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校课堂》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校课堂》参考答案贵州人民出版社第一单元1诗两首积累感知1. mu m6i si wfing 喉愤黎腐2. D3. (1)“鸟”的一生为它所依存的大地而歌唱直到死亡这一事件誓为祖国母亲而歌唱直到死亡的爱国主义(2)夫妻难聚慈母逝去台湾与大陆人为隔绝(意近即可)浓郁的思乡4.小小矮矮窄窄浅浅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婉转,如泣如诉。
5.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阅读理解l.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2.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来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4.这些意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的骨肉之情;“船票”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的恋人之情;“坟墓”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的生死之情;“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
5.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我来这头/你去那头综合探究(1)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
它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市民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精神追求等等的集中体现。
城市精神在城市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它继承了城市历史的灵魂,展示着城市现实发展的脚步,并引领城市走向未来。
城市精神是一种与城市共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
(2)标志是“人人重庆”。
该标志以“双重喜庆”为创作主题,两个欢乐喜悦的人组成一个“庆”字,道出了重庆市名称的历史由来,展现重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传递出重庆人“广”“大”的开放胸怀。
2.思乡愁浓类文赏析1.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习题及答案语文考试是初二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由我分享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习题,希望对你有用。
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习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罾zēnɡ 忿恚fènhuì 裨补bì 脉脉màimàiB、怫然fú 徒跣xiǎn 休祲jìn 咨诹zōuC、诣yì 汉沔miǎn 信大义xìn 臧否pǐD、崩殂cú 麾下huī 引擎jínɡ 斟酌zhēnzhuó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陈胜自立为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B、谓为信然秦王怫然怒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向庞,性行淑均D、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B、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D、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6、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有错的一项是( )(2分)A、《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垢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参考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参考答案人教版第一单元1诗两首1.汹柔坟喉惆黎2.B3.示例:故乡是一杯浓浓的酒,故乡是一轮圆圆的月。
4.悲欢、无情、蹲踞、冷眼看人间恩怨。
5.由长城联想到祖国多灾多难的历史,表达对长城复杂的情思。
6.C7.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略2我用残损的手掌1.(1)憔(2)逐(3)躏恒2.戴望舒雨巷3.示例:春天,河堤上杨柳依依,各种花争奇斗妍,如一道锦幛体现在我们面前。
4.指祖国母亲(或:热恋爱人、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5.使情感表达更加形象,突出“你的名字”给人的深刻印象。
6.一连串的“轻”字,形象地展露出诗人温柔的心情。
7.略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1)熏惫(2)扉惘2.舒婷朦胧诗3.略(提示:古诗或现代诗均可)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小草为大地能够舍弃一切的精神。
5.喻指祖国。
6.歌颂为了祖国能够舍弃一切、抛弃一切的献身精神。
7.略(提示:利用对话式,表现抒情对象的内在精神)4外国诗两首1.B2.(1)莱蒙托夫俄国(2)休斯美国3.A4.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5.百折不挠、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革命者形象。
6.六月、叫骂、嘲笑、波拿巴、狂飙、仇恨。
7.人都是应该有自己的精神信仰的,有了崇高的精神信仰,生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遇到任何艰难困苦,甚至要牺牲生命,也会无所畏惧。
8.略单元复习1.瓣魂烬绚2.D3.(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大陆(3)胜作一书生(4)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5)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示例:凝在目光里望着它情深深5.诗人以北方特有的“手推车”作为意象实行聚焦。
6.枯干了的河底、阴暗的天穹、冰雪凝冻、灰黄土层。
7.增强诗歌的抒情意蕴,凸显诗歌的主题,表现下层劳动者的悲苦生活。
8.诗人以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来折射时代风云,表现了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孔乙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是众人眼中的笑料。
他的悲惨命运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更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
他好喝懒做,又迂腐可笑,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
但他打心眼里又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
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
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
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②二、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
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四次笑,实际上写的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快活。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制度中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同样可悲可怜,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反而只知道哄笑取乐。
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出孔乙己怎样的心态?)3.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阅读题(含答案)100篇.docx
记叙文阅读训练生活是什么①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哭一一这是什么?②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
③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是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④果然有道理!⑤于是,我突地想起一个故事。
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 却偏偏一分钱也没有,就故意笑眯眯地当着警察的面拿出几张白纸,分别在上面写上“送给皇后的药”、“送给王子的药”、“送给公主的药”,然后在白纸里包了点红色粉末。
那警察见拉伯雷行为古怪,疑为刺客,便把他押到了巴黎,经审查排除了刺客的嫌疑,又只好把他放了一一真是妙极,笑眯眯的拉伯雷一分钱没花,便平平安安地到了巴黎!⑥真佩服这位乐观豁达的拉伯雷,真佩服这种笑眯眯的人生态度!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找到了上述谜语的出处一一就是拉伯雷说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⑦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⑧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吧!别小肚鸡肠!别斤斤计较!别动不动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1、文章开头引用谜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中“不动声色”表现了朋友什么样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中“果然有道理”,如何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4、根据第⑤段的记叙,请用简明的话概括拉伯雷靠什么平安地到达巴黎。
5、第⑥段中拉伯雷的话与前面的谜语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6、模仿第⑦段中画横线的格式和修辞,补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7、最后一段连用几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8、读了本文,你认为生活还是什么?请运用比喻对它进行描摹。
地平线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
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参考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参考答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求书之难。
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
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2)求师之难。
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3)求学之难。
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
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
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再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作者不攀比,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
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
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3《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
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示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参考答案: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二、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参考答案: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励精图治、复兴汉室的目标。
三、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先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之殊遇,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并临危受命,由布衣跃为重臣,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在叙述二十一年的遭际之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根源,以及思想基础、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附答案)一、通假字:1、有所不辟:通2、不辩礼义: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通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二、古今异义: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古:今: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今: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今:4、贤者能勿丧耳古:今:5、今为宫室之美古:今:6、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今:7、一豆羹古:今:8、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今:三、一字多义:1、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万钟则不辨礼义()2、苟: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3、为:故不为苟得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与: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公与之乘()5、舍:舍鱼而取熊掌()屋舍俨然()6、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之: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8、而:蹴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向为身死而不受()呼尔而与之()9、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10、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四、重点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避也()3、如使人之所欲()4、贤者能勿丧耳()5、蹴尔而与之()6、妻妾之奉()7、是亦不可以已乎()8、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通假字: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2、不辩礼义: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古今异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古:有人今:与无相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这、这样今:判断动词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想法今:心脏贤者能勿丧耳古:罢了今:耳朵今为宫室之美古:现在今:今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古代的一种量器今:钟表一豆羹古: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是亦不可以已乎古:停止、放弃今:已经一字多义: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万钟则不辨礼义(但)2、苟:故不为苟得也(苟且)苟富贵(如果)3、为:故不为苟得也(做)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4、与:呼尔而与之(给)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吗)公与之乘(和)舍:舍鱼而取熊掌(舍弃)屋舍俨然(房屋)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取)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之:人皆有之(代心,这种想法)呼尔而与之(代他)为宫室之美为之(的)(代它)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不译)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表转折)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承接)向为身死而不受(表转折)呼尔而与之(表修饰)9、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比较)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10、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这种做法)重点字词: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2、故患有所不避也(祸患,灾难)如使人之所欲(假如,假使)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蹴尔而与之(用脚踢)6、妻妾之奉(侍奉)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8、失其本心(天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
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
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
层峦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紧闭。
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
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
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
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
将士无寐……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
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作者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参考答案]“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
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
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
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
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
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
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示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参考答案: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二、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参考答案: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励精图治、复兴汉室的目标。
三、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先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之殊遇,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并临危受命,由布衣跃为重臣,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在叙述二十一年的遭际之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根源,以及思想基础、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堆.( )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wān yán( )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这段文字共三句话。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乌云的猖狂凶狠,气焰嚣张;第二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海的;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闪电的垂死挣扎。
2.根据下面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只填选项)(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A.聚集 B.席卷 C.卷集)着乌云。
(2)它们在大海上(A.窜动 B.飞窜 C.飞翔),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3)这个(A.机敏 B.灵敏 C.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3.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态生动,变化自然,使人百看不厌。
B.线条爽直瘦劲,错落有致,自出新意。
C.运用楷书字体,字字端庄,方正典雅。
D.俊逸纯净,气韵贯通,富于艺术感染力。
(2)这幅书法作品中的词语,会让你想到李白的诗句“,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由于电影《你好,李焕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潸然泪下。
B.体育运动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D.广场舞为何在全国遍地开花?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5.结合语境,填入下面的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陈涉世家》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陈涉世家》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所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少有大志➝谪戍渔阳➝因雨失期➝ ……参考答案:少有大志—谪戍渔阳—因雨失期—共谋大计—行卜威众—置书鱼腹—并杀两尉—召令徒属—起义收兵—自号张楚二、读史要细,只有关注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精彩细节,才能品出历史的“滋味”。
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也可以再找一些你觉得有意思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1.起义的成功发动与陈胜、吴广的性格有怎样的关系?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处?参考答案:1.起义的成功发动与陈胜、吴广的性格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尤其是陈胜,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等,生动再现了这位农民起义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陈胜虽然地位低下,却少有大志,有着非凡的抱负,在遭受压迫时,是“怅恨久之”,而不是逆来顺受;在旁人不理解时,能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
陈胜擅长谋划,对天下形势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想到“诈称扶苏、项燕”以号召人心。
陈胜考虑问题很周全,充分借助各种力量为我所用,做好舆论、军心、人员等方方面面的准备。
置书鱼腹、狐鸣而呼,借舆论造势,体现出他的周全;并杀两尉,为起义扫除直接的障碍,体现出他的果敢;号令徒属,袒右称大楚,见出他对人心的洞察力和智慧。
起义顺利进行,他“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足见他擅长团结一切力量,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
文章中对吴广着墨不多,但亦能看出吴广的果断和勇敢。
处于“失期当斩”的困境中时,他与陈胜是共谋大计,说明他也是有大志之人,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对于陈胜的分析和谋划,吴广是坚定的支持者,也是卓越的执行者。
他非常聪慧,“行卜”而喜“威众”之意,置书鱼腹、狐鸣而呼,用实际行动为陈胜做好一切舆论准备。
文中也有对吴广的直接评述,“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显示出他一贯的宽厚和威望。
他又是机敏而富于谋略的,在将尉面前“故数言欲亡”,故意诱导将尉处罚他,激起众人的愤怒,收揽军心,而后果断地“夺而杀尉”。
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阅读理解】1. 阅读下文《岳阳楼记》,回答问题: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豁达态度。
2. 阅读《滕王阁序》并回答问题:王勃在文中是如何描绘滕王阁的?答案:王勃通过丰富的辞藻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滕王阁的壮丽和宏伟。
3. 阅读《出师表》并回答问题: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对先帝的忠诚,对国家的担忧,以及对实现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
【古诗词鉴赏】1. 阅读《静夜思》并回答问题:李白在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李白在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2. 阅读《江雪》并回答问题:柳宗元在诗中表达了什么主题?答案:柳宗元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孤独寂寞情感的抒发。
【文言文翻译】1. 翻译《岳阳楼记》中的一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答案:我观察到巴陵郡的美丽景色,它位于洞庭湖中。
它环绕着远处的山峦,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2. 翻译《出师表》中的一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部分,益州地区疲惫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作文】题目:《我的理想》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描述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你打算如何实现它。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不断进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诗词曲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中,“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了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后两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
二、《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参考答案]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四、《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
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示例】《十五从军征》改写天子下诏征兵的那年,我才十五岁。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匕.首(bǐ)扒.车(bā)庇.护(pì)濒.临灭绝(bīn)B.掰.开(bāi)肚脐.(qí)账簿.(bù)痴.心妄想(chī)C.干瘪.(biǎn)聘.用(pìn)混淆.(xiǎo)匪.夷所思(fěi)D.真挚.(zhì)热忱.(chén)韧.带(rèn)针砭.时弊(biǎ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赃物题跋冥思遐想轻歌曼舞B.抉别辐射震耳欲聋心无旁骛C.余晖蕴藻坦荡如坻形销骨立D.羸弱鲜妍大相径庭一泄万丈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B.老师每次对我的批评总是那么鞭辟入里....,让我受益匪浅。
C.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D.许多学问家的博学是靠寸积铢累....而来的,“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科学推进,统筹谋划。
B.中国乒乓球男队第21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实现了“九连冠”的壮举。
C.中美经贸对话取得积极成果的最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促成的。
D.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B.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C.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D.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但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都高贵得多,正因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②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③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古诗词】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直接默写。
,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
,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理解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
(3)渲染了古代西北边地秋景悲凉奇异的句子是: , 。
(4)《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直接默写。
,左牵黄,右擎苍。
, 。
,亲射虎,看孙郎。
鬓微霜,又何妨! , ?,西北望,射天狼。
2.理解默写。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 。
,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直接默写。
,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
, 。
可怜白发生!2.理解默写。
(1)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
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
四、《满江红》*秋瑾1.直接默写。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秋容如拭。
, 。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 。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 。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理解默写。
(1)在《满江红》中,秋瑾抒发了因不得世人理解而遭受摧折的一句是: ? 。
(2)秋瑾的《满江红》中“”一句是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 《鱼我所欲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舍生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
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参考答案:1.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2.做为了3.给予同“欤”,语气词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参考答案:【示例】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注解;还有“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
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
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参考答案:【示例】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质量检测参考答案(本答案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老师们酌情解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I. y i ti d n qi e xi u ji e ch cn zh dn t a n 1 sh u2 .①贯②褴褛③绰④秽3 .①吴敬梓《儒林外史》②周树人豫才《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③《羊脂球》法国莫泊桑菲利普夫妇《一生》《漂亮朋友》4 .①踱②排③罩④恳求5. 示例:迂腐的化身,悲凉的一生。
6. 这也是周济中的“这” 指的是“我” 的言行体现的同情心。
真正的周济绝不限于富者对贫者物质上的给予。
尊重对方的人格,精神上彼此理解,才是一种净化,是高层次的“周济”。
7.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表明孔乙已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相同,但他又摆读书人的臭架子,看不起劳动人民。
他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8 .肖像①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
②他生活贫困,营养不良。
③他因偷窃经常挨打。
④他年岁已老,接近风烛残年,精神萎(委)靡颓唐。
9. 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与众不同,卖弄斯文。
迂腐,虚荣,自欺欺人。
10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II. (甲)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意思对即可)12 .冷嘲热讽(冷漠无情);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13 .偷东西被打;因中举而喜极发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意思对即可)14. 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
(意思对即可)15. 例如: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已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
又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
(举一例既可,只摘句不得分,分析合理即可)16. 主要抓住手和脸的局部特征;突出于勒生活窘迫,处境艰难。
(意思对即可。
)17. 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既想相认,但迫于父母态度又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
(意思对即可。
)18. 表现出“我”的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表现菲利普一家经济拮据;表现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自私、势利和无情。
(意思对即可。
)19 . C20. A21 . C22. 富态、皱缩得更干更小。
23. 关于那个女人有关身份证的材料,反映了“她”是如何从一个庄重自尊的女人沦为熟练而麻木的乞丐的,从而揭示了一个清高的人格是如何被扭曲的,一个善良的灵魂是如何被吞噬的。
24. 女主人公选择了屈服命运,自甘沉沦,在自立、自强自尊的人世间,她已经消失了。
25.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I. sh ang xi co ju e z m g mi d x u w o zh du 2. ①畜②枉③箪④喝幡3. A4. B5. D6. B7. 第二句8.①前去,到②确实③昏庸,愚昧④总共9. ①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②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10. 从政权(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 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II. 荆州的特点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暗示刘备荆州可取,勿失良机。
12. 夺取荆州、益州;结好孙权,联吴抗曹;内修政治,抚和戎、越。
13. 刘禅魏蜀吴20.家中贫寒,常受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21.通假字:“研”通“砚”。
22. 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于正面描写。
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23. ①担心,害怕②尤其,特别③ 有人④希望24.D25.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26. (1)周处年轻时,凶狠蛮横任性好斗,被邻里乡亲视为祸患。
(2)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忠臣孝子。
27 .只要愿意改过,一旦立下人生志向,任何时候都不为晚,同样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注意要适当联系自身实际)28 . (1)热水⑵对……感到惊奇(每小题1分)29. C30. (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31•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聪慧(或:聪明、机智等)32 •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 . d d su o w dig ji u y e m in m i yu 印cm y i2 .哗倔佻垠3. D4. A5. A6 .①茅盾沈德鸿《子夜》《林家铺子》《春蚕》②余勋坦成都托物言志7 .叙述了“我”没有树的原因,流露出伤感的情绪,突出了“我”对树的梦想与渴望。
8. ①记叙。
②抒情。
③议论。
④描写。
9.无边无垠坦荡如砥10.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绿错综11.强调12.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1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 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15. “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16. 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17. 人们一直在打着那棵树的主意,暗示了那棵树的悲惨命运。
18. 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 “挺拔”,热情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19.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意思对即可)20. 甲文:表达了作者目睹那棵树受到现代文明的威胁之后,所产生的担忧和无奈之情。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树,特别是对像树一样的西北军民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21. 示例:“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坚强不屈、挺拔22. 甲文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例如: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 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乙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3. 主要写了彩蝶树的花和叶;彩蝶树是极为寻常但又极为出色的一种树。
24. 写法上:都使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花盛开时的热闹。
内容上:选文侧重洋紫荆花的色彩种类多、次第开放;而《紫藤萝瀑布》则强调紫藤萝花开得繁盛欢快。
25. 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
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与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
26. 丰富了文章内容;与下文相呼应,融为一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深化文章主题。
27. 作者曾经有过与童话”中的朋友树”相似的经历,所以看到朋友树”就想起了自己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
2&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检测1 . qi e zhu o ch m zh m t a l u chu o hu 1 w o b u2 .悯怠悃幡3.D 4 .D 5 .A 6 .①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②吴敬梓清③赤壁孟获祁山司马懿马谡④《资治通鉴》7 .①A②C③D④B⑤E8.示例: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惩恶锄奸是侠士的幸福,品学兼优是学生的幸福,扶危济困是善人的幸福,加官晋爵是政客的幸福。
9. (1 )示例: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2 )示例: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
(3)示例: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施以正面影响。
②把普通话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
(4)示例: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
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
③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用语,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
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
10. 第一段介绍了孔乙几的外貌,名字的来历及其生活状态;第二段写孔乙几偷东西换酒喝, 遭人取笑的事11.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为自己争辩,窃书不算偷;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 这样写强烈的突出孔乙己越来越恶劣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他迂腐守旧的生活给他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反映出旧社会教育制度的危害及周围人们没有同情心,麻木生活的状态。
12 .既反映了作者对孔乙己没有尊严的生活的鄙夷,又同情他可悲而艰难的生活,同时又有对旧社会吃人的教育制度,社会风气的批判,谴责、痛恨。
13. 优:形象的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遭遇,必然的命运。
劣:只浅显的批判孔乙己迂腐、守旧的性格,痴迷科举,为科举所害,却没有点出其根源是可恶的旧社会吃人的本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乙几是万千读书人的代表,他们被社会所害,结局是必然的,不可更改。
14. 这个笑,既揭示旧社会教育制度的可悲,又是当时没有同情心,麻木社会分气的反映。
这是无奈的笑,可悲的笑,饱含了作者对万恶社会的痛恨。
15.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16. 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17.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18. 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19.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0. 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1. 对比手法。
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强调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2. 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