生完成习题。

从基础的数据算法到变量代数解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法。

4.巩固环节教师提供一个相遇问题,要求学生几组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学生自行发挥解决问题方法。

初中相遇问题的教案

初中相遇问题的教案

初中相遇问题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相遇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相遇问题。

2. 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同学们能举个例子吗?二、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a. 确定相遇时间或相遇位置。

b. 列出相遇时的条件。

c. 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d. 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三、互动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相遇问题进行解答。

2. 各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提问。

3. 教师总结各组的解题方法,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练习环节(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相遇问题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

五、拓展环节(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运动等。

3. 教师总结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步骤。

2. 强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练习、拓展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学习。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应用题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遇问题应用题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遇问题应用题——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解法,掌握相关计算方法;2.能够通过运用相遇问题解法解决实际问题;3.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2.掌握相遇问题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全面掌握相遇问题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时间内容10分钟相遇问题概念介绍20分钟相遇问题的解法20分钟相遇问题应用题讲解10分钟练习与总结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实际例子演示相遇问题的解法;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相遇问题解决方法;3.问答互动:提出问题,邀请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老师出示一个问题:现有两个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向着对方所在的地方同行,当较慢的一个人走到另一个人原来所在的地点时,较快的一个人到达了对方所在的地点,两人相遇后立即返回。

当两人中的较快者回达开始出发的地点时,较慢的一个人又刚好在这里,问较慢的那个人要走多少路程,才能追上较快的人。

请学生与同桌商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20分钟)1.相遇问题的解法老师讲解相遇问题的解法:假设两个运动员的速度分别为s1和s2,相对速度为u(u=s1−s2或u=s2−s1),两个人的距离为d,两人相遇需要的时间为t。

则有:$$ t = \\frac{d}{u} $$2.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老师出示一个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甲乙两人分别在两地,互相靠近,相距480公里时,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出发,两小时后,从乙地出发一辆轿车,较晚出发半小时的乙能否在先追上甲?请学生先分析题目,然后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三、练习与总结(10分钟)老师提供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按照相遇问题的解法进行解答。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的解法和应用。

巩固练习请学生自主完成如下题目:1.甲、乙两人依次出发,相距60公里,当甲人到达乙人出发点时,乙人行进了一半的路程,甲人速度是12千米/小时,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步行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步行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参考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参考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画图或公式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相遇问题的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学生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

3. 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难点:1.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练习题等相关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3. 方法讲解: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画图法和公式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4.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遇问题定义和解决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交通、运动等领域的相遇问题。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填写课堂反馈表,评价自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让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

2.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2. 不同情况下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相遇问题的实例和解题过程。

2. 准备一些实际的相遇问题,用于让学生解答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实际的相遇场景,如两个人在街头相遇,两辆汽车在道路上相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指什么情况下的问题?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释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相遇问题的实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方法。

3. 教师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相遇条件、列方程求解等。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四、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相遇问题的变体或拓展,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师强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的相遇场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相遇条件,列方程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相遇公式的运用。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相遇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含相遇问题的实例和练习题。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解题过程和公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

2.新课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相遇问题的实例,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

3.公式讲解: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公式,如:“相遇距离= 速度×时间”,并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4.练习巩固:教师给出几道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甲、乙两人从相距10公里的两个地方出发,甲的速度为5公里/小时,乙的速度为7公里/小时,问他们多少小时后相遇?2. 请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实例,用相遇问题来解释,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观察学生对相遇公式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规划、物流配送等领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九、教学:教案编辑专员可提供教学,如教学PPT、练习题、课后作业等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高中物理相遇的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相遇的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相遇的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相遇
教学目标:了解相遇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应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相遇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相遇的概念:两辆小车同时从相距100千米的两地出发,一辆以
60km/h的速度向前行驶,另一辆以40km/h的速度向前行驶,问它们何时相遇?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相遇的概念:当两个物体在某一时刻在同一地点相遇时,称它们相遇。

2. 分析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设第一个物体速度为v1,第二个物体速度为v2,相遇时它
们移动的时间相同,则有v1t = v2t,解方程可得相遇时间。

三、实验展示(10分钟)
利用实验器材展示相遇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四、练习训练(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相遇问题的练习,包括不同速度、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的情况,加深对相遇
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五、巩固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两个人相向而行相遇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遇问题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写出解题过程。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相遇问题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
兴趣。

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相遇成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相遇成绩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工夫、路程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工夫的实践成绩,进步用方程解决简单实践成绩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成绩的认识。

2、在解决成绩的过程中,让先生感受画线段图可以更直观、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

3、让先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成绩、工程成绩等一系列实践成绩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成绩,领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成绩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工夫、路程的数量关系,利用方程解决求相遇工夫的成绩。

教学难点:让先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成绩、工程成绩等一系列实践成绩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成绩,领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想方案,唤醒旧知1、出示书上情境并由教师讲述故事:调皮和笑笑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同玩,一同造作业。

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及平时步行速度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师:有一天,调皮到笑笑家造作业。

调皮回到家后,发现文具盒忘在笑笑家了,就打电话给笑笑,说:要拿回文具盒。

聪明的同学们,想一想看:调皮要拿到文具盒有哪些方案?①方案1:生:笑笑送去;师:需求几分钟?(16.8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根据甚么数量关系?生:840÷50=16.8,工夫=路程÷速度②方案2:生:调皮去取;师:调皮去取要花几分钟?(12分钟)师:如果我要求笑笑家到调皮家的路程,要根据甚么数量关系式来列式?全班齐说:路程=速度×工夫③方案3:在途中交接。

2、揭示课题师:这三种方案,哪种方案调皮能最快拿到文具盒?生:第三种方案师:像这样两人对走,在途中交接的情形,就是今天我们要研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相遇成绩二、感受“相遇”的特点,弄清数量关系1、模拟演示。

师:下方,我请两个同学上台走一走,模拟演示一下,调皮和笑笑途中交接这类方案的情形,谁情愿?师:那这样,你暂时叫调皮,站到那边,那你叫笑笑,站到那边。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相遇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列式计算并解答简单的相遇问题。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列表、列式计算。

3. 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及解决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能够独立解答相遇问题。

2.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灵活运用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分组活动所需材料:如纸张、笔、尺子等。

3. 实际相遇问题情境的视频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相遇问题情境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教师通过示例,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

3. 分析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分析相遇问题,并解释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4. 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给出的相遇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

6. 练习巩固: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第2课时相遇问题年月日编号: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

《相遇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图示法、方程法解决相遇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时间、相遇点、速度和、路程等。

2. 图示法解决相遇问题:通过画图展示两物体相遇的过程,找出关键信息,列出方程。

3. 方程法解决相遇问题:学会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得出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图示法、方程法解决相遇问题。

难点:如何找出关键信息,正确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练习题、答案。

3. 教学卡片、三角板、尺子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相遇时间、相遇点、速度和、路程等概念。

3. 图示法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如何用图示法解决相遇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示,找出关键信息,列出方程。

4. 方程法讲解:讲解如何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得出答案。

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相遇问题的概念。

2. 利用图示法和方程法两种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过程。

3.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

3.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

四.教学内容分析:相遇问题是四年级的重点知识,是在同学们学习了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

相遇问题是同学们初步接触到两个物体运动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

凭空想象会给同学们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学生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用画线段图、教师口述的方法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因而造成解题时出现错误。

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
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而运用多媒体摸拟运动过程,便会事半功倍。

六.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实践感悟
将同学分成两人一组,出示一条线段ab。

一位同学持红色的笔每次画3厘米,另一位同学持蓝色的笔每次画2厘米,同时分别从线段的两端画彩色线段并观察画一次、两次、三次后每次红蓝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多少?画完后你怎样计算ab的长度?课件显示:红蓝两色线段,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线段的长度。

3×3+2×3=15 3×3+2×3=15
从操作入手,恰当的配合课件,丰富了学生对两个物体运动的感知。

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要学习有关相遇问题而安排的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对相遇的概念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学习相遇问题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课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首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的图形和有关文字的叙述,说说是一件什么事,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出两人相向而行,当已知各自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时,怎样求两地的距离的应用题。

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芳每分钟走40米,3分钟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
教师引导: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也可以反面操作课件观察运动过程。

小组讨论:1、运动的物体有几个?
2、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3、你是怎能样计算两家之间的距离的?
由于学生在前面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对相遇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两人相遇时小红走的路程与小芳走的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40×3+60×3
先在屏幕上出现两个小学生的图像,然后演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行走情景,再演示同时走1分钟、2分钟、3分钟的情景,使学生看到形象的画面,便于理解运动过程,并一步一步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念义。

同时走1分钟就是1个速度和,同时走2分钟就是2个速度和,同时走3分钟就是3个速度和,从而为导出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两地路程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相启发,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学生也能说出,可以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速度之和,再乘以3分钟,也能求出两家的路程。

(40+60)×3
分析两种算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求出每人所走的路程,再加起来。

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的和(速度和),再乘以两人同时走的时间3分钟。

从算式来看之,两个算式之间恰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计算的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第二种方法简便。

两种解题思路的比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数学课中单纯用粉笔板书,使数学课的内容更富趣味性。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课件再现了生活中的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图文形式的应用题:两辆轮船现时从天津和上海相对开出,25
小时两船相遇。

天津到上海的航线长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运用前面总结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道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打破求路程就以为是直线路程的思维定势。

2.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42米,小芳每分钟走48米。

经过4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学校在两家之间)
42×4+48×4 42+48×4 (42+48)×4
运用课件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对出绿卡、错出红卡,变换练习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大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 小汽车每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a.(80×3+120)×3 b、80×120×3
c、(80+120)×3
d、80×3+120×3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强课程内容与加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学生全面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的展示了思维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