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_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八城市经济-PPT精品文档55页

区域经济学-八城市经济-PPT精品文档55页

30.11.2019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3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回顾: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劳动力资源 • 资本 • 技术 • 结构变化 • 制度安排、基础设施
城市? • 城市劳动力市场 • 人力资本 • 产业结构 • 城市基础设施
30.11.2019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相关产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 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 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软件
• 支撑产业: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提 供原材料、中间产品。
• 两者可以促进某一产业的创新或者降低成本。
• 要使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注意相关 和支撑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集中、信息 交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果,建立起强 大的产业集群。
30.11.2019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4
公司结构、战略和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
• 公司必须根据内外条件选择合适的规模、组织形 式、产权结构和竞争目标,获取优势。
• 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产生并 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在激烈的竞争下, 国内公司中间产品、市场的细分可以阻碍外国竞 争者渗透;正常竞争状态下的模仿效益和人员交 流效益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促进产业 升级;国内激烈竞争还迫使企业尽早向外扩张, 力求达到国际水准,占领国际市场。
与分工与专业化的不断深化有关。
30.11.2019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
一、城市经济的特征
• 开放性
城市必须依赖于农业的剩余支撑城市的生存。包 括原料的供应和市场。
城市经济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城市经济与外部经济 的联系上,城市经济不但对乡村是一个开放的系 统,对其他城市和区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PPT课件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PPT课件

a x r 1 r
Ar B
2.6产业分散(6)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这两个零售中心的市场边界的实际位置依赖于 市场的相对牵引力和阻碍消费者克服距离的影 响因素。
市场牵引力是指作为购买场所的市场的相对吸引力。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1)
对许多国家的观察研究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 模式选择存在一个特定的规定: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6)
位选择的方式来分散其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 特定工厂的生产活动。该模型的重要结论为, 在一地理区域内,发生在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 的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存在质的差别。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4)
2.4.4波特模型
由波特(Porter, 1990, 1998a, b)提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集聚效应
配件的众多企业形成了企业群); 城市经济(西雅图)。
2.3集聚经济(4)
2.3.2集聚经济的类型
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的集聚经济; 区位经济——单个产业的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单个城市的集聚经济。
这三种集聚经济分类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和产 业边界的界定。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1)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
勒施的结论如图所示,
任何空间范围的经济
体都有一个占有支配
地位的主要中心城市。 产业集中化区域
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
是一些更小的聚居区
以及产业集中化和产 占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
业分散化交替存在的
区域。
图2.7 勒施理想空间分布
产业分散化的区域
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 位序—规模法则(1)
为个体企业提供了组织其经营过程的另外一种 方式。波特的主要观点是空间的接近使得竞争 者们可以互相看到。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①均质区域
即某区域内各 变量一致性最 大,区际分异 最大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②极化区域
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 的异质连续地域,其 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 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
是指实际存在的管 理区域,它为一定 的管理目的而创造, 是政府计划、政策 的实施地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 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 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 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8
第一节 区位概念
5.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 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13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经济区域
1.定义
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 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 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 合体。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4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不能无限划分;
不是固定不变的;
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题重 点 问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位概念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 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区区域域位与经概经济念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区 济位 区单 位位
区区 位位 因决 素策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2.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指商品交换和提供服务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1、因空间距离 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削弱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2、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 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3、空间距离越远,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
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 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 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 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 观限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的合理性?
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较稀缺-相对价格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引入资本,对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 了深刻、科学的研究,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 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 年 , 经 济 学 家 缪 尔 达 尔 ( Myrdal ) 提 出 了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 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 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课件

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课件
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 课件
• 城市空间概述 • 城市经济概述 • 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的关联 • 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 • 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的案例分析
目录
01
城市空间概述
城市空间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城市空间是指城市中由建筑物、 道路、绿地等元素所围合或限定 的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各种活 动的场所。
人口流动与城市扩张
03
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要求城市空间进行相应
的调整和优化。
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
1 2
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城市规划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合理的规划 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互动
城市更新和改造应与产业升级相配合,实现城市 和产业的共同发展。
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空间的融合
05
城市空间与城市经济的案例 分析
国际案例:纽约市的城市空间与经济发展
01
城市空间特点
纽约市以其紧凑、高密度的城市空间而闻名,具有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
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02
经济发展
纽约市是全球金融、商业和创意产业的中心,其经济发展受益于其独特
的城市空间和地理位置。
03
案例分析
纽约市的紧凑型城市空间促进了高密度人口的聚集,从而带动了服务业
文化功能
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历 史和文化,是展示城市特 色和形象的重要窗口。
城市空间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从古代城市的诞生到现代城市的演变 ,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形态经历了巨大 的变化。
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方 式的转变,未来的城市空间将更加注 重绿色、智能、人文等方面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二章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划分

区域经济学第二章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划分
自下而上划分
首先划分成分经济区(Component Economic Areas, CEA) 然后,将CEA组合成EA
美国经济区划图
成分经济区
每个CEA由一个节点和其周围同其经济联系 密切的县组成。
节点主要是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大都市区 (Metropolitan Areas, MA)。
国外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 国内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 经济区域的综合概念 经济区域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别
BACK
国外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的俄罗斯经济区划委员会(1921)的定义: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 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区域经济学第二章区域与经济 区域的划分
二、经济区域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区域,但是很难给经 济区域下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H·Richardson曾深有感触地写道:“精确地定义区域 是如此可怕的一个梦魇,以至于大多数区域经济学家 宁可回避这项工作”。
W·里昂惕夫甚至建议将区域的定义视为一种政治选择 正是由于定义经济区域很难,所以众说不一
国内关于经济区域的定义-2
孙久文、叶裕民(200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 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 较大的空间范围。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 国家,以及由若干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 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太平洋等。
安虎森(2004):区域为以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为 中心形成的城镇体系、通过该城镇体系进行交易活动的所 有消费—生产者的居住空间。一般区域概念强调的是一种 空间,而这种概念强调的以城镇体系为核心的有限空间是 一种经济组织,这种组织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安 排的结果。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①(一)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

经济核心以城镇为载体,或为单一城镇,或为城镇群,但其基本形态是点状的,并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周围各个方向上构成一个吸引范围。

外围地域为面状地域,处在核心地域的作用力之下,并依据核心的距离不同而有近外围、外围和边缘之别。

通常情况下边缘地域的边界并不明显,往往受到两个以上核心的共同作用。

网络地域的形成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所决定,它们是核心与外围之间联系的桥梁。

由于实际中的经济运动总是沿网络进行,所以网络及其所联结的诸核心往往构成超出交通范畴的、具有更高级功能的经济地域。

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

产业革命以后,以现代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不断涌现和发展起来,并各自突出其专门化的产业部门。

这些城市以其专门化部门和其它产业以及行政的职能等,共同地作用于其周围地域,与周围地域不断加强经济、政治联系。

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周围地域商品性农业、工矿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其与区域核心进行经济联系的基础。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周围地域与城市的联系是微弱,难以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3.网络系统的发展。

网络是联系核心与其周围地域的纽带和桥梁,没有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信息事业,难以使区域核心与其周围地域发生密切联系。

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

一个地域的空间结构是经济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大系统的子系统,离不开周围其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与部门结构对它的影响。

一个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之间是有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就其发生过程来讲是以产业结构为起点,并且是不可逆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 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任务•区域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具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形式。

一定的体系和结构形式是经济空间的本质属性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抽象掉了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条件,即空间因素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地理学缺乏运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经济资源的利用规律。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如何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第一种观点: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

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忽视的空间维。

–诺斯(H.O.Nourse)把区域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

–H.W.里查森: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家一直不愿承认的经济的空间组织规律。

–胡佛:区域或“空间”经济学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何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

第二种观点:基本上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1989)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集聚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络系统将全区域连成一体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

–强调通过区际分工和联系,构建区域系统,类似经济区划•艾萨德《区位分析方法》(1960),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强调区内经济活动的一般均衡第三者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杜贝(V.Dubey)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产业分散(3)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莱利发则表明市场或供应地吸引顾客的能力和 市场或供应地的大小正相关,和运输距离的平 方负相关。
市场或供应地的大小用在该地点生产或可购买的商品 的数量或种类表示;
商品的运输距离用顾客为购买所必需经过的距离表示。
2.6产业分散(4)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市场边界
K1
K2
图2.5空间竞争情况下企业的市场范围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8)
2.7.2勒施的中心地
理论
K1
假定竞争导致所有 的土地都被同质的 企业占据,勒施模
K2
K3
型的结论是空间经 K 4
K5
济会呈现出由六边 形组成的蜂窝结构。
图2.6
K6
同质企业的市场空间分布
K8
K7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9)
为个体企业提供了组织其经营过程的另外一种 方式。波特的主要观点是空间的接近使得竞争 者们可以互相看到。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5)
2.4.5新产业区域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信念,即通过理 解企业规模、创新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能够 改进公共政策,从而促进地区发展的效率。
存在一个共同的疑问:这些观察的结论是全新 的,还是旧有现象的新的表现形式。
德国;
世界上许多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国家,其城市分 布情况与位序—规模分布明显不同,如泰国、 阿根廷。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1)
在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区域内,产业活动的空间 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可以从两个主要的视角来衡 量:
第一种方法是测度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国家城市 系统中均匀空间分布的程度;
第二种方法是考察特定区域内各产业对区域内 产业结构的相对贡献。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2)
第一种方法,对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国家城市系
统中均匀空间分布的程度,最直接的测度方法
是赫尔芬达尔指数(Ellison and Glaeser, 1997),
表达式为:
G
i
m
(s
ir
x
r
)
2
r 1
s 其中,G是赫尔芬达尔指数,ir表示产业部门i在每个 x 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占部门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r
一个详细论述这一经济现象来源。 在马歇尔的模型中,集聚经济通常被理解为外
部经济。
2.3集聚经济(2)
2.3.1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源
信息溢出(国际金融市场); 非交易性局部要素投入(金融市场中的法律企
业和软件企业); 专业劳动力市场共享。
2.3集聚经济(3)
2.3.2集聚经济的类型
内部规模经济(西雅图的波音公司); 区位经济(在西雅图,供应波音公司专业航空
假定每种商品的等级和其空间市场范围直接对 应;
假定对于均匀的农村人口分布,某一等级单个 商品的市场范围相对于下一等级商品,其相对 规模是常数k;
假定城市中心的等级与它提供的商品范围直接 相关。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3)
2.7.1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
在假设前提下,克里斯特勒试图构造一个能够 利用最少的供应点实现向所有地区供应所有商 品的空间模式。
一个相似的区域专业化指数。可以表示为: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
勒施的结论如图所示,
任何空间范围的经济
体都有一个占有支配
地位的主要中心城市。 产业集中化区域
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
是一些更小的聚居区
以及产业集中化和产 占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
业分散化交替存在的
区域。
图2.7 勒施理想空间分布
产业分散化的区域
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 位序—规模法则(1)
a x r
1 r
Ar B
2.6产业分散(6)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这两个零售中心的市场边界的实际位置依赖于 市场的相对牵引力和阻碍消费者克服距离的影 响因素。
市场牵引力是指作为购买场所的市场的相对吸引力。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1)
对许多国家的观察研究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 模式选择存在一个特定的规定:
第三级城市
第二级城市
第二层级城市的市场边界:
第一级城市
第一层级城市的市场边界:
图2.2关于城市系统的克里斯特勒模型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4)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
假定土地是同质的,且在每个方向运输的可能 性相同;
假定消费者在空间上均匀分布且对于单个企业 的产品的需求具有价格弹性。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5)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 价格/成本
如果区位K上的企业生
产的产品的离岸价格为
p,则K临近区域的需求 tD
量为 Q。当产出的交付
k
价格p+td增加时,需求
需求Q
量将会下降。其中,p
表示每千米的运费率。
图2.3勒施框架下企业的需求计划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6)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

在市场范围和单个
位选择的方式来分散其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 特定工厂的生产活动。该模型的重要结论为, 在一地理区域内,发生在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 的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存在质的差别。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4)
2.4.4波特模型
由波特(Porter, 1990, 1998a, b)提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集聚效应
配件的众多企业形成了企业群); 城市经济(西雅图)。
2.3集聚经济(4)
2.3.2集聚经济的类型
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的集聚经济; 区位经济——单个产业的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单个城市的集聚经济。
这三种集聚经济分类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和产 业边界的界定。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1)
以上表达式可以写成:
RDI
r
i
1
E ir Er
E in En
其中,Eir 是部门i在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Ein是部门i在国 家n内的就业人数,Er是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En是国家
n内的就业人数。
当区域就业分布和国家就业分布接近时,相对 多样化指数的值就会变大。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6)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2)
2.4.2孵化器模型
由辛茨(Chinitz, 1961, 1964)提出。 产业集聚处于高度变化状态的,它包含各种不
同的行业类型和企业规模,将充当新企业成长 和发展的超级“孵化器”。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3)
2.4.3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由弗农(Vernon, 1960, 1966)提出。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将通过区
莱利发则给我们提供了计算两个零售中心市场 边界的简易方法。
如果两个零售中心A和B之间的距离是x,位于 A和B市场边界上的消费者到A的距离为a,莱 利发则可表示为:
A
a2
B
(xa)2
2.6产业分散(5)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如果这两个零售中心的相对大小表示为
则得到:
r
a2 (xa)2
也可变形为:
企业利用市场垄断力量进行价格歧视,增加加企业分散的趋势。
2.6产业分散(2)
2.6.2关联分析和产品价值—重量比
总体关联分析的最普遍结论之一是产业关联和 被运送的产品属性之间存在关系。特别是,产 品的价值——重量比越高,运输的平均距离越 长。
企业历史经验;定 址在集聚区是必要 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部分租金资本化
空间概念
城市
区域非城市
区域非城市
集聚实例 分析方法
竞争性城市经济 纯集聚模型
钢铁或化工生产复 合体
区域—生产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新产业区域 社会网络理论
2.6产业分散(1)
2.6.1空间定价、价格歧视和企业分散
市场报价不一致的假设强化了有关空间定价行 为的某些特征能够促进产业分散;
第二章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特定的影响因 素会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2.1引言 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 2.3集聚经济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 2.5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 2.6产业分散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 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
对于任意分布的经济观测值我们可以给出一个
描述这种分布的分布函数f(x), f(x)表示随即变
量X取到样本或总体中一个特定值x的概率。如
果X连续,观测值不超过x的累积分布可以表示
为:
x
F(x) f (x)dx
0
如果城市区域的总数为T,城市规模的分布函
数为 R(x) T[1 F(x)],因此城市规模函数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特定区域内每个产业对区域 内产业结构的相对贡献。这种方法更多的是测 度各个区域产业专业化或多样化的程度。
RDI
r
s
1
ir
s
in
i
其中,RDI r是区域r的相对多样化指数,sir 表示区域r内
s 产业i的比重, in表示国家n中产业i的比重。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5)
2.4.1增长极模型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Perroux, 1950)提出。
佩鲁以货币空间的形式描述了经济关系,在经 济关系中含有某些和金融交易相关的极。模型 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大型创新企业或大规模投 资活动将给当地产业集聚的发展带来显著影响。
该模型的缺点为缺乏对这些投资计划收益和成 本的连贯分析。
2.1引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