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兴衰的秘密

------读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杨晓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092496

摘要:肯尼迪认为,综合经济力量和生产能力对比的变化与国际系统中各大国的地位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对世界各国相对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具有长期重大的影响。虽然书中一些观点和判断已经不符合当代的世界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国兴衰战争经济军事工业化

何谓大国?管子曰: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管子所讲的大国是具体可见的,管子衡量大国的标准是通过国土面积、资源、人口军队数量等具体事物。领土大、人口多、兵多钱多即为大,反之则为小。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就当代的国情、世情来看,此之大非彼之大。英国和日本就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出演大国的角色,但其都不具有人多地广的条件。当代世界大国要具备的条件除却管子之论的“人多地广”,还要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和“软权力”。“软权力”即“罗致行为能力”。约瑟夫在《注定领导:美国力量变化的特性》中解释道,软权力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能力。[1]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就是“气场”。好比以为白髯智者,虽然不具有强壮的身体、巨额的家产等具体的物质的条件,但其无形的经验与智慧足以会令人产生仰慕之情。气场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正如软权力,强调的是一种能力。

肯尼迪教授的这本《大国的兴衰》主要是针对1500年到2000年这五百年来各大国的兴亡盛衰、地位的沉浮做了具体而生动的分析。它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经济发展,科技发达,军事变强盛,大国便崛起;经济衰退,科技落后,军事变软弱,大国便衰落。但这并不是肯定经济决定论,更不会认为“经济决定一切”。五百年的历史足以能够证明大国的兴衰还受地理位置、军事组织、民族士气、社会制度、领导者才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这本书早就与20世纪80年代问世,作者的某些观点受到时代的限制,时隔二十多年,书中的一些判断已经不符合当下的世界情势,但书中对经济与军事的关系所进行的本质论断于今仍具有重大研究和借鉴意义。本文除了对这五百年来大国兴与衰的主要及次要原因作简单概括和总结,还加入了对利益和领导者的这两个因素的理解。介于本人才疏学浅,一些观点难免会欠缺一定的思想深度以及存在错误的地方,望老师谅解。

一前工业社会·领导者·金融·地理

肯尼迪教授依据经济与军事的关系,将整个500年的历史划分为基本的两个社会---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从东方文明的衰落和西方的兴起开始。一个国家的兴衰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经济财富是否丰富、地域面积是否广大、人口军队是否众多、兵器战略是否先进、将军大臣是否足智多谋等等。在前工业时代,肯尼迪教授主要分析了中国的明朝、穆斯林世界的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王朝、还有日本和俄国。除去日本和俄国这两个特例外,明朝、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王朝都是拥有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它们”天生”就是“大国“---管子心中的”大国“。在这一方面,这三个国家就已经领先,而其他国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在前工业时代,我们看到了先进的明朝、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富有的莫卧儿王朝。但是,当一个国家达到顶峰后,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有波峰,必然有波谷。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国家最终还是衰落了,原因的是多方面的,回顾历史,本人认为国家领导者的野心和才智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家的前进的脚步。

首先,领导者是自私的,中央集权制要规定皇帝或者教皇享有最高的统治地位,任何商业或者宗教活动都要受官方控制。于是,明王朝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穆斯林世界的国家采取

强硬态度来对待各种形式的自由思想。因为最高统治者害怕其最高的地位被动摇,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保障自己的特权,保护自己最根本的利益。“除去新涉及的耗费和其他起抑制作用的因素外,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孔子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2]官吏们的保守性和宗教人的保守性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经济衰退,社会停滞不前。

其次是领导者固有的弱点,那就是野心和骄傲。当领导者因为眼前的富饶而强大的景象而骄傲自满,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涌起扩张的欲望。于是战争一触即发。明朝北征蒙古、奥斯曼海军的扩张、丰臣秀吉两次征讨朝鲜······无论胜利与失败,战争的结果似乎是相同的。战胜了,领导者便更加骄横自大,自诩天朝上国,无需互通有无,闭关锁国,决定转身背对世界;战败了,征讨之手收缩,选择与世隔绝的道路。无疑,没有了比较,就没有了动力,更没有了发展,衰落便成了必然。

当然,东方文明的衰落,领导者的作用只是主观方面,真正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基础是否坚固,军事力量是否强大。“西方的兴起”则更能说明这一点。

欧洲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它不能形成像明王朝那样的大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便多了起来,战争也就无法避免。这就促使各国不断寻求军事变革,军事变革推动技术变革,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就在这种良性循环下兴起。正如肯尼迪教授所言,“有一种主要由经济和技术进步所引起和驱动的机制,虽然这种发展总是同其他可变因素,例如社会结构、地理和偶然事件发生交互作用;要理解世界政治的进程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物质和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不是人物的更换或外交和政治的短期变化;实力是一种相对的事物,只有通过各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经常比较才能加以描述和衡量。”

[3]

但是,也有一个国家想要通过战争打破欧洲这种政治分裂的格局,企图将欧洲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东方式的、中央集权的大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那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起源于奥地利,这些统治者不断地想方设法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虽然中世纪盛世以来,此一头衔已大失实权,但仍有不少王公孜孜以求,以便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发挥更大作用。[4]哈布斯堡家族的争霸已经侵蚀了欧洲所固有的竞争机制,树大招风,哈布斯堡的政权强化必然引来众多仇敌的不满和竞争,导致“三十年的战争”的爆发。肯尼迪教授将哈布斯堡家族的失败归纳为三个原因,除了树敌过多战线过长,本人认为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是导致哈布斯堡家族争霸失败的主要原因。军事革命即16世纪20年代以后的150年里,战争的规模、费用以及组织剧烈膨胀,这种变化本身是由几种交错因素造成的,有战术上的、政治上的和人口的因素。[5]虽然在当时看来哈布斯堡家族所拥有的财政和军事上的资源及其雄厚,但战争的消耗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正是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战争费用暴露了哈布斯堡政权的真正弱点。”[6]同时,肯尼迪教授还指出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西班牙衰落的核心问题是,没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的经济支柱的重要性。[7]

肯尼迪教授指出,比起用纯粹的军事上的发展进步来解释1660-1815年间大国的力量对比来说,另外两个因素:财政因素和地理因素更为重要。[8]英国的兴起是这两个因素的最好体现。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纷乱动荡的时期,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信贷体系的英国在战争有更明显的优势。例如英法战争中,法国的军队数量远远超过英国,但在财政领域却不及英国,由于没有雄厚的财政基础来支付巨额的战争费用,军队数量越多消耗越大,法国不得不寻求妥协,签订了《亚琛合约》。肯尼迪教授认为,能够最终把法国从最强大国家之一的地位上赶下来,英国有力的地理位置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马汉的经典著作《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就这样描述道:

······如果一个国际占有这样的地利,使它既不必在陆上保卫自己,也不可能存有从陆上扩张其领土的野心,那么,同一个拥有陆上疆界的国家相比,由于它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指向海洋,它就占有一种优势。[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