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中的政党与政治稳定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述评_江毅
读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有感[1]
![读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有感[1]](https://img.taocdn.com/s3/m/04d6a93d5727a5e9856a6199.png)
参考文献: [1][2][3][4][5][6]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 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和合理的程度。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就有可能取
代以前的制度权威。总之此处的制度是开放的,谁能
在此制度内胜出,就有可能成为新的权威。当然权威
取代的过程必然是痛苦和漫长的,一个新的权威要取
代旧的权威很有可能会带来社会的阵痛。我们可以
允许制度化的权威的改变,但绝不允许制度本身随便
改变,此处的制度适应当代的形势的最好方式是不断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必须要
依次进行。过早的扩展政治参与——包括先行选举
等事——会撼动新兴国家脆弱的政治体制。这样亨
氏提出独特的‘权威主义转型’的发展战略,此战略是
新兴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过渡战略。据此战略,现代
化中的专制提供政治秩序、法制,以及成功的经济、社
会发展的逐项条件。一旦这些构筑板块到位,现代性
责任编辑 赵武
96
亨廷顿权威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他 发现“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上确 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却并未取得 与经济同步的发展。而且有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新兴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 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权迭起,险象环生。而那些 经济起步落后或停滞不前的新独立国家,却能安享相 当程度的政治太平。”[1]亨廷顿提出的这个现象很耐人 寻味。为什么有些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或腾飞不仅 没有带来政治上的稳定,反而激化了社会中各阶层的 矛盾,给社会造成了动荡呢?他认为新兴国家动荡的 根源不是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反而是由于它们过渡追 求致富和发展的欲望。过渡追求财富和发展的欲望 必然导致经济急速片面的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 很有可能会打破以前的政治生态平衡从而带来集团 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积聚膨
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
![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7ed948650e52ea55189891.png)
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作者:刘志杰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摘要: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国家的现代性保持政治稳定,但是现代化会引起政治动荡和混乱,其原因可归纳为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比例失衡。
在此基础上亨廷顿论述了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处于现代化过程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才能保持政治稳定。
亨廷顿关于政党与政治稳定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是他的思考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和谐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政党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形成第三世界,开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但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陷入无休止的暴力、动荡和骚乱。
立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状,亨廷顿提出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居于重要地位,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过程。
一般来说,纯正的传统社会(贫穷国家),虽然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高度富裕国家也是稳定的,而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却是不稳定的。
由此,亨廷顿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如何克服这种现代化过程中的混乱呢?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以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参照系,描述了战后现代化转型国家政治秩序(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从现代化与政党、政治体制与乡村动员、组织的必要性等方面对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进行论述,深刻阐释了政党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政治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实现政治稳定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通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亨廷顿关于政党与政治稳定的思想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政治参与与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借鉴视角。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c83828d9c1c708a1284a4469.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之所以以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阅读书目,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曾经推荐的原因,更在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拜读了作者的《民主的危机》,作者关于民主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解决之道都是让我觉得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民主过剩的思考,更是对民主热潮的一次大泼冷水,所以基于进一步了解的意向,我阅读了这部作品,希望能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的入的了解。
书的主题如题所见,即如何在处于现代化中的社会实现政治秩序。
作者开头先批判了以往的一揽子现代化思想,认为政治的现代化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随着经济的、文化的。
现代化而实现,甚至前者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后者产生矛盾,期中最大的矛盾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群现代精英集中掌握权威和权力,而要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则必须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多元的社会势力。
什么是政治秩序?作者认为,不同于依靠血缘等而形成的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除开需要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互惠和道德认同之外,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政治体制。
此种政治体制由多元化的社会势力制度化的参与政治形成。
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在打破自然共同体的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体制,从而产生新的政治共同体,因此使得国家陷入政治混乱中,政变,暴动,革命跌宕。
亨廷顿把此种状况称为政治衰朽。
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经验。
政治现代化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威的合理化(建立合法的中央权威),结构的分离(政治组织的专业化、科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
西方的政治现代化,留下了两张十分不同的模式、经验: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欧洲由于拥有强大的教会、封建地主等社会势力,所以其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通常是实现中央集权,利用强大而集中的权力扫除教会、封建地主等阻碍现代化的社会势力,最显著的代表当属法国。
在中央集权的同时致力于政治制度、组织的构建。
最后才有序地扩大政治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依靠中央集权来进行现代化的欧洲国家来说,扩大政治参与必定是困难、而长期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资料整理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61e897f02768e9951e7381a.png)
主要观点:新兴国家的现代化没有政治的稳定将很难取得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而政治的稳定需要合理的权威的维持。
普力夺是指一种政治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它不仅军人干政,而且各种社会势力都干政。
在普力夺制度下各种社会势力相互赤裸裸地对抗,没有什么政治制度也没有一批职业政治领袖被公认或接受为调节各团体之间冲突的合法中介。
政治动荡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经济发展使经济上的不平等越发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动员又在削弱这种不平等的合法性,现代化这两方面的结合,便产生了政治动荡。
任何一个给定政治共同体的稳定,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的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其政治稳定,必须要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其社会政治的制度化程度也必须尽快地随之提高。
所谓政治制度化,就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得公认的价值观内容和稳定性质的一种进程。
其水平可以用四个标准加以衡量:一是适应性。
二是复杂性。
三是自主性。
四是凝聚力。
,政治现代化主要有三个内容:
一是权威的合理化,同时以单一的全国的政治权威取代其他形形色色的政治权威;
二是划分新的政治机能并创制业专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
三是增加社会化所有集团参政的程度。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4fd2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3.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目录1. 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结构2. 政治秩序的定义2.1 政治秩序的概念2.2 政治秩序的重要性3. 变化社会对政治秩序的影响3.1 技术发展引起的变化3.2 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3.3 全球化对政治秩序的冲击4. 政治秩序调整的必要性4.1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4.2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4.3 民众参与的必然趋势5. 变革的策略与方法5.1 法律制度的完善5.2 政治体制的发展5.3 社会文明的推动6. 案例分析6.1 政治秩序变革的成功案例6.2 政治秩序调整的困难与挑战7. 结论7.1 总结述评7.2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调整,成为了当务之急。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政治秩序调整的必要性和策略方法,以期能够为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和启示。
1.3 结构接下来将从政治秩序的定义、变化社会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政治秩序调整的必要性、变革的策略与方法、案例分析以及最终的结论等方面展开论述。
2. 政治秩序的定义2.1 政治秩序的概念政治秩序指的是一个社会、国家内部在政治领域中形成的有序结构和稳定状态,包括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
2.2 政治秩序的重要性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是一个社会、国家长期稳定与繁荣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与规范。
3. 变化社会对政治秩序的影响3.1 技术发展引起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政治决策、舆论传播等环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政治秩序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人群结构的调整,对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3.3 全球化对政治秩序的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这给政治秩序的维护和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
浅析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浅析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5a04c16fcaaedd3383c4d395.png)
较快 , 人 民生活有较 大幅度 提高 的新 兴国家 , 反倒 在政治上
更加动荡不安 , 政变迭起 。 ” 因此 , 亨廷顿认 为第 三世界新兴
国家从 传统到 现代 的过 渡时期 就是一个 克服社会 动荡和 防
止政治 腐朽 的历史 阶段 。这一论 断对于 目前处 于现代化进
程的 国家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响。
[ 关键词 ] 政 治稳定 ;现代化进程 ;权威政府 ;政治发展 ;经济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D 7 3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简介 ] 王 丽影 ( 1 9 8 l 一)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西亚非洲政 治。
美 国著名 学者 塞缪 尔 ・ 亨廷顿 在其 经典著作 《 变 化社会 立初 期要 实现 政治稳 定 首先应 建立 一个强 大 的 、 有 效 的政
中的政 治秩序》 一书 中, 深刻阐述了 2 0 世纪 5 0 年代和 6 0 年代
第 三世界 新兴 国家在现代 化进程 中的政治参 与和政 治稳定 问题 。在 一个社会 里 良好 的政治秩 序是 实现稳定 的重要 因
府 。在 《 变化社会 中的政 治秩 序》 中文版 的序言 中 , 沈宗美说
第2 6 卷第4 期
2 0 1 3 年 4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成 为可能 ; 在 发 展 政 治 民 主 的 过 程 中 满 足 民众 的 政 治 诉 求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25da928a32d7375a417809f.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跃跃欲试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谓的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或者说是发展中国家出现,这些新近独立的国家怀有极大的现代化并赶上原殖民主义母国的强烈渴望。
对此,西方学者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学”,而本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作者塞缪尔·亨廷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针对早期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政治发展观,即强大政府论,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专著。
西方学者早期提出的现代化理论,倾向于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处于优先地位,亨廷顿则立足于二战后实际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动荡不安、矛盾频发、极剧变革的现状,作出了一个总体估价:即这些新兴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腐朽的历史阶段,据此提出了强大政府论,这些国家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政府,这就依赖于强而有力的政党的出现。
因此,这本书首先从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常”的动荡不安入手,分析这种难题产生的原因,再以“强大政府论”的观点去提出解决办法。
一.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在大部分学者都将关注重心放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国际现实的时候,亨廷顿注意到文明政治与腐朽政治的差距也扩大了,他提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并不像传统的那些西方学者去划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等,亨廷顿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国家的关键就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和实质性,而并非那些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政府类型划分。
基于此,亨廷顿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中却滋生着动乱”。
尽管一般来看,那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会比相对较低现代化水平的国家更为稳定,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看起来更加太平,现代性常常与稳定性形影不离。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5ce8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7.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治秩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政治秩序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政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政治能够更加民主、公正,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因此,政治秩序的变化也是在不断朝着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政治秩序的变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在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政治动荡和混乱,甚至会导致一些政治危机的发生。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国家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去解决和应对,以确保政治秩序的变化能够顺利进行。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决策,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只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因为每个国家的政治秩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只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在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个国家都能够在政治秩序的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中的政治动荡与政治稳定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述评
![发展中的政治动荡与政治稳定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3b7bdd449649b6648d74733.png)
1999年第5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75期发展中的政治动荡与政治稳定①———《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述评蔡建波 刘翠香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迫切而又是核心的课题是持续、快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就需要保持必要的稳定,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稳定,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全方位秩序的稳定,其中关键的是政治秩序的稳定。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展进程中保持政治稳定,避免发生急剧的政治动荡呢?美国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塞缪尔・P・享廷顿提出了一种“政治稳定论”观点,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析和评价。
一、政治动荡:发展中的政治伴生物二战后,一大批摆脱殖民统治而走向独立的国家及其他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国家,纷纷跃跃欲试地想早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加速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实现现代化,富民强国,这些国家都抱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和付诸直接实践的强烈要求。
然而,发展中国家因其“后发展”特点而在具有明显“赶超”性质的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政治上的动荡。
政治秩序不稳几乎成了这些动荡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的政治伴生物和副产品,而其政治动荡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内战争、动乱、政变。
在这些国家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政治秩序在下降,政治局面呈现出一派“衰朽”的景象。
二、政治动荡:发展中缘何而生享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的基本原因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
因此,政治动荡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享廷顿依托上述基本论点作为分析框架,紧扣现代化这条主线,进一步探讨了现代化过程对政治动荡的影响,阐释了在经济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政治动荡的问题。
享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和发展。
而和政治关系最密切的现代化各层面可以广义地概括为两类:第一,社会动员过程。
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
![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39e8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2.png)
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化建设成为了各国共同的目标。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定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定义民主发展是指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完善,包括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主意识的培养以及民主文化的形成等。
而政治稳定则是指国家政治环境的平稳和有序,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和谐,没有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等。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往往被视为国家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是密不可分的。
民主发展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主制度能够使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和监督,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利益,从而避免了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有利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政治稳定为民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只有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下,民主政治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发展,政府才能够有序地进行决策和管理,公民才能够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和民主自由。
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还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民主政治的环境下,政府能够更好地听取民意,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和民众的信任,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支持和社会基础。
四、结论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主发展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治稳定为民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各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需要注重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民主政治改革,维护政治稳定,增强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6d78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b.png)
应对政治秩序危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强化政治 制度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此外,还需要提 高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公众的风险意识。
政治秩序的重建与发展
政治秩序的重建
政治秩序的重建是指在政治危机或政治动荡 之后,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重新建立政治 制度和社会秩序。重建政治秩序需要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包括国内外的形势、历史和文 化传统、民众的需求和利益等。
政治秩序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政治秩序也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新 的时代要求。政治秩序的变革包括政治制度改革、法律制度 完善、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需要以科学、民主、法治为原 则,推动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政治秩序的危机与应对
政治秩序的危机
政治秩序的危机通常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失灵、社会动荡、民粹主义抬头等方面。 这些危机可能由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引起,如经济下滑、民族问题、国际形势 等。
研究目的
旨在深入理解政治秩序的本质,探 究其内在规律,为维护和改善政治 秩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 国政治秩序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政 治秩序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 关注的焦点。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对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实践中维 护和改善政治秩序,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和指导意义。
政治秩序的发展
政治秩序的发展是指在保持政治稳定和发展 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政治秩序的发展 需要遵循科学、民主、法治的原则,推动政 治制度的现代化和法治化。同时,还需要注 重培养公民的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加强 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94c184b7c77da26925c5b00a.png)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都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分析探讨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选择途径。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现代化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概念界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复苏,在对我国政治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始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从中国的现实角度探讨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问题。
1(一)政治发展1.国外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界定及评价政治发展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被西方政治学者界定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变迁的历史过程。
”美国政治学家派伊指出政治发展包括三种要素:第一,公民角色发展变化,从臣属地位转变为对社会有贡献。
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参与的扩张,对平等原则逐渐增加敏感性,及对普遍法律逐渐接受。
第二,政治系统能力增强,政令能贯彻深入地方层级,控制人民之间的争端,应付及满足人民需求。
第三,政体组织结构的分化、功能欲趋转化,及各种制度和组织之间的整合。
21963年,派伊在总1结各派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把政治发展概括为十种不同的含义,即政治发展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具有工业化社会的典型政治结构;政治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存在和运转;行政和政治的发展:大众的流动和参与;民主制的建立;稳定以及有秩序的变化;动员与权利;多维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方面。
3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系统对国内或国企还击的变迁所作的反应,特别是对政权建立、参与和分配等环境挑战所作的反应。
4”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政治发展:“一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指人们的政治结构的分化。
即政治角色的变化,趋于专门化或自主化。
这种角色分化和结构分化,不仅仅是指新一类角色和旧一类角色的变化,同时也是不同角色之间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上的变化。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bf7a6025c52cc58bd6bec9.png)
公管1101 1110020102 朱嘉赞《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浮现书中的各个关键词:政治秩序,政治衰朽。
共同体,政治制度。
政治参与度,现代化,现代性,公民政体,普力夺政体等等,不断在脑子里梳理各个词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政府有效程度”这句话开始全书的论述,指出拥有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
作者赞成李普曼的观点“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我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只有拥有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虽然我们强调自由民主,但有时候被统治比全民自治更更稳定社会,发展政治。
文中说道,暴乱和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
在我看来这应该这就是政治的供需不平衡吧:社会满足不了大众参与政治的需求,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落后于经济基础。
书上有些观点对我原来的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说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管是以往的自我感受,或者是高中政治课本教给我的都是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
阅读作者举的例子,我还是不要赞同他的观点,还是觉得政治与经济有关系,两者能够相辅相成。
再比如“政府的建设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的,可能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中国政治的现状:政府权威大,权力集中,让我们一直着眼于如何通过限制权威,分散权力来稳定社会,而忽略了要在现代化国家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的大前提必须是先存在权威,如果缺少了权威,政府办事就会受制于人,不能很好的运用国家机器为公民谋取公共利益了。
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功效。
书中介绍了政治制度化的几个判断识别条件:适应性-刻板性(算年龄、组织领导人换代的次数、职能);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d5966d1eb91a37f1115c9d.png)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摘要: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研究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问题,提出了他的政治秩序论,为战后西方兴起的现代化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围绕如何实现政治稳定,文中从加强政治制度化,建立强有力的政党,组织好农民政治参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最后以中国的党政制度如何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字:第三世界;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政治秩序论;政治参与;和谐社会正文: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士的理想,但是,在以往时代,特别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前,和平理想大多是百姓的朴素愿望或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渗透了自己价值观的道德说教,而鲜见进行实证性分析的科学著作。
从马基亚弗里、卢梭等近世学者开始,社会稳定或冲突问题进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开始对社会发展产生真正的影响。
二战以后,在政治学领域,亨廷顿关于社会冲突问题的研究颇受人们关注,并特别对中国学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部著作凝聚了他关于社会发展与冲突的重要学术见解,读来让人颇受启示。
亨廷顿在一九六八年出版了他的成名巨着《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当时流行的现代化理论。
亨廷顿反对认为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改造具有优先地位的观点,他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际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的现状,提出了强大政府的观点,他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故而,欲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看法,是他否认了西方政界和媒体一直坚持以所谓“自由世界”和“民主社会”的意识形态来划分世界各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观点,十分尖锐地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不论何种政体,只要它有效地行使职能,维持稳定促进向现代化的平稳过渡,就是有效的政体。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f5ceff70242a8956bece485.png)
读书笔记——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08524058 张鑫《变化中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R·亨廷顿的一个代表作,从一些资料中我知道了这本书的重要价值。
它是20世纪后期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一,也是一部对学界和决策层思考有关发展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而《强社会与弱国家》的作者米格代尔又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同样这本书中的理念也是影响了许多人。
首先,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
而政治又是一个各种权利主体利益的代言,不同的利益追求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分歧。
这个时候也就产生了政治差距,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来维持一个政治的稳定性问题。
在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本书的第一章时,我发现亨廷顿很重视政治稳定性问题,他强调了政治秩序的重要性,他认为维持政治秩序需要合理的政治权威的维持。
亨廷顿认为,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也就是说,我们的政治要想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我们就必须要提高政府的有效程度。
而提高政府的有效程度不外乎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树立一个良性的政治权威。
在第一章中,我们发现“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上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却并未取得与经济同步的发展。
而且有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新兴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权迭起,险象环生。
而那些经济起步落后或停滞不前的新独立国家,却能安享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
”这个现象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比如印度,当印度处于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获得了高度的政治稳定。
这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等到先发展了经济,再进行社会改革和政治制度的调整,到那个时候我们的行动就有点迟一步了。
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分享】
![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4f8a9832580216fc700afd11.png)
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摘要: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独一无二的核心地位。
本文从政治稳定的含义、内容和表现类型出发,通过对中国国家体系、权力配置等方面的历史沿革、现实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共产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前提,就如何保持党的稳定做了一些理论意义上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稳定;前提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则引发不稳定。
①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最基本和最集中的表现,是社会稳定追求的首要目标。
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丁-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为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建造者、发展者和完善者。
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探究,应该说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政治稳定”的含义、内容以及表现类型我国学者邓伟志先生认为,政治稳定就是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
它包含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政权体系的稳定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共同体的稳定,是指国家的完整统一和对国家的认同得以持续。
在我国,就是指公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统一完整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政治制度的稳定,是指宪政体制和基本政治制度以及规则得以持续。
在我国,主要是指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邓小平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
②这里的不能动的遥就是指要保持稳定。
3)执政者的稳定,即不存在政治领导人的非正常更换。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合法执政党,执政党的稳定一方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的地位要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在国家领导人之间,耍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要保持连续稳定行。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资料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b1f9f7f8c75fbfc77db2c2.png)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基本情况介绍全书由一简短的前言和七章正文组成。
此外,还有一个注释、索引、图表目录。
全书共533页。
正文共427页。
王冠华等译。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9年7月第一版,1992年2月第二次印刷。
中译本序这是译者对全书的简介和评价。
在这里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该书的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3、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4、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5、译者对本书的评价该书的写作背景在欧美少数大国支配或争霸全球形势下的其它民族的觉醒和独立,是20世纪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世界现象。
这一现象使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但其历史发展进程远未结束。
实现现代化仍是这些国家的迫切要求。
这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走向,不仅决定着它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
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现代化趋势和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就犹如雨后春笋。
他们突破了殖民时代对各从属国的传统描述,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现代化学”,并先后构造出若干不同的理论模式或框架。
作者简介亨廷顿:1927年生,2008年12月逝世。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
1951年在哈佛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公职或充当顾问。
亨廷顿在国际政治学方面著述颇丰。
他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是他的理论奠基之作。
亨廷顿迄今仍活跃在美国的政治学界。
据《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次,遥居各家同行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跃跃欲试地想早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电大《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4题库附答案
![电大《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4题库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7be72202020740be1e9b78.png)
题目:宪法和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答案:个人权利
题目: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答案:权力制约
题目:选举权和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答案:罢免权
题目:亚里士多德把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答案:国家
题目: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和政治改革。
答案:政治革命
题目: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答案:政治斗争
题目: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答案:提供信息
题目: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得以传播和沿袭。
答案:政治社会化
题目: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答案:个人
题目: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问题。
答案:价值中立
题目: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题目:()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答案:道德
题目:()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答案:潘恩
题目:()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答案:民主意识
题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三大结构。
答案:意识形态
题目: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现代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
![现代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https://img.taocdn.com/s3/m/d2c7382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4.png)
现代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
聂运麟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阶级的政治组织,在现代社
会中,政党是政治权威的中坚,是社会组织力量的核心,是补充制度的力量,具有兼容和同化社会力量的功能,因此,强大的政党是对政治稳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力量。
不同的政党制度和不同的政党,对政治稳定具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政党制度在政治稳定方面都各有自己的长处,也都各有自己的短处。
不存在谁绝对地优,谁绝对地劣的问题,决定社会政治稳定度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的质量。
决定政党质量的是政党的阶级性质,政党的组织化程度,政党的成熟性和创造性,政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等。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聂运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
【相关文献】
1.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治稳定
2.一部研究现代化与政治稳定关系的力作--评聂运麟著《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
3.叙利亚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研究
4.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
5.现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现代化中的政党与政治稳定——《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述评江毅(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长沙 410138)[摘 要]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化缺乏是政治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建立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
尽管其理论存在着各种缺陷,但是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党制度仍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政治制度化 政治稳定 政党 在现代化中实现政治发展,是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政治独立后,努力争取的目标。
但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大部分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但没有实现政治发展,反而陷入了永无休止的政治动荡中。
一般说来,纯正的传统社会(贫穷国家),虽然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1](P.62),高度富裕国家也是稳定的,而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却是不稳定的。
由此,亨廷顿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P.38)。
那么如何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稳定呢?亨廷顿为此提出了强大政府论的观点。
何为强大政府?强大政府就是能实现政治稳定的政府,而强大政府的构造关键又在于建造一个强大的政党。
亨廷顿就此对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一、政治制度化缺乏——政治不稳定产生的内在原因 在讨论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对亨廷顿关于产生政治不稳定的论述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他用了下面公式对此作了说明: 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 2、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员[3](P.51)亨延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许多层面的进程,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与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员,二是经济发展。
社会动员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渴求的变化,而经济发展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力的变化。
[4](P.31)现代化要求这两者并行发展。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因此,这两者就成了影响政治稳定的两大因素。
社会动员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愿望和期待,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提高社会满足这些期望的能力。
发展经济虽然能在部分程度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需求,这又要靠进一步发展经济来满足。
而过渡型社会(即广大发展中国家)满足这些新渴望能力的增进,比这些渴望本身的增进要缓慢得多。
[5](P.54)结果,期望和现实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又会造成人们的社会挫折感(社会颓丧),用公式表示即为: 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社会挫折感) 既然人们的社会挫折感难免形成,那么又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消除人们心理的这种挫折感呢?亨延顿认为需要增进社会流动机会,具体说来就是要能为人们提供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的机会。
纵向流动就是职业和收入上的变动,横向流动的机会是指乡村向城市流动即都市化。
两种机会都存在的话,也就是若有充分的流动机会,人们的挫折感就能得到缓解,也就能实现政治稳定。
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横向流动机会要比纵向流动机会多很多,它们的国家经济流动程度很低,社会流动机会不足以消除人们心中的挫折感,所以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用式子表示即为: 2、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新的社会势力和阶层为了改变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就会积极投入到政治事务中来。
同时,那些旧有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也会提出新的要求。
这样一来,政治参与就会急剧增长。
如果现有的政治体系能使这些政治参与要求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表达,并且将现代化产生的新的社会集团吸引到政治系统中来,就能达到政治稳定的目标。
但是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极低的,不能有效的满足人民的政治参与要求。
这就会导致人们参政意识与政治制度化的不协调,由此导致政治不稳定。
其结果只能是政治不稳定和无秩序[6](P.15),用公式表示即为: 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 所以,亨廷顿将发展中国家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归结为这些国家内部政治制度化的缺乏,不能有效的吸收和同化新兴的阶级和阶层。
因此,政治制度化缺乏是政治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二、建立政党——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既然政治不稳定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政治制度化的缺乏,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就必须在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同时,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
政治化程度的高低可以用4个标准来加以衡量:组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凝聚性。
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治组织这四个特性成正比,政治组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内聚性强,政治制度化程度就高。
反之则低。
而政治制度化的完善又在于,实现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权威的合理化,即用单一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传统过去那种家族的乡村的权威。
二是政治机构的专门化和职能的分化。
三是政治参与的扩大。
通过政治现代化就能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完善达到政治稳定。
但事实证明,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动乱和暴力的过程。
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大都处在政治动荡之中,而那些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政局大多比较稳定。
由此,亨廷顿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的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7](P.38)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稳定呢?亨廷顿认为其关键因素是建立一个政党,尤其是一个强大的政党。
一个国家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就建立政党,才能有效的协调政治参与扩大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平衡、维护政治稳定。
亨廷顿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政党对政治稳定的重要性:一是有政党的国家比没有政党的国家要稳定得多。
二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越强大就越稳定。
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在独立之后发生政变企图统计表明,无政党国家发生政变的机率高达83%,远远高于其它有政党的国家。
都有政党的国家之间,有强大政党的国家比那些政党松散的国家更稳定。
例如,印度比巴基斯坦要稳定,就是因为印度的国大党比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联盟要强大得多。
同时,亨廷顿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政党制度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他认为,一党制比多党制趋于稳定,而两党制又比一党制更趋于稳定。
因为在一党制下是政治领袖主宰社会势力,在多党制下,是社会势力主宰政党,而两党制却在社会势力和政党之间维持一种更为公平的均势。
由此可见,政治46稳定取决于政党的力量而不是数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强大的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强大的政党能达到实现政治稳定的目的呢?亨廷顿认为这主要是由政党的作用决定的。
首先,政党具有融合和同化作用。
现代化导致了各种新兴社会势力的出现,但同时又缺乏传统社会中融合各种社会势力的政治共同体。
如家族、村庄、民族等。
因此,急需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来揉合这些原生的社会势力,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当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
[8](P.366)这个政治共同体就是政党。
其次,政党具有补充制度不足作用。
政党的作用是补充制度的力量,而不是填补制度真空的力量。
[9](P3.68)任何社会政治制度都会存在不足和漏洞。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能通过自身调整,而适应现代国家要求的那种传统政治制度。
因此,为减少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必须建立政党制度,发挥其补充制度的作用。
政党能在政治生活中起组织和动员作用,并疏导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使其通过正常政治手段参与政治,补充政治体制本身的不足。
再次,政党具有弥合作用。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一般来说,城市是反对派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反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而农村是相对保守的地方,政府的稳定主要依靠农村的支持。
城市的精英分子为了掌握政权,会将自己的一些现代化口号加以改造,便于农村群众接受上层人物的政治目标。
同时他们也多少接受农村群众的一些传统价值准则,以换取对方的支持。
政党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政党和政党体制就是弥合城乡差距的制度化手段。
[10](P.401)正因为政党的这三大作用,所以建立政党特别是强大的政党,就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平衡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三、亨廷顿政治稳定思想的缺陷和启示亨廷顿尽管对现代化国家中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提出了非常独特和精辟的见解。
为现代化国家实现政治稳定指明了方向,但其思想中也包含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忽略国情差别,鼓吹英美的两党制。
亨廷顿的政党与政治稳定的思想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中的产物,免不了以西方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亨廷顿就认为两党制比一党制和多党制更能有效的在社会势力和政党之间维持一种均势,从而达到政治稳定。
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政党制度功能的发挥与各国的具体国情有极大关系,有些国家适合一党制,有些国家则更适合多党制。
若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不适合本国国情,只会导致政党纷争和政治动乱。
发展中国家西化道路的破产,就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夸大政党作用忽视其它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
亨廷顿主张在现代化初期,通过政党建立起强大政府、实行必要的集权。
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纳他的建议后,政治动荡明显减少。
但同时,亨廷顿过分夸大了政党的作用,忽视了其它因素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经济对政治起决定作用,政治稳定必须依赖于经济的长期繁荣。
集权的强大政府,虽然能维持暂时的稳定,但不能永葆平安。
苏联由一个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最终解体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此,要永远保持政治稳定,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以为政治稳定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政党只是实现政治稳定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当然,亨廷顿的政治思想中还存在着其它的一些不足,但是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现存政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受西方“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思想的影响,主张中国也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取消一党执政,否定我国现存的政党制度。
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和其它党派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其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此外,当前中国的现状决定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才能维持中国的政治稳定。
否则,整个国家就极有可能会陷入政党纷争,一片混乱的局面。
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照搬西方模式而陷入政治动荡不安的境地,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实践证明,亨廷顿关于建立集权的强大政府的论述,有助于人们对我国为什么采取现有政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问题的认识。
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